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7-2018学年高考政治 大题精做10 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高考政治 大题精做10 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

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1.(2017·北京文综)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3)某校学生参观“一带一路”展览,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参观学习手册的内容。(8 分)
元青花传奇 元青花“浣翠淌蓝逸海韵”的艺术特色,是
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一开始是为西亚地区
制造的,订购外销瓷的是波斯和叙利亚的商人。 中国元代以前的彩绘瓷,普通疏朗,写意手
元青花纹饰中的伊斯兰文化元素
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中国青花瓷,发展到 15
法居多。但元青花以一种伊斯兰式的标准手法, 世纪已经非常成熟,并成为埃及、叙利亚与波斯
将中式动植物造像予以扁平化、抽象化,得以无 陶工模仿的对象。这些穆斯林国家的陶工们,慢
尽连续重复,几乎看不到留白。
慢地采取了更自由、解放的手法,增加了律动和
空间感,他们的图案逐渐开放,融入中式特有的
某些生命力与自发性。
元青花纹饰中的汉族文化元素
“元青花传奇”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通”“融”“荣”的特点。请从以上特点中任选一个或 多个,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参观学习手册
最新K12资料

【答案】知识角度:文化多样性;文化借鉴与融合;文化创新等。
等级水平
等级描述
水平 4
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某点 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水平 3
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或能就某点分 析;知识运用比较准确、贴切;逻辑性较强,有条理
水平 2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 缺乏逻辑,条理性差
水平 1 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
【解析】本题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角度分析思考。“通”“融”可以从文化
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思考;“荣”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和特有的包容性角度思考。
2.(2016·新课标Ⅲ文综)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 世纪 60 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
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
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 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
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 7 个省市、30 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
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
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
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
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
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启示。(10 分)【答案】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2-
最新K12资料

3.(2016·浙江文综)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 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 BBC2 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 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 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 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 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 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1)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 我们的启示。(12 分)
【答案】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 BBC2 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 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 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 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 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4.(2016·北京文综)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 年 4 月至 6 月,第十一届“中 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 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 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
-3-
最新K12资料

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 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 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 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3)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8 分) 【答案】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 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5.(2015·海南政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 年 6 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 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 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 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 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 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10 分) 【答案】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拓宽文化交流 的途径,夯实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 ③推动各国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传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解答此题的关键点是理解设问,通过设问可以确定分析的角度 和范围有两个:一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二是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其次还要拓展思 维,可以根据丝绸之路促进文化的交流延伸到促进不同文化的借鉴、融合、共同繁荣等知识。
-4-
最新K12资料

6.(2015·浙江文综)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 村也 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 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 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 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 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 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 W 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 道理。(10 分)
【答案】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 村礼堂文化 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 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7.(2015·福建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心
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材料一 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 年 3 月,
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 年 4 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
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
“一带一路”示意图
福建自贸区示意图
-5-
最新K12资料

材料三 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 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
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
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
远景。(12 分)
【答案】①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③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
进步。
8.(2015·天津文综)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 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
-6-
最新K12资料

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 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 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 “命”。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 分) 【答案】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强大 的生命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根据设问确定理论分析范围,然后回 忆相关课本基础知识,并且审读材料,做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9.(2015·安徽文综)材料二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 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 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 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 分)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 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弘扬工匠精神,担 当历史责任。 ③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 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7-
最新K12资料

1.2017 年 5 月 14 日至 15 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 提出三年多来,从倡议到建设、从构想到落地,惠泽各国民众,汇聚世界目光,已经成为深 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事件。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 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关系的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 撑,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软”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开展不同文化的对话与 沟通,让不同文明相向而行,如何把合作共赢的理念,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把中国梦 和世界各国梦融通的种子播种到沿线国家,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需要我们有高度的 文化自觉,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简述“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不同文化交流的意义。 【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 予经济以重大影响。“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合作带动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合作。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等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①“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不同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吸收外国文化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有利 于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与发展。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2.材料一 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山东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 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山东的
-8-
最新K12资料

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博物馆、 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 建设发展成果。
材料二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需要解决的问 题是: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居民对进城农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 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 却难觅踪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道理。 【答案】①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对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为了人民。因此, “人民需要文化”,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 文化发展的成果。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文化更需要人民”,要依靠群 众,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道理。 解读设问信息可以看出,“人民需要文化”是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更需要人民”是强调人民 群众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实践中。然后结 合材料分析现实意义。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 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处理与他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 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 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 行睦近交远。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我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
【答案】①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我国的和平发展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
-9-
最新K12资料

放统一起来。 ③秉承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我国在和平发展中睦近交远,以和谐精神为我国和世界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材料一 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文革”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 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 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 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一些韩国人每年二 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 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中国封建时代的乡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 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 281 所乡校和 84 所书院。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 学的学术活动。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孝悌、忠 信、礼义、廉耻。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 范基础。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传统 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我 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 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同时还要革故鼎新,要注入新的内容,体现时代精神。 5.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都把目光投向乡野,在他们熟悉的乡村故园建构自己
- 10 -
最新K12资料

的文学世界。 鲁迅笔下的乡村给人以昏沉、萧索的印象,生活其间的村民痛苦而愚昧。鲁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他对乡村的书写兼有反思与启蒙的感情色彩。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则是另一派风 光,那里山明水秀,奇幻浪漫,生活其间的人们,身上散发着自由与野性的光芒,沈从文的 笔端流淌着同情、纯真与理想主义。莫言笔下的乡村,融会与发展了鲁迅与沈从文所代表的 不同的乡土文学传统。从鲁迅到沈从文再到莫言,如果把这三位诺贝尔文学奖所青睐的中国 作家相比较,大家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似与不似、变与不变之处,乡土传统与文学语言就是 两个最好的观测点。
运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说明三位著名作家的创作为什么都离不开乡村生活。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三位作家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这为他们的创 作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的素材。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三位作家乡村生活的深刻体验留下难忘的记忆,随着个 人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亲身体验不断激起创作的激情和动机,成为他们不断创作的动力。
6.2017 年初,黑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这档定位于“用书信 打开历史”的节目请来一些影视演员朗读名人书信,然后由嘉宾进行解读,内蕴着“诗书传 家远,忠厚继世长”的寄托。书信曾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栽体。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 韩愈义正词严的《祭鳄鱼文》,林则徐的私信,曾国藩的家书……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 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记录了爱与痛,穿透了历史烟云。这些被公开的每一 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 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见字如面》节目的文化价值。 【答案】①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③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推动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见字如面》节目的文化价值。
- 11 -
最新K12资料

所谓文化价值,即对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对中华文化
的自觉和自信,对推动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积极意义。
7.“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
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请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参考示例,完成下表。(8 分)
观点
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其具体内涵能够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不管如何,“孝顺”、“孝敬”等

情感和态度这些基本特征始终贯穿其中。
当代人对待传统的“孝”应该有所扬弃——摒弃封建时
期“孝”文化中晚辈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发扬“孝”文化中

晚辈对长辈尊敬、陪伴的内涵。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孝”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
时代精神,比如当代“孝”的前提是长辈和晚辈在人格上的

平等。
良好的“孝”文化,于个人、于家庭都有积极的作用。
示例: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
而且,正确、健康的“孝”文化也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 变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
的形成。
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孝”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对“孝”的教育 ④
可以提升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时代精神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 12 -
最新K12资料

8.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用 20 年的时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呕心沥血创作了目前世界上 已知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你在高原》一书主要讲述 的是一批上世纪 50 年代出生的人的经历,围绕地质队员宁伽不断探究父辈及家族的兴衰、苦 乐、得失和荣辱的故事,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这部鸿篇巨制 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古典、现代、梦幻、意识流、魔幻、武 侠叙事、寓言、童话……既可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被学界称为“囊括了 19 世纪以来所有 的文学试验”。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作者是如何创作这部鸿篇巨制的。 【答案】①该作者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使作品能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 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 ②该作者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该作品被誉为“囊括了 19 世纪以来所有的文 学试验”。 ③该作者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创作风格。(如果从坚持文化 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等角度回答,言之 有理即可)
- 13 -
最新K12资料

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 而丰富。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 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 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不同文明应如何交流互鉴。 【答案】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要着重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解析】本题设问范围明确,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设问指 向具体,说明不同文明应如何交流互鉴,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通过获取和解读材料信 息,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 文化的关系方面展开,具体作答即可。 2.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如孔子 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时他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说过:“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 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 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地是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行已有耻”与“博学于文” 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这种德智统一观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对我们的教育 实践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1)这种德智统一的教育观属于传统文化的什么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答案】(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教育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 的影响。 (2)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古代教育思 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教育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传统教育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③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我国
- 14 -
最新K12资料

的现代教育相结合。 ④对待传统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 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构成了孙中山精神的重 要内容,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 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 民族最伟大的贡献”。习近平说“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 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分析学习和继承孙中山先生精神的原 因。
【答案】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 发展中继承。孙中山精神是对传统民本文化和爱国精神的传承,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 精神,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和继承孙中山先生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和 发展和创新。
②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等精神财富顺应了时代要求,对中国革 命和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孙中山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和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深深熔铸在民族 文化的血脉中,继承和学习孙中山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对祖国统一和强大的强烈认同 感,可以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振兴中华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持。
- 15 -
最新K12资料

4.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 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渴望“居 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 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 【答案】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且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家 国伦理”使中国人对“家”“房”看成最终的情感归宿地,在住房消费上有着强烈的愿望。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家更加看重,更愿意拥有自己的 住房,而不愿意租房。 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当代中国人对于“家国伦理”要 坚持批判地继承,在住房问题上要做到理性消费,避免成为“房奴”。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家国伦理”对于中 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属于影响类试题。学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认识“家国伦理”是一 种传统观念,要从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等角度分析,此外,要注意辩证地看待 传统文化的作用。
5.“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 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 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 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 “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 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为加强爱 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 四年抗战”概念。
- 16 -
最新K12资料

结合材料,运用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教材中 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答案】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教育学生对抗战历史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 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唤起年轻一代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②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活动。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 年抗战”概念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中的重要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6.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市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 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足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 3 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历史悠久、文化 积淀深厚,拥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宋辽古战道等丰富地下遗迹,地上建 筑如安新县的陈调元庄园、明塔,雄县清真寺、容城县明月祥寺等文物建筑皆特色鲜明,承 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抗日战争时期,三县同属中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组建的冀中 抗日根据地。冀中根据地曾是八路军最巩固的根据地,《小兵张嘎》《平原枪声》等电影反映 的就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故事。三县各级文保单位里有不少烈士陵园、烈士塔,已成为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雄安新区建设应如何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延续历史文脉。
【答案】①把新区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挖掘传统和历史资源,延续历史文脉,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雄安新区的文化品位。
- 17 -
最新K12资料

②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不断推陈出新,丰富雄安新区的文化内涵。 ③弘扬历史文化资源蕴涵的民族精神,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打造雄安新区优秀文 化品牌。
7.西湖表识:蓝白二色,好似勾勒一幅水墨画,巧妙融合“一壶一月一潭一印”四大元 素,既有杭州东方品质之城内涵阐述,又有幸福和谐之湖的直观感受。LOGO 以中国传统水墨 画表现手法,辅以中国印,体现出了西湖文化景观历史的源远流长。LOGO 中的潭由三个白色 圆点变形而来,包含“三生万物”的内涵理念,表达出西湖大气开放的包容性。
(1)材料中西湖的标识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西湖标识在 1500 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答案】(1)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水墨画和印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西湖标识 采用这些元素增加了中国人的认同感。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西湖标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有杭州东方品质之城的内涵,体现幸福和谐之感受, 做到推陈出新。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西湖标识以中国传统水墨画表现手法,辅以中国印, 体现出了西湖文化景观历史的源远流长。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湖标识融合了西湖的“一 湖一月一潭一印”这些西湖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突出了西湖的个 性特征。⑤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西湖标识中潭、月有机融合,潭中印月、月中印潭,包含
- 18 -
最新K12资料

“三生万物”的内涵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重视分数,忽视语言交流功能,近年来饱受公众质疑。为推动英语 教学改革,北京市出台了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增分的方案,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赞同和 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支持英语降分的人认为: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英语则 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状,中国人写不好汉语不必在 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语言交流工具属 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有利于让大家学好母语,重视国学。” …… 反对英语降分的人认为: “削弱英语地位会降低人们的英文素养。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旅游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外 语水平。” “现在要做的不是减少英语的分值,而是改变目前存在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 的实际应用能力。” “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背景下,以弱化英语地位的代价来抬 升所谓国学,实在不是智慧之举。”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英语降分、语文增分?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答案】(1)赞成。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语文增分,英语降分有
- 19 -
最新K12资料

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让英语回归语言交流工 具属性,会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语文增分,英语降分, 对传承中华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增分,英语降 分有利于让人们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2)反对。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步培养出来的,降低英语分值会降低人们的英 语素养;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降低英语分值不利于中国融入全球化竞争;③文化是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 族文化,降低分值不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降低分值不利于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 20 -
最新K12资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