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佛教里的那些人和事儿

佛教里的那些人和事儿

佛教里的那些人和事儿:

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

佛弟子可略分为出家与在家。出家制度的存在是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需要一些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最好是出家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又不用做其它种种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

法藏比丘佛号‘阿弥陀’,中文称“无量”,成佛后,居于距娑婆世界十万亿国土的地方,名为“极乐”。法藏比丘在未成佛以前,便已是一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誓给一切众生安乐,愿拔一切众生痛苦的最伟大人物!实际上,十方三世诸佛,皆是无量。念‘阿弥陀佛’,即等于念十方诸佛,一即一切啊!

据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释迦牟尼佛,能够观机施教,化度众生。有一天这位古释迦牟尼佛,观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师,名叫广炽。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应该得度。于是佛就带了阿难、迦叶二个弟子,到大光明陶窑里去教化他。这位陶师一见到佛和二位弟子来到他的瓦窑,万分激动。心想,窑里到处都是烂泥和灰尘,非常脏,这样伟大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怎么办呢?当下急中生智,赶快拿了许多稻草,把烂泥盖了起来,铺了三个座位。佛在中间,二个弟子在两边坐了下来。大光明陶师就恭恭敬敬地对佛顶礼。在礼拜的时候,就发愿说:愿我将来成佛时候,我的名号,也叫做释迦牟尼佛,同样也有阿难与迦叶二位弟子。后来经过多生多世,勤修苦练,依愿行持。到了这一生,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就叫释迦牟尼佛。

另一说法,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中国俗称的如来佛

弥勒佛,弥勒意为“慈氏”,这是佛教菩萨名

契此,生活在唐末五代,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

以契此为原型,后人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

《法华经》载:‘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纪出家而作沙弥。经八万四千劫,众沙弥皆高升法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大众,其中一位即是阿弥陀佛,第十六王子则是我释迦牟尼。

佛教中常说的天龙八部,又叫“龙神八部”、“八部众”,是佛教八大护法神。具体如下:1、天众:天就是神。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等皆是。护法二十诸天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两侧,如杭洲的灵隐寺、北京大慧寺、大同华严寺、普陀山慧济寺等。

2、龙众:龙王,专管兴云降雨。

3、夜叉: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

4、乾闼婆:是香神,又是乐神,多达6000多位。他们在佛面前弹琴唱赞歌时,“三千世界皆为震动”。

5、迦楼罗:金翅鸟神,以蛇为食,可除掉世间各种毒蛇,益于众生。

6、紧那罗:歌神。与乾闼婆各有分工。

7、阿修罗:长相丑陋,且凶狠而好斗。

8、摩睺罗伽:是大蟒神。一种人身蛇首的神。

以上八部分,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天龙八部”。

六字真言的汉语音译为:唵(an)、嘛(ma)、呢(ni)、叭(bei)、咪(mi)、哞(hong)。

“唵”表示佛部心。

“嘛呢”二字是梵文,是如意宝的意思,表示宝部心。

“叭咪”二字是莲花的意思,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哞”字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

在藏区,人们往往不停口地念诵“六字大明”,以念诵遍数论其功德,特别是老年人,只要醒着,口中便发出六字明咒持诵之声,即便在劳作之中,行路之时,时时抓紧时间念诵。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听众不同,说法不同罢了。

佛对慧根浅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慧根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地藏菩萨:孝敬、宝藏

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人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怎样开发出来呢?依靠孝敬,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开采心地宝藏的唯一方法。因此,地藏菩萨表孝敬,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之为佛门孝经。

观音菩萨:平等、慈悲

观音菩萨:把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扩展到对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是观音菩萨表法的重要意义。要以善心、善念、善行对待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永无间断。

文殊菩萨:智慧、理性

文殊菩萨:慈悲,孝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理性。文殊菩萨代表理性,代表智慧。

普贤菩萨:实践、实行

普贤菩萨:代表实行,孝敬、慈悲、智慧,如果不能落实在生活上,不能落实在待人接物上就没有意义,就变成空谈了。所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实践实行,把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法门通通做到。

东方持国天王:保持、尽责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从保持个人家庭、事业到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再扩展到保持世界和平。持国天王代表尽职尽责,社会上人人都能负责尽职,这个目标就达到了。天王手持琵琶,弦松了不响,太紧就断了,教人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中道,恰到好处,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

南方增长天王:进步、更新

增长就是今天讲的进步,儒家讲的日新又日新,佛法讲的精进。天王教我们不断求进步,德行要进步,学问要进步,技术要进步,生活水平要进步,不保守不落伍,走在时代的前端,指导时代,要有高度圆满的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剑——慧剑。

西方广目天王:观察、安定

广目就是要多看,善于观察,取人长处,补己之短,总结经验。天王一手拿的是龙或蛇,龙、蛇表变化。社会上人、事、物变化多端,要仔细小心看清楚。另一手拿珠子,表不变,教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乱中找出不变的原则,心有主宰。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护心

多闻天王代表做学问,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表的意思是环保,防止污染,最重要是的是保护清净心,防止心地的污染。

容貌是业力变现的,业力则是心,世间看相算命的都说相随心转,我们也常常提醒同修们,相随心转,体质身体也随心转。不但身相随心转,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随心转。佛在一切经论里面教化众生,这是一个重点的课程,也是非常切要的一门课程。谁不想自己离苦得乐?谁不想自己的生活幸褔美满?古今中外一切众生都在那里祈求,都有这个愿望,为什么事与愿

违?事实跟自己的愿望恰恰相背。是一切众生不知道这个事实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这就说到善与恶果报的根源。我们今天所受的从事相上来讲果报,果必有因,因善果就善,因不善果就不善,所以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定有恶报。佛在《业报差别经》说明,有十种不善的业得丑陋的果报,我们如果今天得这个果报,想一想看还有没有这个习气?因为过去生中造的这些恶业,得的现在的果报往往还有余习,如果残余的习气还在,不能把它改掉,转业就困难了。

地藏菩萨:孝敬、宝藏

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人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怎样开发出来呢?依靠孝敬,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开采心地宝藏的唯一方法。因此,地藏菩萨表孝敬,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之为佛门孝经。

观音菩萨:平等、慈悲

观音菩萨:把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扩展到对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是观音菩萨表法的重要意义。要以善心、善念、善行对待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永无间断。

文殊菩萨:智慧、理性

文殊菩萨:慈悲,孝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理性。文殊菩萨代表理性,代表智慧。

普贤菩萨:实践、实行

普贤菩萨:代表实行,孝敬、慈悲、智慧,如果不能落实在生活上,不能落实在待人接物上就没有意义,就变成空谈了。所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实践实行,把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法门通通做到。

东方持国天王:保持、尽责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从保持个人家庭、事业到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再扩展到保持世界和平。持国天王代表尽职尽责,社会上人人都能负责尽职,这个目标就达到了。天王手持琵琶,弦松了不响,太紧就断了,教人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中道,恰到好处,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

南方增长天王:进步、更新

增长就是今天讲的进步,儒家讲的日新又日新,佛法讲的精进。天王教我们不断求进步,德行要进步,学问要进步,技术要进步,生活水平要进步,不保守不落伍,走在时代的前端,指导时代,要有高度圆满的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剑——慧剑。

西方广目天王:观察、安定

广目就是要多看,善于观察,取人长处,补己之短,总结经验。天王一手拿的是龙或蛇,龙、蛇表变化。社会上人、事、物变化多端,要仔细小心看清楚。另一手拿珠子,表不变,教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乱中找出不变的原则,心有主宰。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护心

多闻天王代表做学问,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表的意思是环保,防止污染,最重要是的是保护清净心,防止心地的污染

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在从摩揭陀国到憍萨罗国去的途中,死于拘尸那迦。死时只有其堂弟阿难等少数弟子在身旁。据佛经记载,正在其他地区活动的佛弟

子们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十分悲伤,纷纷赶来。据说当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率领一批佛弟子正在另一地区活动。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不少弟子

忍不住失声痛哭。但这时却有一位比丘说:那有什么可悲伤的,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规矩太多了,这也不许我们做,那也不许我们干。现在他死了,我们可就

自由了。迦叶听了这话十分生气,认为释迦牟尼虽然逝世,但他生前的教导不能抛弃,萌发了把释迦牟尼的教导汇编起来的想法。

第二年夏天,佛教徒们按规矩进行夏安居。(印度雨季不宜出行,僧人集中居住,共同修习,称为安居。)迦叶便把大家召集到王舍城灵鹫山举行集会,汇编

释迦牟尼的遗教。具体的方法是由一人将他所听到的释迦牟尼的教诲复述出来,复述时必须先说明释迦牟尼的这一段教诲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当着哪

些人讲的。然后由参加集会的其它弟子们共同审定真伪,看这个人讲的是否与自己平时听到的释迦牟尼的教导相符。大家共同认可的,便作为释迦牟尼的遗教正

式确定下来。由迦叶主持的这次集会在佛教史上被称作“第一结集”。所谓“结集”就是弟子们在一起会诵经典的意思。现存的佛经一般都以“如是我闻”开头

,然后说明释迦牟尼说法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等等,就是这种会诵形式的反映。

据某些典籍记载,在第一结集时,侍从释迦牟尼时间最长,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背诵了释迦牟尼对佛教教义的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被肯定下来之

后,被称为“经”。号称持律最精的弟子优波离则背诵了释迦牟尼关于戒律的一系列教导,这些教导被肯定下来之后,被称作“律”。另一些典籍则主张在第一

结集时,除了诵出经与律外,还由大弟子迦叶诵出了不少佛学子们发挥佛教教义的论述,称作“论”。进而,还有的典籍宣称当时除了结集出经、律、论之外,

还结集了杂集、禁咒等等。

学者们认为,第一结集时,佛弟子们把释迦牟尼的一些教导会诵出来,形成最初的佛经,这是可信的。但是,当时是否形成完整的经、律、论三藏,尚可怀

疑。至于说结集出杂集、禁咒,那完全是后代出现的传说,不足凭信。

最初的佛经虽然从第一结集时就产生了,但是,当时只是口口相传,没有记录为文字。这样,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讹误和理解的不同,这也是后来佛

教分裂为许多部派的原因之一。至于把佛经写为文字,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早期到中国来传教的西域僧人,一般都不是携带佛经前来,而是把他们记忆的佛经

背诵出来,译为中文,反映了古印度佛经流通的传统。

转世灵童

在藏地,转世灵童能回忆起自己前世的名字、所经历的事情等等,这是比较平常的事。藏地荣素班智达因前世能背诵《般若经》,故他这世从小就自然能背

诵此经。

藏地着名的伏藏大师大乐洲和眷属一同朝拜印度,路过锡金时,大师说:“我现在将在这里圆寂,六年后转世在这里,出生在某某家。如果你们能够等待六

年,那时就到他家找我。”他作完如此授记后,就去世了。于是他的侍者加西扎扬等一直在锡金等待,六年后依遗嘱找到了新出世的灵童。后迎请回藏地,灵童

到生前的寺院“多芒寺”后,闭关了一个月,出关后,对前世所造的十三部论已无师自通。

像这种回忆前世就像回忆昨天一样的事例,足以证明前世的客观存在。有人会想:人前世确实有,可是为什么我们记不得了呢?这是因为相隔时间较长,而

且除少数修行有素者外,大多数人在投胎时心识已受到了蒙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