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v1.7

中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v1.7

中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v1.7
中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v1.7

中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

二○一○年十一月

目录

一、编制背景 (3)

1. 我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对滞后 (3)

2.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势在必行 (3)

二、学科基础 (4)

三、指导思想 (4)

四、释义 (5)

五、体系创建原则 (6)

六、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8)

七、综合指数与分项指数设计 (9)

1. 分项指数 (9)

2. 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数 (9)

3. 综合指数说明 (10)

八、评价范围说明 (10)

1. 城市分类 (10)

2. 统计范围 (11)

九、评价指标 (11)

十、评价指标说明 (15)

1. 技术类(A) (15)

2. 社会类(B) (19)

3. 经济类(C) (25)

4. 保障类(D) (29)

一、编制背景

时至今日,理论界、产业界对于“数字城市”的概念还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完整的界定;对于数字城市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也不多,且焦点往往仅集中在技术层面,追求城市空间的三维表现和3S技术的应用,缺少整体把握。

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和技术的发展,单纯的技术革新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需要。数字城市这个巨系统,需要综合考虑科技、资金与人才,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信息科学、城市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评价,进而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和运营从目前侧重技术、偏向应用的模式,逐步转化到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全面公共服务上来。以下是我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对滞后

数字城市建设与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数字城市建设的热潮在我国兴起,但与火热的建设形势相比,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严重滞后。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同特点是对评估对象全面性考虑不足,从现有的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其评估体系的导向性主要集中在网络、资源等要素的规模扩张,而对于数字城市建设整体绩效的评估内容严重缺乏。长期以往,数字城市建设很难全面、深入推广。

2.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势在必行

数字城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需要一个权威、系统、连续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反映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真实状况,以保证数字城市的发展不偏离科学发展的主题、关注民生的方向;以促进数字城市的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和信息技术手段持续创新;以推动数字城市的“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公众实践”建设运营模式,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量化分析,实现对中国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在数字城市

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方向。该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能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国数字城市的总体状况,观察和对比各数字城市的建设、运营能力,探索提高数字城市的建设、运营水平的方法与手段;为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制定宏观和微观的数字城市发展规划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将有助于公众深入了解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同时,该体系力求理论依据充分,设计目标明确,功能定位恰当,语言简洁朴素、实际使用有效,成为具有创新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在提出后将不断发展完善,将接纳每位从事和热衷于数字城市研究的管理者、专家、学者、一线技术人员的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数字城市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使评估指标、权重、评估方法日臻完善。

二、学科基础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有学科基础作为支撑。数字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以及产业化等工作,是一项牵扯部门、多行业、多学科的社会实践,涉及到城市竞争力、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高度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包括地理信息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及信息经济学等。

基于数字城市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对数字城市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体系框架和要素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再结合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提出适合我国数字城市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了定性讨论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使该体系更加客观和科学。

三、指导思想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

镇化,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结合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构建“宜居、安全、便捷”的健康城市,即构成我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将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指标、系统表现出来;同时将数字城市建设运营情况进行数据化,依据公开发表的权威数据和调查结果,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数字城市建设运营的实践和效果,通过数据评价,最终以指数的形式反映出来。按城镇化科学发展目标,分别建立数字城市技术、应用、产业化和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有机结合的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四、释义

1. 科学发展:源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及其内涵和外延。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模式和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中国国情,代表着中国发展追求的目标。

科学发展的基本含义: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支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可持续发展。

2. 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理念。随着城市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数字城市”必然有新的认识和新的体会。广义的“数

字城市”是指全面的城市社会信息化,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宽带IP网络、3G网络和数字电视网络,应用现代的通信、信号处理、物联网、互联网、智能控制、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城市各领域的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面信息化和智能化。

3. 评价指标体系。由指标、数据、计算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构成完整的评价系统。

4. 数字城市评价。对数字城市进行评价,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技术类、社会类、经济类、保障类四类指标,对数字城市建设进行评价。.

五、体系创建原则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国代表大会公告》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同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快速健康的城镇化和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为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依据。

构建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要从理论层面、战略高度把握数字城市的内涵和新世纪发展的宏观大趋势,参照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发展水平,立足于数字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综合权衡。

1)科学性与系统性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设置应与应用评价相一致,数据的选取、测算的方法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具体而言,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要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应紧密结合社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能反映社会信息化的核心运动;应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状况;应体现对象的变化趋势,反映对象的发展动态;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突出信息化本质特征。

2)典型性与可操作性

数字城市指标反映的是城市数字化中的最为关键、最为典型的数据。只有那些能对社会信息活动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有所解释和说明的统计数据,才能上升至指标的层次。在整体完备性基础上,指标体系应力求简洁,尽量选择那些有典型性的综合指标,适当增加辅助指标。

同时,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具有可测性和可比较性,即指标覆盖性与概括性相结合。

3)导向性与规范性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但要评估、模拟城市数字化的现实水平,而且要揭示影响城市数字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探寻城市数字化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数字城市的发展,以及根据数字城市的发展,完善数字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范。

4)先进性与可行性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项的确定,既要从现实状况出发,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要看到发展的趋势,考虑选项的先进性、可行性。

5)特征性与可比性

衡量一个城市数字化程度的指标要与衡量一个国家、区域数字化程度的指标区别开来,体现城市的特点,即突出城市层次的特征,提出能反映数字城市发展潜力、竞争实力、聚集与辐射能力以及体现城市品位和形象的相关指标。同时,要考虑指标的国际、国家通用性和城市间的可比性。

6)总体性与阶段性

数字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指标体系要求不但能反映当前的发展情况,还要根据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反映总体情况。

7)动态性和互补性

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反映数字城市建设现状,而且能够根据新的经济特征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预测数字城市的发展潜力。同时,各指标问应有较强的互补关系,使之能反映更多的数字城市。

8)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目前,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几乎均以定量指标为主,基本都采用统计部门的

数据推算。而数字城市建设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的意识,推动、管理、调控数字化能力是实施数字城市战略的必要条件。

但政府决策层的意识,管理机构的管理服务能力,业务需求的满意度,政策实施有效度只能作定性判断。因此,数字城市的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准确的衡量。

六、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不同的城市规模、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需求特点,使得各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不同。为公平地评价城市数字化建设水平,科学合理地引导数字城市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根据数字城市框架中的四大体系,数字城市评价指标分为:技术类、经济类和保障类和社会类等四大类作为一级指标。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展开即形成二级指标子类(如宜居类、安全类、便捷类等五个子类同归属于一级指标社会类之下),三级指标项则是具体评价指标。图1是数字城市评价系统的框架。

图1.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系统的框架

技术类指标、社会类指标、经济类指标和保障类指标是指标的基础集群,反映出指标设计和评价方向,是进行科学评价分级的依据。建立分类指标的目

的,是引导数字城市发展方向,通过指标评价结论的推演,公开评价结论,展现数字城市现状,揭示结论产生的原因,指出数字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数字城市的健康发展。

七、综合指数与分项指数设计

1. 分项指数

分项指数由数字构成,共四个:技术类分项指数、社会类分项指数、经济类分项指数和保障类分项指数,分别对应评价指标体系中技术类指标、社会类指标、经济类指标和保障类指标。

各分项指数是由三级指标到二级指标,再到一级指标推演的结果,是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某个方面评价得到的结论。比如,社会分项指数就是评价数字城市建设的社会绩效综合指数,由宜居类、安全类、便捷类、绿色类、包容类这五个二级指标的线性加权构成,在比较两座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社会绩效水平时,需分别计算两个城市的宜居类,安全类、便捷类、绿色类、包容类指标,然后根据权重计算得出社会分项指数,该指数数值高的城市,说明在建设数字城市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更好的体现了健康城市的“宜居,安全、便捷”特点,但指数仅仅代表过去的某个状态,该指数将随时间动态变化。

2. 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数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数同样由数字构成,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综合指数,所有城市综合指数的排序便成为评价结果。

综合指数是四个分项指标推演的最终结果,是四个分项指标的线性加权,也是对城市数字化建设评价下的最后结论。不同城市综合指数的对比,实质上构成了数字城市建设的相对标准,即处在发展过程中,如线性动态运动选择某一静态时段,对这一时段数字城市建设所提出的标准。

同时,综合指数又是数字城市建设分级的根本依据。根据综合指数高低,在设计的分段比例中,将不同城市的数字城市实践水平由高到底,分为十大数

字城市和A、B、C、D类城市。

3. 综合指数说明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数由于在体系框架内产生,因此具有以下特征:

1)模糊性特征。整个体系采用了非自然科学的实证、实验方法,实行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权重,因此,综合指数反映的数字城市建设现状是轮廓性的。

2)相对性特征。数字城市建设包含成千上万种因素,而整个体系仅选择100多个作为指标,通过一个指标反映一类或一个方面的因素,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这又是由评价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综合指数所体现的结论具有相对性特点。

3)有限性特征。因为整个体系仅涉及数字城市建设相关方面的主题,未涉及城市所有分类主题,因此,综合指数所体现的结论是有限的。

4)实用性特征。综合指数是推演生成的,推演过程、每个指标、每级指标都是从一个有代表性的因素或一个方面反映出问题和差距,在基础指数排序中体现出相对标准,指出解决问题、缩短差距的途径。因此,综合指数体现的结论又是实用的。

八、评价范围说明

1. 城市分类

根据城市的规模将城市分类如下:

1)特大城市:北京、上海;

2)地市级以上城市:市区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上(不含市辖县国内生产总值),或市区总人口200万以上(不含市辖县人口,县级市为城关镇人口,下同)的城市;

3)地、市(不含县级市)、州、盟:市区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250(不含

市辖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以上,或市区总人口50万以上且市区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170亿元以上的城市;

4)县级市:县上一年度国内生产总值90亿元以上,或市(城)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但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70亿元的城市;

5)其他城市。

2. 统计范围

1)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对核心城市,它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因此,建成区范围,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

2)市区:指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水域面积)。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按国务院批准的行政区划面积为准。

3)市区人口:指城市行政区域内有常住户口和未落常住户口的人,以及被注销户口的在押犯、劳改、劳教人员。未落常住户口人员是指持有出生、迁移、复员转业、劳改释放、解除劳教等证件未落常住户口的、无户口的人员以及户口情况不明且定居一年以上的流入人口。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按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为准。

九、评价指标

技术类指标、社会类指标、经济类指标和保障类指标的具体构成如下:

技术类指标、社会类指标、经济类指标和保障类指标所包含的指标项,均围绕其主题设立,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并列或包含关系,均是为了诠释或强化主题。

十、评价指标说明

以下说明详细介绍了指标的基本含义和计算方法等。注:其数据来源不限于所述范围。

1. 技术类(A)

A-1硬件环境类

A-1.1光纤覆盖率

指标解释:人均计算机光缆量

指标计算方法:计算机光缆总量/总人口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2无线网络覆盖率

指标解释:单位国土面积的无线网络覆盖面积

指标计算方法:无线网络覆盖率总面积/国土面积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3每万人城域出口带宽

指标解释:每万人城域出口带宽

指标计算方法:带宽(G/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4三网互联互通率

指标解释:登录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任一网络能访问的站点数占三网总的站点数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登录某一网络能访问的站点数/三网总的站点数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5互联网用户普及率

指标解释: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互联网用户数/总人口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6光纤入户普及率

指标解释:光纤入户占总户数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光纤入户数/总户数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7有线电视入户率

指标解释:有线电话入户占总户数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有线电话入户数/总户数

数据来源:根据广电总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8数据电视、交互电视普及率

指标解释:数据电视、交互电视用户服务占总户数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数据电视、交互电视用户服务数/总户数

数据来源:根据广电总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1.9移动电话普及率

指标解释:移动电话持有人占总人口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移动电话持有数/总人口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2软件环境类

A-2.1家庭信息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

指标解释:家庭信息消费总额在家庭消费总额中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家庭信息消费总额/家庭消费总额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2.2银行卡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

指标解释:银行卡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银行卡持卡消费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统计

A-2.3上网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

指标解释:上网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凡拥有域名的企业均认为上网企业,企业总数为纳税企业数

指标计算方法:上网企业数/企业总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3基础数据类

A-3.1人口数据资源可用性

指标解释:可用人口信息记录的人口占信息总记录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可用人口信息记录数/人口信息总记录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3.2人口数据资源共享率

指标解释:已共享人口信息记录占人口信息总记录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已共享人口信息记录数/人口信息总记录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3.3法人数据资源可用性

指标解释:可用法人信息记录占法人信息总记录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可用法人信息记录数/法人信息总记录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3.4法人数据资源共享率

指标解释:已共享法人信息记录占法人信息总记录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已共享法人信息记录数/法人信息总记录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3.5地理信息资源可用性

指标解释:可用地理信息记录占地理信息总记录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可用地理信息记录数/地理信息总记录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3.6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率

指标解释:已共享地理数据记录占地理数据总记录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已共享地理数据记录数/地理数据总记录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3.7宏观经济数据行业覆盖率

指标解释:已共享宏观经济数据记录占宏观经济数据总记录的比重指标计算方法:已共享宏观经济数据记录数/宏观经济数据总记录数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4应用类

A-4.1政务信息公开率

指标解释:已公开政务信息数据记录占政务信息数据总记录的比重指标计算方法:已公开政务信息数据记录数/政务信息数据总记录数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4.2政务信息资源利用率

指标解释:可利用政务信息数据记录占政务信息数据总记录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可利用政务信息数据记录数/政务信息数据总记录数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4.3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在网上实现比例

指标解释:政府公共服务网上实现数占政府公共公务总数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政府公共服务网上实现数/政府公共公务总数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4.4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指数(定性指标)

指标解释:各类信息安全设备、制度、执行等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信息产业局、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4.5企业电子商务实现比例

指标解释: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

指标计算方法:实现电子商务企业数/企业总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A-4.6城市管理

指标解释: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效率。

指标计算方法: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运行1年以上,结案率≥90%,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数据来源:根据城管局、统计局资料统计

A-4.7城市应急系统建设(定性指标)

指标解释:指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等地方应急预案,并经过实际演练等措施提供应急保障的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城市各相关部门、统计局资料统计

2. 社会类(B)

B-1宜居类

B-1.1家居智能设备普及率

指标解释:家居智能设备占家居设备总数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家居智能设备数/家居设备总数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资料统计

B-1.2人均电力供给能力指数

指标解释:人均电力供应能力

指标计算方法:日均电力消耗总量/总人口

数据来源:根据电力局资料统计

B-1.3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

指标解释:建成区城市公共水覆盖率

指标计算方法:建成区公共用水人口(万人)/建成区人口(万人)×100%数据来源:根据自然水公司资料统计

B-1.4住房保障率

指标解释:已保障户占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的比重

指标计算方法:已保障户数(户)/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户)×100% 数据来源:根据建设局资料统计

B-1.5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定性指标)

指标解释:指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程度。

数据来源:根据民政局、建设局抽样调查资料统计

B-1.6道路网密度

指标解释:单位建成区面积内的道路长度

指标计算方法: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千米/平方千米) 数据来源:根据交通局资料统计

B-1.7综合管网密度

指标解释:单位建成区面积内的管道长度

指标计算方法:建成区内管道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千米/平方千米) 数据来源:根据建设局资料统计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最近国内城市规划界不停的在出现新名词,出现新概念,出现新思潮,发起新运动,各地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规划,或许你也听到过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城市全域物联网规划等等,那么你了解多少呢,本文为你解惑一二: 1.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的知识型城市。 智慧城市的优点在于通俗,易于宣传,缺点是无法准确定义,因为“智慧”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词汇,自会以自己的理解想象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只能是公众视角,不是信息工程学的精确定义。 智慧城市是宏观概念,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的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着眼于城市发展整体的总效果。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社会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并不局限于信息化,社会要求城市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 2.什么是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是智能技术充分应用的城市。 智能技术也是信息技术,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智能技术强调的是软件资源,强调自动处理系统的贡献,智能技术有望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新热点。 信息化普及与计算机的性价比密切相关,IT昂贵时代许多人围着一台计算机转,IT廉价时代一人一台计算机,在IT超廉价时代将会有许多计算机围着人服务,智能服务的特点是对事不对人,展现为自动化服务。 在一对一信息服务的时代,应用的中心是个人化的信息服务,主要是系统向人提供信息,供人使用,在多对一IT智能服务时代,信息系统是代替人自动处理事

务,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都是自动化系统,系统经常在人无所察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服务。 程序是人处理事务方法的逻辑表述,这些程序在特定系统上运行形成了自动处理事务智能,理论上可以用居民日平均利用的程序条数反映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城市的智能 化程度越高,居民的生活工作越方便也越有效率。 3.什么是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实现充分计算机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提出的,其推动力来自空间地理系统技术的成熟。 今天数字城市概念已不再局限地理系统,而成为能够提供完善信息服务的城市,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的网络服务和包罗万象信息内容服务。 数字城市强调直接面向人的信息服务,用户端设备是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附属于人的终端,系统提供信息供人使用。数字城市代表了以人为直接目标的信息服务理念。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完善数字城市建设,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适宜增加城市智能系统工程建设。 4.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智能建设将成为信息化的新热点。IBM的智慧城市概念实际是智能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的概念,其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内并未对智能项目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国外“SmartCity”侧重于智能项目建设,侧重于按行业设计,中国的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信息化建设更有效益的城市”,国内信息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差一个周期;在观念上、技术上、经验上对建设城市智能系统缺乏足够的准备。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高速公路的ETC通道,驾车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费站前排队,也没有收费员,连车都不用停,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就自动缴了费,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成功应用案例——“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两项IT技术的支撑:云计算和物联网。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其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被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李德仁院士曾形象的将“智慧城市”描述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智慧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地球。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用户访问的一个将各个城市和城市外的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赛博空间的一个子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

中国最大的数字城市制作项目—贵州省兴义市规划仿真演示系统

贵州省兴义数字城市规划仿真演示项目缔造了中国数字城市制作五个最:最大面积、最高规模、最全数据、最大显示、最多功能。 兴义数字城市规划仿真项目是中国至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效果最好的数字城市演示平台。打造这一里程碑式数字城市仿真工程的公司正是数虎图像科技有限公司。 该项目有如下亮点: 最大面积: 兴义数字城市规划演示包括兴义古城、新区、未来发展规划三个区域,涉及城市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是至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数字城市规划演示项目。

最高规模: 兴义数字城市规划演示中涉及地表地貌、河流水域、城市核心商业街、城市标志建筑、主体建筑、居民住宅、重点企事业单位、路网街道、园林绿化、街道小品、地下管网等多方面城市生活元素。数虎图像完整丰富并且精细的再现了整个兴义城市的原貌。 最全数据: 兴义数字城市规划演示通过提取海量城市相关数据,将整个城市约9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三维数字化仿真。其中精细建模约25平方公里,借助仿真平台优良的画质表现、高效数据处理能力、丰富的交互功能,搭配良好的插件系统,充分展示了兴义市未来的城市面貌及区域规划,堪称国内目前数据最全的数字城市项目。 最多功能: 为了更好的利用城市数据,数虎图像结合规划局实际应用,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数字城市相关应用功能,包括: 1、使整个平台不仅是可以观看的演示系统,而是真正应用操作的城市数据管理系统。 2、选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和残奥会开闭幕式选用的投影设备。该投影机亮度为20000流明,分辨率为1400*1050的

标准分辨率。 3、多通道无缝融合显示。 4、支持画中画的功能。 5、支持流畅低延迟切换集中控制所有相关设备。 6、支持背景音乐。 最大显示: 1、为了用最好的方式展示兴义数字城市规划演示效果,项目全部采用高端投影屏幕,环幕尺寸创国内最大纪录:弧长14.7,幕高4米,是迄今国内规划系统最大尺寸的三通道环幕投影。 2、采用了Extron WindoWall103,兼顾仿真显示和多窗口显示功能。 3、采用电子边缘融合的技术,可应对全无缝多通道城市大场景的仿真和显示。 4、支持全屏幕会议汇报工作模式。 最快速度: 从项目确定到项目验收,整个周期数虎图像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创造了国内数字城市项目完成最快速度的纪录。为了献礼兴义20周年市庆,数虎团队在当地入驻办公,不惜加班加点,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兴义城市三维模型全部完成。历时一周时间完成环幕系统的全部调试工作。经过不到3

数字城市的各种服务

WCS服务 Catalog Service-Web(CSW)—是一种OGC标准,它能够支持地理空间数据集的发布和搜索。元数据服务。 包括网络地图(WMS)服务、网络瓦片地图(WMTS)服务、网络要素(WFS)服务、网络覆盖服务(WCS)服务和KML服务。 KML,是 Keyhole 标记语言(Keyho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是一种采用 XML 语法与格式的语言,用于描述和保存地理信息(如点、线、图像、多边形和模型等),可以被 Google Earth 和 Google Maps 识别并显示。 三维地图服务支持WMTS、WMS服务,数据存取服务可实现数据操作、地理编码等,支持OGC的WFS、WCS规范。数据分析处理服务遵循OGC WPS规范。 WMS:Web地图服务(Web map service)利用具有地理空间位置信息的数据制作地图。其中将地图定义为地理数据可视的表现。这个规范定义了三个操作:GetCapabitities返回服务级元数据,它是对服务信息内容和要求参数的一种描述; GetMap返回一个地图影像,其地理空间参考和大小参数是明确定义了的;GetFeatureInfo(可选)返回显示在地图上的某些特殊要素的信息。 WMTS,切片地图Web服务(OpenGIS Web Map Tile Service)当前版本是1.0.0。WMTS标准定义了一些操作,这些操作允许用户访问切片地图。WMTS 可能是OGC首个支持RESTful访问的服务标准。 WMTS提供了一种采用预定义图块方法发布数字地图服务的标准化 解决方案。WMTS弥补了WMS不能提供分块地图的不足。WMS针对提供可定制地图的服务,是一个动态数据或用户定制地图(需结合SLD标准)的理想解决办法。WMTS牺牲了提供定制地图的灵活性,代之以通过提供静态数据(基础地图)来增强伸缩性,这些静态数据的范围框和比例尺被限定在各个图块内。这些固定的图块集使得对WMTS服务的实现可以使用一个仅简单返回已有文件的Web服务器即可,同时使得可以利用一些标准的诸如分布式缓存的网络机制实现伸缩性。 WMTS接口支持的三类资源 a) 一个服务元数据(ServiceMetadata)资源(面向过程架构风格下对GetCapabilities操作的响应)(服务器方必须实现)。ServiceMetadata资源描述指定服务器实现的能力和包含的信息。在面向过程的架构风格中该操

数字城市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展望

数字城市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展望 1 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与基本概念 1.1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并指出数字地球是一种能嵌入巨量地理信息,对我们的星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描述之后,各国政府和科技界迅速作出积极反应,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于1999年11月底在我国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指出:中国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表明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对数字地球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经过两年的研究和讨论,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地球的概念、支撑技术应用前景以及优先发展的应用领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提了数字中国、数字北京及数字海南等概念,这些概念在全球、国家及区域三个层次上概括了数字地球的作用,在数字地球的背景下城市问题的专家提出了数字城市概念。 1.2数字城市的含义 数字城市的概念,正如数字地球概念一样,目前尚无公认的严格定义,实际上,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的城市,是真实城市(物质城市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综合体)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城市的核心是真实城市及其时空变化在虚拟三维空间的数字化重视与认识,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延伸与发展,其技术基础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内容包括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网络化、城市智能化和可视化等主要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还会被赋予不同的新的内涵.数字城市是一种通俗说法用数字化手段处理城市问题是数字城市概念的本质. 1.3数宇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居环境复杂.国民经济产值80%以上集中在城市.发达国家8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同时.诸如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集结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与膨胀.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企业带来的失业.工业、汽车尾气噪音生活垃圾影响城市环境、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影响城市交通等诸多城市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发展.这些城市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领导意志、专家个人经验对局部或单一问题进行调整解决.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考虑.城市现代化智能化.需要构建数字城市.对城市问题的现状作出全面、准确的估计与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与预测.目前计算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城市科学,地球科学、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发展,已经为构建数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数字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2构建数字城市的核心支撑技术 2.1遥感技术 航天航空遥感具有信息丰富、影像直观现实性好及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根据遥感信息可以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建立地面数字高程模型.自动识别地面目标及其性质等.它们将是数字城市的几何空间信息和部分属性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手段. 目前航天遥感影像的长线阵CCD成像扫描仪可达到1~2m的空间分辨率.使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的建筑道路上的车辆等.成像光谱仪的光谱细分可达到5~6nm水平.能自动程度较

刘志刚:数字城市云服务平台

刘志刚:数字城市云服务平台 导读: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将于2011年11月23日在北京锡华商务酒店举行,3sNews作为独家门户支持对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会上,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刘志刚同志做了题为“数字城市云服务平台”的报告,以下是文字实录。 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将于2011年11月23日在北京锡华商务酒店举行,3sNews作为独家门户支持对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 李琦: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刘志刚同志讲一下数字城市云服务平台。 刘志刚: 感谢大会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现在正在做的项目。数字城市题目非常大,数字中国研究院的会议我参加了七届,07年发表了数字城市的模型,那个会上我提到了物联网、云计算,09年物联网、云计算进入中国,这个概念跟我们当时提的差不多。但是应用如何发生?今天大会就是给大家介绍两个案例。首先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平台的内容,这个内容是联网的,所以给大家简单演示一下。 这是根据iPad方式根据手势软件去了解具体的参数,比如说我们想了解能耗报告具体参数,那么就立刻产生。这些产生有待于我们去分析它的发生过程,特别是同期对比和环比。这些对比使我们能够检讨一些内容。这个页面上有一个表盘,是能耗指数,如果我们把数字贯彻到一个应用里,如果没有很好的研究,就会很空洞。因此我们今天会分别讲解这些内容,除了这些内容我们还可以看到它的一些表现形式。除了二维还有三维的表现形式。 还有一个如何审计能耗软件,在这儿没有时间演示,如果有时间可以一个一个讲解。下面讲一下我今天的主题:“数字城市云服务平台”。 云服务这个概念中国很早就有,只不过西方进来以后给了一个单词。普适计算里已经有云计算,解决第五代计算机,我们身边没有资源,都会隐藏在我们生活的设施里面,这里有很多处理器为我们的工作服务。围绕我们人中间的是传感器,传感器又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物联网。当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出现的时候也就意味这普适计算更广泛。 数字城市是一个大课题,如果仅仅局限一个方面看数字城市是不够的,因为不能够完成数字城市复杂的需求。因为城市需求是非常多元化非常复杂的,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课题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哲学思维,就是数字思维。因为应用是数字的载体,而产是技术的载体。我们比较强调产品,产品都是在技术问题上表现。但是由于人类遇到问题越来越大,比如能源、交通、健康、教育,这些问题都非常大。如果我们以一种学科态度去看显然不够,这就需要我们从无学科状态和跨学科状态看待数字城市。 另外要哲学的思考去想象怎么样用数据描述应用。因为应用是多元化、多变量的。人类经历了三个时代,物质时代、能耗时代和信息时代。过去所有经济行为是围绕着物质和能量,我们在消费着物质、消费着能

数字城市的概念

收藏283108 数字城市编辑 “数字城市”(英文:digital city)[1]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2] 中文名数字城市 外文名digital city 基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 纽带宽带网络 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 目录 1定义 2基本概念 ?定位 ?目标 ?基础 ?关键环节 ?层次 3关键技术 ?体系结构 ?宽带网络 ?海量存贮 ?联邦数据库 ?数据共享与互操作 ?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超链接技术 4建设内容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 ?城市网络化 ?城市的智能化 ?公众服务平台建设 5专家观点 6未来发展 1定义 编辑 数字城市概念[3] “数字城市”系统是一个人地(地理环境)关系系统,它体现人与人、地与地、人与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系统有政府、企业、市民、地理环境等,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子系统构成。政府管理、企业的商业活动、市民的生产生活无不体现出城市的这种人地关系。CUDI 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实质上是城市人地关系系统的数字化,它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城市信息化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对城市人地关系进行调控,实现系统优化,使城市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城市信息化过程表

现为地球表面测绘与统计的信息化(数字调查与地图),政府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化(数字政府),企业管理、决策与服务的信息化(数字企业),市民生活的信息化(数字城市生活),以上四个信息化进程即数字城市。 介绍 数字城市是指利用空间信息构筑虚拟平台,将包括城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有关的城市信息,以数字形式获取并加载上去,从而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广泛的服务。数字城市能实现对城市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有效利用,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应急,能有效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4] 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与空间位置有关,因此数字城市是构筑和运行在空间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某种意义上说,空间信息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城市的各种高端应用都需要通过空间信息平台实现,并受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制约,空间信息平台与数字城市的关系就如同道路、桥梁与实体城市的关系。 历史发展 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21日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之后,中国学者特别是地学界的专家认识到“数字地球”战略将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并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从这之后,与“数字地球”相关相似的概念层出不穷。“数字中国”、“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等名词充斥报端和杂志,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甚至许多省、市把它作为“十五”经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来抓。国家测绘局在2000年全国局长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测绘局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数字中国”的基础框架;海南、湖南、山西、福建等省都已正式立项启动"数字海南"、"数字湖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工程,其他省区的立项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而数字城市的立项更是如火如荼。 据报道:2000年5月13日,中国近百名市长与百名IT精英企业聚首"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共商推动中国城市数字化进程大计。 中国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论坛开幕致辞时指出,所谓"数字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数字城市能够制止猖獗的违法建筑,并避免制约工程招标和房地产建设中的大量弊端。 科技部官员认为,"数字城市"符合中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经济生活现状,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他透露,目前正在制订中的"十五"有关科技攻关计划和规划中,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数字化城市工程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宋玲说,实现城市信息化是中国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首要和必要条件。中国现已制定了一套衡量信息化水平的比较体系。经过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将会发布。 建设部、科技部等部委"十五"期间将启动"数字化城市示范工程项目",国家准备在"十五"期间共计投入5亿元人民币(地方和企业配套投入40亿人民币),建立5-10个市级综合应用和20-30个城市行业应用的城市数字化示范项目;30-40个社区和企业的数字化示范项目;2-3个跨省市的行业应用以及20-30个数据处理与系统集成的高技术企业。 与前两年仅仅炒作"数字地球"的概念不同,"数字省"、"数字城市"则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启动阶段。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中国"数字地球"战略的发展,本文以"数字城市"为核心讨论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与之相关的"数字省"、"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也可以此为参考。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数字城市

1、数字城市的特点:(可以只背大标题)(1)数字性。数字性是 数字城市最基本的技术特征之一。数字城市运作的前提就是信息的数字化。城市中的客观实体通过数字化高度抽象和提炼,形成数字城市的信息资源。 (2)整体性。数字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数字城市这个巨大的信息系统中,城市的各个职能部门只有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并在数字城市的综合数据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互通互联,实现整个系统的一体化,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的避免数字城市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3)层次性。(4)共享性(5)开放性(6)智能性(7)可视性(8)无限性 2、数字城市的作用:作用主要表现为:(1)改变城市产业结构。(2)改变城市空间结构(3)改变城市功能结构(4)改变城市社会结构(5)改变城市生活方式(6)改变城市政府职能 3、数字城市的发展: 4、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滞后,学术观点杂乱。2)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及规范3)脱离实际,确立过高的数字城市发展目标,建设时效和作用发挥不足4)资源整合力度和共享程度低5)信息人才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不高6)资金投入单一,发展后劲不足7)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不足 5、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平台,也是实现数字城市信息共享的前提,对于提高城市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填空题) 6、从技术方面将,数字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高度综合,遵循信息理论,系统理论,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其技术特征涉及面广,且多为高新前沿技术。 7、数据获取技术有哪些:1)遥感技术2)GPS技术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4)遥测技术5)卫星遥感数据的智能化获取技术6)多传感器集成空间信息获取技术7)城市活动空间数据的智能化获取技术 8、名词解释:云计算: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方便的使用计算机资源,不再需要购买计算机软硬件,只需租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以极低的成本按需从基础设施获取高质量的计算、存储、数据、平台和应用服务。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发表时间:2019-04-23T16:25:20.0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陈果[导读] 智慧城市在近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展和计划开展建设的城市多达500余个,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杭州青鸟电子有限公司浙江省 310005 摘要: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致力于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目标以来,全球各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建设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也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未来展望 引言 智慧城市在近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展和计划开展建设的城市多达500余个,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总结各地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理论创新。 1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普遍认为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定义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通过“物联网”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此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的全球城市建设中掀起了一股新浪潮。智慧城市的发展其实经历了多个阶段,而每一轮发展都是伴随着IT及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产生。上世纪90年代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核心的美国新经济时代,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城市的概念,这是智慧城市最早的雏形和发展基础。而在2000年Wi-Fi技术被提出,并得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无线城市随之应运而生。在之后的几年中物联网、大数据概念诞生,将数据、网络、设备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分析,由此智慧城市得以取得快速的发展。未来也许在城市互联、国家互联、能源互联领域将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智慧地球也将由概念走向现实。 2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二十七条指出: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截至2017年底,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果,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对智慧城市理解不够深刻 由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在对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见解,难以协调一致。如果各个部门不能够协调一致,这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2.2缺乏决策咨询机制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缺乏特色,往往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思路,这就是缺乏决策咨询机制带来的问题,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能够集思广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2.3智慧城市架构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简单、静态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因此,需要在保证智慧城市的架构体系足够稳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适度的超前设计,以满足新的需求。而现在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设计的不够完善,难以及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 2.4缺乏智慧城市技术评测体系和方法 当前国家对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也没有特定的部门或组织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国内外也没有足够的成熟案例以供借鉴,智慧城市的建设急需一套完整、有效的评测体系来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将应用到信息技术,这将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智慧城市的安全要求,更为复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急需建立。 2.6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资本参与较少。一是投资机制和投资平台的缺失,很多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我国智慧城市率先建设的大多属于公益性、民生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大都不适合商业化运营,许多企业不愿意在这些项目方面有所投入。另外,有的智慧城市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收益风险高,很多企业往往不敢贸然投资。 3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当前城市的发展模式不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的需要,城市化的问题也越来也多,这就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世界各国也越来也重视发展智慧城市,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3.1城市智慧化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发生的革命性的突破。而其中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成为关键,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得城市越来越具备智慧化。 3.2规划决策机制科学合理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其中有许多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内又存在着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这种复杂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时间及环境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的智慧城市的规划决策机制过于生硬,难以及时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智慧城市的规划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文:总工程师梁军 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的星球”的演说,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种关于地球的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表示”。此概念被引伸到城市,使“数字城市”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点。到2011年末,由国家测绘局推动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城市展开,其中地级市约180个,占我国全部地级市的60%。虽然地理空间框架只是数字城市的基础部分,但也说明了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内城市信息化的着力点。

图1 城市系统的组成结构 2008年11月6日,在纽约召开的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上,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发表了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个领导人议程”的演讲,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大量的计算资源都能以一种规模小、数量多、成本低的方式嵌入各类非电脑的物品中”,通过在地球内各种有需要的物体(things)上嵌入传感器或智

能芯片,使这些物体成为具有智能的信息采集或可控制装置,通过物与物的网络相联形成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汇集数据和反馈指令,实现地球内各子系统的智能化调控,构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智能环境(intelligent environments)或周边智能 (ambient intelligence)。“智慧地球”的概念,同样被引伸到城市,继“数字城市”之后,“智慧城市”(Smart City)也开始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词。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发展反映了城市信息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应对智慧城市带来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与城市系统的关系

如何构建数字城市

如何构建数字城市 一个国际一流的数字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它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将城市的各类数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各类应用系统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和信息。 数字城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法规及运营管理体系等,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其次,在数字城市中具有随手可得的访问方式,比如Web门户、手机、PDA、传真、触摸屏电话等。第三是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 数字城市中居民的数字化生活涵盖广泛,包含数字社区、网络电视、数字医疗、数字家庭、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等等;而政府数字化的管理也包含很多方面,如决策支持、税务征管、智能交通、应急联动指挥、财政预算管理、一站式服务等等;还有企业的数字化经营,包括电子商务、在线交易、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辅助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 所有这些服务,都建立在面向服务的应用支撑平台之上,而这个平台主要由应用集成、流程管理、数据交换、服务注册、服务管理、数据挖掘等方面构成。 整个数字城市最底层的基础是开放式的计算、存储和通

信平台。这个基础又包含虚拟计算能力、高性能计算机、宽带多媒体网络、海量存储设备、无线宽带网络等等.不一而足。 面对有意开展全面数字建设的城市,Intel提供了合作型建设模式: 银行方面:银行乐意为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项目贷款,这些项目投产运营后将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同时又能够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政府方面:作为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公司。Intel将为目标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能够为获取银行贷款提供计算机技术和项目运营模式方面的咨询;提供数字城市规划方案;配合各个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引导一流的合作伙伴参与建设。 整个数字城市的建设,从可行性分析开始,到立项审批,到项目招标,到承建商选择,Intel可帮助提供全程服务,并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选择合适的承建商帮助建设,包括BEA、IBM、甲骨文、微软、红帽等世界顶级公司。 目前,在此模式下成功的案例,有中国的台北.英国伦敦的维斯特敏思,马来西亚新首都普特拉贾亚等。如台北推进无线城市的建设,搭建了覆盖全市的Wi—Fi通讯,其基于无线的各种应用初见成效,包括电子交通管理、宽带电视、E—Learning在线学习、市民一站式服务、家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简单的说,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城市,即城市的数字化阶段,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转换;第二阶段是无线城市,即城市的网络化阶段,实现了城市的信息共享;第三个阶段进入智慧城市,即城市的智能化阶段,依托于前两个阶段最终实现了智慧应用的展现,详细说明如下: 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提出的,是指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 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联系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

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各相关系统的有效整合。通过智慧城市,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 三、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区别 (1)采用技术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采用了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相关技术。智慧城市在原有技术之上,融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 (2)依托网络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务。 (3)参与建设力量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致力于政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与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智慧城市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最终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4)协同效果有所差异 数字城市通过城市各行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智慧城市则更强调从行业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城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愈发深入,“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为出现概率越来越高的名词,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本文将为您一一阐述。 一、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定义不同 “数字城市”的概念早于“智慧城市”出现,它的定义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以后出现的,是智慧地球概念的理解与延伸。在信息化语境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描述非常专业。简明扼要的解释,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拥有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的能力和高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各大公司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如华为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

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迪时代”)对智慧城市的定义: 概括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的,以政府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为重要内容的,以城市资源的全面物联、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应用资源的持续创新、系统资源的渐进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涉及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诸多领域的,由若干多个独立存在的电子信息子系统组成的,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分析的、可感知可控制的、可组装可拆卸的大规模综合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 二、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建设目的和意义不同 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实现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目的是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质、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流通、共享以及互操作。

(完整版)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1、整体框架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 a) 物联感知层: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执行能力,通过感知设备、执行设备及传输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 b) 网络通信层: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所组成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包括以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为主体的核心传输网,提供无线接入服务的蜂窝无线网络,以及,以及集群专网等一些专用的网络等; c) 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以及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 d) 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

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本层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e) 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f) 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涉及各横向层次; g) 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涉及各横向层次,确保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 h) 建设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主线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体系;主要手段包括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等;其宗旨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智慧城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 复杂巨系统。智慧城市是一个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综合性复杂系统。通过将功能完全不同的系统互连在一起形成的“系统的系统”,其复杂度将随着构成系统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