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精)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精)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新闻学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研究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到1949年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及创作成就的学科。它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要求

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能够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

(四)课程学时

本课程上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教学总学时为54学时。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1、讲授与讨论。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适当讨论一些难点、焦点和学科前沿的问题。

2、部分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考试或考查,其形式多样化。

4、注重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及时获得教与学的信息反馈。

(六)考核方式:课堂作业、讨论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考试卷面70%,平时30%。)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18学时)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

[教学目的]“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 1、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轨;2、新文学团体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胡适的文学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绪论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通常指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的特点

(一)中国现代文学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二)“五四”先驱者在坚持文学社会使命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性能。

(三)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

以《新青年》为阵地,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宣扬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提倡白话;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二、与封建复古派的几次斗争

三、文学革命取得重大实绩

第三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二、主要的新文学社团

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新月社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建设的拓展清晰地呈现为:是在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概念下,为白话作出重新定位;是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是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第二章鲁迅(一)

[教学目的]

1、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2、认识《呐喊》与《彷徨》的杰出成就

3、《野草》与《朝花夕拾》的一般解读

◆ [教学重点]《呐喊》与《彷徨》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野草》与《朝花夕拾》的解读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

第一节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一、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1881—1918)

二、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918——1927)

《呐喊》;《彷徨》;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的青年们,因为倡导革命文学而与鲁迅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

三、共产主义战士(1927——1936)

(一)文学活动

9本杂文集、1本小说集(《故事新编》)。

(二)政治活动

1、社会组织:

2、与共产党的关系: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一、《呐喊》作品选讲

二、《彷徨》作品选讲

三、“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四、“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

◆第三节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一、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对阿Q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农民,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方法,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之中。第一是妄自尊大;第二是自轻自贱,甚至以作践、痛打自己来转败为胜;第三是欺凌弱者;第四是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第五是健忘。

三、《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独具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卓越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独语体”的散文《野草》:其风格可以用“独语”来概括。

二、“闲话风”的散文《朝花夕拾》:其风格为“闲话风”,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直、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作业:

1、读鲁迅的两个小说集,写一篇“我看……”(可以指人,指作品,指思

想或艺术等等)

2、带着问题看鲁迅的散文诗

第三章小说(一)

[教学目的]

1、“问题小说”形成及衰落的原因

2、乡土小说的成就

3、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教学重点]郁达夫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创作

[教学难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线索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五四”时期小说转型有多种原因:社会变改的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和西洋小说的影响。

第二节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首先,它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次,与当时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第三,“问题小说”还受了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冰心、王统照的创作

1、冰心:最早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

2、王统照:《沉思》:纯洁美丽的琼逸事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

三、人生派写实小说:叶绍钧的创作

叶绍钧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写得最好的,就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第三节: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其次,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第三,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第四,其地方色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

第四节“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

一、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沉沦》等

(一)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二)人物:“生则与世无补,死亦与人无损。”“零余者”、“多余人”形象。

(三)艺术特色:自我表现的主观性,激情化,感染力。

二、郁达夫30年代以前小说的基本特征:强烈的主观抒情,大胆的自我暴露,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郁达夫30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以《迟桂花》为例,不仅完美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三、庐隐和冯沅君小说的基本特色

(一)庐隐小说的基本特色

1、笼罩在愁云惨雾中五四青年群体;

2、对妇女命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3、强烈而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

(二)冯沅君小说的基本特色

1、复数主人公“我们”:叛逆之爱的精神同盟;

2、话语空缺:“……”难言的隐秘心理;

3、爱情神话:情人之爱与母女之爱的两全之策。

四、许地山的主观叙事小说:《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春桃形象:她原为财主出身,但后来沦落为捡破烂换取灯儿的劳动妇女。在性格上,她蔑视夫权,坦率豁达,在两个男人之间她处于主导地位。

作业:

1、“问题小说”的兴盛与衰落

2、分析郁达夫《沉沦》或某一篇“自叙传”抒情小说

3、庐隐和冯沅君小说的基本特点

4、试析许地山《春桃》的春桃形象

第四章郭沫若

[教学目的]

1、郭沫若的思想发展

2、《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 [教学重点]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女神》的思想艺术与现代大学生的距离

[教学方法]讲析和示范朗读相结合

第一节郭沫若的生平与思想发展

一、郭沫若简介

二、郭沫若思想发展

1、泛神论思想

2、浪漫主义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

第二节《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

一、思想内容:

《女神》对封建藩篱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表现了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二、艺术特色:

《女神》以诗体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创造,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三、局限:

1、简单的把浪漫主义与革命文学对立起来;

2、艺术上的模仿,生活不足

第三节其它创作

一、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二、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一)、前期历史剧创作:《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二)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

1、概述:

(1)用历史来影射当时的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

(2)艺术成就:(1)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2)壮美的悲剧精神(3)激越的浪漫主义诗情

作业:

1、《女神》的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特征

2、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新诗(一)

[教学目的]

1、“五四”新诗运动

2、前期新月派

3、早期象征派诗歌

◆ [教学重点]前期新月派

[教学难点]李金发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分析

[教学方法]讲析

第一节早期白话诗

一、新诗的诞生:以胡适和周作人的诗作为代表。

二、胡适的《尝试集》

艺术特色:明白清楚的语言,自由解放的诗体,平实冲淡的意境。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一)“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冯雪峰等人诗歌中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二)“小诗体”:冰心的《繁星》和《春水》,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约化。

第二节新诗的“规范化”

一、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新诗格律化:三美。

二、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

(一)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死水》符合三美理论。

(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再别康桥》艺术成就上:1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2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音乐美。

第三节早期象征派诗歌

一、“纯诗”概念的提出

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

二、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弃妇》和《有感》

李金发的诗歌特点: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远取譬”与“省略法”的思维、构思和表现手法。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作业:

1、前期新月派诗歌成就

2、初期象征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第六章散文(一)

[教学目的]周作人与朱自清的散文

◆ [教学重点]朱自清的散文

[教学难点]周作人散文

[教学方法]自学及作业考察

第一节周作人散文

一、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倡导幽默、雍容、漂亮、缜密的艺术性散文

二、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两类:

1、“浮燥凌厉”

2、“冲淡平和”

第二节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1、感情真挚醇朴。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作业:

1、什么是“美文”

2、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戏剧(一)

[教学目的]

1、认识早期话剧的雏形特征

2、田汉、丁西林的戏剧创作

◆ [教学重点]田汉、丁西林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话剧的初期发展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及丁西林的创作

一、话剧的萌芽、诞生:

现代话剧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萌芽诞生的,和我国传统的戏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文明戏或新剧阶段和“爱美剧”阶段

二、丁西林与早期的独幕剧:(1)独特的戏剧观念。(2)其戏剧的结构通

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作业:

1、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2、田汉的前期创作

第二编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6月)(21学时)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

[教学目的]

1、“左联”的成立

2、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 [教学重点]“左联”的成立

[教学难点]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

创造社和太阳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鲁迅予以了反击。

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第二节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

作业: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形成

2、三十年代的文学发展格局

第九章茅盾

[教学目的]

1、社会剖析小说

◆2、《蚀》三部曲与《子夜》

◆ [教学重点]

1、社会剖析小说

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教学难点]《子夜》的分析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茅盾简介

二、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在小说领域内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由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而影响深远。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三、茅盾的评价:1、正面观点: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2、反面观点: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各半的结合。

第二节《蚀》三部曲与新女性系列(2学时)

一、《幻灭》《动摇》和《追求》

二、三种类型:第一类型:静女士、方太太;第二类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第三类型:梅女士。

第三节《子夜》

一、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一)资本家形象系列1、吴荪甫:中国30年代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出两面性:(1)强悍(2)虚弱。2、赵伯韬:中国30年代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典型。(1)傲慢自大、奸诈狡猾(2)荒淫无耻、精神堕落(二)封建地主系列吴老太爷:曾沧海:(3)冯云卿:(三)工贼系列:莫干丞和屠维岳。

二、艺术成就:颇具匠心的结构。

作业:

1、茅盾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2、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

第十章老舍

[教学目的]

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2、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 [教学重点]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教学难点]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一、老舍简介

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1、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2、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或“理想”的市民。

◆第二节《骆驼祥子》及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

一、《骆驼祥子》:

1、主题:

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2、形象:祥子是一个性格不断发展的形象。开始也是勤劳善良要强,有骆驼般坚强的意志,但后来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下,尤其是经历三起三落后,才变得懒散、蛮横和平庸,甚至于卑鄙无赖,成为一个人渣。

第三节《四世同堂》及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

一、《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一)北平市民如何忍辱苟安(二)经历灾难后开始反抗了(三)鞭挞了民族败类(四)揭露和解剖日本这个军事怪物。

二、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把“京味”与幽默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作业:

1、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意义

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第十一章巴金

[教学目的]

1、《家》的杰出成就

2、《寒夜》等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 [教学重点]《家》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一、巴金简介

二、前期小说创作特点:“青春的赞歌”。如《家》。

三、《家》的杰出成就

(一)《家》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二)人物塑造的成功:

1、觉新:是一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

2、觉慧:充满热情和反抗的性格;是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3、高老太爷:专横而虚伪。

第二节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一、后期小说创作特点

巴金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二、《寒夜》

(一)《寒夜》思想内容:家庭悲剧与社会悲剧。

(二)人物形象:

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作业:

1、巴金前期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2、巴金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

第十二章沈从文

[教学目的]

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2、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 [教学重点]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一、沈从文简介

二、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特有的湘西世界。

第二节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浪漫主义倾向

(一)最理想的梦幻式爱情故事;

(二)湘西奇险秀丽的自然景观;

(三)奇异的风情民俗;

(四)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二、结构模式:没有模式,若有,有人说是“抛物线结构”

三、人物塑造:

(一)80%的主人公都是女性;

(二)男性也是为女性所过滤过的有别于一般的男性;

(三)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

1、营造氛围;

2、写类型和观念

四、语言特征:醇厚甘甜;清新;绮丽;幽冷。

作业:

1、现代性视野中的“湘西世界”

2、沈从文小说创作特点

第十三章小说(二)

[教学目的]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 [教学重点]左翼小说

[教学难点]海派小说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左翼小说

一、左翼文学的特点: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构建了左翼文学的革命话语体系和文学意义模式;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柔石:《二月》;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三、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主要有萧军、萧红、罗烽等。

◆(二)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第二节京派小说和海派小说

一、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如凌叔华早年作品《酒后》、《绣枕》

二、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和特点

1、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1)、张资平(2)、叶灵凤

1、新感觉派(1)、施蛰存(2)、穆时英(3)、刘呐鸥

作业:

1、三十年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

2、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

第十四章新诗(二)

[教学目的]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

◆ [教学重点]现代诗派

[教学难点]现代诗派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中国诗歌会和臧克家的创作

一、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

二、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臧克家的前期诗作有以下特点: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第二节现代派诗歌创作

一、现代诗派

1、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现代派诗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发展、流变的漫长过程。就发展的渊源论,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2.现代诗派的特点:(1)朦胧的美;(2)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联络;(3)追求“纯粹”的诗;(4)浊世的哀音,青春的病态。

二、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

作业:

1、臧克家的诗歌特点

2、现代诗派

第十五章散文

[教学目的]闲适小品;“鲁迅风”杂文

◆ [教学重点]林语堂“闲适小品”

[教学难点]“鲁迅风”杂文

[教学方法]讲授

一、林语堂“闲适小品”

林语堂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

二、“鲁迅风”杂文

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

作业:

1、林语堂的散文创作特点

2、“鲁迅风”杂文的特点

第十六章曹禺

[教学目的]

1、《雷雨》的问世

2、曹禺《日出》、《原野》、《北京人》概况

3、曹禺剧作的命运

◆ [教学重点]

1、《雷雨》

2、曹禺剧作的命运

[教学难点]《雷雨》的结构艺术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曹禺的《雷雨》

一、曹禺简介

二、代表作《雷雨》

(一)人物形象

1周朴园:专制、冷酷、自私、虚伪是一种说法(关于周朴园形象有争议,可讨论)。

2蘩漪:蘩漪的“雷雨式性格”:“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性格复杂。

(二)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缜密;始终是悲剧氛围;语言个性化,充满了动作性和抒情性。

第二节《日出》

一、陈白露形象:她的一生,可以说是从“人”变成“鬼”,又不能忍受“鬼”的生活,想由“鬼”变成“人”,自杀身亡只能是其唯一的选择。旧我与现我的冲突和希望与绝望的冲突是其主要矛盾。

二、艺术特点:横断面结构;诗意的抒情;平淡与紧张相融合。

三、《日出》和《雷雨》的思想艺术之比较。

第三节《原野》和《北京人》

一、《原野》: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

二、《北京人》主题: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进行批判。

三、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

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作业:

1、《雷雨》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日出》中的艺术特色

3、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

第十七章话剧

[教学目的]

1、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2、夏衍、李建吾的创作

◆ [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戏剧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自习及作业

第一节话剧

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

作业:

1、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的概念

2、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

第三编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1949年7月)(15学时)

第十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三)

[教学目的]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 [教学重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学难点]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

二、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作业布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第十九章赵树理

[教学目的]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 [教学重点]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教学难点]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

一、作者简介:

二、“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赵树理的创作成为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第二节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一、农民形象

(一)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

(二)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

(三)农村新人形象

二、艺术特色

赵树理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形式,创造了现代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作业布置: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第二十章小说(三)

[教学目的]国统区小说;沦陷区小说;解放区小说

◆ [教学重点] 解放区小说

[教学难点]国统区小说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国统区作家的创作

一、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

二、主要作家:张天翼,沙汀,钱钟书,路翎

第二节沦陷区作家的创作

一、孤岛文学

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一)张爱玲小说题材与主题:“沪港洋场社会”中的畸形人生。

(二)苏青代表作为小说《结婚十年》。

(三)徐訏代表作:《鬼恋》和《风萧萧》;

(四)无名氏主要作品:《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第三节解放区作家的创作

一、短篇小说的成就:除丁玲外,赵树理和孙犁代表了解放区短篇小说的成就。

二、长篇小说

(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

(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反映土改运动的规模较大,过程比较完整;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大量富有农民生活情趣的幽默细节。

作业:

1、沦陷区小说创作的特点及张爱玲的小说

第二十一章艾青

[教学目的]艾青诗作的主题与意象

[教学重点]忧郁的诗绪

◆[教学难点]艾青诗作的意象

[教学方法]讲析和示范朗读相结合

第一节艾青诗作的独特主题与意象

一、艾青简介

二、独特的意向与主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