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目标扫描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两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特点,本节教材

重点是: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为: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法选用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和智能训练四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播放陆地海洋的一组图片,然后设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吗?播放动画片“沧海桑田”,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动画并思考:沧海为什么能变桑田?。创设情景,引用成语导课,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实例解释,指导学生完成教材36页活动,设问: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产生这种沧海变桑田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和古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过去这里为什么状况?这种桑田变沧海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3、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反映了什么活动也能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学生带着我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36页第二段、37页的三副图片,经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逐一解决。这样安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实例将沧海桑田的实例举证和原因分析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海陆变迁的观念。

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实物投影从我市沐浴店镇北泊子村采集的鱼化石。学生观看的同时推断:该村过去为怎样的环境?如此启发学生获取课外知识,联系家乡的沧海桑田,体现了地理就在身边的教学理念。

上面我们认识的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很早以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大陆漂移”的学习

我首先设问:这个现象是谁发现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说?学生看教材38-40页内容,描述有趣现象。在学生看书之后,我再播放课件点击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有几块大陆?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4、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的变化趋势如何?

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有哪些证据能证明该假说成立?学生阅读教材39页活动性课文,找证据:拼合大陆古老岩层的相似形、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分布的相同性。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其科学性?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互补共同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

许多地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陆确实在漂移。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对此,人们看法不一。美国的赫子和笛子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我向学生出示海底扩张示意图并做简单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前面两个学说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板块构造学说。指引学生进入板块运动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我首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自学教材“板块的运动”框题,归纳总结板块学说的基本理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备好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和描好的六大板块轮廓图,组织学生进行六大板块的剪图拼图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描、剪、拼的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最后问各小组:在“六大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看图交流,明确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第二步不仅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有关,世界上许多地理现象的形成也和板块运动有关。我首先指导学生读图“红海东非大裂谷分布图”“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分布图”,然后课件演示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红海、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红海的面积为什么在不断扩大?红海是怎样形成的?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

分布有什么特点?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3、板块发生张裂拉伸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碰撞挤压地表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沧海桑田的漫长历程瞬间演示,将地表事物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形成同时呈现,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课堂小结我是这样这样安排的: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和分布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同学们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理论。

智能训练我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三个题型。一是巩固练习:填充图册13页第一题,填注六大板块的名称,复习强化课堂知识。二是学以致用,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四个地理现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森林和古河流遗迹、南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日本的中小学生经常进行防震演习、最近巴基斯坦发生强烈地震。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三是拓展延伸:预测我们脚下的大地将来会有什么变化?并说说理由、利用节假日查阅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写出以“家乡的沧海桑田”为题的小论文,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

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 板块学说

实例魏格纳六大板块

原因观点火山地震的分布

证据张裂拉伸裂谷海洋

运动形式

碰撞挤压海消山起

辅助板书:海底扩张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确定板块构造学说为本节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么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作以下指导: 1、读图观察法: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本课的教法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探究讨论、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四、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分四个部分;1.激趣导入2.自主学习、发掘问题3.师生质疑、加以突破4.巩固练习 (一)激趣导入: 播放动画《沧海桑田》。 既吸引学生注意又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 (二)自主学习发掘问题 1.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2)、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湘教版七上《海陆变迁》word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执笔人:审稿人:七年级集备组总课时: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间:2008、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书,看课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 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重点: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讲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 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1你能解释沧海桑田的意思吗? 2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你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从什么的到启示的吗? 三、训练巩固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中 2科学家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___________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_________并________成为山地 3岩层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_____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___________ 4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____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__________,四周被________包围着,大约_______年以前,_________开始破裂并且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5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又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_______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__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几乎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地壳比较__________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李建慧)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拜城二中地理组李建慧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展开说课: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七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变迁”一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第一节对地球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二)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况和世界主要的山脉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方法的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初一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四、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标“以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4海陆变迁说课

海陆变迁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下面我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认识地球,海陆的分布、世界的地形。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和基本地形,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学生受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是《认识地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深化,同时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4.教学目标 页 1 第

知识与技能: (1)用实例说明地表海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通过读图,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并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解释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 (3)通过读图、演示、模拟等方法,归纳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说教法 媒体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引导分析法 设计意图:将地理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 三学法分析: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探究、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正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页 2 第

海洋与陆地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兴盛小学:赵丹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这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重点应用实例揭示了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据此,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将课本上逻辑关系不强的三个标题分别改成更有逻辑关联的“海陆变迁的实质和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其中“火山与地震”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实际应用。在结构上,该教材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世界地形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我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四、学生情况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是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储备上存在个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另外在知识深度的把握上,也会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五、教法选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 老师好,同学们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 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教是手段,学呢才是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呢? 三、说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2到13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和直观阶段,部分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对老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在看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有利的因素,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对于某些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见解,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言,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小组讨论法和探究学习法。 有了教学目标,也了解了教法和学法,接下来就是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湘教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是《认识地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海 陆分布》的深化,同时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本节一共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假学。第二课时学习板 块运动和火山地震。本课时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理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的衔接点,也 是探究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 这一节课也有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知道大陆漂移学说。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寻求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创新能 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 神。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寻找大陆漂移证据这部分涉及内容比较广且渗透到 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为本节课的难点。关键: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拼图、计 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利用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情境模拟、探求证据、演示过程、体验精 神等活动突破难点,促进了学生发挥潜能,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上作了以下指导: 1、读图观察法: 让学生“看、画、剪、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教 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节教材理论性强又有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 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境模拟法及竞赛等方法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把创设问题情境— —合作探索学习——动画演示——小组累积加分的竞赛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前准备: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图、视频《地球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资料 四、说程序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一、二、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 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海陆变迁说课稿

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是《认识地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深化,同时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一共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假学。第二课时学习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本课时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理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的衔接点,也是探究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节课也有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知道大陆漂移学说。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寻求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寻找大陆漂移证据这部分涉及内容比较广且渗透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为本节课的难点。关键: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拼图、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利用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情境模拟、探求证据、演示过程、体验精神等活动突破难点,促进了学生发挥潜能,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作了以下指导: 1、读图观察法: 让学生“看、画、剪、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节教材理论性强又有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境模拟法及竞赛等方法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把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索学习——动画演示——小组累积加分的竞赛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前准备: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图、视频《地球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资料 四、说程序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目标扫描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两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特点,本节教材

重点是: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为: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法选用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和智能训练四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播放陆地海洋的一组图片,然后设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吗?播放动画片“沧海桑田”,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动画并思考:沧海为什么能变桑田?。创设情景,引用成语导课,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

高中地理必修一 2.4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必修一 2.4 全球气候变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组成 本节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个部分,教材内容基本上浅显易懂,重点是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和适应对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本节是作为本章的总结学习,为一个学时。 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而本节是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既是本章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3、教材的特点 本节内容从气候的变化开始引入内容,并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分析,找出适应对策,本节内容有比较充分的阅读和活动,可以通过这些阅读和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等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策, 并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帮助学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理解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了解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以及原因,通过阅读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和图“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近五十年来我国气温变化速率图”,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暖的原因和特点。 3.自主学习,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方面等讨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题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力量,为此我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内容紧紧围绕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阐明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 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塑造的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对进一步学习外力作用和岩 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乃至本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 求。在对教材剖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 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②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用中国地形图、课本案例等地理资料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建立内、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②难点是地壳运动中的水平、垂直运动及二者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和本内容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特点,我采用讲授 法,案例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教具演示去调动学 生的多维感官系统,满足学生的多元智能需求,学生进而去领悟知识,内化知识。 三、说学生情况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两个课时。下面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内容 (一)我们知道:“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载体,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源泉。”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讲,本节课选自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不仅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还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新课标的课程标准我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新课标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所以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动;能够说出“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于是我把对“大陆漂移学说”相关证据的寻找的探究作为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主要通过对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镜头而已,培养学生一切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十一二岁的年纪,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为: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地表宏观地形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的程度,教师若想与学生互动成功,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地球的面貌 执笔人:审稿人:七年级集备组总课时: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间:2008、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书,看课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重点: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讲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 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1你能解释沧海桑田的意思吗? 2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你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从什么的到启示的吗? 三、训练巩固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中 2科学家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___________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_________并________成为山地 3岩层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_____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___________ 4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____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__________,四周被________包围着,大约_______年以前,_________开始破裂并且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5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又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_______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__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几乎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地壳比较__________ ★7__________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