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0-05-25T11:52:20.890Z 来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延辉

[导读]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艺德为宗旨的精神风范。

张延辉

合肥学院 教育系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艺德为宗旨的精神风范。他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李叔同深湛的艺术造诣和全身心投入的教育献身精神,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他的爱国心是以一种个性方式表现出来,走的是一条以美育涵养国民性情,教育救国的路途.

关键词:李叔通,艺术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博爱奉献

中图分类号:C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

作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先锋,弘一大师的艺术成就被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但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少有提及。李叔同回国后到出家前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早期的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比如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质平等等这样的艺术大家。系统研究李叔同的教育思想,对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深远的意义。

1“德学双馨,先识器而后文艺,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先识器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一直贯穿教学始终。“士之志远,先识器,后文艺”,这句唐代裴行俭的名言,李叔同多次引用过:“世典亦云:士先识器,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常诫人云,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1]这里的识器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道德的总称,要在艺术上作出成就,首先要在人格修养上做好。李叔同很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伟大的人格,技术即使熟练精通也不足为道。他常告诫学生‘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据他的学生回忆,李叔同的案头,常常放有一本明代刘宗周所著的《人谱》,书中列举许多古代圣贤的言行,封面上,有李叔同亲手写的“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边有红圈,以此为鉴。在教学过程中,他以人格感化学生,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非常认真。教唱歌,音调或拍子稍微有些不协调的地方,就一定要学生重新唱。教弹琴的时候,指法有一点错误,他就会严肃而平和的说:“蛮好,蛮好明天请再弹一遍。”必须要达到完全准确,才得以通过。德国教育家马丁路德说过,音乐的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什么事情都要有纪律,否则难以成器。遵守纪律则是要有修养、有毅力。音乐教育过程中,就是磨练意志、培养毅力的过程。李叔同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就是为了育人,通过严格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条件,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学问和人格;人格高尚,学问精湛,学生就会信从,也就被带着好起来。古人经常把文章和道德放在一起讲,道德在文章之前,可以见得艺术中人格修养的核心地位。民国初年,蔡元培对审美教育有如此阐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古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为中心是也。意思是说,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以德为中心,是关系人生意志的教育。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艺德为宗旨的精神风范。他在艺术教育中的言行,以及皈依佛门后的宗教修行,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教养,蕴含深厚的传统伦理,提倡以德治国,首先将优秀的传统道德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朱光潜先生曾在回忆文章中说:“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它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影响,说明了李叔同艺术教育的“以德感人”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2“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的原则。教育只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建立和谐社会。李叔同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他发现了丰子恺的绘画才能,就激励他继续努力,这些教诲改变了丰子恺,成就了一代名家。丰子恺在二年级的时候,李叔同教授他的画图课,当时开的课时木炭写生。作为老师他做了一张示范画,然后贴在墙上,大多数同学都不适应写生,还是照旧临摹,只有少数包括丰子恺在内的几个学生依照李先生的方法直接写生。李叔同对他的天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告诉他是要依靠天资和勤奋,坚持走下去,日后定会在绘画方面大有作为,并且从多方面提高丰子恺的艺术素质,并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的日文。丰子恺回忆说:“当晚这几句话,便确定了我的一生。可惜我不记得年月日时,又不相信算命。如果记得,而又迷信算命先生的话,算起命来,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2]刘质平和丰子恺一样,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时的得意门生。在李叔同的资助下留学日本,最终成为著名艺术教育家。教学中,他发现了刘质平的音乐潜力,不仅每周单独指导他两次,还介绍他到当时在杭州的美籍鲍乃德夫人那里学钢琴。1915年,因病休学在老家的刘质平,收到李先生的信:“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作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碰到不如意的事,遇到困难,应该静下心来,从苦中找到乐趣,生病时闲余时间多一点,可以读一些关于人格修养的格言,提高自己的境界。李叔同的鼓励,让刘质平重新振作起来,并在先生的资助下,与1916年留学日本,考取东京音乐学校。回国后,一直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李叔同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并发现人才。千里马重要,但伯乐更重要,如果没有李叔同的发现和鼓励,刘质平和丰子恺是否能够成就后来的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一位浙一师毕业的学生回忆:“先生的教施,实在谈不到什么方法,也从来不向同学们多说什么话,可是在他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艺术熏陶之下,在全校四、五百个同学,凡是怀有艺术天才的,他们的天才无不被充分发挥出来了。”[3]1914年,教育家黄炎培到浙一师考察后,对那里的艺术教育倍加赞赏,认为该校的艺术教育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南京高等师范,并自豪的说:“主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君舒同也!”

虽然李叔同在俗从教时间不长,但他出家后,对学校和他的学生的支持始终如一,关注他的学生所开创的艺术教育事业。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邱望湘、缪天瑞等。50年代吴梦非在接受音乐史界的专访时回忆说:“当时我们班的上海专科师范,经常发生经费困难,李叔同知道这个情况,就写了很多字画给我们,叫我们把卖掉字画所得的钱,补贴学校经费不足之用。”[4]当年吴梦非在《民国日报》上刊登启事:“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海内闻名。顾自出家以来,罕能得其墨迹。去岁敝校筹募资金弘一师特破例书赠琴条三十幅,俾作慷慨捐助者之酬赠。”从思想到实践,李叔同积极推行音乐教育,身体力行,对他的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中国的早期艺术教育作出贡献,1936年夏丐尊在提到是的音乐教育的供给时说:“迄今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

3“艺多才广,教书育人须厚积而专精”的教育思想

前面已经叙述,李叔同博学多才,绘画、诗词、书法、音乐、篆刻无所不精。在浙一师,汇聚了夏丐尊、马叙伦、李叔同、陈望道、鲁迅这些大家,可谓卧虎藏龙。学校的音乐和画图原本是副科,学生们却都很喜爱。一个原因是李叔同的人格魅力,再就是他的专业实力强。课余时间,学校处处有琴声,画室也总是有人在画画,当时的浙一师更像一所专门的艺术学校。同事夏丐尊佩服李叔同的“神力”,以为“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因与人,看得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的音乐、图画,而他所懂得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老师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5]李叔同深湛的艺术造诣和全身心投入教育献身精神,他的言行举止,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风范,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李叔同的教育是有他独特的人格作背景的。

4“博爱奉献”的教育思想

爱国主义和为艺术教育奉献的精神贯穿李叔同教育实践始终。1904年创办沪学会时,正是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风雨如晦,国势将倾,需要发扬爱国主义净胜。抵制洋货运动开始时,李叔同为沪学会作词配曲一首《祖国歌》,词曲融合恰当,富有鲜明民族贴色,主题鲜明,赞颂了伟大的祖国,抒发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净胜,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1937年,日军侵华,厦门市为了发扬国民体育精神,召开首届运动会。因得知李叔同是音乐界的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院(系)名称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 学生姓名赵艳 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完成时间2009年5月

目录 前言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二、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一)学堂乐歌的题材特点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创作特点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学堂乐歌改变了乐歌课的现状(二)学堂乐歌促进了一批音乐家的出现(三)学堂乐歌促进了学校音乐教材建设(四)学堂乐歌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结语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赵艳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摘要:学堂乐歌是产生于清末民初专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这些歌曲虽然在音乐创作上还不够成熟,但正是它们把音乐课引入了学校教育,促使了一批音乐教育家的产生,也促进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堂乐歌;题材;曲调创作;音乐教育 前言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中所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产生的新生事物,乐歌的题材选择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新思想。它的曲调以日本和欧美为主体,也有中国人自创作品,还有选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的。自从学堂乐歌时代开始,中国才有了系统的音乐教育,因此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系统化的开端,它的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开辟了道路。首先将乐歌课引入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促进了音乐教材建设,并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了专业化道路。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不再是闭关自守的国家,而是和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是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受到各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国家性质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而百姓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为使自己获得人身自由,尤其是广大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和人身自由。 面对这种局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了维新运动,他们倡导废科举,办新学。在此期间,维新派领袖曾向光绪帝上书,提出要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最后失败了。此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仍然坚持主张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并向广大群众传播新内容的乐歌。“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1]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沈心工与李叔同》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 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 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 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4.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吕骥曾说过:一个时代的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学堂乐歌我们就认识到这里,刚刚还给同学们介绍了学堂乐歌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写的一些作品,了解一下他们吧。 2.播放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和《黄河》 老师提问:通过聆听两部作品,以及书本177页对沈心工的介绍,同学们请组织

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看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8b16957157.html, 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看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 作者:陈乐 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1期 摘要:李叔同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全才,他毕生作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学堂乐歌,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1.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2.借景抒情,在深邃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李叔同 ;学堂乐歌 ;艺术特点 一、乐歌的起源 (一)乐歌的兴起 维新运动之后,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爱国分子,大多抱有通过日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愿 望。在音乐教育方面,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即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采用西方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教学体制、教材、教法,以培养合格之国民。 (二)乐歌的编创 随着乐歌活动的开展,编创乐歌以及教材建设受到音乐教育先驱们的高度重视。据现有 的资料统计,自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作为中国最早一部音乐教材出现,至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不下70余种①;其中有词曲可查的乐歌有1302 首之多②。 乐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在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乐歌中,富国图强、抵御外辱的题材居首要地位。 这类作品,通常以感慨激昂的歌词、大调性的曲调和进行曲的风格表现国民的觉醒和奋 发精神,《中国男儿》为典型一例。再如《何日醒》,歌词分为8段,其标题分别为:“鸦片烟”、“圆明园”、“东海边”、“甲申”、“海军港”、“义和团”、“东三省”,词作者夏颂莱除了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耻辱逐一陈述,并在歌后的“释义”中指出:“愿我国民勿以前此种种为前清之事,而忘其耻辱而忽之”③。与《何日醒》一样,倩叔填词的《汉族历史歌》、叶中冷填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等,都含有类似的思想感情。沈心工填词乐歌《铁匠》的歌词:“最要紧枪炮本国做,最要紧轮船本国做,做要紧铁路本国做”,反应了振国实业的爱国思想,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特点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1.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2.简介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3.产生背景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只有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才能了解我们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4.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 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 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 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 的词曲作者?出处? 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 出主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 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注重。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

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水平,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 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 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 问: (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 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但要 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 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来分析此曲,加深对学堂乐歌风格特征的 理解,师生共唱感受其艺术魅力。 3、聆听李叔同《祖国歌》 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方面分析此曲,对比沈心工的《体操—兵操》谈谈两首作品的异同,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 一、李叔同音乐教育实践概况 李叔同先生于1911年日本东京美术高等学校学成归国,直至1918年剃度为僧,长达7年的时间里,主要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他先后在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后改称浙江第一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教音乐和美术,尤其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长达6年的音乐教育实践[2]32,是李叔同从事学2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这段时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困、民族复苏的历史时期,此时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师资力量极其薄弱。李叔同原本是受时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经亨颐之邀担任图画手工科教师的,由于学生强烈要求李叔同先生开设音乐教育课,校方只好慨然允诺。由于没有现成的音乐教材,李叔同便自选部分中外优秀歌曲进行改编和填词。基于扎实的国学根基再加上其接受过非常系统的西洋音乐教育,因而由他自己作曲作词的音乐作品富有意蕴且易唱易学,从而受到浙江第一师范学生极大欢迎,并被当时很多其他新式学堂所采用[3]。李叔同先生以其对音乐教育的奉献精神、对音乐教育的独特认识和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投入到当时并不被社会所重视的音乐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从而实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双丰收。李

叔同先生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成为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家群体,为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李叔同先生于1918年皈依佛门,依然以“出世的精神”关心和帮助他的弟子们所从事的“入世”的音乐教育事业[4]。 二、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思想探析 作为中国学堂乐歌主要开创者以及近代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和实践家,李叔同通过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其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并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而逐步形成的[5]。 (一)主张“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 “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是李叔同先生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其一贯坚持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早在李叔同19岁以童生身份参加天津县学考试时,便提出了士应以“器识为先,文艺为后”的观念。可以看出,“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已经存在于先生思想之中,并且一直贯穿并指导其开展音乐教育实践。“器识”主要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李叔同先生认为从事艺术工作者必须首先进行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格修养,只有达至一定的精神境界,才可以对其传授相应的技艺,方可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反之,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艺德,3不管其如何精通熟练技艺,也不足以称道。李

从李叔同的歌曲创作看日本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的影

从李叔同的歌曲创作看日本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的影… 日本的音乐文化自产生以来就受中国音乐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传统音乐被视为是唐朝音乐的流传,日本的传统乐器也是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产生的。但自1867年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广泛深入地吸收西洋音乐的曲调和技法而产生的代表日本近代音乐创作新时期的学校歌曲,却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音乐中的重要代表——学堂乐歌的产生。 李叔同(1880—1942)是中国近代的一位艺术全才,1905—1911年间留学于日本,在研习油画的同时跟从音乐家村上音二郎攻习音乐,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洋音乐者之一。他有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在当时的中国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是学堂乐歌代表性的创作者和引导者。基于学堂乐歌的产生是以中国留日学生作为创作和传播的主体,本文通过对李叔同及其创作歌曲的分析来讨论日本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内容和创作两方面的影响。 1 自明治五年(1872)日本政府发布近代教育制度的法令,规定在小学设置唱歌,在中学设置奏乐,把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之后,许多音乐家开始致力于学校歌曲的创作,这使学校歌曲在日本日益发展和普及。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里,学校歌曲作为日本政府培养“德性涵养”的手段和对“忠君爱国精神”的养成,对于改良当时的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与扩张产生了相当的作用。而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直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瓜分,面对国家的日益衰败,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崭新的政治、文化、思想,接受西式的教育,以图对国家的振兴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学校歌曲的创作正在他们的视野之内。 李叔同在赴日留学之前,就创作了为数众多的歌曲,并收编成一本《国学唱歌集》,于1905年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发行,其间包含弘扬国学的前15首,引导人们奋发及宣扬新思想的《杂歌十章》等。到了日本不久,为了国家的音乐普及教育,他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这本杂志收录他本人创作的三首乐歌——《我的国》、《春郊赛跑》、《隋堤柳》。这三首乐歌对于考察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极具典型意义。 《我的国》的歌词十分豪迈壮观,充满了爱国的激情,通过对祖国的讴歌,表达了作者向往祖国强大的愿望。类似这种题材的歌曲李叔同作了许多,包括以黄公度的爱国长诗《军歌》编写的《出军歌》,他自己作词的《哀祖国》、《满江红》、《大中华》以及他在1905年“沪学会”教课时手书的《祖国歌》等,这些歌曲流露出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这也是当时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内容。 如前面提到的,日本的学校歌曲作为日本政府培养“德性涵养”的手段和对“忠君爱国精神”的养成,对日本改良当时的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当时赴日的留学生主要以学习新式的教育为中心,他们十分强烈地意识到学校歌曲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这种精神是中国当时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所以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从而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理所当然成为学堂乐歌要表达的最主要的内容。 《春郊赛跑》是一首十分明朗而生动的教育歌曲,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体会作者振奋少年儿童精神风气的用意,这也是学堂乐歌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作为艺术作品,这一类歌曲显然不像其他作品那样包含深刻的思想寓义,但作为以鼓励青少年奋发图强为创作思想的启蒙歌曲,它们的意义无疑是十分深刻而深远的。 《隋堤柳》是一首苍凉哀艳的作品,撇开它的艺术内涵不谈,作者在歌题后注明“仿宋体”,这是他创作歌词常用的一种手法,目的是为了发扬民族文化。在学习西学的知识分子中,一部分年青学生往往受日本明治改革的成就影响产生一种“唯西学方能救国”的过激思想,过甚者甚至产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抱以一种戒备并排斥的态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一些学堂乐歌的创作者往往放弃中国传统的诗词语言进行创作,而如李叔同这种了解传统文化精华的有识之士,便采取使用传统语言创作的方法,对前面这种不良作风加以否定,这致使学堂乐歌又产生了新的一种表现内容,即以传统的语言进行歌词创作来弘扬民族文

李叔同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