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湘教版区域地理 北美与美国

湘教版区域地理 北美与美国

湘教版区域地理 北美与美国
湘教版区域地理 北美与美国

一.北美

1.经纬度范围:75°W—

120°W,30°N—70°N

海陆位置:位于包括美国、加

拿大,以及属于丹麦的格陵兰

岛.该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

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墨西

哥湾.

80°W自北向南穿过:北冰

洋、哈德孙湾、休伦湖、伊利

湖、阿巴拉契亚山脉、古巴岛、

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

40°N自西向东穿过:太平洋、

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密西

西比河、阿巴拉契亚山脉、大

西洋

2.地势地形气候及其水文

低):一、西部高山区:科迪

勒拉山系的北段(沿岸山脉、

落基山脉等南北平行山脉组

成)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

碰,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带。形成晚,海拔高(4000

米以上),山间有盆地和高

原,多火山地震

二: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

原(南部密西西比、西部大

平原) (北起北冰洋岸,南

至墨西哥湾,间乎东部高原

山地与西部山地区。)河流

(密西西比河)冲积形成。

广阔平坦,北部多湖,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草原。

三: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加)、阿巴拉契亚山(美)风、流水、冰川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

形成古老,地势低缓(多在1000米以下)

2.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部:高大山系阻挡西风气流(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

地中海气候,高海拔区形成高山气候

中部:平原纵贯南北,冬季冷气长驱直入直达墨西哥湾,形成暴风雪、寒潮天气: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中部和东部迅速升温

东部:低缓的高原山地,对大西洋湿润阻挡作用不强,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深入,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海陆面积比小,季风不强,加上山脉阻挡,夏季风只能影响东南部,形成小面积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3.水文:

密西西比河(北美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世界第四长河(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

流域面积世界第三(亚马逊河、尼罗河)发源于美国北部,其西岸支流密苏里河发源于落基山东麓。

河流纵贯大平原,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200多米。

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入海水道

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美国)、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个冰蚀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湖面高度由西向东降低,湖与湖之间有狭窄水道相连,形成急流和瀑布(尼日加拉大瀑布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移民汇集的大陆

加拿大和美国的居民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其中欧洲各国移民白色人种占八成以上,另有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移民。本地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分布在美洲各地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分布在北冰洋沿岸,人数很少。

2、经济

该区是世界经济最发达区(资源丰富,工农业、农牧业发达,科技先进,商贸兴盛)二:美国

1.经纬度范围:75°W—120°W,30°N

—50°N

海陆位置(跨两州濒三洋):48个州、一个

特区一集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组成。本土

部分主要位于中纬温带地区,东临大西洋,

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位

于高纬度地区,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北临北

冰洋;夏威夷州位于大洋洲的热带

2.地形地势气候及水文(参见上)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与国土:

人种:白人为主.

国土面积:937平方千米(世界第四)

民族:多民族.但不平等

人口: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人口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宗教: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通用英语

2.经济

美国农业—-地区生产

专门化(商品农业)

美国农业特点:机械化、

商品化、地区专门化

农业大国, 高度现代

化;农产品极其丰富

----世界最大的农产品

(小麦、大豆、玉米等)

输出国,热带农产品需

进口;典型的商品农业

分布区,商品率高,地区

生产专门化,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优势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

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工业: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发展工业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铁路,公路,内河、湖泊及海洋运输以及航空运输四通八达);科技力量雄厚(世界名校众多);市场经济环境良好。

主要工业产品居世界前列,如石油(埃克森美孚、谢弗隆—德士古),电子产品(通用、戴尔、惠普、英特尔),化工产品,汽车(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飞机(波音)等

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宇航技术(登陆月球、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登陆火星、哈勃望远镜)、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核能利用(原子弹、核电站)等的研制与开发,均居世界的领先地位。

工业现代化程度高,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本国消费量大,是世界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并且进口大于出口,由于西欧、日本的兴起,地位在下Array

4.美国自然条件与工农业关系及人口城市特点

1.美国东南部种植棉花?

东南部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热量充足,秋季降水少,适合棉花生长。

2.美国中部平原的中部和北部种植小麦和玉米?

本地区地势比较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高温区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利于小麦、玉米生长。

3.美国的西部发展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降水少,面积广,多天然草地.

4.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谷地种植葡萄、柑橘等水果?

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南部属亚热带地区,是夏季高温少雨的地中海气候,适合喜高温少雨气候的葡萄、柑橘的生长。

5.美国东北部集中发展乳畜业?

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的生长,土地较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城市和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高中区域地理美国

美国 仙游县榜头中学陈建芬 一、位置、范围 1、位置: ( 1)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为寒带、亚寒带,夏威夷为热 带。 ( 2)海陆位置:三面临海,南临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2、范围 (1)本土: 48 州、 1 特区 (2)海外州: A 、阿拉斯加州——北极圈、 600N、1500W 经过,阿留申群岛石油丰富,白令海峡,日期变更线(发生弯曲) B 、夏威夷州:热带,北回归线穿过, 1800与 1500W 之间。夏威夷高压,中途岛、檀香山,旅游 胜地(火山岛) 二、自然地理特点: 1、地形:三大地形区纵列分布(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中央大平原,东部阿巴拉契亚 山)以平原为主,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多。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复杂多样(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 润气候的分布,以及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的气候类型) 3、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哥伦比亚河(是美国水能最丰富的位于西风带,降水 丰沛;位于西部山地,注入海洋,流程短,落差大)。 4、资源:矿产资源、森林(1/3),草原丰富,种类多,储量大,煤、石油、天然气、钢、铁 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资源耕费量大。 [ 知识延伸 ] 美国石油资源丰富,却还要大量进口:高消费导致能耕很高,能源不能自给;战略储备。 5、自然灾害: ( 1)飓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它的危害主要是强风、暴雨,风暴潮,飓风会给美国的石油 开采,加工、运输,飞机,宇航,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带来影响,以及棉花,亚热带作物等农业 部门,影响最大的部门的是石油开采、加工、运输(墨西哥湾沿岸是美国主要的石油分布、 开采、加工区,也是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主要输入港分布区和石油战略储备区)。 ( 2)寒潮 三、人文地理特点 1、经济特征: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输出工农业产品多,出口贸易额大,工农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 2、农业: ( 1)地位: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世界上农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玉米)但也进口热带经济 作物。 [ 知识延伸 ] ▲从事农业的人口少,为何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家产品输出国?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平原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强,能 1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二地理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章末整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整合提升 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1.区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及比较方法 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最后总结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具体影响下形成的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

例1孟买和洛杉矶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1||。 材料二见图2||。 (1)孟买位于洛杉矶的________方向||。 (2)夏季||,甲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为________||,乙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孟买和洛杉矶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孟买夏季高温多雨 B.洛杉矶夏季高温多雨 C.孟买冬季高温少雨 D.洛杉矶冬季温和多雨 E.洛杉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F.孟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4)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在老城区之外建了一个新城区||,主要是为了缓解哪些城市问题? (5)洛杉矶市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化”现象突出||。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西南(2)向南(顺时针或由高纬到低纬)向南(由高纬到低纬)寒流(3)ACD (4)城市问题:①交通拥堵;②环境污染;③居住拥挤;④用地紧缺;⑤治安恶化等问题||。 (5)应注意的问题:①节约用地;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合理分区);③改造老城区;④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分析思路和方法如下(以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地理背景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部经济发展的 重大举措 空间分布主要能源基地的空间分布||,能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线路 地理意义对输出 地区 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财 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完整word版)高中区域地理北美与美国练习题

1200 120 900 600 00 00 美 国 北回归线 墨西哥 哥伦比亚 北美与美国练习题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1,完成1~3题。 1、 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 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地形较平 B. 降水较丰沛 C. 气温较高 D. 土壤较肥沃 2. 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航空运输 D. 海洋运输 3. 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 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A. 运费低 B. 热量足 C. 技术高 D. 品种全 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4~6题. 4. 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 位置 B. 经济C. 地形 D. 人口 5. 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 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 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 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6.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 A. 66.5°N B. 60°N C. 53°N D. 40°N 下图为某洲大陆沿22°S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7.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8.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D.受高峻地势影响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 市。据此完成9~11题。 9.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 .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 .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 .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 .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区域地理北美和美国导学案(学校教学)

高二地理导学案—区域部分 班级____姓名______编辑教师:王海健编号--11 课 题 北美和美国日期2013/12/8 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北美、美国的位置、范围. 2、通过析图,了解并掌握北美、美国的地形、气侯、河流的主要特征 3、学会辨析,掌握北美、美国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重难点1、北美地形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2、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 3、美国三大工业区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 学 法 地图分析法、查阅资料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预习区 内容建议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在北美图上填注: 主要经纬线:30°N、66.5°N、80°W 100°W 、120°W. 2、海陆位置: ●读北美洲地图找到以下地理事物: 1、政区、半岛和岛屿: 阿拉斯加半岛、格陵兰半岛、巴芬岛、 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下加 利福尼亚半岛、夏威夷岛。 2、海、湾、海峡: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墨西哥湾、 加勒比海、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 湾、巴芬湾、哈德孙湾、白令海峡、丹麦海峡、巴拿马运河、五大湖及其分布和名 称、圣劳伦斯河。 二、自然环境: 1、地形: 以和为主,其次是平原,地势起伏较大,东中西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 西部:高大的山地;中部:广阔的;东部:低缓的和。 ●读北美洲地图找到以下地形: 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阿巴拉挈亚山脉、拉布拉多高原、加

拿大平原、滨海平原、密西西比平原、大平原。 2、气候: (1)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带, (2)大陆中部以 (3)气候深受地形影响 3、河流与湖泊 北美洲河流多 ,水能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 长河。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是由过去 作用形成的湖。 三、 居民和经济 1、人口3亿多, 人种为主,城市化水平高,通用语言 ,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是黄色人种 2、自然资源丰富 水力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渔场是世界著名渔场。 3、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美 国 1、国土组成 本土48各州,1个特区,海外州有阿卡斯加州(冰山和北极熊)和夏威夷洲(热带海岛风光 ) 以 人种为主,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是 聚居区。 人口分布: 、 沿海平原和 稠密, 人口稀疏。 2、自然概况 位置: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 ,西临 ,南临 ; 地形: 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占世界的10%。 气候:本土都在 (南部为亚热带),热带水果需要进口。 河湖: 和 利于灌溉、航运、发电、渔业、旅游等经济活动。密 西西比河支流 是世界治理的典范。 资源:矿产、深林、草原、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 3、经济特征 a 、农业发达:农产品输出最多的国家,热带农产品需要进口,农业高度 ,地区生产 。 b 、农业带 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灌溉农业、地中海农业 4、 发达的工业 ① 西部高山阻挡, 、 分布在沿海 ② 东部低缓,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 ③ 中部地形平坦,冷空气可长驱南下,有 天气,夏季暖湿气流也可自 由北上,有台风、 天气。 自然条件:地形 、耕地 、 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发达、 便利。 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新课标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宇宙 ?知识 宇宙中物质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 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重点:)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 ?知识 地 地 ?:地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 地 普通?性: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 分类及各自成员 地 特殊性:地 上有生命存在 中心天体:太阳 地 上有生?命存在 ?因: ①宇宙环境 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②地 自身 因:适宜 日地距;适宜 体积与质量 3.太阳 能量来源及其对地 重大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 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 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 影响 光 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 标志降水与黑子数 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 磁场,引起磁暴 色 层耀斑最强烈 太阳活动显示 ◆注: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 自转 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地 自 ?产生 现 ?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一 昼夜更替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二 地方时产生 (太阳高度 概念:昼半 和夜半 太阳高度?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 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小时)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三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影响 南半 左偏;北半 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 公转 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 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 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体现自转和公转 关系第1 黄赤交角 ?大小:23°26〃 画图注意: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 轨道倾角 关系 黄赤交角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 置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 时间分配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过关(一) 备课人:李远清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 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 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 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 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 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 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7.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 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 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 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 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 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 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 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 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 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 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 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 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 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 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 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 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单元 区

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 (2014·海南地理)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1~3题。 1.在图示模式中(D)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 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 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C) 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D.市场 [解析]第1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工厂制造外,还在其他工厂制造;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第2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汽车制造的精密零部件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只有普通服装制造的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第3题,通过分析,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 4.(2015·天津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结合上图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发展,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分析时,可依据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答案]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于集中防治污染(减少了污染源)。 5.(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讨论企业是否外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成本和利润的各方面要素,辩证分析并提出合理方案。 [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6.(2012·山东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 81650387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 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

湘教版高三地理测试题

高三地理测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到:“早晨出门,天色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的寒冷,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这种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 据此完成1-2题: 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 )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 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2、王教授家乡的土壤上是 ( ) 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正确的是 (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 4、有关青藏高寒区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B 、山地垂直自然带数目从高原边缘至内部渐减少 C 农业较发达区为西北高原面上 D 、夏季风不可能到达青藏高寒区 5、下列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水源条件制约的是 ( ) A.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B.东北平原的大豆生产 C.东南亚的稻米生产 D.我国南方的甘蔗生产 6、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7.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河南省境内的交汇点是: ( ) A .洛阳 B .开封 C .郑州 D .商丘 8、根据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理论,西部经济地带将建成 ( ) A.水电基地 B.商品粮基地 C.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 D.石油和畜牧业基地 9、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 .热量条件的差异 B .水分条件的差异 C .垂直高度的差异 D .非地带性差异 10、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 姓名: 班级: 座位号:

湘教版区域地理 北美与美国

一.北美 1.经纬度范围:75°W— 120°W,30°N—70°N 海陆位置:位于包括美国、加 拿大,以及属于丹麦的格陵兰 岛.该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 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墨西 哥湾. 80°W自北向南穿过:北冰 洋、哈德孙湾、休伦湖、伊利 湖、阿巴拉契亚山脉、古巴岛、 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 40°N自西向东穿过:太平洋、 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密西 西比河、阿巴拉契亚山脉、大 西洋 2.地势地形气候及其水文 低):一、西部高山区:科迪 勒拉山系的北段(沿岸山脉、 落基山脉等南北平行山脉组 成)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 碰,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带。形成晚,海拔高(4000 米以上),山间有盆地和高 原,多火山地震 二: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 原(南部密西西比、西部大 平原) (北起北冰洋岸,南 至墨西哥湾,间乎东部高原 山地与西部山地区。)河流 (密西西比河)冲积形成。 广阔平坦,北部多湖,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草原。 三: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加)、阿巴拉契亚山(美)风、流水、冰川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 形成古老,地势低缓(多在1000米以下) 2.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部:高大山系阻挡西风气流(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 地中海气候,高海拔区形成高山气候

中部:平原纵贯南北,冬季冷气长驱直入直达墨西哥湾,形成暴风雪、寒潮天气: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中部和东部迅速升温 东部:低缓的高原山地,对大西洋湿润阻挡作用不强,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深入,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海陆面积比小,季风不强,加上山脉阻挡,夏季风只能影响东南部,形成小面积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3.水文: 密西西比河(北美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世界第四长河(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 流域面积世界第三(亚马逊河、尼罗河)发源于美国北部,其西岸支流密苏里河发源于落基山东麓。 河流纵贯大平原,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200多米。 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入海水道 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美国)、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个冰蚀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湖面高度由西向东降低,湖与湖之间有狭窄水道相连,形成急流和瀑布(尼日加拉大瀑布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移民汇集的大陆 加拿大和美国的居民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其中欧洲各国移民白色人种占八成以上,另有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移民。本地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分布在美洲各地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分布在北冰洋沿岸,人数很少。 2、经济 该区是世界经济最发达区(资源丰富,工农业、农牧业发达,科技先进,商贸兴盛)二:美国 1.经纬度范围:75°W—120°W,30°N —50°N 海陆位置(跨两州濒三洋):48个州、一个 特区一集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组成。本土 部分主要位于中纬温带地区,东临大西洋, 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位 于高纬度地区,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北临北 冰洋;夏威夷州位于大洋洲的热带 2.地形地势气候及水文(参见上)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与国土: 人种:白人为主. 国土面积:937平方千米(世界第四) 民族:多民族.但不平等 人口: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人口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宗教: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通用英语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完整版)北美地区和美国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北美地区和美国 一、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 北温带为主,北部为北寒带(25oN—85o N,20oW—120oW -180o)西半球北部,大部分处于西经度。 2、海陆位置: 美洲北部,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湾, 东靠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3、范围: 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 白令海峡 丹 麦 海 峡 纽芬兰岛东部为古老的高原和山地,如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 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北部,有海岸山、落基山等南北走向山脉,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巴 芬 岛 中部是宽广的中央大平原地区, 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南部为密西 西比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大平原 高原山地古 老,久经侵 蚀而成。 较低缓 加拿大境内的拉布 拉多高原、美国境 内的阿巴拉契亚山 东部高 原、山 地区 密西西比平 原由密西西 比河冲积形 成 平坦 北部多湖泊,南 部密西西比河平 原 中部平 原区 两大板块相 撞挤压形成 高大山系 多山峰,山 间有盆地高 原 海岸山、落基山 等平行山脉 西部高 山区 形成原因 地形特征 组成 三大地 形区 2.主要河流和湖泊:水量大,利于灌溉、航运和发电 (1)密西西比河: 世界第四长河,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 (2)圣劳伦斯河: 从安大略湖东北端流出,向东北注入大西洋圣劳伦斯湾 (3)五大湖 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是冰川活动的最终产物。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五大湖的安大略湖与圣劳伦斯河相通,注入大西洋。 3.气候 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大 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地形对气候影响大 ①为什么极地气候西高东低?----洋流 ②为什么在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和地中海气候狭长分布于沿海地区?----地形 ③为什么在北美东部降水量是从沿海向 内陆地区逐渐减少?---东部山脉低缓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笔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2016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二十一章、世界区域地理(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二十一) 世界区域地理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列出了四个世界著名“硅谷”(美国旧金山、日本筑波、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 1.四个“硅谷”对应的地点正确的是 A.美国旧金山——① B.德国慕尼黑——② C.日本筑波——③ D.印度班加罗尔——④ 解析:美国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因此②地为美国旧金山;德国慕尼黑是四地中纬度最高的城市,且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巴伐利亚高原,1月份气温在0 ℃以下,因此④地为德国慕尼黑;日本筑波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因此③地为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为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15 ℃,且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因此①地为印度班加罗尔。 答案:C 2.下列有关四个“硅谷”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有着悠久的微电子工业发展历史,但劳动力成本过高 B.②地背靠科技发达的世界级大都市,国防订货使市场需求稳定 C.③地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最早 D.④地依托鲁尔区高科技产业的雄厚基础,微电子产业大规模发展 解析:②地为美国旧金山,美国“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部,旧金山是科技发达的世界级大都市,同时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订货提供了稳定的市场。 答案:B 3.四个“硅谷”地方时相差约12小时的两个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①地为印度班加罗尔,②地为美国旧金山,两地的地方时相差约12小时。 答案:A 阿比让素有“非洲小巴黎”之称,是科特迪瓦的经济首都,因欧洲殖民者建立海上码头和铁路起点站而兴起,1950年弗里迪运河开通,使远洋海轮直接进入埃布里耶湖,从此迅速发展成为西非最大的港口城市。读下图,完成4~5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