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二节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于2000年11月珠海会议对1981年修订的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再次修订如下: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rimaryglomerulardiseases)
1.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glomerulonephritis,AGN):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可分为:
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poststreptococcalglomerulonephritis,APSGN):有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起病6~8周内有血补体低下。②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nonpoststreptococcalglomerulonephritis)。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progressiveglomerulonephritis,RPGN):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若缺乏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严重。
(3)迁延性肾小球肾炎(persistentglomerulonephritis):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但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4)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glomerulonephritis):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的肾小球肾炎。
2.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尿蛋白+++~++++;1周内3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血浆胆固醇高于5.7mmol/L.;不同程度的水肿。以上四项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必要条件。
(1) 依临床表现分为两型:单纯型肾病(simpleTypeNS)和肾炎型肾病(nephriticTypeNS)。
凡具有以下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型肾病:①2周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RBC≥ 10个/HPF,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②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130/90mmHg,学龄前儿童≥120/80mmHg。并除外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③肾功能不全,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等所致。④持续低补体血症。
(2)按糖皮质激素反应分为:①激素敏感型肾病(steroid-responsive NS):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者;②激素耐药型肾病(steroid-resistant NS):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仍阳性者;③激素依赖型肾病(steroid-dependent NS):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④肾病复发与频复发(relapsandfrequentlyrelaps):复发(包括反复)。是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
3.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isolatedhematuriaorproteinuria)指仅有血尿

或蛋白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
(1)孤立性血尿(isolatedhematuria):指肾小球源性血尿,分为持续性(persistent)和再发性(recurrent);
(2)孤立性蛋白尿(isolatedProteinuria):分为体位性(orthostatic)和非体位性(nonorthostatic)。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econdaryglomerulardiseases)
1.紫癜性肾炎(purpuranephritis)
2.狼疮性肾炎(1upusnephritis)
3.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associatedglomerulonephritis)
4.其他:毒物、药物中毒,或其他全身性疾患所致的,肾炎及相关性肾炎。
(三)遗传性肾小球疾病(hereditaryglomerulardiseases)
1.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rynephroticsyndrome)指生后3个月内发病,临床表现符合肾病综合征,可除外继发所致者(女[1TORCH或先天性梅毒等),分为:
(1)遗传性:芬兰型,法国型(弥漫性系膜硬化,DMS)。
(2)原发性:指生后早期发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2.遗传性进行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3.家族性再发性血尿(familiarrecurrenthematuria)。
4。其他,如甲—膑综合征。
[附] 肾功能诊断(见表14—1)
表14-1 小儿肾功能诊断
肾功能BUNSCr(umol/L)CAr[ml(min·1.73m2)]
正常期正常正常正常
不全代偿期正常正常50~80
不全失代偿期①增高增高30-50
肾衰竭期(尿毒症期)②增高>353.610~30
终末肾增高>353.6<10

注:①并出现临床症状,如疲乏、不安、胃肠道症状、贫血、酸中毒等;②如无肾功能替代治疗难以生存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当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可分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和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本节急性肾炎主要是指ASPGN。
1982年全国105所医院的调查结果为急性肾炎患儿占同期泌尿系统疾病的53.7%。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5~14岁多见,小于2岁少见,男女之比为2:1。
[病因]
尽管本病有多种病因,但绝大多数的病例属A组p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性肾小球肾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生率一般在0%一20%。1982年全国105所医院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住院病人调查,急性肾炎患儿抗“O”升高者占61.2%。我国各地区均以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最常见,占51%,脓皮病或皮肤感染次之占25.8%。急性咽炎(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2型)后肾炎发生率约为10%~15%,脓皮病与猩红热后发生肾炎者约1%~2%。
除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之外,其他细菌如绿色链球菌、肺炎球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流感杆菌等,病毒如柯萨基病毒以型、ECHO病毒9型、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等,还有疟原虫、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丝虫、钩虫、血吸虫、弓形虫、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等也可导致急性肾炎。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急性肾炎主要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感染有关,所有致肾炎菌株均有共同的致肾炎抗原性,包括菌壁上的M蛋白内链球菌素(endostretocin)和“肾炎菌株协同蛋白”(nephritisstrainassociatedprotein,NSAP)。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学说。此外,某些链球菌株可通过神经氨酸苷酶的作用或其产物如某些菌株产生的唾液酸酶,与机体的免疫球蛋白
(1gG)结合,改变其免疫原性,产生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致病。另有人认为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间具有交叉抗原性,可使少数病例呈现抗肾抗体型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病机制见图14—1。
[病理]
图14—1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发病机制示意图
在疾病早期,肾脏病变典型,呈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改变。光镜下肾小球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弥漫性增生性炎症及渗出性病变。肾小球增大、肿胀,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腔狭窄甚或闭锁、塌陷。肾小球囊内可见红细胞、球囊上皮细胞增生。部分病人中可见到新月体。肾小管病变较轻,呈上皮细胞变性,间质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
电镜检查可见内皮细胞胞浆肿胀呈连拱状改变,使内皮孔消失。电子致密物在上皮细胞下沉积,呈散在的圆顶状驼峰样分布。基膜有局部裂隙或中断。
免疫荧光检查在急性期可见弥漫一致性纤细或粗颗粒状的IsG、Q和备解素沉积,主要分布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系膜区,也可见到IgM和IgA沉积。系膜区或肾小球囊腔内可见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沉积。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全无临床症状仅发现镜下血尿,重者可呈急进性过程,短期内出现肾功能不全。
(一)前驱感染
90%病例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为主。在前驱感染后经1—3周无症状的间歇期而急性起病。咽炎为诱因者病前6~12天(平均10天)多有发热、颈淋巴结大及咽部渗出。皮肤感染见于病前14—28天(平均20天)。
(二)典型表现
急性期常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发热、头痛、头晕、咳嗽、气急、恶心、呕吐、腹痛及鼻出血等。
1.水肿 70%的病例有水肿,

一般仅累及眼睑及颜面部,重者2~3天遍及全身,呈非凹陷性。
2.血尿 50%~70%病人有肉眼血尿,持续1--2周即转镜下血尿。
3.蛋白尿 程度不等。有20%可达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病理上常呈严重系膜增生。
4.高血压 30%一80%病例有血压增高。
5.尿量减少 肉眼血尿严重者可伴有排尿困难。
(三)严重表现
少数患儿在疾病早期(2周之内)可出现下列严重症状:
1.严重循环充血 常发生在起病一周内,由于水、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而出现循环充血。当肾炎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和肺部出现湿哕音时,应警惕循环充血的可能性,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频咳、吐粉红色泡沫痰、两肺满布湿哕音、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奔马律、肝大而硬、水肿加剧。少数可突然发生,病情急剧恶化。
2.高血压脑病 由于脑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发生脑水肿。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是脑血管扩张所致。常发生在疾病早期,血压突然上升之后,血压往往在150~160/100~110mmHg以上。年长儿会主诉剧烈头痛、呕吐、复视或一过性失明,严重者突然出现惊厥、昏迷。
3.急性肾功能不全 常发生于疾病初期,出现尿少、尿闭等症状,引起暂时性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持续3~5日,不超过10天。
(四)非典型表现
1.无症状性急性肾炎 为亚临床病例,患儿仅有镜下血尿或仅有血Q降低而无其他临床表现。
2.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 有的患儿水肿、高血压明显,甚至有严重循环充血及高血压脑病,此时尿改变轻微或尿常规检查正常,但有链球菌前驱感染和血C3水平明显降低。
3.以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 少数病儿以急性肾炎起病,但水肿和蛋白尿突出,伴轻度高胆固醇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似肾病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可在+~+++之间,且与血尿的程度相平行,尿镜检除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外,可有透明、颗粒或红细胞管型,疾病早期可见较多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并非感染。外周血白细胞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沉加快。咽炎病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往往增加,10~14天开始升高,3~5周达高峰,3~6个月恢复正常。另外咽炎后APSGN者抗双磷酸吡啶核苷酸酶(ADPNase)滴度升高。皮肤感染后APSGN者ASO升高者不多,抗脱氧核糖核酸酶(ANmase—B)和抗透明质酸酶(AHase)滴度升高。80%~90%的病人血清C3下降,94%的病例至第8周恢复正常。明显少尿时血尿素氮和肌酐可升高。肾小管功能正常。持续少尿无尿者,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尿

浓缩功能也受损。
[诊断及鉴别诊断]
往往有前期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起病,具备血尿、蛋白和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特点,急性期血清ASO滴度升高,q浓度降低,均可临床诊断急性肾炎。作出APSGN等诊断多不困难,肾穿刺活检只在考虑有急进性肾炎或临床、化验不典型或病情迁延者进行,以确定诊断。急性肾炎必须注意和以下疾病鉴别。1.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肾小球肾炎 多种病原体可引起急性肾炎,可从原发感染灶及各自临床特点相区别。
2.IgA肾病 以血尿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4~48小时出现血尿,多无水肿、高血压、血C3正常。确诊靠肾活检免疫病理诊断。
3.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既往肾炎史不详,无明显前期感染,除有肾炎症状外,常有贫血,肾功能异常,低比重尿或固定低比重尿,尿改变以蛋白增多为主。
4.特发性肾病综合征 具有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需与特发性肾病综合征鉴别。若患儿呈急性起病,有明确的链球菌感染的证据,血清C3降低,肾活检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者有助于急性肾炎的诊断。
5.其他 还应与急进性肾炎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肾炎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异治疗。
1.休息 急性期需卧床2~3周,直到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正常,即可下床作轻微活动。血沉正常可上学,但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尿沉渣细胞绝对计数正常后方可恢复体力活动。
2.饮食 对有水肿高血压者应限盐及水。食盐以60mg/(kg·d)为宜。水分一般以不显性失水加尿量计算。有氮质血症者应限蛋白,可给优质动物蛋白0.5g/(kg·d)。
3.抗感染 有感染灶时用青霉素10—14天。
4.对症治疗
(1)利尿:经控制水盐人量仍水肿少尿者可用氢氯噻嗪1~2mg/(kg·d),分2~3次口服。无效时需用呋噻米,口服剂量2~5mg/(kg·d),注射剂量1—2mS/(k8·次),每日1~2次,静脉注射剂量过大时可有一过性耳聋。
(2)降压:凡经休息,控制水盐摄入、利尿而血压仍高者均应给予降压药。①硝苯地平:系钙通道阻滞剂。开始剂量为0.25mg/(kg·d),最大剂量1mg/(kg·d),分三次口服。在成人此药有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危险,一般不单独使用。②卡托普利: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初始剂量为0.3~0.5mg/(kg·d),最大剂量5—6mg/(kg,d),分3次口服,与硝苯地平交替使用降压效果更佳。
5.严重循环充血的治疗
(1)矫正水钠潴留,恢复正常血容量,可使用呋噻米注射。
(2)表现有肺水肿者除一般对症治疗

外可加用硝普钠,5—2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以1μg/(kg·min)速度静滴,用药时严密监测血压,随时调节药液滴速,每分钟不宜超过8μg/kg,以防发生低血压。滴注时针筒、输液管等须用黑纸覆盖,以免药物遇光分解。
(3)对难治病例可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滤过治疗。
6.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原则为选用降压效力强而迅速的药物。首选硝普钠,用法同上。有惊厥者应及时止痉。
7.急性肾衰竭的治疗(见急性肾衰竭节) [预后和预防]
急性肾炎急性期预后好。95%APSGN病例能完全恢复,小于5%的病例可有持续尿异常,死亡病例在1%以下,主要死因是急性肾衰竭。
防治感染是预防急性肾炎的根本。减少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对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及脓疱患儿应尽早、彻底地用青霉素或其他敏感抗生素治疗。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3周内应随时检查尿常规,及时发现和治疗本病。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小儿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以上第①、②两项为必备条件。
NS在小儿肾脏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1982年我国的调查结果NS占同期住院泌尿系疾病患儿的21%。男女比例为3.7:1。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前儿童,3~5岁为发病高峰。NS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种类型。本节主要叙述原发性NS(primarynephroticsyndrome,PNS)
[病因及发病机制]
PNS约占小儿时期NS总数的90%。原发性肾脏损害使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胆固醇血症是继发的病理生理改变。
PN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已证实下列事实: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结构或电化学改变可导致蛋白尿。实验动物模型及人类肾病的研究看到微小病变时肾小球滤过膜多阴离子丢失,致静电屏障破坏,使大量带阴电荷的中分子血浆白蛋白滤出,形成高选择性蛋白尿。因分子滤过屏障损伤,尿中丢失大中分子量的多种蛋白,形成低选择性蛋白尿。②非微小病变型常见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成分肾内沉积,局部免疫病理过程可损伤滤过膜正常屏障作用而发生蛋白尿。③微小病变型肾小球未见以上沉积,其滤过膜静电屏障损伤原因可能与细胞免疫失调有关。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经尾静脉注射可致小鼠发生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的病理改变,表明T淋巴细胞异常参与本病的发病。
近年发现NS的发病具有遗传基础。国内报

道糖皮质激素敏感NS患儿HLA—DR7抗原频率高达38%,频复发NS患儿则与HLA—DR9相关。另外NS还有家族性表现,且绝大多数是同胞患病。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黑人患NS症状表现重,对糖皮质激素反应差。提示NS发病与人种及环境有关。
自1998年以来,对足细胞及裂孔膈膜的认识从超微结构跃升到细胞分子水平提示“足细胞分子”nephrin、CD2—AP、podocin、。—actinin—4等是肾病综合征发生蛋白尿的关键分子。
[病理生理]
大量蛋白尿可引起以下病理生理改变。
1.低蛋白血症 血浆蛋白由尿中大量丢失和从肾小球滤出后被肾小管吸收分解是造成NS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肝脏合成蛋白的速度和蛋白分解代谢率的改变也使血浆蛋白降低。患儿胃肠道也可有少,量蛋白丢失,但并非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
2.高脂血症 患儿血清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和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其主要机制是低蛋白血症促进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其中的大分子脂蛋白难以从肾脏排出而蓄积于体内,导致了高脂血症。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尤其。脂蛋白持续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却正常或降低,促进了动脉硬化的形成;持续高脂血症,脂质从肾小球滤出,可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
3.水肿 水肿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低蛋白血症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时,液体将在间质区潴留;低于15g/L则可有腹水或胸水形成。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血容量减少,刺激了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促使ADH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心钠素减少,最终使远端肾小管钠、水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③低血容量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近端肾小管Na+吸收增加。④某些,肾内因子改变了肾小管管周体液平衡机制,使近曲小管Na+吸收增加。
4.其他 患儿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与血清IgG和补体系统B、D因子从尿中大量丢失有关,也与T淋巴细胞抑制B淋巴细胞IgG合成转换有关。抗凝血酶Ⅲ丢失,而Ⅳ、V、Ⅶ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多,使患儿处于高凝状态。由于钙结合蛋白降低,血清结合钙可以降低;当25(OH)D3结合蛋白同时丢失时,使游离钙也降低。另一些结合蛋白降低,可使结合型甲状腺素(T3、T4)、血清铁、锌和铜等微量元素降低;转铁蛋白减少则可发生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病理]
PNS可见于各种病理类型。根据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1979)对521例小儿PNS的病理观察有以下类型:微小病变(76.4%),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6.9%),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5%),单纯系膜增生(2。3%),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3%),局

灶性球性硬化(1.7%),膜性肾病(1.5%),其他(1.4%)。由此可见,儿童NS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微小病变型。
[临床表现]
水肿最常见,开始见于眼睑,以后逐渐遍及全身,呈凹陷。未治疗或时间长的病例可有腹水或胸腔积液。一般起病隐匿,常无明显诱因。大约30%有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发病史,70%肾病复发与病毒感染有关。常伴有尿量减少,颜色变深,无并发症的病人无肉眼血尿,而短暂的镜下血尿可见于大约15%的病人。大多数血压正常,但轻度高血压也见于约15%的病人,严重的高血压通常不支持微小病变型NS的诊断。约30%病例因血容量减少而出现短暂肌酐清除率下降,一般肾功能正常,急性肾衰竭少见。部分病例晚期可有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 低血磷性佝偻病、肾性糖尿、氨基酸尿和酸中毒等。
[并发症]
1.感染 肾病患儿极易罹患各种感染。常见为呼吸道、皮肤、泌尿道感染和原发性腹膜炎等,其中尤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占50%以上。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常见。细菌感染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结核杆菌感染亦应引起重视。另外肾病患儿的医院感染不容忽视,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多见,致病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
2.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有低钠、低钾、低钙血症。患儿可因不恰当长期禁盐或长期食用不含钠的食盐代用品、过多使用利尿剂以及感染、呕吐、腹泻等因素均可致低钠血症。临床表现可有厌食、乏力、懒言、嗜睡、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抽搐等。另外由于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显著水肿、而常有血容量不足,尤在各种诱因引起低钠血症时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3.血栓形成 NS高凝状态易致各种动、静脉血栓形成,以肾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表现为突发腰痛、出现血尿或血尿加重,少尿甚至发生肾衰竭。但临床以不同部位血管血栓形成的亚临床型则更多见。除肾静脉血栓形成外,可出现:①两侧肢体水肿程度差别固定,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多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皮肤突发紫斑并迅速扩大;③阴囊水肿呈紫色;④顽固性腹水;⑤下肢疼痛伴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体征时,应考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动脉血栓形成是小儿NS并发的急症之一,如不及时溶栓治疗可导致肢端坏死而需截肢;⑥不明原因的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而无肺部阳性体征时要警惕肺栓塞,其半数可无临床症状;⑦突发的偏瘫、面瘫、失语、或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在排除高血压脑病、颅内感染性疾病时要考虑脑栓塞。血栓缓慢形成者其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4.急性肾衰竭 5%微小病变型肾病可并发急性肾衰竭。
5.肾小管功能障碍 除原有肾小球的基础病可引起肾小管功能损害外,由于大量尿蛋白的重吸收,可导致肾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功能损害。可出现肾性糖尿或氨基酸尿,严重者呈Fanconi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1.尿液分析
(1)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多在+++,约15%有短暂镜下血尿,大多可见透明管型、颗粒管型和卵圆脂肪小体。
(2)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超过40mg/(h·m2)或>50mg/(kg,d)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尿蛋白/尿肌酐(mg/mg),正常儿童上限为0.2,肾病>3.5。
2.血清蛋白、胆固醇和肾功能测定 血清白蛋白浓度为25g/L(或更少)可诊断为NS的低白蛋白血症。由于肝脏合成增加,O2、β球蛋白浓度增高,IgG减低,IgM、IgE可增加。胆固醇>5.7mmol/L和三酰甘油升高,LDL和VLDL增高,HDL多正常。BUN、Cr多正常,
肾炎性肾病综合征可升高,晚期病儿可有肾小管功能损害。
3.血清补体测定 微小病变型NS或单纯性NS血清补体水平正常,肾炎性NS患儿补体可下降。肾炎、链球菌感染后及部分脂肪代谢障碍病人。
4.感染依据的检查 对新诊断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检查寻找链球菌感染及其它病原学的检查,如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等。
5.系统性疾病的血清学检查 对新诊断的肾病病人需检测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Smith抗体等。对具有血尿、补体减少并有临床表现的病人尤其重要。
6.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检查 多数原发性肾病患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率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尿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增高。对疑及血栓形成者可行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7.经皮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 多数儿童NS不需要进行诊断性肾活检。NS肾活检指征:①对糖皮质激素治疗耐药或频繁复发者;②对临床或实验室证据支持肾炎性肾病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上根据有无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和低补体血症,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分为单纯性 和肾炎性NS(见第二节)。
PNS还需与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肾病综合征鉴别。部分非典型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及药源性肾炎等均可有NS样表现。临床上须排除继发性NS后方可诊断PNS。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开展肾活体组织检查以确定病理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除水肿显著或并发感染,或严重高血压外,一般不需卧床休息

。病情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 显著水肿和严重高血压时应短期限制水钠摄人,病情缓解后不必继续限盐。活动期病例供盐1—2g/d。蛋白质摄人1.5~2g/(kg·d),以高生物价的动物蛋白(乳、鱼、蛋、禽、牛肉等)为宜。在应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每日应给予维生素D400u及适量钙剂。
3.防治感染。
4.利尿 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或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水肿较重伴尿少者可配合使用利尿剂,但需密切观察出入水量、体重变化及电解质紊乱。
5.对家属的教育 应使父母及患JU艮好地了解肾病的有关知识,并应教给用试纸检验尿蛋白的方法。
(二)糖皮质激素
1.初治病例诊断确定后应尽早选用泼尼松治疗。
(1)短程疗法:泼尼松2mg/(kg·d)(按身高标准体重,以下同),最大量60mg/d,分次服用,共4周。4周后不管效应如何,均改为泼尼松1.5mg/kg隔日晨顿服,共4周,全疗程共8周,然后骤然停药。短程疗法易于复发,国内少用。
(2)中、长期疗法:可用于各种类型的NS。先以泼尼松2rng/(kg·d),最大量60mg/d,分次服用。若4周内尿蛋白转阴,则自转阴后至少巩固两周方始减量,以后改为隔日2rng/ kg早餐后顿服,继用4周,以后每2~4周减总量2.5~5mg,直至停药。疗程必须达6个月(中程疗法)。开始治疗后4周尿蛋白未转阴者可继服至尿蛋白阴转后二周,一般不超过8周。以后再改为隔日2mg/kg早餐后顿服,继用4周,以后每2~4周减量一次,直至停药,疗程9个月(长程疗法)。
2.复发和糖皮质激素依赖性肾病的其他激素治疗
(1)调整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或在减量过程中复发者,原则上再次恢复到初始疗效剂量或上一个疗效剂量。或改隔日疗法为每日疗法,或将激素减量的速度放慢,延长疗程。同时注意查找患儿有无感染或影。向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其他因素存在。
(2)更换糖皮质激素制剂:对泼尼松疗效较差的病例,可换用其它糖皮质激素制剂,如地塞米松、阿赛松(Triamcinolone,曲安西龙)、康宁克通A(KenacortA)等。
(3)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慎用,宜在肾脏病理基础上,选择适应证。
3.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长期超生理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见以下副作用:①代谢紊乱,可出现明显柯兴貌、肌肉萎缩无力、伤口愈合不良、蛋白质营养不良、高血糖、尿糖、水钠潴留、高血压、尿中失钾、高尿钙和骨质疏松。②消化性溃疡和精神欣快感、兴奋、失眠甚至呈精神病、癫痫发作等;还可发生白内障、无菌性股骨头坏死,高凝状态,生长停滞等。③易发生感染或诱发结核灶的活动。④急性肾上腺皮质功

能不全,戒断综合征。
(三)免疫抑制剂
主要用于NS频繁复发,糖皮质激素依赖、耐药或出现严重副作用者。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隔日使用的同时可选用下列免疫抑制剂。
1.环磷酰胺 一般剂量2.0~2.5mg/(kg·d),分三次口服,疗程8~12周,总量不超过200mg/kg。或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剂量10—12mg/(kg·d),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200ml内静滴1—2小时,连续2天,为一疗程用药日嘱多饮水,每两周重复一疗程,累积量<150mg~200mg/kg。副作用有:白细胞减少,秃发,肝功能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少数可发生肺纤维化。最令人瞩目的是其远期性腺损害。病情需要者可小剂量、短疗程,间断用药,避免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用药。
2.其他免疫抑制剂 可根据病例需要选用苯丁酸氯芥、环孢素A、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及雷公藤多甙片等。
(四)抗凝及纤溶药物疗法
由于肾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障碍,易并发血栓形成,需加用抗凝和溶栓治疗。
1.肝素钠 l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50~1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2~4周为一疗程。亦可选用低分子肝素。病情好转后改口服抗凝药维持治疗。
2尿激酶 有直接激活纤溶酶溶解血栓的作用。一般剂量3万U~6万U/d,加入10%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脉滴注,1—2周为一疗程。
3。口服抗凝药 双嘧达莫5~10mg/(kg·d),分3次饭后服,6个月为一疗程。
(五)免疫调节剂
一般作为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适用于常伴感染、频复发或糖皮质激素依赖者。左旋咪唑2.5mg/kg,隔日用药,疗程6个月。副作用可有胃肠不适,流感样症状、皮疹、中性粒细胞下降,停药即可恢复。
(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
对改善肾小球局部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小球硬化有良好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NS。常用制剂有卡托普利(Captopril)、依那普利(Enalapril)、福辛普利(Fosinopril)等。
(七)中医药治疗
NS属中医“水肿”、“阴水”、“虚劳”的范畴。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立方治疗。
[预后]
肾病综合征的预后转归与其病理变化关系密切。微小病变型预后最好,灶性肾小球硬化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预后最差。微小病变型90%~95%的病儿对首次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效。其中85%可有复发,复发在第一年比以后更常见。3~4年未复发者,其后有95%的机会不复发。微小病变型发展成尿毒症者极少,可死于感染或糖皮质激素严重副作用。
[附]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nephriticsyndrome)通常指生后三个月内发病,临床表现符合肾病综合征,并除外继

发所致者(如TORCH或先天性梅毒感染所致等)。其中包括典型的芬兰型肾病综合征、弥漫性系膜硬化(DMS)和生后早期发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此将主要介绍芬兰型肾病综合征。芬兰型肾病综合征在芬兰占新生儿1/8,000,估计基因频率为1/20。但不仅发生于芬兰人,也见于世界各地非芬兰血统的其它各族人群罹患家族性或单发先
天性肾病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疾病,基因定位于19q13.1,存在遗传标记D19S610,D19S608,D19S224和D19S220连锁不平衡。新近发现无论芬兰血统还是非芬兰血统(北美和欧洲)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基因位点相同。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不清,1996年芬兰学者的研究提示本病可能与构建基膜超分子结构的另一关键分子巢蛋白异常有关。1998年Tryggvason等发现裂孔膈膜上的蛋白分子nephrin的基因NPHSl突变导致了芬兰型肾病综合征的大量蛋白尿。
[病理]
本病患儿肾脏体积及重量是正常肾脏的2—3倍,肾单位也明显增多。光镜下没有特异性的病变。生后1月肾脏可出现皮质小管囊性改变和增生性肾脏损害;最终小囊中的上皮细胞扁平,刷状缘结构消失,小管萎缩。晚期可见终末期肾病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学检查一般阴性,但在肾小球硬化区可见IgM和C3沉积。电镜所见几乎与年长儿肾病综合征无异,即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生后3月已表现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常有早产史或胎儿窘迫史,常见臀位,大胎盘(胎盘重量>胎儿体重的25%)。患儿出生时即有明显蛋白尿,镜下血尿也常见。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大多数正常。几乎所有患儿出生后2月内出现水肿,部分出现于出生时,伴有腹胀和腹水。血清白蛋白很低,血浆胆固醇正常或升高。部分病例可发生缺铁性贫血、生长障碍、骨化延迟和甲状腺机能低下等。母亲孕期常合并妊娠中毒症。
[实验室检查]
除大量蛋白尿外,常有镜下血尿。可见轻度氨基酸尿和糖尿。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高或不高。血清C3正常或下降。母血和羊水中甲胎蛋白阳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主要依据阳性家族史,大量蛋白尿(开始于宫内,出生时已可检测到),巨大胎盘,出生6月内肾功能正常,必要时应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本病发病早(3个月内)有助于诊断。检查孕妇血清或羊水。—胎儿蛋白增高,尤其对有阳性家族史的孕妇很有诊断意义。已有用遗传标记物进行产前诊断。
临床上需与下列类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鉴别:
1.弥漫性系膜硬化
2.婴儿肾病综合征继发于全身疾病 ①先天性梅毒伴肾病综合征

,发生在生后1-2月。青霉素治疗对先天性梅毒及肾病均有效,不宜用激素治疗。②伴有生殖器畸形的肾病综合征。③肾胚胎瘤及肾静脉栓塞。3.其他类型肾病综合征 约有5%的微小病变型和5%~10%的灶性肾硬化型肾病起病在1岁以内,但常见于后半年,偶有3个月内起病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
[治疗]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肾移植是最佳选择。移植前应尽可能改善一般营养状况,控制水肿,防治感染,治疗高凝状态等,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些学者提出于生后6~10个月先行双侧肾脏切除,以透析维持3—4个月,再行肾移植。这样不但终止蛋白尿,有利于患儿生长、改善营养状况,也有助于纠正高凝状态。
[预后]
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绝大多数在生后一年内死于感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