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

学习明清文学应注意的问题

明清文学包括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近代文学。近代文学实际上已跨入民国初年。为了简便起见,统称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宋代是一个转折时期。此后进入元明清阶段,小说、戏剧就取代了诗、词、文这些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元代文学成就最为辉煌的是杂剧,南戏也有些优秀的作品,小

说比较起来还显得颇为薄弱。到了明清两代,小说与戏剧就都有很大发展,有如两峰对峙。诗文方面虽然不能说毫无成就,但总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趋于衰落了。

明清文学的讲授,在依据时代顺序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戏剧、诗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的。突出小说、戏剧,适当顾及诗文。明清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是重点讲授的一流作品,部头很大,首先需要抓紧时间认真阅读。教学大纲虽然指定了一些重点阅读的章回、段落,但课堂上讲的乃是整个作品,所以重点阅读不能代替通读。在通读中,千万注意别停留于了解故事梗概,而要掌握全部情节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要熟悉各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深入到形象之中,要看出各个情节安排的意义,

从而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学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其他二、三流作品如《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封神演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部头也不小。对这些作品,不要求全读、必读,但尽量找来翻一翻,看一看,不然就很难了解

明清长篇小说发展的总的面貌。

长篇小说之外,还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分白话、文言两个系统,前者如明末的“三言”、“二拍”,后者如清初的《聊斋志异》。从单篇来讲,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促织》、当然篇幅短小,但就整个“三言”、“二拍”与《聊斋志异》来讲,还是属于大部头。我们重点分析了个别短篇作品,而课堂讲授中则仍然对明代的拟话本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进行全面的介绍、评论,以便使学员对拟

话本与《聊斋志异》有总的认识,同时知道白话、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大致情况。

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杂剧的余波,清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又发生了变化,传奇衰落了。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目,但作为戏剧文学的地方戏剧本一般都没有定型,都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明清戏剧

主要讲的还是传奇。传奇的格局比杂剧要大,一般三、四十出,也算是大部头。重点讲授的传奇《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希望学员通读全本。读的时候也是从人物形象入手,抓住戏剧情节的发展,联系剧本的时代背景、剧作家的生平、思想,去了解剧本的主题、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

此外二、三流作品讲了《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簪记》、《红梅记》、《清忠谱》、《雷峰塔》等,学员阅读作品选上所选的单出,一般地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明清杂剧已经打破了元代杂剧的矩矱,往往只有一折或二折,变成了独幕剧、短剧。但又有不少杂剧作家把若干杂剧编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如明代徐渭的《四声猿》、

清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那总的篇幅也不算小。我们在课堂讲授中,一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全

面的介绍、评论。明清戏剧作品,还是大部头的居多。阅读这些作品,同样要花很多时间,同样需要侧重在理解、分析。

读剧本与读小说有所不同,必须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以及传奇、杂剧的体制。希望学员:第一,注意唱词(曲文)与说白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要忽视唱词;第二,注意角色行当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不要搅混了;第三,注意关目结构,看看

前后各出之间何种联系;第四,注意戏剧冲突,了解剧本怎样展开矛盾,又怎样解决矛盾。

明清诗文虽然成就不及小说、戏剧,但作品丰富,作家、流派多。对此,我们只是简单地勾勒出明清诗文发展的轮廓,也只要求学员一般地了解主要的作家、流派及其基本文学主张与代表作品。另外熟读少数名篇。

近代文学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是由近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在概说

与小结部分对近代文学的特点都作了扼要的介绍,然后依次讲了近代诗文、近代小说、近代戏剧。学习近代文学要紧扣着近代社会的性质与主要矛盾。

明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西游记》

第四章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明代拟话本

第六章明代戏剧

第七章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第八章明代散曲与民歌

第九章明代诗文

小结

概说

一、从明代二百七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阶段从明代开国到宪宗成化时期,约一百二十年左右;后一阶段从明中叶孝宗弘治、武宗正德时期开始直至明王朝灭亡,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二、明前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元末明初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曾使得罗贯中、施耐庵这样接近社会下层的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道的群众题材,创作了伟大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些由元入明的文人如宋濂、刘基、高启、由于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所以在他们早期的诗文中,也有一些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

(二)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许多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随着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坛上适应着明王朝巩固统治和点缀升平的需要而充斥着大量粉饰现实、歌功颂德和进行劝善惩恶的封建说教的作品。

(三)朱元璋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屡兴大狱,杀戮功臣。当时刑罚苛重,特务横行。明代在政治上一开始就笼罩着阴森恐怖气氛。朱元璋同时加强了文化思想控制,对文人采用笼络和高压手段,提倡理学,科举考试作八股文。

(四)因此,明朝建国后较长一段时期文学创作死气沉沉。诗文是“台阁体”的天下,小说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创作,杂剧作家多是贵族或宫廷文人,南戏则几乎是一片空白,稍后又出现一股“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

三、明后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英宗失政”以后,土地兼并剧烈。农民破产、流亡。而城市经济则空前活跃,某些地区、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直接给小说、戏剧的出版、流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商人、手工业者的生活、思想,在小说、戏剧中有着充分的真实反映。

(二)明后期政治极端腐败。皇帝荒淫、昏庸,宦官与权臣相继把持朝政,外患频仍。小说、戏剧中不少作品描写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歌颂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而一些淫秽、色情的内容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糜烂所形成的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

(三)王学左派在手工业者、市民思想的影响下,攻击道学和封建礼教,李贽提倡“童心”和重视小说、戏剧,都对明后期小说、戏剧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安派继李贽之后,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给予当时文坛上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主义、模拟主义、形式主义以沉重打击。

(四)明中叶后出现了众多的长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中出现较早而成就很高的作品是《西游记》。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影响之下,产生了不少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作品。《金瓶梅》则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把笔触伸向普通日常家庭生活。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的拟话本为代表。戏剧方面,《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杰作,传奇则以创作了《牡丹亭》的汤显祖成就最高。明中叶后特别是明末的诗文虽然也有好作品,但比起小说、戏剧来,总的是相形见绌了。

概说是联系社会发展对明代文学作一鸟瞰,主要应该了解明代文学前后期的不同,以及形成这一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社会原因。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章回体的形式从《三国演义》基本定型。《三国演义》代表了历史演义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三国故事流传久远。宋代“说话”中有“说三分”。苏轼《志林》的有关记载反映了三国故事已具备尊刘贬曹的倾向。元代杂剧的三国戏内容更为丰富。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初步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规模。

二、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生平的记载是可信的。罗贯中大约活动在公元1330年到1400年之间,原籍太原,寄寓杭州。他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曾一度参加反元的斗争。明朝建国后,专为从事于创作。小说除《三国演义》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所作杂剧三种,只《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流传下来。

三、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本是最流行的本子。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书中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相去不远。人们从书中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

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它的描写不是单纯的三国历史发展本身的如实再现,而是形成作品的那一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宋元时期)政治斗争的艺术反映。三国历史只是作品的骨架,其中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虚构的。这些虚构的部分在作品里占着头等的位置,丰富精

彩,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也最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三、《三国演义》以三国历史为基础,概括了较长时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各种形式的斗争,揭示出这些斗争的复杂性、多样性、尖锐性,特别是通过对各个政治集团及其重要人物的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宋元时期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三国演义》描写地主阶级政治野心家的互相争斗,暴露了他们残民以逞的反动面目,帮助读者认识他们唯利是图、阴险狡猾的丑恶本质。

四、《三国演义》表现各个政治集团主要是凭借武装力量来企图消灭对方,因而战争便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描写内容。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从正反两方面表明战争的主观指导的重要性。明清一些农民起义领袖曾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战略战术。五、《三国演义》通过封建统治阶级各个政治集团的斗争,包括军事斗争,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体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一)从全书布局上看,《三国演义》选取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作为主要对立面,并把刘备集团放在中心地位。

(二)从人物形象塑造看,《三国演义》对曹操是揭露、鞭挞,对刘备是美化、颂扬。曹操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在他身上概括了历代当权的封建统治者的本质特征;刘备则是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仁君”来塑造得那么生动、丰满。

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与宋元民族矛盾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一定的爱国思想,同时又是与罗贯中的封建正统观念分不开的。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

一、为了歌颂刘备,《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刘备集团的其他人物,主要是在文臣中描写了诸葛亮,在武将中描写了关羽。

二、《三国演义》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上,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反映了作者“圣君贤相”的“仁政”理想。诸葛亮身上有着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必须具备的品德,同时有着《经天纬地》的才干。诸葛亮的最大特点,是他的足智多谋。

(一)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不同角度写了好些陪衬人物。

(二)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由于庞统的对照,更显示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三)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的周瑜和曹魏的司马懿。《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先后同周瑜、司马懿的斗争,表现诸葛亮指挥若定、料事如神。

(四)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愿望、斗争要求,创造了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在这个艺术形象身上集中了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斗争经验,又从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吸取智慧和创造力量。

三、《三国演义》从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上,表现刘备的看重义气、信守盟誓,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平等要求。“桃园结义”在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一)关羽有勇猛、刚强的特点,但最大的特点是“义重如山”。

(二)有着封建正统观念的罗贯中通过关羽所宣扬的“义”,已经削弱了民间传说中原有的积极因素,而注入了适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反动内容。关羽被儒将化,“深明《春秋》大义”。

(三)罗贯中为突出关羽的“恩怨分明”,描写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就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放弃了政治原则。因此,关羽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宣扬。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

一、《三国演义》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简洁明白,自然流畅。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内容的复杂性与描写的多样性互相统一。它以长篇巨制提供了反映日益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新的文学体裁,结构宏伟,而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在《三国演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有特色。

二、《三国演义》充分吸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

(一)写出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战争中突出表现斗智。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以弱胜强的战例,表现了作战者的指挥艺术。

(二)各次战争既有其特点,写法也就随之变化,决不千篇一律。其中既有战争自身的特点,也有进行战争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通过战争写人。

(三)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描写了大大小小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同时,以写战争为主,又不一味写战争,相应地穿插不少其他的活动场面。

三、《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最大特色是“略貌取神”,借助粗线条的勾勒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主要缺点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切身遭遇缺乏内在联系,人物往往一出场就定型化。这主要是由于作者“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

这一章与下面两章都是重点,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切实掌握和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三国演义》要很好地认识它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分析一下艺术形象的曹操与历史人物的曹操何以存在着区别。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可以通过赤壁之战的例子去说明其巨大成就。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

第三节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和宋江形象

第四节水浒传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北宋末年爆发了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的事迹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被热情传颂。宋代“说话”有讲说水浒英雄人物的篇目。

二、从南宋到元末是水浒故事不断演变直至《水浒传》最后成书的时期。宋江等人的活动与太行山、梁山泊联系起来。因宋元民族矛盾而使水浒故事有了“忠义”思想。《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浒故事,已把“说话”中单独的水浒人物联结在一起。今知元代杂剧的水浒戏有二十多种,描写李逵的最多,除《李逵负荆》外,大多写得不好。

三、《水浒传》的加工成书,比起《三国演义》来,任务更为艰巨。加工者不只要把单独发展的人物故事进一步融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要排除封建文人加在水浒人物身上的糟粕,以突出农民起义英雄的本质特征。这种加工工作实际上就是提高工作。四、一般认为施耐庵是对《水浒传》进行最后加工的作家。有关施耐庵的生平资料非常缺乏。他大概是杭州人,时代可能略晚于罗贯中。

五、《水浒传》的版本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是经过清初金圣叹评点、纂改的本子,流传较广。

第二节《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

一、从基本思想倾向看,《水浒传》正面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反映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水浒传》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通过高俅等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罪恶,展现出官逼民反的客观环境。作品在这方面并不限于只写城市,也还分别从正面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小学语文知识汇总字词句文学常识

一、字词句: 1、提供(gmg)口供(gmg)商贾(g U)桎梏(gu) 2、“荟萃”不要写作“荟翠”。“竟然”不要写作“竞然”。“竣工”不要写作“峻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要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3、根据后面的比喻义,在括号里填入由“风”字组成的词语。 例如:(风雨):比喻艰难困苦。 (风暴):比喻规模恢弘而气势猛烈的力量。 (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 (风浪):比喻艰险的遭遇。 (风声):比喻传播出来信息。 (风波):比喻纠纷和乱子。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你知道吗? 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5、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娜尼娜》及《复活》。 (二)、古诗词鉴赏: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这是一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动的艰辛,表达了对渔民困苦生活的同情。 2、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第二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了第一句“往来” 的原因。 3、第三句指出了风浪中若隐若现的捕鱼的小船。 4、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一、字词: 1、他受上级的差(chai)遣来到这所城市工作。 2、由于他的过错,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在法庭上,他留下了忏(ch cn)悔的眼泪。 3、在这个场(ch en g )院里,叔叔每天做的就是不停地翻晒粮食。 4、这个养鸡场(chen g )的规模很大,可以满足周边的居民一天的需求 5、昨夜的一场(ch cn g )雨,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的第一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是所感。 2、诗中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别是:“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小学语文必考文学常识大全,100道常考题汇总

小学语文必考文学常识大全,100道常考题汇总 文学常识 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孔尚任《桃花扇》、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

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 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27.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古代名家名作 1.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

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定稿版

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 识点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淮南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 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 括、、、接受学 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语文文学常识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二、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作者: 作者是(朝代)。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答案;元末明初、罗贯中) 2、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 诸葛亮: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的奇异本领。我们课文中选过关于他的故事 (答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孔明智退司马懿》)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煮酒论英雄”、成语“望梅止渴”等都与他有关。(答案: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关羽:威猛刚毅,,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但他也,最后“败走麦城”。 (答案:义重如山、骄傲自大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的仁君典型。他“三顾茅庐”,终于请来诸葛亮辅佐。(答案: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 3、主要事件: 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二)《水浒传》 1、作者: 作者是(朝代)的。是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答案:元末明初施耐庵) 2、主要人物及其绰号: 梁上108好汉,个个武艺高强,而且都有自己的绰号。 吴用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宋江卢俊义 (答案: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行者武松、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 3、完成表格 人物 性格 主要事迹 军师吴用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 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 16.《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单元:叙述 1.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 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 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 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 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它与一般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国际的角度,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是要脱离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来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的比较。比较诗学的领域极其广阔,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文类学: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些文类在一个民族文学中产生之后,流传演化的历史轨迹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找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型也有许多是相似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类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是“文类学”。 ?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脱胎于影响研究,诞生于法国。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并不要求从史实或现实求证像不像,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的原样复制。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异

小学语文课外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课外文学常识(一) 小学语文课外文学常识(一) 1.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赞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一斗诗百篇”.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又称“杜工部”(“杜拾遗”)。 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甫的诗作。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杜甫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写的是蜀相诸葛亮。 2.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 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5. 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6.至圣孔子(圣人) 亚圣孟子 书圣王羲之?晋 画圣吴道子?唐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唐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