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

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

家。

【注】① 至行:高尚的德行。② 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 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__

(2)用“ /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 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 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 一个人立志求

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 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 亲民;③ 不慕名利;④ 讲究仪容仪表。【解析】【分析】(1 )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 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 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 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淫,使??思想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4)所谓“至行”在注释中给出,指的就是高尚的德行。从文中他处理陈元的事件来看,首先他以自己的亲眼所见表述自己不相信的理由,然后以简洁的语句就说服了陈元的老母亲及陈元,可见他善于规劝;其次在陈元事件中,他对陈元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也表现他与百姓走得很近,并没有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第三,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一句,可见他为人认真,究外表装容;“不应征辟”则表现他不慕名利。

故答案为:⑴ 担任;栖息,停留

⑵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⑶ ① 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⑷ 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 亲民;③ 不慕名利;④ 讲究仪容仪表。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2.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 名之者谁( _________ )

② 觥筹交错( _________ )

③ 山岳潜形( _________ )

(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听茶声然 /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一屠晚归 ,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D. 乃记之而去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

【答案】 ( 1)① 取名; ② 酒杯; ③ 潜藏

(2)B

【解析】 【分析】( 1) ① 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 “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 词,命名,取名。 ②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 译成酒杯。 ③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 B. 因为/用来。 C. 归家/归家。 D. 离开/离开。故选 B 。 故答案为: ⑴① 取名; ② 酒杯; ③ 潜藏;

⑵B 。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 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 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

多谋善断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手不释卷 C. 惟手熟尔 深思熟虑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置之不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已而之细柳军 何苦而不平 其业有不精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 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A. 公亦以此自矜

B. 睨之久而不去

C. 而钱不湿

D. 以钱覆其口

B.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 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1)C

(2)D

(3)D

(4)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解析】【分析】(1)A.擅长,善于;B.放下;C.熟练/ 细致谨慎;D.放下。

(2)A.介词,凭借;连词,因此。B.代词,代指陈康肃射箭;动词,到。 C.连词,表转

折;连词,表承接。D.代词,代指他的。

(3)ABC分析正确。D.这篇文章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十中八九:十箭中八九成。但:只。之: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注意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故答案为:⑴ C;⑵ D;⑶ D;⑷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④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注释】① 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慥。②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③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④ 矍:惊奇地注视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的词。

①方山子亦矍然__________

②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从文章第① 段中 _________ 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

(4)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

乐”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原因【答案】(1)??的样子;年轻

(2)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②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3)(然)终不遇

(4)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少”解释为“年轻”。

(2)本题要注意:弃:放弃。妻子:妻子和儿女。

(3)由第① 段内容可知,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所以由“终不遇”一词可见方子舟归隐的原因。

(4)根据内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平、安定、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而陈慥一家四壁萧条,家境贫寒,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

故答案为:⑴ ??的样子;年轻;

⑵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②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⑶(然)终不遇;

⑷ 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的”意思。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