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周敦颐《通书》成书及宋时版本考述

周敦颐《通书》成书及宋时版本考述

周敦颐《通书》成书及宋时版本考述
周敦颐《通书》成书及宋时版本考述

第3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月 Vol.3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7

──────────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cy2016058) 收稿日期:2016-11-09

作者简介:杨冰雁(1993-),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 -58-

周敦颐《通书》成书及宋时版本考述

杨冰雁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然作为其理学人生观的具体体现的《通书》,在成书时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刊刻,早期流传版本众多,情况并不十分清晰。至朱熹整理后,该书才有了较为全面流传,但此时版本与早期版本实有差距。清晰了解《通书》成书原貌,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周敦颐的思想,故有必要考证之。

关键词:周敦颐;《通书》;版本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3-0058-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3.014

The Formation of Tongshu and the Verification of Versions in Song Dynasty

YANG Bing-yan

(Literature Colleg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 Zhou Dunyi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whose thought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deology. However, as an embodiment of his philosophy in Neo-Confucianism, Tongshu was not inscribed and organized timely, so there were many versions circulated at that time. And the venation of versions was unclear. The works did not spread comprehensively until the collation of Zhu Xi. But Zhu’s version had a gap when it was compared with the earlier ones. Having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ongshu is useful to study the thought of Zhou Dunyi.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verification on it.

Key Words: Zhou Dunyi; Tongshu ; version

周敦颐(1016-1073),字茂叔,原名惇实,后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惇颐,亦作敦颐,道州营道县人。他是“北宋五子”之首,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最大贡献,就是开始阐发了心性义理之精微。周敦颐传世的著作并不多,除去一些单篇诗文,现行的系统著作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本文就《通书》一书的版本源流做一个简单的考证。

一、关于《通书》的成熟原貌

周敦颐生前并没有将自己的著作整理成书,死后其著作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编次。现今可见关于周敦颐著作的最早记录,是潘兴嗣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据潘志记载,周敦颐“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

藏于家”[1,p87]。后朱熹根据潘志,对周敦颐的著作进行了厘定,將周敦颐的著作定为三部:《太极图》附有图说为一篇,即现行的《太极图说》;《易通》即为《通书》,而《易说》则已亡佚。

在朱熹《再定太极通书后序》中有按语:“先生《易说》,久已不传于世。……《易通》疑即《通书》,盖《易说》既依经以解义,此则通论其大旨,而不系于经者也。特不知其去‘易’而为今名,始于何时尔。”[1,p44]从此处可见的是,《通书》确非成书时的原名。在此后的淳熙十四年(1187)九月甲辰,朱熹作《通书后记》云:“《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所著之书,又多散失,独此一篇,本号

《易通》,与《太极图说》并出程氏,以传于世。”

[1,p47]

杨冰雁:周敦颐《通书》成书及宋时版本考述

-59-

此记为朱熹最后集解《通书》而作的,其明确指出了:《通书》本号《易通》,且与《太极图说》同为周敦颐的嫡传弟子二程所传。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熹厘定周敦颐著作之前,《通书》就已广为流传,但其卷末常附有《太极图》,众人只是将《太极图》作为《通书》之附属,将两书统称为《通书》。至朱熹重新整理編次后,才将两书分述,且将《太极图》提于《通书》之前。

通过对《通书》成书原貌的一系列查考,可得出的具体成书情況是:《通书》原名《易通》,全书共四十篇。早期,尤其是南宋绍兴以前《通书》常作为周敦颐著作的统称。本文讨论之《通书》,是指单本的著书。

二、《通书》早期流传情况

周敦颐的著作虽未能得到及时的编次,却一直都有得到流传。最早了解到较完整的周敦颐著作及其流布情况的祁宽在《通书后跋》中云:“《通书》即其所著也。始出于程门侯师圣,传之荆门高元举、朱子发。宽初得于高,后得于朱。又后得和靖尹先生所藏,亦云得之程氏。今之传者是也。逮卜居九江,得旧本于其家,比前所见,无《太极图》。……校正舛错三十有六字,疑则阙之。……此书字不满三千,道德、性命、礼乐、刑政,悉举其要。而又名之以通,其示人至矣。”[1,p110]祁宽此跋写于绍兴甲子春,也就是绍兴十四年(1144),他所得《通书》的流传途径,其实总结起來有这样两种:一是出自二程的程门本《通书》,此本卷末附有《太极图》;二是九江家藏旧本,无《太极图》。程门本由侯仲良和尹焞处流传开,在当时有较广的流传。而九江家传旧本也有流传。宋本《诸儒鸣道集》所收“濂溪《通书》”无《太极图》,当即是祁宽所见九江家藏旧本《通书》。《诸儒鸣道集》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说明九江家藏旧本也一直有所流传。

祁宽之后,绍兴末以前,胡宏是搜求、整理《通书》最为得力的人。胡宏为胡国安之子,家学渊源,又曾学于杨时、侯仲良、朱震。所见《通书》之版本应较祁宽更为全面。

其后便是朱熹对周敦颐著作的全面校订,包括了厘定书目和校勘文字。朱熹对周敦颐《通书》的校勘前后共历四次,经过了漫长的搜求和推敲。清代张伯行就朱熹校订《通书》的过程,在朱熹淳熙丁未年(1187)所撰的《通书后序》文后有考云:“此序晦庵先生最后集解《通书》而作也。先生始集《通书》莫考其年,据先生序云:‘长沙本最后出,乃熹所编定,视他本最详密,然犹有未尽云。

乃于乾道己丑(1169)覆校旧编,为建安本。至淳熙己亥(1179),凡十一年,复加更定,为南康本。又八年丁未(1187),重为注释,而是编始定。’”[1,p48]经考,朱熹始编《通书》,是以胡宏所传程门尹焞本作为底本,参校舂陵本、零陵本、九江本,是为长沙本。在乾道五年进行了第二次校订,并撰有《太极通书后序》,是为建安本。于淳熙六年,再次更定,撰《再定太极通书后序》,是为南康本。其最后于淳熙十四年,最终注释编定。

后又有叶重开于淳熙己酉年(1189)以舂陵本为底本重刻《通书》,称为叶重开本。在现存宋刻十二卷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中收录了他的《舂陵续编序》。

从《通书》的早期流传情况看,由最早的程门本、舂陵本、零陵本、九江本等延伸出了之后的长沙本、建安本、延平本、南康本和叶重开本等多个不同版本。而众多版本中又是朱熹最后考订之南康本流传最广、考订最精,后为世人所传,而其他版本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著录情况

就周敦颐一生而言,其著作和思想并未得到广泛传布,了解者不多;加上官位不高,又只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一带任官,其思想也未能对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然而随着周敦颐的学术地位不断被知识界认可、拔高以后,先是经祁宽、胡宏、朱熹等人厘校《通书》《太极图说》。后又有后学者将其遗文并铭、碣、诗文等编集为全集本,如叶重开就在重刻《通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周敦颐的其他资料,恢复了被朱熹删节的“铭、碣、诗文附见诸旧袠者”,重新增加、归类,编成了七卷本《濂溪集》。又或是被收录入理学名家的合订本中,少有单行本流于世。

上文所述,多为考现存诸序跋而得知的早期《通书》单本流传,又或与《太极图说》并刊之情况。现将宋代《通书》被收入周敦颐全集或合订本的情况再做梳理,考其源流、存佚。

(一)周敦颐本人全集 1.《濂溪集》七卷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著录:“广东提刑营道周敦颐茂叔撰。遗文才数篇,为一卷,余皆附录也。又本,并太极图为一卷,遗事、形狀附焉。”[2](已佚)

这两条均无著录编者姓名。这两个七卷本《濂溪集》,都是以周敦颐遗文为一卷,其余六卷皆是附录。而两个集子的不同在于,其中一个遗文卷收录

第3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月 -60-

了《太极图》。

2.《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

赵希弁《读书附志》別集类三:“右周元公敦颐字茂叔之文也。……始道守萧一致刻先生遗文并附录七卷,名曰《大成集》。进士易统又刻于萍乡,名曰《大全集》,然两本俱有差误,今并参校而藏之。”[3](已佚)此处可简称为“萧本”“易本”。

3.《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十二卷年谱一卷,为宋刻本

今藏北京图书馆。此本为宋长沙建安刻本。其版式为每半叶八行,行十五、十七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是书正集七卷、附录五卷,正集除收录周氏诗文外,还兼收他人唱酬之作,附录则均是周氏郊遊、门人以及再传弟子所著。

4.《濂溪先生集》不分卷

见著于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存卷首、目录、年谱、太极图。宋刊本,大版心,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注双行同,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记大小字数。宋讳贞字缺末笔,惇寫作

或題光宗

庙讳。按:据目录,原书不分卷,太极图说、通书、遗文、遗事、附录、诗文皆缺佚。年谱末纪今上皇帝淳祐元年御笔以五臣从祀云云,则当为淳祐刊本。”[4]此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二)收入合订本情況

《濂溪通书》一卷。今有上海图书馆所藏宋端平二年(1235)黃壮猷修补本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影宋抄本。陈来《略论<诸儒鸣道集>》考:《鸣道集》本《通书》与世传本《通书》有所不同。今本《通书》中《诚》分为上下,《乐》分为上中下,《师友》和《孔子》也分为上下,各上下皆独立成章,而《鸣道集》则不分上下。今本《通书》每章皆注明章数,《鸣道集》则不注。这样,今本《通书》共为四十章,而《鸣道集》本则因其中章书不分上下而只有三十五章[5]。据陈来考述则可知,《鸣道集》此本当即是祁宽所见九江家藏旧本《通书》。

据田智忠考:《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的两个七卷本《濂溪集》,大致可认为是《读书附志》中提及的七卷本《濂溪先生大全集》和《濂溪先生大成集》。其中,没有收录《太极图》的版本,当是萧一致所刻《大成集》,推测其有可能出自叶重开所编,则其《通书》版本之源流可追溯至“舂陵本”[6]。而根

据宋刻十二卷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八的附录,基本可以认定易统所刊《大全集》正是度正所编订的周敦颐“文集”。度正少从朱熹学,其所编《通书》之版本则极可能是朱熹最后编订的“南康本”。

现今,则可对宋本情况做出一个大致的版本源流图,详见图1。

图1 《通书》宋时版本源流图

经过宋时众人,尤其是朱熹对周敦颐著作的厘定,《通书》的版本到明清时已基本沿用朱熹所定“南康本”,但仍有刊刻采用《诸儒鸣道集》这一本子。综观明、清两代,整理刊刻周敦颐著作的活动亦十分活跃。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康、雍、乾、嘉、道、咸、同、光等朝均有传本存世,虽说时代较近版本易存,但此种盛传实属难得,足可见周敦颐的学说在后世受重视之程度。明清时期的存佚情况也值得笔者日后继续研究。

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十二卷年谱一卷,是我们可以见到的,宋代流传下來的珍善之本。现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刊印,亦使之较为易得。而观整个宋代《通书》源流图,也可知《诸儒鸣道》本与现存周敦颐文集所存本有所不同。对这两个不同系统的重视,对研究周敦颐思想的流传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03. [3]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86. [4]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46. [5] 陈来.略论《诸儒鸣道集》[J].北京大学学报,1986,(1):30-38. [6] 田智忠.从“舂陵本”《通书》论《通书》的早期流传[J].周

易研究,2013:49-55.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章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周敦颐 一、周敦颐生平与著作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少而孤,养于其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家。景祐三年(1036年),二十岁,以其舅父郑向“序例应荫子,乃奏补,康定元年(1040年)母丧除服,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后长期任州县小吏,善断狱,作风精细严谨。《宋史·道学传》: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经庐山,爱其山水之胜。“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宋史·道学传》)于溪上建濂溪书堂。故学者习称他为濂溪先生,其学称之为濂溪之学或濂学。 《宋史·道学传》称周敦颐: 博学行力,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二、濂溪先生之人格风貌与思想地位 (1)寻孔颜乐处 《宋史·道学传》曰: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之所爱者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亡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者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言子亚圣。 (2)窗前草不除——生生之德与自然情怀 《宋元学案·卷十二》: 周茂书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佛法金汤编》: 佛印住鸾溪,敦颐谒见,相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3)思想地位

刘基其人简介

刘基其人简介——(《刘基大传》读后)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出身于书香名门,祖父刘庭槐更是博览群书,很 有学问。父母非常重视对刘基的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天资聪慧,这样,其到束发(古礼:男孩长到8岁就要束发,即成童。以后就要上学了)之时,一部《诗经》差不多 背过一遍了。8岁后,父亲将其送到南田私塾读书,课后就读家中的藏书。读书之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攀山、牧羊、捉迷藏,山水风光也就陶冶了其性情。 14岁时,为了更好地学习,听从父亲安排打算到县府求学,可是儒学署告知其名额已满。于是就到县衙找县令商议,县令看刘基天赋异禀同时饱读诗书,甚是喜爱, 于是推荐其到州府就读。就这样,刘基就师从博学多知的郑原善。郑先生对濂学、洛 学造诣很深。(注:濂学,北宋周敦颐一派的学问,因周家乡是濂溪得名,专研《周易》而得,是一套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事万物的宇宙化理论;洛学,程颐及其哥哥一派的学问,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因二程家主洛阳而得名。)郑先生对刘基非常看重,并将其毕生所学皆授之。三年后,刘基也就学问小有成就了,便开始和朋友一起游学。到元至顺四年,刘基参加科举考试,中在三甲第二十名。26岁时,受命任高安县丞。一干就是三年多,之后又到江西行省任职一年多。五年的做官时间,虽然其勤于政事,然而依然充满坎坷,对官场也有失望之感,随于元顺帝至元六年秋辞归故里。 回家乡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了一年半的远游,看到了中原名不聊生之景, 之后又是做官辞官。期间又有方国珍起义。之后各地都兴起了战火。已隐居的刘基分 析天下大势,估计能就大业者只有陈友谅和朱元璋耳!而陈的猜忌又使刘基对其印象 大减。之后,在朱元璋的再三邀请后,才出山相助,这一点和诸葛亮相似。 之后的刘基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 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 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 中文名称: 朱熹 又名: 号晦庵字仲晦字元晦紫阳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130~1200 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ò8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朱熹,祖籍歙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县,曾寓居建州崇安和建阳(以上今皆属福建)两县。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二十一年,铨试及格,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归乡,被差监潭州南岳庙,拜李侗为师。一再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宋孝宗淳熙间(1174~1189),历任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宋光宗时,历任知漳川、秘阁修撰、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宋宁宗初,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被反对派弹劾,落职罢祠。庆元六年,病死。嘉定元年(1208)谥“文”。 朱熹最初积极主张北伐抗金,后来变为“合战、守之计以为一”,最后成为坚定的主守派。做地方官时,在福建、浙东实行社仓法,在漳州推行经界法,企图补救时弊。朱熹早年研习儒家经典外,还学佛教禅学、道经、文学、兵法等,无所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爱莲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爱莲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可:值得。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亵(xia):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焉:助词。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翻译】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古代文人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时号温八叉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从宋学发展谈宋学与理学的关系

从宋学发展谈宋学与理学的关系 漆侠在其《宋学的发展和演变》里指出“宋学研究存在两个偏向”,其中一个是把理学等同于宋学。而邓广铭在其《宋史十讲》中则明确提出“不应该把理学等同于宋学”。本文主要从宋学的发展来谈其与理学的关系,宋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理学是宋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作为宋学的一个分支,理学与宋学的前两阶段有其联系与区别。通过对宋学与理学关系的了解,有利于对两者的概念加以区分,对理学的地位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宋学家与理学家的评价也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位。 周敦颐的太极学说(太极学派)、张载的气本论学说(气学派)、二程朱熹理本论学说(理学派)、陆九渊的心本论学说(心学派)、叶适陈亮的功利学说(功利学派) 自汉儒至于庆历(公元1402)间,谈经者训诂而不凿。《》七经小传(宋·刘敞著)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于《三经义》(宋·王安石著)行,视汉儒之学弱土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 (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宋史·道学传·程颢传》 宋初经学大抵沿汉学脉承,一些阁僚大臣多用于经世通政,以欧、苏、司马(光)、王(安石)等为代表。庆历后,一方面开始出现疑经非古的倾向,直到朱熹、王柏、俞庭椿甚至元·吴澄,对古籍删改去增;另一方面,自二程、张载逐渐形成道学(亦称理学或心学),专门研究格物、穷理、诚身、致知,对元明理学有很大影响。一部分学者对经典的诠释研究,有重要贡献,成就以朱熹为最。 宋学在南宋时逐步演变成理学,但是浙东事功学派还是应列入宋学学派。 理学亦称义理之学,性理之学。也是宋元明清时期以研讨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伦理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于元、明、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伦理学思潮、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唐中叶以后,一些名儒如唐代的韩愈、李翱,北宋初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瑷、孙复、石介等举起批判佛教的旗帜,力图全面恢复儒学的权威,揭开了理学的序幕。随着儒家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过程的展开,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各自形成学派,从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他们自称其道为“圣人之道”,其学为“圣人之学”,这时的学说称为道学。后来理学研究渐盛。理学在北宋和南宋初、中期曾受到压制,一度被指斥

周敦颐

周敦颐 1.人物简介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子爱莲 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2理学派:公认开山鼻祖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1],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

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

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 [摘要]:西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在回应佛、道挑战时,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另一个繁荣的时代,北宋时期,以周敦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本文主要通过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理学思想的分析,述论其理学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北宋五子哲学理学宇宙本体论精神修养 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更多的士大夫能够在文化思想领域从事工作,雕版印刷业的发达,各地大批出版书籍,使学术思想交流成为比较容易的事情。这些都为宋代理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真正奠定了宋代理学中哲学的坚实基础,被称为“北宋五子”,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一、北宋理学概述 理学是以儒学理想为基础,兼容批判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教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到北宋时期,以周敦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是理学开创者。 北宋五子的基本理论是:(1)周敦颐建构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

于都县情简介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于都县情简介 于都县是江西第四、赣州第一的人口大县,地处赣州东部,距赣州中心城区65公里,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56个行政村,总人口100.4万,其中农业人口近80万。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人文璀璨。于都县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迄今有2212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现在赣州的宁都、安远、瑞金、会昌、寻乌、石城等县都是后来从于都划出去建县的,所以于都又有“六县之母”的称号。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这里诞生了书法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名臣等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周敦颐、岳飞、文天祥等响当当的历史名人都与于都有不解之缘,并在于都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这里还是著名的唢呐之乡,采茶戏享誉全国。二是物华天宝,山清水秀。于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种多达25种,钨、铅锌、石灰石、稀土等储量丰富,被前苏联专家誉为“东方乌拉尔”。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71.2%,梅江、贡江穿境而过,水力蕴藏量38.7万千瓦。三是天地造化,景点众多。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集结出发地,这里有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毛泽东故居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江西省主要红色旅游区;有集喀斯特地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鲁迅的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富人家(文章《故乡》中说明“家境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 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

周敦颐的小故事

周敦颐的小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 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 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整理

【第一天】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第二天】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第三天】 《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第四天】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周敦颐传

周敦颐传 目录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⑸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⑹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⑺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⑻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⑼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焉。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个人简介:我的个人自传

个人简介:我的个人自传 个人简介:我的个人自传 个人简历: 姓名:刘鑫 2013年高中毕业,目前就读大学 主要作品: 个人诗歌集《蓝色紫衣曲》《蓝色的眼泪》 个人散文集《空灵如幻》 个人青春文学作品集《青春的痛》 个人科幻文学作品集《梦之羽翼》 主要科幻文学作品:《宿命》《谁的梦想化成灰》《未来时空之旅》《极限相对论》《梦想纪实》 主要青春文学作品:《消逝的时光》《月光》《校园之恋》《堕落者》《幻灭》主要小说作品:《异变》《阿呆正传》 主要散文作品:《消逝的故乡》《梦思情绮》《往事如烟》《崭新的旅途》主要现代诗歌作品:《烟花的笑容》

《伤之于忧》《星月之泪》《眼中的万年》《女声中的梦》《残雪》《雨光星陨》《菡萏》《思绮之梦》《玫瑰花》《水月镜花》《梦碎》《紫剑清霜》《姑苏城外》《迷离的世界》《若即若离》《回眸只是无奈》《选拔前的准备》 个人荣誉: 中国共产党党员 永州市潇湘诗社成员 2011年:高一学校时事政治竞赛三等奖、史地知识竞赛三等奖 2012年:高二年级作文竞赛二等奖,参赛作品《感悟生命》 2012年获东安一中2012年学雷锋征文大赛一等奖,参赛作品《永恒的雷锋》 2012年获北京作文网四月有奖征文三等奖,参赛作品《淡淡的惆怅,深深的怀念》 2012年获北京作文网2012暑假有奖征文优胜奖,参赛作品《游棉花山有感》、《最后的暑假》

2012年获北京作文网”我的大学梦征文大赛”勤奋作者奖,参赛作品《为梦想而奋斗》《无意中造就永恒的梦》《大学梦近了》《梦萌发于挫折中》《寻梦不是用眼镜》 2012年获东安一中第一届读书节征文大赛一等奖 2012年《命运谱写历史的经典》,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为学杯创新作文大赛复赛二等奖 2012年诗歌《蓝色的梦》,获第三届全国奥林匹克杯诗歌大赛二等奖 2012年参赛作品《崭新的旅途》,获2012北京作文网九月有奖征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2012年10月被奥林匹克少年作家中心授予奥林匹克少年作家称号,颁发少年作家证书 2012获北京作文网十月有奖征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参赛作品《我站在祖国的版图前》

周敦颐资料

资料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虚岁十五岁),其父病逝。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2]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周敦颐字茂叔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了名字。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