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摘要

2005年,福建省莆田市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四年过去了,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期洞察教学的规律,更多的是有感于伴随着新教材文本结构革命性的变化,许多旧的教学方式、教育思维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教改。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务必打破以往的窠臼,更辙教学的核心主体:从“教师”到“学生”,进而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

关键词:历史教学;过程;方法

前言

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教材文本体系的更改,把旧教材的通史更改为专题史,从内容上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延续性,从结构上体现了历史探究的发展性。这种极具前瞻的历史学结构体系对于教师本身来讲,是一种挑战和跨越,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个人认为,三者的关系是:“过程与方法”是“渔”——工具和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鱼”——目标和结果。

一、教学主体的转变——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相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知识的积累、生活体验的日趋丰富,自行阅读和初步理解历史教材并非难事。教师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习惯于讲解教材全文,授课时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点的不断补充是不可避免的,短短的一篇文本,经教师授课,可以演绎成近万字的说话稿,我们不妨将授课过程做一个流程图:教材:1500字左右的文本→授课:1000字左右的教案稿→学生接受:1000左右的记忆(最多),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辛苦的耕耘,其收获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以“学”为主,穿越时空,体验人类文明演变历程

通过上述的流程图,可以了解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倘若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学生接受的事实情况,其结果是令人沮丧的。历史学本身充满绚丽色彩,撷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远胜于去听课堂说教。浩瀚的中外历史,有着神秘莫测的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的文明进程、云诡波谲的

政坛博弈、歌舞升平的繁荣盛世……,作为教师,不能、也无法详尽的讲述。况且,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出版物、互联网、电视频道等无时无刻可以向学生和社会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其部分内容讲解之详细、编排之考究、视听效果之先进远非我们学校能力之所能及。体认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去除不必要的基础性知识讲解。在教学中转变主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支配,把更多的想象空间交给学生去演绎,让学生自由的在历史知识中,穿越时空,体验人类文明演变历程。

(二)以“教”为辅,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殿堂

不可否认,资讯愈是发达,愈是鱼龙混珠、泥沙俱下,而且,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过滥的自由阅读,其最终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没有正确的引导也容易导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迷失。因此,教师的正确引领,诚然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该引领什么,该教一些什么,个人以为应该是:有效的阅读指导、清晰的思维方法、多元的视角观察、理性的价值取向。中学时代,之于人的一生,可谓重要,良好的教育,奠基其终身发展,决定其今后的成功与否。但也正是在这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本身最迷惘的时期,处于成长与成熟之间,介于拥有一定的知识和尚需掌握必要的技能之间,他(她)们需要良师益友的帮助,需要老师的正确引领。

二、“过程与方法”的实施——授之以渔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与此前的教学大纲要求,最为突出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何侧重过程与方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个人以为:

(一)“过程与方法”的核心:自主与探究

如上文所述,教学中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是其完成高中学业的基础,高中历史学业模块的设置,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已经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的连贯性,在模块学习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自行查阅初中通史部分,同时,在教材附录部分,附有相关的互联网网址,可供登录浏览。通过初高中教材、网络以及有效的其他资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史实的来龙去脉,做一些必要的笔记和心得体会,大体上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着对历史的探究,有利于使学生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探究的领域可以不拘一格,就学生个体而言,根据其差异性,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既可以探究历史学习方法,也可以探究某些历史规律,或者是特定的历史专题。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审视的过程,通过探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与探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起到了从学习的自觉、自律延伸到自我启蒙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文本解读,结构思维

在学生的自主与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探究历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惑,这实际上是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问题。历史教

材和诸多的课外读物相比,教材要求的是精度,而非泛读。如何精读教材,这就涉及到文本的解读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许多课外读物喜欢炫耀式的向读者介绍许许多多的思维方法(有化整为零兜售之嫌)。其实,结合时下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特别是电子产品的程序和使用习惯,把这一些最朴素的、最常用的思维和结构——既树状目录结构,通俗一点讲就是菜单,用在解读文本是,很容易解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障碍。以必修三第一课为例,列出以下菜单:

图中圆圈数字与教材的段落一一对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期,不必随意地拔高理论或者对教材作出过度的阐释,力求简明扼要的透析教材文本的结构,以简练的词汇概括,便于学生记忆,也形成了对知识结构系统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等严谨的逻辑思维。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先对教材文本结构解读做示范讲解大约一学期,第二学期起,则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的精读和知识结构的编写。以此教法,确实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实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过程与方法”的方式:良好的互动氛围

综述本人以上的观点,主体的学和辅助教,二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显然课堂是主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必要的手段。在时下先进的教学仪器辅助下,教育主管部门动辄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并非大部分的课堂都要用多媒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生代对于多媒体的熟悉程度早已耳熟能详,固定的字库、powerpoint简单的幻灯效果,实际上容易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学的受众是学生,常变常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讲,应该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课堂引导与课外解惑相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创建一些贴吧、QQ群,撰写一些博客文章,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互动交流方式。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培养“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诚然,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仍然以学生的学业会考或者是高考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势必与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背道而驰。

(一)通过“过程与方法”,有效培养“知识与技能”

关于知识与技能,或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厘清这个概念绝非易事,“知识”相对来说容易通过教学获得,而“技能”的获得需要“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凸显,中学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基本上偏向基础性,通过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完全可以掌握中学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人类的起源,中国通史,世界主要国家历史,以及高中的专题史:文明史的演变,中外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发展史等。技能培养包括,阅读史料,捕捉正确的历史信息,对历史资料有效的归纳、分析和整合,撰写历史类的文章等。当然,也包括应对考试的基本技巧。毋庸置疑,教师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已形成共识,对于“技能”的理解尚存分歧,这更需要教师本人不断的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探索,以期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二)通过“过程与方法”,正确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学科设置角度来讲,中学历史学科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历史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核心是价值观。本人以为价值观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对国家、民族、先祖的认同;第二: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演变有理性的认识;第三:多元化、开放性的看待世界;第四:从微观上能以史为鉴,提高个人人文素养,正确看待事物。教学中许多知识与技能可以量化,可以直观的进行考核,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无法定性,也无法定量,更无从考核。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到保持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尚有几个感悟不吐不快,即历史教学要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和理性思考,虽然文史哲三个学科密不可分,但历史学既不可以成为政治学的附丽,也不必要唱和文学。

高中主体历史分模块教学后,这一缺陷日益凸显,很大程度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统领下的历史,历史学似乎沦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佐证材料。本人并无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意识倾向,人类历史发展几千年以来,足以让我们以多元的视角和思想审视过去,开阔一点我们的视野,用理性和批评的精神探究历史的真谛。

文学作为文明史的一部分,渗透在历史中,积淀成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品鉴美文,领略无限风情,开拓视野。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去教名著原文,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做一个定性的评价。历史教材中对一些名著的评价往往是唱和文学,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精神。以《红楼梦》为例,历史教材中评价“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从一本小说看得出历史趋势,未免是浪漫式文人的无限遐思,抑或是牵强附会。我们批判明清文字狱之猖獗,不曾想,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精神,政治上的文字狱我们现在打破了,思想上的文字狱却依然如故。价值取向上一旦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毫无疑问,将与我们历史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意背道而驰。

结论

在当下许多地区、许多学校以高考论教学的环境中,本文的观点与升学率似

乎不相称,然而,就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而言,若干年后,当他们步入社会,从事某一个行业,繁忙、紧张的生活磨砺,他们是否还会记得历史上那年那月发生什么大事,他们将和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渐去渐远,但是,历史如果曾经给他们一点知识、一份告诫、一些启迪。让他们能直面生活、正视未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