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晏子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大臣中权力最大的官),他的名字叫晏(yàn)婴,又叫晏平仲。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现在介绍其中的一则。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

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

华而不实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原因?”

晏子回答: “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

景公不满意地说:“我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

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提问的人,也可以虚假地回答他。”

晏子发笑

齐景公往牛山游览,向北登临齐国都城时,突然哭道:“人生怎么像奔腾咆哮的流水,离开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据听了,也哭泣起来了。晏子却在发笑。齐景公怒问他为何发笑。

晏子回答:“如果使贤能的国君,长久地据守齐国,那么,太公、桓公将长久地据有齐国了;如果让勇猛的国君,长久地占有齐国,那么庄公,灵公将要长时间地享有齐国了!那么,您怎么能得到国君的宝座而立身于世呢? 而您偏偏独自因

为这事流泪伤情,这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不仁道的国君我看到一个,馅谀的近臣我见到两个,这就是我私自发笑的原因啊!”

晏子数罪

齐景公喜欢捉鸟玩,便派烛邹专门管理鸟儿,可是烛邹不慎让鸟飞逃了。景公大为恼火,下令杀死他。晏子说:“浊邹有三条罪状,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齐景公高兴地说:“好。”于是把烛邹叫进来。

晏子便一本正经地说:“烛邹!你知罪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它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国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事传出,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士人,败坏我们国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你真是罪该万死!”说完,马上请求景公下令斩杀。

可是景公却说:“不要杀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 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秦穆公

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 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晏子使楚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电视剧《兵圣》中的晏子(午马饰)

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会说话的人。现在他将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当晏子来的时候,请允许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着的是做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的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橘子长在淮河南边就是橘子,而长在淮河北边就变成枳子,虽然两种植物的叶子一样,它们果实味道截然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啥,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辛勤劳动,到了楚国反而学会了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类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还很多。晏子凭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一些国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春秋末期著名的外交家。《晏子春秋》里记载了近百条晏婴劝谏齐景公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他的思想里充满了智慧,他的语言也极有特色,或锋芒毕露,或非常含蓄;或严肃庄重,或滑稽幽默。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一次,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了,齐景公大怒,就下令把养马的人抓来肢解。这时晏子在场,左右武士正想动手,晏婴上来制止,对齐景公说:“杀人总得有个方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尧舜是传说中的仁君,不会因为一匹马而杀人,自然也没有杀人肢解之法,齐景公知道晏婴的意思,就说:“那就不肢解罢,把他交给狱官处死算了。”晏婴又对齐景公说:“这个人的确该死,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请让我说说他的罪状,让他知道,然后死个明白,您说好吗?”齐景公说:“好啊,那你就说吧!”晏婴就开始数说他的罪状:“你犯了三条大罪: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一大死罪;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喜爱的,这是二大死罪;因为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百姓听说之后一定会怨他,诸侯听说之后一定轻视我国。你养死了国君之马,使百姓生出怨恨,使邻国轻视我们,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监狱,你知罪吗?”齐景公喟然而叹说:“请您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伤了我的仁爱之名。” 齐景公因为一匹马而杀人,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可是晏婴在这里没有采取赞成齐景公,甚至帮助他说话,但实际上则是正话反说,用逻辑上的归谬法把齐景公要杀人的错误归入极端,使齐景公自己省悟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在幽默中含有机智。还有一次,齐景公的一个最喜爱的姬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守丧,三天不吃饭,坐在那里不离开,左右群臣多次劝说,他就是不听。晏婴进来说:“外面来了一个术士和一个医生都说:…听说婴子病死了,他们愿来救人。?”齐景公听了大喜,马上就起来了,说:“她的病可以治好吗?”晏婴说:“这是客人说的,他一定是良医,请他试试吧。但是他们来救人时得请君离开这里,好好地去洗浴吃饭,他们还要在这里求鬼降神。”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就说:“好吧,我马上离开。”趁齐景公离开去沐浴吃饭之际,晏婴下令让棺人马上把死人入殓,入殓之后,他又对齐景公说:“医生治不了她的病,我们已经把她入殓,不敢不告诉您。”齐景公听了很不高兴,知道晏婴在这件事上骗了他,就说:“您以医生看病为由让我离开,然后把死人入殓又不告诉我。我这个当国君的,已经有名无实了。”晏婴说:“您难道不知道死人不能复生吗?我听说,君王臣从叫作顺,君僻臣从叫作逆。今日君不顺而行逆,对贤人礼遇很薄,对嬖妾却悲之甚哀。人死尸朽还想让她复生,哀伤害性,已经有失为君之道了。诸侯宾客听说您这样都不愿意出使我国,本朝大臣看到您这样也羞于当官。按照您的这种行为作事,不能引导好人民;顺从您的欲望,也不能保住国家。您这样是不对的。”齐景公说:“我不明白这些,请告诉我怎么做吧。”晏婴说:“国家的士大夫,诸侯四邻的宾客,都在外面等着见您,您要哭而节哀。” 齐景公因为死了爱妾而悲伤过度,失去了应该把持的理智,在这种场合,用正常的办法来劝他显然不行,因此充满智慧的晏子又采用了另一种“骗”的方法,先谎说医生可以使

死人复生,哄骗齐景公离开,把死人入殓,然后去劝说他。这种方式虽然不够“诚实”,但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却不失为一个最佳的方法,从这件事中最能看出晏子随机应变的能力。晏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忠臣,一个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思想敏锐,头脑灵活,处事机敏的人,因而他能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不同的事件特点和君王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心境而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请看《内篇·谏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人无完人,不管做到多高职位的人,他总有出错的时候。聪明的下属这时候就会为挽回上司的名声而不遗余力。如果犯错的是上司,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保全了上司对外的良好形象,对上司也好,对自己也好,甚至对整个团队的成员来说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于是上司会非常感激你的牺牲,总会找机会投桃报李的。在管理中总充满这样的矛盾,看似付出了很多,实际你收获的更多。

晏平仲舌战群雄

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入朝时,为了嘲讽晏子短小的身材,楚国派身材高大的武士罗列在两旁迎候,晏子对楚国陪同说:“我是为二国友好交往而来,并不是来与贵国交战的。把这些武士撤下去吧。”陪同只得尴尬地叱退武士。晏子进入朝门,楚国几十员大臣等候着。楚郊尹斗成然首先发话:“听说齐国在姜公封国时,强于秦、楚,货通鲁、卫,而自从桓公之后,屡遭宋、晋侵犯,朝晋暮楚,齐君臣四处奔波臣服于诸侯。但凭景公之志、晏婴之贤,并不比桓公、管仲差呀,这是为什么?”晏子说:“兴败强衰,乃国之规律,自楚庄王后,楚国不是也屡次遭到晋、吴二国的打击吗?我们景公识事务,与诸侯平等交往,怎么是臣服呢。你的父辈作为楚国的名臣,不也是这么做的吗,难道你不是他们的后代?”斗成然羞愧而退。楚大臣阳丐上前一步说:“听说你很善于随机应变、左右逢源,然而,齐国遭遇崔、庆之难,齐多少忠臣志士为讨伐二人而献出生命,你作为老臣,既不能讨贼,又不能退位,更不能以死相拼,你留在朝廷还有何用?”晏子说:“抱大志者,不拘小节;庄公之死有他自身的错误。我之所以留身于朝中,是要扶助新君立国、强国之志,而非贪图个人的性命。如果老臣们都死了,谁来扶佐君王呢?”阳丐自知无趣退下。楚右尹郑丹上前逼问:“你说得太夸耀,崔、庆之难,高、陈等相并,你只是隔岸观火,并不见你有什么奇谋?”晏子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庆之盟,我未干与;四族之难,我正在保全君王,这正是宜柔宜刚,怎么说是旁观呢?”郑无话可答。楚太宰启疆闪出发问:“你贵为相国,理当美服饰、盛车马,以彰显齐国的荣盛。你怎么骑

着瘦弱的马、穿着破旧来呢,还听说你这件狐裘,已经穿了三十年了,你是不是太吝啬了。”晏子笑答:“你太见小了,我自从居相位来,父辈有衣裘、母辈有肉食、妻族无饥荒,同时,依靠我救助的还有七十多家。我个人虽然节俭,而富于三族、解除群士之难,这不是更显示出君王的德正吗?”启疆叹服。楚王车右囊瓦指问:“我听说君王将相,都是魁梧俊美之相,因而能立功当代、留名后人。而你身不满五尺,力不能胜一鸡,你不觉得羞愧?”晏子坦然自若地回答:“秤驼虽小,能压千斤;舟桨空长,终为水役。侨如长身而被鲁国所杀、南宫万绝力却死于宋国,你自以为高大,还不是只能为楚王御马吗?我虽然不才,但能独当一面,忠心为国效犬马之力。”囊瓦羞愧难当。楚大夫伍举见大家难当晏子,忙解围说:“晏平仲天下奇才,你们怎么能跟他较劲呢,算了,楚王等着召见呢。”后来,晏子又与楚灵王斗智斗勇,另是一段佳话!晏子名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今山东潍坊市高密)人,春秋齐国名相。据专家考证,他活到95岁(前595-500年)。在2500多年前,医疗条件极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时代,一个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龄,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晏子一生忙于政事,没有养生长寿方面的论述,但从有关典籍和家乡人们的传说中,可窥到这位政治家长寿之道的一斑。仁者长寿,和则养生。“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找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法”的道理。廉洁无私,心胸坦荡。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他善良无私的胸襟和坦荡宽阔的心地,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简朴,清心寡律。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乐观豁达,处其自然。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过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不像有的王公贵胃祈求长生之术,求神灵保佑不死。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晏子的故事读后感

晏子的故事读后感 晏子的故事读后感 晏子的故事读后感 1.晏子这个人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曾学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让我知道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有爱国精神、能言善辩的人,可今天,我读了《晏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晏子心胸宽广、知错就改、谦虚有礼、以诚待人的另一面。 故事中,晏子用他的马营救了久闻的贤人越石父,并诚心把他安 顿在自己府中,晏子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来得及认真照顾越石父,最后越石父不但没有向晏子谢恩,反而指责了了解自己的晏子待他无礼,不如囚禁得好。晏子官位高居齐相,但面对他收留的门客越石父的指责,他不但没有要求越石父的回报,没有对他感到不满意,也没有怨言,反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虚心接受越石父的批评。晏子的做法太出乎我意料。如果按平常的人来对待这件事,一定会很在意他的态度,会责备他忘恩负义,没有报答他的搭救之恩,更不会向他道歉。而晏子却深刻反思了越石父的责备他的话,认识到了自己没有好生对待越石父,救了人而存有骄矜的心思,知错就改。这充分地体现了晏子博大的胸襟。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不能自恃有功,傲慢无礼;受人恩惠的人,也不应谦卑过度,丧失尊严。谁都有帮助别人的 机会,谁也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难题,只有大家真诚相处,平等相待,人间才有温暖与和-谐。

2.今天,我读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感受颇深。 晏子是齐国的一名大夫,后来被齐景公拜位相国。公元前531年。齐国想看看“蛮子国”楚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便派晏子做了使者去楚国察看一下情况。楚灵王得知晏子是一个小矮个儿,便让他从城门旁的一个五尺高的窟窿里钻进去,可晏子是何等人士,他见了这窟窿,不慌不忙,笑着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如果你们国家是狗国,我就从窟窿里钻进去。”士兵当然不可能承认,只好让晏子从城门走进去。(晏子真是good!) 楚灵王见来者“不善”,便轻蔑地笑道:“难道楚国没有人了吗?”“楚王怎么能这样说。齐国的一部分人甩一把汗就能下一场雨;举一下袖子就能连成一片云呢!”晏子面不改色的回答。楚灵王又取笑他说:“那齐国为何打发你这般面容丑陋的人来?”晏子听得出话中有话,便说:“我们国家有个规定,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我最没用无能,就派到这儿来。”说完晏子还故意笑了笑。 其他楚国大臣也不停地讥笑晏子,但都被晏子拿话驳回去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晏子这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别人的嘲笑中能够随机应变,对答如流,在楚王面前,也能从容地回答,真是妙语连珠,要是换了我。在别人的嘲笑中早就羞愧地回自己国家去了,更别谈什么回答了。

晏婴的故事

晏婴的故事 1、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2、晏子二桃杀三士 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子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子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一会儿的功夫,晏婴带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6个桃子。众人一见,只见盘子里放着的6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诺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晏婴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于是传令下去。话音刚落,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

2017-2018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五 自主检测与反馈 含答案 精品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环绕 B.与禽兽奚择.哉择:选择 C.舜为法.于天下法:榜样 D.礼人不答.答:答应 答案 C 解析A项围。B项区别。D项回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B.是故君子有终身 ..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 D.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 答案 B 解析B项“终身”指一辈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D项于是:古义,是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B.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 C 解析 A 项“亡”同“无”。B 项“由”同“犹”。D 项“畔”通“叛”。C 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若是,孰能御之其.横逆由是也 B.????? 夫环而.攻之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 舜为法于.天下耕者皆欲耕于. 王之野 D.????? 君子以.仁存心以.天下之所顺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介词,拿、用。A 项假设连词,如果/第三人称代词,他。B 项表修饰的连词/表因果的连词。C 项介词,给/介词,在。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C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 .其待我以横逆 答案 C 解析 C 项为省略句,省略了“委而去之”的主语“守城之人”。A 、B 、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后置。

晏子的故事

请阅读下列补充材料,并说出你的感受: 1、晏子: 晏婴,莱地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死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50年)。谥曰平,字仲,故又称景平仲或晏平。由于其影响甚大,象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一样,他也被人尊称为晏子。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起初,他按照"世卿世禄"制的传统,继其父晏弱(晏桓子)为齐国大夫,后任国相,历辅灵公、庄公、景公三朝。 晏子生活的时期,是春秋末期。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春秋时期的长期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当时中原地区出现了普遍地厌战情绪和一系列"弭兵"活动。与此同时,在各诸侯国内造就了一大批军功新贵,随着他们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宗法血缘关系破坏,他们迫切要求取得统治权力,向衰落中的公室旧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相适应,晏子对外反对侵伐战争,对内,主张实施尚贤和爱民的仁政德治。晏子的政治活动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两个时期正好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前期的活动主要是在灵公、庄公时期,以反对齐国参加对外侵伐战争,主张偃武修文为主。后期即在景公时期,以反对横征暴敛,主张宽政省刑,节俭爱民为主。 晏子一生,主要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度过,他忠君而不保守,机智灵活而不固执呆板,遵礼尚贤而又节俭爱民。司马迁作《史记》,将他与齐国的另一著名宰相管仲并列在一起作传(《史记·管晏列传》),并对两人进行了这样不同的评价:"晏子俭矣,夷吾(管仲)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在中国历史上,充满智慧的人不少,但晏婴却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身处相位(三国时代的曹操、诸葛亮也是宰相),更在于他的"智慧流派"与众不同:既不同于曹操的奸滑阴狠,也不同于诸葛亮的一本正经,而是充满幽默和灵气。更主要的是:晏婴是一个丑陋的矮个子,却当上相国。不仅当上相国,而且能够以各种巧妙的方式,影响三代君主和臣民,并使齐国的影响,在春秋各国中不可小视。 据司马迁的记载,在汉武帝时,就有《晏子春秋》一书流传。 2、《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柳宗元《辩晏子春秋》说: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予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冶子等尤怪诞,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照柳宗元说法,人

晏子的事迹_0

晏子的事迹 篇一:晏子故事系列 《晏子故事系列》之一:齐景公欲诛养马之人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匹心爱的马,交给养马的官吏看养,并且嘱咐要好好照料马儿。谁想有一天,马突然得了暴病死了,连养马人都不知是何缘故。 齐景公得知后,十分伤心,同时也很生气,一定要派人将养马者肢解处死。 晏子此时侍立于旁,众臣们见君王暴怒,也不知说何是好。听齐景公一声令下后,左右的侍卫便要进前去抓养马者。晏子见了,马上站了出来,示意侍卫暂且住手,自己便向齐景公请问道:“君上,肢解人也须有个方法步骤,但不知古圣尧舜肢解人,是先从哪儿下手的啊?”正当恼怒的景公一听,大吃一惊,想尧舜是一代圣王,爱民如子,哪会肢解人?自己如今这样做,怕与圣贤背道而驰,反与桀纣为伍了。内心有所惭愧,便顺口说道:“从寡人开始。”侍卫们一听,于是退下。虽收回肢解之令,可景公余怒未消,下令说:“免去肢解,将他交付牢狱,处以死刑吧。” 晏子听了,并没有再阻止,只是向景公作礼问道:“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只可惜他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被处死,恐怕会死不瞑目。不如让微臣替君王将他的罪状一一说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

后再交狱执行,好让他死得甘心,您觉得可以吗?” 齐景公一听,觉得晏子的话也不错,便答应了。 晏子于是上前,当着众臣之面,开始数说起养马的人来:“你知不知道,你犯有三条大罪:第一条,君王让你养马,结果不小心,马暴毙死了,等于你杀了马,应当判你死刑;第二条,死的马是君王最爱的马,应当判处死刑;第三条,君王因为一匹马就杀人,让全国的百姓听说此事,必定会因此埋怨我君爱马胜于爱人;诸侯如果听说此事,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但是追究原因,只是由于你把君王的马养死了,最后竟让百姓生怨,兵力削弱于邻国,更应当判处死刑。现在,交付狱吏,执行死刑吧!” 齐景公在座上听后,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条条都不足判养马者死刑,并由此也见到自己的过错,不由喟然长叹,对晏子说道:“先生您就开释他吧,开释他吧!无论如何,也不能因此伤了我的仁德啊!” 人在暴怒时,常会意气用事,说出或做出一些与常理相悖之事。齐景公在爱马死了以后,伤心过度,一时气极,竟要以极刑处死养马者。虽然臣子们都知道这个做法是不对的,但景公暴怒之下,倘若强要直言相劝,只怕不但无法解救养马者,自己也要惹祸上身。 晏子在此情急之下,能沉稳不乱,并急中生智,以善巧的劝谏,解救了养马者,同时,也让景公发现自己的过错,收回成命,可以说真是智慧过人啊! 由此,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观自己,当别人在发怒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否也会随之起伏不定?倘若自己一开始就乱了方寸,便难

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

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本文是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本文是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 其一、景公派遣晏子治理阿县。三年后,晏子听到很多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很是不高兴。晏子说:"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请再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定会让你听到有关我的好话。"果不其然,三年的时间到了,每个人都夸赞晏子。景公准备给予赏赐,但都被晏子拒绝了。景公就问他原因,晏子就对他说:"以前我铁面无私,认真执法,别人都说我的坏话,现在我改变了做法,对待事物听之任之,无为而治。所以都来夸赞我。原本的奖赏现在因该是惩罚,于是通过这件事后景公开始信任晏子了。 其二、晏子带着齐景公进行微服私访。当走进一家店,发现没有多少人愿意买鞋,而买假脚的却是不少。于是就问原因,老板解释说,现在的君主滥施刑法,动不动就要处人刑法,脚就被砍了去。不买假脚的话,如何进行生产,养活自己呢。晏子还带着景公进到了百姓的居住区。发现房子很是破烂,孩子们面黄肌瘦的在路边乞讨,景公看来很是有所触动。 其三、景公喜欢出游喝酒,晏子则想方设法让他少喝。可是事与愿违,

景公又喜欢上了建造楼阁。晏子知道拦不住,就主动把工程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增加预算,拖延工期,一拨又一拨的雇佣劳动工人,三年之后,工程完成了,受灾百姓也顺利度过了灾难。 晏子使楚故事 晏子,众所周知的一位历史人物,身为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为人机智,善于辞令,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爱国忧民的性情在各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称赞和声誉。晏子使楚这则典故中,讲述了晏子是如何的巧言善变,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当时的晏子被任命去楚国访问。楚国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于是就让晏子在大门旁边的一处小门中进去。晏子于是停住了脚步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进去,今天我来楚国相访,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于是迎宾客们就带晏子从另一扇大门进去。 晏子初次拜见楚王,楚王便质问到:"楚国是没人了吗,竟派来您作为使臣。"晏子很是严肃的回答,齐国上下七千多户人家,若是全部张开袖来,天瞬间就能暗下来;若一起挥洒汗水,瞬间倾盆大雨。怎么能没人才呢!楚王仍就不甘示弱,反问道:"既然如此,那为何会派您来呢?"晏子则机智的回答道:"齐国派使臣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派,贤能的人自然会到贤国的国家访问,像我这般不肖,只能来到楚国了。 于是楚王很是懊恼,便向群臣请教,于是乎就出现了"晏子偷盗事件"。再一次酒宴上,晏子被诬赖偷盗,楚王就问道:"齐国人都会偷盗吗?"晏子则离开座位说道;"我听说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则是酸枳,尽管叶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其原因,还是水土不同。百姓生

晏子的故事优秀阅读感悟心得体会

晏子的故事优秀阅读感悟心得体会 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是广为流传的故事,让我们学习到什么是尊重。下面是为你的晏子的故事读后感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晏子这个人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曾学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让我知道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有爱国精神、能言善辩的人,可今天,我读了《晏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晏子心胸宽广、知错就改、谦虚有礼、以诚待人的另一面。 故事中,晏子用他的马营救了久闻的贤人越石父,并诚心把他安顿在自己府中,晏子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来得及认真照顾越石父,最后越石父不但没有向晏子谢恩,反而指责了了解自己的晏子待他无礼,不如囚禁得好。晏子官位高居齐相,但面对他收留的门客越石父的指责,他不但没有要求越石父的回报,没有对他感到不满意,也没有怨言,反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虚心接受越石父的批评。晏子的做法太出乎我意料。如果按平常的人来对待这件事,一定会很在意他的态度,会责备他忘恩负义,没有报答他的搭救之恩,更不会向他道歉。而晏子却深刻反思了越石父的责备他的话,认识到了自己没有好生对待越石父,救了人而存有骄矜的心思,知错就改。这充分地体现了晏子博大的胸襟。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不能自恃有功,傲慢无礼;受人恩惠的人,也不应谦卑过度,丧失尊严。谁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谁也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难题,只有大家真诚相处,平等相待,人间才有温暖与和-谐。

晏子是齐国的一名大夫,后来被齐景公拜位相国。公元前531年。齐国想看看“蛮子国”楚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便派晏子做了使者去楚国察看一下情况。楚灵王得知晏子是一个小矮个儿,便让他从城门旁的一个五尺高的窟窿里钻进去,可晏子是何等人士,他见了这窟窿,不慌不忙,笑着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如果你们国家是狗国,我就从窟窿里钻进去。”士兵当然不可能承认,只好让晏子从城门走进去。 楚灵王见来者“不善”,便轻蔑地笑道:“难道楚国没有人了吗?”“楚王怎么能这样说。齐国的一部分人甩一把汗就能下一场雨;举一下袖子就能连成一片云呢!”晏子面不改色的回答。楚灵王又取笑他说:“那齐国为何打发你这般面容丑陋的人来?”晏子听得出话中有话,便说:“我们国家有个规定,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我最没用无能,就派到这儿来。”说完晏子还故意笑了笑。 晏子这个人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曾学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让我知道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有爱国精神、能言善辩的人,可今天,我读了《晏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晏子心胸宽广、知错就改、谦虚有礼、以诚待人的另一面。 故事中,晏子用他的马营救了久闻的贤人越石父,并诚心把他安顿在自己府中,晏子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来得及认真照顾越石父,最后越石父不但没有向晏子谢恩,反而指责了了解自己的晏子待他无礼,不如囚禁得好。晏子官位高居齐相,但面对他收留的门客越石父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系列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系列 (一)【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

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本文是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其一、景公派遣晏子治理阿县。三年后,晏子听到很多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很是不 高兴。晏子说:“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请再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定会让你听到有关我 的好话。”果不其然,三年的时间到了,每个人都夸赞晏子。景公准备给予赏赐,但都被 晏子拒绝了。景公就问他原因,晏子就对他说:“以前我铁面无私,认真执法,别人都说 我的坏话,现在我改变了做法,对待事物听之任之,无为而治。所以都来夸赞我。原本的 奖赏现在因该是惩罚,于是通过这件事后景公开始信任晏子了。 其二、晏子带着齐景公进行微服私访。当走进一家店,发现没有多少人愿意买鞋,而 买假脚的却是不少。于是就问原因,老板解释说,现在的君主滥施刑法,动不动就要处人 刑法,脚就被砍了去。不买假脚的话,如何进行生产,养活自己呢。晏子还带着景公进到 了百姓的居住区。发现房子很是破烂,孩子们面黄肌瘦的在路边乞讨,景公看来很是有所 触动。 其三、景公喜欢出游喝酒,晏子则想方设法让他少喝。可是事与愿违,景公又喜欢上 了建造楼阁。晏子知道拦不住,就主动把工程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增加预算,拖延工期, 一拨又一拨的雇佣劳动工人,三年之后,工程完成了,受灾百姓也顺利度过了灾难。 晏子,众所周知的一位历史人物,身为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为人机智,善于辞令, 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爱国忧民的性情在各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称 赞和声誉。晏子使楚这则典故中,讲述了晏子是如何的巧言善变,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当时的晏子被任命去楚国访问。楚国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于是就让晏子在大门旁边 的一处小门中进去。晏子于是停住了脚步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进去,今天我 来楚国相访,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于是迎宾客们就带晏子从另一扇大门进去。 晏子初次拜见楚王,楚王便质问到:“楚国是没人了吗,竟派来您作为使臣。”晏子 很是严肃的回答,齐国上下七千多户人家,若是全部张开袖来,天瞬间就能暗下来;若一 起挥洒汗水,瞬间倾盆大雨。怎么能没人才呢!楚王仍就不甘示弱,反问道:“既然如此,那为何会派您来呢?”晏子则机智的回答道:“齐国派使臣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派,贤能的人自然会到贤国的国家访问,像我这般不肖,只能来到楚国了。 于是楚王很是懊恼,便向群臣请教,于是乎就出现了”晏子偷盗事件”。再一次酒宴上,晏子被诬赖偷盗,楚王就问道:“齐国人都会偷盗吗?”晏子则离开座位说道;“我听 说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则是酸枳,尽管叶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 其原因,还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楚国就偷盗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楚

《晏子故事新编》课本剧

---------------------------------------------------------------范文最新推荐------------------------------------------------------ 《晏子故事新编》课本剧 场景(1) 旁白:楚国国王听说聪明、善辞令的齐国外交大臣晏子要来,真是心急如焚,他正在和他的大臣们商量大计呢。 臣1:(恭维、拍马屁)大王,您身为诸侯之首,将来必定能统一大业。 大王:(叹气)我统一大业的心腹之患乃齐国也,最近齐国使者晏子要来我国。听说他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我想试试他的口才,不知道众爱卿有什么想法? 臣2:臣有一计,当晏子来的时候,请他从小门进,借此羞辱他,看他有什么招! 大王:哦?哦,不错,不错! 臣2:大王,(凑近大王)臣献了一计是不是能领……?(作讨钱状) 场景(2) 晏子出场白:我是齐国的使者晏子,来到楚国做访问。人们说我灵牙利齿、善辞令,其实我也没什么,瞧,我这身材还没人家高呢!(晏子下车来到楚国大门前)守护城门的护卫正在睡觉,听见晏子的咳嗽声,突然跳起。 护卫:谁呀,来者何人? 1 / 8

晏子:我乃齐国使者晏子,前来拜访楚王。 护卫:(恭维)喔,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做夸张动作)请进。(手由高比低) 晏子:(心想:怎么让我从小门入,想羞辱我!)通常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入,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而不是狗国,不当从此狗门入。护卫:(苦笑)那是,那是,这边请(手比大门,心想,这计不成了),晏子挺胸迈步向前走。 场景(3)晏子:参见楚王。 大王:免礼,平身,啊?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用鄙夷的目光,上下打量晏子) 晏子:非也,非也,在我们齐国的国都就有上万人,大家张开袖子就可以把太阳遮了;每个人挥一滴汗,就成了倾盆大雨,人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会没有人呢。 大王:那为什么派你这么矮小的人来? 旁白:楚王看不起晏子,出言不逊。 晏子:大王,我们国家有个规定:才能高的人出使才能高的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出使无能的君主的国家,我IQ最低了,所以我最适合来楚国啦! 场景(4) 大王:(难堪,心想:这个晏子好厉害,我还要想法整整他!) 大王:来人,上酒。晏子你有所不知,凡是缺钙,缺铁,缺锌,缺硒,缺维生素ABCDE,就喝楚国酒。

八年级语文晏子故事两篇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⑶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作用。 ⒉能力目标: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⒊情感目标: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主题 本文写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思路 《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文中先用一句简洁的话“晏子使楚”交代故事背景,然后记叙了楚人以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的经过。楚国人前两次未能达到侮辱晏子、贬损齐国形象的目的,于是以楚王为首,精心策划了第三次。第三次交锋是前面两次交锋的发展,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 第一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晏子使楚……从大门入”,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 第二层“见楚王……故宜使楚矣”,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二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 第二层写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叙述语言简洁生动。 《晏子故事两篇》生动地记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叠起,扣人心弦。叙述语言简洁生动,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②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晏子对楚王的三驳,描写得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文中楚王的话虽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但短短几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最后以“寡人反取病焉”的尴尬而收场,妙趣横生。 教法建议 教学本文可采用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

晏子小故事晏子小故事晏子小故事晏子小故事

晏子小故事 一、拔擢車夫 晏子做了齊相,有一天坐車外出,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偷看,看到他的丈夫替相國駕車,自以為了不起。等到回家,他的妻子請求離去,丈夫問她原因。她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了齊相,名聲顯揚於諸侯之間,今天我看他外出,時常有謙遜的表情。你身高八尺,卻替人駕車,而且你的神情志得意滿,因此我才要離你而去。」此後車夫的態度非常謙卑。晏子覺得很奇怪,便問他原因。車夫把實情告訴了晏子。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二、不更舊宅 晏子雖然當了宰相,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的衣服補了又補,平時坐的是一輛老馬拉的破車,他的夫人也不穿綢緞,尤其是他的住房,還是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低矮的舊房。齊景公很過意不去,要替他造一幢高大寬敞的新府第。晏子不同意,他說:「我對國家沒有什麼功勞,住在這裡已經不錯了,怎麼還能住更好的房子呢?」過了不久,晏子出使晉國,齊景公趁這個機會趕緊派人將晏子的鄰居遷走,拆除舊房,在原地蓋了個大宅第。晏子出使回來,路上聽說了這個消息,便把車停在城外,派人請求景公把新房拆掉,請鄰居搬回來,他才肯回來。經過再三請求,景公總算同意了,晏子才驅車進城。 官場,奢華的人居多,晏子的儉樸,便招來非議。有一次,齊景公請晏子和桓子吃飯,宴席中,桓子對晏子說:「你是宰相,國君給你俸祿不少,可是乘破車,駕老馬,穿舊衣,好像國君虧待你一樣。」晏子說:「不是這樣,自從我當了宰相,父親一輩的人沒有不坐車的,母親家的人都豐衣足食,妻子家的人沒有挨餓的,齊國還有三百多人靠我的幫助生活,你說,國君給我的是多,還是少呢?」 桓子無話可說,於是齊景公就令桓子當場喝罰酒,並責備了桓子。 晏子當齊相多年,始終堅持儉樸的生活,景公曾送他新車、健馬、美味鮮貨,他都一一退回。國君讚揚他,他卻更為謙虛勤懇。他還常勸國君薄歛省刑,因此晏子相齊時,齊國一直比較安定。 三、善勸諫 晏子不但是個傑出的外交官,也是個善於勸諫國君的大臣。 (一)有一次,正是嚴冬時節,一連下了三天大雪,天氣還不放晴,十分寒冷。齊景公披著白狐皮的斗蓬,坐在殿堂裡,正好晏子來見他,齊景公說:「真奇怪,一連下了三天大雪,可是一點兒也不感覺天氣寒冷!」晏子反問道:「天氣真的不冷嗎?」齊景公笑了笑,沒有作聲。晏子接著說道:「我聽說,古代的賢君,自己吃飽,不忘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了,不忘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的時候,不忘別人的勞苦。現在,您把別人全忘了!」齊景公聽了,忙說:「您說得對,我明

晏子故事两篇教案示例二

晏子故事两篇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讲明道理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这一推理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于不凡的勇气和智慧,学习他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辩论艺术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要注意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语言的逻辑力量,并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亦可排演课本剧,让学生点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学习比喻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解决方法:找优秀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2.难点:比喻、类比对讲明道理的作用。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哪些地方可体现晏子思维的敏捷,他是如何巧妙攻击对方的。 解决方法: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3.表演课本剧,并组织点评。 七.教学步骤 导语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站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故事两篇,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短,身材矮小;延,迎接,引进;道,通“导”,引导;于,您;睡,脚后跟;宜,适宜;辱之,羞辱他;坐,犯罪;盗,偷窃;赐,赏赐;诣,到……去;曷,同“啊”;固,本来;席,座具;徒,只是;其,它;然,这样;熙,同“嬉”,开玩笑;取病,自取其辱;焉,相当于“啦”。 2.指定两名优秀学生讲解,各讲一则故事。第一则略,第二则详。 3.小结 第一段,写楚王君臣定计欲辱晏子。 第二段,写晏子机智巧妙地折服楚王。 4.突出重点(教师强调)

晏子故事两篇

富安镇初二语文 备课教案 24.晏子故事两篇 《晏子春秋》 执笔丁中孟祥生 教学目的: 1. 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及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3.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重点、难点: 1. 通过语言描写理解晏子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晏子使用的三段式推理方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故事〈一〉 一、导入课文,作家作品简介P119① 二、检查、校正预习作业 傧(bīn) 淄(zī) 闾(lǚ) 袂(mēi)

踵(zhǒng) 缚(fù) 赐(cì) 熙(xī) 三、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讲析课文 第一层(从开头到不当从此门入),写晏子受到不当礼遇,据理力争,初步取胜。 第二层(傧者更道到结尾),写晏子再次受辱,舌战楚王,以牙还牙,大获全胜。 掌握重点词语 晏子使楚:使,出使;楚,楚国。 楚人以晏子短:以,因为;短,身材矮小。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为,做、设轩;而,表目的,来。延,迎接,引进。 傧者更道:傧者,接引宾客的人;更,改;"道"通"导",引导。 使子为使:第一个''使''动词,派;子,您;第二个''使'',名词,使者。 三百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三百,虚数,形容人口多。 张袂成阴:举起袖子来就像阴了天。袂,袖子。 挥汗成雨:人们用手抹汗洒得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比肩继踵:肩,并肩;脚,跟脚(形容人多)。踵,脚后跟。 何为无人:何为,为何,为什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齐命使各有所主:命使,派使者;各有所主,各有一定的对象。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不肖,没有才干的、无能的;第一个''使'':被派遣;第二个''使'',出使。 六、提问,这则故事写了几件事? 两件事:1、晏子拒绝从狗门入。2、晏子回答楚王''齐无人耶"、"使子为使"的问题。 七、提问,晏子用什么办法回击楚人的侮辱和嘲笑? 讨论归纳:晏子用了三段式推理 ①理由一:使狗国,狗门入。 理由二:今臣使楚,你楚国不是狗国。 结论:所以我不当从狗门入。 ②理由一:有才能的人被派往出使有才能君主的国家,没有才能的人被派往出使没有才能君主的国家。 理由二,我最没有才能。 结论:所以,我只适宜出使楚国(没有才能君主的国家。)这里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自己不受辱,还借机嘲笑楚国是狗国,楚王是没有才能的君主。 八、提问: ①从人物对话,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灵活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的外交家的形象。 ②楚人和楚王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

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 导读: 晏子使楚的故事 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做什么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小吏回

答说:“是齐国的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为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 1.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 2.中国历史典故晏子使楚 3.中国历史典故之晏子使楚 4.晏子使楚的成语故事 5.晏子赎越石父的历史典故 6.晏子使楚改写欣赏 7.晏子使楚作文500字 8.晏子使楚作文300字 上文是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晏子故事两篇知识点归纳

晏子故事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读音 傧(bīn) 淄(zī) 闾(lǚ) 袂(mēi) 踵(zhǒng) 缚(fù) 赐(cì) 熙(xī) 二.掌握重点词语 晏子使楚:使,出使楚人以晏子短:以,因为;短,身材矮小。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为,做、设;而,表目的,来。延,迎接,引进。傧者更道:傧者,接引宾客的人;更,改;"道"通"导",引导。 使子为使:第一个''使''动词,派;子,您;第二个''使'',名词,使者。 三百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三百,虚数,形容人口多。 张袂成阴:举起袖子来就像阴了天。袂,袖子。 挥汗成雨:人们用手抹汗洒得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比肩继踵:肩,并肩;脚,跟脚(形容人多)。踵,脚后跟。 何为无人:何为,为何,为什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齐命使各有所主:命使,派使者;各有所主,各有一定的对象。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不肖,没有才干的、无能的; 第一个''使'':被派遣;第二个''使'',出使。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词。 今方来:方,将要、正要。吾欲辱之:辱,羞辱。 何以也: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左右对曰:左右,身边的人;对,回答。为其来也:为,在。过王而行:过,经过。何坐:坐,犯罪。 坐盗:盗,偷窃。诣王:诣,到……去。固善盗平:固,本来。 叶徒相似:徒,只是。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之所以。得无楚之水土:得无,莫非。 三.通假字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四.古今异义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延:古义:迎接、引进;今义:延长 比肩接踵而在比:古义:并;今义:对比 楚王闻之闻:古义:听到今义:嗅 齐人固善盗乎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左右:“谓左右曰”左右:古义:指近侍。今义:左和右两方面。王曰: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 吏二缚一人诣王诣:古义:到。今义:程度。 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连词。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羞辱今义:生病。 五.一词多义 使:晏子使楚:动词,出使齐命使各有所主:名词,使者、外交官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介词,让、令、叫 然:然则何为使子:然:这样所以然者何:代词,这样 怡然自得:然,样子 闻:楚王闻之:听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 谓:谓左右曰:对太守谓谁:是 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学而时习之:复习

晏子故事整理

初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十:晏子故事整理(章园媛) 晏子生平 晏子,名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山东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当任期间,其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都信于他,甚是睿智,爱民,不辱使命;为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1] 晏子的故事 社鼠① 景公问晏子曰②:“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③。”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④,鼠因往托焉⑤,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⑥。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⑦。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⑧。内则蔽善恶于君上⑨,外则卖权重于百姓⑩。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⑾,腹而有之⑿,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②景公:齐国国君,名杵臼,公元前517—490年在位。晏子:即晏婴,齐国大夫。③社:土地庙。④束木:把木条编排结扎。涂:作动词用,抹泥。这里指墙壁的结构。⑤托:寄托。⑥败:毁坏。涂:涂抹上的泥,作名词用。⑦以:因为。故:原因。⑧人主:国君。下文的“君上”也指国君。人主左右,指国君亲近的小人。⑨蔽:蒙蔽、隐瞒。⑩卖:卖弄。重:权。卖权重,即卖弄权势。⑾案据:把持,保护。⑿腹:厚。有:通“友”,亲爱的意思。“腹”和“有”都作动词用。之:代词,指上文的“左右”。这句的意思是指人主对他的左右恩礼亲厚。 【译文】一天,齐景公问晏子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呢?” 晏子回答道:“最大的忧患的社庙的老鼠。” 齐景公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晏子回答说:“社庙的墙壁是把许多木条联结在一起,外面抹上泥土而成的。老鼠喜欢到那里寄居。人们想要消灭它们,用火去熏,怕烧坏木头;用水去灌,又怕毁坏泥墙。因此,老鼠凭借这个,作威作福,使人们很难根除。说到国家,也有社鼠,就是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朝中隐瞒善恶,蒙蔽君王;在外卖弄权势,欺压百

孔子故事系列(一)

孔子故事系列(一) 死的妙用——孔子故事 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名叫赐)对学习感到有些厌倦了,对孔子说:“真希望有个休息的地方。” 孔子说:“活着的时候没有休息的地方。” 子贡说:“这么说,我端木赐就没有休息的地方了吗?” 孔子说:“有地方啊。你看见那坟墓了吗?那么高高的隆起着,大大的挺立着,那里就是休息的好地方了。” 子贡说:“这么说来,死亡也有非常大的用处了!君子可以在这里得到休息,小人可以在这里不得不驯服。”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看明白生死的道理了。可是,众人都知道活着是多么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痛苦;都知道衰老是多么疲惫,却不知道衰老的安逸自在。还有,人们都知道死亡是令人厌恶的事,却不知道死亡也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晏子说过这么一句话:‘自古以来就有了死亡这个事,太好了!仁德的人可以在这里得到休息,不仁德的人在这里不得不驯服了。’” (《列子·天瑞》) 人需要学习——孔子故事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思考一下,不得不思考啊。第一,年少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能力做事;第

二,年老了如果不把所学的东西教给人,等死了以后就没有人再想着你了;第三,如果在拥有一些东西的时候不知道给别人一点,一旦到穷困的时候就没有人给你了。因此,君子在年少的时候要想想长大怎么办,就要学习;衰老了的时候要想想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就要教给别人一些东西;拥有东西的时候要想想穷困的时候怎么办,就要知道把东西给别人一点。” 又说:“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学习到知识了,却不去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不学习,光知道自己去想啊想,就是有知识也不会广博;光知道学习知识,而自己不用这些知识来修养自己,即使学习到知识了也不会被人尊重;不凭借着诚心去到社会上立身,即使偶然能立身也不会长久;诚心没有得到人们相信的时候就喜欢夸夸其谈,即使说得再多也没有人相信。一个资质不错的人,却没有听说过君子之道,只知道怜悯小的东西却因此伤害到更大的东西,那么,灾难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荀子·法行》、《韩诗外传》一、六) 孔子观水——孔子故事 孔子看着滚滚东流的河水。 子贡向孔子问道:“君子为什么看到大水就要看看,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