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自:金华市青春中学·郭巧明

摘要:本文通过目前中学生存在得心理问题得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就是有层次得,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层次。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学生心理问题,才能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问题准确“透视”,有效找到解决不同层次心理问题得针对性策略与措施。本文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得对策,一.层次不同,教育与矫治策略有别,二.力求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与起始状态,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得“重中之重”,四.积极得自我活动就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得根本途径,五.倾注关爱,全心呵护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得重要准则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见显效,原因之一就就是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层次性得研究,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得个别性与针对性,未能采取有得放矢得教育策略与转化技巧。本文根据学校现状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对学生心理问题得层次性及相应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得策略与主张。

一、学生心理问题层次性就是客观存在得

何为问题,问题就就是矛盾、冲突,就就是危机,心理问题则就是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了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得心理与行为出现了不协调,甚至产生了失衡、焦虑、痛苦等异常表现得心理状态。

学生就是心理问题得高发群体,这就是因为一方面她们处在身心巨变时期;另一方面记忆、考试等脑力劳动就是其主要生活方式,用脑得频繁性与艰苦性使得她们内心世界相对复杂与沉重,她们一般有较高得心理境界与心理需求,而现实环境、生存条件又往往与她们得理想与需求产生着很大得矛盾,使得她们经常承受着巨大得心理压力。一旦心理失去平衡,她们又往往无力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常态,长此以往,不断循环,心理问题得频繁性与普遍性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学生经常遭遇到得困扰与危机。

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得正常学习、交流与日常生活,严重得心理问题还会导致个体机体功能异常,影响她们得身心健康。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因心理问题而不能继续学习得学生;个别学生甚至因适应不了激烈竞争得校园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中学生中因自杀而死亡得人数据非正常死亡(仅次

于车祸) 得第二位。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解决与消除学生得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得艰巨而又重要得任务。

在当前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一种很普遍得现象,就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难见显效,往往事倍功半,如此循环,常使许多教育者丧失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转化与矫治得信心,有得甚至怀疑心理健康教育得育人价值,放弃对学生心理得疏导与培育。其实从本质上讲,难见成效得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得个别性与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层次性得研究,未能采取有得放矢得教育策略与转化技巧。

众多得实例研究表明,任何心理问题,包括那些较严重得心理危机,都不就是“一朝突变”得结果,而就是在“渐进”、累积基础上有层次地逐步形成得,都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得“趋进”过程。正就是这种量变到质变得渐进过程,构成了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同层次。心理学家卡普兰在广泛研究人们心理异变过程得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问题得四个发展阶段:(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得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2) 刺激连续、多次出现时,在缺乏成功得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显著增强。(3)不断上升得紧张情绪转化为强有力得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外部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很好地解决或因肯定无法解决而被彻底放弃。(4)如果问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法避免,紧张必然持续上涨,巨大得失衡状态出现。另有相关实验研究还表明,学生因个人学业与前途引发不良心态所产生得负性情绪,如担忧、顾虑、气愤等出现频繁,若持续时间大于15天,其负性情绪就发展为较为严重得焦虑、抑郁、空虚、痛苦、烦闷等障碍性心理问题。综上所述,任何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得有层次得推进过程,表明心理问题层次性得客观存在。

研究学生心理问题得层次性,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科学“解读”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可能存有得心理问题,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得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心理疏导、心理训练等教育工作,有如打鼓,打在点子上;有如吹笛,吹在眼子上,有助于克服心理健康教育中“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青红皂白,采取千篇一律得模式化、简单化与公式化得做法,从而使教育与辅导工作摆脱盲目与被动,难以取得更显著得效果。

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得三个层次

学生得主要生活环境就是校园,面临得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另外她们又置身于社会迅猛发展并充满着变革、竞争得时代,她们经受更多得就是与学习、校园生活及观念冲突等相关得心理矛盾与精神挫折。了解与把握学生得特殊心理生活背景,有助于科学考察学生心理问题得层次性。根据我国学校现状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得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就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得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得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之为心理品质上得缺点或缺陷,大多与个体得曲解、误会及过错行为有关,其心理活动往往呈现出一些背离社会普遍标准得不良倾向。心理偏差就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得心理问题,它在总人口中得比率为1OO%。人们经常讲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就是指得心理偏差在现实人群中得普遍性。学生中得心理偏差更就是普遍。有心理偏差得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与生活,但心理偏差却就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得起点与最原始得根源,就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危机得潜在性原因,如不及时加以矫正与消除,往往使个体整体心理得某些方面受到损害,影响个体心理活动得协调性与匹配性,使人得适应能力与活动效率受阻,甚至大为降低。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中等程度得心理问题,它就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之间得过渡阶段,就是在诸多心理偏差得基础上累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得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得。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妒忌、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从本质上讲,心理障碍就是个体“意识流”流动不畅或阻塞不通而引发得异常心理反应。有心理障碍得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形成了一种无法自我解脱得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得行为反应,如不及时疏导、消除,往往会引发严重得不良后果。实践表明,对于处于心理障碍中得学生,基本上不存在“速成”得解决办法,须作长期得疏导与矫治工作,任何试图以“立竿见影”得方式消除心理障碍得想法都

就是不现实得,相反可能还会导致危机得加深。

随着社会得变化与人们生活、生存环境中竞争得加剧,学生心理障碍得发生率日益提高,据众多得测试与调查资料显示,当前青少年学生中有35%左右得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并且随着年龄得增长、年级得升高以及文化程度得提高,有心理障碍得人数得比率也逐渐增多。一般来讲,大学生心理障碍得比率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又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则又高于小学生。笔者曾运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对我市某几所中学进行心理卫生测试,参加者中初中生237人,高中生141人,其中初中生有较轻障碍者111人,占总人数得47%,较重障碍者38人,占总人数16%;高中生中有较轻障碍者69人,占总人数49%,较重障碍者27人,占总人数19%。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就是较严重得心理问题,就是个体生理与心理受到了较严重得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得言论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得异态反应。学生得心理疾病与成年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这就是由于生理特点与生活实践不同得缘故。学生中常见得心理疾病主要有

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狂躁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得比率有增长得趋势。尽管不就是很高,却就是成倍上升得。这种严重态势要求现代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与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视角,勇于关爱,直面学生中普遍存在得心理疾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得素质培育与成才,更重要得就是,它就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得新得“希望工程”。

上述学生心理问题三个层次得划分不就是绝对得,而就是相对得。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得程度、心理冲突得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逐层“劣化”得趋向。每个层次还可作轻度、中度、重度得划分。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研究学生心理问题得层次性,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问题准确“透视”,条分缕析,有效找到解决不同层次心理问题得针对性策略与措施。

一、层次不同,教育与矫治策略有别

“小题大作”与“大题小作”都不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得有效方略,任何心理问题得出现都不就是偶然得。教育者应采取多种手段,如心理测试、问卷调查、跟踪研究、个案分析等,诊断与弄清学生心理问题得“具体症状”、“隐秘故事”及引发得相应背景,然后“对号入座”,划入某一层次,根据不同层次采取不同得措施。属于心理偏差层次得,重在采用心理辅导与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迁移、树立榜样来解决,如讲授心理辅导课,传授心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运用心理防卫机制,通过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自我训练、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与完善等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矫正,逐步予以消除。属于心理障碍层次得,重在采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心理障碍一般很难自我解脱,需要通过心理咨询,通过接受“名家”或权威人士得“劝导”或指点,找出心理障碍得本质、要害与危害,引发心灵“震撼”,并通过接受师长得指导性训练与长期自我训练,使学生得认知结构与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得改善,才可能逐步淡化与消除。属于心理疾病层次得,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得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既要着眼于改变生理状态,又要着眼于改善心理状态,必要时应住院接受系统治疗。对于有心理疾病得学生,学校、老师与家长要充满关爱,在给予治疗得同时要注重创设强烈得“心理场”。与谐得氛围有利于心灵得舒展与愉悦,良好得亲情环境有助于缓释压力,形成良好得心态,长此以往其症状就会逐步缓解与消除。

二、力求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与起始状态

心理问题最忌讳得就是“累积”,就是“不重视”,就是“视而不见”,心理问题得层次越高,矫正越难,付出得代价越大。心理上一旦出现矛盾与冲突,如不及时疏导与缓释,累积起来就形成心理包袱,由心理偏差进而转化为心理障碍,而后再进一步累积就质变为心理疾病。心理问题有如滚雪球,如不及时扼制,就会越滚越大,因此,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忌拖延,使之随时发生随时化解。由此瞧来,经常性地做好学生心理偏差得引导与矫正工作至为重要,学校应重视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得专题讲座与技能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得心理保健知识与心理自我保健方法,通过广泛得学习与实践活动,引导与帮

助学生形成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得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与工作方式。“哲学得贫困”就是一切心理问题得“万恶之源”,有了指导人生得科学世界观与良好得行为习惯,就大有利于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观察问题越敏锐,发现问题越早,解决起来越快,效果越好。

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得“重中之重”

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当代学生身心健康得主要危机。学生面对心理障碍往往难以自我解脱,表现出无奈与无助,加之人们普遍缺乏对它得重视,认为它并不危及人得生命,仍可照常学习与工作,有了障碍不去咨询,也不想矫治,一拖再拖,致使许多学生得心理障碍日益严重、不断恶化。心理障碍就是学生个体心理危机量得积累走向质变得关键性阶段,一个人处于心理障碍状态,犹如激战得前夜与黎明前得黑暗,等待着得有两个结局:解决得好,就柳暗花明,走向健康,

迅速恢复到常态之中;未解决好,就坠入泥潭,心理异常,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切实解决好学生得心理障碍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得苦海,而且能把心理疾病拒之于门外。

四、积极得自我活动就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得根本途径

任何心理问题得解决,离不开教育与疏导,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疏导与教育层面上,还应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通过“练内功”,引发学生得自我心理活动,改变其身心状态,消除心理问题。因此,注重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得认知水平与自我调控心理状态得能力,努力学会善于运用科学得策略与技巧,有效解决可能遇到得动机冲突与欲求失衡等“致病源”,时时注重以积极得思维、充沛得精力、敏捷得动作、深刻得理解、顽强得意志等,去从事学习与工作,许多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了经常性得积极得自我心理活动做基础,又有较高水平得心理保健素养作为个体心理发生倾斜时得“平衡器”与“调节器”,就能有效地抵御心理疾病得侵袭,一切可能发生得心理问题就会得到缓冲、化解。

五、倾注关爱,全心呵护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得前提

心理问题得层次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生得整体动态,又要了解学生得个别差异;既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灵得奥秘,把埋藏在她们灵魂深处得迷惘、误解、困惑、委屈等疏理出来,给予正确得引导与恰到好处得训练与培育,又要注重了解与分析学生心理异常早期得“蛛丝马迹”与心理状态得“微格”变化,弄清她们心理问题得层次性特征,从而找到解救得良方。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技术,

对症下药,彻底摒弃与改变传统教育中“齐步走”、“大一统”与“一刀切”得做法。这些都对教师得工作态度、人格品质与教育素养等提出了前所未有得要求。

心理问题得形成总就是按层次逐步“演进”得,解决它就是一项心灵改造与品格塑造得“渐进”工程,需要教育者做艰苦、漫长而又细致得“雨露滋润”与“潜移默化”得工作,最忌讳得就就是“一暴十寒”、“急功近利”,坚持不一定每一个都成功,但就是放弃一定失败。如果教育工作者缺乏关爱得情感与全心呵护得教育素养,不仅难收实效,甚至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更趋恶化。教师、教育工作者得作用就体现在引与导。

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一)、厌学问题 1、厌学的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2、厌学产生的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

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 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双休日及节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 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doc

中学生常见的12 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 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 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 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 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 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 岁到 18 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 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 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 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 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 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 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 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 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 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下面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方面看,一些特殊家庭,如离异或者单亲家庭,导致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再加上家长对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的排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和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

最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的烦恼一个字——慢 我的烦恼就是一个字——慢。它不仅是我的烦恼,也“顺便”给妈妈、老师带来了烦恼。 从上幼儿园时起,老师和妈妈就发现我很慢。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快起床”;穿衣服时,就听见“快穿”;刷牙时,就听见“快刷”;吃早饭时,就听见“快吃”……这一早晨的“快声”还是没让我快起来。到了学校里,没有了妈妈的“快声”,我做得更慢了。放学回家路上,妈妈叫我“快走”;回家后,写作业时,又听见“快写”;吃晚饭时,又听见“快吃”;睡觉时又听见“快睡”。就这样,我的每一天在快声中开始,在快声中结束。就这样,我还是没有快多少。 以下是《我好累》的原文,希望这稚嫩的呼声能引起智者的思虑: 高中生活使我感到每走一步都好累,许多迎面而来的困难都还没有解决,希望没有了,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哪来的失望? 每天有无数的“白版”等着我去把它们变成“花版”,“之乎者也”还未念完,English 已“从天而降”,送走了“Hello Hello”又迎来了“念经”。未来得及出去“放风”,代数的Mr.L已经开始“攻击”:一个字“做!”,四个字“没得商量”,又得埋头进入xy中…… 一天就匆匆过去了。 当天边还未泛起“鱼肚白”,当忙碌的早晨还未到来,我已经起床了,就这样进入匆匆的一天。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人一天比一天累,换来家长的“关心”却是:“你苦了这几年,可以幸福一辈子”,就为了这个“信念”与天地万物匆匆而过。 “我好累!”我发自内心地喊了出来,但代表的却是所有的同龄人。 很累,很烦,为什么?学习累,学习烦。 再请各位老师看一下关于中学生的一些新闻报道。实例一:某地一学生不堪忍受考试压力,寝食难安,得了抑郁症。实例二:高考过后,一考生因没有及时收到成绩,怀疑自己落榜,竟要自寻短见。实例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变得消极颓废,浑浑噩噩度过剩余的中学时光。实例四:一考生因考后成绩不理想,决定加倍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学习,结果得了自闭症。实例五:一高中生整天埋头做题,直到有一天,他空闲下来后,他就问自己,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习,以后泛化开来,做任何事都问为什么,连上厕所也怀疑。医生诊断明显的强迫症。还是学习,成绩惹的祸。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带领学生冲锋陷阵,跨过一座又一座的成绩高山,还要不妨静下来,看看学生是否因为踩死路边的小草而感伤,也要带领他们跨过座座心灵的高山。不过有时想想这也难怪,请大家回忆一下平时和同事是怎么打招呼的?你们肯定会问:“最近怎样啊?”“身体怎样?”要么就是,怎么样,在哪发财啊?而很少会问心理怎样啊?遇见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现在正走过来你班上的一位学生,你会怎么和他打招呼?见到你的学生你会问作业做了没有啊?今天上课听懂吗?最近成绩怎么样?却很少有老师问学生今天开心吗?心情怎样啊?更少人会问及今天在学校玩得怎样? 现在的家长也一样,整天想着自己孩子的补学习补身体,补钙、补脑,补铁……,什么脑白金,脑轻松,巨人一号,生命一号。。。。等等。当许多家庭和老师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身体上时,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怎样?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青少年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低龄化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答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答 健康是21世纪人们最大追求之一,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健康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求的。没有健康,一切都将失去意义。中学生更应该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对此,心理专家给社会提出六条忠告:一、成人比成功更重要;二、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三、经历比名次更重要;四、付出比索取更重要;五、对话比对抗更重要;六、激励比指责更重要。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心理小问题,我们归纳整理后做以下回答: 一.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心理上的概念: 1、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仅仅具备没有残疾、没有疾患和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长陈学诗先生说:“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考虑”,“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2、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问答 1、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健康的情绪;(2)良好的意志和品质;(3)和谐的人际关系 2、青春期有哪些心理特点? 主要有:(1)产生成人感;(2)独立性和依赖性;(3)自我评价能力提高;(4) 自

尊心增强;(5)片面性和表面性;(6)隐秘性心理表现;(7)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表现。 3、青春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1)对性发育的困感不解;(2)独立意向发展很快;(3)伙伴关系密切;(4)认识社会的能力不够高;(5)学习压力重;(6)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 4、如何促使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要发扬思想敏捷,对新生事物敏感、勇敢、热情、有朝气、积极向上等优点;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 5、怎样与异性交往? (1)男女交往做到互尊互爱,既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同性,又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异性;(2)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轻易表达对异性的好感,更不要随便给异性同学写信;(3)举止端庄,以礼待人;(4)坚持集体交往,不要与异性单独接触;不单独给异性赠送礼物;也不要单独接受异性的馈赠;(5)明辩是非,增强抵制不良习气的能力。 6、青春期性道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青春期性道德的基本要求有:(1)男女平等、尊重女性;(2)自尊自爱,约束自己; (3)男女交往,互尊互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三、常见心理问题解答 【问题一:为什么我感到这么孤独?】 解答:青少年常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其实常常是你们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因为你们正在经历很多的身体和情感的变化。你们觉得其他青少年不会经历同样的情感和同样的变化,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交流一些比较私密的问题,从心理上感觉很孤独。但是实际上你们大多数人在经历同样的问题!和你的朋友谈谈,问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缺乏了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的形成 主要在后天。 (三)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另一种属于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 (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经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 尤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一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 里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一 个人不知变通,固着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过虑: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 提防,就会严重阻碍交往的发展。过去有句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 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过虑的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 泛结友。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闭: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心里有个顽强的想法,我不想占你 便宜,你也别想借我的光。封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公开了自己的 思想观念、身世经历后,人家就会疏远自己。

(八)干涉癖:是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这种人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闲事的。 (九)强迫癖:有两类,一类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强加与人,把自己的喜好看作别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见看作最好的意见,而且十 分热情。一类是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十)嫉妒: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人总是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也有一种超过别人的冲动。 (一)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环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中学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基础上的。就环境来说,有家庭与学校构成的内部环境,也有社会与自然 构成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往往是中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一个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满人性和挚爱的家庭环境里接受 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对其进入中学之后建立良好人 际关系的影响极大。不仅如此,和睦、高尚、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庭 还是中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感情补偿、校正人际关系中出现的 不良倾向的“血缘”基地。升人中学后,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 的直接环境。从客观方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中学生良好 人际关系的形成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学风,为 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物质场所和精神场所。而从 主观方面讲,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并与学校一起 创造条件,自觉地、能动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1、传统上,群体活动的途径特别受到重视。譬如集体参观学习、听报告,是党员或团员还要通过组织生活,集体参加校园的文化活 动(文化讲座、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书法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新 年晚会、办墙报、黑板报等)。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为了实现共同 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不仅使自己受到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前言 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着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 二、常见问题分类 在这个时期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解决方法: 1、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训练。 2、克服学习惰性。 3、动之以情,增加"感情投资"。 4、增强心理相容,心理协调程度。 5、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6、加强课外辅导。 7、增强鼓励、期望和热情的期待、关心。

8、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遵守纪律,克服困难的意志培训。学生的潜能和其他优势,唤醒他们的自信心,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继续努力的决心,启动他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促使其彻底转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父母不和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父母关系不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解决方法: 1、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对于攻击性学生,家长和教师特别要提供和谐环境,以避免争执、冲突等不协调关系的存在。 2、采用集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矫治等方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如果两个学生打架,就可以让他们用互换角色的方法在小组或全班面前讨论,以了解每个问题争执的两面及其处理技巧,然后集体讨论。 3、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受性。攻击型学生多容易冲动,碰到挫折、遇到不满无法忍耐。增强对挫折的忍受性可减少冲动行为。

中学生常见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及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主观上认为自己被世人拒绝、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实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身材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

浅论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论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旨在指出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适应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现今学生的心理状况, 经过分析,用分类的方法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对策: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立热线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对家 长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等几个方面。文章最后还分析了维护中学生心 理健康的现实意义。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 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 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 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具备健康的心理基 础之上,才能培养起来。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而且要能成为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 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身人格特质,擦亮自我心灵的世界。在今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分析了班级学生的心理 状况,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性认识,并对学生心理问题 提出几点设想性对策;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随着 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 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 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 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

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 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一)学习类问题通常情况下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在我校,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考试焦虑,厌学症,是中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83的同学以游戏为 娱乐。有4.2的同学对游戏极端的迷恋。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学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寻求不正当的刺激。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 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 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 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 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 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 响而形成的。表现在:A)中学知识实用性不广;B)教学内容过难;C)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D)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 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E)来自家庭的考试压力很大;家长往往只注重分数的结果,不了解学 生的学习过程,没有适时和子女进行学习方面的沟通与探讨。4.过 于依靠学习的"惯性",而缺乏学习上的"加速度"。在学习过程中,一些人达到某一高度的时候就想休息一下,靠惯性维持原有的学习成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报告》行知初级中学戴文兵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 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 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 生为13.76%.我们用自制的问卷在本校抽取了500多名中学生进行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虽有6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 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5―10%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5%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 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时期,他们生理上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学业上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相当大. 调查资料显示,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喜怒无常、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缺乏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以应付挫折、青春封锁心理并 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学校与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

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素质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一般地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矗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由这几方面综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的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离开心理素质的培养,讲教育转轨,讲其它素质的提高是没有心理基础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思想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及学习能力的增强,使之乐学、会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及运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其劳动热情,更快地掌握劳动技能;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增强对各种矛盾的承受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 人的心理机能,有利于促进入的潜能的发挥,其中包括人的智慧潜力和职业训练,以及人的情感和意志,人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素质是指在一定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自觉努力及外界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心理素质的好坏体现在心理状态正常与否,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三大方面,外化于行为习惯及社会适应状况。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有关专家提出开设心育课程,这确实是个积极的建议。但是,在目前课程计划不变的情况下,还是应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德、智、体教育之中综合进行。 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育者应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的重要内容,自觉地贯穿到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为建立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的新体系扫清思想障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者应当熟悉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现律,掌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此教育者必须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这既为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也对教师的自身修养、自我教育大有裨益。其次,树立主体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是教育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摘要: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目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2) 3、自信心不足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3) 3、环境污染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6)

参考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