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引言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演变的历史过程,准确记录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根基。2008年10月31日,随着我国公布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达到251个,人们对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刘新华 2011)。一、古村落的认定

关于古村落,我国对其仍未有确定的定义,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不同定义。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是那些上朔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刘沛林认为古村落就是古代保存,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丁怀堂认为古村落要满足四个条件: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中;二要有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李文兵张宏梅 2010)。笔者认为,古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具有较完整

的村庄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落。二、我国古村落的开发现状

(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最早推动古村落旅游。1988年,他主持了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楠溪江流域的众多古村落作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旅游规划,古村落旅游被提上了日程。在随后的90年代,陆续出现了众多古村落,古村落旅游发展一时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各地古村落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首先,大多处在偏僻的山里,近现代交通相对落后,开发难度大;其次,古村落多处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村落变化小,使村寨文化得到了较好保存。古村落的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畅通,且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为落后;因此,如何使古村落得到良好开发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

三、对山东省招远市孟格庄的考察及分析

(一)考察中得到的信息

2013年,我国招远市孟格庄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5月7日,鲁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几十名老师和学生前往孟格庄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不大不小的村子里坐落着许多风格不一的

房屋,与现代化的建筑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大书铺、二书铺的创始人——刘氏一族的祖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房屋建筑保存的很完整,其建筑风格完整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当地政府十分注重对古村落的开发,先后聘请了多组专业研究小组研究开发方法,但迫于客观原因的局限性,开发成效不大。目前,孟格庄和其他三个古村落仍然没有得到较好开发,这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考察中得到的认识

虽然孟格庄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个别存在的的问题,全国古村落普遍存在开发不力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交通闭塞,可进入性不强。这是我国古村落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存的古村落一般都很偏僻,并且交通欠发达,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古村落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虽然保留了原始农业时代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孟格庄位于招远市辛庄镇,虽然已经修了公路,但是地方太偏僻,进村的路线较弯曲,这使得人们无法轻易进入。虽然孟格庄已被评为国家级古村落,但人们的认识度不高,这是其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2.基础设施不健全。古村落民居至今仍保留着农业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设施简单,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游客进入古村落后,不适应感增强,大大减少了游客的游玩兴趣,从而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笔者进入孟格庄考察时,当时天气为小雨,村庄道路采用的是石

头和土混合的方式。游历过程中,鞋子和腿上满是泥巴,且有的地方道路比较泥泞,大大降低了笔者的游玩兴趣。此外,厕所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其旅游开发与发展造成阻碍。

3.游览方式单一枯燥,不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古村落的游览方式一般局限于观赏古建筑、了解古村落的发展历史以及购买纪念品等形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多姿多彩的旅游需求。古村落很难吸引人们的关注;因此,提高知名度是古村落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孟格庄考察期间,笔者游览古村落时发现,村落内只保留了一定数量的百年建筑,虽然其建筑风格与现代具有鲜明对比,有考古价值,但是不能满足大多数现代游客的需求,且游览过程枯燥无味,难以提起人们的兴趣。

4.古村落的遗迹保护措施不足。一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较低,人们对如何保护文化资源的认识相当缺乏。二是古村落至今未出台相关古建筑管理的方法,古建筑的保护力量较为薄弱,缺乏管理和控制,使管理无法可依。孟格庄的古建筑已经出现退漆,破损等现象,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

5.开发建设的冲击较大。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大规模发展使古建筑面临危机。村落原有的场所和街巷空间逐步减少,部分体现传统特色的古建筑被侵占,古建筑的居民希望能够改善居住环境,纷纷要求毁掉古建筑,修建新房子。孟格庄的古建筑中都住着村民,有的是家族后代,有的则是外姓人,这些外姓人对古建筑的感情不深厚,希

望能够建设新房子,这对开发建设造成的冲击较大。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孟格庄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幾点建议,进而使古村落得到较好发展应。

(一)加大宣传力度,制造保护古建筑的良好氛围

古建筑凝结着先民的创作和智慧,见证了当地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追求物质文化外,更侧重于追求精神文化。近年来,港澳台兴起了民族寻根的活动,活动的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寻根,而古村落和古习俗就是对这种历史文化的一种记载和传承。当地政府要结合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方式,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设专题讲座以及组织古村落保护志愿者队伍等方式,通过报刊、电视、媒体等途径大力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另外,着重培养村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具备进一步提高对古村落保护和经济开发的意识,引导居民全面自觉保护古村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对古村落开发来说是一个重点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古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政府应着力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依附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也关系着游客的游玩心情和景区的开发进度,民间一直流传着“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古话,交通的畅通能够增加景区的可进入性。孟格庄的村间道路修建不完善,入村道路较为

狭窄,可进入性不强;因此,完善交通势在必行。

(三)加强领导组织,健全古村落的保护机制

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古文物,但其中涉及了民生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必须由政府引导,要求社会参与,把遗产保护和民生建设相结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实现自然、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合理利用资源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观念,在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硬件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贯彻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同步并进的观念,为古建筑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把当地村民的利益加入到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计划中,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创新理念,转变职能,从对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变成鼓励者和倡导者,不断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方面进行创新。五、结语

古村落是历史的活化石,继承着先人的创造和智慧,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不能用简单、随意的态度对待它。古村落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开发方式。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7515516857.html,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作者:卢易红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7期 [摘要]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是湖南省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目前,以张谷英村为代表的很多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管理当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此类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吸引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古村落;旅游开发;湖南张谷英村 [DOI]10.13939/https://www.docsj.com/doc/7515516857.html,ki.zgsc.2018.17.062 旅游吸引力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能力的量化指标,一般在引力模型中应用。湖南张谷英村是湘楚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之一,这种传统聚落类型在当今旅游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人文旅游资源。[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 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此为背景,对于湖南张谷英村来说,基于旅游吸引力的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着张谷英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1 旅游吸引力综述 旅游吸引力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刺激程度。旅游吸引力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和旅游便利性吸引力等,其中旅游资源吸引力所占比重最大。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固定,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越大,就会引起越大的旅游动机,得到越大的旅游经济规模。旅游吸引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同一种旅游资源,对于部分旅游者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另一部分旅游者就没有吸引力。[2] 在旅游地区,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旅游吸引力之外,当地的餐饮、医疗、生活、通信、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旅游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经营管理的优质性等,也会影响其旅游吸引力。景点拥有越大的旅游吸引力,就能够吸引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所以,旅游区为了使旅游吸引力提高,一方面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价值、夯实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要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缩短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距离。 2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向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村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并积极与周边区域加强联合营销、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资源共享等合作,使旅游产品整体优势度、类型组合度、地域组合度得到提升。张谷英村应紧抓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泛珠三角等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而涿州的三义宫就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涿州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1涿州三义宫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塑像群,宫内古柏参天,高大俊秀,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徘徊瞻眺,留连往返,清代王锐新“咏楼桑”中提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遗憾的是三义宫被毁于60年代末期。 2 涿州三义宫的文化背景 一个成功的历史事实、一个人生飞越的道家圣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三个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从这里改变了命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浓重而光辉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为世人所共仰。千百年来,来这里拜谒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人们寻找忠义诚信、寄托一诺千金的地方。这里是“义”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之始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便是桃园结义故地——涿州市三义宫。三义宫(又名三义庙)三国演义从这里开篇,桃园义气到此处寻根,后人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桃园三结义而建。刘备、关羽、张飞从这里彻底改变了命运,奠定了一个强大的事业基础。 3 涿州三义宫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经多方努力,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后的三义宫,采用以前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按原有形式内塑87尊塑像。2000年12月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对三义宫品牌的调研和策划,三义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使三义宫又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满足人们对代表着"忠义诚信"故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韩国LG集团、日本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一、引言 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一直被看作是推动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最为可行的一条途径。旅游业使古村落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了古村落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收入,改善了村落环境。然而古村落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时对古村落自然环境或空间体系的破坏、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间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冲突、村落生态环境的破坏、邻近古村落之间由于同质化的开发造成村落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问题都妨碍了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对古村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充分展现了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东阳“三乡”文化的代表作,周边还有许多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而且彼此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的充分体现儒家礼乐文化理念的古村落民居。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卢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自向游人开放以来,各地学者、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成为东阳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前几年一直红红火火,但近几年来访游客呈下降趋势。卢宅古村落旅游作为我国古村落旅游的组成部分,旅游开发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卢宅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探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二、主题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卢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很少,这无疑限制了本文写作可参考的思想资源,然而,也同时说明了论文选题的针对性。期刊网上出现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大量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难得的素材和借鉴,所以总体上,本文的研究与写作仍应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在国外相关研究中,针对村落旅游的研究,一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Paul F.Wilkison(1995)以爪哇传统渔村Pangandaran的旅游业发展为例,使用性别分析法,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空气污染等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古村落旅游的热潮。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古村落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保护好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开发?从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种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保护意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也显得成熟,国内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的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将呼吁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国内理论研究 中国的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 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客家古村落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

客家古村落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 前言 赣州是中国客家人聚居的五大省之一,初步统计,这里居住着200万客家人,他们主要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随着客家人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从闽、粤、赣原乡地迁入赣州的。由于赣州地处内陆,农耕文化保留得较完整,加之客家人的凝聚力强,客家文化有着较大的封闭性,使这里的客家人群落至今仍保存着较原始的文化体系,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群落特别是发达地区如香港、沿海等地在现代化和东西文化的冲撞过程中,已较大程度地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性,这就是赣州客家文化弥足珍贵之处。 在赣州这一中国西部特大城市东部的白鹭村古村落,全镇人口2.3万,但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这里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着客家人的古老习俗。以白鹭村古村落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客家人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由于主要聚居在川西的赣州东山区域,所以学术界统称为“东山客家”。 东山(即龙泉山脉)客家人在赣州市城市发展向东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两难选择,都市文化的进程迫使东山客家人思考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化不可避免的时候,东山客家人选择了在开发中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我们也发现,那些保留完好的客家文化,完全可以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发掘并表现出来。白鹭村古村落西距赣州18公里,南距龙泉驿区府所在地龙泉镇11公里,有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洛公路通达,位于特大城市近郊,可进入性好,地处赣州平原和龙泉山脉的接合地带,是花果山省级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好,适宜发展旅游业。 基于此,1999年2005年期间,赣州东郊的客家重镇白鹭村古村落政府委托我们编制赣州市白鹭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总体策划及实施方案。 一系列方案实施后,白鹭村古村落的知名度迅速上升。2005年10月12日,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赣州正式开幕,这是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首次在中国西部举行,也是历史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楠溪江具有“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的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它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明,清,甚至是宋代的一些建筑。楠溪江山水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完美结合,这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乡村生活的最好体现而且还是一个旅游胜地,近年来,楠溪江古村落旅游开发进程迅速,也正是在当前市场不断深化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楠溪江古村落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村内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遭到很大的冲击,旅游文化产品庸俗化,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本地居民保护意识缺乏等。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基础理论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方法,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及其对策建议,可为楠溪江地方政府和当地旅游局在做出的关于楠溪江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文研究意义还在于吸引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 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研究》中认为需要从多维度探讨古村落的定义,他们认为:古村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聚族而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农村聚居地,它真实反映其自身及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以及该地区的传统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深层次文化内涵,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物、古迹、古建筑存量丰富,文化或民族特色浓郁。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艺术百家》作者:陈筱燕摘要:扬州瘦西湖新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因基地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存在而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对矛盾十分尖锐而突出。作者认为,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旅游规划可以控制、保护资源,有利于遗产教育、普及保护意识,文化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转化为旅游产品就是文化遗产地文化复兴的过程。基于此,作者提出了瘦西湖新区的总体规划构想,并设计了文物古迹的利用与景观展示策略。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景区规划;扬州瘦西湖新区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扬州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是凭借“瘦西湖”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护城河文化湿地、笔架山地热等特有的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根据瘦西湖新区在扬州旅游产品布局中的主导地位和省、市旅游规划的定位要求,本规划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的建成将迅速改变和优化扬州旅游产品结构,成为生态度假、文化休闲的天堂。 这个具有顶级旅游资源价值、高品位建设的新区,在规划之初就遇到了诸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建设与项目安排等一系列难题。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运用产业的手段和优势,将一些濒临破败和灭绝的人文资源,如历史遗迹、古代建筑、民居村落,进行保护、修复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赢利,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相配套,进行约束和监管,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发,给人文资源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文在论述瘦西湖新区区内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几点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定位作了思考,并提出了旅游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一、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瘦西湖新区规划用地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用地界限为:东自友谊路(南起点)、扬菱路(至双塘路交叉点)、南自(污水泵站)沿湖小道、来鹤桥、柳湖路、大虹桥路(自大虹桥向西至念四路交叉点);西自念四路(与大虹桥路交叉点)、扬子江北路(与平山堂路交叉点)、平山堂路(至大明寺西围墙交叉点)、平山北路(至平山乡政府北侧10米外,与西华门延伸路段交叉点)、平山村苗圃场(自平山茶场门市部向北)乡间土路尽头再向北自然延伸至铁路交汇处;北自该铁路向东延伸段(雷塘垃圾转运场东南南侧)、双塘路。规划范围总面积9.22平方公里。 区内人文景观荟萃、历史遗存丰厚。现有两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用地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主要有: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项新兴的旅游资源,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极具代表性的磁器口古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开发和保护这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民俗旅游磁器口古镇开发保护 民俗旅游又称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其旅游客体是以某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以其传承的文化为载体,通过发掘整理或复原再生等手段,将古代或者传统的民俗风情呈现在今天游客面前,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 一、重庆磁器口古镇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磁器口景区概述 磁器口坐落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部嘉陵江畔,距重庆市中心14公里,距沙坪坝区商业中心3公里。东有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连童家桥,北临石井坡,依山傍水,可用“三山、两溪、一江、四街来”概括。三山:马鞍山、金碧山、凤凰山,两溪:清水溪、凤凰溪,一江:嘉陵江,四街:磁器口正街、新街、横街和小街。 据史料显示,磁器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800 年,其名称曾有白崖场、龙隐场、龙隐镇等,最后因其“蜀瓷厂”所产产品远销省内外。又因“ 瓷” “ 磁” 二字相通,便叫做了磁器口。抗战时期,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沙坪坝作为文化中心,磁器口也成了文化名人聚集之地。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等众多的艺术家也曾在此留下足迹。 磁器口可谓是山城文化的代表,重庆历史发展的缩影,体现着水陆交界码头文化的历史,也是巴渝民俗文化、红岩文化、抗战“陪都”文化的孕育地。 2.磁器口古镇开发与保护现状 2.1 主要旅游景点以及传统商业 磁器口素有“九宫十八庙”之说,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四合院和传统民居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2001年起,相关部门对宝善宫、钟家院、童家院、张家院、李家院、深水井、帝祖宫等四合院和传统民居,以及宝轮寺大雄宝殿、药师殿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宝缮宫作为陶瓷博物馆对外开放。钟家院作为清代官宦人家文化的代表,现被开辟为民俗风情馆。张家院是磁器口的另一传统院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而从广义上来说,开发与保护却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地域辽阔,景区景点多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本身可用于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很少且来源单一,单纯的讲保护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也无法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而重开发轻保护,短期游客量虽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增长较快,但一旦超过资源的环境容量,造成过度开发,就会损坏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不偿失。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者必须慎重处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要根据资源及其环境的容量,来确定开发建设的方式和规模。无论开发还是保护,都应该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为出发点,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省五池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

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对保护区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协调旅游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既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又要向游人开放,这个方针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带来灾害性后果。特别明显的例子要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这个被称为“神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全国重点保护区,开放旅游后,游人蜂拥而至,而保护区缺乏科学管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动,使晶亮透明的湖泊开始淤塞。此类教训,其他保护区当引以为戒。 旅游资源的保护,当前要切实抓好下述三个方面,尤其是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是对景观、景点的保护。这是对旅游资源的直接保护,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顾景观、景点的承受能力,掠夺性开发,它直接破坏了旅游资源。我感觉在这方面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两方面,一是对景观和景点加强维护和维修。尤其是对人文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引言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演变的历史过程,准确记录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根基。2008年10月31日,随着我国公布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达到251个,人们对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刘新华 2011)。一、古村落的认定 关于古村落,我国对其仍未有确定的定义,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不同定义。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是那些上朔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刘沛林认为古村落就是古代保存,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丁怀堂认为古村落要满足四个条件: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中;二要有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李文兵张宏梅 2010)。笔者认为,古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具有较完整

的村庄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落。二、我国古村落的开发现状 (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最早推动古村落旅游。1988年,他主持了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楠溪江流域的众多古村落作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旅游规划,古村落旅游被提上了日程。在随后的90年代,陆续出现了众多古村落,古村落旅游发展一时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各地古村落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首先,大多处在偏僻的山里,近现代交通相对落后,开发难度大;其次,古村落多处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村落变化小,使村寨文化得到了较好保存。古村落的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畅通,且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为落后;因此,如何使古村落得到良好开发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 三、对山东省招远市孟格庄的考察及分析 (一)考察中得到的信息 2013年,我国招远市孟格庄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5月7日,鲁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几十名老师和学生前往孟格庄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不大不小的村子里坐落着许多风格不一的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旅游业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已经为世人所瞩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是,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带来的恶果也日趋严重。另外,由于游客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景区环境管理的难度,为了减少旅游业不对当地景区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景区旅游的保护意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旅游;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独立的复合型产业。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环境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可视为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对它们的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且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分析 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古村落旅游开发利大于弊

古村落旅游开发利大于弊 村落定义: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村落的历史必须悠久;二是民族文化遗产积淀丰厚并保存基本完好;三是保留着原来村庄的体系;四是地域特色要鲜明。 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在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村落重新集聚,一部分正在衰退或萎缩,一部分正在成为城市(镇)的一部分从而改变其社会存在的形式。 另一方面,农村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古村落内居住的农民也有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权利,这种追求必然与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矛盾。传统古村落的房屋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部分老屋已经损毁、老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村民热衷于建造宽敞明亮的新房而不屑于对老屋进行修补,随着农村居住生活需求和方式的改变,传统古村落原来的风貌也随之受到破坏。 传统古村落独特的建成环境和其历史文化遗产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保护传统古村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迫切任务。 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几点思考 1.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 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目前不少古村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在现实中很难开展。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 二、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 三、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 引论材料: “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的发言, 开发方式: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作者:唐勇黄俐波[摘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旅游管理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叶曼 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社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格外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形式。而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是践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文化积淀较深,基于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经济发展内容,基于此,在本文中将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旅游资源保护对策。 一、前言 传统民俗是指在特定的居民生活区域中,所积累下来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服饰搭配以及节日形式等社会生活习俗。民俗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民俗的社会性以及传承性较强,而建立与民俗基础上的旅游开发,能够从不同部落的文化传播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是一种参与性比较高的文化旅游。 二、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发展文化特色。传统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文化特色。在发展本地区以及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基础上,在旅游中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项目。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只有实现独一无二,才能够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发挥出色。 (二)资源保护原则。旅游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对旅游资源开发,在实际的开发中,一经不慎,将会对当地的环境带来

永久性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注意资源的保护。(三)传播民俗文化。旅游的目的就是通过参观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实际的资源开发中,注重向社会中传递民俗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度挖掘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弘扬民族文化。 三、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观念 无论在何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都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实现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提高消费者以及旅游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在旅游行业中树立生态观念。在旅游行业注重生观念,主要强调的是在自然环境中寻求生物环境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平衡,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生态观念的树立,需要从旅游环境出发。而基于传统民俗旅游的环境保护与一般的旅游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更加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中的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对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将其生态意识提升。(二)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 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民俗差异性较大,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需要注意尊重本土文化风貌,进行因地制宜的项目开展计划,切记拒绝盲目开发。在进行实际旅游项目开发与保护的环节中,首先需要对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掌握具体情况之后,在科学规划下,寻找出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的对策,并制定资源保护措施。旅游资源的保护从民俗特点上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与环境资源的结合。传统民俗旅游业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明显。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中,需针对不同民俗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