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商周青铜器上动物雕塑的美学研究

商周青铜器上动物雕塑的美学研究

商周青铜器上动物雕塑的美学研究
商周青铜器上动物雕塑的美学研究

2011.08

LAN ZHOU XUE KAN

■艺术与审美

商周青铜器上动物雕塑的美学研究

陈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

[摘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厚重的造型、繁复的纹饰,传达着统治者的意志,形成了一种狞厉之美。但是作为青铜器扳手、提梁或器盖装饰的动物形雕塑,却小巧可爱,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形成了青铜器审美的另一个侧面。青铜器上的动物雕塑是史前明朗、活泼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商周时期的延续,只是在鬼神和等级观念浓厚的商周社会,这种灵动之美只能退居器物的从属部位。

[关键词]商周时期;青铜器;动物;雕塑;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8-0185-05[收稿日期]2011-03-16[作者简介]陈莉,女,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审美文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文化厅2008年度艺术学重点科研课题“周代贵族的生活艺术”。(项目编号:011)

商周青铜器以其庄重典雅的造型、繁缛富丽的纹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青铜艺术。有关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在我国有漫长的历史,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以往的研究者大多着眼于青铜器的断代、分类、造型、主体纹饰等问题的研究,而对青铜器附件上的动物形雕塑的关注还不够。有些论著,如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朱和平《中国青铜器造型与装饰艺术》等都论及到了青铜器装饰中的动物形雕塑,但对其审美价值的分析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文章拟通过一系列青铜器实物资料的分析,探讨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雕塑的审美特征,并对其在审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予以分析。

一、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雕塑及其审美特征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广泛存在着动物形装饰。这些动物形装饰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整个器物被铸造成动物的形象,如象尊、豕尊、羊尊、鱼尊、鸟尊等,都是将整个器物塑造成动物的形象;第二,以线条的形式在青铜器刻画动物形装饰图案,如象纹、虎纹、羊纹、牛纹、鸟纹等都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第三,以高浮雕或圆雕的形式雕刻动物的形象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部件。文章所讨论的就是以雕塑形式存在于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

商周时期,有很多青铜器都是以动物形圆雕来进行装饰的。如现存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商代象尊,通体作象形,象鼻上卷为流,背上开口,有盖。最具有灵动气息的是这一象尊盖上的小象形钮,活泼可爱,耐人寻味。再如出土于湖南衡阳的商代牛尊,通体作牛形,有盖,盖上铸有一只小虎形盖钮,生动传神;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的周代羊尊,背部铸一立虎形盖钮。出土于陕西长安马王村的卫簋,其双耳被铸成卷鼻象头的样子。诸如此类装饰风格的商周青铜器还有很多。

这些装饰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雕塑有着鲜明而突出的审美特征,在青铜器整体繁复厚重的美学风格中形成了一股清新、灵动的审美之流。总体来看,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雕塑具有以下审美特征:第一,形体娇小,神态可爱,富有生命气息,是青铜器上动物形雕塑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形雕塑大多形体小巧,神态可爱,如出土于江西新干的虎耳方鼎,在两只弧形的鼎耳上分别铸着一只小老虎。这两只老虎似乎已经上到了一个至高点,但往后退有危险,往前进又是悬崖峭壁,正处在两难境地,颇为传神可爱。而出土与湖南湘潭的豕尊,其背上的盖钮被塑造成小鸟的样子,小鸟身体浑实,精巧可爱,流荡着强烈的生命气息。

第二,动物形雕塑在青铜器审美中常处于从属

581

地位。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大多位于青铜器的盖钮、提梁、扳手、口沿等部位,因而在整个青铜器中并不占有突出地位。动物形雕塑在青铜器上总是位于不太显眼的位置,这决定了它们在青铜器审美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繁缛的纹饰和造型一定程度上对动物雕塑具有遮蔽作用,这也是形成动物雕塑的从属地位的决定因素之一。商周青铜器不仅通体满饰花纹,而且常常采用三层重叠的组织结构,即以比较宽大凸起的纹饰作为主体纹样,在主体纹样之上饰以阴刻的纹饰,在主体纹饰之外的空地,又辅饰以浅而细密的云雷纹,形成通常所谓的“三重花”。尤其是饕餮纹,以抽象、夸张的手法形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青铜器上的扉棱,进一步增加了青铜器的繁复、厚重感。这些繁杂的装饰成为青铜器上动物形雕塑存在的背景。有了这样的背景,小型动物雕塑的地位大多受到遮蔽,自然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审美关注。如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其双耳上装饰着对称的小兽头,兽耳竖起,形象可爱,但在利簋位于醒目位置的是占突出地位的巨大的饕餮纹,以及满布于器身的云雷纹,作为耳部装饰的小兽形象虽然非常可爱,但并不显眼,自然也不能引起人们多的关注。

第三,动物形雕塑能够与青铜器的其他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是作为青铜器主体的动物形象常与附件上的动物形雕塑形成大与小、主与次、厚重与灵巧等方面呼应的关系。如商代晚期的子母象尊,主体造型为一头造型肥硕丰满的母象,它长鼻高举,四足坚实,周身装饰瑰丽多姿的花纹,繁复优美。母象背部又有小象一只,立于器盖上,造型与母象相同,只是形体略小。母子象尊,生动逼真,拙朴美观,就像一个大象妈妈正背负着一个小象在嬉戏,大象和小象之间相互呼应,完美地体现了大与小、主与次、繁复厚重与小巧灵动之间相互协调、呼应的美学关系。如果说青铜的厚重风格与大象的敦厚温顺相得益彰,那么,小象的点缀则使厚重之中又有了精巧灵动之感,从而形成了青铜艺术审美的多层面性。

其次,动物形雕塑与主体青铜造型也能形成一种有机联系。商周时期的青铜盘和匜的边沿常塑造着攀爬到沿边准备饮水的夔龙的形象。如出土于河南罗山高店的单匜,整体呈瓢形,龙形扳手,似乎是一条小龙刚刚努力地爬到匜沿,正准备探头喝水。现存上海博物馆的齐侯匜,扳手也作龙形,龙俯首曲颈,口衔器沿,作探水状,充分体现了工艺与实用结合的工艺设计思想。在青铜盘的边沿还常常塑造着小鸟或水鸭之类的动物。如出土于北京平谷刘家河的商代青铜盘,盘沿上塑造着两只小鸟,它们好像刚刚飞落到湖边,造型别致,具有非常突出的装饰效果。商代晚期的旅盘,其口沿上塑造有六只小鸭,它们向着同一方向,似乎正在调皮地列队在湖边游玩,而且因为在圆形的器物口沿上,因而它们的游动就给人以无始无终的感觉,非常有趣。而出土于陕西扶风的西周四鸟扁足鼎,其四角塑造着四只可以转动的小鸟,它们又好像刚在鼎中饮了甘泉,每一个都正在仰头咽着甘泉,神态天真可爱。这些塑造在附属部位的小动物与器物整体的造型和用途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呼应,颇具匠心。

此外,青铜器上所塑造的小型动物之间也有着相互呼应的内在关系,常常表现了耐人寻味的生活细节,或表现了生活中颇富张力的一个瞬间,能令观赏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充满了艺术魅力。如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枭尊,头微微昂起,小耳高冠,胸部前挺,双翅收起,两爪支地,宽宽的尾部下垂成为另一个支点,支撑着器身。值得玩味的是,在枭尊小小的盖子上,前面塑造着一只立鸟,后面是一条小龙,龙正匍匐于地窥视着前面的鸟儿,准备随时扑过去抓住小鸟。龙和小鸟的造型颇富情趣,淡化了青铜的厚重感,使这一器物隐含着灵动之气。还有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商代晚期青铜羊首勺,勺柄的顶端雕刻着一个羊头,羊的大角弯曲,双目圆睁,作鸣叫状。最有趣的是勺柄上一前一后雕塑着一只小羊和一只小老虎。小羊似乎刚刚沿着窄窄的勺柄,小心谨慎地走到了勺子的边沿,正准备低头饮水。在小羊的身后,悄悄走过来的老虎,长尾曳地上卷,作扑食状。在羊和老虎之间即将展开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而羊却浑然不知。这个瞬间充满了紧张感,它被雕塑定格成为青铜器上的永恒瞬间,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雕塑,大多形态小巧、神态可爱,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这些作为装饰的动物雕塑常常位于青铜器上不大显眼的部位;这些作为装饰部件的动物雕塑与青铜器整体之间,以及动物雕塑之间都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有着浓厚的艺术趣味。这是青铜器上动物雕塑的主要审美特征。正是这些装饰性小动

681

物雕塑的存在,使青铜器超越了纯实用目的,而具有了审美特质。

二、商周青铜器上动物形雕塑的美学意义

这些被塑造在青铜器上的小型装饰动物,显示出了高超的青铜制作水平,体现了青铜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动物雕塑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审美观念。商周时期的动物形雕塑大多位于器物的顶盖、口端、扳手、提梁、柱足等附属部位,既有实用的功能,又是器物上的装饰品,体现了融审美与实用功能于一体的设计理念。1967年陕西扶风贺家村出土的牛尊,是西周初期之器。该尊通体为牛形,牛体浑圆,四蹄粗壮,翘首伸颈,双目圆睁,好似在鸣叫。在牛尊的背上铸着一只立虎形钮,虎四足向前,身体后缩,作扑食状。牛尊上小巧的虎形盖钮,既有实用性,又是厚重青铜器上的灵巧点缀。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的兽面纹卣,提梁的两端被塑造成兽首形,盖钮装饰以小鸟的形象,也表现出融审美与实用为一体的设计思想。

这种寓实用与装饰于一体,寓厚实与灵巧于一体的造型设计风格,形成了商周青铜器的一种装饰模式。一般来讲,动物形雕塑与主体器物的搭配关系如下:在动物形尊的背部常以虎、象、鸟等动物形象作为盖钮;在卣的提梁的两端以羊首、鹿首、牛首等作为装饰;在簋、爵、匜、觥等的扳手,常以龙、鸟和小兽的形象作为装饰;鼎、鬲的柱足常以象腿、象鼻,或鸟的形象来装饰。这些动物形雕塑都能融审美与实用于一体,既是器物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富有观赏价值。

商周青铜器上还有一些动物形雕塑几乎完全摆脱了实用的目的,具有纯粹装饰性意味。如现存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旅盘,口沿上均匀地装饰着六只神态可爱的小鸭子,这六只小鸭子就与实用目的关系不大,具有纯审美的意味。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三羊首瓿,其肩部装饰着三个大卷角的高浮雕羊头。河南新乡出土的兽面纹方尊,其肩四隅各饰一个双角翘出的神鸟。这些器物上的动物雕塑就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这类装饰性极强的动物形雕塑与主体器物之间也有一定的搭配规律,如在鼎的盖子上常以两三只小巧的鸭子、小鸟,或小兽的形象来装饰;在鼎耳上常以虎或龙的形象来装饰;在斝柱上常装饰着身体浑圆的小鸟形象;在盘的口沿上,常以鸟或鸭子的形象作为装饰;在瓿、尊的肩部常饰以兽首。如果说作为器物提梁、盖钮等青铜附件出现的小动物雕塑融实用于艺术于一体,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那么,这些装饰在青铜器上,基本没有实用价值的小型动物雕塑,一定程度上成为超越于实用功能之上的艺术品,表达了更为强烈的审美意识。

其次,青铜器附件上的动物形雕塑,以其轻松、活泼的形象特征,形成了青铜器审美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并对青铜器的厚重氛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青铜器的色彩深沉、纹饰繁复、器型厚重,因而具有令人敬畏的威慑力,形成了一种具有压迫感的狞厉之美。然而,青铜器的世界中也并不是密不透风的压抑和恐怖。在商周厚重的青铜文化主流中,还有着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在隐隐流动着,这就是频繁出现于青铜器上的小型动物雕塑带给人们的清新审美感受。如湖南湘潭的商代豕尊,总体造型是一只硕大雄壮的野猪,猪嘴扁长,獠牙突出,双目凸起,躯体健壮,四肢有力。而位于豕尊背上的器盖上铸造了一只悠闲娇小的鸟形盖钮,为青铜礼器的庄重造型增加了活泼的因素,使敦厚的青铜器透出几分轻巧和可爱。再如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伏鸟双尾虎,虎作半卧状,双目圆瞪,露齿,两耳耸立,尾巴下垂而又有力地卷起,虎身布满云纹装饰。在虎背的中央立着一只小鸟。有了小鸟的点缀,老虎的凶猛之气就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这些形态娇小的动物雕塑,虽然常常位于青铜器较为隐蔽的位置,不注意观察就不易被发觉,但是它们却成为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是厚重、威严、令人感到压抑的青铜器审美风格的一种有效调节。这些仿生动物形雕塑对青铜器令人压抑的氛围具有淡化作用,使青铜器的神秘和恐怖气息有所缓和,从而取得了一种内在的平衡。此外,青铜器上的小型动物雕塑表明,在庄重、冷峻的青铜审美文化的边缘,还有着生动活泼的审美情趣在悄悄发展着,在肃穆、繁复的青铜器风格中还伴随着一股清新的、灵动的审美气息。它们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躲在神态威严的大人的身后。正是这些小型装饰动物雕塑使青铜器更加富有活力,增加了青铜器审美文化的多层面性,表达了青铜时代人们纯真的审美理想。

从意识形态建构的角度讲,这些小型动物雕塑所形成的活泼生动气息,预示着任何严肃恐怖的统治都不能一手遮天,都不能完全压抑着人们对生活丰富多彩的感受。由于青铜器材料稀有,铸造复杂,

781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商周时期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所拥有,成为王权和贵族统治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由于商周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变化还不能进行科学的解读,对日食、地震、生死等各种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感。统治者利用了人们的这种畏惧心理,赋予青铜器神秘色彩,借以达到统治的目的。因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为融王权和神权于一体的象征符号,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青铜器厚重的造型、绮丽的纹饰,折射着商周统治的独断和跋扈,以及商周文化的神秘气息。青铜器在完成了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也为人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美,但青铜器之美被笼罩在浓厚的意识形态统治的背景之下,具有狞厉恐怖的美感特征。然而,在王权和神权统治森严的商周社会,这些小型动物装饰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青铜时代沉闷的空气。青铜器上灵动、活泼的动物形雕塑对威严的统治权威具有一定的解构作用,只是它们处于青铜器较为隐蔽的位置,并且常常与实用功能合二为一,因而使人不易察觉。

此外,作为青铜器附件的动物雕塑与整体被塑造成动物形象的青铜器具有不同的用途和审美价值。在商周时期,仿生动物形的青铜器有很多,如象尊、羊尊、鱼尊,等等,但是,这些整体被塑造成动物形象的青铜器与青铜器上作为装饰的小型动物雕塑相比,包含着更多的意识形态内涵。因为在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统治者地位、权利的象征,青铜器的整体设计和造型是不可以随意为之的。动物形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周礼·春官·司尊彝》中记载了各种动物形礼器的形状及其用途,并指出司尊彝的主要职责就是“掌六尊六彝之位。诏其酌,辨其用,与其实。”具体来讲,司尊彝要在周天子和诸侯举行四时宗庙祭祀时,负责鸡彝、鸟彝、象尊、虎彝等彝器的配置和使用。可见这些动物形青铜酒器在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固定的用途。正如商彤流在《青铜猪形尊刍议》一文中所分析的:“商周时期象生动物类型的猪形尊彝器却依然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彼时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此外,从现存的青铜实物来看,也可以发现动物形青铜器大多蕴含着神秘的文化气息。而作为青铜器附件装饰的小型动物雕塑大都小巧可爱,它们不具有威慑人的恐怖力量,也不包含神秘和厚重的意识形态蕴含,主要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塑造的装饰而已。如出土于湖南安化的猛虎食人卣,器型为一只坐虎,虎身满布各种纹饰,虎口大张,正含着一个人头。虎食人卣能令人产生恐惧感,具有狞厉、神秘的艺术风格,是对商代森严恐怖统治风格的折射。虎食人卣提梁的两端装饰着两只活泼可爱的小兽,小兽圆圆的眼睛中充满着天真无邪的神情。虎食人卣上部为椭圆形器口,口上有盖,盖上是一只形态娇小,神态可爱的小鹿。这只小鹿,静静地站立着,毫无惊恐之情,似乎对虎食人的是与非全然不知。小鹿超越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之上,是纯审美的天使。所以说,同样是青铜器中的动物形象,动物形青铜器是重要的礼器,在商周礼乐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使它们不可能成为完全摆脱意识形态载体的独立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青铜器附属部件的小型动物雕塑却在肃穆、庄重的青铜文化氛围中独具纯审美的韵味,隐隐流露着青铜时代人们天真、活泼的审美意趣。

这些隐含在青铜器中的活泼灵动的动物雕塑在审美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美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小巧精致的动物形雕塑在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史前时期,人们就创造了很多有着灵动之气的器物。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中有稚拙可爱的青蛙图案和小鸟的形象,在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有富有韵律的漩涡图案和人们手拉着手欢快跳舞的情景,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刻绘着茁壮成长的植物叶子。这些形象大多与史前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他们对生活观察和表现的结果。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的:“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但是,到了商周时期,史前文化生意盎然、流畅自如的写实风格逐渐演变为庄严沉重的抽象风格,各种器物的纹饰都有从活泼愉快的自然风格逐渐走向神秘、华丽、庄严的趋势。青铜器的形制厚重硕大,青铜器的纹饰绮丽神秘,森严厚重的青铜器成为商周统治力量的象征。但是人类天真、单纯的审美趣味,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变成了青铜器扳手上、盖子上的小型动物而继续存在着。虽然人类灵动、活泼的审美趣味在阶级统治异常严密的历史时期被边缘化了,但是这处于边缘地位的审美情趣,还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发展着。所以说,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形饰件,正是人类活泼明朗的审美情趣的表现,只是在商周意识形态统治严密的时代,它成为退缩到器物附属部件上的娇小装饰。

881

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小动物,与硕大厚重的青铜器相比,显得是那样地不经意,但是它们像一个隐喻符号,象征着来自上层的统治力量对美的钳制与来自人们内心的对美的呼唤这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意识形态统治的力量过于强大时,美就成了意识形态的载体,相反当意识形态统治有所松弛时,表现人们自然情感的审美形象将跃居主导位置。随着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这些动物形雕塑的审美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春秋时期,还有许多器物上的动物形雕塑位于边缘位置,但大多器物的纹饰不再具有凸起的装饰效果,装饰青铜器的扉棱也逐渐消失,因而动物形雕塑的地位逐渐突显出来。此外,春秋时期的动物雕塑形象也逐渐变得舒展、自由,并透出一丝轻松活泼之气。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器盖上铸着两层镂空的莲瓣,莲瓣中间站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这只具有灵动气息的仙鹤打破了青铜器静态的、厚重的、肃穆的氛围,标志着商周时代典雅规整的青铜审美风格将被一种自由舒展、活泼灵动的新风尚所代替。到了战国时期,具有观赏性的动物形雕塑一跃而成为青铜器的主体。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陵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灯架的造型为一株大树,十五盏灯错落有致地顶在树枝上。枝头上有鸟儿在欢快地歌唱,有小猴在树枝间玩耍嬉戏。作为装饰部件的树杆、小鸟、猴子等,已经占有了整个器物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装饰性的美已经取得了突出的地位,不再被笼罩在神秘的宗教气氛之中。进入汉代,这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器物形象得到长足发展,而青铜器的礼制功能进一步弱化。如满城汉墓出土的朱雀灯,灯体被塑造成一只神态轻盈的朱雀,这只朱雀似乎刚刚飞落下来,翅膀还没有来得及放下来,它用嘴衔着灯盘,为主人衔来了光明和欣喜。在这个造型精巧的朱雀灯中,一切神秘的、形而上的统治力量都消失了,剩下的是单纯的、活泼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微妙演变,到战国秦汉时期,动物形雕塑一定程度上发展成为占有主导地位的器物部件,成为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美再次摆脱了外在功利目的的束缚。从商周到春秋时期,再到秦汉,动物形雕塑在青铜器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隐蔽到突显的嬗变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青铜器厚重的形制和繁复的纹饰中凝结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内涵,形成了一种狞厉之美,成为商代审美文化的代表形态。但是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之中,小巧精致的审美趣味也在潜滋暗长着。作为青铜器扳手、提梁或器盖上装饰物的动物雕塑,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成为厚重压抑的青铜文化背景下的灵动之气。这种看似不经意间铸造而成的娇小装饰,形成了青铜器审美风格的另一个层面,对青铜器的厚重沉闷之气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活泼、灵动的审美趣味是史前健康、明朗的审美趣味的延续,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商彤流.青铜猪形尊刍议[J].中国历史文物,2005,(5).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5]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朱和平.中国青铜器造型与装饰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8]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9]陈振裕.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10]杨远.夏商周青铜容器的装饰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王望〕

Aesthetic Analysis of the Shang and Zhou Bronze Sculptures of Animals

Chen Li

Abstract:Shang and Zhou bronzes with their heavy shape and complex decoration express the will of the ruler.However,the small animals sculp-tures over the Bronze are all filled with the breath of life and formed the other style of bronze aesthetic:smart lively aesthetic.The value and aesthetic of these animal sculptures over bronz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animal-shaped sculptures are an extension of the prehistoric clear,lively spirit of th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these animal sculptures in the round-shaped decoration are only subordinate.

Key words:Shang and Zhou dynasty;Bronze;Animal;Sculptures;Aesthetical concept

981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之美

雕塑艺术鉴赏与实践论文题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美学 任课教师姓名:郑德东 学生姓名:薛嘉伟 学生学号:22013121 2015-05-14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美学西方雕塑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代、罗可可时期、19 世纪、20 世纪,一直到了今天。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对今天的雕塑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雕塑艺术发展的这些时期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从14 世纪到16 世纪中叶的三百五十年,是西方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被称“文艺复兴时期”。它突破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束缚,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重新肯定了人类的生存价值和个人的意义。它不仅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复活与再生,而且是全面的新文化的诞生与繁荣,并且具有一种新兴和蓬勃的时代特点。它虽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基础,但却超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将人本身作为自己的美学象征和表现对象,在包括雕塑在内的各个艺术领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在这里我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美学风格 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的美学风格概论 (一) 文艺复兴与意大利雕塑简述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13 世纪末,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借助研究和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艺术,主张现实生活中人生价值的追求、个性的解放以及反对宗教与迷信思想的宣传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文化运动,就是常说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这场思想文化运动涉及了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表现文学、绘画、雕塑等各个方面的艺术作品; 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称之为“美术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和绘画家,代表作品有《哀悼基督》《大卫》《摩西》《最后的审判》以及奴隶雕像; 受文艺复兴思想潮流的影响,其主要进行人体雕塑,特别是裸体的雕塑,并且总是能够展现出健硕之美。如果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追求的展现,那么早期的多纳太罗、吉贝尔蒂的雕塑作品,则为后期的雕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还是多纳太罗的《加塔梅拉达骑马像》《大卫》和《圣乔治》等雕塑作品,都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之美。所以说,当时的意大利雕塑主要展现文艺复兴的核心的人文精神之美,而这种美是通过对人体美以及宗教雕塑中的浪漫色彩展现出来的。 (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所展现出来的美学风格 简单来说,美学就是研究艺术所表现出的美感的学科和科学,而美学风格可以总体看作一切能够使得读者和观众获得美的感觉和享受的特色; 雕塑作品所具有的美学风格或者说美的感觉,不仅包括外在形态所造成的外部感官所感受的美,也包括透过外在形式而体会到的内在的精神和灵魂上的艺术之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文化思潮的影响,而这种潜在的影响直接地影响了雕塑家的创作意识,进一步表现在作品的呈现上; 因而,该时期的意大利雕塑作品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以对人性解放和宗教批判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之美,而这种美具体体现在外在形态之美、内在人性追求之美以及浪漫主义色彩在雕塑作品中的蕴含与显现。 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体雕塑的内外美学风格探析 人体雕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品的一大种类,特别是裸体雕塑几乎

浅谈设计美学

浅谈设计美学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 的概念: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 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设 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 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设计是把某种计划、 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 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 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 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雕刻产品分类

雕刻产品分类 一、石雕 西方雕刻东方雕刻园林雕刻佛像&神话浮雕雕刻动物雕刻抽象雕刻人物肖像壁泉雕刻影雕校园雕刻故事雕塑壁炉雕刻仿古雕刻假山自然石风水球雕刻喷泉雕刻牌楼雕刻柱&柱配套除尘器石凳石桌亭子&走廊篮板雕刻手盆&浴缸建筑装饰建筑物配套墓碑雕刻纪念碑雕刻陵园雕塑花盆雕刻镜类雕刻石雕塔寿山石雕刻石壶雕刻章雕窗花类雕刻石雕日用品石雕工艺品石雕骨灰盒石雕建材石雕石柱石雕壁炉石雕牌坊石雕护栏街景雕塑石风水球其他雕刻 二、铜雕 西方铜雕东方铜雕铜雕佛像铜雕动物园林铜雕城市铜雕铜雕浮雕铜雕工艺品铜雕文物仿制建筑装饰铜雕抽象铜雕铜雕铜鼎青铜圣兽青铜爵青铜鼎铜紫铜摆件紫铜壁挂其他铜雕 三、玉雕 佛像玉雕人物玉雕玉雕小饰品动物玉雕景观景物玉雕玛瑙玉雕翡翠玉雕其它玉雕 四、木根竹雕 根雕竹雕木雕人物木雕动物木雕笔筒木雕花瓶木雕印章木雕佛珠商务木雕雕竹雕人物根雕艺术品根雕家具根雕茶具根雕文具根雕字画其他木雕 五、漆线雕 漆线雕框漆线雕盘漆线雕瓶 六、琉璃 琉璃人物琉璃烟缸琉璃杯壶琉璃笔筒琉璃动物琉璃茶罐祥瑞器物琉璃盒其他琉璃 七、黄金石 原矿雕刻工艺品黄金砖 八、炭雕 炭雕室挂炭雕室摆炭雕车摆炭雕车挂其他炭雕 九、金银玉 玉雕翡翠银壁挂画玛瑙精品 十、泥塑

西方雕塑东方雕塑佛像雕塑动物雕塑卡通雕塑城市雕塑园林雕塑校园雕塑浮雕雕塑抽象雕塑工艺品雕塑彩绘泥塑其它雕塑 十一、陶艺瓷器 观赏瓷器日用瓷器彩色釉瓷仿古陶瓷景德镇陶瓷佛像瓷器定瓷陶瓷陶艺瓷器其它瓷器 十二、不锈钢雕刻 城市不锈钢雕塑园林不锈钢雕塑动物不锈钢雕塑抽象不锈钢雕塑校园不锈钢雕塑建筑装饰雕塑仿真动植物雕塑不锈钢工艺品雕塑其它不锈钢雕塑 十三、砖浮雕 浮雕笔筒烟缸浮雕摆件其他砖浮雕 十四、树脂雕塑 西方雕塑东方雕塑佛像雕塑动物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品雕塑卡通动漫雕塑人物肖像雕塑抽象雕塑玩具雕塑模型雕塑装饰配件雕塑其它雕塑 十五、玻璃雕刻 人物玻璃雕刻动物玻璃雕刻佛像玻璃雕刻肖像玻璃雕刻城市玻璃雕刻卡通玻璃雕刻玻璃彩绘雕塑玻璃浮雕水晶雕塑玻璃钢制品玻璃装饰品其它玻璃制品 十六、其它雕刻 古代工艺雕刻广告雕刻金银工艺雕刻石膏雕刻骨雕雕刻牙雕雕刻角雕雕刻蜡雕雕刻核雕雕刻贝雕雕刻锡雕雕刻蛋壳艺术雕刻食品雕塑冰雕雕刻沙雕雕刻牙雕雕刻其它雕刻 十七、石材 花岗岩石英石石英石大理石进口石材人造石复合板文化石园林石材建筑石材台阶石微晶石园艺石石材荒料幕墙石材路沿石合成石板岩玉石染色板弧形板砂岩拼花岩楼递岩火烧岩小方块沙石砾石蘑菇石鹅卵石盲道石广场石花坛石地敷车止石墙石拼花石材荔枝面水刀拼花机炮石蜂窝石材石米马赛克拼花铺地石石线其他石材 十九、雕刻工具 开采工具切割工具砂锯工具搬运工具异形工具研磨工具绳锯工具雕塑刀石雕凿石雕锤木雕刀弓把比例弓把点型仪雕刻机刻字机自动条幅机切割机角磨机电转其它工具

构成雕塑的美学特征

2011年10月 学术探讨 构成雕塑的美学特征 文/付孝勇 张慧 摘 要:构成雕塑具有传统具象雕塑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呈现出构成雕塑独特的美感,我们充分理解构成雕塑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可以使我们在设计现代构成雕塑时发挥构成雕塑的美感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构成雕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雕塑;构成雕塑;美学特征;抽象形态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09-01 “构成雕塑”的“构成”通常是指三维立体的抽象形态构成。构成主义的设计特质通常是以几何形、结构形、抽象形、逻辑性和秩序性来描述的。构成雕塑具有平面艺术和其他立体艺术所不具备的美感,既体现在形式的法则上,又体现在心理的感觉上,归纳起来,立体构成的美感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几何形态的单纯美。构成雕塑的组成元素可以归纳成几何形体,以单体形、组合形、复合形的形式依据一定的法则构成,给人以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的美感。单纯性是构成雕塑的显著特征。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高效快捷的时代特点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现代的审美崇尚简约、单纯。现代景观环境、现代建筑的审美特征也是崇尚简洁、大方。构成雕塑的单纯美适应了现代人们所居住的都市环境,也适应了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感受。大连海之韵广场的雕塑《海之韵》,作品由单纯的几何形组成,不锈钢管弯成线、不锈钢球依附于线上形成点,单纯的点线结合,形似巨大浪花,又如腾飞的巨龙,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 二、形式法则的形式美。构成雕塑的各个元素依据形式美法则,进行秩序性的组合构成,形成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从而获得规范性和秩序性的构成形式美。形式美法则分别是单纯齐一、统一变化、对比调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尺度。构成雕塑根据这些法则获得理想的形式美感,它是美的规律性内容与构成形式的统一体。现代城市雕塑借鉴立体构成的形式,依据形式美法则组织构成新的雕塑形态,使得造型形式更加丰富、造型美感更加强烈。如青岛滨海雕塑《帆》由大小各异、高低不等的帆组合在一起,大气动感,极富节奏性和韵律感。 三、抽象形态的抽象美。构成雕塑以抽象的形式语言表现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在现代艺术美学中,这种构成的抽象美是传统具象美的升华,是人类在总结历代美术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产生的,是时代的变革,人的心理空间不断扩展决定的新的思维方式。亨利摩尔的雕塑《国王与王后》就是抽象的造型,呈现的是与具象雕塑完全不同感受的审美形式。 四、概括形态的简洁美。艺术中归纳、整理、概括的方法应用极为普遍。现代的艺术注重眼球效益,只有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才有可能使人们驻足停留去了解艺术的内容,才有可能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设计理论认为,越是繁琐的越不容易引起注意,越是简洁、抽象、概括的,越能够吸引人,越能够印象深刻。在构成雕塑中,尤其是室外的大型雕塑,需要进行高度的形态概括和提炼,用概括的体面关系和结构关系造成强烈的整体感,给人以简洁大气的美感,太多琐碎的细节,会有繁琐累赘之感。例如熊秉明的钢板焊接雕塑《鲁迅像》,头像概括成简练的大块的平面,平板粗放的钢板拼接造型和鲁迅的铮铮铁骨的个性极为契合,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归纳概括的能力,鲁迅刚直不阿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表面因素的效果美。色彩、光影、肌理、材质等因素对构成雕塑美感的影响非常大,他们丰富了构成雕塑的表面效果。就拿光影来说,有了光的照射,雕塑表面就产生了明暗变化。光有强弱之分,雕塑体面有朝向之别,不同角度的光照,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不同朝向的面,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差别,再加上构成雕塑体面的扭转、形体的旋曲,使得构成雕塑获得了强烈的立体感和丰富的明暗层次变化。依靠光影甚至能有意识的营造出迷离变幻的光影效果。色彩是现代构成雕塑的一个重要元素,构成雕塑简练的造型如果离开了色彩,艺术效果将会大大逊色。构成雕塑可以依靠色彩与背景环境相对比,也可以相统一,来获得突出的效果或者协调的效果。有的构成雕塑兼具几种色彩,形成不同局部间的对比因素,以增加雕塑的色彩美感。雕塑的材质本身是有颜色的,不同材质的对比也是其本身色彩的对比,利用材质色彩的差异来形成雕塑色彩的美感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不同材质其肌理效果也不相同,肌理的介入也大大增强的构成雕塑的效果美。 六、现代做工的精细美。材料是构成雕塑的物质基础,高科技的发展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在雕塑上的应用,使得现代雕塑很多标新立异的创意有了实现的可能,也为现代雕塑的加工制作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雕塑放大制作的精美程度。构成雕塑因其自身的抽象几何形态特征,尤其需要加工制作的精细,精细的做工将会大大增强构成雕塑的秩序美、整齐美,这是传统材料和传统手工制作很难达到的,甚至是不能想象的。例如日本箱根雕塑公园。 七、构成雕塑表达的自由性。构成雕塑表达无拘无束,形态构成自由丰富,任凭想象力自由驰骋。构成雕塑可以对几何形态、抽象形态进行任意的分割、解构,然后依据一定的审美经验或形式法则重新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对单体形进行重复组合,形成秩序性和渐变性。还可以对解构后的形态进行放大、缩小或者拉伸变形、扭曲变形甚至是再解构,最后才重构成一个新的构成形态。因此可以说构成雕塑可以根据空间设计意图的需要和具体环境任意舒展,无拘无束的自由表达。 八、构成雕塑融入了时间和运动因素。构成雕塑是三维立体的,欣赏角度不同,看到的造型也不相同。因此,欣赏构成雕塑(尤其是大型构成雕塑)时,势必需要加入时间和运动的因素,在一个固定的视点不能一下看到全貌,只能移步欣赏,变换不同的视点,便走边看,才能看到雕塑的全貌。有些构成雕塑本身就是活动雕塑,利用风力、电力、水力等动力驱动雕塑,使之产生形态上的变化。活动雕塑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变换位置和形态的雕塑,例如考尔德的活动雕塑就是依靠风力活动的,随着风的吹动,活动雕塑变化着形态,给人造成丰富的联想。 结论:综上所述,构成雕塑具有传统具象雕塑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呈现出构成雕塑独特的美感,我们充分理解这些美学特征可以使我们在现代雕塑创作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拓我们的设计思维,做出好作品。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作者简介:付孝勇(1977— ),男,湖北石首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雕塑艺术研究;张慧(1979— ),女,湖北黄石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炳南.立体构成与抽象雕塑[J].雕塑.2005.3. [2]付孝勇,张慧.雕塑中的形式美.《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4.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创造性思维在雕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2011029)。 2011.10 309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作者:李灵阁(指导老师:朱强) 正文摘要:在20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从而在这个时期也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例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李剑晨等。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绘画思想,以及他们绘画流派中的美学观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谈论这些艺术家的艺中国当代术思想及美术观。 关键词:20世纪当代艺术中国齐白石艺术流派美学思想传统与创新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这五千载历史中留下了不少令世人瞩目艺术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是中国画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的时期。它经历了从衰微、探求、奋进和走向复兴的历程。画坛群星璀璨,名师辈出。2003年,我国选出20世纪13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们是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吴昌硕、林风眠、李可染、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蒋兆和、刘海粟、石鲁、黄胄。这些人的名字在20世纪当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 20世纪是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复兴和繁荣的世纪。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的同时,文化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仅从中国人物画来说,不仅摆脱了清末文人仕女画衰败的迹象,在几代画家的影响下,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结合传统、追求创新的人物画布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杰出的艺术家,其中齐白石影响深远。①齐白石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用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这种境界,得到传统文人阶层和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中国画坛的历史性地位。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芳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同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同意,无限生机跃然纸上。 齐白石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齐白石以从大自然观察得来的生活素材而大胆独造的写意花鸟画令人叹为观止。齐白石专长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所画之物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齐白石把隐士作风、旧文人情调以及平民意识揉和在一起,用雅俗共赏的风格争取到了最为广大的观众,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从齐白石的艺术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民族感和现代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每件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一种中国人的真情实感。齐白石是发展传统、创新传统,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领悟的创造型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着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在对待中外文化艺术的态度上,中国的艺术和外国的艺术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体系,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打通的。融中西、通古今,实际上是为了创造新型的艺术。他一直反对中国艺术可以封闭起来发展的观点,也反对没有骨气地一味模仿洋人,制造“洋垃圾”。从这里充分的体现了齐白石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他弘扬民族文化、主张艺术要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要为大众所理解的艺术理念,肯定了他打通古今、融合中西、面向时代的努力,这 ①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誉为“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

雕塑中动物的形象

雕塑中动物的形象 雕塑题材还有一类是动物。雕塑中的动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情况: 1、人格化了的动物形象。 (马踏匈奴) 这类动物形象实际是人的生命的延伸,人格化的动物身上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命的意兴、情趣以及作为人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象征。中国著名雕塑群,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中《马踏匈奴》就是具有纪念碑的意义的雕塑。作为胜利者的马的主人并未出现,而是以马象征胜利者,把战败者踏在脚下。马被雕成坚强称重、镇定自如的样子,马下的战败者却卷缩在马腹之下,做挣扎之状。马的沉静自若与马下人的惊恐顽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尊雕像无疑是人格化的,以战马暗示和歌颂了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霍去病用马间接地表现了人的精神。 与之相似方法,在国外也有不少,如苏联外高加索的库尔塔金,这个地方在卫国战争时曾发生过骑兵的激战,留下了红军骑兵英英雄

们可歌可泣的业绩。为了建造阵亡骑兵纪念碑,雕塑家反复推敲,如果塑造一组群雕或一个典型的骑兵英雄骑马挥刀、大声疾呼的形象固然也可以典型地再现英雄的风貌,但雕塑家们嫌一般化,不能引起人们更多地联想。后来建造的纪念碑不见一个骑兵的形象,只有一匹战马在那里伫足低徊,留恋失去的战友,骑兵代战士的形象是潜在的,他们由战马在人们记忆里唤起,长久地留在人们的思念之中,这个雕像借助战马引出潜在的主导形象,是很能打动人们的心弦的。2、神化了的动物形象。雕塑中有一些动物的雕塑不是以自然中的动物 现 而 是 被 神 化 或 者本身是神,或者是神的象征。 著名的罗马青铜像《母狼》就是赋有神话意味的雕塑。传说有一个老国王的统治被弟弟推翻,老国王的儿子被杀后,女儿与战神马尔

斯结合,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生下后被篡位者放在篮子里丢进河中,被一只母狼收留并用狼乳哺育大,后来兄弟俩杀了篡位的叔公,建立了一座新城,这就是罗马。这样,母狼在罗马人心目中便具有神圣的意义,母狼的雕像也成为具有民族意义的纪念碑雕刻。几乎在每一个民族的宗教和神话传说里,都曾把动物的属性赋予神衹上,或者把衹描述成动物的形象。古代巴比伦人把他们的诸神变形为天上的动物,即黄道带的标志:公羊、公牛、螃蟹、狮子、羯子。印度神话里的毗吡奴是一头野猪;哈奴曼具有猿猴形体等等。希腊神话也充满了动物的象征,众神之父宙斯经常化身为天鹅、公牛或鹰来接近他所追求的少女。 在基督教里,动物象征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如三个福音传道士都具有动物的徽章,圣路加有公牛,圣马可有狮子,圣约翰有鹰。蜗牛象征着耶酥基督从棺材里的复活;鸽子代表着神圣的精神,甚至基督本人也象征地表现为上帝的小羊或鱼。由于神话宗教与动物之间有这样密切的象征关系,那么雕塑里出现神化的动物也就很自然了。 3、半人半兽的动物形象 这种形象也是与神话、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在表现上,介乎于人与动物之间,以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 著名的埃及狮身人面像就是如此。它们通常都是由一整块巨石雕成,雄踞在巍峨的金字塔前,体现出超人间的威仪和神秘感。其人面一般为本陵墓的主人,即法老的模拟像。把法老的面容雕在某种被崇拜的动物身上,则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埃及的哈托女神是牛头人

几何构造下现代家具艺术中的雕塑美学.doc

几何构造下现代家具艺术中的雕塑美学 XX年3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展厅开幕的“从本土发生: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学科教学回顾展”中,一系列设计样式独特、颠覆了实用与审美的精美作品,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哲学思辨。诚然,这次展览作为第7届“为坐而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学科发展的一次巡礼,本身是基于对“基础教学”“重拾传统”“反问当代”设计教学学科的讨论,呈现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对于设计教育的思考,实践与总结,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昭示了当代艺术设计在实用与审美两大倾向中一种跨界式的理念突破。 当观众身临现场,如果仅仅把这些为坐而设计的各种作品单纯当作座椅式的家具来看,未免太对不起设计师们在其中赋予的心血。简洁而优雅的形状、生态环保的材料和生动自然的颜色如果换个欣赏角度,会发现这些元素构成的作品不仅仅是家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的雕塑。包括第7届“为坐而设计"获奖作品在内的大量精美之作,在充分尊重与强调了实用性特征的同时,也深深弥漫着强烈的美学特征。 一,“从本土发生: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学科教学回顾展”作品解读 f urniture/王洋洋/美国白橡木,不锈钢/XX毕业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

当前快速拼装、造型简洁的家具形式依靠新的宣传媒介的推动,创造了一系列商业模式中的奇迹。蕴含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高度发达的技艺、巧妙的设计构思,慎重选择的材料,缜密的制作工艺的中国古典家具,又该有如何的发展前景呢?汲取古人的智慧,应用于当下,服务于大众,将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古典器物遇上现代的购物方式,我们便有必要在中式风格的平板家具上作出新的探索。 2.报纸凳2/李永玲/XX上海世博会城市示范区伦敦市零碳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 废物利用,材料翻新是现代科技条件下制作领域的一种新模式。报纸本身轻,薄并且没有支撑与承重能力,但大量报纸卷起来的支撑能力就足够强大。在这个原理上,把许多报纸围合成一个个环形空间,形成了一个结实的体量,就具备了“座椅”的可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心齐,泰山移"等传统文化以劝导的新形式给人以新的启迪。 3.几何/王一丰/木/XX年毕业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 以数学为设计原点的家具作品被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几何家具集群。这组趣味的数学家具设计可以把让人觉得略显枯燥和书卷气的数学原理生动的表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理解和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并为之赞叹生发启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要:阐述了现代桥梁对美学的需求,指出现代桥梁建筑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通过几个突出造型案例展示现代桥梁的美学设计。 关键词:桥梁美学造型设计形态艺术 1 引言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一座桥,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陌生和熟悉;连接的是野蛮与文明,梦想和归宿。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诗,那么桥梁建筑则无疑是这些瑰丽的诗篇中最为潇洒写意的一笔。 桥梁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满足实用功能要求的工程结构物,他还常作为建筑艺术实体得以长久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一座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桥梁,既能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水平,更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创造力。 2 现代桥梁美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协调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桥梁规模,需选择不同的美学处理方式。 对特大桥梁,因其本身的宏大规模,必将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则应把桥梁本身视为环境主体进行美学设计,尽可能突出桥梁主题的存

在。若桥梁规模较小,且当地环境已经形成,则应当使桥梁与环境融合成一体,不宜再突出桥梁。此时,可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条件,使桥梁组合于周围环境的画面中。 2.2 造型匀称,比例适当 桥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桥梁在三维空间中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而点、线、面是三维空间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三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状态决定了桥梁造型的视觉形象和艺术形态。这就要求桥梁结构工程师充分掌握它们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投影等关系进行设计。 2.3 风格上应力求结构简单,线条明快 风格是指设计构思所表现的具有特色、表明特征的建筑形态。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自然表达力的传递关系,也会使桥具有稳定、连续、明快、流畅等形态美。当代桥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简单,较少装饰;造型协调,表现跨越。 3 现代桥梁的建筑美学设计举例 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熟,大量的现代桥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而成,他们之中不乏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他们用各自独特的造型、利落的线条、完美的几何形状彰示这人类文明的磅礴和张扬。 3.1 盖茨亥德千禧桥泰恩河的明眸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以千禧为名的建筑在世界遍地开花,而其中又尤以英国最盛。企图以千禧年来重振日不落雄风的英政府,将众多打着

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8b16678871.html, 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 作者:吴为山 来源:《雕塑》2009年第03期 首先,谈谈肖像神形的妙得问题。 关于肖像神形的问题,在民间的相命术和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多有表述,且有许多规律。例如以文字“甲、申、田、国、由、目”等来概括类比人物面形等。我们看人物的面相,风调雨顺、沧海桑田的岁月流变会在其面部有所反映。骨骼、肌肉、皮肤、五官……这些综合因素能折射出内心,牵动起灵魂。在此方面,中国文学对肖像的描写成就杰出,绘画略逊,所憾者乃在于雕塑中的肖像艺术所存无几。敦煌有唐代洪弋泥塑像,尚可称肖像雕塑。李冰、王进等人物造像皆想象为之。遗存于诸庙宇、洞窟之罗汉及供养人雕塑虽富于生活情趣和人物神韵,但与有名有姓的个性化“肖像雕塑”还不是一回事,且塑造手法和表情定格多偏程式化。中国的雕塑史和艺术理论并没有给肖像雕塑留下“秘方”。二十世纪上半叶,李金发、刘开渠、江小鶼、滕白也均以肖像雕塑著称于世,但细细推究,以中国传神论而融西洋之法并塑中国人之像,其实尚未取得成熟经验。每一种“法”的诞生总蕴涵着民族的审美观和艺术之传统以及其时代特点。西法传人之初,尚有解剖、结构等科学技术问题未及解决,何能奢谈“传神”? 王朝闻先生是学者型艺术家。他长于思辨、勤于发现、善于总结。在雕塑方面虽非多产的艺术家,但他令人敬慕之处在于以思想贯穿于创作始终。1992年9月5日,《文汇报》刊登了王朝闻《我为毛泽东塑像》一文,文中说:“我自觉比较满意的,是1950年接受为《毛泽东选集》做的浮雕像。我确定年代特征为40年代,这一观者不会不同意。难处在于究竟应当着重表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思想家这些多侧面性格特征的哪一面?我觉得作为《毛泽东选集》封面的浮雕像,应该突出表现他思想家的特点。于是下决心稍稍缩小照片中固有的双眉之间和眉眼之间的距离。着重表现一种似在思考的眼神。总之,我力图使之在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的同时也想对他表现出我未必和别人完全相同的主观感受。” 这段不长的文字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塑造人物要选择好人物的年龄阶段。二是表现人物丰富的人生要定格好最能体现他性格特征的一面。这是在做雕塑之前首先必须解决的两个要点。明确了这两点,才有鲜明的表现目标,才能突出个性,具有一目了然的表现力量。因此王朝闻先生“下决心稍稍缩小照片中固有的双眉之间和眉眼之间的距离”,这是把握普遍规律基础上的个性塑造。“思索”与思想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毛泽东选集》封面的侧像浮雕的成功取决于作者对肖像塑造的规律把握。虽是浮雕但厚重、立体,朴实的塑造中显出深厚的功力和思想。这不是仅有西洋写实技巧就能为之的,王朝闻先生的经历、身份和理论修养决定了他对作为思想家毛泽东的理解,对中国革命领袖神韵的全面把握。故而作品中能自然渗透出温润、深邃、沉厚以及大气。 另一方面,作为评论家的王朝闻先生在评论雕塑作品时不落凡套,以全面的眼光,多角度、多视点分析作品,充分显示了“挑剔”与“欣赏”并举,结论每每令人诚服。他评述秦始皇兵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 发表时间:2012-06-13T15:09:38.82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吴晓宁 [导读] 综上所述,通过人类审美能力的开发,从人类的实践生活中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 吴晓宁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社会实践成为创造艺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人们一定审美理想的实现过程,真实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状况,且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带动人类的审美观念和理想,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现今社会中对于表现艺术的作品根据社会的需要逐渐增多,艺术作品中也越来越多的展现丰富的艺术美感,并通过艺术作品将人类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进一步传达给其他受众,以供人们欣赏。因此,我们说确实地反映真、符合善的自由形式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具有真正艺术美的魅力,并进一步延伸到艺术美育的范围,促进艺术的向前发展。本文根据目前艺术作品的发展形势,对其艺术美及其艺术美育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美;艺术美育;发展 1 艺术美及艺术美育的界定 1.1 艺术美 艺术美的广义概念可以指各种技艺,是人们在完成日常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熟练的审美技能和技巧,是世界艺术古老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美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生活,得到的真实的感受,加以升华,就得到了类似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美的展现形式,更好的传达了人们思想的传播性。而狭义的艺术美则是反应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具有较强的精神文化中的艺术创作,范围较广,包括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等,这种形式的表现满足了人们艺术审美的精神需求,更贴切的展现现实美感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展现形式,通过艺术集中展示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美则是其最高的形态。 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作为个体它是艺术家在掌握艺术媒介的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产物,是艺术家的崇高的审美理想的实现产物。另外,人类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方式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人们的审美思想和意识也就有所不同,传达审美意识的物质媒介也丰富多样,因此,就形成了多种类、多风格的艺术美,而不管什么样特征的艺术美都具备共同的审美性质。 1.2 艺术美育 艺术美育的概念是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所进行的美育,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艺术审美环境的不同,艺术美育凭借的手段不同于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艺术美,它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上,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人们创造性的艺术美形态。艺术家运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审美能力,把现实社会中不易察觉的美发掘出来,为人们提供美与丑的审美依据,通过作品展现高尚情感的艺术结晶。 在艺术作品中,由于其具有形象性与感情性相统一的特点,每一部作品都很大程度的在具体的、可感的形象之中,融入了作家强烈的情感依靠,更容易传达一般生活形象的情感效果,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艺术美育的表现对于人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情渲染力,并展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艺术美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有娱耳悦目,怡情养性的功能。它能使人们在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既得到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陶冶,又得到创造的愉悦,从而在自愿的审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2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及艺术美育 总体来说,艺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艺术感化的作用,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一定基础上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将艺术形象的感染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塑造人类的完美个性的形成,自觉地为实现人类崇高的审美理想而奋斗。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诗人领导人们追求对于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习惯于对于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恶,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因此,艺术的审美功能具备最积极的意义,跳跃出一般修身型的范畴,形成一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进一步的引导人们更形象的认识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由此可知,艺术美育自身具备广泛性、深刻性、时空超越性以及典型性等特点,在塑造人类崇高精神世界以及全面发展艺术欣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或缺,是形成人类超群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艺术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领域宽广、品级丰富的美感展现。艺术家把显示社会生活中细小的,不易察觉的,或者是丑的事物经过从审美角度经过提炼,概括、加工,熔铸形成具有独特美感的,更精练、更典型的艺术美的展现,符合大众的审美目的。现实本身所具有美并不是美在形式上,而是在成分和内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独特的东西,其美是美在本质上的。就这一点而论,现实好似地下矿藏中未经洗练的纯金,科学和艺术则把现实这黄金洗练出来,熔化在美的形式里。艺术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把自己本身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其中,把他对生活美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把他的审美理想熔铸到作品之中,作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通过艺术作品展现给受众。因此,在艺术家的眼中,艺术美感表达的情感比现实生活更为理性化。艺术理想的本质就是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表象附和心理,成为心灵的表现,美的艺术作品总是倾注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当然,我们必须要认清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的差别,现实美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只能供一时一地的欣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较大的限制,缺少长久性、保存性。而艺术家则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将现实事物的美感定格在作品中,成为凝固形象的艺术美,具有长久的保存性,以供人们保存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欣赏,并且人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现实美,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审美心理。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通过陆上车马喧嚣,河中舳舻相接,人生鼎沸、车轿穿行,闲者酒楼欢宴,劳者辛勤操作等节日盛况的淋漓尽致地描绘,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生活的面貌,集中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及审美心理、情趣,成为一件博得各时期各阶层观众所喜爱的内容极其丰富的艺术珍品。 艺术美的形式并不是间接性的活动,而是具有较强直接性的审美艺术,直接引导人们感受和领悟现实生活的美好,给人更深的人生道理体会。艺术美育则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的传播审美的教育方式,是美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充分体现艺术美学教学的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