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管理学概论重点 邵冲版本

管理学概论重点 邵冲版本

管理学概论重点 邵冲版本
管理学概论重点 邵冲版本

2011年考研复习资料

《管理学概论》邵冲版本

冯洋

2010年7月18日总结

《管理学概论》记忆重点

第一章:管理基础:

一、组织:

★★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既定目标”:是指组织是为获得预期成果设计的。

“正式结构”:表示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工完成的。

“社会实体”:是指组织是由人群组成的。

2、组织的特征:

①目的:每个组织都有目的,没有目的的组织不存在。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提供符合需要的

产出(如产品和服务)。

②人员:组织由人群组成;(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

③管理:要达到组织目的必须分工合作(管理),其结果是形成组织的正式结构。组织中

必须有些人从事协调他人的活动。

3、组织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

组织形成的原因:人类为了克服个人能力的限制而有意识集体协作的结果。

协作的作用:①协作能够扩大或增强个人的能力(即协作能够完成个人想完成、但又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

②可以缩短目标的实现的时间。

二、管理:

★★1、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在协作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性职能。

2、管理是协作的需要。

任何协作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都包含三个基本因素:

①通过协作要取得的预期效果;

②为了获得预期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③对各种活动进行协调和指挥。

3、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

一方面,管理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结合的性质产生的,只要是协作劳动,客观上就需要管理;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从共同劳动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即对抗性质产生的。

4、管理既包括生产力合理组织方面的问题,也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完善方面的问题。

①、管理是由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社会职能,是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力所必需的社会职能;

②、管理作用的发挥又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管理者:

1、管理者是在协作过程中协调他人活动,并对组织完成预期任务负有责任的人。管理者在协

调他人活动时要进行各种管理活动和管理工作。

2、管理者的分类:

?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层次,可以把管理者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种类型。

①基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监督工作现场,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人数最多)

②中层管理者: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确定的政策,根据政策制定行动计划。

③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决定组织发展的大致方针。(人数最少)

?按照管理者所负责的组织活动的范围,可以把管理者划分为一般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两种类型。

3、管理的任务与目标:

①管理者的基本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个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完

成的预定使命和目标。

②需要管理者去设计和维护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既要搞好物质文

明建设,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③管理者的目标是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他们的任务,或者说是用现有资源更高质量地完成

他的任务。

④管理工作是指管理者在协调他人活动的过程中所从事的、能够使他对组织完成预期任务做

出贡献的各种活动。

⑤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或同其他人一道把该办的事情办成。

四、管理职能:

1、管理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所从事一些相互关联的活动。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计划工作(planning)组织工作(organizing)领导工作(leading)控制工作(controlling):?计划工作:确定目标及选择实现目标的计划的决策过程。

?组织工作:建立组织结构与明确组织关系的过程。

?领导工作:引导和促使组织成员履行职务的过程。

?控制工作:使实际行动与计划保持一致并按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角色分析:

?人际关系角色:管理者与各种人发生各种联系时所担当的角色,包括①挂名首脑(履行必要的例行任务)②领导者③联络者(建立并维护外部接触)。

?信息角色:管理者在获取、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资源时所起的作用,包括①监听者,②传播者(在内部传播)③发言人(外部宣布)

?决策角色:管理者对一系列重大或突发问题作出决定并付诸实施所起的作用,包括①创新者(组织变革的发起者和设计者)②应急者(意外事件的应付)③资源分配者④谈判者。

五、效能与效率

?效能(effectiveness):指选择正确目标的能力,以及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

效率(efficiency):指目标实现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情况。

?管理的目的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来达到预定的目标,或者是运用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预定的目标。

?组织绩效就是指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

?组织应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也尽可能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求。

?人员的满足感是指组织成员的个人动机或目标得到满足的程度。

?管理绩效是指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上的表现,它与管理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直接相关的。

?管理绩效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惟一的因素。在相同环境下,管理得法的组织的绩效必然优于那些管理差劲的组织。

第二章:管理思想:

一、管理思想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工商业在历史上长期受人们的鄙视。

②早期经济学家研究上的偏颇。

③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应用于管理领域。

④认为管理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的传统观念。

二、创立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的成功被认为是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素质,而不是非个人性质的管理程序。

?当时很难把管理、技术和商业三项了职能区分开来。

?当时在企业管理人员中流行的观点是如何将工人改变成为完全没有个人性格的企业的奴仆。三、管理理论的创立:

★★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由竞争走向垄断,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及其复杂程度都超过以往历史任何时代。

?生产效率低是19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企业遇到的最大挑战。

NO.1、泰罗(F.Taylor,1856-1915),工程师。

?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19世纪末叶,泰罗及其朋友首创科学管理制度,并在美国推广科学管理运动;被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的贡献:

?提出“管理是一门技术”的新论断,将管理由经验转变为科学。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创造了一个享誉世纪的名词:Scientific Management。

?开后世界管理科学之先河。

1、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①由劳资对抗转向劳资合作;

②由凭经验行事转向依据科学行事;

③由人才第一转向制度第一。

2、科学管理的主要制度:

?制定工作定额;

?挑选和培训工人;

?工作方法、生产工具标准化;

?差别计件工资制;

?计划与执行分离;

?职能工长制。

3、科学管理的局限:

①把工人当作“经济人”,忽略了工人的社会性、心理性需要;忽略了工人群体之间的关系;

②研究指导思想上,让人被动地适应机器,而不是把机器设计的更符合人性的需要。

③见物不见人,忽视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能动作用。

NO.2、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工程师,总经理。

?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管理思想家之一。

?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法约尔的主要管理思想:

①明确管理的概念,将管理与经营区别开来,明确管理概念。

②总结14条管理原则。

14条管理原则分别是: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同意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③建立理论框架。最早把管理当作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套规则和结构。

NO.3、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大学教授。

?创立人际关系理论,对20世纪40、50年代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1、★★霍桑实验:

?验证泰罗提出的“劳动条件好生产效率高”的论点

?照明试验

?继电器室试验

?大规模访谈计划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社会人”假设;工人并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友情、安全感、归

属感和受人尊重等。

②“士气”的概念;士气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③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3、人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①纠正了科学管理忽视人的因素的偏颇,开辟了研究企业和工作场所中人的行为的新域;

②强调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工作环境的人性和社会因素。

人际关系理论的局限:

①忽视了物质经济利益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夸大了人际关系、感情等因素的作用。

②把工人的行为心理化,忽视了权力关系,把劳资关系看作是沟通和领导问题,而不是利益协调。

NO.4、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总经理。

?对组织理论和领导进行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开拓性研究。

1、★★巴纳德的主要理论观点

?协作系统的性质。

?组织的基本要素:信息沟通;共同目标;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意愿。

?经理的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确定组织的目标。

?效力(达到协作的目标)和效率(满足参与者的个人要求)。

四、管理理论的发展:

①行为科学学派②管理科学学派③过程管理学派④系统管理学派⑤权变管理学派

1、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上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

?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2、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产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数学、统计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

?管理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运筹学;生产与作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特点:

?1.强调决策是管理的中心;

?2.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

?3.运用数学模型;

?4.使用电子计算机。

★★管理科学的贡献和局限

?对管理学的定量化、数量化和科学化做出了贡献。

?忽视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多因素影响等特点。

?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有时还受到实际情况难以定量化的限制。

3、管理过程学派:

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源于法约尔。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个要素,实际上就是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所以把法约尔作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管理理论的丛林:

?1961年,哈罗德·孔茨阐述了管理理论的各种学派,这些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管理理论的丛林”。

?孔茨承认每个学派都对有贡献,但又指出行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只是一种管理方法。他认为过程学派的方法能够包含和综合各种管理理论。

4、管理系统学派:

a、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开放系统;

b、组织又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c、组织从外界环境接受能源、信息、物质等各种投入,经过转换,再以产品或劳务的形式向外界环境输出产品。

?这种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观点,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即把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

?管理者必须从组织整体出发,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组织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组织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组织和外界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各学派都是孤立地对组织的各分系统进行研究,缺乏整体研究。

?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种管理理论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5、权变管理学派:

?管理没有一套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哪种理论和方法有效,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组织各子系统之间,组织与环境的主要变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是自变量,组织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6、业务流程再造:

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认为,某些企业在运作相当时期后,必定有一些过时的制度和工序,这些不符合环境需要的制度和工序不能局部性和分开来处理,因为可能涉及到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因此必须重新思考,重新设计,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力。

7、全面质量管理:

?强烈地关注顾客;

?坚持不断地改进;

?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

?精确地度量;

?向雇员授权。

8、多元文化与管理:

?组织成员的背景越来越多元化,组织将由不同性别、民族、种族和国籍的人群组成。人员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资源。

?文化差异对管理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组织能够管理好文化差异,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建立起竞争优势。

第三章:组织与环境:

一、组织环境的性质:

1、组织环境:是指组织外部对组织运行构成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各种因素。

组织的管理者识别、理解和把握各种环境因素的水平,以及他们对环境因素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所在。

组织的任务环境:由组织环境中可能影响组织活动的其他特定组织构成;

组织的一般环境:由组织环境中可能影响组织及其他任务环境的非特定的因素构成。

任务环境直接影响组织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绩效,与组织的相关程度最高。各种力量来源: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和监管者。

消费者:是指购买组织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竞争者:是指提供与组织相同或类似产品或服务的其他组织。(组织要面对行业内的其他竞争者;组织还要面对行业内的新进入者;组织也要面对来自提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组织的竞争。)

供应商:是指组织投入原料(如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资金、人员和信息)的提供者。(供应商是否按照组织要求保质保量按时的供货;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分销商:是指组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者。

监管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中制定和实施影响组织经营活动的条规的特定监管机构。

2、组织的一般环境:

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来自政界和政府机构的领袖的态度和行为;政府制定的政策;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和法规。

?政府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作用:资助;补贴;税收优惠;资助研发;特别税率;购买企业的商品和服务。

?政府制约工商业发展的作用:制定保护雇员、消费者和社区利益的法律和法规;制定产业政策。

经济环境:

资本、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经济环境中的三个基本因素。

具体是指:资本、劳动力、价格水平、政府的财税政策、顾客

需要:没有得到某些满足的感受。

欲望:指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需求:对有能力购买并愿意购买的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

社会环境:社会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技术环境:

①技术对提高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正面影响;

②伴随技术开发所引起的问题。

3、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义务: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尽了法律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响应:指企业响应社会公认的价值准则,优先处理最受社会关注的事务的能力。

?社会责任: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仅仅是法律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

?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义务是指工商企业尽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达到了法律的最低要求。企业追求社会目标仅限于社会目标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经济目标的程度。

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

?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讲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每一项决策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响应是指企业以对自己和社会都有利的方式,把公司的经营活动、方针政策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能力。或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

4、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据

?违反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淡化了企业的使命

?有人要付出代价

?经理的权力过大

?经理缺乏决定社会事务的专长

5、道德伦理观:

?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准则。

?有三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正观。

功利观:按照结果判断是非;

?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生产率;

?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少数人的利益被忽视。

权利观:尊重与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

?保护个人的自由和隐私;

?形成过分墨守规章的习惯,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公正观:按照社会公正判断是非;

?保护利益攸关者;

?助长降低风险承诺、创新和生产率的权利意识。

6、如何改善商业道德行为

?选择性招聘

?制定道德准则

?高层的表率作用

?有明确和现实目标

?道德培训

?全面的绩效评价

?独立的社会审计

第四章:目标

1、计划工作的性质:计划工作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计划的决策过程。

2、计划工作的过程:

?分析机会

?确立目标

?建立前提条件

?制定计划

?编制预算

3、目标管理的定义:

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总方针,确定企业的总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订出各部门、每个人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形成一种全员参加、全程管理、全面负责、全面落实的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的过程:1.目标设置2.目标实施3.目标评估

4、目标管理的特点:

?1.目标体系

?2.自我控制

?3.分权管理

?4.成果标准

目标管理是一种依据目标体系由各个组织成员根据其工作意愿自我设置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促使经理去考虑怎样为目标而进行计划,而不是仅仅为了安排工作而进行计划。

②有助于明确组织机构的作用和职权关系。

③有助于诱发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成效承担责任。

④通过目标管理建立起来的目标体系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控制标准。

目标管理的缺点:

①过分强调结果可能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

②过分强调短期目标而产生短期行为。

③过分强调定量目标而忽视定性目标。

④缺乏灵活性。

⑤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

5、平衡计分法:是一套考察组织绩效的全面评价系统,它调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平衡,从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

平衡计分法的衡量框架构成: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

平衡计分法的步骤:①阐明并诠释远景和战略②沟通与连接战略目标和指标

③计划、制定目标值并协调战略行动方案④加强战略反馈与学习

第五章:计划:

1、计划:计划是组织为达到预期目标而拟定的未来的行动方案和行动方针。

2、计划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未来实施时的预期环境。(这些前提条件包括会影响计划运转的将来的和已知条件的假设或预测。拟定前提条件就是对组织在计划实施进程中的内外环境加以认识。)

3、预测:是指对不确定的或不知道的事件做出叙述。(是计划的重要的基本假设和前提。)

经济预测:是对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水平或状况的预测。(经济预测对企业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或多或少都与经济活动的水平或状况有关。)

经济预测有两种主要方法:1.重要经济指标法2.经济计量模型法

销售预测是以产品或价值表示的在一定时期内的预期销售量。

销售预测的必要性:一个企业的存亡与否取决于消费者对其产品或劳务的持续稳定的需求;销售预测是所有其他预测和计划的基础,

销售预测的方法分为定量技术和定性技术两类。

4、对计划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计划赶不上变化

?作计划浪费时间

?不作计划也能完成任务

?计划越多越好

长期计划有较大弹性,允许管理者从根本上调整组织的目的和手段,可以在不受固定承诺限制的假定下经营;

短期计划缺乏弹性,组织结构和战略都是固定的,管理者仅能影响资源的调配和应用各种技术完成排定的各项事务。

战略计划是对如何实现战略目标所进行的谋划,它是组织最基本的计划,也是制定其他计划的依据。

作业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实施计划,其作用是将战略构想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是具体执行计划,是实际执行和现场控制的依据。

整体计划又称“主计划”、“总计划”,是以整个组织为范围进行的全面计划。

职能计划则是以某个部门的业务为范围进行的计划。

5、战略作为反映企业经营的一种概括性概念,泛指企业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行动谋划和对策研究。

战略的层次:

?公司层次:组织将从事什么事业?

?事业层次:事业如何在市场上竞争?

?职能层次:各个职能领域如何支持事业层次的竞争战略?

?三个层次的战略协调对增强整体战略效果具有关键性意义。

6、战略计划的过程:

?确定目标

?识别现行战略

?环境分析

?资源分析

?战略机会与威胁的识别

?确定战略改变的程度

?战略决策

7、公司层战略的制定:

?稳定战略(stability strategy)指维持企业的经营现状。

?成长战略(growth strategy)指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紧缩战略(retrenchment strategy)包括放慢企业发展的步伐、缩小企业的规模、退出某个经营领域,也包括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或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绩效表现。

8、事业层次战略的制定:

迈克尔·波特将增加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低成本和差异化,与企业经营范围进行组合,推导出三种竞争战略,即:

(1)成本挂帅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战略(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

9、备用计划:

常备计划:是为重复发生的、经常出现的活动制定的行动准则或方针,是建立一致性的行为模型的重要工具。

常备计划类型:

㈠政策:是指领导组织成员决策的一般准则。政策的来源:来自上级的制定;来自下级的请示;来自有关人员的领悟;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压力

㈡程序:是指指导组织成员按顺序、有步骤地处理具体事务的准则。

㈢规章:是指组织成员在某种情况下是否采取某种行动的准则。(规章的本质在于反映了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

10、专用计划:是专门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计划,目标达到,计划也不复存在。

规划:是为实施既定的行动方针而设计的综合性计划,它由实施既定的行动方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程序、规章、任务委派、行动步骤、资源分配以及其他要素构成。

预算:是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或资源分配的计划,也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计划。

11、计划的灵活性:

计划的灵活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具备的能力:①在不花过多的钱和避免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能改变原定的计划,使计划有回旋的余地;②不管环境发生什么变化,甚至原定计划失误,还能使计划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计划的灵活性原则的应用在下列情况将受到限制:①情况紧急需要当机立断而无法考虑计划工作的灵活性;②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可能花钱太多,以致由于灵活性而得到的好处可能补偿不了它的费用支出;

③根本无法使计划具有灵活性的情况,或者遇到的困难太大以致使灵活性行不通的情况。

第六章:决策

1、决策是为达到预期目标,从若干个行动方针的备选方案中选择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不仅仅是做出选择,而是一个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决策过程:①发现与确定问题②制定备选方案③选择方案④评价方案

3、程序化决策是指对重复性的日常事件所作的决策,它所要解决的是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程序化决策适合应用各种决策模式,因为程序化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和确定,可做出准确的预测或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

非程序化决策适于应用判断、直觉和创造力,因为非程序化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和不确定,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或确定概率。(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对非重复性的新颖事件所作的决策,它常用来解决以往没有经验可资依据的新问题。)

4、计划工作的格雷沙姆定律:

?在高层主管的管理工作当中,程序化活动有取代非程序化活动的倾向。

?如果一位领导人的工作中包含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那么会出现强调程序化决策而损害

非程序化决策的倾向。

?高层主管应当主要关心非程序化决策,授权中下层主管处理程序化决策。

决策的一般模式

?决策模式是指用于计划工作的数学方程式。

?决策模式的一般形式:

Pij=f(Ai,Sj)

?式中Ai代表决策方案,Sj代表自然状态,Pij表示i方案在j自然状态下的结果。

决策的环境

?所有的决策都是在至少有某些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下制定的,其程度从相对确定到相对不确定。

?确定条件:决策者掌握完全的信息。

?不确定条件:决策者不掌握任何信息。

?风险条件:决策者掌握部分信息。

5、集体决策: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的方针:①精心组建决策集体②鼓励建设性冲突

③采用先分歧、后一致的分析方法④确保对决策过程的领导

6 、组织的环境:

?1.鼓励学习

?2.鼓励内部竞争

?3.鼓励开放自由的沟通

?4.容忍失败

?5.支持创造者

7、激发创造力的技术:

㈠头脑风暴:由美国创造工程专家奥斯本发明。

实际上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小组畅谈会。有助于减轻压抑,发挥创造力。

㈡德尔菲技术:是一种专家集体判断法,但是并不将专家们集合在一起面对面地发表意见,以防止相互见面所造成的影响和干扰。可以使参加决策的人独立性、自由地进行思考,做出判断。

㈢名义集体技术:是一种集体讨论法。面对面交流。

第七章:组织结构:

1、组织工作:是明确组织成员的职务以及职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职务:是为个人担任的任务而设计的职位或岗位。

职务对管理工作的意义:它体现了组织的目标和计划,体现了主要责任或有关业务活动的明确概念,体现了处理问题的权限或职权范围,以及体现了执行任务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组织工作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一个适宜的职务结构,即通过职务结构和职权关系的设计和保持,使每个人都知道谁应该做些什么,以及谁应该对哪些后果负责,排除由于混乱和任务不明确而给工作造成的障碍,建立一个默契配合的工作环境。

2、组织工作的效能和效率:

?如果能促使个人在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做出贡献,那么该组织结构就是有效能的。

?如果能促使人们用最小的失误或资源完成目标,则该组织结构就是有效率的。

3、组织工作的过程:

①任务分析②职务设计③层次/部门划分④职权授予⑤协调配合⑥配备人员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在一个正式组织的企业中有意形成的角色职务结构。

非正式组织是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所建立或所需要的,而是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正式组织可以用组织图来显示。

5 职务设计:是将任务、职责和责任组合成一件完整职务的方法。

职务广度:是指一项职务包含的任务的数量。(广度大的职务重复性低)

职务深度:是指一项职务所包含的决策权的大小。(包括工作的计划权、执行权和控制权)

职务专业化的基本思想:通过限制一项职务构成的任务的数目和任务的变化,实现最大程度的专门化、最大程度的重复和最少的训练时间。

6、职务再设计是通过改变具体职务的内容,增加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和提高生产力。

职务再设计的方法:

①职务轮换:是指工作者的活动有所变化,消除工作中的厌恶感。

优点:扩大组织成员的视野,使其学到各种经验,获得多种技能。

缺点:增加培训费用,工作者换新工作时,该工作的生产效率会降低。

②职务扩大化:是增加水平方向的工作内容,也就是增加职务中任务的数目以及工作周期重复的频率。

③职务丰富化:是让工作者对其工作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同时参与某些通常由其管理者承担的职责,如计划和评估。

※职务丰富化与职务扩大化区别:职务扩大化只是通过消除单调乏味的重复操作的方法来使工作变得更加多样化,它只是扩大了职务范围,增加一些相类似的任务,没有增加责任。职务丰富化的目的在于把挑战性、重要性和成就感注入到下级的例行性工作之中,使他们不会对工作产生厌恶感。

7、管理幅度: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管辖的人员的数目。

(管理幅度受限制的原因:资源的限制;生理的限制。管理幅度的限制是形成组织层次的主要原因。)

8、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①计划的程度和性质②授权的程度和性质③下属所受教育与训练④信息沟通的方法⑤客观标准的运用⑥组织变革的速度。

9、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的关系:

?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与组织规模成正比。

?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宽,组织层次越少。

?在管理幅度一定的情况下,组织规模越大,组织层次越多。

10、竖直组织结构的特点:管理幅度窄,组织层次多。

优点:有利于横向协调,可以向下级提供直接具体的指导、晋升的机会多因而激励性大;

缺点:信息沟通慢、工作效率低、管理成本高(需要较多管理人员)。

扁平组织结构的特点:管理幅度宽,组织层次少。

优点:信息沟通快、办事效率高、管理成本低;

缺点:横向协调差、不能向下级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缺乏激励性(晋升机会少)。

※扁平化:是通过减少人员、部门和层次等缩小组织规模,以达到同时提高组织的效能和效率的目的。

11、部门划分的方法:

?按职能划分部门

?按流程或设备划分部门

?按产品划分部门

?按区域划分部门

?按顾客划分部门

12、职能结构的特点:①部门之间实行专业分工②部门之间的关联性较强③管理者的职业化倾向。

分部结构的特点:①各部门实行自给自足②部门之间关联性弱③管理者“多面手”倾向。

部门划分方法的选择考虑的因素:

①业务的差异化程度和业务量②对效率或反应力的要求③任务的性质④环境的性质。

13、项目结构:是那些为环境所迫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生存的组织所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

职能结构:是为执行标准化工作而设计的。

分布结构:注重的是最终的产出成果而非创新。

项目结构与职能结构的异同:

同:需要聘用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成员,然后授予他们足够的决策权力。

异:项目结构希望专家利用其专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问题。

职能结构下专家独自处理问题,项目结构是依赖专家集体的力量。

※项目结构是把专家们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杂交”,使之能够产生技术上的突破,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采取项目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复杂和变动的环境。

14、矩阵结构:是一种兼容了项目结构和职能结构特性的混合结构。

优点:①它打破了组织中原有的职能部门的界限;

②它打破了组织层级原则和统一指挥原则。

项目管理缩小职权差距的途径:①与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建立并密切关系,说服他们给予必要的支持

和帮助;②要求上级授予自己充分的正式职权,使职权与职责平衡。

矩阵结构与项目结构的区别:项目结构不设职能部门

矩阵结构优点:灵活性、适应性强,特别是按项目要求把具有各种专才的人员抽调在一起,可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配合困难的弊端,有利于加快项目的完成。

矩阵结构的缺点:双重指挥,如果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与项目组的管理者意见不合,会影响项目组的工作。

矩阵结构主要适用于设计、研制开发等需要创新的工作。

15、组织设计的新形式:

①网络组织特点是将组织的业务(包括生产、销售、会计等)通过承包合同交给不同的专门组织去承担,组织只保留人数有限的成员,主要工作是制定政策和协调与各承包商的关系。缺点是:组织对各承包商的控制有限。

②集群组织特点:将组织成员编成20-50人的集群,每个集群包括不同专业的人才,大家紧密合作,负责一项业务计划或主要管理一项产品。

③水平化组织是根据工作流程或经营过程(而非职能部门)设计组织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是过程组,组和组之间环环相扣,各自承担特定的职责来完成整个经营过程。高层管理主要是协调各组的工作,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而非由上而下地发号施令。组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权力下放与合理管理安排工作,提高组织的总体效能。

第八章:组织关系:

1、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某一个人或团体有能力影响另一个人或团体的行为,这种能力就是权力。

2、权力的基础:①强制权②奖赏权③法定权④专家权⑤认同权

强制权、奖赏权和法定权取决于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

3、职权是指以正式职位和对奖惩的控制为基础的、要求下级服从的权力。

(职权是人们凭借较高的地位而拥有的权力。职权同处在这一地位的具体的人无关。地位并不是权力的唯一来源。)

4、职权的来源:

?上级授权说

?下级接受说

?管理者的职权在组织中并不是绝对的,要达到组织的目标,仅仅拥有职权是不够的。

5、直线职能与参谋职能:

直线职能指对完成组织目标负有直接责任的部门或人员,通常把生产、销售、财务划为直线职能。

参谋职能指提供各种支援,保证直线职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部门或人员。通常把人事、采购、会计、维修等划为参谋职能。

※直线职权指决策权、指挥权和命令权。

参谋职权指建议权、咨询权或服务权。

直线职权是组织的基本职权;是一种完整的职权。

参谋职权是辅助性的职权;一种有限度的、不完整的职权。

参谋人员包括个人参谋和专业参谋两种类型。个人参谋专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服务。专业参谋为各级直线主管提供专业性建议与服务。

使用参谋人员的好处:参谋人员可以提供专门知识和建议;参谋人员可以协助直线管理者提高效率;可以听到不同的意见。

使用参谋人员的弊端:削弱直线职权的危险;缺乏责任;空想;破坏统一指挥的原则;使管理工作复杂化。

参谋职权的类型:①咨询权②强制咨询权③同意权④职能职权

6、指挥体系:直线制:适宜规模较小、业务单一或不需要精细管理的组织。

职能制: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专业人才的作用。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直线-职能制:直线管理者行使指挥权,确保统一指挥。但可在业务范围内向直线管理者提供咨询和建议。

7、有效利用参谋职权的原则:

①明确职权关系

②鼓励直线人员听取参谋人员的意见

③及时向参谋人员提供有关信息

④采用完全参谋制度

8、

9、判断分权程度的基础:

下级决策的数量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 . . .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与综合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 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决策 是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 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问题。 广义定义: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客观条件,通过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大 量有关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或合 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为达到某个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一个满意方案的行为,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决定” 、“拍板”、或“决断”。 3、保健因素 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 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4、控制 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给以监控,使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组织计划要求保持动 态适应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由管理人员来做,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开展,通常称之为“管理控制” 。 5、反馈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 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6、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二、基本原理 1、决策的程序 要使决策有效就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一般来说,决策的程序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 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发展都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然后做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的问题是指应有的状况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这就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要具备 3 个条件,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可行性,具有排他性。 (4)分析评选备选方案:鉴定所有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明智地评价备选方案,必须设法预测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把所有可能都估计到。 专注专业

媒介管理学概论重点

媒介管理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媒介管理 研究媒介管理者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媒介员工的工作和充分运用媒介资源来达到既定的媒介发展目标的过程。 2.媒介产业 适应传播活动的需要所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产业系统,它包括传统的知识传媒产业和电子媒介产业。媒介产业规模日趋庞大,主要包括:信息制造机构——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产业应该是公共产业、信息产业和营利产业的综合体。 3.媒介产业化 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实现途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资本运作、集团化经营和全球化竞争。) 4.媒介战略管理 是媒介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使命与战略目标,为求得长久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并付诸实践的动态管理过程。 5.媒介市场 通俗讲就是媒介产品买卖的地方。从媒介产品卖方的角度看,媒介市场就是尚未满足需求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而卖方的责任就是在符合规律的情况下如何最好地满足购买者的需求。 6.新媒介 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向受众提供信息的一种传播形式。新媒介不仅在传播手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采用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内容生产、发行到用户消费的方式都已经发生巨变。 7.广告经营管理 是对广告运行的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目的是使广告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行动,在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达成广告的目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8.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9.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二、问答 1.媒介管理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

信息计量学 一、信息计量学概述 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 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 ※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 ※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 ※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 (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 (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 (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 (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 ——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 (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 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

(完整word版)管理学期末考试题库

管理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D) A.作业标准化B差别计件制C职能工长制D提高劳动生产率 2、在下面的各种陈述中,哪个属于企业使命的描述(B) A、在2008年完成销售额1000万 B、成为消费者群体中最优秀的商用计算机和商用计算机服务器的供应商 C、顾客第一,服务至上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计划的功能(A)。 A、为领导提供决策 B、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C、为实施控制提供依据 D、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4、根据赫茨柏格的双因素理论,(B)因素可激励员工。 A、报酬、成就、认可、责任 B、成长、成就、责任 C、成就、责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长 D、报酬、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关系 5.某公司总经理安排其助手去洽谈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合同,结果由于助手工作中的考虑欠周全,致

使合同最终被另一家公司截走。由于此合同对公司经营关系重大,董事会在讨论其中失误的责任时,存在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最为合理? (A) A、总经理至少应该承担领导用人不当与督促检查失职的责任 B、总经理的助手既然承接了该谈判的任务,就应对谈判承担完全的责任 C、若总经理助手又进一步将任务委托给其下属,则也可不必承担谈判失败的责任 D、公司总经理已将些事委托给助手,所以,对谈判的失败完全没有责任 6、关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前者是经过人为筹划设计而形成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两者都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C、组织成员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正是正式组织不能满足的 D、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7、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下列不属于基本活动的是(B)。 A、内部后勤 B、技术开发 C、生产作业 D、服务 8,下列关于强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实施负强化,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管理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概论考试试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一、判断(10个,每个 1分,共 10分) 1、从生产过程来看,技术创新可划分为要素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和产品创新。 2、甘特图是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的横道图。 3、力场分析理论是波特提出来的。 4、技术技能对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管理人员通过分析,确定问题所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权力的分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制度分权和授权。 6、当一个人以他人的期望为行为准则时,那么他的道德阶段处在惯例阶段。 7、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8、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9、外部招聘比内部招聘的选择范围更大,因此,更容易找到优秀的人才。 10、决策理论学派是从Barnard创始的社会系统学派中独立出来的。 二、单选题( 20个,每个 1分,20分) 1、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具备() A、领导技能 B、组织技能 C、概念技能 D、人事技能 2、“管理就是决策”是 ( )的着名观点。

A、赫茨伯格 B、戴尔 C、西蒙 D、亨利 .福特 3、Max Weber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 A、人际关系理论 B、官僚组织理论 C、团体力学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4、法约尔管理原则中,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这一原则是() A、统一命令原则 B、等级链原则 C、统一指挥原则 D、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 5、最先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法约尔 B、韦伯 C、甘特 D、泰罗 6、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管理学期末考试题A及答案

《管理学》试卷(A 卷) 适用专业年级:级工商管理 考试形式:开()、闭(∨)卷 选择题答案请填在下面的空格内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上表中) 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有许多企业家倾向采取较为集权的组织结构。从理论上说,你认为支持采取集权组织结构的最为合适的理由是什么? A.维护政策统一性与提高行政效率。B.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决策水平。 C.提高整个组织的市场应急反应能力。D.激发整个组织内部员工的工作热情。

2.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里,高层领导常常会对如何评估各部门负责人的业绩问题感到困惑。以下是几种关于依据什么衡量管理人员业绩的提法,你最赞同其中哪一提法? A.各人所辖部门对企业整体目标的贡献。B.各人自身对于企业整体目标的贡献。 C.各人对于实现部门及企业整体目标的贡献。D.个人所在部门人员的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致性。 3.假设你是一个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如果你获得提升,在以下几种选择继任者的标准中,你会优先考虑哪一条? A.是否具有较高的学历与较强的业务能力。B.能否得到部门成员及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同。C.能否保持你原先形成的管理风格。D.是否具备创新开拓能力。 4.在一个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行业中,有家企业近年的产品销售增长率连续翻番,但却仍然发现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以下是对于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几种猜测,你认为哪一种更为可靠? A.该企业产品销售增长率比过去有所下降。 B.该企业产品销售增长率慢于整个市场需求增长率。 C.该企业产品销售增长率慢于同行企业产品销售增长率。 D.该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对手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5.只要注意观察,几乎在所有单位都能发现许多小团体。对于这些小团体,存在着以下几种看法,请问你最赞同哪一种? A.这些小团体通常不属于正式组织,无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B.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这些小团体的产生根源,以清除其产生的土壤。 C.承认小团体客观存在的合理性,积极引导,促进组织目标实现。 D.找出小团体的领导人,要求他们不要再搞小团体,以免影响组织正常运行。 6.有些企业领导在谈经营之道时,非常强调外部机会的作用,认为只要抓住了机会,不愁企业不发展。假设这是一种可接受的说法,你认为需要具备什么前提? A.企业有没有能力是无所谓的,机会自然会锻炼出能力。 B.有能力还需要有机会,仅有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企业的发展。 C.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内部实力的作用。 D.机会是相对于能力而言的,没有能力肯定抓不住机会。 7.某民营企业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由财务部制定量化指标,对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每月进行分等考评。考评结果在与个人报酬挂钩的基础上,还每月定期张榜向全企业公布。你认为这样做以后,最有可能产生什么现象? A.获得低分者认识到自己水平差,从而会更安心于企业的工作。 B.获得高分者发现了自身价值后会跳槽到同行企业谋取更高的报酬。 C.这种过于严格僵化的考核,会挫伤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工作安排。 D.获得高分者会留下求发展,而低分者则会由于面子过不去而另谋他就。 8.某教授讲到管理控制部分时,要求学员做一项练习。教授说:"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的情况比较了解,你们是否知道目前大学管理部门都是从哪些方面控制教师的?每人只要说一个方面即可。"学员们发言踊跃,有的说要检查教师的教案更新情况,有的说要检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的说要检查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成绩,……学员边说,教授边记,很快黑板被写满了。面对如此多的控制标准,教授问学员:"现在,有谁愿意当老师,请举手。"大家盯着黑板,长时间没有举手。造成上述控制标准过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没有明确或忽视了控制的目的。B.没有选择好关键控制点。 C.管理人员希望控制全局的欲望。D.人们看待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 9.长期以来,企业的组织结构大体上形成垂直式和扁平式两种类型。垂直式组织管理工作分工细致、层次较多;扁平式组织层次较少。以下是关于这两种组织结构特点的比较,哪一种说法更为恰当?A.垂直式组织更加倾向于集权,管理成本更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更差。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一种什么关系联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 区别:首先,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关系。 其次,两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人力资本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人力资源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多强。 最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计量形式不同,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往往与流量核算、存量核算相联系。 2.人力资源的性质 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可开发性 3.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第二章 1.激励理论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意义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ERG 理论(生存关系成长需求)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成就激励理论(权利归属成就需求)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目标理论 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撤销)意义:有指导意义,了解员工的需求与动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刺激员工的动机,发挥激励的效果 2.对比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几个激励理论的异同 马斯洛与ERG同: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与ERG勺生存需求类似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与ERG勺关系需求对应 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与ERG勺成长需求对应 异:第一,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内,有一个层次勺需求是发挥主导作用勺,ERG 理论认为可以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需求占主导地位;第二,ERG有“挫折-倒退”的机制。如果需求迟迟不能满足,个体会受到挫折,退回较低的层次,并且对较低层次的需求有更强烈的欲望。

浙江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题

管理学院本科生《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授权的表述正确的是(D) A授权相当于代理职务B授权是部门划分产生的 C授权是分权的延伸 D授权是上级在一定条件下委授给下属的自主权 2、控制工作的关键步骤是(B) A制定计划B拟定标准C衡量成就D纠正偏差 3、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网络,处在这个信息网络中心并对网络的畅通负有责任的人是(B) A信息系统管理员B高层管理者C一线员工D主管人员 4、进行了霍桑试验并导致人际关系学说问世的管理学家是(D) A罗伯特·欧文B亨利·法约尔C泰罗D梅奥 5、战略决策的特点是(D) A非常规性、风险性、进行的难度大B非常规性C风险性、全局性、进行的难度大 D非常规性、全局性、进行的难度大 6、领导工作的领导者(A) A为实现本群体目标尔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各种活动 B为实现其领导目标而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 C 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的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 D对被领导者施加各种影响的所有活动 7、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是(C)

A那些使人得到满足就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则产生不满的因素 B那些使人得到满足就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的因素 C那些使人得到满足则感到满意,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感觉的因素 D哪些使人得到满足则感到满意,得不到满足则产生不满的因素 8、授权的基本过程是(C) A规定职责、授予权力、进行监控、兑现奖惩 B分派任务、授予权力、规定奖惩、确立监控权 C分派任务、授予权力、明确责任、确立监控权 D规定职责、授予权力、确立监控权、兑现奖惩 9、某位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直接监督下属工作上,他一定不会是(A) A厂长 B总经理C领班D车间主任 10、控制工作中,评估和分析偏差信息时,首先要:(C) A判别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B判别偏差产生的严重程度 C找出偏差产生的确切位置D找出偏差产生的责任人 11、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正式组织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其中对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的最主要表现在:(D) A增强其成员的群体意识B加强对其成员的行为规范 C促进群体成员意见的一致D更好地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要 12、一个组织结构呈金字塔状的企业内,对于其上层管理的描述(与中层管理相比),哪? 项是恰当的:(C) A管理难度与管理幅度都较小B管理难度较小,但管理幅度较大 C管理难度较大,但管理幅度较小D管理难度与管理幅度都较大

新版复旦大学媒介管理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天不负有心人,看到自己通过初试的结果,总算是踏实了下来,庆幸自己这一年多的坚持还有努力,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实在开始备考的时候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也感到过迷茫,当时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前辈们的经验贴,从中也给了自己或多或少的帮助,所以也想把我的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文章也许会有一些凌乱,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毕竟是第一次写经验贴,如果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给我留言,我一定会经常上来回复大家的! 虽然成功录取,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懊悔,其实当初如果心态再稳定一些,可能成绩还会再高一些,这样复试就不会担惊受怕了。 其实,经验本是想考完研就写出来的。可是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拖延症加上不自制。所以才拖到现在才写完。备考对于我来说最感谢的要数我的室友了,要不是他们的监督自己也不会坚持下来。 总之考研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想好了方向之后,我就开始想关于学校的选择。因为我本身出生在一个小地方,对大城市特别的向往,所以大学选择了大城市,研究生还想继续留在这。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像战士一般荣耀。闲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和你们唠唠关于考研的一些干货!结尾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大家自取。 复旦大学媒介管理学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832)新闻传播实务

参考书目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④《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⑤《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⑥《理解传媒经济学》[英]吉莉安?道尔(Doyle 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

河海大学 《项目管理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舒欢

?投资(Investing)一般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它 资源用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过程。 ?工程项目投资是指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所需要的全部费用总和。包含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 资产投资两部分。 ?工程造价的直意即为工程的建造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筑工程领域,工程造价 有两种含义:工程造价就是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造价就是工程承发包价格。当两种含义是指工程全部时,反映的价值量相同。 ?工程施工成本指承包商按照承包合同的要求,完成合同项目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货 币表现形式。施工成本小于合同价格,承包人就获利。 ?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就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投资的计划、实施、控制,以及纠正偏差的总 称。 ?工程投资计划编制 1.编制的方法 按投资构成编制 按不同子目编制 按时间进度编制 ?时间一成本累积曲线的绘制步骤如下: 1.确定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进度计划的横道图; 2.根据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或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计算单位时间(月或旬)的成本,在时标网络图上按时间编制成本支出计划,如下图所示。 ?已知某施工项目的数据资料如表下,绘制该项目的时间一成本累积曲线。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 阶段和保修阶段,以规划的计划投资为目标,通过相应的控制措施将工程项目投资的实际发生值控制在计划值范围以内的项目管理活动。 ?一、投资控制的几个注意点 ? 1.遵循动态控制原理 建设项目分阶段设置的投资计划

? 2.分阶段设置控制目标 设计阶段控制投资的意义 ?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是工程项目的前期和工程的设计阶段。 ? 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在设计阶段最大,并且方案设计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最大、初步设 计阶段小些、技术设计阶段更小些、施工图设计阶段最小。 ? 决策阶段的投资管理——工程财务评价 1.财务评价的作用 (1)衡量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 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 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 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 差异性B.层次性 C. 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量为() A. 3000 B.2000 C. 30000 D.20000 10.按照决策的主体,可以将决策分为() A.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B.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C. 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D.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11.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共同决定组织规模 B. 为了保证管理效果,管理幅度越大越好 C.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规模成正比关系 D.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次就越多,组织结构就呈扁平型 12.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发挥人才优势,这体现的是领导艺术中的() A.授权艺术B.决策艺术 C.用人艺术D.创新艺术 13.对应试者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考察,避免以偏概全,这是指人员招聘和选拔原则中的() A.全面考核原则B.公开招聘原则 C.择优录取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14.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 A.厂容厂貌B.职工风貌 C.沉淀于企业职工心里的意识形态D.产品形象 1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的典型代表 A.领导特质理论B.领导行为理论

管理学概论2011-2012期末复习1

2011-2012第一学期《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补充:案例分析要求 1、三结合:结合具体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结合案例内容 2、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3、字数要求:每道问答题的字数应不少于200字。 一、参考案例 《光明电子公司的年终考评》 光明电子公司是一家拥有500多名员工的小型电子器件制造企业。公司在三个生产车间之外,还设有生产技术科、购销科、财务科和办公室四个部门。总经理杨兴华任现职已有四年,此外还有两个副总经理张光和江波,分别负责生产技术、经营及人事。临近年底,公司总结了全年的工作,各部门的考核也在按常规进行。 这天,杨总经理一上班就面临了两起“火情”。首先是关于张平辞职的问题。张平是一车间热处理组组长,也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一向工作积极性挺高。但今天一上班就气呼呼地来到总经理办公室递上了一份辞呈。经过了解,张平并非真的想辞职,而是觉得受了委屈。原因是头天因车间主任让他去参加展览中心的热处理新设备展销会而未能及时完成张副总交办的一批活,受到了张副总的批评。经过杨总说服后,张平解开了疙瘩,撤回了辞呈。 张平刚走,又来了技术科的刘工。刘工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刘工向杨总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声称如果继续如此的话,自己将考虑另谋出路。经过了解,刘工是不满技术科的奖金分配方案。虽然技术科在各科室中奖金总额最高,但科长老许为了省事,决定平均分配,从而使得自认为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刘工与刚出校门的小李、小马等人所得一样。结果是小李、小马等欢天喜地,而刘工却感到受到了冷落。杨总对刘工作了安抚,并告诉刘工明年公司将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目标管理活动,大锅饭现象很快就会克服的。事实上,由于年初定计划时,目标制定得比较模糊和笼统,各车间在年终总结时均出现了一些问题。 送走刘工后,杨总经理开始翻阅秘书送来的报告和报表,结果上个月的质量情况令他感到不安,不合格品率上升了6个百分点。他准备在第二天的生产质量例会上重点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用户的几起投诉也需要格外重视。处理完报告和报表后,杨总经理决定到车间巡视一下。在二车间的数控机床旁,发现青工小王在操作时,不合乎规格要求,当即给予了纠正。之后又到了由各单位人员协作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鼓励他们加把劲,争取早日攻克这几个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拦路虎,并顺便告知技术员小谭,公司将会尽量帮助解决他妻子的就业问题。此外,杨总又透露了公司已作出的一项决定:今后无论是工人还是技术人员,只要有论文发表,公司将承担其参加学术会议的全部费用。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项目管理概论_考试重点

项目管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20x2 1.我国项目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P5 2.项目的基本特征:1一次性;2独特性;3目标的明确性;4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5后果的不可换回 性。P9 3.项目生命周期的阶段:1启动阶段;2计划阶段;3执行阶段;4收尾阶段。P12 4.进入项目的执行阶段后,项目的各种活动数量迅速增加,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是时间 的消耗都急剧增加,达到最高峰。P14 5.项目的干系人对项目的控制力逐渐变弱。P14 6.对项目干系人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减少可能会严重影响项目的项目干系人的活动。P24 7.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点:P32 (1)矩阵型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对客户和公司的要求做出较快的响应 (2)项目经理负责管理整个项目,可以从职能部门抽调所需的人员,充分调动项目的资源 (3)当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公司可以对各个项目所需的资源,进度和成本等方面进行总体协调和 平衡,保证每个项目都能完成预定的目标 (4)当项目结束后,项目团队成员会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因而不必担心日后的生计 (5)项目团队中有来自于公司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他们能保证项目的制度与公司一致 8. 9.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对项目的经济、技术、进度、运营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 调查和分析,以决定项目是否可以实施。P57 10.项目章程也可称为项目许可证书,它通常是由项目组织以外的负责人或者高级管理层颁布,如在承包 的项目中,签署的合同就是提供给卖方的项目章程。P60 11.要素加权分析法的步骤:P65 (1)列出影响项目的重要因素,将所有要素其重要性大小降序排列。 (2)根据各要素的重要性给每项要素一个权重数值,一般用1~5来表示 (3)给要素打分,打分时不考虑权重因素 (4)将单项得分与权重相乘,结果填入加权得分栏,要把每个项目的所有加权得分相加,就得出各自 总的加权得分,总加权得分最高的项目就是首选项目。 12.例如:现在AB两个项目方案,A项目的收益为60w,成本为20w;B项目收益为120w,成本为60w, 运用效益分析进行项目选择时,可以得出A项目的经济效益为40w,经济效率为3,;B项目的经济效益为60w,经济效率为2.A项目的经济效率较大,而B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大,缺钱选A方案,有钱选B方案。P67 13.工作分解结构WBS:是指项目管理中最有价值的工具,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计划等多个计 划的基础。P83 14.工作包:是完成项目目标所要进度的相关工作活动的集合,为项目控制提供充分、合适的管理信息,

媒介管理学概论 邵培仁

⑴媒介: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 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1、概念⑵管理的实质:获得最大利润,承担社会责任 ⑶媒介管理:研究媒介管理者协调组织领导控制媒介员工的工作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达到 既定的媒介发展目标的过程。从四个方面理解 2、本质: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有效结合,人财物讯息的深度整合,独特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组合,科学与艺术的巧妙融合 3、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权威性,抗争性,相对稳定性 ⑴对者及活动提出来的指导原理基本要求 4、原则⑵形成 ⑶内容:导向,整体,互动,民主,法治,程序,专业,发展性原则 一、媒介管理概述⑷正确认识与媒介管理原则的制定是有客观依据的; 理解管理媒介管理原则的制定受到一定阶级思想和世界观的影响 原则媒介管理原则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一整套原则共同释放能量 媒介管理的八大原则不是散乱排列,而是一个严密的体系 确定: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革新职能 正确履行媒介管理中的各项职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5、职能各项职能媒介管理中的各项职能是既有层次也有侧重的 不同的媒介主管人员在不同的职能上花费的时间量不同 有助于媒介组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有助于媒介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客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媒管作用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 有助于媒介组织真正成为动态的开放系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有助于适应国际媒介竞争 媒介是公共产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功能 公共产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特点:公益性,真实性,新鲜性,有用性 ⑵媒介是信息产业:①媒介业的主要任务,向社会提供服务性信息 1、媒产属性②要了解媒产的特性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 异 ③比特不能离开原子而存在 ④信息在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⑶媒介是营利产业:营利是全球媒介产业共同追求 作为营利产业的媒介,其商品化过程或营销模式通常有三种: 将讯息转化成商品买卖 二、媒介产业将受众转化成商品买卖 与将买卖转化成增益过程信息生产和精神生产媒介组织生产的特点:大众传媒实现生产机能可通过两种方法媒介生产和物质生产 产品的特点:大众传媒生产的是两种不同产品信息产品,比特,数据转化为信息 2、媒产特点实体产品,原子,信息物化为实体 媒介 销售的特点:媒介产业产品两种方式销售播出时间,刊载版面卖给广告主 广告信息社会信息卖给广大受众 消费的特点:消费功效是精神试听的享受 消费质量依赖文化程度

管理学概论试题

第十一章激励 一、单项选择题 1.1.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C )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2.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 B )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 3.提出X理论和Y理论的是( C )。 A.德鲁克 B.马斯洛 C.麦格雷戈 D.薛恩 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 C )。 A.保健因素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 B.保健因素改善后会导致积极的后果 C.保健因素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的情绪 D.激励因素不能产生使职工满足的积极效果 5.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低层需要是( A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交需要 6.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是出于其( C )。 A.自尊需要 B.情感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不是 7.当某人力图与他人交往,建立亲近和睦关系时,表现出的是( D )。 A.对权力的需要 B.对成就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对社交的需要 8.当人们发现和他人相比自己的报酬偏低,会采取( A )措施以消除不公平。 A.增加自己的投人 B.减少自己的报酬 C.改变比较目标 D.增加他人的收入 9.激励进程的起点是( D )。

A.目标 B.行为 C.动机 D.需要 10.赫茨伯格认为,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D )。 A.工作本身 B.成就感 C.责任感 D.工资 11.期望理论的核心是( C )。 A.自我利益 B.组织奖赏 C.双向期望 D.个人绩效 12.人们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B )。 A.所受到的教育水平 B.所受到的激励程度和水平 C.所受到的尊重程度 D..心理的自觉程度 二、判断题 1.内在的需要是促使人产生某种动机的根本原因。( √ ) 2. "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反映了职工对其待遇的不公平感。( × ) 3. X理论是根据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 √ ) 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 ) 5.激励的内容就是奖励。( × ) 第十二章沟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述对于信息沟通的认识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B )。 A.信息传递过程中所经过的层次越多,信息的失真度就越大 B.信息量越多,就越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沟通 C.善于倾听,能够有效改善沟通的效果 D.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在地位上的差异也是一种沟通障碍 2.人际沟通中会受到各种“噪音干扰”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噪音干扰”可能来自于( A )。 A.沟通的全过程 B.信息传递过程 C.信息解码过程 D.信息编码过程 3.如果发现一个组织中小道消息很多,而正式渠道的消息较少,这意味着该组织( B )。 A.非正式沟通渠道中信息传递很通畅,运行良好 B.正式沟通渠道中信息传递存在问题,需要调整 C.其中有部分人特别喜欢在背后乱发议论,传递小道消息 D.运用了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