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近20年来宋代“钱荒”研究学术史回顾

近20年来宋代“钱荒”研究学术史回顾

近20年来宋代“钱荒”研究学术史回顾
近20年来宋代“钱荒”研究学术史回顾

学术史回顾

“从中国与不丹边界问题看中不外交前景”的学术史回顾 10国际政治10368028 周梦莹 在中国与俄罗斯在黑瞎子岛的边界划定之后,中国在陆上仍没有划定的边界就只剩下中印边界和中不边界了。不仅如此,不丹还是唯一一个到目前还没有与中国建交的邻国。中不建交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应地,中不边界双边谈判也进行地极其缓慢,虽然中不边境十分安宁,但边界问题仍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不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边界问题悬而未决?不丹与中国的外交前景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都需要联系起来考虑,并且尚待回答。再者,令勘界学家头疼的边界问题被作为政治问题提出,使得这个课题更具前瞻性,并且如果能提出政策性建议,那就更加有意义了。对此课题,前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它们简单分为以下四类来介绍。 一、中国与不丹关系综合研究 1976年印度学者拉姆?拉合尔撰写的《现代不丹》①是不丹研究领域中的一本重要著作,但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印度扩张主义政策效劳的。它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这来了解印度扩张主义者的立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不丹的关系。 该书第五章——《不丹的佛教》,肯定不丹的佛教主要是受到西藏而非印度佛教的深刻影响,同时,强调印度对不丹佛教的最先移植的源头关系。指出了不丹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构建来自于西藏佛教。 该书第六章——《和邻邦的关系》,分别对不丹和中国、印度的关系做了详细介绍,不丹和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关系则被穿插在其中一笔带过。从其文字间不难看出,对于不丹来说,中国表现出一种极恐怖的扩张性强国形象,而印度则是一个坚实可靠、慷慨大方的老大哥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丹与中国的关系分析中,“西藏”被作为与印度、锡金等主权国家同等地位的概念来使用,并且认为西藏人亲切友善来与中国人加以区分,甚至在本书所附的不丹地图中,西藏也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呈现。该书在历史上既不承认中国对不丹的宗主权,也把1950到1951年间中国对西藏的解放理解为“收复”不丹的先兆,所以,中国对中不关系恶化背负着重大责任。通过对中不两国外交行为的分析,作者做出这样的初步判断:中国对不丹的政策是渗透和颠覆,而非直接挑起冲突,所运用的是同时摆出善意和好战姿态的两面手法。 该书在对不丹和印度关系这一部分,反而分析得比较客观,虽然着重强调1949年两国“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对两国关系的重要影响,但也承认印度政府宣称自己有责任保护不丹,却又在1962年以1949年条约未规定为由不履行保护责任,前后存在矛盾。印不关系总体来说十分亲密,尤其在经济方面有密切的合作。但中印边界冲突使得印不关系紧张的历史教训,让夹在两个大国中间的不丹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作者得出给印度的政策建议是:在与不丹的交往中要小心翼翼,不可以惹怒不丹和露出发号施令的大国傲气。 该著作的第七章对不丹的前景做出了大胆估计,相信不丹在未来一定能在各方面摆脱中国、印度或其他强国的控制,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但军事力量方面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与CPI的测度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

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余邵鱼著的《列国志传》,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冯梦龙的名义刊印,更名为《东周列国志》。《隋场帝艳史》和《隋史遗文》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 2、宋元之际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出自《卖柑者言》,作者是刘基。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王鏊、钱福,后推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1、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把杂剧当作歌舞升平的工具。 2、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两部杂剧,创作倾向趋于社会伦理批判,使明代中叶的杂剧创作开始转型。 3、明代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徐渭,其代表作是《四声猿》。 4、《南词叙录》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1、明初伦理教化传奇的代表作是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璨的《香囊记》。 2、明代中叶“三大传奇”是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作者分别是李开先、梁辰鱼、王世贞。 3、明代传奇演唱的四大声腔是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 4、明代最著名的戏剧流派是以梁辰鱼为首的昆山派,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 5、吴江派以沈璟为首,包括吕天成、冯梦龙、范文若等知名作家。 6、宗奉临川派创作风格的剧作家主要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 7、《玉簪记》的作者是高濂,《东郭记》的作者是孙钟龄,《红梅记》的作者是周朝俊。 8、孟称舜的代表作是《娇红记》,有“古今一部怨谱”之盛誉 1、“临川四梦” 又名“玉茗堂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四种传奇剧本的合称,即《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因作者是江西临川人,所居书斋名玉茗堂,四剧中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而得名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由历史真实向神话传说过渡的完成。 3、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鲁迅认为是国产货,即淮涡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是印度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使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中最成熟的作品,叙述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发展演变,突出学派的传承,及思想家的学说宗旨。进而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为思想学术史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对后世的历史和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关键词:《明儒学案》黄宗羲思想学术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所著《明儒学案》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中国思想学术研究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明清之际以前,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论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等论著与资料汇编。其中《庄子·天下篇》就从“道”的分裂来看待学术的发展。它认为远古时期,并无百家之学,只是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才有“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象出现。西汉时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也明确指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诸种学术,都有共同的目标,只不过出发点不同,理论的深浅有别。《天下篇》和《论六家要旨》评判当时的各种学术,都是以见道的高下远近为根据。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也认为学术史研究就是要全面反映各种学术体现“道”的曲折过程。他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并举大海与江淮河汉以及泾渭诸水的关系加以说明:“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踯,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1](《明儒学案·序》,P7)。江淮河汉各支水流虽然各有曲折,但都归趋于海,是海水的组成部分。学术也是如此,虽然各家各派有所不同,但都是道的体现。他认为理想的思想学术史研究应该使关于“道”的所有创见都能得到反映,在“竭其心之万殊”的基础上,使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深浅各得,醇疵互见”[1](《明儒学案·郑性序》,P1)。黄宗羲反对用一种观点来评判思想学术史。明代周汝登编撰《圣学宗传》,上自伏羲、神农、黄帝、尧、禹、汤、文、武、周、孔、孟、荀,中经董仲舒、杨雄、王通、韩愈、穆修、胡瑗、周、程、张、邵、朱、陆,终至王学诸子,凡18卷。黄宗羲批评它的主观性太强,“扰金银铜铁为一器”,是以其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他也反对把思想学术史研究简单等同于史料汇编。孙奇在逢康熙五年(1666年)写成《理学宗传》,凡26卷,正传包括周、二程、张、邵、朱、陆、薛(瑄)、王、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子,其余诸子分别列入汉儒考,隋儒考、唐儒考、宋儒考、元儒考和明儒考,谓备考。又有附录一卷,谓之补遗。黄宗羲批评这一著作,“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闻见亦陋”[1](《明儒学案·发凡》,P17)。他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思想学术史的价值在于充分显示学术的个性。“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1](《明儒学案·发凡》,P18)。他善于从不同的学说理路中归纳整理出符合学术演变规律的合理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不同的学说中的内在价值。 [!--empirenews.page--]《明儒学案》就是根据“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对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做了总结。它以时代先后、学派传承为线索,将思想家的传记、学说述评、资料摘录融为一体,力求全面、系统的反映明代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全书首列《师说》,采选其师刘宗周对明代学术的评论,以示学术渊源,次以崇仁、白沙、河东、三原诸学案,叙述明代学术由理学向心学的过渡,再记以姚江及诸王门学案,着重叙述明代王学的发展与传播,接以止修、泰州、甘泉三学案,叙述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与辩难,并在诸儒学案中兼及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最后纪东林诸子和蕺山学案,以东林诸子为程朱学的殿军,以蕺山为王学的殿军,给后学指示儒学发展的路向。按照黄宗羲的论述,明代理学的发展包括以下过程:1、明初的理学以朱学为其开端,而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学派为明代朱学之大宗。两家学术各有特色:崇仁治学主“涵养”,河东治学重“践履”,崇仁门人

学术史

重写近代学术史的体例与方法论 舒习龙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系潮州521041) 摘要:重写近代学术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体例、方法、思路等诸多问题。重写近代学术史首先在于体例之确定,借鉴中西史书体裁优点,采用综合创新体裁重写学术史,应该成为重写学术史题中应有之义。而在方法论自觉方面,应该淡化所谓的范式之争和意识形态考量,建立相对客观的学术史叙事模式。近代学术史研究本来应该从学术自身出发,摒弃预设的“范式”和观念,用恰切的体例编纂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近代学术史,它是建立相对客观的学术史叙事模式在方法论方面自觉的表现。 关键词:重写近代学术史;体例;方法自觉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历史编纂的演变路径、主要成就与当代价值》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JA770043. 作者简介:舒习龙(1968-),男,安徽巢湖人,韩山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 近年来,“重写学术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重写学术史”意味着对中国各历史阶段学术思想的演变新加解释和总结。李学勤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起倡导“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和“走出疑古时代”,揭开了“重写学术史”的讨论与反思。学术史的纂述并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每一代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观和占有的史料,重写他心目中理想的学术史,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1](P9)其论述充分说明时代变迁与历史编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有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因而借助历史事实去解析和重构历史成为“重写学术史”的内在张力,英国学者E.H.卡尔在他的《什么是历史?》中指出:“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2](P115)“重写学术史”应该借助已逝的学术史事实,采用恰当的体例、史观与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客观公正的立场再现学术发展的历程,梳理学术发展的源流脉络,揭示学术发展的特色和规律。这些都应该属于“重写学术史”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此“重写学术史”才有意义、有价值。 在“重写学术史”语境下,探讨相对客观的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叙事方式、内在理路,揭示学术发展的特色和价值,应该说对于“重写学术史”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李学勤先生对此发表颇有见地的看法:“可是有一点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说的,就是学术史恐怕得重写,这不仅是先秦和秦汉学术史的问题,而是整个学术史的问题”[3](P9)。又说:“学术史的考察研究,是探讨中国文化本质的核心课题。历史上每逢文化演变的关键时期,人们便感觉到对过去学术做回顾的必要,近世更是如此。”[4](P12)近代学术史的编纂应该从学术本身出发,摒弃预设的“范式”和观念,用恰切的体例编纂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近代学术史。由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从编纂体例、方法论自觉两个方面一申管见,以推进对“重写学术史”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重写近代学术史的体例 “重写学术史”首先要确定采取何种体例最便于阐述中国近代学术纷繁复杂的现实,所以体例问题对于“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过去那种视体裁体例为单纯的技术问题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应当着力阐明如下观点:第一,体例之所以在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史学家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之重要载体。它是一个时代史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史家的才、学、识和史德的明显尺度。历代的学者,无论你对历

浅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8d15321860.html, 浅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刘静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6期 【摘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部有关于清代思想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原本是梁启超在1923年为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自出版发行至今,历版不衰,影响极大。 【关键词】梁启超著作结构体裁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17-01 中国学术史兴起于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此后,点评中国历代学术的著作层出不穷,且愈而详尽。这一系列以学案出现的学术史大致将上至秦汉,下至清中叶的中国传统学术加以分析。直至近代,1840年以后,西学东渐,中国学术界思想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学 者们试图以新的思维来审视国学,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记载的时间为1623—1923年,在内容方面,作者认为此书的范围与其《清代学术概论》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有些不同。梁启超指出,这三百年的学术主潮和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二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第一个潮流所影响的范围大多停留在学术上,未对现实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个潮流则是起伏不定,始终未占主流。 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结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结构因该是先总领全文,对清代学术的大致走向做一总体介绍,随后又分人物、派别,分别对清代的学者及其学派做进一步的介绍,最后对整理旧学的成绩做了总结。第一部分应是第一节到第四节。总论了清以前宋、元、明三朝的学术,而后,又对清代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分别予以说明。使人们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及其走向有一个大概的脉络和印象。第二部分是第五节到第十二节,对一个时代的学术分门归类,以每一学派的领袖人物总起,传其生平,突出其个人的学术成就,再传其传人,以揭示其学术流传变迁。第三部分是第十三节到第十六节,这一部分是总结性质的,对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体裁 该书体裁已然颠覆了传统的学案体裁。中国学术史沿用三百年的学案体以学术流派为分割对象,这样以人系学,以学系统,揭示出学派的本末原委。

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836-1939年)

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836-1939年)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对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粗略统计,英美的狄更斯传记有一百余本,专著近一干部,研究论文一万多篇。 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狄更斯在英美国家的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在狄更斯学术史研究方面,无论是英美两国还是中国,除了部分论文,还没有相关的专著产生。 本篇学位论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二战前英美两国的狄更斯批评史,同时对某些重要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管窥蠡测,既让国内学者对二战前英美的狄更斯研究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通过研究与反思,使其更为深入理解狄更斯的创作。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章。 “绪论"主要介绍本论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选题的意义与学术价值、研究思路与内容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1836年—1870年:‘真实’视野中的作品评论”主要梳理狄更斯生前英美批评界对他作品的评论。 狄更斯生前每一部小说的发表都引起了评论的巨大反响和论战。评论家或从单部小说探讨狄更斯小说的思想、人物、语言等,或将狄更斯与各个不同时代的作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比较,还有综合狄更斯的全部或部分小说的宏观性和综合性评论来探讨狄更斯的创作特质。 在三十余年的狄更斯生前评论中,有肯定、有否定,有赞美、有非难,然而正是在这些评论的基础上,狄更斯最终迎来了文坛声誉的高峰。第二章“1870年—1914年:‘狄更斯产业’的形成”主要研究狄更斯逝世后至一战期间的英美评论。 林恩·匹克特形象地用“狄更斯产业”一词来形容该期间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个时期对狄更斯的研究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传记研究频繁涌现;二是专业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三是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产生;四是狄更斯协会与《狄更斯研究者》的成立为狄更斯批评者们提供了研究领地;五是为纪念狄更斯诞辰一百周年,乔伊斯、克洛斯、萧伯纳、哈代等知名作家和批评家纷纷撰文,这些纪念文章更为有力地奠定了狄更斯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第三章“1914年—1939年:多元批评视野下的文本与作家阐释”回顾两战期间的英美狄更斯批评。该阶段的狄更斯研究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批评、传记研究外,多种文学批评方法均在狄更斯研究领域大显身手:英美新批评家与形式主义者们强调对狄更斯文本的研究;埃德蒙·威尔逊首次对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和《我们共同的朋友》等小说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T.A.杰克逊为代表的批评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狄更斯;茨威格等批评家则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展示了狄更斯创作的心理动势以及作家的心理世界。 第四章“对二战前英美狄更斯批评史的研究与反思"由几篇独立论文组成。第一节“传统与激进——论茨威格与T.A.杰克逊的狄更斯批评”主要反思茨威格与杰克逊对狄更斯创作思想的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节“狄更斯的夸张与真实——从亨利·詹姆斯与乔治·吉辛的狄更斯批评说起”则是反思狄更斯创作的特点。第三节“‘主义’之争”主要针对狄更斯在不同批评时期被纳入至各种“主义”的范畴进行探讨,分析狄更斯这些“主义”形成的历史与社会原因。 第四节“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历史意识”将狄更斯的小说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场域加以考察。第五节“否定之否定认识之认识”则试图从西方美学传统来探讨英美学术界对狄更斯褒贬不一评价的根本原因,并透过一系列二元对立或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节 录) 曾经作为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已黯然凋谢。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5]毛泽东的经典阐述显然并非毛本人的理论发明,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只不过毛的口吻更明白地表达了出来。所不同的是,这个结论一经领袖之口说出,便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真理,在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政治环境中,学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具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来论证它。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专门论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论著已比较少见,取而代之的的是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反思。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结为“情结论”、“死结论”和“假问题论”等。 何为“资本主义”:质疑“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前提 吴承明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章“导论”中,首先讨论了“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对“什么是资本主义”做出概念限定。我认为要真正对“资本主义萌芽”做出令人信服的概念论证,首先必须对“资本主义”一词做出概念论证,这是个前提。既然对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概念问题始终都没有搞清楚,那么我们多年来讨论 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前提上就很成为问题了。正是因为概念上的模糊,各有各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准,所以讨论中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从“战国 说”、“西汉说”到“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清代说”,前后竟然相差两千多年,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基于此,有必要首先讨论“资本主义”概念和它的历史渊源问题,虽然我深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许多西方学者也困惑于这个概念的泛化和模糊,在使用这个概念时都非常犹豫。历史学家赫伯特·希顿对这个词极为反感,他说:“在所有以主义结尾的词中,资本主义一词最容易招惹是非。它的含义和定义如此混杂,因而一切懂得自重的应该把它同帝国主义一起从词汇种摈弃。”著名的年鉴派学者吕西安·费弗尔也认为该词已用得太滥,主张取消这个词[10]。黄仁宇先生也认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1、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指的是秦代以前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歌谣_和_神话故事_。 2、上古歌谣艺术上的特点是诗、歌、舞三位一体。我国远古神话主要保存在《_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典籍。保存神话最多的是《__山海经_》。 4、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_篇诗歌,《诗经》“六义”指的是_风、雅、颂、赋、比、兴_,“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其中三家先后失传,保存至今的是毛诗。《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保存在《诗经?大雅》中,被视为西周民族的古老史诗。“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中“跻”的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论语》中对《诗经》的名篇《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先秦散文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周易》每卦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孔子编订《春秋》,通过一字一词暗寓褒贬,后世称这种写法为春秋笔法。《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 6、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者为儒、墨、道、法、纵横五家。“九流十家”中的“十家”,除这五家外,还有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除小说家之外,称为九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诸子散文中被鲁迅先生称赞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是《逍遥游》《庄子》。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认为君主应以“法”、“术”、“势”来治理国家,代表作为《五蠹》,韵文作品《_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7、“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新诗体的名称。《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湘夫人》和《湘君》是屈原《九歌》中的姊妹篇。《九歌》中的《国殇》与其他诗篇风格不同,它是一篇以悲壮激越的情感悼念楚国阵亡将士的挽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修”的意思是_修长。《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屈原开创了诗歌由_民间集体_创作到诗人个人创作的新时代。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8、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贾谊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过”的意思是过失。.最早以“赋”来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

中国学术史的兴衰变化

中国历史上学术兴衰的规律 学术兴衰,有其至理,自由开放则兴发,专制闭守则沉滞,古今中西,概莫能外,结合史实,试论证之。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反差,使不少人中国人相信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社会发展趋势。然此理推之学术兴衰史,依旧管用否,尚须检验。学术兴衰果真如社会发展一般“自由开放则兴发,专制闭守则沉滞”,本人是持怀疑态度的,窃以为此理尚未完全适用于学术兴衰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的大肆引进,造就了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此虽可作为自由开放对传统学术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旁证。然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数千年,传统学术也经历了千年传承。然检视传统学术的兴衰变化,却也不全然由“自由开放”或“专制闭守”所定义,学术发展实自有其内在理路。 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学术发展理路是有迹可循的。从孔子的述而不作,总结圣贤经典;到战国时期诸子争鸣,道术为天下裂;到两汉的独尊儒学;到六朝隋唐的佛学引进;唐宋的儒学反思和复兴;到宋明理学大昌及垄断僵化;最后清人再对儒学的大反思大批判。由上可知,儒学作为华夏历朝的绝对意识形态主导思想,一直都是传统学术不断诠释不断反思也不断扬弃的主要对象。 就清代学术发展而言。清朝统治者严格实行闭关锁国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然清代学术却未因此衰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戴震、章学诚、王氏父子、廖平……清代出现了很多学术领域的宗师级人物,更多信息可参考梁启超、钱穆等人对清代学术的介绍和评价。清代学术的巨大成果不为后人熟知,是经历近代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情,清代学术被现在的国人严重低估,以至于提到

李光地、纪晓岚等人,大家只知是影视剧中的人物,全然不知其学术成就。 清代学术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实与传统学术发展理路息息相关。 中国的学术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形成了庞大、繁杂的规模。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包含了无数代学者经过辛勤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客观上,需要来一次全面的整理。以经学和史学为代表,自先秦产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是中国学术文化方面的宝贵财富,因为流传年代久远、缺乏有效的传抄和保存方式,以及历代战火动乱毁坏等原因,典籍本身存在文字内容上的错讹,史实记载上的歧异,以及部分及全部内容的散失等诸多问题,需要人们从事整理考证工作,然后宝贵的古代典籍才能被读懂和利用,历史记载的歧误伪托才能被指明,亡佚散失的篇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搜集和弥补。此项工作恰好就落到了清代学者的身上,他们做的很好。 在“专制闭守”的环境下,清代学术依然取得很大成就,称得上传统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兴”。由此,“自由开放则兴发,专制闭守则沉滞”的“理”,在传统学术兴衰史的考察中难以成立。

中国古代学术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研究》课程推荐书目 2014年2月 一、通论 1、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5、周桂钿、李祥俊著:《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6、向世陵著:《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7、张怀承著:《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8、张立文、祁润兴著:《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9、陈其泰、李廷勇著:《中国学术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10、步近智、张安奇著:《中国学术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1、冯天瑜等编:《中国学术流变——论著辑要》(上、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二、先秦诸子 1、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12月。 2、朱志凯著:《先秦诸子思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3、晁福林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 三、两汉经学 1、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胡适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3、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钱穆著:《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5、刘汝霖著:《汉晋学术编年》(上下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6、朱维铮编校:《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 7、顾颉刚著:《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8、孙筱著:《两汉经学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四、魏晋玄学 1、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 2、余敦康著:《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3、王晓毅著:《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9月。 4、汤用彤著:《儒学·佛学·玄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 5、陈平原著:《魏晋玄学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五、隋唐佛学 1、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2、张国刚著:《佛学与隋唐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3、龚鹏程著:《唐代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4、陈弱水著:《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5、荣新江主编:《唐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六、宋明理学 1、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2、陈来著:《宋明理学》(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3、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

怎样开展学术研究

1、研究的严谨:方法、逻辑与理论、可信度、效度、研究过程与结论 2、研读文献:参考文献的水准。总结: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值得研究与关注?过去的文献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哪些?为什么这些答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不够好、不够深?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新的想法?新的想法由什么理论衍生出来?这个理论又是如何解释的? 3、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需要关注的问题:文献过于陈旧;文献选择偏差—只选择支撑自己假设的文献,而忽略其他文献;为了回顾文献而回顾文献,与研究问题并无直接联系。 4、研究过程:前沿/理论问题、假设/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解释。 5、何为好的研究问题: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 6、发现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论:现象驱动:为什么、寻求解释;方法驱动:多层次、纵向、跨文化;灵感驱动:深度思考,与他人交流;文献驱动:广泛阅读。 7、提出研究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进行文献回顾找出理论并形成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8、运用框架说明理论: Centering Resonance Analysis (CRA) Text Analysis. 文本分析可以用于找出最有影响力和最重要的词汇。 9、论文的构成:引言;理论和假设部分;方法部分;结果部分;讨论与结论部分:结果讨论、研究贡献及对未来研究的指导、研究的局限性,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和结论。

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引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理解管理中的什么有趣现象?它对未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过去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或与该问题有关的领域有无积累?与该问题最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该问题与其他管理概念的关系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去研究这个问题最有独到的视角? 三、假设的提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建立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研究概念(变量)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对该研究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模型,并且就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具体的假设。 四、研究方法:对样本的特性、变量的操作与测量、控制变量、具体研究方法(定性、定量等)和步骤、假设检验的具体统计方法等都需要做详尽的描述。 五、研究结果的意义:对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详细说明该研究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对未来可能在这个课题上继续开展的研究做一个展望。 研究设计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主题; 二、文献回顾和探索性访谈; 三、定义研究问题; 四、进行研究假设,前测试; 五、搜集数据; 六、分析数据; 七、结果。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资源库:2006年第二季度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页号:3~10/原刊期号:200512/原刊地名:京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教育学术的恢复和发展,教 育学史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仅仅是扩展研究领域的 需要,它更代表了一种学术的自觉,一种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获得新的方向感的学术努力。 叶澜教授就曾明确指出:“对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是教育学继往开来,实 现新的世纪发展的重要认识性条件。”① 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教育学史,特别是关于20世纪初以来中国教育学百年史的优秀研究 成果。有关学术著作主要有:陈元晖的《中国教育学史遗稿》,郑金洲、瞿葆奎的《中国教育学百年》,金林祥主编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侯怀银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 发展问题的反思》,周谷平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王坤庆的《教育学史论纲》等。 在教育学分支学科方面,有杜成宪、王伦信的《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和张传燧的《中国教学论史 纲》等专著。田正平主编的《中外教育交流史》,则从中外教育交流的角度,对西方教育理论在中 国的介绍和传播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此外,还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特别是那些见证并 参与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的学界前辈们,他们在理论、历史和个人学术实践的结合中回顾历史,深 入总结了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研究成果从多种不同角度和层面丰富和提高了中国教育学的自我意识,同时,它们也生发 出更多、更深刻且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中国现代教育学是否及如何中断了传统”、“应否及如何将 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现代教育学与传统教育学术 不少学者断言,中国现代教育学是从中断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开始,并沿着移植外来教育学的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试题和答案集锦2

汉魏六朝文学 试题部分: 一、填空 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一 一、知识填空 1.王禹偁是宋初文学创作成绩最为突出的人物,其自编文集名(《》)。2.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和刘筠。 3.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年又号()。 4.“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5.李清照,号(),其词被称为()。 6.中兴四大诗人是指:()、()、范成大、尤袤。7.元好问字裕之,号(),编有金代历史文化文献总集(《》)。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为代表。 9.王实甫(《》)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多有发展。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10.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认为()的杂剧成就“当为元人第一”。11.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 12.()被称为“梅妻鹤子”,他的代表作是(《》)。13.西昆体诗人师法的对象是晚唐的()。 14.苏轼字(),号(),眉山(今四川眉山)人。15.陈师道的诗歌被称为(“”),与黄庭坚的(“”)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16.辛弃疾字(),号(),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7.元好问28岁时作的(《》),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 18.白朴的《墙头马上》的主人公是()和()的故事 19.王实甫现存杂剧三种:(《》)、(《》)、(《》)。 20.《窦娥冤》全名(《》),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21.()、()父子当时称“大小晏”或称“二晏”。 22.苏轼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23.秦观其词集名()。 24.张炎有词集()八卷及论集《词源》二卷行世。 25.曾巩,字子固,著作今传()50卷。 26.诸宫调:产生于(),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为主的文艺样式。 27.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存的有()、()、()等十三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