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题目: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学生姓名:叶庆红

学号: 1 0 6 2 2 1 0 3 4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胡俊超教授

2013年11月14日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

摘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本文作者在大量参考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黄冈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对该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初步探讨。

关键字: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研究背景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自1990年初提出后,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所在,而且,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同时,又可以继续发挥发达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为通过区域合作来帮助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调控区域经济差异,需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控制在一个区间之内。这个区间是,一端以不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为界限,另一端以区域之间不出现两极分化,保证社会安定为界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警戒线”的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只要不超过这条警戒线,那么,就不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危害。因此,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就是要把它控制在警戒线以下。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目标应是在本世纪内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趋势,防止引起我国经济发展秩序混乱和诱发社会动荡,同时,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植力度,争取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进入下一世纪,逐步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2城乡关系的内涵

改革以来,国内各学科,各领域对城乡关系日益重视,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不断增多,但对城乡关系的内涵尚无普遍接受的权威的概念。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城乡关系分为以下内涵层次:

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乡村区位关系;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工业与农村关系;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与农民关系;四是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与基质关系。

1.3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1.3.1以农促城阶段(1949-1978)

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通过提供农产品剩余(农业税、通过统购统销和剪刀差形式来提供低价的农副产品)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

为提高农业积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在1953到1978年的25年里,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单一公有制下的招工计划,基本杜绝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城市化的缓慢推进。

1.3.2城乡竞争阶段(1979-1997)

在这期间,城乡企业相互竞争,使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1.3.3重城轻乡阶段(1998-2003)

1978年以后乡村支持城市的内容发生了转变:通过农民提供廉价的农动力和乡村资源(资金和土地)来支持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主体。乡镇企业的缺陷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乡镇企业92%分布在自然村,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并未因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大的提高,相反由于布局分散,乡镇企业缺乏聚集效应,社会成本极高,企业效率下降。从1998年后,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绝大多数大型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紧紧围绕城市中心展开。城乡之间的差距趋向于逐渐扩大。

1.3.4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阶段

从城乡发展关系实践层面看,中国城乡呈现三种发展阶段:

A城乡发展水平都很高,即较高水平的城乡均衡发展阶段

B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即城乡非均衡计划发展阶段;

C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即城乡低水平发展阶段

1.3.5城乡二元结构的构建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有市民组成的城市社

会,一个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那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一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的财产、户籍、就业、福利保障、教育、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医疗、养老、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婚姻、征兵等14种制度组成。这些制度是判断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依据,两个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

1.3.6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包涵“五个一体化”:

A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布局一体化;

B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

C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功能服务一体化;

D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E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2.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

理论上而言,发展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城乡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战略、制度、政策的总和。城乡经济发展协调模式选择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探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对正确选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1动力模式

城乡经济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推动城乡经济系统有序演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是政府等他组织和市场等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两种动力的作用不是等量齐观的。依据其发挥主导作用的强弱度划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动力模式:自组织模式、他组织模式和二元组织模式(见表1)。

表 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动力模式比较

自组织模式他组织模式二元组织模式

协调主体自组织他组织自组织+他组织

协调内容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

协调目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典型案例温州苏州佛山他组织模式。其特点是政府等他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战略、制度、政策等手段对企业直接产生影响力,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

这种模式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的关系突出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协调的着力点偏重于企业。企业行为选择受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直接影响。市场也在政府协调的范围内,只不过在政府与企业两个要素之间的中介地位并不明显,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基本上采用此模式(黄捷, 2005)。

自组织模式。其特点是市场等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依据市场机制自主决定行为方式,通过市场形成企业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突出强调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虽然有政府的干预,但以间接干预为主,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市场可以容纳的手段与方法,将政府干预的意图转化为市场信号,间接地影响企业行为。而企业则主要与市场发生联系,依据市场机制和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作为政府与企业两个要素中介的市场承担着协调城乡经济关系的重任。温州是采用此模式的典型(谢小荣, 1999;徐旭等, 2004)。

二元组织模式。其特点是他组织与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政府完善和保障市场,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同时以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来促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的关系主要通过政府为市场提供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自由和有效的保证,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有充分的选择和较高效率,使城乡经济关系在市场中得以有效的协调,突出强调政府的协调内容是为市场服务,这与自组织模式以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有所不同,也与他组织模式以政府政策干预存在差别。这一模式有上述两个模式不具备的特殊之处,即不仅强调自由原则在城乡经济关系中的作用,而且还突出强调社会均衡原则的重要性,并试图将两个原则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佛山为代表的珠江地区基本上采用此模式(邹锡兰等, 2006;调研组, 2006)。

2.2政策模式

无论在上述何种模式作用下城乡资源配置均呈现阶段性、多样化、倾向性特征。依据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偏向度划分,上述每种模式大体上还可以进一步演化为三种政策模式:城市偏向型、农村偏向型、城乡均衡型(见表2)。

表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模式比较

项目城市偏向型农村偏向型城乡均衡模式

协调主体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协调内容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

协调目标城市-工业优先发展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城乡均衡发展

典型案例美国 ( 1812-1930年 ) 韩国 ( 1970-1989年 ) 日本 (1975-2009年 ) 城市偏向型模式注重发展城市经济,引导资源要素向城市倾斜,推进城市工业化和大中城市建设。如美国在美英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基本上采用此模式(李佐军, 2003;贾根良,2010)。其优点是有利于城市工业在低成本、高利润、高积累的条件下快速扩张,不足是往往忽视农村农业发展,形成并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Lewis,W1A1, 1954;陈喜

梅,2009)。

农村偏向型模式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基本上采用此模式(曾国安等, 2008)。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农村经济,不足是往往忽视城市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Todaro,M1P1, 1985;夏春萍, 2005)。

城乡均衡型模式注重城乡经济互动,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均衡分配,推进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互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并举。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上采用此模式(徐同文, 2008)。其优点是把城乡经济作为整体进行谋划、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不足是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要求,欠发达地区采用此模式可能导致低水平均衡发展(杨健等, 2009)。

2.3复合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可以看作是由动力模式及其演化而成的政策模式构成的复合模式,这样对一个特定地区而言,面临着9种具体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选择。这就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复合模式的意义在于打开了动力模式与政策模式之间的通道,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这个相对主观、模糊的概念、方法、思路趋于清晰,初步克服了现有模式研究的不足,增强了模式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黄冈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3.1黄冈市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历程

3.1.1黄冈简介

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置黄冈市。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98万。现辖红安、英山、罗田、浠水、蕲春、黄梅、团风7县,麻城、武穴2市,黄州、龙感湖管理区2区。2000年,进行乡镇撤并后,全市实有乡镇办事处124个,行政村4256个,村民小组39066个。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

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同时黄冈是历史文化名城。已形成东坡赤壁旅游区,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四祖、五祖佛教旅游区,红安、麻城革命遗址旅游区。

3.1.2经济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1995—2005,黄冈建市十年的时间里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和全国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相比,明显不足。黄冈一直是个农业大市,到 2004农业人口为593.91万人,占全市的82%。工业基础薄弱,地方经济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在湖北省处于偏下水平。建市初期即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68元。 5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未解决。

到2000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产销率97.8%,实现销售收人49.4亿元,增长14.49%;利税总额4.17亿元,增长63.52%,其中利润总额7799万元,同比减亏增利1.03亿元;亏损企业55户,同比减少34户,亏损面17.57%,比上年缩小10.8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772万元,减亏8206万元,比上年下降54.8%。经济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未跟上全国的发展脚步。

第二阶段:2005—现在,自2005年以来,黄冈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在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黄冈10个县市区有8家进位,所有县市区都进入Ⅱ类行列。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5%,首次高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1.3亿元,增长30.6%,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在全省地级市中首破1000家,达到100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达70家。

3.2黄冈市城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特点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对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认真剖析,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症结,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为了把握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笔者将黄冈在纵向上与苏州、温州、佛山、全国的情况进行比较( 见表 3)。在横向上与武汉、黄石、襄阳和湖北省的情况进行比较(见表4)。数据来源于2013年黄冈市、苏州市、温州市、佛山市、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武汉、黄石、襄阳、湖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表 3 全国重大省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比较 (元, % )

全国苏州温州佛山黄冈

人均GDP 38459 114029 49817 96086 19220 城镇人均收入26955 37531 37852 38038 16765

农村人均收入8896 21578 16194 17503 6141

城乡收入比 3.03 1.74 2.34 2.17 2.75

城镇化水平53.7 64.1 66 94.1 39

表4湖北省省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比较 (元, % )

湖北省武汉宜昌襄阳黄冈

人均GDP 42539 79089 61517 45072 19220 城镇人均收入22906 27061 18775 17532 16765

农村人均收入8867 11190 8046 8684 6141

城乡收入比 2.28 2.42 2.33 2.02 2.75

城镇化水平54.5 53.5 53.6 53.7 39 在宏观上把握黄冈市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笔者更是从微观入手,调查黄冈市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见表5)以及部分县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见表6)

表5近年来黄冈市三次产业所占比例

第一、二、三次产业所占比例

2012 27.9:39.0:33.1

2011 27.8:39.0:33.2

2010 28.7:38.0:33.3

2009 29.5:37.5:33.0

表6部分县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红安英山罗田浠水团风麻城武穴黄州人均GDP 15936 17907 10995 16584 16631 20944 22508 35540 城镇人均收入16397 16147 14858 16488 15043 16692 17868 19257 农村人均收入4953 5221 4145 7128 4762 5278 7800 8381

城乡收入比 3.31 3.09 3.58 2.31 3.16 3.16 2.29 2.29

3.2.1黄冈市城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黄冈市经济发展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特色不显,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从发展水平和结构、效益上看,我市县域经济还是处在经济起步期,传统的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收入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城乡产业结构失调。从三次产业比例看, 黄冈市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从表 5可知, 尽管近年来黄冈市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但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型产业还不成熟, 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 2013年苏州 ( 1.6::54.2:44.2)、温州 ( 3.1:50.5:46.4)、佛山( 1.9:62.5:35.6)、全国 (5.7:48.7:45.6) 产业结构相比, 黄冈市第一、二产业所占比例偏高, 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黄冈市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为主,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较为缓慢, 这不利于第三产业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城乡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功能的发挥。

整体水平偏低,人均GDP不足全国一半。2013年黄冈市人均GDP是1922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5.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9%;农民人均纯收入6141元,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0%;除黄州区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县市均离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不平衡性明显。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自然环境差,区位优势不显,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人均水平的差距大。黄冈市11个县市中人均GDP 分别为黄州区35540元、武穴市34571元、麻城20944元、罗田10995元、红安15936元、英山17907元、团风16631元。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5540元,最低的仅10995元,最高的是最低的3.23倍。

发展要素制约日趋严重。一是建设用地紧缺。目前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利用地也纳入计划管理,进一步缩小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一些县已出现建设项目等土地或因无土地留不住引资项目的现象。二是发展资金短缺。目前全市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资金迫切需要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然而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十分有限。三是企业面临招工难。由于我市大量劳动力输出,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县(市)的企业已出现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的现象,由此对招商引资和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制约。

4、黄冈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长期以来黄冈市在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实行的是“他组织城市偏向型”模式,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冈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高新化、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黄冈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模式供给危机。在动力模式上,长期以来民间自组织因素未得到有效培育和调动,单一的他组织驱动资源又十分有限,无法形成强大合力,难以满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日益增长的动力需求;在政策模式上,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模式推动了城市经济繁荣发展,但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城乡经济不协调性问题十分突出,无法化解城乡矛盾,难以满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日益增长的政策需求。要突破模式上的供求困局,黄冈市必须进一步理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产业优先、融合发展,科技先导、支撑发展,突出特色、差异发展,政府主导、创新发展等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发展模式从他组织向自组织、城市偏向向农村偏向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基础作用,突出发展农村经济,选择“二元组织农村偏向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通过城乡统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可见,城乡一体化就是社会发展由二元状态向一元状态的过渡过程。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

上应该通过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部门,在社会发展上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产品消费差距。然而,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产业的同质化,也不是公共产品的一致化。因此,如何对传统农业部门进行改造?怎样提供适宜的农村公共产品?应该在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兼顾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和公共产品特征。

4.1发展现代农业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

首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能够有效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现代农业是以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为主要标志,是用现代工业技术和产业经营理念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延伸。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对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再造。在耕地和人口的双重约束下,尽管未来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不会形成发达国家的大型农场,但是,一定会发展成基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业。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将大规模分化,农村将产生需要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在大中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有限的背景下,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无疑是有效的补充途径。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形成农业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形成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从而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可见,以产业化和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其次,农村社区可以为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农村社区是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构建的新型农村居住区域,打破了原有自然村庄的限制,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能够从根本上克服公共产品供给的门槛规模,从而使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民土地资产的资本化,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便于引导小规模农户从传统农业生产中逐步退出,从而有助于推进以规模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在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的融合,既保障了粮食生产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区域比较优势,又满足了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的门槛要求,有助于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进程,因而,形成了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如下三点:

第一,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方式之一。城乡二元的主要标志体现为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别,但是,公共产品的供给又是以一定规模的需求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满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最低规模门槛的有效模式。

第二,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应成为农村社区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盲目的人口集聚,也不是单纯地发展农业产业园区或者构建类同于城市的产业结构,而是基于农业产业化基础上的人口集聚和劳动力转移。

第三,农村社区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激活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土地资产不仅是土地资源价值的体现,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社会制度设计的产物。由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农村社区居民的房产价值将被激活并显现,增加农民的土地资产,在此基础上,城乡土地统筹规划、农地流转、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4.2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兼顾产业优势和公共产品特征

首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充分体现城乡产业优势,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一般来讲,城市由于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而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资源利用效率高,相应的,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是人才的集聚中心。这就决定了城市是技术和研发的发源地、是知识集聚和传播的中心,因而,城市经济更加体现出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的工业产品特征。而乡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外部规模经济不显著,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且劳动力相对富余,所以在产业发展上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具优势,同时,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出“工业化”的特征,因而,农村产业发展应该主要发挥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如养殖业、设施农业、食品加工、食品物流、有机农业生产、农家旅游、农超对接等等。

其次,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应充分考虑公共产品的规模特征,注重其门槛效应。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固定成本投入非常大,运行成本相对较少,因此,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才能够分摊其昂贵的固定投入,这就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一个“门槛效应”。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公共产品的提供就是无效的,或者表现为利用效率低下,或者表现为供给的财政负担非常大。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就曾出现这样的困惑:村庄修建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其利用率很低;农村居民急需的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和设施,由于村庄的分散和市场的零碎而无法较好地提供。这也正是城乡公共产品差别的主要表现和解决的困难所在。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其适用性,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一般来说,教育、医疗、养老、供水是农村急需的公共产品;二是公共产品供给的门槛效应,就是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基于一定的人口规模,这就需要人口的相对集聚。

4.3加快推进城乡工业化、城镇化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 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 提高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产业关联度。突出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工业园区, 使之形成具有承接能力的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城镇化进程, 增强城镇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4.4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品和服务均等化

要通过建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让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业的情况下, 实现向“居民”的转变, 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

参考文献:

[1]童长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农业技术经,2010( 10)

[2]黄捷.“强势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苏州模式”为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

[3]谢小荣.农村改革20年温州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技术经济, 1999( 1)

[4]徐旭等.城市化的“温州模式”及超越.城乡规划. 2004 ( 5)

[5]邹锡兰等新佛山区域一体化催生的第六大城市中国经济周刊, 2006 ( 42)

[6] 调研组.佛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 ( 9)

[7]黄冈市统计局.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8]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9]佛山市统计局.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10]国家统计局.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1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12]黄石市统计局.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13]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14]襄阳市统计局.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3

[15]夏春萍,雷海章,李同明等.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5

[16]洪应政.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黄冈经济开发区统计局.2007(10)

[17]韦廷柒.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4(8)

[18]Eckstein.,Chnia,s Economic Development.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erss.,1968.

[19]杨柳,沈维凤,李坤,刘询·国内外关于城乡经济统筹的研究.科技信息.2010(16)

[20]戴存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09(2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内容摘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国土优化开发。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因此~目前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重要目标~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改善~但区域间差距仍然巨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并应在制度建设上迈出扎实性步伐。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 理论界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大体有四种定义~都是从区域关系的相互联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渐缩小、区域利益的共同增进等方面进行刻画~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其视角主要集中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上。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空间布局合理~总体经济社会效益最佳~人民 — , — 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即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二、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1、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后东部地区持续加速发展导致全国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在区域政策和经济周期等多种力量的影响下~进入21世纪后~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逐渐放缓~自2004年起地区差距开始逐步缩小~最近几年地区差距缩小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显著提高。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人均GDP计算的差异系数1.1 1 0.9 0.8 0.7 0.6 0.5 0.4 1978 1980 2、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1982 1984经济圈 1986 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日趋1988 1990丰富~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区域一 1992 体化程度明显加强。在推进区域合作中~城市群和经济圈开始逐步1994 1996— , — 199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协调。 正确错误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核心。 正确错误 3、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其主要依靠的手段是市场调节机制。 正确错误 4、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正确错误 5、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体制和机制的保证,另一个是资金上的支撑。 正确错误 6、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错误 7、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错误 8、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错误 9、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错误 10、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正确错误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正确错误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正确错误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正确错误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正确错误 1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总体战略概括如下:深入推进()大开发;全面振兴()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崛起;积极支持()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7、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正式根据邓小平同志( )的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两个方针两个大局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 18、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资源、市场及各方面情况,大力发展具有( )的产业与产品。 区域特色绿色无污染高产性民族特色 19、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在第三步(本世纪中叶)时,我国能够达到或赶上( )的水平。 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0、作为老工业基地,( )对我国实行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东南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21、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的调整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商业结构 2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 )是不断地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目标方式策略核心 23、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从()到()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增长方式;收入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多元化丰富化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政企分开政企对立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军属家庭零就业家庭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核心关键因素前提条件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公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企业财产公共财产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年度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当地财政部门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要靠全国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资产异地管理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相适应。 消费水平消费喜好消费环境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一二三四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①→②→④→③③→②→①→④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阶段。 大力兴农先工业后农业一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提出的。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题目: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学生姓名:叶庆红 学号: 1 0 6 2 2 1 0 3 4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胡俊超教授 2013年11月14日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 摘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本文作者在大量参考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黄冈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对该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初步探讨。 关键字: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研究背景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自1990年初提出后,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所在,而且,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同时,又可以继续发挥发达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为通过区域合作来帮助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调控区域经济差异,需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控制在一个区间之内。这个区间是,一端以不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为界限,另一端以区域之间不出现两极分化,保证社会安定为界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警戒线”的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只要不超过这条警戒线,那么,就不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危害。因此,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就是要把它控制在警戒线以下。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目标应是在本世纪内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趋势,防止引起我国经济发展秩序混乱和诱发社会动荡,同时,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植力度,争取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进入下一世纪,逐步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2020年实现的小康是全面覆盖的小康的重点,因此考生在进行2020考研政治复习时也要重点复习相关知识点。文都考研政治名师通过梳理和总结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内涵和具体措施,为2020考研政治复习中的考研学子提供帮助。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单纯指的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涵盖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首先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为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地域协调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首先,要破除资源分配、市场竞争、政策扶植方面的不平衡;其次,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潜力,针对各地的发展瓶颈对症下药。 2.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收农业税、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就是文都考研政治名师对《毛中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希望2020考研学子能够考上理想院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