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让“幽默”走进数学课堂

让“幽默”走进数学课堂

让“幽默”走进数学课堂
让“幽默”走进数学课堂

让幽默进入数学课堂

教学幽默是一种优美的教学艺术。它的美在于适当的引用。如果一堂数学课,教师的幽默不断,课堂笑声不绝,那么就会让过度的“幽默”冲淡教学内容,从而引起学生的厌烦。老舍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学幽默不能是为逗乐而幽默,而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幽默。有效的数学课堂要用生动有趣的,幽默的语言传授知识。教师要树立欢乐的课堂观念,使课堂有幽默的教学内容引发笑声,有幽默的教学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更精彩。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将教学融入幽默,运用丰富有哲理而又有情趣的语言进行授课。这样使自己教起来轻松又能使学生学的愉快。下面谈谈本人是如何运用“幽默”进行教学的。

一、幽默引入,活跃课堂氛围

中国有一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我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教学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而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让课堂更活跃,

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如:《分数的认识》写出八分之三,于是我们班的肖人豪上台就先写分子8,再写分数线,最后写出3分母。学生看了哄堂大笑,接着我便提出,写得好“有儿子必有母亲。这下对于不会写的同学也记住了分数由哪些组成的。

二、幽默纠错——架起人文关怀的“心灵桥”

采用训斥或罚重做若干遍的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只能刺激他们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在写“0”的时候,学生总是写不好,老是添一根须。这样我就说某某家的鸡蛋上还留着根鸡毛。这样学生在下面偷笑,从此学生不敢再把0写出须来,都怕吃吃鸡蛋时,吃着毛。又如“教室里飞进一只虫!”有时在讲课时,发现个别学生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于是灵机一动,说:“我们教室里飞进一只虫!”学生一阵悚然,惟恐虫子小憩到自己身上。教师笑道:“那‘瞌睡虫’早已无影无踪了。”学生会意一笑……

三、幽默点拔,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

教学幽默对学生的心智的影响,是为理论与实践证实了的。点拔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教学艺术,其艺术的集中反映,不仅仅在于点在关键处,点在需要时。而以“幽默”的方法进行点拨,显示出了点拨者的教学艺术和幽默的点拨价值,增加了点拨的力度,拓展了点拨

的宽度,提高了点拨的效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之门。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像“1000-349=”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

千百十个

1 0 0 0

-3 4 9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9不够,向“十阿姨”借钱,“十阿姨”也是个穷光蛋,可是她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奶奶”借,“百奶奶”还是个穷光蛋,她也很热情,悄悄地向“千爷爷”借,“千爷爷”把仅有的1千元钱借给了“百奶奶”,“百奶奶”马上把它换成10个1百,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十阿姨”,“十阿姨”又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9……

“幽默”的点拨,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劳,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可以让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过程形象化,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会,扎扎实实地巩固。

四、幽默批评,让违纪学生心服口服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违纪的现象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我在评讲试卷时,一名学生趁我在黑板上

写学生说出的解题思路时,在下面跳舞,我并没立即发火,故作郑重的说:“老师没有叫你起来回答问题啊,请坐下吧,以后听清老师的要求,尤其老师看不到你时。”这时只见他羞的脸通红,从此后在上数学课时他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很好。为了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在课堂做作业时,我有意脸朝窗外看,有些同学以为我没有看见他抄作业,等我眼睛一瞟,他们都被逮了个正着,当时我没有大声训斥,于是对学生说“孙悟空不是那么神通么,还不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样既婉转地教育了学生,让违纪的学生心服口服,一举两得。

幽默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可以使教师上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欢乐、亲切、和谐的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学幽默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让课堂更精彩!

让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

让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洪县城头实验学校许利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用Flash设计出动画情节“小鸭游泳嬉戏”,将它播放到学生机上来引入新课:景色美丽的湖面上,小灰鸭、小黄鸭、小白鸭和小花鸭进行游泳接力比赛。此时,学生像在自己的王国中观看小电影一样,动画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这时,我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画面上游过多少只小灰鸭、小黄鸭、小白鸭和小花鸭吗?”这时,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不仅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而且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方法。“学贵有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动画,观看着影片,体验着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的动力被激发出来。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探索空间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才会显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当前的网络环境虽然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言,利用现有的网上资源很难使学生真正能够自主探索并学有所获。 于是,我根据学习内容,建立一些模拟网站,将学习的素材、方式方法等内容纳人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等能力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课时,通过“地球绕太阳转动”这一动画的引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后,我就带领学生进入有关“年、月、日” 知识的模拟网站。网站的主页由欣赏、观察、探索、知识、留言5部分组成,学生根据需要和个人情

让幽默、游戏走进小学数学课堂_课题研究

让幽默、游戏走进小学数学课堂_课题研究 本节课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包括两个例子。前一个是加减数量关系的例子,后一个是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两个例子都是采用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即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让幽默走进课堂 谁来自我介绍一下?今年几岁啦?学生说:我11岁了。那我今年多大?你想知道吗?猜一猜?我接着说。我边说边写:我比大17岁再贴出来。现在你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了吗?怎样计算?学生答到:11+16=28岁。我接着问:当她1岁的时候,在妈妈怀里哭的时候,我多大?当她6岁的时候,背着书包上幼儿园时,我多大?24岁?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算的?学生说:老师与她始终相差16岁。你能再推算下去吗?学生说:会。这样麻烦吗?有没有简便的表示?学生说:用字母表示。有的说用字母b表示,有的说用字母x表示。我说:都可以,我们用字母a表示吧,那我的岁数怎么表示?学生说到:用a +16表示。a +16表示什么?为什么不用a +21、a +30来表示? 当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后,我接着问:老师8岁上小学时,那是她几岁了?学生哄堂大笑。为什么笑啊?那时他还没生下来呢。那么当老师200岁时,他几岁了?有的喊:184岁,有的说不可能,这时课堂在一片笑声中进行的,可以想象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学生感兴趣的特殊年龄理解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关系,他们理解用字母表示和差关系的问题,从中又渗透字母的选值要根据实际生活。

如何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

如何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11-05-12T10:11:36.50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数学)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胡爱苓[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雪宫小学胡爱苓《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 再枯燥下去。如何构建快乐数学课堂,让学生喜欢数学课,下面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采用多样化激趣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 为了突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我经常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引用竞争机制,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二、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充实数学课堂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三、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信起来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种方式,发挥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评价和教师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堂练习本上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教室光荣榜上,每个小组之间激烈的竞争后所张贴的获胜者照片;自评口头作业本上,一句句鼓励自己的话语都成为孩子们树立自信的法宝,激励着孩子们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奋进。在以学生为本的开放性多元评价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补充,学会了展示自己、欣赏别人。孩子们的需求得以满足,所以他们喜欢新环境下的数学课堂。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构建快乐课堂,让学生享受数学生活,让学生在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里去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形成个性,并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充分感受数学学习中的那份快乐。

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8-09-07T14:22:51.5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作者:高玉芹 [导读]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教育办公室山东莱芜271100 一、想象中拼插,拼插中思考,思考中总结 “玩数学、做数学”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理想教学理念,但没有任何载体的教学材料就使“玩和做”转化成了“看”,学生的探究兴趣、动手能力也会大大折扣,益智学具的恰当介入会使数学返璞归真,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刚接触科学构件,学生便兴趣高涨,合作拼插、主动探究、自主命名、概述介绍。构件类翻转了常规课堂,锁球类也玩转了益智活动。在孔明锁的拼插活动中,学生必须积极想象它的空间位置,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凿凿相扣”、“暗渡陈仓”,从而总结出鲁班球、梅花锁、二十四锁、丁花香……等学具一般的拼插规律。 二、题组中观察,观察中细化,细化中解答 顾亚龙老师认为:“基于题组模块的生成、概括、表达与应用,能使数学规律格式化、显性化、可视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在执教《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因此在教学初期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操作列出以下几个方程(方程要体现操作的过程): X=5; X+10=5+10; X+10+10=5+10+10; X+10+10+10=5+10+10+10; X+10+10+10+20=5+10+10+10+20; X+10+10+10+20+20=5+10+10+10+20+20; X+10+10+10+20+20+20=5+10+10+10+20+20+20; 从而使学生在巩固上节课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题组模块”做好“说话”的准备,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局限以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很难用系统、准确、完备的知识进行总结,此时便需要我们进行有序的引导,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都是等式,也都是方程;天平左边的砝码与天平右边的砝码相同,方程左边加几方程右边就加几……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会把条件、操作与结论割裂开来,此时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来固化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调理分析,以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学生经过短暂的沉淀之后,便会总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的结论,此时再引导学生“你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么?”从而引导学生用“x+n=a+n”这样的算式表示,在加深等式性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建模能力。学生在此基础之上便会质疑:“如果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还成立吗?”另一方面在利用“题组模块”进行教学时,大部分同学往往只注重自上而下的观察,而忽视自下而上的变化,当学生没有质疑时,也可以这样引导:“如果我们更换一下观察的角度,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细心”的同学会这样总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当然也有同学认为“画蛇添足”,此时教师只需要做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学生会在辩论与分析中得出正确的表述,此时再来观察x+n=a+n,“你知道x的值吗?能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吗?”学生很容易写出:x+n-n=a+n-n,这时再追问:“两边为什么要同时减去n,而不是其他的数?”来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两边有相同的砝码可以拿掉的过程,理解“消数”的意义,从而得出:x=a,我们把刚才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未知数的值(即a)叫作方程的解。同时在练习巩固时,练习的设计也要层层递进,先设计例如:x+150=350+ 150,x-150=350-150,这样等式两边“相同砝码”明显的初级题目;再设计例如:x+150=500,x-150=500,这样暗含“相同砝码”的中级题目,最后再设计例如x+150=500-150,x-150=500+150,这样混淆“相同砝码”的高级题目。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利用题组模块“练一组题,通一类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将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方程的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有关乘除的等式性质及解方程做好准备。 三、预习中交流,交流中质疑,质疑中升华 对于本册中小数及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等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进行了简单认识,内容繁多但简单易学。因此,我认为以“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模式进行学习会更为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习内容,提高预习质量,我将预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指导学生预习:找信息、提问题;勤动脑、自解答;精心阅、解疑惑;自举例、试解答。经过一年的课上预习指导,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便将预习时间置于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在课堂教学之初,便以“举例说明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你能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解决疑问。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然后以某一小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质疑补充为辅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与批判中不断深化知识,在质疑与合作中不断发展能力,但此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较为零散,需要教师引领回顾整理,在梳理知识点时形成系统的认知。 实验数学用“创新”刷新了我的教学观,用“整合”贯通了教学内容,用“益智”拓展了数学的外延。虽然初次的尝试与探索略显青涩,但我相信经验的积累、探索的实践会推进实验数学勇往直前。

浅谈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

浅谈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 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也就是要使数学学习生活化,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引入生活实际数学联系生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学情境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组教材,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提炼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学习“有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教法,让学生做老板,通过对收入、支出以及赢余体验,加强对有理数加减法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新课程则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调配类”问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工厂需调运货物的的录像。问学生:“如果你是厂长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车辆的吨位、价格和运输的里程?”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有哪些方案?根据你设计的方案,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方案可以减少开支,从而得到最佳的方案,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将所学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这也是我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让数学更好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让数学更好玩 静下心来思考;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素材俯拾即是,如通过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数学本身的特点,数学家的创造活动,数学发展史的挖掘都能提现数学的文化元素和内在价值.回忆自己教的内容: 如在讲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时,可以介绍笛卡尔,他在生病时还一直思考如何把点和数结合在一起,而墙角的蜘蛛和蜘蛛网让他得到了启示,把蜘蛛看成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据确定下来,,他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直角坐标系,让学生通过对数学过程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在五年级上册数学设计旅游方案活动中,让学生利用暑假时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完成这项活动,在整理自己旅游方案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运用了很多看似和数学无关实际却紧密相连的内容,如学生学习如何用电脑制作图片,如何规划最优路线,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后,出示韩信点兵故事,让学生猜测解答并让学生课后查一些有关中国剩余定理的资料,下节课汇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不仅好学,还好玩。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再讲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金子塔的高度这样有趣的小故事。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让快乐在数学课堂上

让快乐在数学课堂上

让快乐在数学课堂上“飞翔”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盘县响水镇中学:张仁考(553505) 【内容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的指出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能力的训练,把学生的“要我学“转变“我要学”。在初中学教育中,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代替的,也正是基于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引了人们起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障碍、激趣、乐学 数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却学得并不轻松,尤其是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理障碍。例如畏惧心理、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偏重结论、自卑自谅心理、厌学心理等,这些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

《平面镶嵌问题》时,我播放了中央二台的节目“交换空间”的节目片断——处理旧地板砖的情节作为引入,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欲望,为构建和谐课堂打下了基础。在讲《概率问题》时,我安排学生模拟街上商家搞的摸乒乓球凑数字的游戏,体会概率印象,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当然,具体用哪种方式的情景引入,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视教学内容不同而各显神通。但不管是哪种方法引入,都要以激起学生兴趣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去动口念、动口说、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总之,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有力武器 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主宰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忙着听、忙着记,长此以往怎会不厌?就连我们教师听公开课都会

让数学文化走进我们的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我们的课堂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还有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茫然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都还给了老师。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凡此种种,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其实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 光照片上的骨架了!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数学来教,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两年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平时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活跃的前台,还应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丰富后台。使其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我们可以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提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他的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都很累了,所以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从而自然得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

怎么用一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 二、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明白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我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做法。我经常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演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学习科目,数学还是一种文化,数学学习是一种文化教育现象.近年来,数学文化引起了相关教育学者的普遍重视,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数学文化的潜在作用,他们不再像往常一样,单纯注重数学解题技巧、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计算能力的普遍提高,而是更加注重数学的内在文化价值.本文基于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中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文化交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旨在汲取数学文化精华,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教育;作用;策略 一、引言 从广义上看来,所谓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科目与社会、文化的辩证发展关系,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对数学文化的制约作用等;从狭义上看来,数学文化就是指数学科目本身的发展特点、学习思维、公式、方法、观点、概念以及它们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古往今来,数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现象,已经被广大教育者以及学生所认可,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

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数学题目研读、数学方法寻找以及数学能力提高上,很少提及数学文化,便导致了数学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只能作为粉饰数学课堂的一种表面现象而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数学文化理解为一种学习、掌握、计算、教授以及探索的机械性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也会大打折扣,只有真正地感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认真体会数学思想,才能发挥数学文化的潜在力量,将数学文化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更好地体现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文化.将数学解题思想与深入探究能力具体结合起来,通过理性思维方式,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逻辑性,从而让数学科目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体现数学文化价值,揭示数学题目的基本规律与内涵,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数学能力 以往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题目的计算、讲解、反思以及探究方面,而很少关注数学科目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比如,数学题目的思?S探究方向,学生的解题切入点以

浅谈让幽默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探讨

浅谈让幽默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05T15:22:55.0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作者:刘和刚[导读] 所谓幽默,就是诙谐有趣而意味深远。幽默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刘和刚(四川省会理县老街乡三元小学四川会理 615100)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223-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趣,化沉闷为轻松。”所谓幽默,就是诙谐有趣而意味深远。幽默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倘若能将幽默引进小学数学课堂,则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够启迪思维,催生智 慧,提高素养。因此,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当大胆地热情地让幽默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善于恰当地、巧妙地运用幽默艺术,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数学教学更加有效;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享受快乐,发展智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语言要做到自然、亲切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自然、亲切的激励性语言.根据平时教学的体会和听课的经验,许多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是相当单一的,而且是极不自然的.他们虽然已经注意到了激励性语言的重要性,也想在数学课堂上多用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评价学生,但一使用起来就是很别扭,有时就象背天书一样,极不自然,学生听后不仅没有被表扬的感觉,反而心理直犯嘀咕. 二、灵活施教,保护自尊 课堂上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并以妙语相应。要不计学生过失,反而要灵活吸取他们的合理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如,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288—36X5=108(台)。可是,一位“后进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做错题的孩子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这位有经验的上课老师,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转过身对那位板演的“后进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老师这样一说,全班的学生都愣住了,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后进生”明白了:288÷36=8(小时),这一步求的是这个车间完成装配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是36x3=108(台)。这样,得出了这道题的又一种解法:36x(288÷36-5)=108(台)。 这位老师还引导他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鼓励他选择比较合理、简便的方法。这个同学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在学生“脸涨得通红,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的时候,这位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机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面”地坐下去,这是非常难得和值得大力提倡的。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不例外。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为“后进生”提供进步的阶梯,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的。 三、幽默启悟――点燃思维火花的“强化剂”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积累、理解能力的欠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是常见的,教学时巧用幽默,点拨启悟,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可以让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过程形象化,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会,扎扎实实地巩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思路纷乱,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于是教师说:“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教师说:“现在,鸡兔脚的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有难度的问题,通过教师比拟化的幽默启悟,变得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都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坚持鼓励评价,让课堂绽放精彩 新课标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有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这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学生优点,并以此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因此,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实例,不同特点的孩子,评价做到具体化、准确化。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学生,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幽默为数学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它是使学生保持浓厚兴趣度、持久注意力、旺盛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让数学课堂魅力别样的有效途径。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有了它,课堂如同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旋律流畅,荡气回肠;有了它,课堂如同一幅构思不凡的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但教学幽默绝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低级趣味。数学教学博大精深,教学幽默是巧中取胜,只有不脱离教学内容和数学本质的幽默,方能得心应手、浓淡相宜,既“寓教于乐”又“乐而不俗”。

快乐数学 快乐课堂

快乐数学快乐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是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工作。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以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走进快乐数学、快乐课堂呢?下面就这一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教材是以“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这种单纯的文字形式呈现,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秋游活动要组织安全小组来创设教学情境,把书本数学变成了生活数学,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我要教学时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五年级(1)班有40

人,五年级(2)班有45人参加秋游活动,怎样分组才能使每个小组的人数相等,而所有的同学又都参加了秋游呢?学生通过了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解决了分组问题的同时,也就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又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材中是用5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作为例题,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来帮助自己编口诀,不够的,小组同学进行合作。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已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5的乘法口诀产生的过程。 这样,学生的学习处在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

让实验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实验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很多老师觉得数学趆来趆难上了,是呀,学生不开口,神仙难下手。有人说使用多媒体,不可否认,多媒体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和实效。但是我认为:在新理念下实施课堂教学也未必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如果过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容易对很多内容有一种过眼云烟的感觉,没有那种踏踏实实的体验。其实,有一些数学课,只要我们的课堂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把“数学实验教学”带到课堂教学中去,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学具,让动手实验与思维联系起来,那么既能够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又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更好协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其效果也能达到甚至胜过“多媒体演示”。 一、用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数学实验正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直观地探索抽象的数学问题,化枯燥为有趣,这个个过程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在“行程问题”学习时较多学生感觉理解难,如果教师把一些“玩具”带进课堂,以提升学习过程,采用仿真和模拟的方法,再现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使学生身在其中,理解题意。例如行程问题中可带上实验室的“平板小车”,用线拉动实行演示,体积问题可带自制的长方体盒子和量筒(或烧杯)等用水灌装。这样边玩边学习,即使是教材的难点,学生也会从直观形象中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真实性。 二、用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算理 就以五年级“分数乘分数”的内容为例吧,理解与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探究时间及必备的学具(如长方形纸),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操作、探究要求,如,先折出一张的四分之三,并涂上阴影部分;再把阴影部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涂上其它颜色;然后回到第一张纸,即展开整张纸;再把刚才折纸的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教师则巧妙地转向“幕后”,把学生推至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其间教师仅作适时、适度、恰当的点拨与引导,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各算式,并结合自己折纸的过程,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借助直观的图形,调动已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 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 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 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 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 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 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 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 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 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 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 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另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上这节课的时候,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广阔的大海边,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太 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的画面,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以下 四个步骤进行: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勾勒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直至离开海平面的轮廓。 (2).染上色彩抽象出数学模型 在头脑中想象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蓝 色的平静的海平面,红色的朝阳。海平面的尽头象是一条直线,红色的太阳象是一个圆。 (3).使抽象出数学模型的生活画面动起来

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2017年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观摩暨课题研究进展交流研讨会 金风送爽秋正好,绿影婆娑花争妍。2017年11月2日至3日,为期两天的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观摩暨课题研究进展交流研讨会在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隆重举行。来自海南、重庆、浙江、甘肃、辽宁、贵州、山西、山东、四川等13个省市的600多位教研员、小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数学教师等参与了这一小学数学教育盛会。

此次研讨活动,由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主办,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有限公司、重庆润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2017年11月2日,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观摩暨课题研究进展交流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正式开幕,活 动开幕式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力主持。出席开幕式并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专家有: 李燕仪,海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宋乃庆,西南大学教授、博士、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龙官吾,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 陈力,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 张卫东,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 代钦,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铁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全国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李红婷,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康世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 胡小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社长。 毛朝辉,甘肃省临洮县教育体育局教研所小学教研室主任,定西市教育局教科所数学教研员。 潘华莉,海口市滨海九小校长。

如何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如何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情境教学形式教学资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鲜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因时而变,活用教材。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模拟日常生活环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我在设计《正比例函数》一课的引入时,书上的事例是北极燕鸥的迁徙,但学生对此知道得很少,难以引起兴趣。我经过一番思考,引用传统相声中的一段话: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很容易发现:蛤蟆的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蛤蟆只数的变化而变化,蛤蟆与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x;蛤蟆与眼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2x;蛤蟆与腿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4x;由此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共同探索其定义。 (三)紧抓时代脉搏,重现历史经典。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时加入鲜活的时代元素,适当引用经典历史问题,恰当加入中外数学家的简介,以体现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父,数学是有用的学科,对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我在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他们介绍GPS卫星定位系统在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