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古代审美参考

中国古代审美参考

中国古代审美参考
中国古代审美参考

一、填空

1、孔子通过评述《韶》乐和《武》乐,提出尽善尽美的儒家审美准则。

2、李思训和李昭道继承和发展了隋代及展子虔的金碧青绿山水画

的传统。

3、董其昌宣称南宗的代表是王维。

4、赵孟頫的书法绘画主张,其要点都是“复古”。

5、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画法萧散简淡,逸笔草草,以干笔偏锋皴擦为主,极少烘染。他的这种独特画风,和米点山水一样已成为山水画的经典。

6、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中西合壁”画法的效果令清高宗皇帝

满意。

7、南帖可以王羲之为代表,北碑可以张迁碑为代表。

8、“清、活、轻、甘、冽”是唐茶道品水五字诀。

9、在古代文化史中,杜甫被誉为诗圣;李白被誉为诗仙;

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怀素(或张旭)

被誉为草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陆羽被誉为

茶圣。

10、古代衡量美石的四条标准是瘦、漏、透、

皱。

11、随着意识的流行,魏晋至唐时期的园林艺术发展、开拓、突飞猛进的阶段。

12、中国古代雕塑是古埃及希腊、古波斯印度、古中国等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之

一。

13、扬州平山堂属寺观祠堂类园林,南京玄武湖属公共类

园林,河北承德山庄属皇家类园林。

14、无锡的灵山大佛属于宗教性雕塑,杭州的岳飞庙属于

纪念性雕塑,西安的秦兵马俑属于明器性雕塑。

一、填空:

1、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祠堂园林、公共园林等四类。

2、汉代苑囿的仙山胜境(一水三山)模式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

3、杜绚《云林石谱》评赞英石,提出“瘦、漏、透、皱”四个审美标准。

4、尤侗的《水哉轩记》提出洁、虚、动、文,是对园中之水的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洁净之美,虚涵之美,流动之美,文章之美。

5、学高品秽是六朝名士风度的突出审美特征。

6、中国古代六大菜系是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素菜、清真菜;其流行地区主要在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佛道教寺观及信徒所在之地、伊斯兰教寺观及信徒所在之地。等。

7、古代雅乐的主要特征是齐奏、曲调简单、节奏缓慢。

8、古代选曲标准是雅正、清丽、中和之美、古淡之音等四点。

9、“盛唐气象”在雕塑上可以乐山大佛、莫高窟佛教雕塑、唐三彩等三事物为代表。

10、中国文人画奉王维为祖师,在明代董其昌提倡画分南北宗。

11、宋词中婉约派代表是秦观;豪放派代表是苏轼。

一、填空题

1、孔子通过评述《韶》乐和《武》乐,提出文艺要尽善尽美的儒家审美准则。

2、李思训和李昭道继承和发展了隋代及展子虔的金碧青绿山水

的传统。

3、在儒、道、墨、法诸家春秋战国显学中,否定音乐文采之美的是透、

皱。

4、商代青铜器的特点是崇神尚力;周代青铜雕塑的整体风貌是崇文尚实”。

5、中国古代四大菜系中以鲁菜为流行地区更广、服膺人数更多、综合地位更高。

6、孔子盛赞的先秦雅乐的主要特征是齐奏、曲调简单、节奏缓慢。

7、南帖可以兰亭序为代表,北碑可以张猛龙碑为代表。

8、“清、活、轻、甘、冽”是陆羽们对水的审美要求。

9、中国文人画奉王维为祖师。

10、古代衡量美石的四条标准中关键是瘦。

11、随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自然审美意识的流行,魏晋至唐时期的园林艺术发展、开拓、突飞猛进的阶段。

12、在古代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中,唯有古希腊罗马能与中国媲美。

13、扬州平山堂属寺观祠堂类园林,南京玄武湖属公共类

园林,河北承德山庄属皇家类园林。

14、无锡的灵山大佛属于宗教性雕塑,杭州的岳飞庙属于

纪念性雕塑,西安的秦兵马俑属于明器性雕塑。

填空

1、从秦汉到东汉,雕塑的审美风尚产生了由(古朴深沉)到(凡俗和生动)的变化。

2、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的雕塑风尚,是一个不断走向(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3、在儒、墨、法、道诸家春秋战国显学中,(墨、法、道)是否定音乐文采之美的。

4、“风雅”“风骚”并称,其实从先秦雅乐俗乐角度说,风是北方民歌、俗乐;骚是比风还

低一等的南方民歌、俗乐;雅是贵族宴席上使用的雅歌雅乐。

5、欣赏唐代名曲《阳关三叠》,我们会联想到中国古代音乐的总体风格:以悲为美。

6、唐传奇与明传奇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文言短篇小说,后者是戏剧之一种。

7、先秦音乐与宋词音乐区别在于:前者是诗舞乐合一;后者则否。

8、与宋代音乐相比,元杂剧明显带有蒜酪味特色。

9、魏晋至唐时私家园林审美风尚的产生与发展,与“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很有关系。

10、从音乐史上说,“制礼作乐”在西周时期,“礼崩乐坏”始于春秋末年。

11、饮食审美要点是:1、精于味;2、求悦目;3、联想美。

12、宗教雕塑的代表作可以四川乐山大佛(龙门石窟佛教雕塑)为例;明器雕塑的代表作可

以西安秦兵马俑为例;陵墓雕塑的代表作可以南京明孝陵为例;纪念性雕塑的代表作可以杭州岳飞庙塑像为例;建筑性雕塑的代表作可以北京明清故宫为例;工艺性雕塑的代表作可以宋代官窑景德镇陶瓷为例;

13、从新的音乐审美风尚说,魏晋南北朝的亮点在于西曲吴歌,而唐代出新则在于清乐大曲

和胡部新声。

14、在古代书法发展史中,意味着对“法”的反叛的是宋代帖学的尚意风尚。

15、从总体来说,北魏楷碑的风格是朴拙雄放。

16、同为汉隶,《张迁碑》洋溢着大拙雄强,《曹全碑》则透露出丽巧流美。

17、绘画讲究以笔墨情趣为主,始于中唐山水画。

18、从绘画发展史看,人物画在山水画之先,这说明山水画审美层次更高。

19、从魏晋到宋代,唯唐代盛行以肥为美,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势强大、李唐王朝的游牧民族

因素,其本质是流行一种野性生气的健壮之美。

20、赵孟頫“师古”内涵主要是师“晋尚韵”之古。

21、北宋画院内外各盛行自然和野趣的审美风尚。

22、元代文人画的兴盛,代表是倪云林,特点是逸笔草草,静寂荒凉古淡。

23、董其昌书法以淡墨求禅意,

24、清代外籍画家的代表是郎世宁,其特点是将西方油画的写实的明暗焦点透视与中国的写

意的散点透视结合起来。

25、近代海派画家代表是任伯年,特点是。与传统派不同在于

26、八大山人即书画家朱耷,是清初四高僧之一,其鸟鱼画尤为著名,特点是

27、“逸品”在宋代元代越来越被尊为与“神品”并驾齐驱,为什么?

28、汤显祖的唯情说与公安派的性灵说皆与言志载道相异,是同盟军,但它们之间有什么不

同?

29、你怎么看白居易的诗歌美学?

30、你怎么看宋“西昆体”诗歌、明“台阁体”诗歌、清“馆阁体”书法?

31、你怎么看“三言二拍”的那种审美趣尚?

32、大篆即金文和石鼓文,它和小篆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浑朴奇奥天然高古自然,一整齐单调。

33、商代青铜器的特点是崇神尚力,其代表作是饕餮食人卤;周代青铜雕塑的整体风貌是崇

文尚实,代表作是毛公鼎。

34、夸父、后羿形象的出现,意味着男子的力量之歌,是英雄神时代血与火的礼赞。

35、乾嘉学派给审美的影响是,以古雅为美。

二、判断题

对1、中国传统绘画,至战国、汉代时期已确立了线条造型的主导地位。

对2、魏晋风度的潇洒意趣在历经唐宋元明诸家陶冶之后,在董其昌手中变得越来越“女性化”,娟秀有余而雄强不足,成为技巧上的大家和风格上的庸人。

对3、老子否定美而肯定妙。

对4、女郎诗和豪放词都不是文学正统主流。

错5、凡名优茶都要达到醇、厚、鲜的要求。

错6、古人说唐尚法,可是张旭怀素草书那么肆无忌惮,可见这说法是不确切的。

对7、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大不同于西方只讲营养,品种单调,所以它是艺术。

对8、中国音乐、绘画是线性艺术,西方音乐、绘画是块面性艺术。

错9、陆机《文赋》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文审美原则。

对10、唐代以肥为美,魏晋及宋代以后以秀为美。

二、判断正误

对1、老子否定美而肯定妙。

错2、孔子重善、质、乐,但更重视美、文、礼。这都给后世很大影响。

错3、陆机《文赋》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文审美原则。

对4、曹丕《典论·论文》的传播对审美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错5、魏晋风度之美重才情、崇名教、标放达。

错6、“一水三山”的布置多见于寺观园林之中。

错7、文人写意园始于唐代。

对8、六朝名士风度的特征是缺少前代名士风度的激烈、急切和悲愤奋争精神。

错9、《广陵散》之所以成为名曲是因为它中正平和,雅俗共赏。

对10、有些中国古代佛教题材的绘画和雕塑表明中国古人思想很开放、前卫。

错11、中国人的欣赏山水之美起于老庄。

对12、除了杂剧散曲外,元代的主要审美风尚是复古。

对13、晚明人很崇尚个性解放之美。

错14、首次提倡性灵美的是清代的文坛领袖王士祯。

对15、中国的雕塑也是讲究线条美的“线的艺术”之一。

错16、中国音乐与词、散曲、戏剧关系密切,与诗无甚关系。

对17、中国音乐不是流动的建筑,更不是无形的雕塑。

对18、中国书法具有舞蹈美和建筑美的一些特性。

对19、中国绘画不十分讲究严谨的透视关系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错20、书法所谓“唐尚法”的概括与唐代两位擅长狂草的“草圣”是矛盾的。

二、判断正误

对1、中国传统绘画,至战国、汉代时期已确立了线条造型的主导地位。

对2、魏晋风度的潇洒意趣在历经唐宋元明诸家陶冶之后,在董其昌手中变得越来越“女性化”,娟秀有余而雄强不足,成为技巧上的大家和风格上的庸人。

对3、老子否定美而肯定妙。

对4、女郎诗和豪放词都不是文学正统主流。

错5、凡名优茶都要达到醇、厚、鲜的要求。

错6、古人说唐书法“尚法”,可是张旭怀素草书那么肆无忌惮,可见这说法是不确切的。

对7、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大不同于西方只讲营养,品种单调,所以它是艺术。

对8、中国音乐、绘画是线性艺术,西方音乐、绘画是块面性艺术。

错9、陆机《文赋》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文审美原则。

对10、唐代审美风尚的主流以肥为美,魏晋及宋代以后审美风尚主流以秀为美。

对11、六朝名士风度的特征是缺少前代名士风度的激烈、急切和悲愤奋争精神。

错12、中国人的欣赏山水之美起于老庄。

对13、中国绘画不十分讲究严谨的透视关系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错14、“一水三山”的布置多见于寺观园林之中。

对15、晚明人很崇尚个性解放之美。

三、解释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质胜文”),这个人就粗野了,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道德品质(“文胜质”),这个人就虚伪。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指从魏晋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思想风貌和精神品格,所以又可称为魏晋“风流”,其主要特点是崇尚老庄,轻蔑礼法,任达不羁和遗落世事。具体说来,特征是1、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潇洒。是人的素质全面发育,主体性走向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2、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3、崇尚老庄,轻蔑礼法,参透人生、了无牵挂的通达、通脱,有超越感。“达生任性”,放任自达,“不拘儒者之节”适足反映出内心的博大、沉定。表现出卓尔不群、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行为。4、能辩难析理,挥麈玄言,有洞见,有妙赏,有深情。

3、境界

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主要是提倡“真景物”“真感情”,并说这是判断有无境界的标准依据。强调境界包括“真景物”“真感情”;实则就是要求境界实现情与景的交融,化为一体,鲜明生动,有强烈的感染力。要求“真景物”达到“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要求写景必须鲜明形象,生动真切,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要求“真感情”达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也就是要求作者具备深厚丰富的情感,抒发而蕴涵于作品之中,能强烈地感染读者,打动心灵,深入人心。

三、名词解释

1、文质彬彬

2、魏晋风度

只好解释为“魏晋时代人的言谈举止姿态”,而把魏晋名士特有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趣尚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都排除在外,与鲁迅以此来说明“自汉末至晋末文章的一

部分的变化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讲演,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岂不大杀风景!所以风度应释为“通过人的言谈举止姿态而反映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行为与人格风采”。

3、魏碑

四、论述题(45分,任选3题。)

1、在绘画领域,海派与传统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传统派更重视线的造型,文人画的意趣,诗书画合一的意境;而海派则强调色彩的艳丽,迎合近代商业发展、讨吉利的世俗心理。

2、北碑与南帖在审美趣尚上有什么明显不同?

北碑主要表现为镌刻于石上的隶书和楷书,内容也大都是碑文墓志等严肃内容,所以在书法形式上更突出崇高庄严雄强的审美意趣,提倡大、重、拙、秃之美,重视方笔运用;南帖主要表现为题写于绢纸之上的书信诗文稿书,书体多为行草书,更重视潇洒流便之美,更重视抒情的酣畅。

3、汉乐府与唐新乐府的区别何在?

汉乐府是与乐府音乐密切相关的一如诗经中的国风,题即规定音乐调式,内容范畴。换句话说,汉乐府是诗,是歌词,是可以演唱起来的歌曲;而唐新乐府则与乐府音乐脱离关系,只在字数平仄上还保留一定联系。它只是一种新形式的诗。

4、在你看来,中西音乐的明显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中西音乐明显区别在于中国音乐属于线性艺术,娟秀流便,少气势恢弘复调和声的大作品,以悲为美,以沉静轻柔为美,又讲究中庸节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如《春江花月夜》便乐而不淫,《二泉映月》便哀而不伤。西方音乐则讲究宣泄酣畅,有不少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5、中西美术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中西美术的最大区别是中国美术是线性艺术,主要用线条造型,讲究表现,如吴道子吴带当风,齐白石范曾的画,天王、陵墓前麒麟等雕塑;西方美术是块面性艺术,讲究明暗透视、写实、再现。如安哥尔的《泉》罗丹的《思想者》等。

6、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儒家美学强调美受约于礼,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倡人为、功利、中庸之美,道家美学则更强调自然天成之美,超功利的自由之美。

7、孔子是怎样提倡“中和”之美的?

在评价艺术思想内容与艺术水平之间提倡“尽善尽美”;在评价完美的人格标准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泰而不骄;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和而不同”;敬鬼神而远之;学与思兼重;讲究知行并重;德才兼备。在诸多矛盾面前提倡兼顾,不偏不倚,而不主张走极端。

8、先秦时的“君子”风度之美有那些特征?

首先,就内质而言,君子须有仁德操守义节。“仁德”即施仁惠,得民心、受爱戴;“操守”即持之以恒地守“德”,身正行端,取信于民;“义节”即追求道义,合乎礼节。孔子言及君子,更是反复强调其坚持道义德行的方面,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谋道不谋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

其次,就外在形式而言,君子须仪表端正,举手投足合乎礼仪规范。仪,便是指外表的威仪,其中包括了堂堂仪表、举止风度及礼仪作派等综合指标。孔子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所谓“文”,即是对内在之质的“礼仪修饰,修饰得恰到好处,才是君子。

再次,就情性禀赋而言,君子须稳健谦和,温厚友善。《周易》《乾》卦言“君子终日乾乾”,说的是强健有为。在孔子看来,君子为人最忌张扬,应少说多做,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耻其言过其行”;君子无争,忌“勇”,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有德有仪,温柔敦厚,怀持仁德道

义,又以谦恭得体的态度行之,正所谓“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 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 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 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 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 B.吏部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华南师范大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9.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朗吉诺斯 C.博克 D.康德

10.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 A.休谟 B. 莱辛 C.康德 D. 李斯托威尔 11.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 A.霍布斯 B.康德 C.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 ) A.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 比形式重要 C.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 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 ) A.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 ) A.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

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 ) A.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 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的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道,可道也,非恒道也。”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汉: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尚书台制度 唐;道州县 三省六部制 宋:路州县 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度 一省二院制 明: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清:废三司设行省 军机处 基本内容:(先中央后地方) 秦 ①中央:三公九卿制【结构】 【特点】特点:①皇权中心; ②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②地方:郡县制度【内容】:①36郡,中央直辖,郡下设县; ②郡守县令,皇帝任命 【特点】:垂直管理、服从中央、无独立性 作用: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汉 ①中央:中外朝制度(西汉)【结构】 【内容】汉武帝时期重用侍从,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国事,削弱相权 ②中央:尚书台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③地方: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到推恩令(汉景帝) ↓ ↓ 削弱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 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制度 唐 ①中央:三省六部制【结构】 【特点】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作用/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②提高行政效率 ③中央行政制度创新,历朝沿用 【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道州县三级制、设节度使(名朝廷藩镇*军事)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1.丞相(行政)“百官之首”→统率诸卿 2.御史大夫(监察) 3.太尉(军事*虚设) 相互牵制 尚书令侍中 (中朝*决策) 皇帝 三公九卿 (外朝*执行) 中书省(草拟/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具体部门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

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291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 映明朝废丞相后( ) 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 A[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 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这在材料中却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 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B[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 素,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3.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 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 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 A[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此,宋朝采取的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 (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 (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自考“美学”练习题及答案(9)

自考“美学”练习题及答案(9) 简答题 3.1.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3.2.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3.3.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3.4.试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3.5.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3.6.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3.7.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3.8.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3.9.简述喜剧的特征。 3.10.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3.11.简述丑的特点。 3.12.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究的贡献。 参考答案 3.1.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

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3.2.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答:(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3.3.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答:(1)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2)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3.4.试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美学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沿用西方的美学理论和标准对之予以解释和评判,但都不能真正领悟其内在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才可能更好的领悟和解释中国古代美学的内在价值和其独特性。 一、一分为三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美学的许多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中国古代哲学观。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于西方的一分为二哲学观。西方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强调矛盾两极的对立、斗争和转化。这种一分为二的哲学观,认为对立、斗争是主要的、绝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的两极对立、斗争的结果。因此,矛盾的两极的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一分为三的哲学观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中和三种形态组合,但它强调的是守住中庸,扬弃两极,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相反,它认为矛盾的两极都是片面的、暂时的,只有“中庸”、“中和”才是真实的、理性的、永恒的、长久的。例如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有“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但“天人合一”是主要的、基本的。是天人合一扬弃天人相分,天人相斗。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不同,中国的一分为三的哲学观,从不认为是对立两极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相反它认为是“中和”这种第三种形态产生、孕育万物,正所谓: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无限。在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指导下,中国美学一直紧守和沿用“中和”美学原则,无论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伦规范准则的确立,以及艺术自身的虚与实、形式与内容,都始终按照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和原则予以塑造。由于受“中和”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美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特质性的,这点有别于西方,西方一直在思索寻找各门艺术自身的特质,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均有较明晰的分野和界限,而中国却从未寻找这种特质,各门艺术都是相关联的存在的,例如诗歌的韵律美的讲究,使中国诗歌与音乐一直相连;同时诗歌与绘画相连,中国古代的文人画,都是提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且诗歌直接与书法相联系,字画是联为一体的,中国国画线条艺术也与书法艺术直接相关;同样,诗也与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都相关联,反之,这些艺术部类,也与自身以外的其它艺术部类紧密相连,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是功能性存在,而不是特质性的存在。 二、历史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意识和传统,同样中国古代美学也不例外。这种状况用中国人自身的话语来形容,也就是“厚古薄今”。这种历史主义的思维逻辑,带给中华文化以下特点:一是经验的理性。中国人文文化几乎都是经验性的积累,它们是案例式的,百科全书式的,它们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所谓“规则、规律”式的科学的抽象演绎,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但它们却发展成“经验的理性”、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 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 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 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 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 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 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 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 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 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 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 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 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 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 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 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5)历史评价: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B、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C、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D、同时。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 E、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愈来愈加强,并且逐渐趋于反 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与一般流行观点相反,中国从秦朝至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独裁君主。虽然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但是从秦代以来,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官僚体系为主,比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虽然明清以来皇权不断扩张,但是仍然同西欧的“绝对君主制”不同。认为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来被建构而成的。 1912年满清王朝灭亡,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君主专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商鞅变法以来到清朝灭亡,君主专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样产生的?它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笔者就对君主专制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从根本上来说君主专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经过了四百年之久的混战以后,人民迫切需要一个统一国家的出现,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各国无不进行变法,其中尤以商鞅变法为著,而他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君主专制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除了客观规律外,有没有主观因素呢,显而易见是有的。至少有两点,一是,地主阶级的产生和兴起;二是,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周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地主阶级产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们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迫切希望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从而获得对对土地的所有权。而此时法家思想方兴未艾,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法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依法治国”,然而它得最终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说的准确点就是为君主一人服务的。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是叫君主如何来“驾驭群臣”的,可谓“南面之术”,实际上是君主的教材。 君主专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支配。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这些美学思想从理论著述上看是零碎、不系统的。古要谈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就不得不从宏观入手,从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对美学形成发展的影响着手。 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春秋时期,随着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思想家开始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对审美和艺术的看法,提出“和”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强调艺术美产生与艺术诸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和谐关系中,另一方面则强调主体审美享受的适中。“和”甚至成了审美批评的尺度。这种美在和谐的审美倾向和美学趣味,奠定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基础。 在以“和”为美的思想影响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思想家们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没有冲突的,只有顺应自然才有整体和谐、才有美。如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美学认为道是浑然虚无的,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生息变化的整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美学产生的根源。故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与天融合才能返璞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中国文学艺术中大都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抒发对大自然的关注或喜爱之情的情景合一的作品。中国成熟最早的抒情文学既是极好例证。如《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伴随着生产劳作,并赋予一定的情感意象的。重视情感的抒发,注重情景交融,使的言志缘情的表现说成为中国最早的美学思想。《尚书?尧典》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毛诗序》明确提出“言志”即表情,“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晋陆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到了唐代孔颖达、李善等,则试图将“言志”与“缘情”两说统一,认为“情”即“志”。孔颖达在《左传正义》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从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诗艺理论的逐步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中国文学创作中强调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审美习惯和要求。至于后来的性灵说、童心说、意境说等,都无不强调所说的、所表现的东西要以抒发了某种情感为旨意,形成了艺术以情为主的美学思潮。而这种情感往往是指一种超然物外、神游于大自然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真性情和美好境界。这些都是古人讲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作为至美境界的体现。 当然这种“以和为美”的思想,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古人认为社会的和谐法则是“礼”。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必须是守礼的人,及个人要服从群体、社会,要用社会伦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古人将立德看作人生第一大事,其次是立功,在次是立言。如正统儒家文化强调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人”,而“仁”必须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达到等。中国传统文学中往往将忠诚义士作为歌颂中心,而恪守礼教之人物形象亦是多如繁星。这与“尚德”,以真善美的结合为至美境界不无关系。 社会伦理的和谐要求人们讲求仁义道德,这使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儒家)以价值论为基础强调道德的功利性,强调文艺应成为道德的教科书(如孔子认为诗可修身养性),文艺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1介绍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2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国有土地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家庭为单位分配耕地,以户籍制、连坐法将农村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耕作并便于收税,以郡县制建立遍及全国的等级官僚管理系统,如此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宋朝外,各朝均以此土地制度为基本国策。经济制度是古代各朝的生存根基,各王朝后期均发生经济制度动摇,导致流民增加,各级官僚脱离上级控制,进而瓦解君主专制。普遍认为其瓦解原因一般为:人口增加、农户土地被官僚兼并,税收高于农户生活成本,大天灾。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三公九卿制度,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元代的中书省制度;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什有会长,伍有伍长,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 3定义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