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马哲习题2016

马哲习题2016

马哲习题2016
马哲习题2016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认识真理价值

二、单选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认识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用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6.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7.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单选答案】1.A 2.B 3.D 4. C 5.C 6. D 7.A

三、多选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给予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6.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7.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8.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9.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1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辨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多选答案】1.ABCD 2.ABCD 3.ABC 4.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BCD

四、辨析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手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致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五、论述题

1.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或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答题思路:两次飞跃、总过程

2.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阐述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原理内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者关系)

(2)联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实践所检验,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在相符合。

(2)实践的特点使其能够承担检验真理的功能。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并且,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可以用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与认识相互比较对照。

第三章练习题

一、单选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人口

D.阶级斗争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一定历史阶段上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科学技术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0.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必然,有的是偶然

答案:1.C 2.B 3.C 4.A 5.A 6.D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C

二、多选

1.社会存在包括()

A.全部社会关系

B.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C.经济关系

D.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C.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D.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9.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

答案:1.BCD 2.ABCD 3.ABCD 4.ACD 5.ABCD

6.AD

7.ABC

8.AB

9.CD 10.ABC

三、论述题

1.试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竖琴”。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有何辩证关系?并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3.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持有何种观点,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8.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9.将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0.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11.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1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答案】 1.B 2.D 3.A 4.A 5.D 6.B 7.C 8.C 9.A 10.A 11.C 12.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表明()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6.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增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9.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10.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答案】 1.ACD 2.AB 3.ABD 4.ACD 5.ABCD 6.BCD

7.BC 8.ABCD 9.AD 10.AC 11.BCD 12.ABCD

三、论述题

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P130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表现形式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P130-132

3.为什么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P133

4.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题思路:

(1)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

产要素和劳动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但就商品的价值而言,抽象劳动是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首要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5.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P137

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P141-143

7.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之间的关系?P145-146

8.资本循环与周转的理论对当今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启示。P146-147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五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3.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哲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 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B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 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6、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 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 起决定作用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 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 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 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2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马克思主义哲学_习题集(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习题集 【说明】:本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号为01006)共有单选题,论述题,简答题,判断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论述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资本论》的出版 C. 唯物史观的形成 D. 私有制的消失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 A. 革命性和斗争性 B. 先进性和革命性 C. 阶级性和先进性 D. 先进性和科学性 3.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 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 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 唯物主义的观点 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 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级旧社会产阶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1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了( )。 A. 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 辩证法的部分同整体的联系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事物内部矛盾性的观点 1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A. 矛盾普遍性原理 B. 运动、发展的原理 C. 普遍联系的原理 D. 矛盾特殊性原理 1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 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应。”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认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大学生期末考试马概复习重点(全)

马概复习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A)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 A 唯心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二元论 D 辩证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发展的实质的是(D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 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 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选择题(附答案)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d) 1分 A.辩证法 B.不可知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b ) 1分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a ) 1分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b) 1分 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 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 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 5.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句话说明(a) 1分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6.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1分 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7.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 1分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第一章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幵拓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 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幵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4)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4)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有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有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有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有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 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 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 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 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 3.2 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质和事物的存有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有直接同一的

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全集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威廉.配第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11.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3.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5.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2 1.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7.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9.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

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10.“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第1题正确答案为C 第2题正确答案为A 第3题正确答案为A 第4题正确答案为D 第5题正确答案为D 第6题正确答案为C 第7题正确答案为B 第8题正确答案为B 第9题正确答案为C 第10题正确答案为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