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苯乙烯聚合

苯乙烯聚合

苯乙烯聚合
苯乙烯聚合

苯乙烯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反应原理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了解珠状聚合实验操作及聚合工艺的特点;

(3)通过实验,了解苯乙烯单体在聚合反应上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在较强的机械搅拌下,借悬浮剂的作用,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在另一与单体不溶的介质中(一般为水)所进行的聚合。根据聚合物在单体中溶解与否,可得透明状聚合物或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聚合物。像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其悬浮聚合物多是透明珠状物,故又称珠状聚合;而聚氯乙烯因不溶于其单体中,故为不透明、不规整的乳白色小颗粒(称为颗粒状聚合)。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在每一个单体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是相类似的,但由于单体在体系中被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具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单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散热表面积大,水的比热大,因而解决了散热问题,保证了反应温度的均一性,有利于反应的控制。悬浮聚合的另一优点是由于采用悬浮稳定剂,所以最后得到易分离、易清洗、纯度高的颗粒状聚合产物,便于直接成型加工。

可作为悬浮剂的有两类物质:一类是可以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醇、明胶、聚甲基丙烯酸钠等。另一类是不溶于水的无机盐粉末,如硅藻土、钙镁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等。悬浮剂的性能和用量对聚合物颗粒大小和分布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讲,悬浮剂用量越大,所得聚合物颗粒越细,如果悬浮剂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悬浮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所得的树脂颗粒就越大,因此悬浮剂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均一会造成树脂颗粒分布变宽。如果是固体悬浮剂,用量一定时,悬浮剂粒度越细,所得树脂的粒度也越小,因此,悬浮剂粒度的不均匀也会导致树脂颗粒大小的不均匀。

为了得到颗粒度合格的珠状聚合物,除加入悬浮剂外,严格控制搅拌速度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随着聚合转化率的增加,小液滴变得很粘,如果搅拌速度太慢,则珠状不规则,且颗粒易发生粘结现象。但搅拌太快时,又易使颗粒太细,因此,悬浮聚合产品的粒度分布的控制是悬浮聚合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掌握悬浮聚合的一般原理后,本实验仅对苯乙烯单体及其在珠状聚合中的一些特点作一简述苯乙烯是一个比较活泼的单体,易起氧化和聚合反应。在贮存过程中,如不添加阻聚剂即会引起自聚。但是,苯乙烯的游离基并不活泼,因此,在苯乙烯聚合过程中副反应较少,不容易有链支化及其它歧化反应发生。链终止方式据实验证明是双基结合。另外,苯乙烯在聚合过程中凝胶效应并不特别显著,在本体及悬浮聚合中,仅在转化率由50%~70%时,有一些自动加速现象。因此,苯乙烯的聚合速度比较缓慢,例如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相比较,在用同量的引发剂时,其所需的聚合时间

比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好几倍。

三、实验药品及仪器

药品:苯乙烯(9mL)---、过氧化二苯甲酰(0.15g)---

、聚乙烯醇(PVA)(0.2g)---、甲醇、蒸馏水(45mL)等;

仪器:恒温水浴锅、搅拌器、三口烧瓶、球型冷凝管、温度计、吸管、抽滤装置、天平、量筒等。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与现象分析

步骤(1):

在250 mL 三颈瓶上,装上搅拌器和水冷凝管。量取45 mL 去蒸馏水,称取0.2 g 聚乙烯醇(PVA)加入到三颈瓶中,开动搅拌器并加热水浴至90 ℃左右,待聚乙烯醇完全溶解后(20 min 左右),将水温降至80 ℃左右。

现象:[刚开始时,聚乙烯醇不溶解于水中,加热一段时间]

分析:[PVA能溶于水中]

步骤(2):

称取0.15 g 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于一干燥洁净的50 mL 烧杯中,并加入9 mL 单体苯乙烯(已精制)使之完全溶解。

现象:[BPO加入后完全溶解]

分析:[BPO也同样能溶于水中]

步骤(3):

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倒入到三颈瓶中,此时需小心调节搅拌速度,使液滴分散成合适的颗粒度,控制转速在200左右。继续升高温度,控制水浴温度在80℃左右范围内,使之聚合。一般在达到反应温度后2~3 h 为反应危险期,此时搅拌速度控制不好(速度太快、太慢或中途停止等),就容易使珠子粘结变形。

现象:[随着加热以及搅拌过程中,开始阶段并,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一时间后液体逐渐变为乳白色。在2个小时左右的时候,搅拌

器的速度有几分钟变为150转/分。并在瓶中看到了有一小块半

透明的聚合物在液体中,调回到200转/分后消失]

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苯乙烯单体逐渐发生聚合反应,液体的透光率和折射率降低]

步骤(4):

在反应3 h 后,可以用大吸管吸出一些反应物,检查珠子是否变硬,如果已经变硬,即可将水浴温度升高至90~95 ℃,反应1 h 后即可停止反应。现象:[在底部有少量珠子形成]

步骤(5):

将反应得到的溶液倒入粗盐水中。

现象:[得到大小不一的圆珠,小的珠子有一定的硬度,而大珠子比较软]

分析:[小珠子为聚苯乙烯,而大珠子为为单体和小分子聚苯乙烯的混合物]

六、实验产物拍照

七、实验思考与讨论分析

(1)试考虑苯乙烯珠状聚合过程中,随转化率的增长,其反应速度和相对分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答:苯乙烯珠状聚合过程中,每个小珠子里面都相当于一个本体聚合。随转化率的增大反应速率增加的不是很快。但由于珠状聚合的散热比单体聚合好,所以自动加速会出现的晚一点。随着转化率的增长,分子量也会有一定量的增大。总而言之,反应速度和相对分子量,较本体聚合会偏小。(2)为什么聚乙烯醇能够起稳定剂的作用?聚乙烯醇的质量和用量在悬浮聚合中,对颗粒度影响如何?

答:1.聚乙烯醇因为有羟基的存在所以具有亲水性,而又能溶解于有机物中,所以在有机和水的两相中能起减少分子表面力的作用,从而使苯乙烯以小

液珠分散在水中。

2.聚乙烯醇的用量越多,颗粒多就会越小。而聚乙烯醇的分子量越小珠子会越大。

(3)根据实验的实践,你认为在珠状聚合的操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什么,为什么?

答:A、搅拌速度这是本实验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搅拌速度太慢,随着反应的进行,珠子内的黏度增大,他们碰到一快后很容易就粘到一块,而速度太快的话又可能将小珠子打碎,也会粘到一块。没有打碎的话,珠子有可能过小;B、搅拌器位置这是本实验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如果搅拌器放的过于靠上,不仅会使搅拌不均匀不充分,而且容易引发聚合物在瓶底结块,得不到珠状聚合物。如果搅拌器放的过于靠下,不仅容易与瓶底产生摩擦,而且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爬竿效应,显著降低搅拌速度,同时难以得到珠状聚合物;C、温度这是本实验一直需要强调的问题。如果反应温度过低,会降低反映速度,导致长时间得不到产物,而温度过高,反应速度极快,易发生黏合现象,分子量也会随之降低。

(4)悬浮聚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何克服?

答:优点:1、以珠状分散在水中,易于散热,温度容易控制;2、产品较纯、易分离、易清洗,便于直接加工;3、分子量较溶液聚合高,且比单体聚合的分布范围窄;4、以水为溶剂,来源广,经济实惠。

缺点:1、搅拌速度不易于控制,较少用于连续生产;2、仍存在一定自动加速作用;3、必须使用分散剂,且在聚合完成后,很难从聚合产物中除去,会影响聚合产物的性能;4、聚合产物颗粒会包藏少量单体,不易彻底清

除,影响聚合物性能。

克服:1、严格控制搅拌速度、温度和物料投入比等反应条件;2、用气象聚合可以改变不能连续生产的缺点。

(5)为什么选用聚乙烯醇(PVA)作为分散剂?

答:聚乙烯醇(PVA)属于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分散剂,它能与水互溶,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胶体的作用。同时,还使表面张力降低,有利于液滴的分散。

(6)起始反应温度为何不宜太高?

答:A、避免笼蔽效应。刚开始反应时,一个是单体和引发剂还没有充分分散开,温度过高会使引发剂形成大量的自由基而不能及时的分散开,产生笼蔽效应,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引发剂的效率;B、避免爬竿效应。高分子溶液聚合,只要分子量达到一定数必然要爬竿,这也是高分子溶液弹性的体现。爬杆以后聚合物粘附在杆上,不能被搅拌桨搅拌,从而影响进一步的聚合反应;C、避免产生爆聚。

(7)为什么在悬浮聚合中不易出现自动加速现象?

答:悬浮聚合中,单体在体系中被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在链增长过程中,单体不是在大体系里扩散,而是在小液滴里扩散,聚合过程中凝胶效应并不特别显著,引发剂的扩散并不困难。这样有效碰撞(单体和引发剂的碰撞)没有变得更频繁,不利于自动加速现象的产生。另外,苯乙烯的游离基并不活泼,苯乙烯在聚合过程中凝胶效应并不特别显著,在本体及悬浮聚合中,仅在转化率由50%~70%时,才有一些自动加速现象。因此,苯乙烯在悬浮聚合中的聚合速度比较缓慢,不易出现自动加速。

(8)阐述悬浮聚合的聚合机理?

答:悬浮聚合是指在较强的机械搅拌下,借悬浮剂的作用,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在另一与单体不溶的介质中(一般为水)所进行的聚合。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

由于单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散热表面积大,水的比热大,因而解决了散热问题,保证了反应温度的均一性,有利于反应的控制。悬浮聚合的另一优点是由于采用悬浮稳定剂,所以最后得到易分离、易清洗、纯度高的颗粒状聚合产物,便于直接成型加工。悬浮聚合的另一特点是分子量较溶液聚合高,且比单体聚合的分布范围窄。

(9)什么是爬竿效应?如何克服爬竿效应?

答:1.爬杆效应又称“韦森堡效应”或“包轴现象”。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中聚合物沿快速旋转轴慢慢上爬并形成相当厚的包轴层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但可在搅拌棒上发生,而且也可在水平放置的挤出螺杆上发生,还可在炼胶辊或压延辊上发生。爬杆效应是对于粘弹性流体而言的。由于粘弹性流体具有法相应力差,使得流体在搅拌过程中不会像牛顿流体一样向下凹,而使表现出爬杆的现象。该现象的本质是由于法相应力差。爬竿效应对于高分子溶液而言是正常的,只要分子量达到一定数必然要爬竿,这也是高分子溶液弹性的体现。因为爬杆以后聚合物粘附在杆上,不能被搅拌桨搅拌,影响进一步的聚合反应,所以要克服爬杆效应。

2.要想克服爬杆效应重点在于控制单体的聚合度,方法有以下几种:A、在单体开始聚合时,温度要稍低一点(10度左右),反应一两个小时后,升高至你的目标温度;B、体积较少时用磁力搅拌;C、稍加溶剂,可以抑制

爬杆现象;D、转速调慢一点;E、改变搅拌桨的形状可能比较好;F、采用变频电机等。

苯乙烯生产工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第二节 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一、概述 1.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苯乙烯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苯乙烯又名乙烯基苯,系无色至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高折射性和特殊芳香气味。沸点为145 ℃,凝固点 -30.4℃,难溶于水,能溶于甲醇、乙酸及乙醚等溶剂。 苯乙烯在高温下容易裂解和燃烧,生成苯、甲苯、甲烷、乙烷、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等。苯乙烯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其爆炸范围为1.1%~6.01%。 苯乙烯具有乙烯基烯烃的性质,反应性能极强,如氧化、还原、氯化等反应均可进行,并能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苯乙烯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化成醛、酮类。苯乙烯易自聚生成聚苯乙烯(PS )树脂。也易与其他含双键的不饱和化合物共聚。 苯乙烯最大用途是生产聚苯乙烯,另外苯乙烯与丁二烯、丙烯腈共聚,其共聚物可用以生产 ABS 工程塑料;与丙烯腈共聚可得AS 树脂;与丁二烯共聚可生成丁苯乳胶或合成丁苯橡胶。此外,苯乙烯还广泛被用于制药、涂料、纺织等工业。 CH=CH 2 CH=CH 2

2.生产方法 工业生产苯乙烯的方法除传统乙苯脱氢的方法外,出现了乙苯和丙烯共氧化联产苯乙烯和环氧丙烷工艺、乙苯气相脱氢工艺等新的工业生产路线,同时积极探索以甲苯和裂解汽油等新的原料路线。迄今工业上乙苯直接脱氢法生产的苯乙烯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 90%,仍然是目前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其次为乙苯和丙烯的共氧化法。本节主要介绍乙苯脱氢法生产苯乙烯。 二、反应原理 1.主、副反应 主反应: +H 2 △H Φ 298=117.6KJ/mol 在主反应发生的同时,还伴随发生一些副反应,如裂解反应和加氢裂解反应: + +CH 4 +C 2H 4 +H 2 +C 2H 6 在水蒸气存在下,还可发生水蒸气的转化反应 +2H +2CO 2+3H 2 CH 2—CH 3 2 CH 2— 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苯乙烯与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合

苯乙烯一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反应 目的: 1.本实验要求掌握共聚合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操作手段,了解基本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高聚物中官能团的测定方法。 原理: 苯乙烯一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反应及其组成测定 苯乙烯一顺丁烯二酸酐共聚反应是用甲苯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进行的溶液聚合,由于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溶剂而沉淀析出,因而又称沉淀聚合。 其反应方程如下: HC 2 + HC CH C C O O O H C H2 C H C CH C C O O O n 顺丁烯二酸酐由于结构对称,极化度低一般不能自聚。但是它能与苯乙烯相好地共聚,这是因为顺丁烯二酸酐上有强吸电子基,使双键上电子云密度降低,因而具有正电性,而苯乙烯具有共扼体系的结构,当带正电性的单体进攻时,双键上显负电性,因而电性相反的两种烯类单体容易交替地进入聚合链生成交替共聚物。其反应过程如下: 苯乙烯(M1)和顺丁烯二酸酐(M2)共聚的竞聚率r1=0.04,r2=0.015,r1·r2=0.006若两种单体以1比1(mol)投料,则得到的接近交替共聚的产物。这种聚合物是悬浮聚合的良好外散剂,如双加入少量二烯单体并取得低交联的聚合物,可以制备水溶性增稠剂。 通过共聚物在计量的碱中水溶液中溶解,剩余的碱用标准酸滴定,共聚物的组成。 实验方案: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搅拌器三口瓶球形冷凝管温度计布氏漏斗吸滤瓶锥形瓶滴定管烧杯滴液漏斗。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甲苯 AIBN(重结晶) KOH水溶液(0.2mol/L) 标准盐酸溶液(0.2mol/L)酚酞指示剂 参考实验步骤: 共聚物的制备 1.在250m1的三口烧瓶上装上温度计、搅拌器、球形冷凝管及氮气导管 2. 将25.75g(29.5m1,0.25mol)苯乙烯及2.95g(0.03m01)顺丁烯二酸酐加入三口瓶中,水浴加热,体系温度升至50℃后,在搅拌下,顺丁烯二酸酐溶解。 3.将苯乙烯3.2g(0.03mo1)及AIBN0.007g(单体重的0.l%),与25ml甲苯混合后,放入滴液漏斗中。升温至75—77℃,搅拌下,将苯乙烯溶液在30min内滴加完,再在80℃左右反应1h至1.5h。 4. 反应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在反应物渐渐变稠,搅拌困难时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用布氏漏斗过滤。 5. 得到的白色粉末状团体产物,用石油醚洗涤(可用60℃热水再洗3次),产品置于培养皿巾,在真空烘箱中40℃下干燥至恒重。计算产率。

苯乙烯流程图

课题: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授课内容: ●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反应原理 ●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工艺流程 知识目标: ●了解苯乙烯物理及化学性质、生产方法及用途 ●掌握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反应原理 ●掌握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工艺流程 能力目标: ●分析和判断影响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 ●分析和判断主副反应程度对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反应中有哪些副反应? ●影响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绘出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工艺流程图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二节 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一、概述 1.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苯乙烯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苯乙烯又名乙烯基苯,系无色至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高折射性和特殊芳香气味。沸点为145 ℃,凝固点 -30.4℃,难溶于水,能溶于甲醇、乙酸及乙醚等溶剂。 苯乙烯在高温下容易裂解和燃烧,生成苯、甲苯、甲烷、乙烷、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等。苯乙烯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其爆炸范围为1.1%~6.01%。 苯乙烯具有乙烯基烯烃的性质,反应性能极强,如氧化、还原、氯化等反应均可进行,并能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苯乙烯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化成醛、酮类。苯乙烯易自聚生成聚苯乙烯(PS )树脂。也易与其他含双键的不饱和化合物共聚。 苯乙烯最大用途是生产聚苯乙烯,另外苯乙烯与丁二烯、丙烯腈共聚,其共聚物可用以生产 ABS 工程塑料;与丙烯腈共聚可得AS 树脂;与丁二烯共聚可生成丁苯乳胶或合成丁苯橡胶。此外,苯乙烯还广泛被用于制药、涂料、纺织等工业。 2.生产方法 工业生产苯乙烯的方法除传统乙苯脱氢的方法外,出现了乙苯和丙烯共氧化联产苯乙烯和环氧丙烷工艺、乙苯气相脱氢工艺等新的工业生产路线,同时积极探索以甲苯和裂解汽油等新的原料路线。迄今工业上乙苯直接脱氢法生产的苯乙烯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 90%,仍然是目前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其次为乙苯和丙烯的共氧化法。本节主要介绍乙苯脱氢法生产苯乙烯。 二、反应原理 1.主、副反应 CH=CH 2 CH=CH 2

苯乙烯(St)、丙烯酸正丁酯(n-BA)复合乳液聚合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09高分子(1)班

实验六苯乙烯(St)、丙烯酸正丁酯(n-BA) 复合乳液聚合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苯乙烯(St) 、丙烯酸正丁酯(n-BA)复合乳液聚合,了解复合乳液聚合的特点,比较一般乳液聚合、种子乳液聚合和复合乳液聚合的优缺点。 2. 掌握制备核/壳结构复合聚合物乳液的方法和对聚合物进行改性的方法和途径。 二、实验原理 合成复合聚合物乳液的方法实际上是种子乳液聚合(或称多阶段乳液聚合),即首先通过一般乳液聚合制备第一单体的聚合物乳液做为种子乳液(核聚合),然后在种子乳液存在下,加入第二单体(或几种单体的混合物)继续聚合(壳聚合),这样就形成了以第一单体的聚合物为核,第二单体的聚合物为壳的核/壳结构的崐复合聚合物乳液——乳胶型互为贯穿聚合物网络,复合乳液聚合与种子乳液聚合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采用不同种单体,而后者采用同种单体。 如果以苯乙烯(St) 为主单体,同时加入少量的丙烯酸(AA) 单体进行核聚合,而以丙烯酸正丁酯(n-BA)为单体,同时加入少量的丙烯酸(AA) 单体进行壳聚合,即得到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丙烯酸正丁酯(Pn-BA) 为壳的核/壳结构的复合聚合物乳液。 在第一阶段聚合中合成的聚苯乙烯(PS) 乳胶粒作为种子,再加入第二单体丙烯酸正丁酯(n-BA)、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和少量乳化

剂进行第二阶段乳液聚合时,此时的聚合机理按接枝涂层理论机理进行。即单体n-BA 富集在种子乳胶粒PS 的周围,PS 乳胶粒成为n-BA 单体聚合的主要场所,所生成的聚合物Pn-BA 富集在PS 的周围而形成以PS 为核,Pn-BA为壳的核/壳结构聚合物,且核壳之间存在着PS-Pn-BA 接枝共聚物,理想情况下不生成新的乳胶粒。由于在聚合过程中形成了少量的PS-Pn-BA 接枝共聚物使得核/壳结构的复合聚 合物的性能优于任何一种均聚物PS 或Pn-BA 和PS-Pn-BA 无规共聚物的性能。如耐水性能、耐溶剂性能、软化点、弹性和机械强度等均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用于外墙涂料的基料,其最低成膜温度(FMT)、玻璃化温度(Tg)低、附着力好、耐水性能好、光泽度高、大大改善了夏季回粘性,从而提高了涂料的性能并延长了施工期。由此可见,制备复合聚合物是对聚合物改性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三口瓶,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温度计,电动搅拌器,移液管,恒温水浴,量筒,烧杯 苯乙烯,碳酸氢钠,丙烯酸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丙烯酸,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OP-10),过硫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四、实验步骤 <一>、单体预乳化 步骤现象分析 种 类

苯乙烯聚合的综合实验

苯乙烯聚合的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苯乙烯聚合的反应原理 2.通过对聚苯乙烯的表征掌握对红外光谱,粘度仪、DSC等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聚苯乙烯一般由单体苯乙烯通过自由基聚合获得。要获得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苯乙烯,则须通过阴离子聚合反应的方法。自由基聚合的实施方法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也适合于阴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是活性聚合和化学聚合,其特点是无终止聚合。在反应条件控制得当的情况下,阴离子聚合体系可以长时间保持链增长活性。活性聚合技术是目前合成单分散特定分子量的聚合物的一种方法。阴离子活性聚合物的分子量可通过单体浓度和引发剂的浓度来控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双阴离子引发n=2,单离子引发n=1),其分子量分布指数接近1。

反应部分试剂与仪器 试剂:苯乙烯,正丁基锂,环己烷,无水氯化钙,甲醇,氢氧化钠. 仪器:250 mL分液漏斗,100 mL烧杯,量筒(10 mL、50 mL),注射器及针头,无水无氧操作系统,玻璃棒,反应管,抽滤瓶,布氏漏斗,注射器,试管。表征部分:红外光谱仪、DSC、粘度仪 实验步骤: 1试剂的预处理 取苯乙烯50mL于250mL分液漏斗,用5%NaOH洗至水层变为无色,再用水洗至pH约为7,得到淡黄色液体。向所得液体中加入无水氯化钙,于100mL锥形瓶中保存。 2苯乙烯的阴离子聚合 取干燥试管一支,配上单孔橡皮塞和短玻璃管及一段橡皮管,接上无水无氧干燥系统,以油泵抽真空,通氮气,反复三次。持续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由注射器从橡皮管依次且连续注入4mL无水环己烷、1.5mL干燥苯乙烯和0.8mL正丁基锂溶液。放置10分钟后,以注射器从橡皮管注射加入甲醇。 3 正丁基锂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在5000ml的三口瓶中加入3L正己烷(或60-90℃石油醚),将140g(20mol)金属锂片用正己烷(或60-90℃石油醚)洗涤干净,戴上一次性手套,将金属锂片快速撕成小片,加入到5000ml的三口瓶中,装上机械搅拌,冰盐浴冷

苯乙烯及其聚合物

聚苯乙烯及共聚物概述 2006-10-13 14:16:03 【文章字体:大中小】打印收藏关闭 抗冲聚苯乙烯采用苯乙烯与橡胶进行接枝共聚的方法生产。得到的产品由分散的橡胶相及连续PS相组成,橡胶的引入使PS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提高。为了使HIPS 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所用橡胶的玻璃化温度必须低于-50℃。聚丁二烯橡胶(玻璃化温度-80℃)是苯乙烯塑料最常用的抗冲改性剂,烯丙基氢原子和弱活性的双键可以提供理想的接枝和交联度。也有使用其他橡胶如丙烯酸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等的报道,但是由于这些橡胶的化学活性较低、玻璃化温度不合适等因素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 SAN树脂由苯乙烯和丙烯腈嵌段共聚而成,聚合工艺可为乳液法,悬浮法和本体法。共聚物中丙烯腈的含量在15%左右,ABS树脂的制备工艺是先浮液法制备不同粒径的聚丁二烯胶乳,然后再于乳液中进行苯乙烯-丙烯睛嵌段共聚,同时接枝共聚聚丁二烯胶粒,之后三元共聚物再和SAN聚合物共混而成,由于共混物SAN分别可用乳液法,悬浮法,本体法制备,因此用SAN和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共混而成的ABS 树脂的制备工艺,则分别称为乳液接枝乳液SAN共混工艺,乳液接枝悬浮SAN共混工艺,乳液接枝本体SAN共混工艺。 产品应用 聚苯乙烯及其共聚合物可用于通用塑料也可用于工程塑料,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器械部件、建筑、医疗等领域,其中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可用于制造容器的器皿,玩具、小型器具,高分子量聚苯乙烯用做强度发泡材料,间规聚苯乙烯(SPS)用做电子电器部件,汽车部件、医疗器械、汽车冷却泵的叶片,超薄电容器膜;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主要用于制造冰箱内箱体,汽车内部件、器具外壳、电器部件、游乐型车、帐篷;苯乙烯-丙烯酸腈共聚物(SAN)主要用于制造耐油、耐化学的器具。 研发趋势 聚苯乙烯共聚物除ABS和SAN外,还有一些其他共聚物有工业应用价值。这些共聚物是: 1.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嵌段共聚物,称为K树脂,由丁基锂引发阴离子聚合而成,其中丁二烯含量约为25%。K树脂透明度好,抗冲击好,耐酸碱,价格低,加工性能

苯乙烯生产技术总结

苯乙烯生产技术 一、苯乙烯的简介 苯乙烯分子球棍模型苯乙烯分子比例模型 苯乙烯又名乙烯基苯,系无色至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高折射性和特殊芳香气味。沸点为145℃,凝固点-30.4℃,难溶于水,能溶于甲醇、乙酸及乙醚等溶剂。主要由乙苯制得,是聚合物的重要单体。 二、苯乙烯研究历史 早在1850年人们就已知道苯乙烯不与天然树脂发生反应但要发生聚合作用。到19世纪30年代,被应用于工业生产,苯乙烯是通过对苯乙烷进行除氢作用而生成的(苯乙烷是汽油中提取的乙烯和苯的化合物)。德国法本公司和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于1937年采用乙苯脱氢法进行了苯乙烯工业化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苯乙烯系塑料的发展, 例如:1966年,美国哈康公司开发了乙苯共氧化法;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等国采用萃取精馏从裂解汽油中分离苯乙烯,制得的苯乙烯量取决于乙烯生产的规模。 1981年,世界苯乙烯装置的总能力达17.13Mt,其中90%以上采用乙苯催化脱氢法制造的。 三、苯乙烯的用途 (1)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合成橡胶和塑料的单体,以生产丁苯橡胶、聚苯乙烯、泡沫聚苯乙烯; (2)用于与其他单体共聚制造多种不同用途的工程塑料,如与丙烯腈、丁二烯共聚制得的ABS树脂,广泛用于各种家用电器及工业仪表上;

(3)与丙烯腈共聚制得的SAN是耐冲击、色泽光亮的树脂; (4)与丁二烯共聚所制得的SBS是一种热塑性橡胶,广泛用作聚氯乙烯、聚丙烯的改性剂等。 (5)此外,少量苯乙烯也用作香料等中间体。 (6)近年来需求发展增长旺盛。苯乙烯还用作镇咳祛痰的易咳嗪、抗胆碱药胃长宁的原药。[1] 四:生产方法 (一)乙苯催化脱氢; (二)乙苯氧化脱氢; (三)哈康法(共氧化法); (四)乙烯和苯直接合成 目前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是乙苯催化脱氢法(主要探讨此方法)五、反应原理 乙苯在催化剂作用下,达到550~600℃时脱氢生成苯乙烯: 乙苯脱氢是一个可逆吸热增分子反应,加热减压有利于反应向生成苯乙烯方向进行。 现在的苯乙烯生产还是分二步, 第一步:乙烯和苯合成乙苯,经蒸馏,回收未反应的苯,及得到纯的乙苯; 第二步,乙苯脱氢得苯乙烯,也经蒸馏,回收乙苯,及得到纯苯乙烯。六:乙烯的生产 苯烷基化生产乙苯 苯烷基化反应是指在苯环上的一个或几个氢被烷基所取代,生成烷基

苯乙烯乳液聚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乳液聚合的原理和乳液聚合的方法。 2.学习并了解乳液聚合和其他聚合方法的区别。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以大量水为介质,在此介质中使用能够使单体分散的水溶性聚合引发齐山并添加乳化剂(表面活性剂),以使油性单体惊行聚合的方法。所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为微细的粒子悬浮在水中的乳液。 单体 能进行乳液聚合的单体数量很多,其中应用比较广范的有:乙烯基单体,例: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等;共轭二烯单体,例: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等;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等。 引发剂 与悬浮聚合不同,乳液聚合所用的引发剂是水溶性的,而且由于高温不利于乳液的稳定性,弓I发体系产生的自由基的活化能应当很低,使聚合可以在室温甚至更低的温度下进行。常用的乳液聚合引发剂有:热分解引发剂,如过硫酸铵[(NH4) 2?O8]、过硫酸钾(K2908);氧化还原引发剂,如过硫酸钾-氯化亚铁体系、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氯化亚铁体系等。 乳化剂 乳化剂是可以形成胶束的一类物质,在乳液聚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乳液聚合体系的乳化剂为负离子型,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等。乳化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乳化、分散、增溶作用。 三、仪器及药品 三口烧瓶、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固定夹及铁架、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温度计苯乙烯10m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6g、过硫酸钾0.3g、硫酸铝钾、水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取0.6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0ml H2O加入三口烧瓶升温至80C。 2.加入10ml苯乙烯。 3.取0.3g过硫酸钾溶于10ml H2O缓缓加入三口烧瓶。 4.升温到90C反应1.5小时。 现象:溶液浑浊并发蓝光,后来蓝色消失变为乳白色。 5?加入KAI(SO)2进行破乳 现象:溶液发生固化得到白色固体。 6.转移产物并洗涤仪器。

苯乙烯生产工艺

课题: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第二节 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 一、概述 1.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苯乙烯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或者 苯乙烯又名乙烯基苯,系无色至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高折射性和特殊芳香气味。沸点为145 ℃,凝固点 -30.4℃,难溶于水,能溶于甲醇、乙酸及乙醚等溶剂。 苯乙烯在高温下容易裂解和燃烧,生成苯、甲苯、甲烷、乙烷、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等。苯乙烯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其爆炸范围为1.1%~6.01%。 苯乙烯具有乙烯基烯烃的性质,反应性能极强,如氧化、还原、氯化等反应均可进行,并能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苯乙烯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化成醛、酮类。苯乙烯易自聚生成聚苯乙烯(PS )树脂。也易与其他含双键的不饱和化合物共聚。 苯乙烯最大用途是生产聚苯乙烯,另外苯乙烯与丁二烯、丙烯腈共聚,其共聚物可用以生产 ABS 工程塑料;与丙烯腈共聚可得AS 树脂;与丁二烯共聚可生成丁苯乳胶或合成丁苯橡胶。此外,苯乙烯还广泛被用于制药、涂料、纺织等工业。 2.生产方法 工业生产苯乙烯的方法除传统乙苯脱氢的方法外,出现了乙苯和丙烯共氧化联产苯乙烯和环氧丙烷工艺、乙苯气相脱氢工艺等新的工业生产路线,同时积极探索以甲苯和裂解汽油等新的原料路线。迄今工业上乙苯直接脱氢法生产的苯乙烯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 90%,仍然是目前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其次为乙苯和丙烯的共氧化法。本节主要介绍乙苯脱氢法生产苯乙烯。 二、反应原理 1.主、副反应 主反应: CH=CH 2 CH=CH 2

+H 2 △H Φ298 =117.6KJ/mol 在主反应发生的同时,还伴随发生一些副反应,如裂解反应和加氢裂解反应: +H 2 +C H 4 +C 2H 4 +H 2 +C 2H 6 在水蒸气存在下,还可发生水蒸气的转化反应 +2H 2O +2CO 2+3H 2 高温下生碳 8C+5H 2 此外,产物苯乙烯还可能发生聚合,生成聚苯乙烯和二苯乙烯衍生物等。 2.催化剂 乙苯脱氢反应是吸热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其反应速度是小的,只有在高温下才具有一定的反应速度,且裂解反应比脱氢反应更为有利,于是得到的产物主要是裂解产物。在高温下,若要使脱氢反应占主要优势,就必须选择性能良好的催化剂。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曾使用过氧化铁系和氧化锌系催化刑,但后者已在60年代被淘汰。 氧化铁系催化剂以氧化铁为主要活性组分,氧化钾为主要助催化剂,此外,这类催化剂还含有Cr 、Ce 、Mo 、V 、Zn 、Ca 、Mg 、Cu 、W 等组分,视催化剂的牌号不同而异。目前,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由德国SC 、日本NGC 和美国UCI 组成的跨国集团SC Group ,在乙苯脱氢催化剂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55%-58%),是Girdler 牌号(有G-64和G-84两大系列)及Styromax 牌号催化剂的供应者。 我国乙苯脱氢催化剂的开发始于60年代,已开发成功的催化剂有兰州化学工业公司315型催化剂;1976年,厦门大学与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化工厂合作开发了XH-11催化剂,随后又开发了不含铬的XH-210和XH-02催化剂。80年代中期以后,催化剂开发工作变得较为活跃,出现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催化剂,例如: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GS-01和GS-05、厦门大学的XH-03,XH-04、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的335型和345型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的DC 型催化剂等。 CH 3 CH 2—CH 3 CH=CH 2 CH 2— CH 3 CH 4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实验_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苯乙烯单体的悬浮聚合实验,了解自由基悬浮聚合的方法和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学习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聚合物颗粒均匀性和大小的控制,了解分散剂、升温速度、搅拌形式与搅拌速度对悬浮聚合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由烯类单体制备高聚物的重要方法,由于水为分散介质,聚合热可以迅速排除,因而反应温度容易控制,生产工艺简单,制成的成品呈均匀的颗粒状,故又称珠状聚合,产品不经造粒可直接加工成型。悬浮聚合得到珠状的聚合物颗粒,常常作为离子交换树脂和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化剂的载体。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借助于较强烈的搅拌和悬浮剂的作用,将单体分散在单体不溶的介质(通常为水)中,单体以小液滴的形式进行本体聚合,在每一个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相似,遵循自由基聚合一般机理,具有与本体聚合相同的动力学过程。由于单体在体系中被搅拌和悬浮剂作用,被分散成细小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有其独到之处,即散热面积大,防止了在本体聚合中出现的不易散热的问题。由于分散剂的采用,最后的产物经分离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颗粒状聚合物。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分散介质(水),悬浮剂,引发剂。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苯乙烯(styrene),醋酸乙烯酯(vinyl acetate),甲

甲醇制苯乙烯情况

甲苯甲醇制苯乙烯:低耗减排一招鲜 [2010-08-03] 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 作为重要的化工单体,苯乙烯年需求量超过2500万吨,在全球的单体生产量中位列第四。但是与其他聚合物单体相比,苯乙烯的生产耗能是单体平均水平的10倍,而且生产中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针对这一现状,在美国能源部和新泽西州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共同资助下,美国新泽西州Exelus公司开发了苯乙烯新技术ExSyM工艺。它采用甲苯和甲醇为原料,利用甲苯与甲醇进行侧链烷基化反应,替代常规的乙苯脱氢路线,不仅操作条件缓和,而且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减少,是一种生成苯乙烯的全新低能耗工艺。 ExSyM工艺采用甲苯与甲醇侧链烷基化生成苯乙烯、氢气和水,这种方法使用固定床工艺直接生产苯乙烯。反应在常压下进行,使用的是专有催化剂,反应温度约400℃~425℃。由于没有脱氢反应,新方法吸热减少50%,比传统路线降低能耗40%。新方法采用甲醇和甲苯作原料,价格大大低于乙苯,因此整个反应节约成本约35%,每吨苯乙烯可节约350~400美元,而且大大减少投资成本。 据Exelus公司估计,采用ExSyM工艺建设25万吨/年苯乙烯装置的投资费用为6300万美元,而传统装置为1.25亿美元,而且还可以对传统苯乙烯装置进行改建,改建一套25万吨/年装置的投资费用为1000万~1500万美元,投资回收期很短。新工艺还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是甲烷和CO2。传统的苯乙烯生产技术为乙苯脱氢法,是强吸热化学反应,需输入大量热能,工业上一般需要用900℃的蒸汽加热,反应温度需超过600℃。Exelus公司总裁慕克吉(Mukherjee)认为,近年来乙苯生成苯乙烯技术开发大部分集中在催化剂和设备优化上,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工艺耗能状况,因此很难具备竞争优势。近年来由于乙苯价格高涨,使苯乙烯和下游聚苯乙烯的生产受到很大限制。 据了解,用甲醇对甲苯进行侧链烷基化的新工艺早在30多年前就曾提出,但由于甲醇易于分解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而氢气可使苯乙烯转化成乙苯,使苯乙烯收率降低,副产物的生成还使苯乙烯提纯较困难,因此苯乙烯的最大收率仅10%,难以进行商业化生产。 Exelus公司介绍,传统的研究往往致力于改进反应催化剂以提高苯乙烯收率,而现今该公司将催化剂、反应工程和工艺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孔结构、含有较高碱活性中心的改性沸石材料。沸石材料的孔结构能够加强反应物渗透并延长反应停留时间,而活性中心可以将甲苯选择性吸附在甲醇上,减少了甲醇分解,强化了甲苯烷基化反应。Exelus还设计了全新的反应器,降低了甲醇分解率,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和苯乙烯的选择性,因此甲醇生成苯乙烯和乙苯的转化率超过90%,其中苯乙烯比例超过85%。以甲醇计,苯乙烯总收率超过60%。而且生产的乙苯既可以脱氢继续生成苯乙烯,也可以销售给其他生产厂商。生成的氢气联产物易于回收燃烧,提供反应所需的大量能源,不产生二氧化碳。Exelus表示,苯乙烯生产商如采用这项新技术,仅美国即可年节能196万亿千焦,减少碳排放43.4亿千克,可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约5%。 Exelus公司目前正以工业级甲苯和甲醇为原料,在1米高的反应器中测试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初步试验将验证催化剂在1000小时的稳定性。如果试验成功,下一步将进行商业规模的示范。 技术看点: 传统工艺:乙苯脱氢法,反应温度高,投资大,能耗高,排放大量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苯乙烯ATRP聚合实验报告

苯乙烯ATRP聚合实验报告 姓名:吉武良院系:化院20系学号:PB13206270 摘要:本实验用溴代乙苯作引发剂,在溴化亚铜和bpy的条件下进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通过实验了解原子转移聚合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聚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bromoethylbenzene as the initiator for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prous bromide and bpy . Atom transfer by experiment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polymerization . Keywords:StyreneATRP 一、引言 1995年出现一种新的自由基活性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ition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A TRP的基本原理其实是通过一个交替的“促活-失活”可逆反应使得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处于较低的状态,迫使不可逆终止反应被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实现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典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基本原理如下: 引发时处于低价态的过渡金属络合物Mtn从有机卤化物(R-X)中夺取卤原子X,生成自由基R·及高价态的金属络合物Mtn+1-X;链增长时,聚合物链末端的C-X键与Mtn反应也可生成增长链自由基Mn·和Mtn+1-X。与此同时,自由基又可与Mtn+1-X发生失活反应生成有机卤化物(R-X, Mn-X)和Mtn。换言之,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存在着自由基活性种Mn.与有机大分子卤化物休眠种Mn-X之间的平衡反应。这种聚合反应包含着卤原子从有机卤化物→金属卤化物→有机卤化物的反复循环的原子转移过程,且活性中心为自由基,故称之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聚合使反应体系处于自由基休眠种与活性种之间的平衡,降低了游离基浓度, 迫使不可逆终止反应被降到最低程度, 从而实现“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1]。利用ATRP 聚合,可以得到一般自由基聚合难以得到的窄分布、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的聚合物,为自由基活性聚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在原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中,过度金属化合物是不可或缺的组分,常用的有溴化亚铜和Ru(Ⅱ)等变价金属化合物。 以有机卤化物RX(如1-溴-1苯基乙烷)为引发剂,以过度金属卤化物(如溴化亚铜

试验二膨胀计法测定苯乙烯聚合的反应速率

实验2 膨胀计法测定苯乙烯聚合的反应速率 一、 实验目的 1. 通过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过程中转化率的变化,对聚合反应动力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掌握膨胀计测定聚合反应速率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 实验原理 聚合反应中不同的聚合体系与聚合条件具有不同的聚合反应速率。聚合反应速率的测定对于工业生产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膨胀计法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的反应速率的原理是利用单体与聚合物的密度不同。单体密度小, 聚合物密度大,故在聚合反应过程中随着聚合物的生成,体系的体积会不断收缩。这是因为单体形成聚合物后分子间的距离减小的结果。若取一定体积的单体进行聚合,则在聚合过程中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反应体系的体积发生变化,这样就可换算出单体形成聚合物的转化率,绘出转化率-时间关系曲线, 从聚合反应速率与转化率-时间曲线的关系即可求出聚合反应速率。 在聚合反应的整个过程中,聚合速率是不断变化的。聚合速率的变化通常可根据转化率(c)-聚合时间 (t) 曲线来观察和计算。 式中 0][M ——起始单体浓度,mol/L ; t M ][——聚合时间为t 时的单体浓度,mol/L 。 而聚合反应速率 (R p ) 与转化率 (c)-聚合时间 (t) 曲线的斜率有如下的关系 故可按下式计算聚合反应速率 式中 t c d d ——转化率-聚合时间曲线的斜率。 膨胀计是装有毛细管的特殊聚合容器。它是由反应瓶与毛细管通过磨口连接而成的。将一定量的溶有引发剂的单体置于反应瓶中,装好毛细管后置于恒温水浴之中,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毛细管单体液面下降。聚合过程中体系体积的变化可直接从毛细管液面下降来读出。根据下式即可计算转化率 100][][][%0 0?-=M M M c t ),转化率(t M M t M M M t c t d ][d ][1d ][][][d d d 000?=-=p R M t c ?=0][1d d t M R p d ][d = 即: ( ) t c M R p d d ][0?=100%)(?=V V c t ,转化率

苯乙烯聚合

苯乙烯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反应原理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了解珠状聚合实验操作及聚合工艺的特点; (3)通过实验,了解苯乙烯单体在聚合反应上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在较强的机械搅拌下,借悬浮剂的作用,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在另一与单体不溶的介质中(一般为水)所进行的聚合。根据聚合物在单体中溶解与否,可得透明状聚合物或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聚合物。像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其悬浮聚合物多是透明珠状物,故又称珠状聚合;而聚氯乙烯因不溶于其单体中,故为不透明、不规整的乳白色小颗粒(称为颗粒状聚合)。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在每一个单体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是相类似的,但由于单体在体系中被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具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单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散热表面积大,水的比热大,因而解决了散热问题,保证了反应温度的均一性,有利于反应的控制。悬浮聚合的另一优点是由于采用悬浮稳定剂,所以最后得到易分离、易清洗、纯度高的颗粒状聚合产物,便于直接成型加工。

可作为悬浮剂的有两类物质:一类是可以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醇、明胶、聚甲基丙烯酸钠等。另一类是不溶于水的无机盐粉末,如硅藻土、钙镁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等。悬浮剂的性能和用量对聚合物颗粒大小和分布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讲,悬浮剂用量越大,所得聚合物颗粒越细,如果悬浮剂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悬浮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所得的树脂颗粒就越大,因此悬浮剂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均一会造成树脂颗粒分布变宽。如果是固体悬浮剂,用量一定时,悬浮剂粒度越细,所得树脂的粒度也越小,因此,悬浮剂粒度的不均匀也会导致树脂颗粒大小的不均匀。 为了得到颗粒度合格的珠状聚合物,除加入悬浮剂外,严格控制搅拌速度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随着聚合转化率的增加,小液滴变得很粘,如果搅拌速度太慢,则珠状不规则,且颗粒易发生粘结现象。但搅拌太快时,又易使颗粒太细,因此,悬浮聚合产品的粒度分布的控制是悬浮聚合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掌握悬浮聚合的一般原理后,本实验仅对苯乙烯单体及其在珠状聚合中的一些特点作一简述苯乙烯是一个比较活泼的单体,易起氧化和聚合反应。在贮存过程中,如不添加阻聚剂即会引起自聚。但是,苯乙烯的游离基并不活泼,因此,在苯乙烯聚合过程中副反应较少,不容易有链支化及其它歧化反应发生。链终止方式据实验证明是双基结合。另外,苯乙烯在聚合过程中凝胶效应并不特别显著,在本体及悬浮聚合中,仅在转化率由50%~70%时,有一些自动加速现象。因此,苯乙烯的聚合速度比较缓慢,例如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相比较,在用同量的引发剂时,其所需的聚合时间

苯乙烯的乳液聚合

高吸水树脂聚丙烯酸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2.了解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原理及影响因素 二、实验步骤: 在100mL烧杯中加入5g丙烯酸,用10wt%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至不同中和度,之后加入0.05g~0.5g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05g~0.1g过硫酸铵,再补加适量水(水的总量不超过40g),搅拌溶解,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将烧杯放入70℃水溶中静臵聚合,待反应物完全形成凝胶后(约2h)取出烧杯,将凝胶转移到搪瓷盘中,将凝胶切割成碎片或薄片,臵于5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待用。 将制得并干燥的吸水树脂研磨,用60目铜网筛分,将筛分后的树脂取出约0.1~0.2g放入250mL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浸泡,至吸水平衡,用自然过滤法测定其吸收倍率并分析结果。再用同样的方法将树脂臵于10wt%氯化钠水溶液中至吸水平衡,测定其吸水倍率。 吸水倍率Q(膨胀度)是指1g树脂所吸收的液体的量。单位为g/g或倍。 Q=(M2-M1)/M1 Q-吸水倍率,g/g或倍; M1-树脂(干态)质量,g; M2-树脂吸水饱和后的质量,g。 三、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为研究型实验,中和度、交联度和引发剂用量都为可选条件, 同组的同学共享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不同配方对吸水倍率的影响因 素。

2. 在中和过程中,氢氧化钠水溶液应滴加到丙烯酸中,使其缓慢放热。 中和度用摩尔比计算。 3. 在聚合过程中不可搅动溶液,聚合之后应用去离子水洗涤。 四、思考题: 1. 高吸水性树脂一般具备什么样的结构? 2. 高吸水性树脂的溶胀原理是什么? 3. 影响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的因素有哪些? 五、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简介: 高吸水性树脂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它能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液体,同时具有较高的保液能力,特殊的结构设计还可以使树脂具有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性响应,因此其用途极为广泛。目前的产品主要用于医药卫生、农林园艺、建筑材料、食品和人工智能材料等方面。高吸水性树脂按原料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系列:即淀粉系列、纤维素系列和合成树脂系列。淀粉系包括淀粉接枝、羧甲基化淀粉、磷酸酯化淀粉和淀粉黄原酸盐等;纤维素系包括纤维素接枝、羧甲基化纤维素、羟丙基化纤维素和黄原酸化纤维素等;合成树脂系包括聚丙烯酸盐类、聚乙烯醇类、聚氧化烷烃类和无机聚合物类等。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包括树脂的吸收能力、吸液速率、保水能力、强度和稳定性等,其中吸水倍率是高吸水性树脂最重要的性能指标。Flory-Huggins 公式可较全面的反映影响树脂吸水能力的各种因素。 ()0e 1122/1u 3/5V V V x 21S 2V i Q ??????????? ??-???? ??≈ 吸水性树脂的种类不同,其分子链组成、结构、分子量、交联度不同,则吸水能力差别很大。表1列出了几种超强吸水树脂的吸水能力。 表1几种超强吸水树脂的吸水能力

聚苯乙烯及共聚物概述

聚苯乙烯及共聚物概述 研发历史 早在1839年人们即发现水汽蒸馏苯乙烯出现苯乙烯的固化反应,当时认为是氧化。20世纪30年代初,为备战需要,德国加快了工业生产苯乙烯及苯乙烯聚合物的开发工作,1933年法本公司开发了连续本体聚合生产聚苯乙烯的工产生产技术。美国于1938年开发了苯乙烯釜式本体聚合工业生产技术。在50年代初道化学公司推出高抗冲聚苯乙烯商品(HIPS),1953年美国出现了ABS树脂,并于1958年建厂投产。 对于苯乙烯聚合过程和聚苯乙烯性质的研究,带动了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HIPS和ABS的成功开发,带动了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材料应用研究的发展。因此聚苯乙烯的研究在高分子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产规模 2000年世界苯乙烯系树脂生产能力太约为20Mt/a,其中聚苯乙烯(GPPS、HIPS、EPS)生产能力约13Mt/a,ABS树脂生产能力为622Mt/a。我国苯乙烯系树脂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80年代随着几套较大型的生产装置的引进开始初具规模。进入90年代,生产装置向着更大型化发展,引进了几套代表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装置,使我国的苯乙烯系树脂工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到20世纪末我国苯乙烯系树脂生产能力已达到1.20Mt/a。目前我国苯乙烯系树脂生产装置中,除一些小型GPP5装置和小型EPS装置外,其他大型PS生产型装置和全部ABS/SAN装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生产技术 苯乙烯系树脂是苯乙烯单体经均聚或与其他单体共聚而得的一系列树脂。1998年世界77%的苯乙烯用于生产各类苯乙烯系列树脂,日本这一比例为83%。商品化苯乙烯聚合物主要包括通用聚苯乙烯(GPPS)、抗冲聚苯乙烯(IPS)、发泡聚苯乙烯(EPS 树脂)、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ABS)、苯乙烯一丙烯睛(SAN)共聚物等。几种重要的商品化苯乙烯聚合物基本上都是以自由基链式聚合机理经本体、溶液、悬浮或乳液工艺制造的,其中稀释剂本体法工艺最为常用,虽然某些苯乙烯类树脂用悬浮法工艺(EPS树脂)和乳液法工艺(ABS树脂)生产,但由于经济及其他一些原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连续本体工艺是一个发展趋势。 采用自由基聚合反应生产的聚苯乙烯(PS)是玻璃化温度为105℃的无规聚合物,PS 均聚物是无定型的脆性材料,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和可加工性,可制成形状复杂的制品。HIPS是通过苯乙烯在聚丁二烯橡胶或丁苯共聚物存在下进行聚合而形成的一种高分子共混物(橡胶粒子分散在PS基质中)。 苯乙烯与丙烯腈、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进行共聚,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可以提高透明性和耐磨性。苯乙烯

苯乙烯的分散聚合

苯乙烯的分散聚合 龚智良 230026,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用一个经典的配方,使用乙醇/水混合液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正十二醇为助稳定剂,AIBN为引发剂,制备了聚苯乙烯微球。得到一个优化的制备聚苯乙烯微球的实验配方和实验条件。对苯乙烯的分散聚合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讨论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转化率等因素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絮状物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分散聚合,聚苯乙烯,微球,絮状物 引言 高分子微小颗粒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比如涂料、墨水、干调色剂、标准计量、色谱、生物医学治疗、生物医学分析和微电子学等等。[1] 相比其它制备高分子微小颗粒常见的方法如连续播种聚合和特殊溶胀法,分散聚合容易实施而且效率高。[2]分散聚合是制备微粒材料的重要方法,由此得到的微球具有很好的单一分散性,这是分散聚合的一大特点,分散聚合所得微球粒径在几百纳米到几微米。[3] 分散聚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沉淀聚合,单体、稳定剂和引发剂都溶于反应介质。反应开始前为均相体系图,但所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介质,聚合物链达到临界链长后,从介质中沉淀出来,并形成稳定 的核。成核之后,聚合反应通过聚合物粒子吸收单体而继续进行。在分散聚合中稳定剂作用非常重要,常见的稳定剂有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等。分散聚合多采用油溶性引发剂,常用的有过氧化苯甲酞和偶氮二异丁睛。分散聚合可以在乙醇、甲醇、乙醇水介质中进行。一般来说,分散聚合形成的例子尺寸在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

形成的粒子尺寸之间。形成较大尺寸的颗粒时,反应特征与悬浮聚合类似,而形成较小的颗粒时反应特征和乳液聚合类似。[4],[5]。 本实验在水和乙醇混合溶液中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进行苯乙烯的分散聚合。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为稳定剂,正十二醇为助稳定剂。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稳定剂和助稳定剂的结构式如下可见聚乙烯吡咯烷酮具有非极性的主链和极性的 侧基,而正十二醇具有极性的头和非极性的尾巴。两种物质都是两亲性的物质,在极性溶剂中能够起到稳定聚苯乙烯核的作用。AIBN引发产生链引发自由基的反应如下 产生的自由基即可进一步引发聚合反应。 实验部分 化学试剂:苯乙烯(精制,偶氮二异丁腈,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正十二醇,乙醇,蒸馏水。 仪器设备:机械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三口瓶。 仪器的洗涤和干燥:将三口瓶和回流冷凝管用自来水和去污粉清洗干净后用蒸馏水冲洗几遍,将残留的水用力甩干或者在烘箱中烘干。 分散聚合:分散聚合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取80mL乙醇和10mL蒸馏水加入到250mL 聚乙烯吡咯烷酮 正十二醇

苯乙烯介绍

苯乙烯产品介绍 苯乙烯结构式 苯乙烯是用苯取代乙烯的一个氢原子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乙烯基的电子与苯环共轭,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中,暴露于空气中逐渐发生聚合及氧化。工业上是合成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及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单体。 简介 苯乙烯分子球棍模型 芳烃的一种。分子式C8H8,结构简式C6H5CH=CH2 。存在于苏合香脂(一种天然香料)中。无色、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熔点-30.6℃,沸点145.2℃,相对密度0.9060(20/4℃),折光率1.5469,黏度0.762 cP at 68 °F。不溶于水(<1%),能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混溶。苯乙烯在室温下即能缓慢聚合,要加阻聚剂[对苯二酚或叔丁基邻苯二酚(0.0002%~0.002%)作稳定剂,以延缓其聚合]才能贮存。苯乙烯自聚生成聚苯乙烯树脂,它还能与其他的不饱和化合物共聚,生成合成橡胶和树脂等多种产物。例如,丁苯橡胶是丁二烯和苯乙烯的共聚物;ABS树脂是丙烯腈(A)、丁二烯(B)和苯乙烯(S)的共聚物;离子交换树脂的原料是苯乙烯[1]和少量1,4-二(乙烯基)苯的共聚物。苯乙烯还可以发生烯烃所特有的加成反应。

苯乙烯分子比例模型 在工业上,苯乙烯可由乙苯催化去氢制得。实验室可以用加热肉桂酸的办法得到。 化学品名称 苯乙烯性质反应 化学品中文名称:苯乙烯 化学品英文名称:phenylethylene ,Ethenylbenzene,Styrol,Vinyl benzene,Cinnamene,Styrolene,Cinnamol? 中文名称2:乙烯基苯,乙烯苯,苏合香烯,斯替林 英文名称2:styrene 技术说明书编码:236 CAS No.:100-42-5 EINECS号:202-851-5 [2] 分子式:C8H8 分子量:104.14 成分/组成信息 苯乙烯≥99.5% 一级≥99.5%;二级≥99.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