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这里是指土壤资源(A)。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2、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B)。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3、土壤肥力可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但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C)。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4、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D)。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5、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D)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土壤圈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

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原生矿物:是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分布很广的有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地质内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地壳的褶皱和断裂运动,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等。

地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总的趋势是要削平大山和高原,并且将破坏它们所产生的物质,搬到低的地方堆积起来,以消弥地球表面高低崎岖的地形。外力作用主要是通过流水、冰川、风和海流等作用进行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是(B)。

A角闪石 B高岭石 C白云母 D斜长石

2、下列矿物中属于原生矿物的是(D)。

A方解石 B高岭石 C蒙脱石 D正长石

3、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岩石是(A)。

A花岗岩 B砾岩 C石英岩 D片麻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岩石是(B)。

A花岗岩 B砾岩 C石英岩 D片麻岩

5、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岩石是(D)。

A花岗岩 B砾岩 C砂岩 D片麻岩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简述地质内外力对改变地貌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地质作用根据地质营力的来源不同,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或称内、外营力。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地壳的褶皱和断裂运动,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的外力作用是向着与内力作用相反的方向进行,各种外营力均在雕刻着地表,侵蚀着和破坏着地势高低的基本形态和地壳构造。外力作用的总的趋势是要削平大山和高原,并且将破坏它们所产生的物质,搬到低的地方堆积起来,以消弥地球表面高低崎岖的地形。外力作用主要是通过流水、冰川、风和海流等作用进行的。

第三章岩石的风化和风化产物

一、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只造成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称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岩石和矿物在生物影响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生物风化。

同晶代换:当硅氧四面体和铝水八面体中央的硅离子或铝离子被其它离子取代后,其结晶构造就不稳定而易破坏。这种阳离子的取代作用称为同晶代换。

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为土壤。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残积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运积母质:是指在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迁移到其他地区的母质,如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浅海沉积物、风积物、黄土及冰川沉积物等。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矿物中按风化难易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

A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B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石英

C 角闪石>云母>石英>辉石>橄榄石

D石英>辉石>角闪石>云母>橄榄石

2、下列成土母质中不属于运积母质的是(C)。

A坡积物 B洪积物 C残积物 D风积物

3、钙积阶段由于大部分Cl和S已淋失,Ca、Mg、K、Na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所以母质往往呈(B)

A中性反应 B中至碱性反应 C酸性反应 D强酸性反应

4、铝硅阶段(硅铝化类型)这一阶段的母质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C)。

A中性反应 B中至碱性反应 C酸性反应 D强酸性反应

5、铝阶段(富铝化类型)这一阶段母质中的盐基和硅酸全部淋失,残留的只是硅和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E)。

A中性反应 B中至碱性反应 C酸性反应 D强酸性反应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可以经过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案要点: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为土壤。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经过4个阶段:

1.碎屑阶段这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物理风化占优势,化学风化不明显,只有氯和硫元素发生移动,母质中主要是碎屑物质,其成分基本上与母岩一致。

2.钙积阶段这一阶段大部分氯和硫已淋失,Ca、Mg、K、Na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有些钙游离出来,形成碳酸钙,往往沉积在碎屑孔隙内,母质呈中至碱性反应。黑钙土、栗钙土等土类的发育就停留在这一阶段。

3.酸性铝硅阶段(硅铝化类型)这一阶段的母质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酸性反应,颜色以棕或红棕色为主,黄棕壤及部分棕色成土母质的发育至此阶段。

4.铝阶段(富铝化类型)这一阶段母质中的盐基和硅酸全部淋失,残留的只是硅和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酸性至强酸性。我国华南的红壤、砖红壤的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

第四章土壤生物

一、名词解释: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原始的活有机体。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转化土壤中难溶性的矿质养分及固氮。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土壤生物是(C)。

A植物根系 B 土壤动物 C土壤微生物 D 土壤昆虫

2、下列生物中在土壤中数量最大的是(D)。

A 小动物

B 多细胞的后生动物

C 原生动物

D 微生物

3、适宜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是(C)。

A 碱性 B中性 C 酸性 D 强酸性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简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

答案要点: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主要是: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复合体或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团聚体;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即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2、简述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答案要点: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原始的活有机体。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转化土壤中难溶性的矿质养分及固氮。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

一、名词解释: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酶的氧化作用下,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和植物可以利用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重新合成为成分和结构都更为复杂的稳定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结构体的形成的物质是(A)。

A胡敏酸 B富里酸 C有机酸 D 无机酸

2、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效化的物质是(B)。

A胡敏酸 B富里酸 C木质素 D 单宁

3、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而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的土壤质地是(D)。

A石砾土 B砂质土 C壤质土 D粘质土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答案要点: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根系等。其次是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施用的有机肥料是苗圃、园林绿化土壤及果园、耕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有机质大致可分新鲜有机质、有机残余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和土壤腐殖质为两大类。

2、简述土壤有机质的肥力意义。

答案要点: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主要有: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对酸、碱的缓冲性;减轻重金属和农药的危害;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通气性。

3、简述土壤腐殖质的组分与性质。

六、论述题

1、试述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特点,可采用哪些营林措施进行调节?

答案要点: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森林中绝大部分的有机残余物都累积在土壤表面且含有较多的不易分解的木素、树脂和单宁等物质,极易形成腐殖质,这就是森林植物对土壤的生物自肥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目标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通过调节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的相对强度,来使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维持在合适的水平。在森林土壤中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保持森林中的凋落物和通过营林措施调节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过程来满足林木对养分的需求。为改善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条件,可行的营林措施有:

1、通过主伐、疏伐等营林手段,降低林分郁闭度,增加林内光照,提高地温,促进分解。

2、改变林分的树种组成,单纯林中,引进其它乔灌木树种,并考虑适当的豆科种属,

改善森林凋落物的组成分,以加速有机质的分解。

3、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挖设排水沟,排除过剩水分,清除部分凋落物,施用石灰或硫磺以调整土壤反应,耕松土壤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六章土壤的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含孔隙)的质量(多以重量代替,g/cm3)叫土粒密度(土壤比重)。

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土重。

土壤孔隙度:是单位土壤总容积中的孔隙容积,可表示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结构体的类型、数量和排列状况,以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分布状况等叫做土壤结构性。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土粒大小及其数量的构成情况。

当量孔隙:是指土壤中相当于一定水势范围内的土壤孔隙。

土壤粘结性:是使土壤有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是造成耕作阻力的重要原因。

极限容重:是指土体坚实以致妨碍根系生长的土壤容重最大值。

土壤耕性:指土壤容易耕作的程度。土壤耕性的好坏以耕作的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好坏,宜耕期长短来衡量。

二、单项选择题

1、总孔隙度大,但其中主要是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大孔隙少的土壤质地类型是(D)。

A石砾土 B砂土 C壤土 D 粘土

2、大孔隙多,但毛管孔隙少,保肥保水性能差的土壤质地类型是(B)。

A石砾土 B砂土 C壤土 D 粘土

3、通气透水性好,保肥保水能力也好的土壤质地类型是(C)。

A石砾土 B砂土 C壤土 D 粘土

4、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体物质,它占土壤固相物质重量的(D)。

A 80%以下 B85% C90% D95%以上

5、土体坚实以致妨碍根系生长的土壤容重最大值是(B)。

A 土壤容重 B极限容重 C适宜容重 D不适宜容重

6、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土壤的(A)。

A烘干土重 B风干土重 C湿土重 D自然土重

7、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胶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理想的土壤结构体是指(B)。

A粒状 B团粒状 C块状 D片状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砂土、粘土和壤土有何不同的肥力特点?

答案要点:粘土的肥力特点有:水分的有效性低,不耐旱、不耐涝;空气含量低,容易污浊;升温降温都慢;养分含量高,转化慢,肥劲慢而持久;耕性差。砂土类的性质与粘土类恰好相反。壤质土集中了粘土与砂土的优点,适合种植绝大多数植物。

2、土壤结构体有哪几种?如何识别?

答案要点: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胶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常见的土壤结构体有:块状和核状、棱柱状和柱状、片状、团粒状和微团粒状。根据自然状态下的外观判别。

3、生产中常采用哪些措施培育团聚体?

答案要点:(1)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在深耕过程中结合施用有机肥使“土肥相融”,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紧密结合,并根据不同土壤特性适当施用石灰、石膏、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以补充钙离子,增加高价离子的数量,调节土壤中阳离子的组成。

(2)种植绿肥种植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的有效措施。既能增加植物需要的养分物质,又可以形成大量腐殖质,有利于团聚体的形成。

(3)合理耕作在耕作时要掌握水分状况,不宜过干或过湿,耕地次数要适当。另外,还可以进行中耕、晒垡、冻垡等措施,来改良土壤结构。

(4)施用上壤结构改良剂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团聚体是肥沃土壤的标志之一?

答案要点:(1) 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度协调:团粒结构是经过多次复合,每一次复合或团聚,都产生相应直径的孔隙,初级复合的孔径小,多次复合的孔径大。因此,团粒结构土壤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具有3~5个直径级别的孔隙,即大小孔隙比例协调。团粒结构土壤的多孔性和多级孔性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耕作性质,以及对水、肥、气、热的良好协调性。

(2) 团粒结构土壤中的水汽协调:在团粒结构土壤中,团粒之间主要是非毛管孔隙,可以透水通气,团粒内部主要是毛管孔隙,可以蓄水,大小孔隙的共存使土壤水分和空气协调的兼蓄并存。

(3) 团粒结构土壤的供肥与保肥相协调:由于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协调兼备、水汽协调兼容,因而好气性空间和厌气性空间也协调存在,好气性微生物和厌气性微生物能共存,使土壤养分的分解与合成共存,即供肥与保肥相协调。

(4) 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性:团粒体的比表面积小,团粒之间的接触面也小,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塑性等都小,因而耕作阻力小,宜耕期长,耕作质量好。

(5) 团粒结构土壤具有上松下实的土层构造:团粒体主要存在于土壤的耕层,下层由其他结构体组成,土壤孔隙呈上层大、下层小的特点,这种上松下实的土层构造有利于接纳和保蓄水分,有利于早春土温升高、养分释放和根系发育、伸展,也易于耕作。

七、计算题

1、某土壤土粒密度为2.64,土壤密度为1.32。

求:(1)土壤孔隙度。(2)1hm2地20cm土层土壤质量。

解:10000×0.2×1.32=2640(t)

(3)若使0~20cm土层的水分由12%增加到20%,1hm2地需灌水多少吨(理论值)?

土壤孔隙度(%)=(1-土壤密度/土粒密度)×100=(1-1.32/2.64)×100=50%灌水理论值:10000×0.2×0.5×(20%-12%)=80(t)

第七章土壤化学性质

一、名词解释

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导致的土壤酸度,以cmol/kg表示。

潜性酸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cmol/kg表示。

盐置换性酸度:指土壤中可为中性盐置换进入溶液的氢、铝离子数量。

水解性酸度:用碱性缓冲盐(如乙酸钠)浸提土壤所测得的酸是水解性酸。

土壤碱度:由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导致土壤碱性的程度称土壤碱度。

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总量,用coml(+)/kg表示。

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它反映土壤保蓄植物所需要的主要阳离子的百分率。

二、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保肥、供肥力高的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范围在( D )

A 5~10cmol(+)/kg

B 10~15cmol(+)/kg

C 15~20cmol(+)/kg

D >20cmol(+)/kg

2、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他种阳离子从土壤胶粒表面代换下来的能力,下例交换

能力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A Fe3+>Ca2+>K+

B K+>Ca2+>Fe3+

C Fe3+>K+>Ca2+

D Ca2+>Fe3+>K+

3、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可以被代换到土壤溶液中供植物吸收利用。下例正确的代换方式是(A)。

A等离子价代换 B等离子代换 C正负电荷代换 D不对等代换

4、土壤胶体专性吸附阳离子对阳离子有效性的影响是( B )。

A提高 B降低 C无关 D关系不固定

5、酸性土和碱性土淹水后,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规律是( D )。

A酸土更酸,碱土更碱 B均无变化

C均向酸方向发展 D均向中性发展

6、就山茶花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来说,在( D )性土壤上生长好。

A强碱 B碱 C中 D酸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土壤胶体分哪几类?都带什么电荷?它们的电荷各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要点:(1)矿质胶体矿质胶体指土壤矿物中的细分散颗粒,比表面大,并带电荷,具有胶体特性。主要为极细微的粘土矿物,包括成分简单的含水氧化物和成分复杂的各种次生层状铝硅酸盐类等。含水氧化物主要包括水化程度不等的铁、铝、硅的氧化物。粘土矿物胶体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还有蛭石、绿泥石、水铝英石等。土壤胶体微粒带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微粒表面分子本身的解离所致。

(2)有机胶体土壤有机胶体指土壤中腐殖质、多糖等高分子化合物的细分散状态,具胶体特性。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带负电荷,主要由各种官能团产生。

(3)有机矿质复合体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通过表面分子缩合、阳离子桥接及氢键合等作用连结在一起的复合体,称有机矿质复合体。因复合体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故又称为吸收性复合体,它是土壤中胶体存在的主要形式。

2、什么是阳离子交换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土壤胶体的电荷包括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它们使土壤具有交换性吸附阳离子的能力,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称为阳离子交换过程。对这种能相互交换的阳离子叫做交换性阳离子,而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之为阳离子交换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有离子交换能力、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及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3、什么是阳离子交换量?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总量,用coml(+)/kg表示。)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胶体数量、胶体种类、矿质胶体中交换量大小和电荷数量。

4、什么是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饱和度和土壤pH值有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它反映土壤保蓄植物所需要的主要阳离子的百分率。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一般为中性、碱性反应;盐基离子中若以Ca2+为主,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以Na+为主时呈强碱性;盐基饱和度过小则呈强酸性。一般认为盐基饱和度(以 Ca2+、Mg2+为主)不低于 70%为理想。

5、以硅酸(H2SiO4)为例画图说明土壤胶体的构造?

答案要点:(1)微粒核(H2SiO4)微粒核是土壤胶体微粒的核心部分,由它组成胶体微粒的基本物质的分子群。(2)扩散双电层扩散双电层是胶体表面电荷吸引反号电荷离子,在固相界面正负电荷分别排成两层,在电解质溶液中部分反号离子呈扩散状态分布。扩散双电层分以下两层。决定电位离子层(内离子层或双电层内层),带负电荷。它决定着吸附阳离子的种类和数量,它是土壤胶体吸附离子态养分的决定性因素。补偿离子层。(图)

6、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1)土壤具有交换作用当酸碱物质进入土壤后,可与交换性阳离子进行交换,生成水和中性盐。(2)土壤中存有弱酸及其盐土壤中含有多种弱酸如碳酸、硅酸、醋酸及其与强碱形成的盐,构成了缓冲系统,它们对酸、碱都有一定的缓冲作用。(3)土壤中有两性物质,如土壤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胡敏酸等都是两性物质,它们同时含有羧基和氨基,对酸、碱都有缓冲作用。

7、土壤酸碱性对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有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植物比较适应起源地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土壤pH值和E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离子的可溶性、毒性物质的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等,影响养分的转化与有效性等肥力因素。

8、举例说明对过酸、过碱土壤的改良方法?

答案要点:中性土壤适合绝大多数植物生长,常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土壤交换性酸是石灰用量的根据。常用石膏等碱性物质改良碱性土,洗盐是改良盐碱土的有效措施。

9、土壤胶体有哪些特性?

答案要点:(1)巨大的表面能:土壤胶体微粒很细小,而且层状粘土矿物还有巨大的内表面,因此表面能很大,所以凡富含胶体物质的土壤,表面能就大,蓄水保肥的能力也强。(2)带电性:土壤胶体微粒都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多数情况下带负电荷,但也有带正电荷的,还有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带不同电荷的两性胶体。包括含水二氧化硅(H2SiO3)带电、腐殖质胶体带电、粘土矿物胶体带电和两性胶体带电(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第八章土壤的水、气、热状况

一、名词解释

吸湿水:指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

田间持水量:指田间水饱和后,在防止蒸发条件下2~3天内自由水排除至可忽略不计时的含水量。

土壤凋萎系数:植物因缺水凋萎并不能复原时的土壤含水量,称萎蔫含水量,或凋萎系数。土壤贮水量水深:指将一定厚度、面积的土壤内所含的水分换算成相同面积的水层厚度,计算方法如下:贮水量水深(mm)=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层厚度(mm)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在土体内的扩散,以及与大气交换的性能。

土壤氧气扩散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的氧的质量。

土壤导热率:导热率又称导热系数,是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土壤截面的热量(卡/厘米·秒·度)。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土壤中吸湿量最大的土壤是( D )。A砂土 B石砾土 C壤土 D粘土

2、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做( B )。

A最大吸湿量 B最大分子持水量 C田间持水量 D凋萎系数

3、小麦的凋萎系数在下列土壤中最大的是( D )。A.砂土 B.壤砂土 C.壤土 D.粘壤土

4、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D)。

A气态水 B固态水 C膜状水 D毛管水

5、土壤速效水的范围在( A )。

A.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 B.最大分子持水量至田间持水量

C.田间持水量至毛管持水量 D.毛管断裂含水量至毛管持水量

6、有效水含量范围最大的土壤是( C )。A 石砾土 B砂土 C壤土 D粘土

7、土壤空气组成特点是氧气少、二氧化碳( A)和水气饱和。A多 B少 C较少 D最少

8、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方式是( B)中的气体扩散作用。

A毛管孔隙 B非毛管孔隙 C小孔隙 D土壤表面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什么是毛管水?有几种类型,为什么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

答案要点: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细管中的水分叫毛管水。分为悬着毛管水和支持毛管水。毛管水的特点是:数量大,能溶解溶质,移动快,容易被植物吸收,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水分形态。

2、什么是土壤的“夜潮”现象?

答案要点:在春秋季节,轻质土壤夜间表土温度低于心上,从而使水汽由心土向表土方向扩散,并凝结成液态水,使上层土壤湿度增大,这种土壤夜间反潮回润的现象,就是夜潮土形成的原因。夜潮土一般分布在地形较低,地下水位较高(1.5~2.om)的地方。土壤夜间回潮,能增加土壤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对苗圃、花圃幼苗生长十分有利。

3、分析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答案要点:土壤有效水的有效程度不同,在凋萎系数以下的水分属无效水,在凋萎系数至毛管断裂含水量之间的水分,移动缓慢,量也小,难以满足作物的需水量,属于弱有效水(难效水);毛管断裂含水量至田间(或毛管)持水量之间的毛管水,移动快,数量大,能及时满足作物的需求,属于速效水,田间持水量以上的水分属多余水。

4、土壤空气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1)土壤空气影响根系发育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植物根系长,色浅而新鲜发达;缺氧时,根系短粗,色暗,根毛稀少。一般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9%~10%,根系发育就受到影响;低于5%时,绝大部分根系停止发育。(2)土壤空气影响种子萌发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热量和氧气。在缺氧条件下会影响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实验证明,如果土壤通气不良,CO2的浓度达到17%时,便会抑制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影响养分状况土壤通气良好时,好气性微生物有效地分解土壤有机质,提供速效养分;如果通气不良,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释放。(4)土壤空气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率土壤通气不良时,土壤中会产生还原性气体,如H2S、CH4等,使植物容易产生病害,特别是H2S含铁酶的抑制剂,降低了根细胞内的原生质活动,使根发霉腐烂。

5、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答案要点: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含量低于大气。原因主要是土壤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而放出CO2;土壤微生物,特别是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消耗O2而放出CO2;土壤中含有碳酸盐(CaCO3)等与有机酸或无机酸作用放出CO2。

土壤中水汽含量一般都高于大气。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吸湿量时,土壤空气就接近水汽饱和状态。

土壤空气中含有还原性气体,如 CH4、H2S、H2等,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渍水、表土严重板结和有机质嫌气分解的土壤中。

6、土壤通气性和Eh的关系如何?

答案要点:土壤通气性好,Eh高,土壤通气性差,Eh低

六、论述题

1、分析土壤水、气、热三者之间的关系,叙述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节方法。

答案要点:土壤水、气、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土壤中。一般情况下,水往往起主导作用,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的气、热条件的变化。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主要有:耕作和施肥、灌溉和排水、地面覆盖、应用土面增温剂等。

七、计算题(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1、已知某土壤的容重是1.2g/cm3,取一定体积的该田间土壤称重为84g,烘干后的重量为70g,问该土壤的容积含水量是多少?

解:土壤含水量(%)=(84-70/70)×100=8.57%,土壤总容积=70÷1.2=58.3 cm3 土壤水容积=84-70=14 cm3,

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水容积/土壤总容积)×100

=(14/58.3)×100=24%

2、已知某土壤的密度是2.65g/cm

3、容重是1.3g/cm3,该土壤的最大毛管含水率20%(质量百分数),问该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是多少?

解: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100

=(1-1.30/2.65)×100=50.94%

非毛管孔隙度%=50.94-20=30.94%

第九章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一、名词解释

地质大循环:岩石经风化后成为疏松、多孔的散碎体,即母质,释放出大量矿质元素,包括一些可溶性盐基物质。这些物质随水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经胶结和硬化的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在地壳上升过程中,岩石露于地表,又重新进行风化,淋溶,流进海洋的重复进行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岩石风化形成母质,给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空气等条件。当植物死后,经微生物分解又释放出无机物质,一部分进入地质大循环,另一部分又重新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在各种植被条件下,土体表层以腐殖化、斑毡化和泥炭化等形式进行的有机质的聚积过程。

粘化过程:在温带,暖温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土体内部一般(20~50 cm)发生的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过程。

脱硅富铝化过程: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的干湿季节条件下,铝硅酸盐类发生强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盐基物质,风化液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硅和盐基离子大量淋失,铁铝沉积(溶解度小),滞于原土层而相对富积,使土体呈现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的过程。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和母质层。新生体和侵入体:土壤新生体是成土过程中土壤物质经淋移、转化和聚积形成的新的产物。

土壤侵入体是指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而是侵入土壤的物体。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有机质聚积过程可发生在( D )条件下。

A草原植被 B森林植被 C荒漠植被 D各种植被

2、在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脱硅富铝化过程可发生在( C )条件下。

A高温少雨 B低温多雨 C高温多雨 D低温少雨

3、在森林土壤形成过程中,SiO2在土体亚表层残留的过程是( B )。

A粘化过程 B灰化过程 C钙化过程 D白浆化过程

4、土体内盐基大量流失,铁铝相对富积的过程称为( C )。

A粘化过程 B灰化过程 C富铝化过程 D钙化过程

5、富含有机质的土层是( A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6、在自然土壤中,不可能出现的土壤剖面形态持征是( B )

A新生体 B侵入体 C结构体 D石灰反应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简述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答案要点: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其关系为①这两种过程方向相反,互相矛盾。地质大循环使矿质营养元素不断流失,生物小循环不断累积营养元素。相互依存,而又统一在土壤体。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并在地质大循环的轨道上进行。②从理论上讲,这两种过程应有严格的区分。但是在自然界中,这两种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③这两种过程不是简单的封闭式循环,而是螺旋式逐渐扩大、上升的(先是着生低等植物,后是高等植物,生物作用于母质的影响逐渐扩大和加深)。从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在地壳里积累着不可逆的变化。④人类活动的意义就是加强生物累积过程,减少地质大循环的养分淋溶损失,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土壤愈益贫瘠。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试题全集

绪论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森林土壤; 5、土壤圈 二、土壤与土地有什么区别? 三、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 四、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供给森林植物生活物质的基质。相对草原植被、荒漠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而言的,它的三个特有的成土因素:森林凋落物,林木根系,依赖现有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使得森林土壤有农业土壤、草原土壤有区别。 为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国际上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母质(岩)、生物、气候、地形和成土年龄(时间)等5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章 1、风化作用; 2、物理、化学风化; 3、风化壳; 4、残积母质; 5、运积母质 二、化学风化包括哪几种作用? 三、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有几种? 四、岩石风化物的母质类型有哪些? 钙化类型:在干旱和半湿润条件下,岩石矿物经过化学风化,生成易溶性K、Na、Ca、Mg 的盐(氯化物和硫酸盐),受流水作用逐渐淋溶流失,风化产物中只残留大量溶解度低的CaCO3。 硅铝化类型:在湿带、暖温带雨量适中条件下,岩石矿物受长期风化,可溶性盐强烈淋失,甚至溶解度较小的CaCO3。也被淋溶,而铝、铁、硅尚有残留,风化物变为微酸性,并产生伊利石、蒙脱石等次生粘土矿物。 富铁铝化类型:在热带亚热带,由于长期强烈化学分解,可溶盐强烈淋失,硅酸也产生淋失,风化物中只残存一些难风化的石英、铁、铝的氧化物及次生粘土矿物高岭石。 第二章 1、矿质化过程; 2、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 4、物理性砂粒; 5、物理性粘粒 二、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及其性质如何? 四、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五、如何理解炼山和在地里燃烧秸秆?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土壤有机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尤其是N、P、S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线性关系。 2)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3)土壤有机质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进而改善土壤的孔隙状况以及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4)可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和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5)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6)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加速土壤矿物的风化。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 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 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 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 ESP : 即碱化度 = Na +交换量 /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 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 2,NO 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 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 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 土壤能吸 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 系___、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 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 _2∶1____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 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 是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 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 水率下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 况下是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 解有机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 壤___、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 质量作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1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 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 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 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 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川农《土壤学(本科)》19年6月作业考核(正考)

(单选题)1: 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最重要最积极的过程是( ) A: 水的淋溶作用 B: 酶的水解 C: 微生物转化 D: 动物转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适宜于在粘壤土中种植的作物是( ) A: 水稻 B: 花生 C: 红薯 D: 马铃薯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土壤具有( )是土壤最本质的特征 A: 肥力 B: 有机质 C: 矿物质 D: 水分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硅铝铁率与阳离子交换量( )。 A: 呈正比 B: 呈反比 C: 没有关系 D: 关系不大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分为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两类,致酸离子类包括( ) A: Na+和Al3+ B: NH4+和Al3+ C: H+和Al3+ D: K+和Al3+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碳水化合物在( )条件下矿化分解易产生有机酸的累积 A: 高温通气 B: 低温嫌气 C: 高温嫌气 D: 低温通气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土壤溶液中,分散作用最强的一组阳离子是( ) A: Fe3+

B: Ca2+和Mg2+ C: K+和NH4+ D: Na+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土壤中有机质包含( )三部分物质。 A: 含C化合物,含N化合物,腐殖质 B: 含C化合物,氨基酸,腐殖质 C: 含N化合物,纤维素,微生物 D: 微生物,腐殖质,有机质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土壤有机质矿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 ) A: CO2 B: H2O C: 矿质养分 D: CO2+H2O+矿质养分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一年中土壤地表面最高温出现在( ) A: 6月 B: 7月 C: 8月 D: 7月或8月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含量为( ) A: 田间持水量 B: 凋萎系数 C: 饱和持水量 D: 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 )。 A: 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数 B: 交换性阳离子占盐基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C: 钙镁离子占交换性阳离了的百分数 D: 盐基离子与交换性阳离子之比的百分数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土壤( )含量是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A: 矿物质 B: 有机质 C: 水分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EV362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3.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科学、农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前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原理、环境学概论等 二、课程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是在近代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机制、土壤中重要的元素,包括生命必需元素和生命毒性物质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土壤环境行为。课程内容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恢复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了解土壤的形成、发展、退化和恢复的过程及机制,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培养环境、农业方面的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 土壤是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且土壤决定了环境污染物的归趋,是许多重要元素的源和汇,与大气、水体等介质有着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重要的环境介质。对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土壤在环境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行为十分重要。本课程为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2017年最新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形成姊妹篇,其目的是使学生掌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1 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2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

(完整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p):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 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0.2-2μm 3.如何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分组? 答:可分三组:(1)胡敏素:在腐殖物质中,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的组分。(2)胡敏酸:碱可溶,水、酸不溶,颜色和分子量中等组分。3)富理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组分。 4.什么是土壤粘结性,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土粒通过各种引力粘结起来的性质。粘结性影响因素有: (1)质地粘土比表面积大,粘结性强(2)代换性阳离子种类,K+ Na+离子多,土壤高度分散,粘结性增强,相反Ca2+Mg2+为主,土壤发生团聚化,粘结性弱。(3)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Sq=f(L,H,B,A,i)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方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 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 石砾>2 >2 > 1 >1 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 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 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 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 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1、砂质土壤主要特性: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养分少,不保水肥;环境容量小;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2、粘质土壤主要特性:粘粒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3、壤质土壤主要特性:粉粒大于30%;环境容量相对大;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完整版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有、、、等四层。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和两个过程。 3、土壤粒级一般分为、、和四组。 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5、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为、、、、。 7、土壤主要由四种物质组成,分别是、、、。 8、根据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与。 9、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包括、、、等四种。 10、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包括、、、等四种。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 12、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等营养元素和林木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 13、土壤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四大肥力因素。 14、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体,按其吸持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胶粒由、两部分构成。 16、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除、、主要来自空气和水外,其余营养元素如磷、钾、钙、镁等主要由土壤供给。 17、林木必需的营养元素共16种,其中个大量元素和个微量。 18、林木通过和完成对其所需养分的吸收。 19、复合肥料一般是指含有氮、磷、钾或的化学肥料。 20、我国土壤分类为多级体制,共分六级,自上而下为、、、、和。

21、我国的漂灰土类可分为四个亚类、、和。 22、在林业生产中施肥的方法一般有、、等几种。 23、绿肥的利用方式通常有四种、、、。 24、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是、、。 25、土壤水的来源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粒密度 3、土壤孔隙度 4、田间持水量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土攘胶体 7、土壤盐基饱和度 8、土壤活性酸 9、土壤潜性酸 10、土壤缓冲性 11、有机肥料 12、绿肥 13、微生物肥料 14、土壤有效含水量 15、单粒 三、简答题: 1、土壤细菌有哪些生理类群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是什么 2、什么叫土壤剖面如何挖掘土壤剖面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这里是指土壤资源(A)。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2、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B)。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3、土壤肥力可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但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C)。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4、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D)。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5、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D)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土壤圈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 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 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 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2.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 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在土 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 CO2、H2O和能量;所含N、P、和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 后,式方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 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的过程.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 阳离子的最大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每千克土壤中所 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5.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 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 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 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 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 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 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 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站土壤固相总量的90%以上。 10. 土壤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 含量。 1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西安交通大学17年5月课程考试《环境土壤学》作业考核试题

西安交通大学17年3月课程考试《环境土壤学》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V 1. 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氮肥属于() . 全量元素 . 大量元素 . 中量元素 . 微量元素 标准答案: 2. 下列矿物中属于岩浆岩的岩石是() . 花岗岩 . 砾岩 . 中英岩 . 片麻岩 标准答案: 3. 下列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是() . 角闪石 . 高岭石 . 白云石 . 斜长石 标准答案: 4.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步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 . 相对不可再生性 . 数量的有限性 . 质量的可变性 . 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标准答案: 5. 钙积阶段由于大部分1和S已淋失,Mg、K、N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所以母质往往呈() . 中性反应 . 中至碱性反应 . 酸性反应 . 强酸性反应 标准答案: 6.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凝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理想的土壤结构体是() . 粒状 . 团粒状

. 块状 . 片状 标准答案: 7. 土壤容重是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 . 烘干土重 . 风干土重 . 湿土重 . 自然土重 标准答案: 8. 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原国家环保局()批准的。 . 1985年 . 1995年 . 2000年 . 200年 标准答案: 9. 在土壤中,氮素的损失途径主要有()种 . 3 . 4 . 5 . 6 标准答案: 10. 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 . 气态水 . 固态水 . 膜状水 . 毛管水 标准答案: 11. 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他种阳离子从土壤胶粒表面代换下来的能力,下列交换能力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F3+ 2+ K+ . K+ 2+ F3+ . F3+ K+ 2+ . 2+ F3+ K+ 标准答案: 12. 通气透水性能好,保肥保水能力也好的土壤质地类型是() . 石砾土 . 砂土 . 壤土 . 黏土 标准答案: 13. 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土壤生物是() . 植物根系 . 土壤动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