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兵器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兵器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兵器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兵器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兵器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0632102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weapons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及武器类各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5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兵器工程技术基础是为高校兵器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兵器工程有全面了解,掌握兵器类各专业的核心概念和作用原理,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兵器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引导学生专业入门,熟悉火炮、自动武器、弹药、火炸药及引信的基本构造和工作特点,开拓启发学生对专业认识,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和设计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基本工作过程和原理。

2.树立正确的系统设计理念,理解兵器是系统工程的设计态度;

3.具有运用书籍、网络等资源获取行业发展新动向的能力;

4.了解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新的发展方向。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武器设计一般知识,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概念,掌握武器设计的基本原则,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的工作原理等。

3.基本技能: 认知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基本结构,能够运用基本原理理解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工作特点,获取行业发展趋势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重点对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的基本概念、基本设计方法进行讲解;采用讨论法和总结教学法,在讲授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为保证教学质量及效果,在授课中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大学物理、军事理论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习题课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每节课后的知识复习,二是对知识运用能力训练。

1.课后知识复习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做到重点突出,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知识运用训练,进行问题分析,要突出武器的内涵,主要包括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并对想法加以阐述。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基本概念理解的

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的掌握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兵器概论》,曹红松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现代弹箭系统概论》,袁志华等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

《现代兵器概论》,王尔林等编,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

《现代武器弹药技术手册》,R.Germerhausen编,兵器工业出版社,1992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兵器类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培养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通过对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核心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工程、火炸药及引信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工作过程。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入门课程,将为后续的兵器类各个专业的系统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兵器工程技术概述

总学时(单位:学时):2讲课:2 实验:0上机:0

具体内容:

1)兵器工程相关概念

2)兵器的发展历程

3)兵器的分类

4)兵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

重点:

了解兵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

难点:

了解兵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2部分火、炸药技术

总学时(单位:学时):4讲课:4 实验:0上机:0

第2.1部分火、炸药的分类及特性(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

2)火药、炸药的分类及特性。

重点:

1)理解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

2)了解火药及炸药的分类及特性。

难点:

理解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

第2.2部分火工品及发火序列(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火工品的分类;

2)传爆序列的作用原理

3)火炮的发射装药及药筒;

重点:

1)传爆序列的工作原理;

2)火炮的发射装药及药筒。

难点:

底火密封技术。

习题:

比较分析各类火工品的特性

第3部分引信技术

总学时(单位:学时):4讲课:4 实验:0上机:0

第7.1部分引信概念、分类及特点(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引信的相关概念;

2) 引信基本组成、分类及特点。

重点:

了解引信的基本组成。

难点:

理解引信的概念。

第7.2部分典型引信的构造与作用原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1) 触发引信的构造及作用原理;

2) 非触发引信的构造及作用原理;

3) 时间引信的构造及作用原理;

4) 各类引信的作用特点及发展趋势。

重点:

非触发引信的构造特点。

难点:

引信保险机构。

习题:

了解国外引信发展趋势

第4部分火炮系统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火炮系统的概念、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1) 火炮系统的相关概念;

2) 火炮系统的基本构造;

3) 火炮系统的工作原理。

重点:

火炮系统的基本构造。

难点:

坦克炮的工作原理。

习题:

了解火炮发展趋势。

第4.2部分火炮关键部件的构造与作用原理(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火炮关键部件简介;

2) 火炮各部件的构造特点;

3) 火炮各部件的作用原理;

重点:

了解火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

了解火炮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习题:

了解自行炮的驻退机的发展趋势。

第4.3部分各类火炮特点、运用范围及发展趋势(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1) 各类火炮的种类简介;

2) 各类火炮特点简介;

3) 各类火炮使用范围及发展趋势概述;

重点:

各类火炮工作特点。

难点:

迫击炮的发射能源

习题:

对比分析各类炮的特点。

第5部分自动武器

总学时(单位:学时):4讲课:4 实验:0上机:0

第5.1部分自动武器的发展及分类(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武器发射技术的发展简史

2)自动武器的分类

重点:

了解发射技术发展演化过程

难点:

了解不同自动武器的特点

第5.2部分自动武器的组成与作用原理(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身管简介;

2)闭锁机构简介;

3)供弹机构简介;

4)击发机构简介。

重点:

了解自动武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难点:

理解供弹机构的工作原理

习题: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种自动武器的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及作用过程第6部分火箭与制导武器

总学时(单位:学时):2讲课:2 实验:0上机:0

具体内容:

1)火箭发动机技术简介;

2)火箭制导技术简介

2) 几种导弹构造与作用特点简介;

重点:

火箭制导的工作原理。

难点:

导弹与火箭弹区别。

习题:

了解国外导弹武器。

第7部分弹药技术

总学时(单位:学时):8讲课:8 实验:0上机:0

第7.1部分弹药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弹药的基本概念;

2)弹药的分类及特点;

3)弹药的基本组成。

重点:

了解弹药的分类及特点。

了解弹药的分类及特点。

第7.2部分榴弹(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榴弹的基本结构

2)榴弹的毁伤作用

3)破片控制

4)增程技术

重点:

1)了解破片控制技术

2)了解增程技术

难点:

了解榴弹的毁伤作用机理

第7.3部分反装甲弹药(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穿甲弹

2)破甲弹

3)碎甲弹

重点:

1)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穿甲弹特点

2)理解聚能效应

难点:

1)理解破碎穿甲效应

2)区分聚能射流与爆炸成型弹丸

3)理解层裂效应

习题:

比较分析三类典型反装甲弹药的特点第7.4部分其它典型弹药(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1)高新技术弹药

2)软杀伤弹药

3)特种弹药

重点:

了解各种弹药的基本工作原理

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弹药的工作原理

第8部分弹道学概述

总学时(单位:学时):2讲课:2 实验:0上机:0 具体内容:

1)弹道学相关概念

2)内弹道求解方法简介;

2) 外弹道求解方法简介。

重点:

了解内、外弹道求解方法

了解内、外弹道求解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机械工程材料期末考试

机械工程材料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液态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是形核与晶核长大。 2.铁素体(F)是碳溶于α-Fe 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其晶格类型是:体心立方。 3. 检测淬火钢件的硬度一般用洛氏(HRC)硬度;而检测退火和正火钢件的硬度常用布氏(HRB)硬度。4.GCr15钢是滚动轴承钢,其Cr的质量分数是1.5% 。5.16Mn钢是合金结构钢,其碳的质量分数是0.16% 。6.QT600-03中的“03”的含义是:最低伸长率为3% 。7. 钢与铸铁含碳量的分界点是:2.11% 。 8.贝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B上和B下两种,其中B下的综合性能好。9.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越高,淬火后马氏体中含碳量越高,马氏体晶粒越粗大,残余奥氏体的量越越多。 10.钢加热时A的形成是由A晶核的形成、A晶核向F和Fe3C 两侧长大、残余Fe3C的溶解、A的均匀化等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的。11.一般表面淬火应选中碳成分钢,调质件应选用中碳成分钢。13.碳钢常用的淬火介质是水,而合金钢是油。 14.T10钢(Ac1≈727℃,Accm≈800℃)退火试样经700 ℃、780 ℃、860 ℃加热保温,并在水中冷却得到的组织分别是:P+Fe3C ,Fe3C+M+Ar ,M+Ar 。 15.渗碳钢在渗碳后缓慢冷却,由表面向心部的组织分布依次为:P+Fe3CⅡ (网状),P ,P+F 。得分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正确√ 错误×,答案填入表格)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砂型铸造比金属型铸造的铸件晶粒更细。× 2.固溶强化是指因形成固溶体而引起的合金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3.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都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4.碳的质量分数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231021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材料工程基础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位课,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领域人员必备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液态金属成形工艺、金属塑性成形工艺、金属连接成形工艺、粉末冶金成形、非金属材料成形工艺及各种材料成形工艺方法的选择原则。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为不同零件的生产选择合理的制造方法的能力,为其他相关课程如工程材料学、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学以及从事新材料成形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对典型的金属材料零件分析讨论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制造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液态金属成形的工艺设计、浇注系统、冒口、冷铁等的设计基本原则;掌握顺序凝固的应用,同时凝固的应用;掌握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低压铸造等特种铸造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了解3D 打印等先进成形技术; 2.掌握自由锻件图设计和模锻工艺;掌握板料冲压、挤压、拉拔、轧制等工艺特点和应用;了解超塑性成形、液态模锻等先进塑性成形工艺。 3.掌握金属连接成形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弧焊、气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电阻焊、等离子弧焊与切割、压力焊、钎焊等焊接工艺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焊接缺陷的检验方法;了解电子束焊接等现代焊接方法。 4.掌握粉末冶金成形工艺的方法、特点和应用。 5.掌握塑料、橡胶、陶瓷成形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6.掌握各种材料成形工艺选用原则和方法。对具体典型的金属材料零件如暖气片、机床床身、大口径地下输水管、黄铜水龙头、发动机缸体、汽车铝轮毂、大型发电子转子、大批量齿轮毛坯、柴油机曲轴、连杆、半轴、硬币、汽车面板、火车钢轨、铜线、钢瓶、船体、硬质合金刀具、显示器壳体等分析讨论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制造的合理性。 7.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给材料成形带来的挑战以及机遇。 8.了解各种成形方法的设备。 9.了解各种新的材料成形方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材料成形方法的一般知识,主要掌握金属材料成形的常用方法及特点。 2.基本理论及方法:掌握液态金属各种成形方法及工艺设计,浇注系统、冒口、冷铁的设计基本原则,掌握铸造缺陷及检验方法,掌握特种铸造方法的原理;掌握塑性成形方法的原理及工艺设计,锻件图设计,板料冲压、挤压、拉拔、轧制等工艺,掌握模型锻造的零件结构特点;掌握金属连接成形的方法及工艺设计,电弧焊、气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电阻焊、等离子弧焊与切割、压力焊、钎焊等工艺,掌握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掌握焊接缺陷及检验方法;掌握粉末冶金成形工艺的方法、特点和应用;掌握塑料、橡胶、陶瓷成形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网络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应用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 总学时:32 理论教学学时:16 技能训练学时:16 学分: 2 适用对象: 先修课程:通用信息技术基础 一、教学目标 《网络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直接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本课程的课程定位是以适应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拓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重点突出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能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本课程学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集,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Internet基础与应用,网络安全等八大部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网络应用技术基础》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课堂的理论学习总是需要相应上机练习相配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适当增加有关上机练习环节,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印象。 通过该课程的技能训练,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与应用; 2、熟练计算机网路的数据通信基础; 3、熟练掌握网络的体系结构; 4、熟练掌握网络TCP/IP协议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工程材料期末试题及解答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工程材料按成分特点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又可分为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两类;非金属材料主要有无机非金属、有机非金属;复合材料是指。 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强度的主要判据有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强度和塑性可以用拉伸试验来测定;洛氏硬度测量方法简便、不破坏试样,并且能综合反映其它性能,在生产中最常用。 3.理解静拉伸试验过程和应力-应变曲线图。 二、判断题材料所受的应力小于屈服点σs时,是不可能发生断裂的。(×)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 晶体:指其原子(原子团或离子)按一定的几何形状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的物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有意地向液态金属中加入某些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各向异性:在晶体中,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不同,因而导致在同一晶体的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各种性能的不同形核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所产生的晶核 2 填空 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晶体缺陷的形式包括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3 问答 1 简述形过冷度和难熔杂质对晶体的影响。 答:过冷度影响:金属结晶石,形核率和长大速度决定于过冷度。在一般的液态金属的过冷范围内,过冷度愈大,形核率愈高,则长大速度相对较小,金属凝固后得到的晶粒就愈细;当缓慢冷却时,过冷度小,晶粒就粗大。 难熔杂质的影响:金属结晶过程中非自发形核的作用王伟是主要的。所以某些高熔点的杂质,特别是当杂质的晶体结构与经书的晶体结构有某些相似时将强烈的促使非自发形核,大大提高形核率。 2 简述铸锭的组织结构特点。 答:铸锭是由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组成的,组织部均匀,不同形状的晶粒对性能由不同的影响。 3.凝固过程中晶粒度大小的控制。 答:主要有两种方法:1增大过冷度,2变质处理 第三章 1.金属塑性变形是在什么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金属的塑性变形有哪几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金属的塑性形变是在切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金属的塑性形变有滑移和孪生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滑移是金属键一个个断裂,而孪生是孪生面上的键同时发生断裂;2孪生之后,虽然晶体结构为改变,但孪生的晶体的晶格位向已经发生改变。 2.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有哪些影响? 组织结构影响:当工件的外形被拉长或者压扁时其内部的晶粒的形状也被拉长或压扁。 性能影响:强硬度提高,塑韧性降低,电阻增加,耐腐蚀性降低 3.什么叫再结晶?再结晶前、后组织和性能有何变化? 当变形金属加热至较高温度,原子具有较大扩散能力时,会在变形最激烈的区域自发的形成新的细小等轴晶粒称为再结晶。再结晶前后组织上的变化是,在形变激烈能量高的地方形核。性能上的变

工程材料教学大纲教学基本目标课程涉及知识技能

《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一、教学基本目标 《工程材料》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设备设计合理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 1.了解工程材料的发展,了解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新工艺; 2.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熟悉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毕业要求1-3) 3.熟悉铁碳相图、钢的热处理工艺、合金化等基本知识,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具有分析机械工程材料性能的能力;(毕业要求1-3)4.能够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的能力;(毕业要求1-3) 5.能够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制定结构零件热处理工艺的能力。(毕业要求1-3) 二、课程涉及知识技能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综合作业等综合教学环节,训练以下知识技能(毕业要求1-3): 1.掌握工程材料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根据工业需求选择材料及制定热处理工艺的初步能力; 2.掌握铁碳相图和钢的合金化原理相关知识,具备分析材料、成份和组织和性能关系的能力; 3.掌握钢的热处理工艺、目的及其应用,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能需求选择热

处理工艺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材料性能分析的工程意识; 5.通过材料金相试样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实验,具备分析材料成份、组织和性能关系的能力; 6.设计典型机械零件材料热处理工艺实验,具备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影响能力。 三、相关能力培养 1.具有根据工业需求选择材料及制定热处理工艺的初步能力;(毕业要求1-3) 2.具有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通过分组实验研究与讨论,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 4.通过工程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毕业要求1-3) 5.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 1. 了解材料的发展简史及工程材料研究的对象 2. 熟悉工程材料的分类 第 1 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 掌握常见的纯金属晶体结构和合金的晶体结构 2. 掌握实际金属中的晶体缺陷 3. 熟悉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和理化性能 4. 了解金属晶体中的晶面和晶向 5. 了解组织和性能的关系 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 1. 掌握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 掌握细晶强化的措施 3. 掌握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和共析相图的分析 4. 掌握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的概念,掌握相图中重要的点和线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3版)(计算机技术专业)》系统地讲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Windows M网络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方法。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发展,包括:Internet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第二章介绍数据通信基础;第三章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IEP,/IP协议;第四章介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第五章介绍网络安全和管理的概念,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Windows NT网络的使用和管理;第八章介绍最新的Windows 2000的特性和升级方法;第九章安排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指导。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3版)(计算机技术专业)》既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力图反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新技术,内容简要实用,通俗易懂。各章均安排一定的思考练习题,针对性强,便于组织教学和培训。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概念 一、为什么使用网络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服务 一、网络基本功能 二、网络基本服务 第三节 网络的结构 一、网络基本模块 二、网络的拓扑结构 三、网络组织方法 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一、高速网络技术 二、综合服务数据网.ISDN技术 三、无线网络技术 四、智能网络技术 第五节 Internet网络简介 一、基本概念 二、连接Internet网 三、访问Internet网 思考练习题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数据信息和数据通信 二、信道和带宽 三、传输速率与传输方向 第二节 数据传输方式 一、基带传输 二、频带传输 三、宽带传输 四、串行传送与并行传送 五、同步方式 第三节 数据交换技术 一、线路交换 二、存储交换 第四节 系统连接方式 第五节 数据传输设备 一、传输系统模型 二、传输介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060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 72学时学分: 3学分 适用对象: 各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熟练地运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各种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将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分为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培养两部分,基本技能培养主要解决基本操作问题,综合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理论课时36学时;课堂实践36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讲授时间为一学期,内容有: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三章操作系统Windows 7,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第五章常用工具介绍、第六章文字处理软件、第七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第八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内容根据能力结构按模块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各部分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以便学生直观的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学生要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辅导、答疑。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难点章节是第六章、第八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学期《工程材料》期末试卷A卷及答案

系别:__________ 班次: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装。。。。。。。。。。。。。。。。。。。。。。。。。。。订。。。。。。。。。。。。。 。。。。。。。。。。。。。线。。。。。。。。。。。。。。。。。。。。。。。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卷(A) 注意:本试卷共四大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本试卷适用于07模具班,共需印制61份。 1. 碳素工具钢的含碳量一般是在以下哪个范围之内( ) A. 0.3% - 0.5% B. 0.5% - 0.7% C. 0.7% - 1.3% D. 1.3% - 1.6% 2. 以下那种元素是9Mn2V 里不含的 ( ) A. C 元素 B. Ni 元素 C. Si 元素 D. Mn 元素 3. Cr12是以下哪种冷作模具钢的典型钢种 ( ) A. 高碳高铬冷作模具钢 B. 空淬冷作模具钢 C. 油淬冷作模具钢 D. 基体钢 4. 以下哪种模具钢的抗压强度、耐磨性及承载能力居冷作模具钢之首 ( ) A. 碳素工具钢 B. 火焰淬火冷作模具钢 C. 高速钢 D. DT 合金 5. 以下哪种钢号不属于热作模具钢的类型 ( ) A. 5CrNiMo B. 3Cr2W8V C. 4Cr5MoSiV D. 9SiCr 6. 高韧性热作模具钢的含碳量在以下哪个范围之内 ( ) A. 0.3% - 0.5% B. 0.5% - 0.7% C. 0.7% - 1.3% D. 1.3% - 1.6% 7. 以下哪个钢种属于冷热兼用的模具钢 ( ) A. GR 钢 C.HD 钢 C. 012Al D.PH 钢 8. 以下哪个选项的塑料模具钢已列入了国家标准 ( ) A. 3Cr2Mo 和CrWMn B. CrWMn 和Cr12MoV C. 3Cr2Mo 和3Cr2MnNiMo D. 3Cr2MnNiMo 和Cr12MoV 9. SM50属于以下哪种塑料模具钢 ( ) A. 预硬型塑料模具钢 B. 碳素塑料模具钢 C. 渗碳型塑料模具钢 D. 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 10. 以下哪种表面工程技术改变了技术表面的化学成分 ( ) A. 表面改性 B. 表面处理 C. 表面涂覆 D. 电镀技术 1.按照工作条件可将模具分为 、 、 。 2.塑料模具按其成型固化可分为 、 。 3.模具的失效形式主要有 、 、 、 、 。 4.塑料模具用钢系列有七大类,分别是 、 、 、 、 、 、 。 5.表面工程技术有三类,分别是 、 、 。 6.热作模具钢的主要失效形式是 、 。 7.铁碳合金相图中三种基本相是 、 、 。 1.硬度 2.模具失效 3. 延伸率 4. 二次硬化 5. 时效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答卷中,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空3分,共15分。 二、填空题:本题每空1分,共25分。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 执笔人:吕柏林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材料 2.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总学时:48学时 5.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为机械类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校内金工教学实习,使学生通过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材料处理,材料选用基础的学习,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毛坯成型和零件加工知识以及其它有关课程及课程设计,制造工艺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 2.掌握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二元合金的结构与结晶. 3.掌握运用铁碳合金相图,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4.熟悉各种常规热处理工艺以及材料的表面热处理技术. 5.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组织,性能,应用与选用原则.(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2学时)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2.工程材料的机械性能(2学时) 强度,刚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 3.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6学时) 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 ;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4.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学时)

12-13-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编号:H110015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学时:16学时, 上机学时:14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组成、微型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几种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使学生掌握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并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 This course is a common basic course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s co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work principle of micro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WORD2003, EXCEL2003, POWERPOINT2003, basic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 Student studying the course should master knowledge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mas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use OA software and basic knowledge of network expertly.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微型机计算机的Windows2003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为以后的计算机后续课程及应用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以及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数制转换。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 (2)掌握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 (3)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4、作业与思考题 (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的 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是直接为土木工程实际问题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土木工程材料》是研究土木工程用材料结构、性能、标准及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并且研究如何选用和组配复合材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材料内部组成、结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合理选用和组配新型复合材料的能力。 2、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砂石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其关系;掌握矿质混合料、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熟悉石灰、沥青及钢材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技术要求; (3)了解各种外加剂的性能;了解部分新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向; (4)了解石灰、水泥凝结硬化原理;沥青混凝土强度理论;集料的级配理论;沥青乳化机理。 (5)了解土木工程中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制品及应用、了解建筑功能材料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应学完《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以便同学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它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二、本课程学习和考核的内容 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概况,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概况。 难点: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物中的作用 (一)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时) 教学内容:材料学的基本理论,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材料的耐久性。 教学目标:了解材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掌握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掌握材料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重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难点:材料的物理性质。 (二)天然石料(2学时) 教学内容:岩石的组成与分类、岩石的力学性能与测试方法、常用石料品种

计算机网络基本教学活动大纲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学生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安排:40学时 教材: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吴功宜吴英电子工业出版社 教学目的: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网络结构体系及协议有系统认识,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动向,对新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编制说明:由于教学对象与计划内本科生不同及学时的安排,故在教学内容上有比较大的区别,对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进行了割舍,淡化了一些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加强了实践内容的教学。 考试目的:本课程是为计算机网络应用而设,考试的目的主要考察同学对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理解程度,明白网络名词术语的含义,掌握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设备及方式,并对新技术的了解。―――――――――――――――――――――――――――――――――――――――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4学时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网络发展史 网络的分类 网络应用 第二章: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8学时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模型信道概念信息、数据与信号的概念。 传输介质:介质类型及主要特性。

数据编码技术:数字、模拟数据编码方法,主要数字数据编码方法及特点。传输技术:基带传输技术,频带传输技术,通信信道分析。 复用技术:复用方式分类。 数据交换技术: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报文交换 差错控制方法:差错控制机制 第三章: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4学时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分层意义,协议组成。 OSI参考模型:基本概念,模型层次,各层功能。 TCP/IP参考模型:模型层次,各层功能。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 第四章:局域网基本工作原理7学时局域网技术特点:局域网络概念,技术特点。 局域网拓扑结构:分类及及与物理结构的区别。 IEEE802参考模型 共享局域网工作原理:以太网令牌总线令牌环 局域网技术发展:高速局域网交换式局域网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第五章:局域网组网技术5学时 局域网传输介质 局域网组网设备 局域网组网方法 结构化布线技术 第六章:网络互连技术3学时

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限选 执笔人: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高等数学、化工原理 编写日期:2011年3月 修订日期:2012年3月

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围绕材料生产过程主要涉及到的工程理论,本课程主要介绍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工程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材料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工程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流体力学基础 (1)了解流体的基本物理属性和流体的输送设备。 (2)理解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体流动及流动阻力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工程应用。 第二章两相运动现象 (1)了解两相与多相流的专用术语和基本特性参数。 (2)了解粒子-流体的相互作用、连续相方程、流体-固体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第三章传热学基础 (1)了解传导传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综合传热等基本概念。 (2)掌握温度梯度、热流量的概念,平壁导热、园筒壁导热的计算,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及对流换热过程的描述,发射率、角系数的概念,物体之间的辐射传热,强化和削弱传热过程的方法。 第四章质量传递基础 (1)了解传质基本概念、分子扩散传质、传质与化学反应。 (2)掌握对流传质中的浓度边界层与对流传质系数、对流传质准数方程。 第五章物料干燥 (1)了解固体物料的去湿方法、物料的干燥方法、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平衡。 (2)掌握对流干燥、传导干燥、辐射干燥、场干燥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代码:04035 学分: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16 机动学时:4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实用网络技术及发展,重点介绍计算机局域网络硬件建设与软件安装使用、Internet服务平台的初步组建等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组建及服务平台搭建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新名词、术语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技巧,能组建中型的计算机局域网络,进行网络服务平台的安装、配置、管理工作,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日常维护。 二、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1、正确使用各种日常网络设备和通信协议;2、组建中等规模的计算机局域网络;3、安装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4、搭建局域网络服务平台; 5、搭建WWW服务器平台。 三、单元(章)教学目标 (一) 计算机网络概述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简单描述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2、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3、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4、正确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结构。 (二)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简单描述通信系统的概念; 2、叙述数据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同步方式、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数据传输的主要指标、传输介质; 3、描述多路复用概念(时分多路复用与频分多路复用)及差错控制方式、抗干扰编码。 (三)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正确描述计算机网络OSI七层模型的名称和功能; 2、描述七层模型的各层的通

信协议和控制方式。 (四) 计算机局域网络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简单描述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历史、特点及分类; 2、叙述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CSMA/CD的基本思想; 3、描述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 4、正确描述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组网技术。 (五) Windows 2000/2003 服务器操作系统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描述Windows 2000/2003操作系统各版本之间的区别; 2、正确描述Windows 2000/2003 Serve的安装需求和安装方法。 (六) TCP/IP的体系结构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描述TCP/IP协议模型的特点及与OSI模型的区别; 2、正确描述TCP/IP 协议的配置方法;叙述IP地址的划分方法及IP地址的应用。 (七)Windows 2000/2003活动目录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描述Active Driectory的概念与特点; 2、叙述Active Driectory的创建; 3、正确描述Active Driectory的用户和计算机控制台的使用; 4、正确描述组织单位、用户帐号和足的创建与管理。 (八) Windows 2000/2003 网络互连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正确描述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 2、叙述Internet连接共享和网络地址转换的实现方法。 (九) 用户工作环境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1、正确描述设置目录共享和文件和文件夹的NTFS权限设置; 2、叙述用户最终有效权限及从工作站连接共享文件夹; 3、描述用户配置文件的设置、登录脚本的定义; 4、正确描述磁盘配额的设置与管理。 (十)Internet服务器IIS的配置 学生学完本章之后能够: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材料课程代码:MEAU2012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性质: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 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必修课程)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物理化学、传热学、有机化学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陈长军 大纲执笔人:陈长军大纲审核人:倪俊芳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结构和机械零件常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性能特点,并使其初步具备合理选择与使用材料、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 教学目标:工程材料为工程学基础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材料的能力。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材料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解决工程实践中关于如何选用材料、确定热处理方法、安排某零件的工艺路线等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2)了解强化材料的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基本工艺 4)熟悉钢的牌号、性能、用途,正确选用材料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绪论(1学时) 目标及要求: 1)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程材料及其分类; 2)课程目的、任务与学习方法;课程内容,了解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学 习方法和主要参考资料。 讨论内容: 讨论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业内容: 掌握材料的概念及其基本的分类。 2、第一章工程材料的性能(2学时) 1.1静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2动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3断裂韧性 目标及要求: 1)掌握材料的拉伸强度指标,硬度的表达方法; 2)了解材料的冲击韧度与疲劳强度; 3)了解材料的断裂韧性; 讨论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