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一、基本知识点:

1.“两个一百年”目标: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4.“五位一体”总布局: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3)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4)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

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5)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

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6.增强“四种意识”:

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强化政治意识,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强化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3)强化核心意识,就是要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作为全党的领导

决策核心。

(4)强化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广大党员要更加自觉地尊崇

党章,积极履行党员义务,更加主动地立足岗位踏实干事,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学一做: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切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7.“五通三同”:

“一带一路”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五通三同”。“五通”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统一体、缺一不可。“三同”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者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就是共赢。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证。“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建设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每个国家在相关问题上都可能有不同的政策,甚至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等各异,这就首先要通过沟通,达成相关项目的政策共识。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优先领域。这里所说的设施指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指交通设施,还包括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建设等。但重点是交通设施建设。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或者“先修路、后致富”。

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有了长足发展,但各种贸易壁垒仍不便于扩大交往,因此,需要使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加强信息交换、海关、认证等方面的合作来拓宽贸易和投资。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上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资金,任何一国都无力承担这样的巨额费用,只能通过市场运作来筹集资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设立的丝路基金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国融资的作用。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国民间资本进入,引导商业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不言而喻,跨越各国的“世纪工程”若能获得沿线国家民众的广泛支持,将会顺利得多,反之,则寸步难行。所以,必须通过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开展广泛的人文交流,加强媒体合作、旅游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增进彼此合作和理解,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通过实行以上“五通”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最终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样,在亚欧非广袤大陆就将出现一个新生的巨大经济活跃地区。古“丝绸之路”精神将

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将对世界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

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有深厚民意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有宝贵实践经验。“一带一路”建设有宝贵实践经验。“一带一路”建设有更宏伟的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有强大后盾保障。

(1)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

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2)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

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产业是经济之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

(3)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

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

(4)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

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5)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

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全球不分发展阶段、不分贫富程度的国家的广泛支持,已从过去基于私人商业利益或特定国家政治需求的“自发”状态,提升到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全世界共同发展需求的“自觉”状态。这决定了“一带一路”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历次全球化过程都更具永续发展基础,更具广阔发展前景。

2. 特普朗退出《巴黎协定》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协定是历史上第一份全体缔约方通过的持续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凝聚了各方最广泛的共识,由此也让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新的历史节点。这个节点的到来,表明各缔约方认识到历史责任、资金安排、减排约束等长期存在的分歧不能成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阻碍,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排放国积极承担责任、努力推进协议达成有直接关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采取切实政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这既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将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坚定不移维护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方愿与有关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后续谈判和有效落实,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美国的退出是中国的机遇也是挑战。美国退出中国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在此方面的投入也会更大。中国在治理环境方面坚定的态度将赢得各国的尊重这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3. 为什么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重大政治体制改革?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的需要。十八大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有效的反腐败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特别是设置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是加强党对反腐败统一领导,形成制度化、法制化成果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战略举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是依法

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没有厉行法治的决心,没有健全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没有实施法治的能力和水平,很难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可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一套完备的、成熟的、定型的制度,通过有效运转的制度体系,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说到底就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化、法治化。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高效权威的国家监察体系,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国监察制度起源于周朝,兴于秦汉,隋唐时期臻于完备,一直延续至明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监察机构几经变革,不仅名称有所变化,而且机构设置与地位也有所变化。

可以说,改革国家监察体制,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吸收了古今中外有益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表现,体现了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

4. 2017年“北京医改”在破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措施与成效。

(1)措施:

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参加改革的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所有药

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医保对门诊医事服务费定额报销,住院医事服务费按比例报销。

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了床位、护理、中医、手术等项目价格,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方案涉及的价格水平是根据国家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人力耗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等技术指标,结合医务人员人力成本及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外省市现行价格,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的。

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在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向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公开药品质量信息,动态联动同厂家、同品规药品的全国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最低中标价格,并在阳光采购平台予以公示。对于低价短缺药品则不再设置全国最低参考价,通过市场的价格作用保证临床药品供应。

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三项内容,简称“三去一增”。

(2)成效:

病人挂号看病更加方便。

医疗机构药费和药占比下降明显,患者就医从“挤破”三级医院转向基层医疗机构、从“争抢”专家号转向普通号,基本符合改革预期,医院运行平稳有序。

被监测医疗机构的药占比和患者次均药费都呈现下降趋势。

门急诊药占比减少。患者次均药费支出同比下降。

药品采购费用总体降低。病人买药费用相对减少。

5. 什么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共享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含义: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整合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实现个体间直接交换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拆分了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供给者通过暂时让渡资源的使用权可以获取一定的受益,需求者则只需为资源的使用权买单从而获取相应的服务而无需占有资源,交易双方各取所需。

(2)问题:当前,我国共享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发育不完善。对于共享经济的监管,仍然坚持传统行业的管理

理念,不利于行业创新。征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影响社会参与程度。

2.1社会诚信问题。共享经济实质上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交易,交易成功率直接取决于社会诚信

水平,诚信水平越高则交易的成功率就越高,反之交易的成功率越低。而现阶段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严重,诚信水平普遍偏低。

2.2监管问题。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技术经济形态在发展过程中会与现行的监管制度产生冲突,这给政府监管造成

了较大困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行法律法规既不能规范引导共享经济发展,也无法有效解决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产生的争端。

(3)建议:认识层面:需进一步普及共享经济的理念和价值,并晚上共享经济数据统计机制。政府可以从社会意识、

学校教育以及设立共享经济示范城市等多方面着手,宣传共享经济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良好效果,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共享经济的创业创新项目,消除社会公众对于共享经济的一些疑虑和误解,最终提升社会公众对于共享经济的认识和参与热

情。

监管层面,坚持包容性治理,营造开放包容监管环境。面对共享经济新型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等与传统产业的不同,不能削足适履,强迫新事物符合旧的监管框架,应因地制宜地调整监管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清理阻碍发展的不合理规章制度,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配套制度层面,完善信用机制等配套制度的建设。首先,应大力发展征信市场,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孤岛。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

加快共享经济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降费,消除数字鸿沟,使更多人融入共享经济平台,参与共享经济服务;推出共享经济示范城市,树立示范效应;将共享经济纳入政府采购范畴,鼓励各级机构使用共享经济平台进行采购、交通、住宿等服务。

6. 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1)文化自信既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更源于这种优秀基因的当代表达。我们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中华传

统文化蕴含的优秀基因,更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基因在当代日益得到表达。

文化自信既源于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更源于全体人民对这种品质的高度认同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国共产党既有远大的理想和信仰,又有脚踏实地的求是精神。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国共产党既坚持党内民主,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制度优势。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没有私利的政党。

文化自信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更源于这种成就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文化自信源于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自信源自于我们党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文化自信源自于我们党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既源于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更源于人民实践性的不断超越

文化自信源自于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力量的彰显、文化底蕴的展示、文化底气的表达。

文化自信源自于人民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中国人民始终坚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始终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文化自信源自于人民对当代先进文化的选择与认同。

(PS我国文化自信来源过多,为了防止部分同学心生骄傲之情,可选适当条数进行作答)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

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提升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目标。把物质文明建设发展上去,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还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空虚也不能实现中国梦。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离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全面,可能会遭遇挫折。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不但要摆脱物质空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摆脱精神空虚,切实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建设好,这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

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7.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如何理解“微腐败”也是“大祸害”?

习近平讲话原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微腐败”任其发展,会演变成“大祸害”。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基层是党组织的“毛细血管”,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基础在基层,是中央惠民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党形象好不好,政府的公信力如何,要通过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具体体现出来。相对于“大老虎”而言,普通百姓对自己身边“零距离腐败”感受更为强烈。

“官本位”、“官尊民卑”等封建腐朽落后思想作崇,“小官巨贪”、“村官巨腐”危害甚大,群众敢怒不敢言。整天苍蝇“嗡嗡”扑面的“微腐败”饱受诟病,严重影响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同不同意、群众愿不愿意、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让群众看得到、体会得到、享受得到全面从严治党成果,分享改革开放的实际成果,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党员要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甘于奉献。党员领导要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自觉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红色字体为了解内容,黑色字体可以进行自主地适当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