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摘要】自从城市产生,人类就不断的探索理想城市的发展模式。从希波丹母的米利都城到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对于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的描述,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出现。以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百鸟争鸣般的城市发展模式上的思想和论证,促进了城市从原始的居民点一步步发展到了当今繁华的大都市,更是促进了人类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本文,笔者将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多功能

一、理想城市模式——多功能城市的定义及特征

那何为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城市模式?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对于城市中的资源,市民的使用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应当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现在有些城市设计和规划追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可在具体实施时顾及了极少部分人的利益。

2.城市的各个部分要有很好的可达性。美国著名的城市问题研究者杜安尼(DUANNY)指出,现代城市规划中将土地利用性质严格分开,每类土地占据一个完全的地区,后果之一就是不方便。

3.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这点几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未来城市中,这点将更为人们所重视。依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汽车数量在未来很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其大量使环境污染将更为突出,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开创绿色交通系统,开辟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型交通模式。

4.高科技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生活条件,而由于环保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功能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正如杜安尼(DUANNY)例举的,由于技术的进步,现代许多的工厂安静整洁,我们没有原因不把它们安置在相对靠近居住区的地方。这也为小地块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5.在经济上,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内生产式的发展模式。现在不少的城市是基于外部发展的“城市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JOHN FRIEDMANN 教授对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

可见,传统的功能单一,依靠外来资金生存的城市(如资源城市),将不适应未来的区域合作和发展,城市的弊病将越来越突出,这种城市也是必将被淘汰的。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2)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历史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与物质兼具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鲜活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笔者将以城市建设的历史为依据,重点分析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标签: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城市在与世界交往上日趋频繁化。这些都在表明城市正需要一步步向现代化过渡。而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在接受着时代和社会人与时俱进观念的双重检验。 1、关于城市建设 1.1城市建设的含义 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环境,然后主动地对城市的建筑空间和物质环境进行安排的一项主观活动。而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从上世纪以来,就已经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关于城市建设史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它将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些外在形式与深层次的价值内在核心相结合,并以此为着力点,将中国城市的历史面貌作为重心,在开拓城市建设史研究的新篇章的同时,在指导城市发展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2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对城市中的一些物质形态加以变化,它是社会意识对历史、事件、地理文化的一种历史性质的记录。在城市建设的历史中,个人、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政治权威全部被记录在此,并可能穿越时间空间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达着建设者的思维的寄托。同时在研究城市建设的历史中,可以适当地了解当时的人物、生活、社会历史、经济状况等情况。通过这些冰冷的物体和自然存在的东西去窥视那个时代的各种关系,并进行总结产生思考得出想要的结论。 2、城市建设史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1城市建设史对城市建设规律的研究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中,城市建设的普遍规律一直是城市建设史研究

未来连锁超市发展的模式

1.未来连锁超市发展的模式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型的消费观念和顾客需求的情况下,连锁超市面临着越来越重要的转型发展问题。由于连锁超市目前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适应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转型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连锁超市发展模式的变化必须要从经营管理的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未来超市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弥补目前连锁超市的缺陷和解决其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探索未来连锁超市的发展模式需要从现在连锁超市所体现出的问题,即其与市场未能完全适应的地方。 根据对苏果超市经营管理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其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顾客满意度、从业人员、促销手段、购物环境五个方面。 商品的供应是超市经营的基础,供应链管理不科学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首先,建设成本和投资风险较大,同时,管理如此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如果缺乏具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将会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其次,配送规模缺乏柔性,配送客户单一:苏果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对象仅仅是苏果在市内的各超市,出现了配送规模缺乏柔性,客户单一,难以提高配送效率、创造规模效益。第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整个分销和配送过程效率较低。缺乏专业人员,导致管理不完善,使物流资源没有实现最大化应用。第四,缺乏完善的供应链支持,货源风险仍然存在:苏果超市供应链体系中的信息流往往不稳定,物流支持也不是很固定,并且由于组织间合作的临时性,信任与支撑也无从谈起。因此,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并未缓解商品质量、商品数量等货源风险。最后,缺乏完善的信息平台支持,运营效率较低。零售商因货架管理不善导致部分顾客流失,销售额下降,进而利润下降。 超市的作用就是满足顾客需求,顾客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偏贵;第二,客户服务方面不到位;第三,便民设施,例如停车场,这方面不不完善,第四,促销活动有缺陷。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导致客户服务乏力的主要原因。苏果启用的大部分是下岗人员, 又没有进行再就业培训。超收银员表情僵硬, 更有甚者当消费者没有零钱付款时, 就会召来收银小姐的埋怨, 所有这一切均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素质低的体现, 同时也是使顾客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苏果超市的促销手段也比较单一。除了低价是苏果超市一直使用的促销手段, 其次就是公交车路线广告。另外, 在主要商业区竖起了一批路牌, 让苏果超市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虽然这两种促销手段均获成效,但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显而易见,这种单一的促销手段并不是长久之策。 最后,货架商品陈列不科学,购物环境不够好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店铺门口,自行车停放混乱,没有专门管理;货架摆设太拥挤,同种商品在货架上陈列过多,减少了顾客选择的机会, 而且有些过期产品也无人更除。 针对这些问题,连锁超市想要转变发展模式必须树立超市盈利必须建立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这个观念,也就是说,超市必须要满足顾客的需要,更贴合顾客的需求,适当的做出一些调整。 首先,出售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可以适当减少。超市辐射半径是有限的,人们购买生活用品不会特地跑到较远的地方去,所以,即便是大型超市也不必经营过多的商品品种。从成本的角度看,经营过多的商品品种数会增加超市的经营成本。商品品种数量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如库存变大,库存资金占用大,物流配送成本变高,营销费用变高,经营面积占用大,商品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随之增加。从顾客角度看,一个商品功能差不多,往往有多个品牌,超市往往有多节货架陈列。超市陈列那么多品牌,让顾客去挑选。超市控制商品品种数量,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通常而言,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人口流量大,尤其是常住人口流量和回流量大,因为城市人口量大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交通便利,轨道交通设施完善,能够快速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3.教育资源良好,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劳动力量保障。 4.经济增长速度快,有潜在的经济发展前景。 5.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能够有效推动消费和城市建设。 二、目前,我国最有发展前景也将重点发展的10座城市分别为:南京、重庆、成都、天津、厦门、苏州、武汉、杭州、合肥、郑州。 南京,简称“宁”,中国四大古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中心。在江苏省内,南京的GDP增长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时已经赶超无锡,加之周围的资源集聚(如2030年的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辐射到周围的省份和地区。 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五十多所,远远高于杭州。此外,南京的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达32万

元,GDP的增速也远远超过杭州、合肥等城市。因此,可以说南京的发展潜力相当大。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在直辖之前,本属四川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那时的重庆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后因为经济的发展,于1997年6月被划为直辖市,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城市。 近几年,重庆的GDP增速迅猛,2016年,重庆的GDP增速为10.6%,位居全国前列。重庆的常住人口达三千多万,拥有普遍的高等院校六十多所;重庆的金融、投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本币外存款总额高。 成都,简称“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2005年-201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在10年间增长了两百多万,这座城市拥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近八万人次,充分突显了其坚实的科研力量。 此外,这所城市的外币存款人均达二十万以上,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接近。与此同时,成都是一个网红城市,其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的游客上千万,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苏州,古称“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19.51亿元,居地级市首位。 杭州,简称杭,自秦朝新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吴越国和南宋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优美而被称为“人间天堂”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社会,大都市的弊端早已暴露无遗,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空间拥挤、城市蔓延、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问题成为社会难题,世界上一些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同时,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社会变革,文章立足信息技术,通过探讨远程办公对现代企业运营的冲击,构想出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并提出信息时代城市发展将由大都市化转向中小城市联网化,以及转化条件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中小城市;联网化;物流;交通;金融 大都市产生于工业时代,工业生产聚集起了大量资源和密集劳动力,劳动力的聚集又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这样,资源和劳动力的聚集就成就了大城市。随着时代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有比重越来越低,已经降为国民经济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另一方面,社会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走进信息时代,同时,大都市已经暴露出人口、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值得深思。 1 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 1.1 大城市的起源 大城市化起源于工业时代,在工业社会,从事工

业生产需要大量密集的劳动力和大量的资源,这样就聚集起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采集业工人,在那个时代,金融、交通、信息、物流并不像当前这么发达,产业链内的企业地理位置越靠近成本就越低,所以,在工业时代,对于个体企业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市场和商业机会也越多,在利益驱使下,城市化的速度非常迅猛,城市逐步形成,甚至出现了很多人口上千万的大都市。 1.2 城市化的正效益 城市起源于商业活动,反过来又是商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 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时代,城市是市场的载体,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市场,如果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市场经济。 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市场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也是深远的,商业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为社会各个领域聚集起了人力和资金,如果没有一定规定的城市作载体,大型科研机构、医院、学校都不会出现,社会也不会像现在如此繁荣进步。 ③对文明的推动。城市化促使人的聚集,人的聚集推动了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步。 1.3 城市化的负效益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中国未来潜力最大的十座城市 南宁上榜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但现在也有许多二线乃至三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合理的规划、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使得这些城市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有眼光,可以去这些城市谋求发展,未来一定不错。 十【沈阳】东北经济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本身条件就不错,加上离港口也不远,又占有东北亚中心的地理优势,未来重新起飞并不遥远。 九【郑州】郑州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位于中部,交通便利,而且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物流制造业的首选地之一。短暂40于年的现代建成史,速度可以与任何一个城市比拟。 八【长沙】位于中部腹地,京广沪昆两条高铁交互让这座城市成为高铁核心城市之一,而且还具有水路交通优势,机械工程、动漫、娱乐产业发达,中部未来的龙头之一。 七【合肥】近几年城市的骨骼一直在做大,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制造业正在迎头赶上。位于中部和华东之间,是华东的交通枢纽之一,而且安徽本身资源不错,人才众多,未来可期。 六【南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也十分雄厚。南宁是中国和东盟交流的桥头堡,以前交通是其软肋,但现在高铁打通后,成为进入东南亚的要冲。一位香港学者曾提出,南宁将会成为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宁绿地中央广场开盘热销现场精装预约,167-228㎡精装豪宅产品即将亮相

在项目毛胚房源持续热销的势头下,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南宁绿地中央广场海珀·璞晖精装产品即将面世。精装单位传承绿地高端产品海珀系的高贵血统,引入国际优秀的设计团队,采用高端家装装饰品牌,力求舒适与尊贵的完美呈现。纵观全国的绿地海珀产品,价格都大幅拉开同区域的其他住宅一倍以上,销售依然迅猛,普遍都成为市场的销冠。 五【宁波】从一个内河港口转变为国际性港口,与杭州联系紧密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外贸制造业,港口,化工是宁波的强项,民营企业也十分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未来更加美好。 四【重庆】最大的直辖市,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速,位于长江上游,链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中新产业区落户重庆的重要原因,汽车、电子信息、制造、能源、金融产业都十分发达。 三【成都】西部的明星城市,号称第四城,。拥有使领馆数量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国际航线也十分发达,正在兴建第二机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正进入加速通道,带动成都进入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发展阶段。 二【西安】虽然传统上被归于西北,但实际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最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陆空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西咸新区,高科技产业、医药、新能源汽车、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一【武汉】传统上就是中国的核心都市之一,九省通衢的说法自古流传,地处中国人口腹地,干线陆路、水路纵横,水陆空交通中部无市能敌,是长沙郑州望尘莫及的。教育、工业、高科技产业都很发达,将成为中部最重要城市。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 4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通知的形式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将是指导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发展总体目标为: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在理念导向上,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以人为本,以维护城乡生态安全、降低碳排放为立足点,倡导因地制宜的理念,优先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全生命周期理念,全面考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行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性能。在目标选取上,发展绿色建筑与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同步,促进技术进步与推动产业发展同步,政策标准形成与推进过程同步。在推进策略上,坚持“先管住增量后改善存量,先政府带头后市场推进,先保障低收入人群后考虑其他群体,先规划城区后设计建筑”的思路。《规划》重点任务包括: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房、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着力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老旧城区的生态化更新改造五大方面。 4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新产品博览会上说,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福州宝龙城市广场业态分析

宝龙·城市广场 ――福州新航母商业迪斯尼 第一步先来认识宝龙城市广场 宝龙城市广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工业路与二环路交汇处,东至宁化路,南至宁化小区,西至西二环路,北至工业路。位于大福州的几何中心,与福州两大传统商业街区东街口和中亭街的黄金分割点——洋头口近在咫尺。 1 为什么说宝龙城市广场是地标式的商业中心? 2004,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商业地产 商业零售业专业人士一致看好宝龙城市广场地段的现有购买力和该商圈的前景 房地产业内人士一致看好宝龙城市广场地段前景 (投资建设一年,区域周边地价从100万元/亩,提升至387万元/亩。) 宝龙城市广场进一步完善福州的城市配套功能,五星级电影城、高档娱乐、大型一站式购物中心极大提高了福州的商业档次,独特的建筑景观提高了福州的建筑层次。 位于大福州商业核心区,辐射市区200万人口,该商圈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在10分钟车程内延及南北江滨众多高尚社区,聚集人流和消费力的潜力惊人,宝龙城市广场必将成为该区域范围内最重要的生活配套。其商业服务半径必将覆盖至整个福州市区及五区八县、莆田、南平、宁德等城市。 2为什么说宝龙城市广场的经营模式上比福州以往传统商场更有优势? 宝龙城市广场的经营模式: ONLY ONE一站式消费+EPTC体验型消费,是目前国际驻留商业模式,是国内最现金商业模式,领先福州同业50年,在国外有1>50定律,即该商业模式仅占商业总量的1%,但却占有50%的商业市场份额。相比传统零售商业以“购”为主,功能配套只是围绕“购”而展开,存在功能配套不健全的先天不足。 哪个商场能统一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业态,用专业公司统一管理,同样只有宝龙城市广场。这就是宝龙城市广场不同于传统商业的地方,也正是它会较传统商业成倍地吸引人流的地方,是投资、经营的保障。 宝龙城市广场的经营优势:

中国 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09年11月22日10:12凤凰网论坛 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3、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和资源全球共享。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发达国家依靠其在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上的垄断地位,攫取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国家层面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逐渐衰落或相对衰落。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中国城市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我们在2019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三沙市和港澳台外的3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十大城市土地面积合计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2018年经济总量20.6万亿元,占全国的22.9%;常住人口1.4亿,占全国的10.3%;A+H股上市公司市值76.6万亿元,占全国的72.3%。 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天津已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深圳、南京、杭州未来或有望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设目标为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2005年原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定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为全球职能城市。2010年住建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在国

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2016年5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6年12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国家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总体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分别引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重庆、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战略支撑;武汉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地区;郑州引领中原发展;西安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发展。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成都和武汉在榜单中名列前十,郑州与西安分别是11名、14名。榜单前十中的深圳、南京和杭州虽然暂时未入围国家中心城市,但综合实力突出。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包玥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包玥 发表时间:2018-12-05T11:14:26.7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作者:包玥 [导读] 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北京奥科兴源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本文详细阐述了目前现阶段传统理念与超前意识的矛盾,生态平衡破坏现象严重,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等城市规划现状,针对于不同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有效策略,希望能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相关概述 城市规划属于一种社会性规划,涉及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内容可包括人口规模的调整、公共设施、住房、广场、交通运输、园林绿化、消防安全、医疗及教育等多方面。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及科学依据,可使城市内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是实现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化、低碳化、个性化、系统化地进行城市规划有助于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2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2.1传统理念与超前意识的矛盾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安排意图,其意在长远。如城市总体规划是考虑城市20 年左右的城市土地及空间利用的宏观安排,需要具有超前的规划意识,而在许多城市规划方案及对规划的管理控制过程中,不仅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反而受到传统思想左右,造成城市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1]。如河南夏邑县曹集乡政府办公楼、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广场等,都存在因受讲排场、求大气等传统思想左右,出现建成后受人诟病的情形。 2.2生态平衡破坏现象严重 城市规划以空间规划为主要形式,以全面塑造公共生活空间,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然而纵观当前城市规划现状,其性质已慢慢发生了转变,城市规划已逐渐衍生成了促进城市发展、获取高效利益的一项工具。相关部门由于缺乏生态经济观念,不计后果,盲目追求短期发展目标,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过份的追求发展速度及局部利益,居住环境混乱、活动空间小、人口密集等现象严重,使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例如一部分城市规划部门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传统的城市建筑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最终严重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能力。 2.3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产、欧化建筑席卷全国。“千城一面”是中国城市无可回避的尴尬,很多地方在规划过程中只重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等硬规划,对产业规划、特色规划等软规划缺少关注,缺乏对城镇资源环境、地理区位、交通状况的具体化分析。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打造自身专属的“城市名片”则令人看到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希冀。因此,例如大都市的CBD,在区域模式和建筑设计的方面,势必会走向一定的相似性,即便视觉上努力地进行区别,除非是名载史册的摩天大楼,人们还是很难分辨两个城市核心区。 2.4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 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2.5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城市规划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变动,不定期对城市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然而这一特点却给部分工作人员留下了缺口。有些工作人员利用职位之便谋求私利,随意变动规划方案,使得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其职责,管理力度不够,使得相关人员有机可乘。此外,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管理层人员常有身兼数职的现象,难以将其监督职责落到实处。 3针对城市规划现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3.1规划思想转变 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发展应与时俱进,同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的多种变化与可能性,在进行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时,必须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以达到更好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将生态优先、尊重历史与文化、多元化决策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此外,城市规划应由单一的技术手段向综合多样的决策和博弈过程转变,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律效力,有效进行城乡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明确区分城乡规划中严禁建设开发的地段及限制、适宜开发建设的地段。政府从上级至下级应对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给予充足保障,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力邀高水平的正规单位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坚决避免蓝图式规划,有效做到规划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统一;在保证规划成果水平的基础上,还能维护当地规划设计市场的良好运转秩序[3]。 3.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做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处理。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向吸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持,为此政府要加大对一些无偿公共生态事业的投入,使城市的生态发展能够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衡。(2)科学调节局部资源与整体资源管理。在对城市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