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农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模板】

农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模板】

XX农林科技大学

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根本性指导文件,是学校对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新需求,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优化和创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修订背景

1.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明确提出高校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有了新要求。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得教育教学方式、思维模式和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教

育的国际化,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站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谋划改革与发展。

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新遵循。教育部首次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校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办学定位,不断丰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和三级专业认证,全面启动“四新”专业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

4.学校的发展对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有了新要求。学校制定了《XX农林科技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颁布了《中共XX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XX农林科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新时期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谋划。现行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与这些新要求有差距,有错位,需要尽快加以修订。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聚一流师资,办一流专业,育卓越人才,创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方案修订按照“厚

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路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修订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结合专业特点,创新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坚持标准引领,注重结果导向。树立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明确专业和人才培养定位,按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处理好突出特色与符合规范的关系,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明确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明晰课程逻辑关系,加强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各要素达成的保障水平。

3.坚持共享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通学科专业壁垒,推动

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推进学科前沿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推进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平台、基地的共建共享;将优质师资凝聚到本科教学、配置到核心教学环节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4.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树立标杆。深入推进大类培养,实行“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3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注重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实施本研贯通、产教融合、主辅修制等,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路径(见图1),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标杆。

四、课程结构

1.课程体系

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和素质拓展课程等五类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学校按照不同学科分类型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除物理化学课程由理工农类专业根据需要选择外,其他课程每个专业必修。通识选修课程按模块设六大类: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农业发展与政策法规、创新创业教育,由各学院指导

学生选修。具体设置方案见附件2。

图1 331人才培养路径示意图

学科教育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各学院根据学科大类所需的知识结构,统一规划设置大类平台课,大类平台课应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使学生获得完整规范的学科基础教育,应全部设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应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要少而精,体现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学院根据需要自主确定。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即为专业核心课,课程应充分体现专业培养重点和特色。专业选修课应考虑贯通化课程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创新型和复合型两种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综合实践环节。由公共实践、大类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组成,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工程训练、生物学综合实习、生态文明实践、专业教学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

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美育实践、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实践等。

表1 四年制专业课程框架及学分要求

注:1.五年制本科专业学分构成按比例作相应调整。

2.贯通型课程最多认定不超过5学分。

2.学分要求与比例

(1)毕业学分

四年制本科专业额定毕业学分要求为160+8学分,按照国家专业认证要求制定方案的可增加到170+8学分;五年制本科专业为200+8学分。

要求各专业设置的选修课学分占修读课程学分不少于30%。农学、理学、工学等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含课内实验学分);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含课内实验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12学分。有认证要求的专业可参照认证标准执行。

表2 学时学分要求

(2)学分计算办法(最小单位为0.5学分)

理论教学每课堂讲授16学时、课外辅导4学时记1学分;实验、设计、讨论、上机等实验(实践)课程每32学时记1学分,32学时以上的应独立设课,单独考核和记载学分;体育课课内教学30学时、课外辅导6学时记1学分。

集中进行的专业教学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原则上1周记1学分;分散安排的实习折合周数后计算。工程训练实习,机械类专业实习4周、非机械类工学类专业实习2周;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实习1周。

五、修订重点

1.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各专业要根据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建设新要求,对标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国家专业认证的要求,明确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并在培养过程中分解落实。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应当明确、公开、可衡量。

2.着力内涵提升,优化课程体系

(1)各专业应根据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支持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以及学生更宽领域的终身发展,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的作用,修订课程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应按照工程认证毕业要求十二条标准执行,其他专业可参照执行。

(2)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要按学科大类设置,各

学院根据学科大类进行选择。相同或相近课程应统一开课单位,统一设置课程质量标准,分类实施课程教学(附件2-3),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奠定基础。

(3)各专业应根据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和连贯性,明确8-12门专业核心课程,均应设为必修课,每门课程不少于2.5学分。

(4)专业方向选修课应设置多样化选修模块,总学分一般控制在20-25学分,一般设2-4个方向模块。原则上每个课程模块要求的额定学分相同,课程的重复率控制在20%以下。贯通型课程应列出10学分左右的研究生开放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创新创业等不同需求,开足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贯通型课程学分认定最多不超过5学分。超过的课程学分,计入本人学籍档案,不计入毕业额定学分要求,在本校攻读研究生时修读相同课程可申请免修。

(5)各专业应合理安排课程,不同学期课程布局均衡,原则上每学期安排学分数不超过25学分,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含实验)。除毕业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外,其他学期均须安排理论课程教学。

(6)夏季学期应安排至少4学分教学活动,重点安排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暑期全英文课程、辅修课程、重修课程等。允许学院(系)根据专业特点适度调整。

3.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加强通识教育

(1)学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六大模块通识选修课,学生按类自主选择。每个学院至少开出1-2门面向全校或跨学院的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

(2)积极开出学科专业通识类选修课程。非农科专业应开设农学概论类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规律的认知与了解;农科专业应积极开设农业装备等工程类课程,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各专业应至少开设1门专业伦理类必修课程,加强学生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4.突出办学优势,做强做优实践教学环节

(1)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原则上三年级及以上应安排一次3-4周的集中综合性实习,不受季节限制的实习原则上安排在夏季学期进行。

(2)涉农专业须结合学校试验场站设计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把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毕业论文等设置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校企、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平台要有明确的综合实践课程或实践项目,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和创新实践内容与载体,树立实践育人新标杆。

(3)各专业要结合实践教学设置不少于2周的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5.对标国际标准,做实国际教育资源引入

(1)各专业要结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对标国际同类、高水平专业确定课程及教学质量标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2)将国际标准和规则引入培养方案及培养环节,让学生掌握国际标准,通晓国际规则,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3)分层次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全英文课程。

(4)各专业要注重学生跨文化背景下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联合培养、互认学分、学位互授等,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6.整合课程内容,开足“金课”挤出“水课”

(1)各专业应认真梳理学科、专业及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素材,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学时比例达到10%左右,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

(2)各专业要大力整合课程内容,将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融入教学之中,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增加课程难度,使用课程矩阵明确每一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支撑关系,剔除“水课”,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现象。

(3)各专业应积极推进校内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推广,鼓励教师跨学院、跨专业开课,积极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学术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