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

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

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
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其次是S、N和O,并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3.石油可分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4种组分。

4.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又称“分子化石”、“指纹化合物”或“地球化学化石”。

5.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

2、海相石油以低蜡为特征(均小于5%);陆相石油以高蜡为特征(普遍大于5%)。

3、海相石油一般高硫(一般大于1%);陆相石油以低硫为特征(一般小于1%)。

4、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 V/ Ni 大于 1;陆相石油V、Ni含量较低,且 V/ Ni 小于 1。

5、海相石油一般比陆相石油的δ13C 高。例如,第三纪海相石油δ13C一般大于 -27‰;而第三纪陆相石油δ13C较小,一般小于–29‰。

(注:δ13C =(RS/Rr — 1)׉ ( RS (样品)=13C/12C, Rr (相对标准)=13C/12C)

6. 荧光性: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荧光的特性。石油的荧光颜色随非饱和烃含量及其化合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加深。芳烃呈天蓝色,胶质呈黄色,沥青质呈褐色。

7. 旋光性:旋转偏振光震动面的特性。分右旋和左旋。大多石油旋光性为右旋。旋转角小于几度。石油的旋光性与结构不对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关,因此,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

8.石油沥青矿物是指石油在热力、氧化和细菌等一系列物化和生物作用下次生变化的产物。

9.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凝析油,它的密度小,一般在0. 8g/cm3以下,胶质、沥青质含量低以及含蜡量低,甚至不含。

10.稠油是相对于原油的粘度而言的,当原油的粘度在100-10000mPa·s之间时称为稠油,稠油的密度分布在0.935-1.000g/cm3之间,故稠油亦为重质原油。

11. 天然气:

广义的天然气:自然界中的一切气体。如:大气、地表沉积物中气、沉积岩中气、海洋中溶解气、变质岩中气、岩浆岩中气、地幔排出气、宇宙气。

狭义的天然气:地壳上部各种天然气体,主要是指聚集成气藏的烃类或非烃类气体,包括聚集型、分散型和非常规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

12.天然气的产状

按相态分:游离态、溶解态、吸附态、天然气水合物

按形成地质条件和成藏要素分:常规气、非常规气

按与石油产出关系分:伴生气、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

以游离状态聚集的天然气。进一步分三类:

(1)气藏气:在圈闭中独立成为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天然气。

(2)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呈游离态存在于油藏顶部的天然气。

(3)凝析气:在地下较高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采出后因地表温压条件降低逆凝结作用呈液态产出,与凝析气藏中的天然气分离。含有凝析油的气藏气(是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2>分散型天然气

(1)油溶气:溶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2)水溶气:溶于水中的天然气。

(3)固态气水合物:烃类气体化合物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固态化合物。俗称可燃冰。

气水化合物分子中,水的冰晶体格架扩展为包括天然气分子的晶体。主要有:较小

的单位晶胞中含有46个水分子和8个甲烷分子;较大单位晶胞中含有136个水分子和8个丙烷或丁烷分子。

<3>非常规天然气

(1)页岩裂缝中气(fractured shale gas)——指页岩裂缝和孔隙系统中的生物气和热解气,它可以是有机和无机颗粒表面的吸附气,也可以是裂缝和孔隙中的游离气,有时与油伴生。

(2)浅层生物气(shallow biogenic gas)——一般指埋深不大于1000m的沉积物和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由厌氧菌作用下形成的以生物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有时混有热解气。

(3)盆地中心气(basin-centered gas)——指发育在盆地浅处和深部的储存在致密砂岩中的热成因气,有时称深盆气和致密砂岩气。

(4)煤层气(coalbed gas):煤层中吸附和游离态的天然气,又称为瓦斯。

<4>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伴生气

位置上伴生气:气顶气、油溶气和油藏周围(上、中、下方)的气。

成因上伴生气:成油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2、非伴生气:

位置上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关系。例如:某些气藏气。

成因上非伴生气:煤系有机质或未成熟的有机质形成的生物成因天然气。

13.油田水的概念

广义的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油田区域与油层直接连通的地下水(油层水)。

14.油田水的产状

1、按油田水与平面分布

2、按油田水与油气藏上下位置关系

范围关系油气藏

(1)底水(2)边水(1)上层水(2)夹层水(3)下层水

15.按油田水在岩石孔隙中存在状态分:

(1)吸附水:吸附在矿物表面的水,在一般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移动。

(2)毛细管水:在地质条件下不能自由流动的水。

(3)自由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的水。

(4)气态水:充满在未被水饱和的岩石孔隙中,通过蒸发和凝结作用与液态水相互转化。

16.油田水来源

(1)沉积水:早期沉积物孔隙水保留下来的水。

(2)渗入水:大气降雨渗入地下形成的水。

(3)转化水: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或有机质成烃作用中产生的水。

(4)深成水: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形成的水,或称内生水、原生水。

17.油田水化学组成

1、无机组成

溶质主要组成:Na+、K+、Ca2+、Mg2+、Cl-、SO42-、HCO3-、CO32-。

溶质微量组成:I、Br、B、Ba、Sr、F、Fe、Li、Al、Sn、V、Ni、NH4+。

溶解的气体:O2、N2、CO2、He。

2、有机组成

烃类:油层水较非油层水溶解有较多的烷烃和芳香烃化合物。

酚类:油层水较非油层水溶解有较多的酚类化合物,以甲酚和邻甲酚为主。

有机酸:油田水中可溶解有环烷酸、脂肪酸和氨基酸。

3、溶解气

除气态烃外,还有O2、H2、CO2、H2S、He

18. 矿化度: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19.油田水的分类

推荐的分类为Sulin(1946)的油田水分类。

该分类以Na+、Mg2+、Cl-和SO42-离子的含量(毫克当量百分数)将油田水分成:

(A)硫酸钠型:(Na+—Cl-)/ SO42- <1。大陆水。

(B)重碳酸钠型:(Na+—Cl-)/ SO42->1。大陆水。

(C)氯化镁型:(Cl-—Na+)/ Mg2+ <1。海水。

(D)氯化钙型:(Cl-—Na+)/ Mg2+ > 1。深层水。

20.油田水的成因类型分布

Sulin(1946)认为:

(1)油田水中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罕见。

(2)油田剖面油田水自上而下,一般有下列规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有时缺损)、氯化钙型。

21.油气显示的成因类型

1、与地下油气藏有关的显示可能有多种成因

地下油气藏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可沿断裂面、不整合面、岩层层面、裂隙、节理或刺穿岩体周围等运移通道溢出到地表。

2、与含油层出露有关的显示

含油层出露有各种原因出露地表:导致这类含油气层出露的主要原因是地壳抬升剥蚀,或是河流的侵蚀切割,也可以是断层的错断上升。

3、与生油层出露有关的显示

生油层出露地表也可以产生石油显示,生油层本身亦可含油或储油,如泥岩裂缝含油或油侵,灰岩中的晶洞油苗等。

22.油气苗:油、气(流)的地表天然露头。

23.含油和沥青岩石: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的岩石。

24.泥火山:地下聚集的高压气体和(液体)与沉积物(或岩石)混合喷发到地表形成的锥状体。

25.油矿物:原油氧化或热变质产生的矿物。

26.油气显示评价:可说明所在地区或盆地地史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成和运聚过程,且油气藏已遭受一定程度或全部的破坏。油气显示的发现,特别是新探区油气显示的发现,对于油气前景评价和进一步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要十分重视钻井中人工油气显示的研究。 评价油气显示与油气藏可能存在的关系。

油气显示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评价,但从质的方面即对油气显示类型与油气藏关系进行评价和认识是最主要的.

油气显示评价主要依据油气显示成因类型。液态和气态显示是典型的直接显示。只要发现活的油气苗,就是地下油气藏存在的直接证据。灰岩晶洞中死油苗主要说明灰岩本身有生油能力,但能否在附近形成油气藏,还要看有无运移、储存和圈闭条件。对于气苗还应注意区分油型气与沼气、浅层生物气和煤成气。沼气一般无工业价值,浅层生物气一般不伴有石油,煤成气可能仅伴有少量的石油。这几种气体成因可通过气体的成分分析和同位素指标加以区别。

固体显示与地下油气藏可以相关,也可以无关,这取决于出现的固体显示是油矿物还是准油矿物及其变质程度如何。一般说,物理分异和氧化形成的油矿物与地下油气藏相关性大,且可为出露地表的油气层形成沥青封闭条件。

27.同位素效应:物质参与生物、化学和物理的作用过程中,其中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引起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现象。

28.同位素分馏作用:参与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的各种物质之间同位素发生转移和分配作用,以达到同位素稳定平衡的过程。

第二章

1.储集层:具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石) 。

2.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储集层的孔隙性:是指空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广义:孔、洞、缝

狭义:孔

裂缝:岩石因破坏作用产生的面状孔隙(裂隙)

双重孔隙:岩石内同时发育上述两种孔隙(狭义的孔隙和裂缝)

4.按照孔隙大小和裂缝宽度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

超毛细管孔隙(Supercapillary pore):孔径大于0.5mm,或裂隙宽度大于

0.25mm。

毛细管孔隙(Capillary pore):孔径在0.0002-0.5mm之间,裂隙宽度在

0.0001-0.25mm之间。

微毛细管孔隙(Microscopic capillary pore):孔径小于0.0002mm,裂隙宽度

小于0.0001mm。

5.总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6.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和岩石体积得比值。

7.裂缝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表征岩石的裂缝发育程度。

8.储集层的渗透性: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能。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通常所谓的渗透性岩石是指在地层条件下,流体能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如砂岩、砂砾岩、粉砂岩、裂缝灰岩、白云岩等。

9.渗透性好坏用渗透率(Permeability)的大小表示,可分为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

率和相对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单相流体充满孔隙并且流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或化学反应时所测得的岩石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相)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在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叫做该相流体的有效(相)渗透率。油、气、水的有效相渗透率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Relative Permeability):是指多相流体共存时某一相流体的有效相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通常用Ko/K、Kc/K、Kw/K分别表示油、气、水

10.流体饱和度: 储集岩的孔隙是为油、气、水所充填的。油、气、水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11.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粒间孔隙特大孔隙铸模孔隙组分内孔隙

裂缝

第三章:

1.圈闭:储集层中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在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3.构造圈闭: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构造变形和变位,储集层上方被非渗透岩层封闭或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

4.构造油气藏:储存了油气的构造圈闭。

第四章:

1.干酪根(kerogen):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类型:

Ⅰ型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藻质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生烃潜力0.4~0.7,高产石油类型

Ⅱ型是常见的腐泥型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和细菌,生烃潜力0.3~0.5. Ⅲ型是由陆生植物组成的腐殖型干酪根,,以产气为主,生烃潜力0.1~0.2.

3.未熟-低熟油成因:在生物化学和(或)低温化学反应作用下,在有机质成岩作用阶段和(或)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早期形成和排出的原油

1)富硫有机质早期生烃

2)生物类脂物早期生烃

3)生物作用与早期成烃

4)高等植物生化组成有关的早期生烃

4.煤成油形成机理:指煤和煤系地层中的集中和分散的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烃。

(一)煤系有机质及生烃潜力

一、煤及煤地层能否生成大量液态石油与煤系有机质的显微组成密度相关

二、有效的排驱是煤成油得以有效聚集的先决条件之一

三、分期生油、分期排烃是煤成油生成和排驱的基本模式

四、煤成油以低含硫、低粘度、低凝固点的轻质油为主

(二)煤成油地球化学特征

煤成油的重要地球化学特征是:饱和烃含量高于芳烃、胶质和沥青质。

(三)煤成油模式

泥炭化-褐煤阶段:可生成未熟-低熟油

褐煤-长焰煤阶段:成烃转化作用的开始

气煤和肥煤阶段:重要的石油生成时期

焦煤和瘦煤阶段:凝析油和湿气形成时期

贫煤和无烟煤阶段:干气形成时期

5.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干酪根)

1)此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到门限深度为止,Ro<0.5%。

成岩作用早期,有机质要经历细菌分解和水解,随着埋深的增加,细菌作用趋于终止,进而演化为地质聚合物即干酪根。

成岩作用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的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

在有机质成岩作用晚期,地下水对碳酸盐、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的溶解能力

增加,有助于形成溶蚀的次生孔隙。

2)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也可称油和湿气阶段,此阶段划分3个带:

油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其中低熟油带Ro为0.5~0.7%,中熟油带Ro为0.7~1.3%,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高成熟阶段R0为1.3~2.0%。

轻质油和湿气带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下,干酪根和已形成的石油发生热裂解,C1-C8的轻烃迅速增加,可形成凝析气。

3)热裂解干气阶段。

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由在成熟阶段干酪根上的较长烷基链已消

耗殆尽,所以生油潜力枯竭,只能在热裂解作用下生成高温甲烷,而且先前生成的轻

质油和湿气也将裂解为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

6.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细菌温度和时间催化剂放射性压力

7.生物成因气:在成岩作用早期还原环境中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因微生物

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和部分CO2和少量的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及重烃气。

8.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腐泥型和混合型干酪根)在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即热力作用

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

伴生气。

9.煤型气(煤成气):指煤系有机质(腐殖型干酪根和腐殖煤)在成熟和过成熟阶段

形成的热成因气,包括热催化降解和热裂解成因气。

10.无机成因气:地球深部岩浆岩活动、变质岩和宇宙空间分布的可燃气体以及岩石无机盐类分解产生的气体,都属于无机成因气或非生物成因气。它属于干气。

11.烃源岩:也叫母岩或生油岩。可细分为油源岩、气源岩和油气源岩。

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过烃类且已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岩石

12.烃源岩描述参数之有机质的数量:

包括有机质的丰度和烃源岩的体积。

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为有机碳、生烃潜力、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

沉积岩中的碳以碳酸盐岩和有机碳两种形式存在,在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中,碳含量最高、最稳定,因此是最主要的丰度指标。

氯仿沥青―A‖是对岩石进行氯仿抽提再进行色层分离可得到总烃含量,也能反

映有机质的丰度。

13.烃源岩描述参数之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的类型常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沥青)进行分析。

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质类型研究的主体,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元素分析、光

学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以及岩石热解分析等。

14. 镜质体反射率也称镜煤体反射率:它是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数且具不可逆性,

是表征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

15.普遍认为理想的烃源岩主要为粘土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一般为暗色的、细粒的岩石,富含有机质和微体古生物化石,常含指示还原环境的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均

为低能环境产物。

粘土岩类烃源岩:泥岩、页岩

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

最有利的生油气岩相为:浅海相、三角洲和深水-半深水湖相。

第五章:

1、油气运移: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位置移动的现象。

2、初次运移:石油、天然气自生油岩向储集层的运移,排烃,烃源岩内运移。

3、二次运移:石油、天然气在邻近生油岩的储集层中、直到第一次聚集的运移。

4、三次运移:石油、天然气在第一次聚集后的运移。

5.地层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

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体积密

度逐渐增加。

6.地层流体压力是指地层孔隙中的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也称地层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

7.初次运移的物理化学条件

1)温度条件

根据晚期有机生油理论,石油生成的温度范围大体为50~175oC,天然气生成温

度范围更广,油气初次运移温度至少要大于石油大量生成的温度。

2)压力条件

烃源岩普遍具有异常高流体压力,有助于油气初次运移。

超压形成机制:

欠压实—快速沉积的厚层泥质岩

正常压实—水热增压;粘土矿物转化;构造挤压;深部有机质热生烃

8.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压实作用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扩散作用

9.气初次运移相态:

水溶相:油气溶解于水中随水一起排除烃源岩。

游离相:油气呈独立的油相或气相从烃源岩排除。

普遍认为,油气初次运移以连续的游离烃相为主。

10.初次运移通道:孔隙系统微裂缝系统

11.初次运移的模式:压实水流模式

微裂缝排烃模式: 驱动动力是流体异常高压(各种产生高压因素)。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微裂缝,油气初次运移相态主要是游离相。

分子扩散模式

12.初次运移的痕迹:

1)烃源岩中的有机包裹体

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和长石与次生加大边、碳酸盐胶结物、裂缝充填物中。包裹体的成分、相态、丰度、均一化温度和产状,取决于油气初次运移时的温、压、盐条件、油气相态和成分、通道与方向等因素。反过来,研究有机包裹体又有利于揭示这些因素的本来面貌。

(2)油气中的微化石

油气初次运移可以将烃源岩中的微化石(如孢子花粉)携带出烃源岩。微化石记载着运移时烃源岩的许多信息。

13.二次运移的条件:

1)油气饱和度大于临界饱和度。

2)运移动力大于阻力,如克服毛细管阻力等。

14.二次运移通道:

1)孔隙系统:常规储集层的主要通道。

2)裂缝系统:裂缝性储集层以及部分双重孔隙储集层的主要通道。

3)其他不连续面:断裂、不整合面等,前者属于广义的裂缝,后者属于广义的孔隙系统。

15.二次运移方向:

1)沿油气力场强度方向运移,或沿流体势梯度相反方向运移。

2)当运移遇到非渗透层时,沿储集层和非渗透层界面发生运移,在该界面内,油气沿其力场强度在该界面投影方向运移。

16.二次运移的结果:

最终结果,聚集成藏(即形成油气藏),或者小规模聚集不能成为有价值油气藏,或者逸散。

在二次运移过程中,会有以下变化:

1、产生天然色层效应:随运移距离增加,重组分减少、环烷烃和芳香烃减少,高分子烃类化合物减少。从而,颜色变浅。

2、发生化学变化:如氧化作用,此时胶状、环烷烃增多等,与色层效应相反。

3、途中留下痕迹:如形成有机包裹体,它们成为研究油气运移路径、相态、形成条件等方面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信息。

第六章油气运移

1.油气藏形成条件:

◆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物质基础)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载体)

◆有效圈闭和油气聚集(结果)

◆油气藏保存(或破坏)和油气再分布(保存)

◆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动力)

地温场、压力场、构造应力场、流体势能场

2.成气坳陷:成油坳陷在一定演化阶段,特别是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即转化为成气坳陷。

3.非成烃坳陷:指没有或很少烃源岩,或没有成熟烃源岩的坳陷。

4.生烃量和成烃潜量:

生烃量:指盆地某一层或多层烃源岩在盆地演化过程

中到目前为止已生成的烃量。

取决于:烃源岩的体积;

单位体积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烃源岩的成熟度。

成烃潜量:指烃源岩最大的生烃量。

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和丰度

5.产烃率和产烃丰度:

①产烃率:指演化到某一阶段的单位质量(吨)有机质所生成的烃类的质量或体积。

液态油一般用kg/t,天然气一般用m3/t。

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②产烃丰度:指单位面积内(km2)烃源岩的生烃量

取决于烃源岩的厚度、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

盆地总油气资源量 = 烃源岩面积×产烃丰度

= 有机质总量×产烃率

6.排烃和排烃率

排烃率(排烃效率、排烃系数):排出烃量占生烃量的百分比。

排烃与成烃速率、成烃量和烃源岩含油饱和度有着直接联系。

7.排液态烃(油)的临界含油饱和度:指在油、水两相共存条件下,液态烃达到一定的相渗透率,能与水一起运移、排出所必须达到的含油饱和度。

8.聚集系数:也称运聚系数,是指地质储量和生油量的比值。

9.生、储、盖组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生、储、盖组合:系指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或空间排列方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指不仅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10.油气输导型式:

可以根据生、储、盖组合类型、输导层的型式和运移的距离,将二次运移划分为4种基本型式:

★短-中距离侧向运移(几公里,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较长距离侧向运移(数十到数百公里)

★沿断裂或断裂系垂向运移

★复合型油气运移

11.油气聚集:油气在储集层中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

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油气在圈闭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

过程。

油气聚集包括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差异聚集)的油气聚集。

12.溢出点:指圈闭能够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13.系列圈闭:指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若干圈闭。

14.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在油气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线路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

气所充满,那些不在运移线路上的圈闭仍被水所充满;被油气充满的圈闭依然可以聚

集天然气,但被天然气充满的圈闭就不能再聚集油了。

15.有效圈闭:指曾经聚集并保存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

特点:大容积距烃源区近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

16.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

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

17.狭义的油气成藏时间(期)可以理解为油气在圈闭中聚集形成油气藏的时期,而

通常所说的油气充注期应指自油气进入输导层至运移进入圈闭中聚集成藏的这段时间。

主要有两类:地质分析法和储集岩成岩矿物分析法

18.地质分析法:

1)基于圈闭形成时间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2)基于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3)基于区域倾斜发生的时期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4)基于饱和(露点)压力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19.储集岩成岩矿物分析法:

1)基于自生伊利石定年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2)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和期次

20.油气藏破坏:业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平衡稳定态条件被打破,发生烃类逸散或遭氧化,从而使之失去或降低工业价值。

21.油气再分布:业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平衡稳定态条件被打破,使得烃类在空间上重新分配,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油气藏。

22.引起油气藏破坏和油气再分布的因素:

(1)圈闭的盖层和储层被侵蚀;

(2)圈闭的封闭性变差;

(3)圈闭的容积改变、断开、埋深变化;

(4)油层压力及流体动力学环境的改变;

(5)热变质、微生物降解引起的油气蚀变。

23.引起油气再分布的地质作用:

1)断裂

2)其他地质因素: 不均衡掀起构造抬升水动力作用

24.油气藏中烃类流体的蚀变:

1)石油的氧化变质作用

2)原油热演化变质作用

3)天然气的次生变化和破坏

25.石油的氧化变质作用

指油气藏中的石油在低温压条件下因蒸发、氧化和微生物降解(也有人称之为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降解),轻组分大量消耗,重组分特别是含硫、氧、氮杂原子的重组分不断增加,成为稠油和沥青类矿物的演化过程。

依其强度可分为:

(1)油藏内的降解作用;

(2)地表充气条件下的变质作用。

主要类型有:①微生物降解作用; ②氧化作用; ③水洗作用

26.原油热演化变质作用: 指油气藏中原油在热力作用下向降低自由能,具有更高化

学稳定性方向变化,其结果是使原油中高分子组成通过聚合形成沥青类矿物(即储层

沥青),而较大部分烃类向低碳数烷烃和甲烷方向演化。

27.天然气的次生变化和破坏 : 指地下储气层或油气藏中产出的天然气,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使天然气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也可能因扩散和渗漏而遭受

不同程度的破坏。

主要原因如下:(1)氧化和微生物降解作用

(2)渗漏和扩散作用

28.油气成藏动力学:以盆地为背景,以油气为对象,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

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烃源岩和流体输导体系的时空格架下,通过能量场

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研究油气生成、运移、

聚集、保存的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综合性学科。

1)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基础: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烃源岩热演化和流体运移输导

系统的模型建立;

2)研究核心: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以及势能场演化及其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过程。

29.油气聚集单元:

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

油气田:是由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一定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是开发建设主要地质单元。

油气聚集带:是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控制的油气田带(群),是勘探施工评价的重要地质单元。

含油气盆地:是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发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等石油地质作用的基本地质单元。

30.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

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

1)沉积盆地:指在一定特定时期,沉积物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其周围区域,并具有较

厚沉积物的构造单元。如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

2)地貌盆地:地壳表面具有明显的地形凹地。可以有较厚沉积物,也可以有少量沉积物。

3)构造盆地:受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成的盆地,沉积物厚度与周围相比没有明显差别,是在构造盆地发育之前就沉积的。

4)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盆地。

31.油气聚集带:指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和构造)控制的油气田带(群),其中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件。

32.油气聚集带:指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和构造)控制的油气田带(群),其中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件。

33.油气田: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该产油面积可以是受单

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层单位,也可以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复合地质单位。

是油气聚集带中次一级的产油气单元。

34.原生油气藏:指烃源岩及相邻近或一定距离储集层中,油气第一次聚集成的油气藏。

35.二次成烃:指烃源岩在二次沉降过程中的时、温效应达到的成熟度超过一次沉降时最大埋深曾达到的最大成熟度,由递增成熟度所生成的烃类(可以是油或气)。

第八章含油气系统与盆地模拟

1. 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分析是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油

气的生、储、盖、运、聚、保的时空配置关系及其演化规律,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

整体,而不是孤立的进行单项研究。一个含油气系统包括正在生油的生油洼陷,所有

与其有关的油气聚集或显示,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及作用过程。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doc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x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 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0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 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x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界、是—、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 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O

三、选择题(10x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c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d )o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b )o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b )。 A.风化■—搬运一剥蚀一沉积一成岩 B.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C.剥蚀一风化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D.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o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 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x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3.重烃: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 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7.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表征物体热膨胀性质的物理量 8.压缩系数:是描述物体压缩性大小的物理量。 9..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 1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11.干气: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12.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13.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1、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2、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3、门限温度:随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称门限深度。 5、烃源岩(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镜质体反射率(Ro):良好有机质成熟指标。 1、孔隙: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4、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之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7、原生孔隙:原生孔隙是指在岩石沉积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 8、次生孔隙: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和溶洞。 9、排驱压力:指某一岩样中的湿润相流体被非湿润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10、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2、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排出(或运移)。 3、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的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的运移。 1、油气聚集作用: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2、差异聚集:在离烃源灶最近,溢出点海拔最低的圈闭中,形成气藏;距离稍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油藏;距离更远,溢出点海拔更高者可能含水。这就是差异聚集。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 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 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石油地质学考试卷B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B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概论 PART I 闭卷考试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 氯仿沥青“A ” 2. 生油窗 3. 相渗透率 4.隐蔽圈闭 5. 油气田 6.含油气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2分) 1、按照油气藏分类,古潜山油气藏属于 类型的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属于 类型的油气藏 。 2、烃源岩异常压力微裂缝排烃模式适合于烃源岩演化程度的 阶段,其异常压力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 、 、 等。 3、烃源岩在岩性上可分为粘土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煤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 。陆相烃源岩有利的形成环境是 和 环境。 4、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有 、 和 等;二次运移的主要阻力为 ;主要运移动力为 和 等。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 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 区向流体势的 区运移。从盆地结构和构造背景考虑, 和 等位置是油气运移有利的指向区。 5、伴随有机质四个演化阶段,有机质可形成四种类型的天然气,它们是 、 、 和 。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 1比油型气的δ13C 1 。

6、根据右图给定的烃类混合物的相图,判 断地层分别处于A、B、C、D点情况下形 成的油气藏的相态类型?。 A:; B:; C:; D:。 7、现有两种天然气A和B,经组分分析测 得A和B的CH4含量分别为98%和85%; 两者的δ13C1分别为-65‰和-45‰,试判断 两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A为;B 为。 8、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产层是 系。大庆油田位于盆地; 其主要产油层系是系。 9、根据下图,判断油气藏类型,a为类型、d为类型、e为类型;试判断圈闭b和c形成时间的相对早晚。 10、指出下列各图所示的油气田类型。A为; B为;C为;D为。 A B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油气田勘探复习题——填空题(含答案)

《油气田勘探》习题—填空题 绪论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油气勘探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具体表现为,油气勘探具有地区性强、预测性强、探索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勘探工作者而言,具有成油模式、找油信心、创新思维三者尤为重要。 3.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4.油气勘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5.原始找油理论发展阶段,找油的依据包括油气苗、地形地貌特征等。 6.圈闭聚油理论的形成,说明地质勘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局部的油气聚集规律。 7.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第一讲油气勘探技术 1.油气勘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调查技术、油气井钻探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等三大类. 2.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包括:盆地分析、盆地模拟、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3.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4.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5.剩余重力异常是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区域场校正后得到的,可用于划分盆地构造单元。 6.重力勘探检测的主要参数是重力加速度;而磁法勘探检测是主要参数是磁

化率。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为求得相当于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需要对采集到的磁法勘探资料进行化极处理。 10.磁法勘探资料的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压实浅部干扰,突出深部信息。 11.地震勘探根据部署目的和测网的差别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三维地震)四个主要阶段。 12.资源调查时期的探井通常称为区域探井,早期的称为科学探索井、后期的称为参数井。工业勘探时期的探井包括:预探井和评价井。 13.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4.综合录井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岩石可钻性信息、钻井液信息、随钻测量信息三大类。 15.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6.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第二讲油气勘探程序 1.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2.资源调查时期(或区域勘探时期)可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差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大区概查、盆地普查、区域详查。 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4.资源调查时期的目标是提交不同级别的资源量,而工业勘探时期是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 5.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6.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30分,10题,每题3分)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 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油田水的矿化度:油田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 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来表示。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具有一定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指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不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 对流体的渗透率,称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有效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是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 *区域盖层:遍布含油气盆地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稳定的盖层

局部盖层:指分布在某些局部构造或局部构造某些部位上的盖层。 直接盖层:指紧邻储集层以上的盖层。 上覆盖层:指位于直接盖层之上的所有非渗透性岩层。 *毛细管力: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流体的弯曲界面处,两边流体承受的压力不同,凹面一侧的润湿相流体承受的压力比凸面一侧的非润湿相的流体承 受的压力大。在毛细管中这一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力。 *排替压力:盖层最大连通孔隙所具有的毛细管力。 *物性封闭:储盖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使盖层具有的封闭能力。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储集层、盖层和阻止油气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组成。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流出的点。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成的面积。 *闭合高度:也称闭合度,是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的海拔高差。 *构造幅度:从圈闭最高点到区域倾斜面的垂直高度。 充满系数: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边水:如果油气柱高度大于储集层厚度,这时油气充满圈闭的高部位,水分布在内含油气边界以外,这种水称为边水。 *底水:如果油气柱高度小于储集层厚度,内含油气边界就不存在了,这时油气藏下部全部为水,这种水称为底水 构造圈闭: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真题7

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5×7=35)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油气藏与油气田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 6、油型气和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1×25=25) 1、随着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________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_________。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少数为_____________。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_____区向流体势的______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渤海湾盆地属于________________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四、综合题(20×2=40) 1、根据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的基本原理,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2、图1为某盆地的白垩系目的层顶面埋深图。该盆地中间有一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断层活动时为侏罗纪——早第三纪,使得盆地发育二个凹陷A和B。研究表明,凹陷A主要发育侏罗系煤系源岩,凹陷B主要发育白垩系泥质烃源岩,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的R0为1.0%——1.5%,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R0为0.6%——1.0%,已发现5个油藏和3个气藏,特征见表1。白垩系砂岩分布较广,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也较好。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末,主要生气期为早第三纪末,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生油期为晚第三纪末。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只有当埋藏深度足够大,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 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液态石油大量生成的阶段称为生油窗。生油门 限对应点,而生油窗对应一个范围。 2、油气藏与油气田: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 系统和油水界面。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亦称有效渗透率, 其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也于其中流体的性质和它们的数量比例有关。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的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 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的圈 闭为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是在水盆继续扩大,水体加深的情况下,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6、油型气与煤型气:油型气系指腐泥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 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凡煤系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 1、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偏重),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 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轻)。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膏岩类)和(泥质岩类),少数为(碳酸盐岩类)。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即(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地层压力)、(流体 压力)、(毛管力)。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势)区向流体势的(低势)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生排烃史)、(根据饱和压 力)、(利用波义尔定律)、(流体历史分析)。 7、油气资源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 8、渤海湾盆地属于(裂谷)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第三系)。 三、简述题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类型元素组 成H/C O/C结构物质来源生油潜力大 小 第 1 页共 2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