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方案公示

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

(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

“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

“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

“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

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1.3 城市群发展战略

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将市域分为“台州城市群”、“西部城镇群”、“北部城镇群”及“沿海城镇发展带”,并确定台州市域城镇整体发展战略为:以推动台州城市群发展为核心,近期重点完善区域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台州市市区,促进人口与产业的集中,并带动沿海城镇快速发展。西部、北部山区城镇则积极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县城与中心镇,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形成经济活跃、结构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

1.3.1 台州城市群

台州市区——温岭地域的城镇密集区,实行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加强台州市区与临海、温岭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化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发挥其对市域的辐射、带动及示范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农村迁村并点,引导产业与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主要中心镇集中。

1.3.2 北部城镇群

以北部城镇发展带为主要依托,规划三门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核、火电基地,使之成为全市能源生产基地;规划天台发展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宗教旅游区,另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两个县城区、中心镇为核心,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1.3.3 西部城镇群

依托西部城镇发展带,以山区特色资源的开发为重点,提高工业特色行业的

规模化、专业化、园区化水平、建立山区农林业生产基地和生态保护区,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接近台州市平均水平。形成以临海市、仙居县城及官路和白水洋等中心镇为主要建设重点的西部城镇群。

1.3.4 沿海城镇群

空间形态上主要以沿海城镇发展带为主,依托沿海大通道和沿海港口的发展,规划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形成来带动沿海城镇群的开发和建设。该城镇群北到三门健跳港能源基地、经椒北工业区、台州滨海工业区、温岭沿海工业区、到达南部玉环大麦屿港区,规划沿海城镇群是台州未来城镇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内容。

1.4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4.1 公路网规划

规划台州市域公路网按照主干公路网、联系公路网、基层公路网三个层次进行布局。

主干公路网。规划由高速公路构成,呈“三纵两横三连”格局,包括甬台温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诸永高速、上三高速、台缙高速及东延线、天(台)仙(居)高速、珠(岙)六(敖)高速及更(楼)浬(浦)高速等。

联系公路网。主要由国道及省道组成,起到联系市域内外、市域内各主要城镇的功能。规划有104国道,省道甬临线、天高线、临前线、大科线、岭三线、临石县、东仙线、仙清线、泽坎线、林石线等。

基层公路网。主要指县乡道路,起到沟通县(市、区)边界交通和各县(市、区)内部乡镇交通的作用,规划以三级、四级公路为主。

1.4.2 沿海港口规划

台州港功能定位为“浙江中部沿海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港,主要为台州对外贸易及大宗散货、集装箱货物运输服务,积极参与地区港口分工,为浙江中部、南部,浙赣铁路沿线省份以及华中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规划台州港由海门、健跳、大麦屿三个主要港区构成。规划以海门港区为中心,以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为两翼,辅以沿海其它小型港口,组成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点线联结、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台州港。

头门岛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条件,应科学论证,认真规划,使之成为规划台州港的主要组成部分。

1.4.3 铁路规划

规划建设国家沿海铁路甬台温段、台金铁路。

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铁路是辽宁大连至广西北海的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甬台温铁路经王林、九峰山、螺洋至温岭,铁路客运站设在永宁江北(王林),铁路货运站设在路桥螺洋。规划在三门、临海市区东部设中间站,温岭潘郎东设客运中间站。

金台铁路。规划金台铁路自金温铁路石柱车站接出,穿大盘山经仙居、白水洋至临海,在台州市区北部(椒北)与甬台温铁路接轨。规划金台铁路向东延伸至头门岛港陆上基地。该线路使得台州地区可通过浙赣线沟通内陆腹地,同时也为赣东北、皖南等地进出口物资提供便捷通道。

规划温岭至玉环大麦屿建设铁路支线。

1.4.4 航空规划

规划台州新机场选址于金清镇东部滨海黄琅地段。目前已完成机场选址评估,规划为支线机场,按照4D级规划,4C级建设。规划期内应积极推动新机场建设,增加新航线,扩大航空客运量与货运量。

2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2.1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浙江省沿海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使台州市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2.2 城市规划目标

以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区域共同发展和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抓住台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机遇,以建设一体化生态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为手段,通过“东进、西扩、南联、北优”,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以促进地区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根据上述确定的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措施和手段:

(1)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编制都市区880平方公里的全覆盖规划,引导建设项目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2)采用分区平衡的土地开发策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调整。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在确保城市长远发展所需的战略性用地预留和建设时序安排,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潜力的前提下,积极应对近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3)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4)加强对台州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5)加强台州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6)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 规划期限、范围、城市性质与规模

3.1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2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的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基本方案。

3.2 城市规划区范围

规划确定如下四个规划地域层次:台州市域、市辖三区(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和规划协调区。

3.2.1 市辖三区(城市规划区)

包含椒江、黄岩、路桥区的行政区范围,面积1536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总体规划着重论证市区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城市化策略和产业布局方案,协调城市建成区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

3.2.2 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

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面积约880 平方公里。是具体进行城市各项功能的用地布局、平衡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

3.3 城市性质与规模

3.3.1 城市性质

台州市是“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

3.3.2 主要城市职能

1、长三角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

2、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与商贸中心;

3、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大城市;

4、浙江省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5、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3.3 城市特色

1、空间形态特色:环绿心组团式城市。

2、生态环境特色:山水型生态城市。

3.3.4 城市人口规模

2020年市辖三区总人口210万人,中心城区总人口195万,其中城市人口150万;2020年人口分布为:椒江区总人口66万,城市人口为63万;黄岩区总人口76万,城市人口为46万;路桥区总人口68万;城市人口为41万(不含金清镇)。

远景(长远规划)市辖三区总人口270万人,中心城区总人口260万人,城市人口控制在250万左右。人口分布为椒江区总人口100万,城市人口98万人;黄岩区总人口85万人,城市人口76万人;路桥区总人口85万,城市人口55.5万人(不含金清镇)。

3.3.5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2020年台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为110平方米,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165平方公里,其中椒江区块为70平方公里,黄岩区块为50平方公里,路桥区块为45平方公里(不含金清镇)。

远景(长远规划)台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为128平方米,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320平方公里,其中椒江区为120平方公里,黄岩区为90平方公里,路桥区为80平方公里(不含金清镇)。

4 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

4.1 规划原则

?城市空间的拓展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

?遵循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做到空间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既要适应台州市长远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近期发展

的要求;

?结合台州市生态系统规划和道路交通系统建设进行空间结构上的统一布

置;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并重视战略性用地的预留

和开发时序上的控制,以避免城市空间发展上的无序。

4.2 空间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台州市都市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东进西扩、南联北优、中心内聚。

东进:东部地区指椒江和路桥城区至滨海,拥有广阔的平原,无论从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条件还是经济动力来看,向东发展都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而又现实的选择。东部滨海地区将成为未来台州市的主要工业基地。同时,以金清镇为基础,发展建设金清新城,成为未来主城区人口疏散和工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

西扩:指黄岩区跨越甬台温高速公路向西拓展。黄岩西部地区是黄岩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由于要跨越甬台温高速公路门槛,限制了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因此适合于功能相对独立的片区发展,如黄岩西部万亩工业园的建设等;

南联:未来温黄平原一体化的城镇发展策略是“南联”的重要保障。应加强台州市区与温岭之间基础设施的衔接,保护赖以生存的共同生态环境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北优:黄岩区北部和椒北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是城市外围的生态缓冲区,也是保证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应以生态绿地的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椒北平原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是近期开发成本较高,可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备用地,以承接主城区人口和工业的外迁。

中心内聚:指建设环绿心的生活居住圈,以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4.3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为:以“一心六脉”为城市空间区划的自然界限,以“一心四组团”为台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建立多组团、网络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一心”:即“绿心”,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核心,是城市“六脉”的汇聚地,是城市山水结构特征的标志性主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举足轻重。“绿心”作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片区,包括九峰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区、农业地区和部分居民点。

“六脉”:指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城市外围山体、水体与绿心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构成城区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称之为绿脉。它们分别是:

?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家之间生态廊道——心海绿脉;

?黄岩城区和江口之间生态廊道——双浦绿脉;

?江口和椒江城区之间生态廊道——三山绿脉;

?黄岩和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五峰山绿脉(鉴洋湖绿楔);

?黄长复线南部生态廊道——十里铺绿脉

?路桥老城区与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中央山绿脉

“四组团”:除绿心以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四大组团。分别是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每一个组团又分为若干个小组团。

?四大组团以“绿心”为空间上的中心,以对外交通线、河道水系为界限,

以水系及其沿海绿带贯穿各个组团,使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较强的生态

环境观念,并反映了台州中心城区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

?四大组团之间分别以快速路、交通性干道系统及规划轨道交通联系,以

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从总体空间结构形态看,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交通工程是建立中心城区

多组团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4.4 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4.4.1 椒江组团

椒江组团是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科研中心,临港工业基地,包括椒江老城区、市经济开发区、洪家、章安-前所等,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7万人;远景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8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77万人。

4.4.2 黄岩组团

黄岩组团是台州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山地绿色生态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由黄岩中心城区、西部、南部及江口组成,城市结构为一心三翼,公共中心发展为一主两次。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5万人;远景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75万人。

4.4.3 路桥组团

路桥组团是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包含路桥城区、路中峰江、螺洋峒屿等。该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万人;远景控制在5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43万人。

4.4.4 滨海工业组团

该组团包括东部沿海地区,是未来台州市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交通便捷、技术领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工业基地。该组团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4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1万人;远景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45万人。

4.4.5 绿心

绿心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核心。绿心的建设应以保护为主,禁止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规划以自然景观为主体,除九峰山自然风景区之外,其它部分用地作为城市公共活动、度假、游乐、居住等低密度开发用地。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8平方公里,远景控制在17平方公里以内。

5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5.1 规划基本原则

?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计划,又要经济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

并制定相应的建设时序;

?按照土地区位价值规律安排各项功能用地,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

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兼顾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发展需要,“质变”和“量变”并举;

?用地布局应与城市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体现地方特色。

5.2 规划目标

?调整旧城区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向外围扩展建设用地,以满

足建设用地规模需求;

?合理调整不同性质城市用地的比例,以保证城市综合协调发展;

?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总体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保护城市生态环

境。

5.3 居住用地规划

5.3.1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结合台州城市特色和人

的居住取向,形成依山傍水的居住格局;

?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统一规划、避免混合布局和零星建设;

?居住与工业功能区有机结合,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绿化隔离带;

?逐步改造城中村、旧城区,保护历史街区和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逐步

改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核心,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住宅结构,按照交通

方便、环境优雅、生活舒适、配套齐全的要求,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

要。

5.3.2 居住用地发展方向

居住用地分布的重点方向是向新区拓展,并在每一个组团都布置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使之尽量就地平衡。

规划重点开发:椒江洪家居住片区、市经济开发区居住片区、椒江葭芷居住片区、黄岩委羽山居住片区、黄岩北部滨江居住片区、黄岩西部居住片区、黄岩江口居住区、路桥北居住片区、路桥桐屿居住片区、金清居住片区等大型居住片区。

旧城改建的重点是人口密度高、破旧建筑多、市政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的老城区。

5.3.3 居住用地布局

台州市居住用地布局,应充分体现台州市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特色,围绕绿心和沿江布置生活居住区,形成“居住在山水之间”的居住生活圈。

与台州市规划人口发展规模相适应,规划到2020年居住用地总面积为67.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40.7%),城市居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44.8平方米;规划远景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21.5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38%),城市居民

人均居住面积为48.6平方米。

5.4 工业用地规划

5.4.1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的原则;

?集中布局、统一配套,集约化和整体性原则;

?旧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应采取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原则;

?接近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性干道,并与城市中心区及主要生活

区联系方便,并设置必要的环保隔离带。

5.4.2 工业用地发展方向

旧城区应严格控制工业用地的发展,逐步外迁有污染和交通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以保护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现江口工业用地作为过渡工业用地,远期逐步搬迁或调整工业结构。外沙、岩头工业区应调整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新工业区应远离绿心,主要沿城市干道、铁路及港口码头等对外交通设施,在各个组团外围集中布置,以形成规模效应。工业用地发展重点方向为:——东部。滨海工业组团为重点,主要由台州经济开发区、椒江、路桥产业聚集区组成。

——南部。以黄岩南部南城、院桥工业区及路桥中部工业区的产业集聚为重点。

——西部。主要是黄岩西工业区。

——北部。近中期作为医化工业、临港型工业的聚集地,远期作为台州市产业发展的战略用地。

5.4.3 工业用地布局

台州市工业用地布局,以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依托对外交通设施,形成“工业在城乡之间”的工业圈层。

规划到2020年台州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总面积为35.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21.3%),城市居民人均工业用地面积为23.5平方米;规划远景中心城区

工业用地总面积为5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18.1%),城市居民人均工业用地面积为23.2平方米。

5.5 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5.5.1 规划原则

?结合工业规划布局和依托港口、铁路、机场贸易物资的流向,合理安排

仓储与物流用地;

?危险品仓库、有污染仓库应布置在城市外围的下风向;

?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布置仓储用地;

5.5.2 规划布局

总体上,将按照台州市产业用地规划布局,依托港口、铁路、机场等对外交通枢纽,在城市外围分散布置城市仓储物流用地。

规划到2020年台州市中心城区仓储物流用地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3.3%),城市居民人均仓储物流用地面积为3.7平方米;规划远景中心城区仓储物流用地总面积为10.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3.4%),城市居民人均仓储面积为4.2平方米。

5.6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5.6.1 规划原则

?中心网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网络型的公共中

心体系。

?综合配套。配套齐全、等级明确、布局均衡、高标准配置。

?树立形象: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现代化建设风貌。

5.6.2 用地布局规划

台州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配置。规划形成“一个市级中心、四个区级中心、若干个居住区级中心”的公共中心体系。“一个市级中心”:台州市中心区,即椒江区白云山南侧台州市政府大楼区块,规划市级体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中心、台州大学城和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台州大剧院、

文艺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台州学院椒江校区等几所大学。“四个区级中心”:椒江区中心、黄岩区中心、路桥区中心、滨海工业区中心;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布局规划设置若干个居住区级中心。

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商业设施用地、教育设施用地、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体育设施用地、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规划到2020年台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29.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7.8%;规划远景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40.3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2.5%。

6 城市生态绿化系统规划

6.1 规划原则

?生态系统性原则。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建立绿化网络系统,保护生物物

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原则

?兼顾生态、景观与功能使用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新区应该高起点,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

老城宜结合河道改造、生活岸线的开辟、道路的拓宽,拓展城市的绿地

空间。保护好黄岩西部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台州后花园。

?显山露水原则。

6.2 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至2010年):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达到“山水并貌,城景交融”。

远景目标:把台州建设成为具有山水特色城市,台州市区基本建成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公共绿地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2平方米,绿地率大于40%,绿化覆盖率大于45%。

6.3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生态绿地主要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周围、城市各组团之间以及城市生

态廊道。生态绿地应加强控制,不得或者限制进行城市建设,以保留现有植被为主,适当加以改造,作为绿化背景、生态绿地和园林生产用地,以确保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涵养量。

6.3.1规划目标

在维持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构筑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引导各类用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互利体系,实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6.3.2功能区划

根据《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开敞空间规划》所确定的基本生态安全格局,以及《总体规划生态专题研究》,结合“一心六脉”绿心放射状和平原绿化网络两种思路,构建“一心四层、两楔六廊、平原河道、绿化成网”的主干生态绿化系统。

(1)生态保护区: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系统和对城市有重要意义的用地,包括绿心、黄岩西部山区、水源地及其涵养区和城区山体等。生态保护区为非城市化地区,以生态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先有占用保护区内土地建设的应逐步退出。

(2)生态廊道: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同时保证城市生态安全。规划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系统,并将城郊防护林带与城市绿地系统结合。生态廊道分为绿契和绿廊。生态廊道为非城市化地区,以生态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原有与生态廊道性质不符的项目应逐步退出。

A.城市绿楔:以城市绿心作为城市大背景,绿契将南、北部的山水景观引入城市,起到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热岛效应,促使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作用。主要包括北楔和南楔,北楔为连接三山与绿心之间的开敞型生态廊道,宽度2000米以上;南楔是连接绿心与帽峰尖、鉴洋湖湿地系统的开敞型生态廊道,宽度应大于3000米。

B.城市绿廊:包括滨水绿廊和交通绿廊,是城市主要的通风、景观、历史文化廊道和生物走廊。大型的绿化廊道有六条。

永宁江——椒江生态廊道: 自黄岩永宁公园至椒江江滨公园,综合利用现有的果树林资源丰富,建设城市滨水休闲生态林带,宽度为城市50-

80米,乡村100-150米。

?滨海生态防护廊道: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生态过渡带,保护台州平原

生态安全,防止台风暴潮,降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危害,同时也是提高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安全带。宽度为800-2000米。

?心海绿廊:建设生态绿廊,宽度为800-1600米。规划为主要体现乡土

文化生态廊道,同时也是主要洪水调蓄河道。

?鲍浦生态廊道:结合路桥大道东沿线建设,廊道宽度为300-500米。

?青龙浦生态廊道:结合路院金快速路建设,廊道宽度为300-500米,也

是洪水调蓄河道。

?金清河生态绿廊:廊道宽度为400-1000米。

(3)生态缓冲区: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过渡性质的地域,以保护生态的连续性。主要包括环绿心生态缓冲区及近郊生态缓冲区。该生态区为城市化控制地区,以更新改造为主,严禁进行大规模的新开发活动。

(4)生态协调区:为城市长远发展备用地,主要分布在机场南侧和椒北平原。该区为城市化限制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区内村镇发展采取集约发展模式,以更新改造为主,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新开发活动。

(5)城镇建设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该区为城市化促进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城市建设。

6.4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6.4.1规划结构

(1)一心两楔:规划以东海、绿心、山体和椒江、金清水网作为绿化背景,通过“一心六脉”的结构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内部。绿心由绿心山系和平原水库组成,由绿心伸出的绿脉根据自然条件分别与山体及河流结合,作为隔离城市组团的生态绿地。避免了城市过度连绵发展造成的生态脆弱,同时作为生物迁徙的生态廊道。

(2)轴线与网络:在城市各组团内部,以丰富的自然山体和水系为基础发展。自然水系和连绵山体作为绿化发展延伸的轴线,水网密集区域和城市中的山地作为节点发展为城市公园,同时通过林荫道和街头绿地把这些轴线和节点连续

成为网络。总体布局结构形成“环形放射+网络”的形式。

7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7.1 规划原则

?系统性、综合性原则

?交通运输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引导并支持城市空间形态拓展原则

?前瞻性、适当超前原则

7.2 规划目标

在现阶段,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自身的综合交通体系,构筑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目标分别从区域与城市两个层面进行确定:

7.2.1 区域交通规划目标

?有效、快速地衔接浙江省综合交通网络和全国沿海交通通道,大幅度提

升台州市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快与上海经济区的对接。

?减少台州市货物流通成本,提高货物运输的实效性,从而显著改善区域

投资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增强台州市对浙江省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扩大经济辐射范

围;

?促进公路、铁路及内河水运等港口集疏运网络的形成,有效拓展港口的

陆向腹地,推动台州港口的发展。

7.2.2 城市交通规划目标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营造绿色交通系统,实现

城市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体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形成,促进台州市组团式城市发展;

?妥善处理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城市规划指导交通系统的

建设,以交通系统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发展。

7.3 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综合考虑台州市区位条件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确定台州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为: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密切结合城市土地利用和发展空间的拓展,积极构筑以港口为龙头,以高、快速路与快速轨道线形成的“双快”交通体系为骨干,以铁路、航空、内河水运为重要补充的高效、快捷、人本、绿色的都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适应、促进并合理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最终实现台州市在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物流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在此目标下,确定台州市区域交通发展时空建设目标为“124”体系,即:

?一小时内有效通达范围涵盖全台州市域;

?二小时内有效通达范围涵盖甬、金、温地区;

?四小时内有效通达范围涵盖浙江全省、上海市及江苏、安徽、江西、福

建等四省部分地区。

确定台州市区交通发展时空建设目标为“1530”体系,即:

?15分钟有效沟通各主要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

?30分钟有效通达城区各交通节点。

7.4 交通重点发展策略

7.4.1 空港

现代化的航空港是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台州机场,增强航空运输在周边城市中的竞争力,是台州市在发展综合运输系统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建议:

?加快台州市新机场的建设,将新机场发展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支线机场。

?积极发展并完善连接新机场的快速道路、轨道交通、航空客货流中心等

设施。

根据国家民航总局对国内航空网的总体布局,台州新机场定位为支线机场,

等级按4D级规划报批,4C级建造,跑道长度2800米,规划控制用地8000亩,一期用地4000亩。

7.4.2 港口

台州市具有发达的内河水运网络和港口城市的优势,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台州的港口和内河水运货物运输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为此,需要加大对港口的改造和建设力度,规划形成以海门港区为主体(含头门岛作业区)、健跳与大麦屿港区相互联动的台州港口群,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台州港的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职能。发展策略:

?近中期以海门港建设为基础,加快椒江口外航道的疏浚,完善港口的集

疏运网络,积极拓展港口陆向腹地。

?近中期加强头门岛港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相关规划工作,加快港口和

集疏运网络和临港型工业的建设步伐。

?推进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的合作开发和临港工业区建设。

?保留三山港、芦村港。

7.4.3 铁路

为有效拓展台州的经济腹地范围和经济辐射能力,促进台州港港口陆向腹地的拓展,提高港口的枢纽地位,台州必须大力建设铁路运输系统,加快甬台温铁路和金台铁路的建设。

?甬台温铁路

规划近期建设甬台温铁路台州段。甬台温铁路是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大连市,南抵广西的规划铁路中段。该铁路线为国家铁路I级线(以客运为主)。

铁路客运站场选址位于永宁江北(黄岩王林),货运站场选址路桥螺洋。鉴于铁路货运站用地面积不足,积极与周边仓储物流用地实行联动发展策略。

?金台铁路

规划中远期建设金台铁路台州段,沟通甬台温铁路与浙赣铁路之间的联系。着眼椒北平原与头门岛的开发,规划金台铁路东延线。

规划在金台铁路东延线建设铁路货运站场一座,以满足头门岛开发带来的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发挥海铁联运优势。

7.4.4 高快速路系统规划

针对台州市空间范围拓展、居民出行距离加长的趋势,为满足城市长距离、快速的对内、对外交通的出行需求,解决出入境或过境交通,城市组团间交通的出行问题,台州市应以甬台温高速、104国道为依托,大力发展台州市高快速路系统,实现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系统之间的快速连接,并引导城市空间的有效拓展。同时,努力形成沿高快速系统的交通生态走廊,尽量减少高快速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在新发展区边缘、生态廊道内布设高快速路系统,并同发展区外围的客货运换乘枢纽相结合,实现对区域的服务。另外,规划高快速路系统应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到在北部与临海路网、南部与温岭路网的有效对接。

?“三纵两横”的高速路系统

“三纵”为:甬台温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4国道;

“两横”为:台缙高速公路东延线、南部一级公路大金线(大溪高速公路出口至金清)。

?“一环六射五连”的快速路系统

“一环”。为环绕“绿心”的快速内环,主要功能为沟通椒江、黄岩路桥三个组团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同时在内侧修建辅道,以满足居民环绿心的休闲旅游需求。

“六射”。主要沟通城市快速内环与城区、快速内环与对外交通系统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它们分别是:东山至开发区快速路;椒北至大学城快速路(台州大道、椒江大桥);江口至临海快速路;黄岩北快速路;黄长复线快速路;桐屿至泽国快速路。

“五连”。以沟通城区外围各主要组团之间、城区与区域交通系统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为目的,分别是台东大道、院路金(院桥——路桥——金清)快速路、机新路南部快速(中部快线)、黄岩至椒北快速路、黄岩南部快速路(联系内环与院路金快速)。

7.4.5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在城市发展时机成熟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立以地铁、轻轨为主要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网,为形成交通导向型城市的发展模式(TOD)提供支撑,并结合常规公交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向公共交通依赖型的转变,推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来源: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作者:时间:2007/07/0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动迁管理,保证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需要,维护动迁人和被运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需拆除房屋和其它设施及搬迁、安置、补偿等动迁事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称市开发办)为本市动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动迁管理工作。 市城市建设动迁安置处(以下称动迁承办单位),为本市统一动迁的实施单位,负责对被动迁人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或承担房屋拆除、补偿、安置等任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动迁人是指依法取得动迁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的被动迁人,是指对被动迁房屋和其它设施具有合法产权证照或使用证照的单位或个人(以下分别称所有人和使用人)。 第二章动迁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建设需要动迁,必须向市开发办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取得《动迁许可证》并按住宅本体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五预交动迁安置保证金后,方可进行动迁。工程竣工,动迁人履行与被动迁人签订的协议后,退回保证金。 房屋动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动迁人申请办理《动迁许可证》,应提交下列证件: (一)建设计划、投资指标、建设规划和用地审批文件。 (二)拆除房屋产权注销登记通知。 (三)包括动迁地段现状情况、安置地点、动迁期限、回迁时间等内容的动迁安置方案。 第七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均实行统一动迁,由动迁人委托动迁承办单位实施动迁。 经市开发办批准个别动迁的,动迁人按本办法规定可自行实施动迁。动迁人是个人的,不得自行实施动迁。 动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委托实施动迁。非建设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实施动迁。 第八条市开发办核发《动迁许可证》后,应向动迁范围内的被动迁人发布公告,公布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动迁范围、搬迁期限等,宣传有关动迁的法规、工作制度。 市开发办应监督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和被动迁人执行本办法,监督检查各项动迁活动,保护动迁人和被动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动迁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市开发办批准,不得在拟建地段进行动迁调查摸底。 (二)不得擅自改变已批准的拆迁范围和搬迁期限。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牡丹江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2011年7月6日 目录 一、地理位置 (2) 二、城市概况 (3) 三、宏观经济 (5) 四、房地产市场状况 (10) 五、产品结构、部分楼盘简析 (15) 六、区域分析 (34) 七、竞争分析 (36) 八、目前牡丹江市房地产政策 (36) 九、综述 (36) 十、写字楼市场状况 (38) 十一、牡丹江市地热资源 (40)

一、地理位置 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东至俄罗斯远东、南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接壤、西与哈尔滨市相邻,地处长白山北部。

二、城市概况 全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市区人口94.2万。(一)行政区域划分 牡丹江市现有4个市辖区: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江南新区目前正在规划中。 牡丹江市行政区域划分表 行政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 简介 东安区334一八.5 位于牡丹江市东南部,老城区,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商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

(二)市政设施 牡丹江城市绿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市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2770 公顷,绿地率 45% 。

市区道路长度 744 公里,面积 807 万平方米,人均 10.3 平方米。位于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牡丹江机场为国家4C级机场。 (三)产业结构 牡丹江市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造纸、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汽车配套、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是牡丹江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市级财政收入的70%左右。牡丹江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拥有夏威夷国际大酒店、金鼎国际大酒店等星级宾馆 46 家,大商集团、新玛特、波斯特、家乐福等大型商场70余家。 三、宏观经济 近年来,牡丹江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八.5%。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6—2010年GDP增长表(单位:亿元)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牡丹江市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 报告说明 (1) 1.1调查分析背景 (1) 1.2调查分析方法 (1) 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 2.1市场现状 (2) 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 (7) 3 牡丹江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3) 3.1人口学特征分析 (13) 3.2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15) 4 牡丹江市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 (18) 4.1质量评价 (18) 4.2开发建议 (20) 5 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的旅游感知分析 (23) 5.1旅游消费习惯分析 (23) 5.2东北旅游感知分析 (33) 6 牡丹江市居民旅游发展认知 (38) 6.1旅游发展认知 (38) 6.2旅游发展诉求 (41) 7 旅游市场定位与预测 (43) 7.1旅游市场定位 (43) 7.2旅游市场预测 (44)

1 报告说明 1.1调查分析背景 为科学编制《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牡丹江旅游市场专项调研,围绕牡丹江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客源市场特征、旅游质量评价、客源地消费习惯、客源地居民对东北旅游感知、牡丹江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等分课题展开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力求为《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依据。 1.2调查分析方法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主要采用各地各级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其他调查课题调查方法均为问卷调查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专栏1-1 调查说明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 旅游客源市场征、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2012年5月在牡丹江各主要景区景点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 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旅游者,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 1251份,其中有效问卷1150份, 占回收问卷的91.9%。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_2030)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港城公交发展模式 4 第四章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5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6 第六章中运量系统规划 7 第七章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9 第八章公交枢纽体系规划 15 第九章辅助公交系统规划 17 第十章智能公交规划 18 第十一章近期规划与建设规划 19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政策与保障措施 23 总则 规划目的

为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适应连云港市城市格局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连云港市公共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并完善"城市轨道及中运量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干线为主体、出租车及慢行交通为辅助、社区公交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为连云港市民提供多模式、一体化、全覆盖、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编制《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 《江苏省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导则》(201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2014.12)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2014-8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 《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JB 99-104-1996)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连云港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 其他相关规范、规定和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交行业监管,提高公交服务能力,充分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以创建一体化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为目标,通过加快推进我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附件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3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发展基础 (2) 第二节机遇挑战 (3) 第三节重要意义 (4) 第二章发展思路 (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4) 第二节战略定位 (6) 第三节发展目标 (7) 第三章总体布局 (7) 第一节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8) 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发展体系 (9) 第三节推动人口布局优化 (12) 第四章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13) 第一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13) 第二节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14)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5) 第四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5) 第五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6)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7) 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 (19)

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20) 第四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1) 第六章产业协调发展 (22) 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2) 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5)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27) 第七章生态文明共建 (28) 第一节构建区域生态屏障 (29) 第二节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30) 第三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2) 第四节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33) 第八章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34) 第一节扩大对外开放 (34) 第二节加强国内合作 (35) 第九章基本公共服务共享 (36) 第一节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36) 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7) 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7) 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9) 第十章组织实施 (39)

前言 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区域,处于全国“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加快培育哈长城市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是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核心区以上述市(州)中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的区域为主,统筹区域其他地区发展,核心区面积约5.11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 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30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