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上海电力学院马克思历年期末复习资料1

上海电力学院马克思历年期末复习资料1

上海电力学院马克思历年期末复习资料1
上海电力学院马克思历年期末复习资料1

1哲学基本问题

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简答题)

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意义: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6实践的涵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

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联系意义: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发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两方面意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1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他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定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

用的过程。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根本是不可能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方面反映具有临摹性,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15认识能动作用以及现实意义: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涵义,关系和现实意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关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区分现实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表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17实践与理论关系: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8真理的概念及其客观性:

真理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错误的观点: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19真理和谬误的主要区别: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20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上层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发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发作用。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意识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3国家的本质及其职能: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24国家的国体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儿个阶级手里,哪儿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通知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

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5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

“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方法: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26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观点。

27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8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2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重要)

30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公式:

M`=M/V 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31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32资本积累的结果:

定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级分化,即一级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注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3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马克思开卷资料必考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阶级性,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一个立场) 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14个基本观点) 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个基本方法) 4.(联系实际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会展现出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基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并且还要

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激化,但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流,是主要的。但是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那是支流,是次要的。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巩固成绩,同时也不忽视支流,防止支流对主流的影响,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均属于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

马克思期中作业

“新科举”:高考与中国社会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高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紧。三十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然而,高考恢复30年来众多弊端凸现:高校学费猛涨,贫困学子无力承担高额学费;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负债运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全国高考录取线不一导致高考移民问题等等。高考必须改革,但改革之路何在:一考还是多考,甚至取消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1977年8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任武大副教授的查全性在会上坦言直陈: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恢复高考,邓小平当场拍板赞成。当年冬天,我国就进行了首次高考。 恢复高考后,全国50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经历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之一的挑战。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录取比例:29:1 资料显示,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试题:各个省负责出题 1977年的高考不是由全国统一负责出题的,而是把命题权放到了各个省。1978年的第二届高考国家收回命题权。 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近30年。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它都是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恢复高考制度,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高考制度的恢复打破了出身论,使人们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拾回三样东西重写公平两字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马克思复习资料-总结(最新编写)

考试时间: 1.5小时(90分钟) 19周2009年1月5-9日 一辨析题(共60分) 06级:共6题每题10分 08级:共12题每题5分 答题要求:先辨别对错;再简要分析说明理由 二论述题(共1题20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1题20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其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 1,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 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意识的概念: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意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可以结合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来阐释 (三)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 动不可分割;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中的相对稳 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 时空观:时间(持续顺序性)和空间(伸展延伸性)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二者不可分割;具体物 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 魂。 (四)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内容:1,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 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 会发展的动力)(人+事=全部内容) (五)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内在+物物间+整个世界)+多样性(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内部外部、偶然必然联系)

20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B.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马克思作业

我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对于哲学家来说,他们感到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问他“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却能给人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也给人真理?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也能给人美感?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也劝导向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 什么是哲学?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的追问。也就是说,哲学是把人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它思考的对象。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所有的其它科学,所有的其它学问,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而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于“思想前提”的追问。也是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讲来,对哲学的追问必然要落到实处。要基本做到“一纵”、二“横”。 一纵是,你要追问哲学,就要诉诸整个人类的认识史,诉诸哲学的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是怎样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就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 二横第一个横,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第二个横,是当代哲学对哲学的多姿多彩的理解,从各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一般人的眼中,哲学好像离生活很远。在生活中,大家聚会时很少有人谈什么哲学,如果有某个人谈哲学,很可能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哲学是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此,它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 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 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 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 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复习资料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不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6、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017马克思主义作业

作业1 1. ( 单选题)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本题6.0分)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 (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本题6.0分)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 ( 单选题)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本题6.0分)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 ( 单选题)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本题6.0分)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5. ( 单选题)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本题 6.0分)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6. ( 单选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本题6.0分)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7. ( 单选题)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6.0分)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8. ( 单选题)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9. ( 单选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历史观(本题6.0分)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10. ( 单选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本题6.0分) A、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1. ( 单选题)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本题6.0分)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马克思主义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期末作业考 核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 100 分 一、辩析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对;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在形式。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必看必考判断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服务的】有些资本家不信马克思主义自然不为其服务。 3.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决定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决定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者中有可知论者,也有不可知论者,所以并不一定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世界统一于存在(×)【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30 5.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此处删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也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3对立统一,,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只有改变 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 就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以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46 9.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一刀两断”(×)【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 10.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根本上说,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具体科学中的运用和体现,因而他们有相互联系。】 1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主体不等同于主观,人即作为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而主观则不包括物质现象,是第二性的东西。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对象,并非一切客观事物,而客观则泛指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1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真理是客观的。而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某一事物的反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结果。】【强调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的客观事物的最后判定,并不是说否定了客观真理。】 1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上的作用,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1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1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6.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资料

马克思主义资料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 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基本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 7.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 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色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 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 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 1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真理与谬论对立又统一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5 交卷时间:2018-03-27 17:13:30 一、单选题 1. (5分)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开始于()。 ? A. 19世纪70年代 ? B. 19世纪60年代 ?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D. 19世纪50年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5分)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的行为,称之为()。? A. 收购 ? B. 垄断 ? C. 兼并 ? D. 联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 B.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 C.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 D.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4. (5分) ? A.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 B.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 C. 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 D. 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 A.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C.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垄断价格是指(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马克思作业

一、单选题: 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据是( B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D )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7、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C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性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B )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 D、机械性 9、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康德 B、费尔巴哈 C、孔德 D、黑格尔 10、现代西方哲学不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1、哲学的生命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反映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2、我党一贯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C )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B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14、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C )

马克思主义必背

一.基本概念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4.形而上学:凡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原因的哲学派别。 5.物质: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6.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7.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社会结构: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实质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9.生产关系系统: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主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既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设施,又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规程等。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它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发展规律。 1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3.认知图式:认识主体凭借对象性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和思维定式,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规则、程序和方式。 14.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15.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6.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19.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0.资本周转:为了不断增殖资本的价值,产业资本的循环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就是资本的周转。 21.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地说,技术构成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反过来,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反映了技术构成的变化。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这种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22.广义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和学说;共产主义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人们最理想、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一种实现人类解放、通向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运动。

马克思主义概论资料(全·用)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单选)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单选)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单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在哪里?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多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值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简答)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简答)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贡献:正确的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基础。 主要内容: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