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日本人口危机

日本人口危机

日本人口危机
日本人口危机

非文学翻译第三次作业

国家概况和政策

Japan’s Demographic Crisis日本人口危机

According to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Japan’s total population was 126.93 million. Based on expected birth, fertility, and mortality rates, this number would likely peak in 2006, at 127.74 million. Thereafter, it would begin a secular decline, dropping gradually at first but eventually reaching 100.6million by 2050.

据2000年人口普查,日本的总人口为126,930,000人。根据预期出生率,生育率和死亡率,这个数字很可能在2006年达到顶峰,达到127,740,000人。此后,就开始长期持续下降,2050年最终达到100,600,000人。

Ja pan’s “baby boom generation” generally referred to persons born from 1947 to 1949. In 2004, this group comprised 6.8 million people—larger than all groups before or since. These boomers would begin retiring in 2007, when they reached the age of 60. But because of a sharp drop in Japan’s fertility rate, these workers would not be easily replaced. The fertility rate began dropping just after the baby boom, from 3.7 in 1950 to a surprisingly low 1.29 by 2004. Japanese women had been marrying later and later and generally producing only one child in their early 30s. Since the replacement rate in Japan was 2.08, this effectively meant a decline in the population, in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 immigration.

1947年到1949年出生的人通常被称为日本的“婴儿潮一代”。2004年,这一群人就有6,800,000人,比所有以往和以后群体都要大。到2007年,这些婴儿潮一代达到六十岁时,将开始退休。但由于日本的生育率急剧下降,这些工人不会被轻易取代。就在婴儿潮以后生育率就开始下降。1950年,3.7亿到2004年竟然低至1.29亿。日本女性结婚越来越晚,一般在她们三十多岁才生一个孩子。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ments in health care and rapidly increasing incomes had pushed up life expectancy to a record high level—78 years for males, 85 years for females. The confluence of these two trends, as Figure A indicates, produced a bubble of elderly—some 22 million by the year 2000. Moreover, this number would continue to grow rapidly through 2025, when it reached 34.7 million.

同时,医疗保健的改善以及收入的增高将寿命推上了创纪录的高水平--男性78岁,女性85岁。这两种趋势结合起来,就如图A所示。到2000年,产生泡沫增长老人达到22000000人。此外,这一数字将继续迅速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34,700,000人。

One implication of these numbers was that Japan’s labor force was shrinking—and had been shrinking since 1999. On the one hand, this trend had helped hold down unemployment at a time when Japanese business was rationalizing. The decline in Japan’s working-age population, from

68% in 2000, would reach 60% in 2020 and just 53% by 2050. And because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Japanese firms had recently made, the number of permanent employees had dropped sharply (especially males), with more job openings in temporary employment and part-time employment. As this trend deepened, many Japanese worried about maintaining the sort of skilled workforce that Japan needed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这些数字的暗示之一是日本的劳动力正在萎缩。自1999以来,日本的劳动力就一直在萎缩。一方面,这种趋势帮助日本在企业合理化的时候解决了失业问题。日本劳动年龄的人口正在下降,从2000年的68%,到2020年将会减到60%,到了2050就只有53%。最近由于日本企业结构的调整,永久雇员的数量急剧下降(特别是男性)。临时就业和兼职工作就出现了很多职位空缺。随着这种趋势的加深,许多日本人担心如何才能维持日本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的熟练劳动力。

Thus, the portion of working-aged to elderly Japanese would drop by nearly half: from 3.6 to 1 in 2000 to 1.9 to 1 in 2025. This had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household savings (see Exhibit 8), for social security funding and, thus, for pension and medical-care benefits.

因此,工作年龄到老年这一部分的人将会下降一半。从2000年的3.6至1,到2025年就只有1.9至1。这将暗示着惊人的福利需求如居民储蓄(见图表8),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等。

Japan’s pension system Prior to 2004, when the Koizumi government accomplished significant reform, Jap an’s pension system was heading toward bankruptcy. When originally created in the 1940s, the public pension system provided a single layer of remuneration-based, proportional pension. In the revision of 1954, the pension was restructured into a two-layer system—the first tier a fixed payment, and the second tier a remuneration-based proportion. A third revision, in 1961, added a national pension scheme for self-employed workers, as well as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workers.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2004年之前,小泉政府在完成重大改革时,日本的养老金系统走向破产。这种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最初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只提供了一个单层的薪酬比例退休金。1954年经过修订,改为了两层系统--第一层固定支付,第二层是以薪酬比例。1961年,经第三次修订,为自雇工人,农林渔业工人增加了一个国家养老金计划。

The basic pension system was financed by a fixed amount of insurance premiums. The premium by the end of 2004 was ¥13,300 per month per person. Government financed one-third of the benefit payment from its general account (to be raised gradually to half with the 2004 reform). The amount of monthly benefits paid to more than 31 million people was ¥66,200 (multiplied by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months to the full 480 months).

基本养老保险的经费是固定金额的保险费。2004年底的保险费是每人每月13300元。政府从一般账户出资三分之一(2004改个后逐渐上升到一半)。每个月支付给31,000,000多人的保险金是66,200元(乘以参加月份的数量比,全部参加是480个月)。

The Employees’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EPI), for which 37 million private-sector employees were eligible, was financed by premiums (e.g., 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 shared evenly by employer and employee. The current premium was 13.93% of income. Payments in this system rose with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xed National Pension payment, this system currently paid out about 59% of a worker’s salary prior to retirement if she earned average salary for her 40-year career.

雇员养老保险制度(EPI)是由雇主和雇员平均分担购买的保险(社会保障缴款)。其中3700万私营部门的员工都有资格享用。目前的保险费是收入的13.93%。这种制度的保险费的支付会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这种保险制度与固定的国民保险支付相结合,如果一个职工在退休前赚了40年的平均工资,那么他将支付他薪水的56%作为保险费。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supplemental corporate pension plans: an employees’ pension fund and a defined-benefits corporate pension. In the employees’ pension fund s, employers collected supplemental payments from employees and could make supplemental contributions, to be paid out as part of the old-age pension. Under defined-benefits corporate pension plans, contributions were clearly delineated for each employee and managed by the employer. For the self-employed, the National Pension Fund Federation did the same. In October 2001, a defined-contribution pension scheme was introduced in Japan. In contrast to the defined-benefits pensions, this was a 401(k)-style pension whereby employees themselves decided how to invest the contributed funds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sults of their investments. The adoption of this plan was on an increasing trend, although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covered by defined-contribution plans was still small (2% of corporate employees as of April 2004).

还有两种补充型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雇员养老保险基金和明确收益企业年金。在雇员养老基金计划中,雇主收集雇员的补充支付款,也能进行补充缴款作为养老保险支付的一部分。在明确收益企业年金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每个雇员的缴款,并由雇主管理。对于自雇人员,国民年金基金联合会也采取同样的方式。2001年10月,一项界定供款退休金计划在日本推出。这是一项401(K)式养老金,与明确收益企业年金计划不同的是,这项计划是员工自己决定如何投资供款,并对其投资结果负责。虽然界定供款退休金计划涵盖雇员的数量不多(2004年4月,涵盖2%的企业职工),但采用这种计划的趋势一直在上升。

The problem, of course, was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were retiring, and the number would accelerate after 2007, while fewer and fewer people were working. As Japan ran a pay-as-you-go pension system, the system was not fully funded and needed periodic adjustments in payment and/or premiums to accommodate the changes in demographic and other circumstances. Payout for 2004 was about ¥46.4 trillion. Thus, with no reform, pension reserves (¥10.8 trillion for the NPI and ¥164 trillion for the EPI) would shortly be depleted.

当然,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退休,2007以后退休人数会迅速增长,而工作的人却越来越少。由于日本采取的是离职支付法,且这种制度资金不足,需要定期在付款或保费上作出调整,以适应人口或其他情况的变化。2004的支付养老金就有46.4万亿元。因此,如果不进行改革的话,养老金储备(国民养老保险10.8万亿,雇员养老保险164万亿)经很快被耗尽。

Health care Rapid aging and longevity posed even greater challenges to financing health care.

医疗保健迅速老年化和长寿给医疗保健经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Under a host of programs for private employees, public employees, teachers, farmers, and self-employed people, virtually all Japanese were insured.

在大量的计划推行之下,私企职员,公职人员,教师,农民,自雇人员,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进行了投保。

Current spending was about 9% of national income, but as Figure C shows, it would rise rapidly over the next 10 years. Medical fees were calculated on a point basis, with each point worth ¥10.

当前医疗保健经费支出大约是国民收入的9%,但是如图C所示,未来10年这种经费支出将迅速增长。医疗经费按点计算,每点10元。

Thus, for example, a hospital visit was worth 250 points, an appendectomy 6,420 points, and an injection 18 points. For most people under the age of 70, the government insurance covered 70% of medical care; they paid 30%. For the elderly, however, insurance covered 90%, except for high-income retirees, who paid 20% themselves. Monthly payments by individuals were capped so that they would not have to face catastrophic medical bills. Care for the elderly was particularly expensive, as they required more health treatments and related amenities. In FY 2003, for example, the health expenditure for the elderly was ¥11.6 trillion (of which ¥1.2 trillion came from co-payments). This mean t that ¥10.4 trillion, or about $100 billion, came from the government’s budget and contributions from various medical insurance programs. Elderly Japanese went to the hospital about four times a month.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was 31.8 days in 1998. This compared with 12 days in Germany and 7.5 in the U.S. The elderly socialized at hospitals in Japan instead of nursing homes. It was a standard joke that one day, when one woman in a social group did not show up at the hospital, acquaintances asked where sh e was. The answer: “She must be sick today.”

这样,例如一家医院进院是250点,阑尾切除术6420点,注射是18点。对于未满70岁的人,政府保险覆盖了70%的医疗保险;他们自己支付30%。对于老年人来说,政府则覆盖90%,除了要支付20%的高收入退休人员。每月每人支付都有上限,使他们不必面对灾难性的医疗费用。因为老人需要更多的保健治疗和相关设施,所以老人保健是非常昂贵的。例如,财政年度2003年,老人的医疗开支是11.6万亿元(其中12万亿元来源于共同支付)。这就意味着10.4亿万元或1000亿元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和各种医疗保险的缴款。日本老人去医院大约每月四次。1988年,平均住院为31.8天。相比之下,德国为12天,美国为7.5天。日本老人不是在疗养院里而是在医院进行社交活动。有一个标准的笑话是说一天有一个社团的一个女人没有在医院露面,熟人问她去哪里了。答案是“她今天肯定病了”。

译后感:

在进行翻译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先把译文大致浏览一下,了解原文所设计的内容。像这篇关于国家政策与概况方面的文章,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文中所讲的国家,以及文章涉及的主体,这篇译文主要讲的是日本的人口危机以及其养老保险的问题。所以搜索有关日本人口危

机的内容,以及其对应的解决政策,这对于我们的翻译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在网上了解到的日本人口危机的相关内容:老年化加上少子化,日本有可能在40年内,人口从现在的1.27亿减少到只剩9500万,日本政府为了提高生育率而出奇招,甚至鼓励女性不婚也可以生小孩,而考虑到未来照顾老年人的人力不足,各种会做家事的机器人也因应而生。日本企业普遍对职业妇女很不友善,70%的女性怀孕後,就面临辞掉工作的命运,也间接造成女人不愿意生小孩的心态。去年日本的生育率只有1.37%,再这样下去,40年後,日本人口将减少25%、只剩950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高达40%。关于日本养老保险的信息,我参看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1卷第二期,沈洁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的方向》对于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我翻译这篇文章打好了基础。

据对于国家概况与政策的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在词汇方面,政策翻译避免不了许多政治用语,政策语用。在句子方面,用于朴素简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遵循原文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翻译。

我们要遵许“忠实”原则。在翻译政策类文章时,我们最大限度的采用直译的原则,将文章的信息如实的传达出来。

其次我们还要遵循“简洁通顺”的原则。政策文章一般简洁通顺,不会重复啰嗦。所以我们翻译时也要尽量的传达原文的风格。

总之,在翻译政策类文章时,我们先要了解政策背景,然后发现其特点,再根据特点来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历史上的11大核危机

揭秘历史上11大核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专家估计,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1961年7月4日,苏联海军最富核威慑作用的“K-19号”核潜艇在挪威沿岸北大西洋海域举行秘密军事演习时艇身密封装置突然发生漏气现象,反应堆过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当时“K-19号”核潜艇正好处于北约组织在挪威的一座大型军事基地附近,当时又是冷战高峰期,潜艇一旦发生核爆炸,将摧毁整个北约基地,并将促使北约动用核武器向苏联进行报复。 为了避免发生核战争,时任“K-19号”核潜艇指挥官的尼古拉·扎捷耶夫立即召集几十名年轻水手到核反应堆舱完成维修工作,其中就包括普通水兵尼古拉·巴塔列夫。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这群年轻的水兵终于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到操纵台可控温度范围内,避免了爆炸事故。

由于这些水兵在核辐射和气溶胶极高的环境中时间过长,事后几天至数周内,共有8名水兵牺牲,还有14人回国不久后死去。尼古拉·巴塔列夫随潜艇上岸后,接受了住院治疗并随后退役,至今生活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地区。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Goiania Accident, September 13, 1987 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

危机管理试题

最佳答案 这里对一下,人没有你们的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题,每题0.5分,共25分) 1、危机处理要求管理者从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作出判断、预防和反应、控制。这属于危机管理者的()。 A、宏观决策能力 B、科学决策能力 C、公开决策能力 D、事前决策能力 2、管理者应当在危机的()承担危机各个阶段的决策、领导和控制职责。 A、危机预警阶段 B、危机控制阶段 C、危机善后阶段 D、危机所有阶段 3、管理者应当在常态管理中强化危机意识,这主要是针对()而言的。 A、危机管理的经常性 B、危机管理的程序性 C、危机管理的长期性 D、危机管理的必然性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危机管理组织领导的应急反应系统的构成?() A、指挥决策中心 B、现场指挥中心 C、支持保障中心 D、物资储备中心 5、以下()属于危机应对现场指挥中心的工作职责。 A、制定应急战术策略 B、协调各中心工作 C、进行全面统筹工作 D、规划应急整体安排 6、危机事件突发期的管理叫做( )。 A、危机预防 B、危机预警 C、危机控制 D、危机恢复、总结和学习 7、危机预警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 )。 A、危机预警信息系统 B、危机信息发布系统 C、危机信息监测系统 D、危机信息控制系统 8、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是美国当代管理学家。 A、泰罗 B、彼得?圣吉 C、亨廷顿 D、西蒙 9、特定情况之下,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府应对危机时可动用特殊权力紧急征用的资源?() A、公共资源与私有资源 B、集体资源与私有资源 C、国有资源与物力资源 D、组织资源与信息资源 10、特定情况之下,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府应对危机时可动用特殊权力紧急征用的资源?() A、公共资源 B、集体资源 C、私有资源 D、以上全部 11、下列哪一项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体系的构成内容? () A、行政管理 B、预案指标体系 C、紧急行为方式 D、信息网络

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解析

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解析 一、核反应原理及氢爆原理解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中心的Josef OehmenJosef Oehmen博士以相对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机组的爆炸和反应堆的安全问题: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复液态,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250摄氏度。 核燃料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3000摄氏度的陶瓷体。

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2200摄氏度)制成的长桶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然后这些燃料棒被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放入反应堆内。所有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芯的内容。 四层保护: 第一层护罩(损坏) 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只要堆芯发生熔毁,这部分护罩就会损坏。 此次爆炸与该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爆炸“类似”,都是从反应堆燃料罐中释放的氢气,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大量海水注入,后发现燃料棒高出冷却水位1.8米,高出冷却水位的燃料棒在1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包在燃料棒外面的放射性物质锆会发生氧化,然后在和水接触之后产生大量氢气。这些氢气的积蓄正是爆炸的原因之一。 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安全) 堆芯被放入“压力容器”中,压力容器是第二层护罩。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容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第三层护罩(混凝土+钢,安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这些“硬件”压力容器,各种管道,泵,冷却水,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 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

对日本核泄漏的分析与反思

对日本核泄漏的分析与反思 2011年3月12日,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发生8.8级强烈地震后,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故障,发生核泄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场危机已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人们开始重新评估人类借助科技所获得的能力。欧盟对核电站的安全性从自信变成不太自信。德国政府暂时关闭7座1980年之前建成使用的核电站,总理默克尔说,日本核危机是科技史上的一个转折。我国也宣布暂停审批新的核电站,并对所有核电站实施安全检查。一时间,人们谈“核”色变。 如果我们以为这场核危机只是别人的事,那就大错特错。正确的方法,是把福岛核泄漏纳入人类事务的范畴,把它看作人类科技进展中遭遇的一次挫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深对核电的了解并反思核电对人类的作用及影响,提升我们对科技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认识,以便今后采取正确的行动。 首先,什么是核泄漏呢?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它周围的电子构成的。轻原子核的融合和重原子核的分裂都能放出能量,分别称为核聚变能和核裂变能,简称核能。核电站就是利用一座或若干座核动力反应堆所产生的热能来发电或发电兼供热的动力设施,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核燃料在“反应堆”的设备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再用处于高压力下的水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带着发电机一起旋转,电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并通过电网送到四面八方。核泄漏是指核电站的核反应堆里的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公众受到辐射危害。 其次,什么是核辐射? 核泄漏对人员的影响表现为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α、β、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最后,公众如何应对核泄漏后带来的核辐射呢? 一旦出现核泄漏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1.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2.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 3.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的体表进行防护。 4.服碘保护。在核泄漏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将含有非

详解日本经济危机

。 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以及日本经济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第二介绍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第三对比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异同 第四未来经济怎样发展预测 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二战期间,随着军事失利,其经济遭遇了重创。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拆迁设备作为战后补偿,此项政策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第一次增长但随后出现转折,随着美苏关系的日趋紧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日本民众反美情绪的高涨,美国唯恐日本也成为反美国家,于是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开始向日本提供物资援助,并开始扶植日本的资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 第二次增长1950 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在日大举筹措物资,日本借此机会大规模扩大生产,使垄断资本迅速积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使经济迅速恢复到站前水平,并走上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第三次增长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日本经济也高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原因有三: 1. 这期间石油等工业原料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原材料基础; 2.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迫切需要采购各种机器设备,为日本的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市场; 3.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无暇顾及亚洲市场,率先占领了东南亚市场,为占领世界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次增长六十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同时,越战为美国提供的战略物资,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在此期间,日本大举引进通讯汽车运输机械等资源,兴办学校,广建码头,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稳定增长。 九十年代后,日本遭遇经济危机,开始负增长。 虽然1989 年日本经济危机开启了一场日本国民经济的灾难。就其社会与政治后果而言,日本不仅未能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连政府威信也大打折扣。然而,日本经济在长期的低迷状态中依然创造了“奇迹”。2000 年度,日本GDP 总值为40789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人均GDP 则为32230 美元,高于美国,同时人均GNP 高达37528 美元,居世界第二。如果继续把视野向下延伸,我们还会发现近20 年来日本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相反,由于资产价格回归理性促使物价下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实际工资的购买力不降反升。此外,近20 年来日本的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27 左右,近三年的政府清廉指数也排进全球前20 名。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主要停留在政府财政方面,而日本的社会的经济实力与活力依然强劲。 第二介绍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上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经过30 年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不仅低端产品上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在钢铁,摩托车,家电,汽车等行业也因为物美价廉而在世界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日本企业危机管理管窥

一、日本企业危机管理的一些做法 1、企业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中国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如何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中,一些日本企业的做法是:在企业发展目标方面,日本大金集团公司等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把公司建成“超一流的全球性企业集团”和“能使员工引以为豪并充满活力奋发工作的企业集团”。前半句,建设“一流的全球性企业集团”和我们很多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差不多,但后半句,把企业建成能使员工引以为豪并充满活力奋发工作的场所,就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个人价值结合到了一起,让员工感到企业发展目标是“自己的”,不只是“公司的”。 对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的认识:通常认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市场的需求、先进的技术等,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先进的机制、优秀的管理等。日本松下、大金等企业的经营理念认为:每个员工成长的总和是集团公司发展的基础,每个员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集团公司发展成长的动力。并在经营理念中承诺,公司的重要任务是要创造出一个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感到自豪并愿意长期工作下去的良好环境,他们认为只有把企业办成员工的“家”,员工才不会拿企业当“旅馆”。 “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企业就是“以员工为本”。日本企业在发展的战略、目标、基础和动力等方面对员工作用的一些认识和定位,十分注重对人“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激励,值得借鉴。 2、日本企业认为企业危机是“综合性”的 中国企业通常进行的危机管理主要是安全生产范畴的,我们所制定的主要措施也是以生产事故和突发事件为核心。 日本资生堂公司等企业的风险理念认为:企业活动中的所有活动均含风险,企业经营的过程也是风险管理的过程。企业被各种风险包围着。 日本一些企业都成立了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企业风险。其中“综合”二字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的。例如,资生堂公司不仅只是管理经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还包括法务风险、劳务风险、财务风险、经营策略风险、公关风险、顾客需求应对风险、海外事业风险、国内营业风险、海外营业风险、商品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灾害事故安全保障风险等15项风险,涵盖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3、“危”、“机”观 通常企业所进行的危机管理,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在做危机处理的事,主要是着眼于突发事件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抗灾救灾观念。以“危”为主,以出现“危”之后,怎样应对处理为主。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比较注重由“危”向“机”的转化,当企业面临危机时,不同的应对方式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日本NPO法人事业继续推进机构事务局长细坪信二先生认为,企业危机就是“紧急的,危险的,可能带来重大损失的一种状况”,“如果不采取对策解决,这种状况会越来越坏”。成功的危机处理不仅能成功地将企业所面临的危机化解,而且还能够通过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种种措施增加外界对企业的了解,并利用这种机会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即所谓“因祸得福”。 相反,如果应对不积极或应对不当,甚至造成“二次危机、三次危机”,最终使企业消亡。 如日本雪印乳业公司的“牛奶中毒事件”,就是由于企业转“机”迟缓酿成巨大损失。雪印乳业公司曾经是日本声誉卓着、信用可靠的一家公司。2000年6月27日,它生产的低脂牛奶发生饮用者食物中毒现象。事隔两天之后,雪印2008年6月16日,一架直升机在日本地震灾区展开救援。直升机成为地震后道路阻断、山体滑坡、堰塞湖出现等复杂条件下的重要有效的搜救工具。公司才公开承认牛奶中毒是事实,而过了快一个月,雪印才在报纸上以整版广告的形式向公众致歉,并且附带的事件说明也是颠三倒四,使公众认为其缺乏诚意。日本雪印由于危机处理不够迅速,产品回收与信息公开太慢,对应措施不力,停工两周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110亿日元,而间接损失是雪印品牌严重受损,专家估计,该品牌要想恢复原有信誉需要很长时间。 企业风险管理、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关系

最新2018世界人口排名

最新2017世界人口排名 最新2017世界人口排名出炉,中国依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7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4.05亿,占全世界人口的18.82%。印度紧随其后,2017年印度人口数量为13.04亿,已经大幅逼近中国,相信不久之后印度就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排名第三的是美国,2017年美国人口数量为3.22亿。下面排行榜123就为大家带来2017世界人口排名。 排名国家人口数量占世界比例 1中国1,405,372,83418.82% 2印度1,304,200,00017.86% 3美国322,760,0004.42% 4印尼257,740,0003.53% 5巴西205,290,0002.81% 6巴基斯坦192,400,0002.64% 7尼日利亚182,310,0002.50% 8孟加拉国164,620,0002.25%

9俄罗斯146,350,0002% 10日本126,820,0001.73% 11墨西哥126,270,0001.73% 12埃塞俄比亚104,030,0001.42% 13菲律宾102,410,0001.40% 14越南92,658,0001.27% 15埃及90,155,0001.23% 16德国79,758,0001.09% 17伊朗78,920,0001.08% 18土耳其77,720,0001.06% 19刚果(金)72,853,0001% 20泰国68,311,0000.94% 21法国67,019,0000.92% 22英国65,040,0000.89% 23意大利60,547,0000.83% 24南非55,281,0000.76% 25缅甸55,125,0000.76% 26坦桑尼亚51,728,0000.71% 27韩国50,464,0000.69% 28哥伦比亚48,479,0000.66% 29西班牙47,847,0000.66% 30肯尼亚47,590,0000.65%

日本危机

日本危机:中国还要做“救世主”吗? 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曰:自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慷慨伸出援手买“债券”,救美国救欧洲救日本救世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片赞誉。怎奈,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日债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依然深不见底,而且还正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那么,中国真的能当“救世主”到“至死方休”吗?【1】财政状况不佳日本评级遭降恐“在劫难逃” 据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1年08月24日报道,穆迪对日本主权信用等级的3个月负面观察期“大限将至”,却遇日本首相即将易人。8月2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对内阁官员表示,一旦日本国会在未来几天通过两份关键议案,他就将辞职。此前一日,穆迪表示将就日本评级问题“很快作出决定”。穆迪曾在5月31日将日本的“Aa2”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评估期为3个月。分析人士称,日本评级遭降预计“在劫难逃”。 评级遭降几率增大 穆迪发言人22日表示,无论日本即将进行的领导层更替结果如何,该机构均有可能会下调日本的评级。目前,穆迪维持日本“Aa2”级的主权信用评级,该评级在穆迪信用评级等级中为第三档。通常而言,如果评级机构将某一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但是其观察要素在改善之中,那么评级机构可以选择延长评估期。不过,日本目前的经济表现和财政纪律未必能够提供支持。 日本财务省本月公布的数据称,截至今年6月底,日本的国家债务余额达到943.8万亿日元(约合12.2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据初步估

计,日本最新的国家债务余额与GDP的比重或已达到224%,居发达国家之首。另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日本政府2010年的财赤规模占GDP的比重为8.14%。 在三大评级机构中,标普给日本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为“AA-”,而惠誉给日本外币债务的评级为“Aa”,分别为两者信用评级等级标准中的第四位和第三位。两机构还在今年4月底和5月底将日本当前评级前景定为“负面”。这都表明日本的实际债务负担与财政赤字水平之高早已被市场熟知。 西班牙对外银行高级经济师夏乐表示,近来由于欧美债务问题暴露,日元成为了避险货币。但如果日本评级遭降,那么原本流入该国的海外资金或出现部分回流,去寻找新的避险对象,导致日元走软。另外,日本被降级会抬升该国发行国债的成本,进一步恶化其财政状况,不利于日本震后的财政刺激措施的实施和经济的复苏。 【2】面临巨额预算赤字日本主权债务评级被下调至Aa3 据中新网2011年8月24日电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周三下调了对日本的主权债务评级。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日本已经是财政状况最为糟糕的工业国,评级下调给日本政界领导人带来更大的财政整顿压力。穆迪表示,已将日本国债评级从Aa2下调至Aa3,理由是日本政府面临巨额预算赤字,同时日本政府债务自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以来一直在不断累积。调整之后,穆迪对日本的评级与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评级对日本的评级对等。这两家评级机构对日本主权债务的评级均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

20世纪以来历次经济危机

20世纪以来历次经济危机 中国财经报 2011-08-18 09:29:24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大萧条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1922年到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了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全球经济损失惨重。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 1990年储蓄和贷款危机 上世纪80年末和90年代初,银行业自大萧条以来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超过1000 家的互助储蓄银行倒闭,其资产更是超过了5000亿美元。最终,为挽救此次危机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1240亿美元由美国政府和纳税人承担,只有290亿美元是由互助银行业本身承担。 1996年日本楼市泡沫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下跌50%,使日本遭遇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低迷,房产价格跌幅超过75%。日本政府为了拯救倒闭的房贷公司,动用了公共资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

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贱卖、摩根士丹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摘自8月11日《江苏商报》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数量

and flag Area (km2)(1 July 2002 est.) Population density (per km2) Capital ?land (within Finland) Albania Andorra Armenia Austria Azerbaijan l[?] Belarus Belgium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ulgaria Croatia Cyprus e[?] Czech Republic Denmark Estonia Faroe Islands (Denmark) Finland France h[?] Georgia m[?] Germany Gibraltar (UK) Greece Greenland (Denmark) Guernsey d[?] Hungary Iceland Ireland

Isle of Man d[?] Italy Jersey d[?] Latvia Liechtenstein Lithuania Luxembourg Republic of Macedonia Malta Moldova b[?] Monaco Montenegro Netherlands i[?] Norway Poland Portugal f[?] Romania Russia c[?] San Marino Serbia g[?] Slovakia Slovenia Spain Svalbard and Jan Sweden Switzerland Turkey n[?] Ukraine United Kingdom Vatican City

日本危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日本危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在日本,所谓“危机”(也称作“紧急事态”、“有事”等),是指国民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受到重大的威胁和损害,其范围包括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事件和其他紧急事态。至于“危机管理”,日本《内阁法》解释为“应对以及防止国民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受到重大损害,或者有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态”。此外,日本政府根据各类危机事态,还相应构建起不同的危机管理体系,大致可分为灾害危机管理、安全危机管理、健康危机管理、环境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和社会危机管理等体系。1995年1月,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当时由于危机管理机制的僵化,结果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阪神大地震一方面给日本政府留下了10万亿日元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成为日本政府转变危机管理观念、推动危机管理建设的契机。目前,日本已经拥有一套相当完善的综合性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并在机构设置、完善法制、反应机制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颇具特点。一、法律先行,打造以首相为核心的危机应对机制。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为了彻底改变各省厅在危机处理中各自为政、相互扯皮、纵向分割行政的局面,从立法和修订有关法律入手,着力强化首相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以确保中枢指挥系统的权威性。1995年9月修改后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作为国家紧急灾害对策本部部长的内阁总理大臣,在危机管理中有权直接指挥那些被指定为参与危机管理的行政机关,以及对各指定行政机关的首长发出必要的指示。另外,在发生突然灾害或紧急事态时,内阁总理大臣有权在内阁会议上发布紧急事态公告。1999年修改后的《内阁法》第4条规定,日本首相有权针对内阁主要政策的基本方针及其他议案提出自己的意见。2004年6月,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国民保护法案》等7个“有事相关法案”,它们与2003年获国会通过的《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等3项“有事相关法案”一道,构成了日本完整的“有事法制”。该法制赋予日本首相在紧急事态下,可以绕过由外相、防卫厅长官等参加的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而自行决定调用自卫队,以及强行动用地方和民间资源的特殊权力。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上述法律调整有利于处理危机中需要超越某种权限、法规的紧急事件,化解日常政府行政管理分权化与危机环境中需要集权运作的冲突,确保纵向行政结构功能的发挥。二、加强机构建设,构建世界一流的危机管理体系。为了强化内阁府(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危机管理的中枢决策功能和协调功能,1996年5月,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设立了“内阁情报集约中心”。该中心由警察、防卫、消防等部门的专家组成,实行24小时5班制,主要任务是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收集和传送相关信息。1998年4月,日本政府在内阁官房(相当于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新增了由首相任命的、拥有统一协调各个部门权限的“内阁危机管理监”(官职为副官房长官),并设立了“官邸危机管理中心”(2002年4月开始运转)。该中心装备了最先进的联网式多功能通讯系统,不仅可以传递数据图片、音像资料,还可以召开电视会议。特别是当发生大规模地震、恐怖活动以及核事故等威胁国家安全的紧急事态时,这里将成为分析处理危机信息、召开紧急灾害对策本部会议以及政府作出最后决策的场所。在新的危机管理体制下,从1998年至今,首相官邸共20次设置应急对策室,处理包括三宅岛火山喷发、十胜冲地震、全日空劫机事件以及东海村铀加工设施辐射外泄等事故。此外,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日本成立了“紧急恐怖活动对策本部”,伊拉克战争开战后成立了“伊拉克问题对策本部”及处理在伊拉克的日本人质事件的“政府对策本部”。目前,在内阁官房专职安全保障与危机管理的职员有100多人,2004年的预算经费为14亿日元。三、建立危机管理信息网络,加强政府信息安全管理。日本政府吸取阪神大地震由于信息传递不畅而导致巨大损失的沉痛教训,在通信设施方面不断加大资金和高新技术的投入。目前,日本已分别建立了以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主,由固定通讯线路(包括影像传递线路)、卫星通讯线路和移动通讯线路组成的“中央防灾无线网”;以全国消防机构为主的“消防防灾无线网”;以自治体防灾机构或当地居民为主的都道县府及市村町的“防灾行政无线网”。实践证明,这种由高科技支撑的危机对策专用无线通讯网络,在观测灾情、收集传递灾害信息、把握受灾状况以及有效应对危机等方面发挥了

日本大地震与核危机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日本大地震与核危机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观点摘要: 大地震将对经济影响有限,但将冲击能源格局与核电发展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截至4月01日21时,地震灾害共造成11734死亡、16375人失踪。地震给日本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特别是核泄漏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次事件将对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对全球能源格局特别是核电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关键词:日本大地震核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

一、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此次大地震震级罕见,引发大规模海啸,并造成核泄漏危机,将给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l、大地震重创日本经济复苏势头 此次地震重灾区经济规模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左右。大地震导致灾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电力大面积短缺,汽柴油供应十分紧张,众多工厂停工,并波及国内其他地区相关产业,加上消费信心受挫,短期内日本经济可能出现萎缩,使其去年以来出现的复苏势头受到严重打击。初步估计,此次大地震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2500亿美元,占日本GDP的3%—5%; 2、大地震冲击日本金融市场,股指暴跌日元升值 大地震撼动了日本金融市场。大地震导致日经225指数短短三个交易日暴跌17.5%,市值蒸发7000亿美元,股市连续大跌基本上吞没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上涨幅度。因企业应对灾后重建以及保险公司出售海外资产应对理赔等需要,都会导致日本相关公司抛售海外资产,资金回流国内,相应增加日元需求,因而短期内造成日元汇率大幅上升,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上升至76.25日元的二战后最高水平。随着政府大规模注资以及西方七国联手干预,日本股市趋于稳定,日元汇率重回80以上。 3、大地震迫使日本货币政策再度宽松,并出台紧急预算案 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央行宣布,向金融市场注资18万亿日元,同时决定将资产购买计划金额扩大5万亿日元至

历次金融危机解析文档

? 1 1637年郁金香狂热 ? 2 1720年南海泡沫 ? 3 1837年恐慌 ? 4 1907年银行危机 ? 5 1929年大崩溃 ? 6 1987年黑色星期一 ?7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9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10 2009年的次贷危机 ?11 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 ?12 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 ?13 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 ?14 历次危机处理方式比较 ?15 1907年经济危机 ?16 1929年危机 ?17 1973年“石油危机” ?18 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 ?19 1987年金融地震 ?20 日本经济泡沫 ?21 亚洲四小龙告急 ?22 历次金融危机概览 ?23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

世界各国人口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排名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2017世界各国人口排名 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些? 作者:PHBang 来源:综合 截止目前世界人口已达75亿。根据联合国最新估计,“世界人口”这个词指的是人类人口(世界上现存的人类总数)。2017世界上人口的各个国家排名。 2017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排名表 排名国家人口数量占世界比例 1 中国 1,405,372,834 % 2 印度 1,304,200,000 % 3 美国 322,760,000 % 4 印尼 257,740,000 % 5 巴西 205,290,000 % 6 巴基斯坦 192,400,000 % 7 尼日利亚 182,310,000 % 8 孟加拉国 164,620,000 % 9 俄罗斯 146,350,000 2% 10 日本 126,820,000 % 11 墨西哥 126,270,000 % 12 埃塞俄比亚 104,030,000 % 13 菲律宾 102,410,000 % 14 越南 92,658,000 % 15 埃及 90,155,000 % 16 德国 79,758,000 % 17 伊朗 78,920,000 % 18 土耳其 77,720,000 % 19 刚果(金) 72,853,000 1% 20 泰国 68,311,000 % 21 法国 67,019,000 % 22 英国 65,040,000 % 23 意大利 60,547,000 % 24 南非 55,281,000 % 25 缅甸 55,125,000 % 26 坦桑尼亚 51,728,000 % 27 韩国 50,464,000 % 28 哥伦比亚 48,479,000 % 29 西班牙 47,847,000 % 30 肯尼亚 47,590,000 % 31 阿根廷 42,783,000 % 32 乌克兰 42,544,000 % 33 乌干达 41,833,000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