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睡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睡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睡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睡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

第一节概述

睡眠与觉醒的平衡调节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命活动。睡眠与觉醒活动不仅受机体内在因素影响,更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诸多精神及躯体疾病都与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密切相关,而睡眠障碍也是日常就医行为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睡眠障碍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原发性疾病,也可继发于某些精神或躯体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率为9%~15%,每年因睡眠-觉醒障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1.2%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还会增加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痴呆、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躯体及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主要的睡眠障碍分类系统。《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ICSD)是睡眠专科医师使用的主要分类方法,而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也对睡眠疾病进行了分类。ICSD 第3版(ICSD-3)涵盖了近100种已经确定的睡眠-觉醒障碍,根据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七类: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睡眠相关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中枢嗜睡性疾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

失眠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对睡眠质量及时长感到不满,并过分担心后果,是一般人群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与精神心理疾病相关。日间难以解释的过度嗜睡也是常见的主诉之一,往往提示患者存在睡眠相关的器质性障碍,其中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和特发性睡眠增多(idiopathic hypersomnia,IH)是与日间过度嗜睡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睡眠呼吸障碍常见于中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最为多见,其发病与肥胖、气道结构、中枢调控等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发作性睡病与特发性睡眠增多则属于中枢性睡眠增多,往往在年轻时起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是由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不同步引起,可诱发生理功能紊乱并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异态睡眠是指从入睡至觉醒这一过程中任意时段发生的非自主性躯体行为或体验,包括睡行症(sleep walking,SW)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等,成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常起病于中老年,并可预测中枢神经系统突触核蛋白病变。此外,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及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PLMD)等睡眠相关性运动障碍也可显著影响睡眠,常常被误诊为失眠障碍。

第二节失眠障碍

一、概述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是指尽管有适宜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依然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引起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的一种主观体验,可单独诊断,也可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失眠障碍的患病率为10%~20%,其可能的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和失眠障碍家族史等。失眠障碍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个人的工作、事业发展,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心身健康问题。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一)分子遗传学机制

失眠障碍的遗传度为30%~60%。候选基因研究指出,Apoε4、PER3、HLADQB1*0602及5HTTLPR基因可能与失眠有关。

(二)过度觉醒假说

失眠障碍患者可能处于高觉醒状态,表现为24小时新陈代谢率和心率增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睡眠及清醒时脑电频率增快、白天多次小睡潜伏期延长。

(三)3P假说

3P假说又称Spielman假说,是用来解释从正常睡眠到慢性失眠进程的认知行为假说。包括失眠的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如年龄、性别和失眠易感性)、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如生活事件和应激事件)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如不良行为和信念)。

(四)刺激控制假说

该假说认为,如安静黑暗的环境是促进睡眠的相关刺激,而如使用手机或焦虑担忧是阻碍睡眠的刺激,当促进睡眠的因素不足或阻碍睡眠的因素增多即可导致失眠。失眠的刺激控制治疗就是要将阻碍睡眠的刺激与睡眠分离,并重新建立促进睡眠的刺激与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五)认知假说

慢性失眠患者往往存在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模式,如容易出现

与睡眠障碍相关的过度担心和不愉快的侵入性思维。失眠的认知治疗在于重塑这些适应不良的认知过程。

(六)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失眠

继发于某些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而出现的失眠,一旦原发疾病得到缓解或治愈,失眠问题也大多会缓解或消失。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失眠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睡眠起始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两种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但以同时存在更为常见。睡眠起始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包括夜间觉醒后再次入睡困难和早醒。睡眠质量差和无法恢复精力通常与睡眠起始障碍和维持障碍并存。

不同年龄段中,具有临床意义的睡眠紊乱标准不尽相同。儿童和青年睡眠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时间大于20分钟、中年和老年人大于30分钟具有临床意义。早醒通常指较预期觉醒时间提前至少30分钟,且与发病前正常睡眠模式相比总睡眠时间下降。

日间症状包括疲劳、精力或动力缺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和情绪低落等。日间活动的不足也会反过来影响睡眠,导致失眠的严重化和慢性化。

(二)临床评估

1.睡眠日记:睡眠日记是一种主观睡眠的“客观”评估方法。以24小时为单元,从当日早8点至第二日早8点,记录每小时的活动和睡眠情况,连续记录两周。可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觉醒节律。

2.量表评估:常用的量表包括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清晨型与夜晚型睡眠量表、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Epworth 嗜睡量表。

3.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PSG是评估睡眠病理生理和睡眠结构的客观检查,并可排除/鉴别其他潜在的睡眠障碍。慢性失眠患者的PSG结果一般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下降、客观睡眠时间缩短、频繁的睡眠转期、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1期比例增加和慢波睡眠比例下降等。

4.体动记录检查:体动记录检查是评估睡眠-觉醒节律、确定睡眠形式的有效方法。体动记录检查可通过数值和图表的形式反映醒-睡模式,估算睡眠潜伏时间、总睡眠时间、清醒次数、睡眠效率等。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ICSD-3,失眠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①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症状;②日间疲劳、嗜睡,社会功能受损;③上述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至少3个月。如果病程小于3个月可称为短期失眠障碍。

失眠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失眠障碍),也可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或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需要进行系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失眠相关临床检查以明确失眠的病因和共病障碍。因此,在做出失眠障碍的诊断前,须注意与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鉴别以及排除其他常见睡眠障碍,如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睡眠不足综合征等。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治疗原则

失眠障碍的治疗原则包括:①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②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功能损害;③减少或消除短期失眠障碍向慢性失眠障碍转化风险;④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精神障碍的共病风险。

(二)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主要是针对纠正失眠的维持因素中的不良行为和信念,是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放松训练治疗和睡眠卫生5个部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一般以6~8周为一个周期,疗效可延续6~12个月。研究显示,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疗法的短期疗效相当,但长期来看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情给予镇静催眠药物。个体化、按需、间断、足量给药。连续给药一般不超过4周,如需继续给药,需每个月定期评估。

1.苯二氮?类药物

苯二氮?类药物主要通过非选择性与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主要包括地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苯二氮?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但会改变睡眠结构,主要表现为慢波睡眠和REM期睡眠比例下降。长期或高剂量服用可能会产生戒断现象、反跳性失眠、耐受、依赖等不良反应。

2.非苯二氮?类药物

新型非苯二氮?类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与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受体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发挥改善睡眠作用。

(1)唑吡坦:短效非苯二氮?类药物,半衰期约2.5小时。适用于入睡困难者。睡前5~10mg口服。常见副反应有头晕、头痛、健忘等。

(2)佐匹克隆:短效非苯二氮?类药物,半衰期约5小时。适用于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前3.75~7.5mg口服,常见副反应包括撤药症状、宿醉、口苦、头晕、头痛、恶心等。

(3)右旋佐匹克隆:佐匹克隆的S-异构体,为中效非苯二氮?类药物,半衰期约6小时。适于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或)早醒的患者,睡前2~3mg口服。常见副作用包括口苦、头晕、头痛、胃部不适等。

(4)扎莱普隆:短效非苯二氮?类药物,半衰期约1小时。适于入睡困难的短期治疗。睡前5~20mg口服,常见副反应有镇静、眩晕,与剂量相关的记忆障碍等。

65岁以上、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上述药物需减半量服用。

3.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目前多数药物未获得治疗失眠的适应证,但临床上常用于失眠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病情酌情使用。

(1)曲唑酮:属于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再摄取抑制剂,半衰期6~8小时,低剂量曲唑酮可有效阻断5-HT2A、α1和H1受体,达不到对5-HT2C受体的有效阻断作用。通过拟5-HT能作用而增加γ-氨基丁酸能作用,能增加NREM3期睡眠。改善睡眠的强度优于艾司唑仑,且无成瘾性。推荐剂量:25~100mg睡前口服。常见副作用有晨起困倦、头晕、疲乏、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等。

(2)米氮平: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半衰期20~30小时。低剂量米氮平比高剂量米氮平的镇静作用

更明显。通过阻断5-HT

2A、组胺H

1

受体改善睡眠。推荐剂量:7.5~

30mg睡前口服。可用于治疗失眠伴有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无成瘾性。常见副作用有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其他副作用包括瞌睡、口

干、便秘、头晕、药源性不宁腿综合征等。

(3)多塞平:属于镇静作用较强的三环类抗抑郁药,FDA批准其用于治疗成年和老年人以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失眠,半衰期8~15小时。通过阻断5-HT和NE的再摄取发挥抗抑郁作用,同时可较

受体,降低觉醒,小剂量多塞平可发挥镇静催眠作用。强的阻断组胺H

1

推荐剂量:3~6mg睡前口服。常见副作用包括嗜睡、口干、便秘、头晕、心律失常等。

4.其他药物

小剂量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12.5~25mg)、奥氮平(2.5~10mg)通过抗组胺作用发挥镇静作用治疗失眠,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阿戈美拉汀作用于褪黑素受体,国外也常用于失眠的治疗。

(四)物理治疗

主要包括光照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具有悠久的历史,既有药物治疗也有非药物治疗。失眠在中医学中常称为“不寐症”,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常见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健体操等。

六、疾病管理

失眠的疾病管理,包括去除维持因素,防止慢性化;避免促发因素,预防复发。一般需要专科医生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让患者了解和掌握自我评估和应对失眠障碍的方法,坚持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并与康复团体密切配合。不同学科间也应该做到医疗信息共享,以便为失眠患者提供连续化的服务。

第三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一、概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指在睡眠中由于上呼吸道反复发生完全阻塞(呼吸暂停)或部分阻塞(低通气)导致的睡眠呼吸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以睡眠中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片段化为特征,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认知损害甚至死亡的发生风险。近年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率远远高于既往认为的2%~4%,可高达9%~38%。肥胖是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程度越重,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越高。除此之外,年龄和男性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增加;绝经后女性患病率显著增加,接近男性患病率。另外,国人的颌面结构特征也是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他损害上呼吸道解剖或肌肉功能的因素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的危险因素,如疲倦、神经肌肉疾病。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上呼吸道保持开放主要是上呼吸道扩张肌的作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解剖学因素和非解剖学因素。传统观点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上呼吸道解剖问题。颌面骨性结构异常(如小下颌)和咽部软组织(如扁桃体肥大、舌、软腭和脂肪等)体积过大均可导致上呼吸道狭窄,而增加上呼吸道堵塞的可能性。近年来,非解剖因素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生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到,包括低觉醒阈值、高环路增益(又称为呼吸控制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上呼吸道扩张肌代偿反射不足等。总而言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主要是由于维持上呼吸道扩张和引发上呼吸道闭合的

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患者在睡眠时出现气道塌陷引发的。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常见症状包括声音较大或不均匀的鼾声、睡眠中可观察到的呼吸暂停、因憋气或窒息而醒来、日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他症状还包括晨起口干、头痛、非恢复性睡眠、疲倦等,部分患者可能以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为单一表现。此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能合并系统性高血压、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合并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等其他疾病。

(二)临床评估

患者有时不会主动提及上述症状,未意识到自身睡眠或呼吸受到影响,或未建立起上述表现与睡眠的联系。当患者提及上述任何症状时,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根据情况完善相关检查。

1.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一般健康评估,包括鼾症病史、日间嗜睡情况、是否存在肥胖、下颌后缩或高血压等;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内容评估,包括呼吸暂停和夜间憋醒情况等;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危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神经肌肉疾病等。

体格检查应着重关注肥胖及上呼吸道狭窄情况,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颈围、腰围、检查口腔颌面形态、进行气道评估(如改良Mallampati分级)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合并症筛查。改良Mallampati分级方法为患者

端坐位,尽可能张大嘴并伸出舌头,根据所能看到的最佳视野分级。1级:可见腭垂、腭弓和软腭;2级:可见腭弓和软腭;3级:仅可见软腭;4级:软腭亦被舌体完全遮住,仅可见硬腭。

2.辅助检查

(1)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实验室的PSG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分级的金标准,通过监测脑电、下颌肌电、眼电、呼吸气流、胸腹运动、血氧、鼾声以及腿部运动等来分析客观睡眠、评估是否存在呼吸暂停。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是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是指每小时睡眠时间中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通常,总睡眠时间大于4小时,AHI作为严重程度的分级才有临床意义。

(2)睡眠中心外监测(out of center sleep test,OCST):OCST是指在睡眠中心外进行的睡眠监测,监测的主要信号包括: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气流、呼吸热敏、胸腹呼吸努力、鼾声和体位等。OCST监测通常不监测脑电,无法判读睡眠分期,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指标为呼吸事件指数(respiratory event index,REI),它是指每小时监测时间中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因此,OCST可能存在低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情况,常用于疑似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监测,不建议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OCST也不适用于共患严重疾病患者,包括但不限于中重度肺部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睡眠障碍。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推荐采用ICSD-3的诊断标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需基于客观睡眠呼吸监测的结果,当患者存在前述任一症状或合并症时,

AHI(或REI)≥5次/小时并以阻塞性事件为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即可成立。当睡眠呼吸监测结果显示AHI(或REI)≥15次/小时且主要为阻塞性事件,也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同时,根据AHI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当5≤AHI <15次/小时,为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当15≤AHI<30次/小时,为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当AHI≥30次/小时,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二)鉴别诊断

1.单纯鼾症

存在不同程度的鼾声,但监测发现AHI<5次/小时。

2.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经PSG或OCST监测,结果显示以中枢性事件为主(即中枢性呼吸事件占所有呼吸事件的50%以上),且中枢性呼吸暂停或低通气≥5次/小时。

3.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此类患者通常肥胖,BMI≥30kg/m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

2)、呼气末PCO

2

或经皮PCO

2

提示

存在清醒肺泡低通气(即PCO

2

>45mmHg)。可合并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伴有日间嗜睡,但打鼾不作为基本特征。

4.其他嗜睡相关的疾病

嗜睡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包括发作性睡病在内的多种其他疾病的主要症状。临床诊疗中可通过病史特点,如起病年龄、主要症状等帮助鉴别,必要时可行PSG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以确诊。

5.其他夜间导致呼吸困难的疾病

夜间导致呼吸困难的疾病包括夜间惊恐发作、心力衰竭、哮喘和夜间胃食管反流等。多数情况下,这些患者没有打鼾和嗜睡等症状,必要时可行PSG监测,通常AHI<5次/小时。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治疗原则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必须基于客观睡眠监测所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治疗目标是开放上呼吸道,解除睡眠呼吸停顿,进而纠正间歇性低氧和睡眠片段化,改善相关合并症。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性治疗、口腔矫治器治疗、正压气道通气治疗(positive airway pressure,PAP)和手术治疗等。治疗前应进行患者教育,与患者讨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机理、危害及可能的治疗选择。大多数患者都可通过减重、避免饮酒或避免服用镇静安眠等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药物、侧卧位睡眠及避免睡眠剥夺等一般治疗方法获益。PAP是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首选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

1.正压通气治疗(positive airway pressure,PAP)

推荐伴有嗜睡或高血压或睡眠相关生活质量受损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使用PAP治疗。治疗前与患者讨论PAP治疗原理、PAP 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如鼻塞、喉干、口干等)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无合并明显心肺疾病或中枢性呼吸暂停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起始治疗可采用实验室PAP 滴定或家庭自动正压通气治疗(auto-positive airway pressure,APAP),后续治疗可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或APAP。对治疗压力、残留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漏气量等问题,需注意后期随访。

2.口腔矫治器

适用于单纯鼾症及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特别是有下颌后缩者。亦可作为替代手段,用于治疗不能耐受PAP、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效果不佳者。治疗前需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包括口腔疾病病史询问和软组织、牙周和颞下颌关节及咬合评估。

3.外科治疗

适合于上呼吸道存在明显阻塞的患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六、疾病管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慢性疾病,所有患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均需要定期随访治疗效果、残留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并发症情况。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疗效的关键指标包括嗜睡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依从性等,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需强调减重的重要性并注意体重的改变。长期管理中,强调避免饮酒及服用镇静安眠药等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药物。

第四节发作性睡病

一、概述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以难以控制的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瘫、睡眠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国外患病率为0.02%~0.18%,国内约0.033%;国外通常在10~20岁起病,国内多在8~12岁起病;国外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国内约为2:1。本病分为两型:1型既往被称为“猝倒型”,以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特征;2型既往被称为“非猝倒型”,脑脊

液中Hcrt-1水平通常无明显下降。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终生性睡眠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甚至引发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作性睡病的病因不明,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10%的患者有家族史,患者第一代直系亲属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0~70倍,同卵双生子共患率为25%~31%。本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高度相关,HLA-DQB1*0602在各种族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均有很高的阳性率,达88%~100%,远高于普通人群23%的阳性率。同时,半数以上的病例在起病前有一定诱因,如情绪紧张、压力大、过度疲劳等。病毒感染,特别是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能诱发此病。

Hcrt神经元的特异性丧失是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Hcrt 是一种具有促醒作用的神经肽,由下丘脑后外侧部的少量神经元合成。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免疫损伤导致Hcrt神经元凋亡,Hcrt分泌减少而发病。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发作性睡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日间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此外,可伴有肥胖、性早熟、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焦虑或抑郁等。

1.日间嗜睡

日间嗜睡是患者最重要的主诉,表现为日间难以遏制的困倦或陷入睡眠,在单调、无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入睡。一些患者可能在行走、

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而呈现出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刻板动作。日间小睡可暂时缓解睡意,但维持时间不长。

2.猝倒发作

表现为清醒期突发的双侧骨骼肌张力下降而意识相对保留,被认为是REM睡眠片段解离与插入的表现,是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表现。通常由大笑、高兴等积极的情绪诱发,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也可诱发。猝倒可仅表现为局部骨骼肌无力,如眼睑下垂、舌脱垂、面部松弛,也可影响到颈部、上肢和下肢,引起头下垂、上肢下垂、膝盖弯曲、身体前倾,甚至跌倒等,呼吸肌一般不受累。发作时间通常短暂(<2分钟),可迅速完全恢复。发作频率从数月1次到每天数次不等。有时强烈的情感刺激可引发持续的猝倒发作,严重时可持续数小时,称为猝倒持续状态。

3.睡眠瘫痪

多发生在入睡或醒来时,虽然意识清楚,但无法自主运动或讲话,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在有意识努力下或外界刺激(身体受到触碰)下可立即恢复正常。

4.睡眠幻觉

多发生在入睡或醒来时,似梦境样体验,多为恐怖或不愉快的内容。通常为视觉或体感幻觉(如“灵魂出窍”感),也可表现为听觉、平衡觉或多种感觉复合形式的幻觉。

5.夜间睡眠紊乱

表现为夜间睡眠中断、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睡眠效率下降,可伴有周期性肢体运动、梦魇和RBD等。

(二)临床评估

1.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可见睡眠潜伏期缩短、

出现睡眠始发REM睡眠(sleep onset REM period,SOREMP):即睡眠起始后15分钟内出现REM睡眠、入睡后觉醒增多、睡眠效率下降、微觉醒次数增加、周期性肢体运动增加、REM睡眠眼动指数增高、REM 睡眠肌张力失弛缓以及NREM1期睡眠增加、NREM3期睡眠减少等。也可用于发现或排除其他睡眠障碍。

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前晚应先进行PSG,以确保夜间睡眠时间大于7小时。共进行4~5次小睡试验,用于评估平均睡眠潜伏期及SOREMP出现情况。

3.清醒维持试验(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MWT):用于评估日间维持清醒的能力,非诊断性检查,可用于疗效评估。

4.脑脊液Hcrt-1检测:为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指标。

5.基因亚型:HLA-DR2和HLA-DQB1*0602阳性与发作性睡病相关。

6.量表:用于评估日间嗜睡,常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斯坦福嗜睡量表(SSS)。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1型和2型。两型的共同诊断要点是存在日间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至少3个月以上);MSLT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和2个以上的SOREMP(前夜PSG中的SOREMP可以代替1次MSLT的SOREMP)。不同点为1型存在猝倒而2型不存在;1型免疫反应性检测脑脊液的Hcrt-1≤110pg/ml或小于正常参考值的1/3,2型不存在或未检测。

在做出发作性睡病2型诊断前,须排除睡眠不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时相延迟、药物或物质使用及撤药反应等可能出现日间嗜睡症状的疾病或情况;同时,可能伴随的抑郁症状须与抑郁障碍进行鉴别,睡眠幻觉须与精神分裂症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

(一)治疗原则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原则包括:①通过支持性治疗和药物治疗减少日间嗜睡、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②调适心理行为,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③尽可能减少发作性睡病伴随的症状或疾病;④减少和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治疗

1.日间嗜睡的药物治疗

(1)莫达非尼:通过低亲和性阻断多巴胺(dopamine,DA)转运体再摄取蛋白,增强中枢-皮质-边缘系统DA能神经传递,增强大脑皮质和脑干胆碱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兴奋性活动,增加丘脑结节乳头核的Hcrt依赖性组胺能神经传递。初始剂量为100mg/d,此后每5天增加50~100mg,直至标准剂量200~400mg。通常早晨顿服200 mg,若仍残留嗜睡症状,可逐渐增至400mg/d,分2次在早晨和中午服药,最大剂量600mg/d。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神经质、胃肠道反应、鼻炎样症状、血压升高、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等,缓慢加量可减少不良反应。莫达非尼可能存在潜在的滥用性和心理依赖性。

(2)哌甲酯:能阻断突触前神经元对DA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的再摄取,并增加上述单胺物质释放至外神经元间隙。其缓释片可有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最高剂量100mg/d。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晕、失眠、无力、高血压、体重减轻等。青光眼、焦虑症、癫痫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慎用。禁用于高血压、胸痛、心律失常、二尖瓣脱垂、心室肥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哌甲酯存在潜在的滥用性和较高的耐受性。

2.抗猝倒药物治疗

主要为抗抑郁药,起效迅速,但突然减量或停药后可出现猝倒症状反弹。

(1)选择性5-羟色胺(5-HT)和NA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可有效抑制5-HT和NA的再摄取。常用药物包括:①文拉法辛:其缓释片适用于治疗日间猝倒发作。起始剂量37.5mg,早餐后顿服,缓慢增至有效剂量75~225mg/d。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②度洛西汀:对猝倒亦有较好的效果,有效剂量20~40mg/d,最大剂量60mg/d。不良反应为头晕、头痛、恶心等。

(2)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NaRI)。常用药物包括:①瑞波西汀:增强中枢神经系统NA活性,减少猝倒发作的频率及严重程度;②阿托莫西汀:选择性抑制NA的突触前转运,增强NA功能。有效剂量为10~60mg/d,最大剂量为80mg/d。常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尿潴留、便秘等,需监测血压和心率。

(3)其他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TCA)中的氯米帕明、去甲阿米替林和丙咪嗪。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中的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也可治疗猝倒发作,但作用相对较弱。

3.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的药物治疗

推荐使用氯米帕明、氟西汀、文拉法辛等抗抑郁药,也可使用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及短半衰期苯二氮?类等镇静催眠药。

4.夜间睡眠紊乱的药物治疗

可使用镇静催眠药(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治疗。

(二)支持性治疗

1.规律性日间小睡

有助于改善觉醒水平,减少药物剂量。

2.睡眠卫生

可缓解日间嗜睡,增强药物疗效,减少伴随疾病。包括保持规律的睡眠-觉醒节律,避免睡眠剥夺,戒烟酒,避免不当使用镇静剂,避免过量咖啡因类、高碳水化合物类饮食。

3.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症状及应对措施,了解不同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可减少患者心理负担,增强信心,使其积极面对疾病。

六、疾病管理

通过社会支持,针对患者的学业、职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允许患者根据日间小睡时间安排学习与工作任务,有助于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另外,患者发生交通和工业事故的危险性增加,应尽量避免从事高危性和高警觉性的工作。

第五节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一、概述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以REM睡眠期间伴随梦境出现肢体活动为特征的一种睡眠

疾病,发作时造成自身或同伴受伤,并导致睡眠受扰。快速眼动睡

眠期行为障碍在普通人群和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分别为0.5%~1%和2%。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以男性为主,各个年龄段均有报道,但50岁后起病居多。

睡眠障碍症诊疗指南

现代生活众多的白领和年轻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出现晚上难以入睡形成失眠,白天会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据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会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睡眠障碍由哪些原因引起 第一:不良的生活习惯 现代人其实都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作息不规律等等,具体如下: 1、喝太多咖啡。很多白领都喝很多的咖啡或者茶叶来提神,但是这些饮品喝多了容易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最好不要过量饮用,并且在睡觉之前的几个小时也不要喝; 2、睡前抽烟。香烟中含有尼古丁,这对我我们提高睡眠质量非常的不利; 3、过量喝酒。酒精中含有的一些物质会降低我们的睡眠质量,所以千万别过量喝酒,同时也不要在睡前喝酒,如果喝酒可以喝积安堂枣花蜂蜜水解酒; 4、睡前精神兴奋或者紧张。我们在睡觉之前最好能够放松一下,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安静的看一会书,最好不

要在睡前看球赛、吵架或者运动; 5、白天睡太多。白天睡太多,很容易晚上就会睡不着; 6、睡前吃太饱。太晚吃晚餐或者是睡前吃太饱,容易令我们睡不好。所以晚餐应该早点吃并且别吃太饱或者是过于油腻; 7、作息不规律。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候睡觉,不要轻易打乱。 第二: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范围非常的广,常见的就有失眠症、多动腿综合症等等。 失眠症: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晚上难以入睡,白天精神萎靡。日常生活中郁结的负面情绪,例如焦躁、抑郁、身体疾病等等,都是引起失眠症的原因之一。 睡眠呼吸到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指的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这个时候患者是没有感觉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解读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解读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尚伟 分类的历史演变 ?1979年ASDC-APSS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 Arousal Disease ?1990年AAS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 ?2005年AASM ICSD-2 ?2014年AASM ICSD-3 睡眠和觉醒障碍分类: DCSAD-1979 ?睡眠过少(Disorders of initiating &maintaining sleep,DIMS,失眠) ?睡眠过多(Disorders of excessive somnolence,DOES,嗜睡症)、 ?睡眠与觉醒的周期障碍(sleep-wake schedule)?异态睡眠(Parasomnias) ICSD-1、2、3疾病分类对比 ?ICSD-1 ?Dyssomnias -Intrinsic sleep disorder (Insomnia,narcolepsy,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Extrinsic sleep disorder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 ?Parasomnias -Arousal sleep disorder -Sleep-wake transition disorders -Parasomnia of REM sleep -Others ?Medical/Psychiatric sleep disorders ?ICSD-2 ICSD-3 -Insomnias -Insomnias -Sleep related breathing -Sleep related disorders breathing disorders -Hypesomnisa(e.g -Hypesomnisa(e.g narcolepsy) narcolepsy) -Circadian rhythm sleep -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s sleep disorders -Parasomnias -Parasomnias -Sleep related movement -Sleep related disorders movement disorders -Isolated symptoms, -Isolated symptoms, apparently normal apparently normal variants,& unresolved variants,& unresolved issues issues -Others sleep disorders-Others sleep disorders Ⅰ.Insomnia 失眠 失眠的分类 ICSD-2 –急性失眠(Acute insomnia) –心理生理性失眠 –(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 –特发性失眠(Idiopathic insomnia) –睡眠卫生不良(Inadequate sleep hygiene) –儿童行为性失眠(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 –精神疾病,药物/物质,药物所致 失眠(Insomnia due to mental disorder,drug/substance,medical condition) ICSD-3 ?慢性失眠(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 ?短期失眠(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 ?其他失眠障碍(Other Insomnia Disorder) 内 部资 料请 勿转 载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失眠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失眠障碍 一、概述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是指尽管有适宜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依然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引起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的一种主观体验,可单独诊断,也可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失眠障碍的患病率为 10%~20%,其可能的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和失眠障碍家族史等。失眠障碍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个人的工作、事业发展,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心身健康问题。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一)分子遗传学机制 失眠障碍的遗传度为 30%~60%。候选基因研究指出,Apoε4、PER3、HLADQB1*0602 及5HTTLPR 基因可能与失眠有关。 (二)过度觉醒假说 失眠障碍患者可能处于高觉醒状态,表现为 24 小时新陈代谢率和心率增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睡眠及清醒时脑电频率增快、白天多次小睡潜伏期延长。 (三)3P 假说 3P 假说又称Spielman 假说,是用来解释从正常睡眠到慢性失眠进程的认知行为假说。包括失眠的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 (如年龄、性别和失眠易感性)、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如生活事件和应激事件)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如不良行为和信念)。 (四)刺激控制假说 该假说认为,如安静黑暗的环境是促进睡眠的相关刺激,而如使用手机或焦虑担忧是阻碍睡眠的刺激,当促进睡眠的因素不足或阻碍睡眠的因素增多即可导致失眠。失眠的刺激控制治疗就是要将阻碍睡眠的刺激与睡眠分离,并重新建立促进睡眠的刺激与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五)认知假说 慢性失眠患者往往存在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模式,如容易出现

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

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目的应用PSQI评分,观察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方 法76例门诊患者睡前2小时及卧床睡觉时分别服用珍合灵2次,每次5片,持续服用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后PSQI评分显示,治疗显效率为23.68%(18/76),有效率为51.32%(39/76),总有效率为75.00%(57/76)。结论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方法简单,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睡眠障碍;珍合灵;二次服用;晚间 睡眠障碍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1],笔者应用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76例病例全部为门诊患者,男性24名,女性52名,年龄28~72岁,平均(45.5±9.6)岁,有睡眠障碍病史1~32年,平均(18.4±8.2)年。其中患高血压28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1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9例,脂肪肝及其他慢性肝病7例,胃肠道疾病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 1.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博士等人于1989年编制的。该量表适用于睡眠障碍患者及精神障碍患者评价睡眠质量,同时也适用于一般人睡眠质量的评估,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睡眠主、客观质量的判断指标[2],其PSQI总分范围在0~21分之间,得分越高,反映睡眠质量越差。在治疗之前,对每一例患者均进行PSQI评分。 1.3 治疗效果判断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SQI评分,如治疗结束后PSQI积分比原来降低≥7分为显效,降低3~6分为有效,降低<3分为无效。 1.4 治疗方法应用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试验的用药方法,即睡前2小时服珍合灵(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片,然后卧床睡觉时再服珍合灵5片,持续服用3个月后观察疗效。患者原服用药物在治疗期间维持不变。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等检查。治疗期间每2周复诊1次,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检查统计学检查中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其余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3个月的治疗疗程,结果显示,治疗显效率

我国成人失眠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悼。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II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IV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失眠按病因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

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 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特别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物、镇痛药、镇静药、茶碱类药、类固醇以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4)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包括入睡潜伏期(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持续时间和总睡眠时间。需要注意在询问上述参数时应取用平均估计值,不宜将单夜的睡眠状况和体验作为诊断依据;(5)进行睡眠质量评估,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长期、严重的失眠不仅给患者身体、人际关系、生活和工作等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恶性事故发生。据报告:在中国,有45.4%被调查者在过去的1个月中,有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及社会功能,影响生命质量,失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子。 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2.分类(标准)及历史沿革 2.1根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病程超过3个月)、短期失眠症(病程在1~3个月内)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2.2历史沿革: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各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精神类疾病(焦虑、抑郁症等)与失眠三者互为因果,原有的原发与继发性失眠的诊断是不严谨的。因此,对失眠障碍

的诊断不再进行原发、继发的分类,失眠障碍能单独诊断,也可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3.流行病学 3.1危险因素:(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 4.0%、青年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对儿童(12岁)的调查并未发现失眠存在女性易患性。(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 5.4倍。(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在30%-60%。(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6)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量表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3倍。(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3.2失眠症的现患率: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

早搏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临床调查及养心生脉颗粒疗效观察

早搏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临床调查及养心生脉颗粒疗效 观察 研究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已明确诊断早搏的患者展开调查,分析早搏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临床试验部分纳入符合药物指征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室性早搏患者,试验组在酒石酸美托洛尔(后简写为倍他乐克)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养心生脉颗粒,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治疗,两组对比,观察不同药物对室性早搏患者早搏症状、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方面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的早搏患者。 早博问卷调查部分纳入已明确诊断早搏的患者145例,在研究人员指导下通过识别二维码填写基本信息、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共有63例符合药物治疗指征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的室性早搏患者予以药物治疗并进行观察,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进行分组,32例纳入试验组,31例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在倍他乐克25mg,口服,2次/日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养心生脉颗粒14g,温开水冲服,3次/日;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25mg,口服,2次/日治疗,两组患者连续药物治疗八周,治疗前后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由研究人员根据患者近一个月的情况、肢体言语、颜面部表情变化等综合情况填写含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的病例报告。 研究结果:1.问卷调查部分已确诊早搏的患者中女性患者(54.48%)多于男性患者(45.52%),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可单独伴发于早搏患者也可以三者同时存在于早搏患者。轻度抑郁障碍早搏患者(22.07%)>中度抑郁障碍早搏患者

失眠有哪些诊断标准

失眠有哪些诊断标准 据统计,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睡眠不良者竟高达5亿人。在失眠人群中有73%的患者从未看过专科医生或用药物治疗,失眠成为困扰很多人的精神疾病,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医书上对失眠定义得非常简单,即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叫做失眠,只要是睡不着觉的、睡不醒的、睡不好的统一都叫失眠。其实,失眠是有诊断标准的,下面我们就请广州协佳医院精神科的专家张可斌来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可供大家参考。 失眠的四大标准 标准一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没有睡着; 标准二半夜老醒,醒来的次数超过两三回; 标准三天还没亮就醒了,俗称早醒; 标准四夜夜做噩梦,噩梦连篇,噩梦的情节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样。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晚上睡得不好,但是第二天人精力很充沛,情绪很愉快,上班不出错,按照美国的标准,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失眠,只能认为是睡眠时间不够。 失眠是人们最容易得的一种病,但如果只是偶尔或短暂性地发生睡不着觉的现象,且情况并不属于以上四种标准之内,那就不应该将自己的睡眠状况定性为失眠,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抑郁和焦虑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失眠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精神压力造成的?有多大比例是生理上的原因?根据医院门诊或者病房内失眠的病人的案例,大概80%以上都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压力造成的,所以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就是解决心理上失眠的负担,抑郁和焦虑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大学一年级的男学生,失眠三个月,一晚上也睡不着,什么药都吃遍了也没用。原来小伙子交了两年的女朋友三个月以前结婚了,新郎却不是他。从此以后他就失眠,后来吃了很多安眠药都没治好,依然睡不着。我给他开一张方子,让他试一试,他一看方子笑了,上面写了四个字“再找一个”!果然不到两个星期,他接受了另外一段感情,自己的失眠症状也消失了。实际上想要根治失眠,就要先解决自己的心病。 对于其他治疗失眠的方法,比如睡前喝牛奶、热水泡脚等等,这些都能辅助人体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或者提高睡眠的质量,但是如果本身是由于精神压力造成的失眠,恐怕只有排除自身压力,才是正道。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不寐诊疗方案

不寐病(失眠)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1)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 (1)肝火扰心证: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 (3)胃气失和证: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4)瘀血内阻证: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5)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一、睡眠障碍对健康的危害 据近年的全球睡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因失眠、易醒、多梦等睡眠时间不足与睡眠质量问题而存在睡眠障碍者高达42.5%。面对4成国人睡眠障碍的严重局面,已引起有关部门与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对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观察研究表明,长期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影响是多层次的且危害深远。常见的危害有: (一)导致各种疾病:睡不好觉,不仅仅带来第二天的精神萎靡、眼胞浮肿、头昏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还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等。研究发现,睡眠缺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40%,长此以往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可能是普通人

的两倍。在一些心理门诊里,有90%的患者因为睡眠障碍而引起精神疾患。 (二)加速机体衰老:长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同时体内的器官因无法获得适度的休息而过度消耗与功能衰退,在人体肌肤颜面外观上则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如黑眼圈与皮肤晦暗、粗糙、皱纹、头发枯萎易脱、精神萎靡、头昏心悸、腰膝酸软、易寒易热,抵抗力差而容易感冒与慢性感染等老化现象。研究表明,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一天睡眠不足,76%的人第二天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因此,睡眠不足易催人衰老。 (三)破坏记忆能力:失眠病人常有记忆力减退,做事丢三落四,忘记物品的存放地方,想不起来熟人的名字,上课的内容记不住,看完书后没什么印象。当长期失眠或失眠症状严重时就会出现健忘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脑神经衰弱,大脑长期处于弱兴奋状态,导致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或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走神,同时对自身的病情或症状过于关注,而对工作、学习、生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睡眠是身体保存能量、恢复精力的过程,对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 发育至关重要,与儿童的发展、学习和健康息息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显示,高达50%的儿童有睡眠问题1,其中4%曾被确诊为明确的睡眠障碍2。即使如此,儿童睡眠问题也通常被父母或初级诊疗机构所忽视,因为对孩子来说,理想的睡眠时间具有争议,可能是临睡过程、睡眠 时间比睡眠本身对健康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大3。睡眠不足导致最重要的后果是白天的困倦,儿童的困倦通常表现为易怒、行为问题、学业 不佳等4。准确地识别睡眠障碍富有挑战性,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的睡眠行为、方式随着生理、病理、心理的变化而改变,给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带来一定的困难。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 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紊乱的表现5。与成年人一样,儿童通过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REM睡眠度过夜晚,不同 的是儿童的REM睡眠比成人多,所以经常被称为“不安分的”睡眠者6。儿童一旦进入睡眠状态,在进入REM睡眠之前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然后进入REM睡眠状态,随之进入非REM睡眠状态。这种模式在夜间 循环重复,每个周期在婴儿中持续40min,所以新生儿往往表现支离破碎的睡眠模式,而成年人则会增加2~90min7。儿童睡眠障碍不但影响了儿童的日常作息,可能也增加了儿童神经、心血管和代谢并发症等 疾病的发病率,所以检测儿童的睡眠问题非常重要8。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诊断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实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儿童睡眠障碍的识别及干预做出建议。 1病因分类

对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应该分类为 呼吸系统和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但根据年龄不同,疾病的易感因素 也在持续变化9。也有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儿童睡眠问题都是由行为引起的,应该归类为疾病或行为起源导致10。考虑到药物对于儿童睡眠 问题并不是一个适当的解决办法,所以为有利于临床操作,本文按后 一种分类方式实行综述。 1.1常见与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的疾病 1.1.1睡眠呼吸障碍(SDB) SDB在儿童睡眠障碍中较为普遍,估计有8%~12%的儿童睡眠时 经历过习惯性打鼾,其中,大约1.2%~5.7%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低通气综合征(OSAHS)11。后者指患儿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阻塞,睡 眠呼吸时上呼吸道阻力增加,最终导致间歇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不宁、觉醒次数增加等睡眠问题。通常在学龄前时期达到顶峰, 2~8岁为淋巴组织的发育高峰(扁桃体和腺样体在此时最大),导致气 道软组织过多,上呼吸道体积减小12。肥胖也是普遍的风险因素,据 估计,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可达60%。其他与儿童OSAHS相关的易感因素包括罹患神经肌肉疾病、特定种族的解剖特征(亚洲和非 裔美国人)、早产、21三体综合征、皮埃尔罗宾综合征(PRS)、颅面综

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睡眠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睡眠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佐匹克隆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确诊为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患者每晚睡前口服佐匹克隆,对照组每晚睡前口服艾司唑仑1-2mg,观察4周,并进行随访,对患者的睡眠状况(入睡时间、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嗜睡、头昏、乏力、口干、口苦、依赖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佐匹克隆和艾司唑仑均能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但对照组易耐药,长期使用可成瘾,日间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佐匹克隆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与艾司唑仑相当,但其不良反应少且症状轻,无依赖性,是治疗睡眠障碍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佐匹克隆艾司唑仑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物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苯二氮卓类(BZD)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应用最多的镇静催眠药。但由于它的依赖性、耐药性、成瘾性等不良反应,使人们寻找研究新的抗失眠症药物。佐匹克隆是一种新型的非苯二氮卓类抗失眠症药物。笔者对佐匹克隆(华津制药,青尔齐,/片)和艾司唑仑(天津太平洋制药,1mg/片)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XX年5月—20XX年6月门诊患者108例失眠症患者,纳入观察对象,其均符合CCD-3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并用随机数学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20-40岁15例,40-60岁20例,60-80岁25例,平均岁,病程1-18年。对照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20-40岁12例,40-60岁16例,60-80岁20例,平均岁,病程8个月-19年。以上各项经t检验(P>)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治疗前一周未服用本次所观察药物(佐匹克隆、艾司唑仑)。治疗前所有患者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检查均正常。治疗组每晚睡前15-30min,口服佐匹克隆,对照组每晚睡前15-30min口服艾司唑仑1mg-2mg,服用4周。 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和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评价。 评价标准对患者睡眠状况采用WHOQOL量表 ,对其服药后产生的不良

睡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 第一节概述 睡眠与觉醒的平衡调节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命活动。睡眠与觉醒活动不仅受机体内在因素影响,更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诸多精神及躯体疾病都与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密切相关,而睡眠障碍也是日常就医行为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睡眠障碍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原发性疾病,也可继发于某些精神或躯体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率为9%~15%,每年因睡眠-觉醒障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1.2%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还会增加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痴呆、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躯体及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主要的睡眠障碍分类系统。《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ICSD)是睡眠专科医师使用的主要分类方法,而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也对睡眠疾病进行了分类。ICSD 第3版(ICSD-3)涵盖了近100种已经确定的睡眠-觉醒障碍,根据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七类: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睡眠相关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中枢嗜睡性疾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同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为了规范失眠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失眠诊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起草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历经多次修订,于2006年正式发表。该共识对于规范失眠的临床诊治已经发挥重要指导作用。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近年来失眠诊疗领域相关的进展资料,结合我国国情,经多次讨论形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有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Ⅲ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Ⅳ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失眠按病因町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眼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

九种常见睡眠疾病

睡眠的健康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谈的一个问题,由于现在的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很多人都被睡眠所困扰着。确实如此在生活中如果睡眠不好的话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其实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睡眠的不健康也会让我们得很多的疾病,或者说是一些睡眠疾病,都在不同程度地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1、说梦话(梦呓) 梦呓是一个人在睡觉过程中大声说话,而且在睡觉过程中可能会多次梦呓。目前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但是为了避免整夜多次大声说梦话,患者可以佩戴一个护牙器。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睡眠期间呼吸暂时停止,每一次呼吸暂停过程中,患者会错过1到2次呼吸,而且整个睡眠过程中会反复出现这种现象。临床诊断严重的是每小时呼吸暂停5或更多次。存在这种症状的个人,很少会意识到自己存在呼吸困难现象,患者可能已经习惯了白天犯困和疲乏。 3、睡眠性交 睡眠性交是一种睡眠障碍,这种疾病导致患者在睡眠过程中进行性活动。医疗专家对这种现象的患者做了测谎仪和录像记录,发现患

者在发作过程中,大脑内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脑电波活动;患者受到这种疾病影响的频率和程度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5、周期性嗜睡(贪食综合症)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睡眠障碍,患者需要过多睡眠时间,有时一天需要睡达20个小时,同时还伴有贪吃和反常的性欲。研究人员推测是由遗传造成,但也有人认为是自体免疫功能障碍导致的结果。安非他明、利他林、丙咪嗪和莫达非尼等兴奋剂,都被用来治疗嗜睡,但治疗效果非常有限。 6、夜惊 夜惊是极度惊恐和暂时不能完全恢复意识的睡眠障碍。患者会从浅睡眠过程中突然惊醒,经常还伴有气喘、呻吟或尖叫,患者很少能记起他们出现的夜惊现象。 夜惊跟噩梦不同,夜惊的人不可能被完全唤醒,他/她或许仍会在10到20分钟的时间内继续夜惊现象,这个时候非常危险,他/她可能会使自己受伤,或者伤害他人。 7、多动腿综合症 这对人能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一般影响腿,也可能会影响到胳膊和躯干,患者通过摇晃受影响的部位,暂时减轻一些不安的感觉。一些医生为病人开了抗惊厥药物或苯二氮平类,但用药物治疗存在普遍的争议性。 8、嗜眠病 嗜眠病是一种神经性睡眠障碍,一般患者随时都会入睡,大部分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2-10-23T10:44:45.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汤雪 [导读] 睡眠障碍是住院病人的常见症状, 尤其是刚入院的病人更为明显。 汤雪(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四川成都 610000) 睡眠障碍是住院病人的常见症状, 尤其是刚入院的病人更为明显。住院病人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常出现各种睡眠障碍, 神经内科患者中多数人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病而住院,充足良好的睡眠是患者恢复的重要保证之一,因此需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1. 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1] 1.1 入睡困难:从有睡意到实际入睡时间> 1h; 1.2 易醒: 有轻微的声光刺激便醒转, 每晚> 2次; 1.3 早醒: 早晨觉醒时间比正常时提前2h以上, 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 1.4 多梦: 诉一夜持续做梦或是间断做梦,醒来后自觉夜间一直处于活动状态, 未能熟睡,全身乏力, 大脑不能保证充分休息; 1.5 昼夜颠倒: 白天昏昏欲睡,夜间保持清醒状态。 2. 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 2.1 疾病因素 2.1.1 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但病人同时存在的其他系统性疾病是导致病人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呼吸系统(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出现夜间喘息、咳嗽加重等, 占56.88%);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控制不佳、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冠心病夜间心绞痛发作频繁等, 占25.63%) 多见[2]。 2.1.2 神经内科常见症状:头疼,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呼吸肌无力,睡眠倒错等。 2.1.3 夜间治疗:神经内科病人通常需要定时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等,夜间输液唤醒病人查对、输入脱水剂后的多尿均会对病人的睡眠造成影响;一些疾病需要夜间服药,也会打断病人睡眠。 2.2 环境因素:不适应病床及病室,其他患者及陪伴人员的存在,医院周围环境噪音、灯光、监护仪报警声,病室不良气味,因病室无法锁门而担心安全,护士夜查房等。 2.3 心理社会因素:住院病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焦虑、恐惧:担心疾病预后,顾虑住院费用及家庭负担,离开亲人的孤独寂寞感等等。 2.4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喝浓茶、咖啡,白天活动过少、睡眠过度,晚餐过饱,睡前与病友聊天等。 3. 护理干预 3.1 做好入院指导,向病员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及同房病友,使其尽快消除陌生感、适应新环境。 3.2 夯实基础护理,创造舒适病室环境:维持病室适宜的温度(22~24℃)及适度(50%~ 60%),限制探视并指导病员及探视人员轻声谈话,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 3.3 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护理工作应做到有计划,尽量减少夜间治疗活动。夜间巡视病房、收治新病人时,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3.4 做好健康指导,指导协助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建议病人在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因病情需要绝对卧床的病人除外);每天午睡不超过30min,睡前散步30min,然后喝一杯热牛奶,用热水泡脚10min;睡前不宜吃太饱,忌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睡前禁止谈论过度兴奋或悲观性的话题,保持心态平静。就寝前协助病人洗漱、排便、整理床单位、更衣等,帮助病人处于正确的卧位,枕、被舒适。可利用音乐的镇静催眠作用,让病人低音量播放具有安神宁心作用且曲调柔和的音乐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3]. 3.5 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取得患者信任,增加与患者的交流,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消除不良情绪。 良好有效的睡眠,是神经内科病员康复的必须条件,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保证病员的睡眠质量,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潘集阳. 睡眠障碍临床诊疗[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22-177. [2] 洪音.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C].全科护理,2009,2A:290-292. [3] 刘春梓, 张黎明. 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和护理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10): 937-939..

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到的关于失眠障碍和诊断标准陈列如下: 标准A-F必须满足。 A.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1)入睡困难; (2)睡眠维持困难; (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更早醒来; (4)在适当的时间不肯上床睡觉; (5)难以在没有父母或者照顾者的干预下入睡。 B.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因为夜间睡眠困难而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1)疲劳或缺乏精力; (2)注意力、专注力或者记忆力下降; (3)在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习等功能损害; (4)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 (5)白天嗜睡; (6)行文问题(比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 (7)驱动力、精力或动力缺乏; (8)易犯错误或易出事故; (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感到担忧。 C.这些睡眠和觉醒的异常不能完全被不合适的睡眠机会(比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者不合适的睡眠环境(比如: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所解释。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症状至少每周出现三次。

E.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相关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 F.这些睡眠和觉醒困难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 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障碍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且没有频率的要求。其他类型失眠障碍的诊断适用于那些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但是不符合慢性失眠障碍和段爱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这个诊断是暂时的,只是因为缺乏更多的信息来讲他们归类为慢性失眠障碍或短期失眠障碍。 针对失眠障碍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并且尽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避免因失眠障碍造成身体、生活、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在不断调整自身作息习惯同时,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去借助外力进行自我睡眠调节。寻医、药物治疗、光照疗法等其他手段。PEGASI倍佳睡智能睡眠眼镜就是通过一种非药物物理光照调节方式去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水平,从而帮助优化睡眠质量。利用可见光短波比长波有更强的褪黑素抑制效应和更像的时相转移能力,采用可见光波(蓝光)进行自然光照模拟,通过柔和的光照调动自身细胞活性,通过物理光照,激发ipRGC细胞下黑视素(Melanopsin)放电,调节体内褪黑激素分泌水平,安全有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