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爱莲说》说课稿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爱莲说》说课稿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爱莲说》说课稿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爱莲说》说课稿人教版

《爱莲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是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第五单元2课。该单元是古诗文单元,它与前后几册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连成一线,以落实义务教育承担的文学教育任务。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2、关于教材难点和重点:《爱莲说》的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为: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如下〔1〕、知识目标: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二)学情分析:本文可读性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疏解文意的读法”,旨在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在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从教学对象看,他们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八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三)教法学法

1、关于教法的分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及从学情出发,本课教学思路如下: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贯彻“学本论”的方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鉴于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选用讲授法和讨论归纳法进行授课,并根据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2、关于学法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从精品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1)以形成性练习指导圈点、批注、勾画的预习方法。

(2)交际互动,当堂成诵的学习方法。

(3)设计、拼贴莲花图,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不同姿态的莲花)

其实,不仅是今人,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一位哲学家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赞美莲花的名篇,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宋代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以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各方面感知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学习内容:①关于作者的情况。②文中一共写了几种花,作者偏爱什么?③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这个教学环节用6分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三)重点语段讨论评析

1.找出爱莲花原因的语句,用笔划出。所划部分分别描述了莲花哪一方面特点?

2.疏通文意,将所划分部用白话文连贯翻译一下。

3.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之情,目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高度概括莲花品质的一句。

4.根据课文注释,阐述含义。想想这种“君子”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品质有无相似之处?这是运用什么样的写法?

(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逐步理解本文学习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即借莲花之形言君子之志。同时,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我设计一个“君子图”,七个花瓣分别写上君子品德的七个方面,再让学生模仿制作一幅莲花图,对应的花瓣分别填上莲花的七个特点,可以完成对“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并且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在这一教学程序中落实诵读法第二步即“推究文理的读法”,以领悟促诵读,以诵读加深领悟。)

(四)学习正衬、反衬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分析陶渊明爱莲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明确作者对菊和牡丹的不同态度,并与作者爱莲作比较,体会衬托作用。

(投影可以展示美术上两组色块对比:A组——白、灰色块对比,B组——白、黑色块对比,提问学生:“两组色块中白色显得更亮,更白?”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B组。”我在这时点出:两组白色的亮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灰色的白色比较接近,黑色和白色对比鲜明,由此,可引出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与反衬。这样通过直观教学化难为易,完成教学难点。

(五)分析结尾段议论,指导朗读。

1.试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讨论修辞手法,并强调以花喻人的用意及目的。

2.用叹词领起并用不同句式写花有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分析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反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所抒之情及朗读语气。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要求是多读多诵,以上教学程序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完成教学目的2熟读能诵,融会于心,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能获得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在这一教学程序中落实诵读法第三步即“品读意境的读法”,)(六)总结“说”的文体特点,指导全文背诵。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古代“说”的文体类似现代散文,文眼即一个“爱”字。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七)布置作业。

作业: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

(这个教学环节用2分钟)

(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来体现梯度。)

附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爱莲说》听课笔记及点评

《爱莲说》听课笔记: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一)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 2、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圈出文中你不懂的字或句子。 (二) 1 、师播放配乐指名朗读全文,请学生来点评。 生1:语速太快。 生2:没有情感。........ 2、师提醒同学注意,再指名朗读并点评。 3、师有感情的范读后,强调重音和停顿 4、生自由朗读把握重音和停顿 5、师播放配乐,生有感情的齐读 (三)文言字词教学师:对文中的字词或句子有没有不懂的,如有请提问师生就文中不懂的字词及句子的意思进行交流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生1;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生2: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生3: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生1:当然不是,文中作者自喻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师:还有吗?生2:作者在这里还自喻不与俗人为伍,和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师:说的不错,还有补充么?

生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生齐说:托物喻人师: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 (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 ),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生1;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师:这个问题哪个同学会回答? 生2:起对比、衬托的作用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 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作业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2、背诵并默写课 文。 评课内容: 前面听了我校王老师的一堂课,总的来说这堂课亮点不少,我就其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篇目是《爱莲说》,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课。该单元是古诗文单元,它与前后几册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连成一线,以落实义务教育承担的文学教育任务。《爱莲说》是古代散文名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宝贵的世风,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2、确定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辨析莲花与君子的相似之处,教学难点为: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如下…1?、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2?、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二)学情分析:本文可读性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一是“疏解文意”,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声情并茂。从教学对象看,他们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三)教法学法 1、关于教法的分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及从学情出发,本课教学思路如下: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采用课件,尽可能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多媒体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化难为易。 2、关于学法的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

爱莲说 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现就该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教育四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而这一要求本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因而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材背景 (一)、学情分析: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二)、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理念设计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整理

22课笔记整理:1.作者生平、“铭”问题知识; 2.词语解释:名、灵、斯、惟、馨、上、入、鸿.儒、白丁、调、素、金经、丝竹、之、乱、案牍、劳、形、之。 3.全文翻译(核对下列句子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与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粗俗浅薄的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4.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5.词类活用:名、灵、上、乱、劳 6.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 7.主旨归纳: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扣住“陋室不陋”反向立意,开篇、结尾都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主宾高洁儒雅的风度、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8.文章重点问题:(1)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陋室不陋”。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用起兴、类比的写法,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的作用。 (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陋室,并找出相对应的原文。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人物:儒雅贤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结合作者对“陋室”的描写,谈谈文章是如何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主宾高洁儒雅的风度、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5)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表达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从反面来写对世俗之音的厌弃。这几句一实一虚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6)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答出“类比”或“以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答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突出陋室不陋”) (7)《陋室铭》结尾引述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陋室不陋,点明主题,同时照应开头,含蓄无穷,发人深省。 23课课堂笔记: 1.周敦颐、“说”文体知识 2.重点字词:之、可、者、甚、蕃、予、之、而、染、濯、清涟、妖、蔓、枝、远、益、亭亭、植、远、亵.玩、焉、谓、隐逸、鲜、宜。 3.全文翻译(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一词多义远、之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二)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四)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倨追求。 三、教学方法 以读、讲为主,讨论、探究为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来一个‘飞花令’好不好?)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自学互助 (三) 1.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2.读准注音。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噫 3. 朗读示范。(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 4. 朗读指导。(先集体后个人朗读) 展示互导 (四)、翻译课文。 1、小组合作。四人一组,采用问答式翻译课文。一问三答。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2、分别请同学代表发言,翻译课文。(各小组代表)(不懂的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 3.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翻译课文。 质疑互究

《爱莲说》说课

爱莲说 一、说教材 《爱莲说》位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这一单元开始,文言文都采取集中编排的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意,还要求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一个由表及里的效果。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它文字优美,意蕴深远,借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衬托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莲花的高洁品质,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正衬、反衬在文中的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 2、自主质疑法 学法:1、诵读法 2、合作交流法。 五、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虽在初一阶段已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还较低。因此,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诵读、讨论、创作中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阶段,(对学生来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文章。)因此,他们乐于从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六、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节奏;自主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课中:情景导入—检查自学(对课文的朗读感知)—自主学(疏通文意)展示—自主分析研讨(主旨及写法)—实践运用—总结全文 1、情景导入新课 荷花又叫做莲花,它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诵的对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秀色粉绝世,馨香为谁传?” 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赋予莲花以品性高洁的形象,从此莲被誉为“花中君子”!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一上课,用《江南》这首汉乐府引入,营造一种和谐欢快的氛围,并回顾或积累与莲有关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检查自学(对课文的朗读感知) 一解题 二诵读课文(字音、停顿、韵味);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说”以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同时,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并通过反复的诵读落实文中的字、词、句。因此,在诵读中,我设计了抽读、听读、齐读的环节, 3、自主学(疏通文意)展示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七下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思路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

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复习进程

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

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后人称他为宋代理学“开山祖师”。 2、出处:《周元公集》 3、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4、“爱莲说”: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5、“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晋代诗人。 6、“李唐”:唐朝皇帝姓李。 二、主要内容 1、中心: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段意 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以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特殊实词解释及例句 1、可爱:值得喜爱。可爱者甚蕃。 2、染:沾染(污秽)。出淤泥而不染。

3、妖:美丽而不端重。濯清涟而不妖。 4、植:树立。亭亭净植。 5、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鲜xiǎn:少。陶后鲜有闻。 7、宜乎:宜,当;与“乎”合用,当然。宜乎众矣。 四、判断句式:……,……者也。(……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1)(含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鸿.儒()案牍.()甚蕃.() 德馨.()淤.()泥洗濯.()清涟.()隐逸.()亵.()玩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不妖.()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 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

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 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2)灵: (3)德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2分)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说课稿 参赛

《爱莲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我是来自中文学院的XXX,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现在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理解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言文,单元目标: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学习这篇课文,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修养,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再根据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和作者生平;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塑造君子人格。 (三)、重点难点 《爱莲说》这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但是对更深一层次思想内涵,要准确地把握会有些难度,而学习本篇古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领会文章的内涵、养成正直操守的价值观,因此我把把理解“莲”的美丽形象,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寓意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难点。 (下面进入教法分析)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此外还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我主要介绍质疑讨论法) 质疑讨论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所以我成立四人小组,小组内部发问质疑,共同探讨。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在教室来回走动,掌握学生的动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质疑讨论中去,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和学法的指导。 (接下来进入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

爱莲说听课笔记 (1)

《爱莲说》听课笔记 一、听课时间:3月25日 二、授课老师:陈大伟 三、授课学校:河南省济源市实验中学 四、授课年级:初二 五、授课题目:《爱莲说》 六、课时:一个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画图导入新课的学习。 1、老师边说边画出莲的简笔画,并给学生介绍自己画中的淤泥、莲藕、荷花,以及让学生观察荷花的颜色和荷花茎干的特点。 2、赏完莲花之后直接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师:现在我们看《爱莲说》的作者是谁? 生:周敦颐。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周敦颐为什么要写《爱莲说》呢?他为什么说爱莲呢?谈的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自由读文,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老师到学生中间,了解学习情况……) 2、了解文章大意之后进行对课文的学习。 (1)、对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的“蕃”读什么音? 什么意思? 生:fán。众多的意思。 师: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叫李唐? “世人盛爱”中“盛”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唐朝的皇帝都姓李。“盛”是盛行的意思。 (2)、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进行断句。 (在这里学生参差不齐、意见并不统一,而老师也进行指导。) 3、对连的品质的学习。 师:(追问)世人爱的是莲,还是莲的那种特征还是品质? 生:莲的品质。

师:对,我们应该这样想,在这里,爱的是莲的品质,所以要在“莲”之前停顿。莲都有哪些品质呢? 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后面的文字是描写莲的形状、特征还是品质?读一读,从“予独爱”读到“不可亵玩焉”。 4、讨论这段文字写的是莲的品质还是莲的特征。 (1)、学生讨论完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不是。我认为表面上是写特征,但在特征中反映了它的品质。 师:(微笑)好,非常好,坐下。写特征,但表现的是品质。大家今后要背这篇文章,你看这篇文章它怎么写莲的特征。首先是出淤泥有不染,然后是在清水的洗涤下开着洁白的花,然后看枝干什么特征? (2)、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了解莲的特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特征。 师:“净”是什么?出淤泥,但是出来之后给人感觉是什么? 生:干净。 师:“植”是笔直的挺立着。然后,可远观有不可亵玩焉。最后我们欣赏荷花远远的看着,比近处赏玩玩弄它要好的多。当然,也有另外的意味,我们后面再说。 5、再读课文,从“水陆草木之花”到“不可亵玩焉”。边读边结合图画联想莲的形状,并尝试着背诵课文。 (三)、再一次读课文,分析文中所写到的几种花的差别。 师:刚才我们说,陶渊明独爱菊,今天人们都喜欢牡丹,作者特别喜欢莲。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菊有什么认识,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什么认识呢?我们读下边这一段,分析一下几种花的差别,体现了什么形象?通过花,写出了人们什么样的追求和爱好? 1、分析菊、牡丹、莲的特征。 师:菊代表隐者形象,牡丹代表富贵。陶渊明喜欢菊,陶渊明的事迹都知道吗? 生:陶渊明当了县令,后来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意同流合污,辞职了。 师:对,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职以后种菊赏菊,写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喜欢菊花的人如陶渊明,成了隐者。而牡丹呢,我们这儿的牡丹特别漂亮。我今年去过一次小浪底,那边的牡丹特别鲜艳,给人一种富贵的感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喜欢牡丹的人追求什么? 生:追求富贵。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爱莲说》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爱莲说》原文:标题:爱莲说作者或出处: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或注释: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

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

爱莲说_复习笔记

爱莲说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后人称他为宋代理学“开山祖师”。 2、出处:《周元公集》 3、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4、“爱莲说”: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5、“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晋代诗人。 6、“李唐”:唐朝皇帝姓李。 二、主要内容 1、中心: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段意 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以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特殊实词解释及例句 1、可爱:值得喜爱。 2、染:沾染(污秽)。 3、妖:美丽而不端重。

4、植:树立。 5、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6、鲜xiǎn:少。 7、宜乎:宜,当;与“乎”合用,当然。宜乎众矣。 濯:清涟:妖: 不蔓不枝:亭亭:植:亵:之: 四、判断句式:……,……者也。(……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六、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我的说课分为七步: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板书、说预设。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也是历年中考必考文言文之一。 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语句上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二)文本分析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首先是哲学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他笔下的“莲”被“文学化”,也被“哲学化”了。周敦颐并没有工笔细描莲花的“形”,而是以哲学家的眼光打量莲之“形”,摄取莲之“神”,赋予莲花以人格特征。周敦颐是托“莲”以言己志。三种花就是三种人格特征,在曲折的比较中,《爱莲说》标举的是“莲花人格”—既不消极避世,亦不追名逐利,身处污浊世间,独立不迁,品行高洁。于莲之形中读出莲花的品格,于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的比较中读出周敦颐的人格理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掌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志趣和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感悟“莲”的美丽形象,体会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并运用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说学情: 八年级的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多数同学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因此,我将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化朗读指导和

爱莲说

《爱莲说》课堂实录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而不可/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

七年级下册期末语文复习资料之爱莲说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可: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李唐:盛: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yú): 之:染:濯(zhuó): 清涟(lián):妖:亵玩 ..:焉: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隐逸:君子:者: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 鲜(xiǎn):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一、知识点 1、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6、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