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3.培养参与、合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主要内容是三角形两边一角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及其简单的应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学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哪些条件?我们还没有研究三个条件的哪一种情况?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想一想,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时会有几种不同的基本情况?

(1)两边及它们的夹角;

(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2.探究索研讨。

(1)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满足两条边长分别为2 cm和3 cm,且它们的夹角为40°。画完后用剪刀剪下来,和其他同学剪的三角形比较,看看是否能够重合。

由实践操作可知:当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确定,且它们所夹的角的度数也确定时,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

由此得: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

(2)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满足两条边长分别为2 cm和3 cm,且其中一条边的对角是40°。画完后,用剪刀剪下来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看是否能够重合。

(3)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出现了两种形状完全不同的三角形(如图1)。

(1)(2)

图1

图2

图1(1)(2)合成图2(用两张投影片或计算机课件演示)。

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为什么两条边及一边的对角这三个条件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的道理。

图3 3.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如图,AC=AD,AB平分∠CAD,

那么BC=BD吗?为什么?

解:BC=BD,理由是:

AB平分∠CAD

→∠CAB=∠DAB。

在△ABC和△ABD中,

AC=AD

∠CAB=∠DAB→△ABC≌△ABD

AB=AB

→BC=BD。

图4

例2如图,AD∥CB,AD=CB,那么∠B=∠D吗?为什么? 解:∠B=∠D,理由是:

AD∥CB→∠DAC=∠BCA。

在△ABC和△CDA中,

AD=CB

∠BCA=∠DAC

AC=CA

图5

→△ABC≌△CDA→∠B=∠D。

4.做一做

(1)如图,AO=CO,BO=DO,

(三)小结

1.本课时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3.这三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在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案例点评〗

先前学生已经会用刻度尺、量角器和圆规等作出满足已知条件的三角形,前两节课又研究了三角形全等的几个条件,本节课研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条件,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操作和理性分析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又一判定条件,并利用这一条件进行相关的判定。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还发展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实践操作与理性分析。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教学目标: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到底需要多少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知道: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能否减少一些条件,找到更为简便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显然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如果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另一个角必然也相等.这样,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仍然全等.

能否再减少一些条件?对两个三角形来说,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中至少要有几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才会全等呢?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全等条件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下列探究:

1.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1)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2)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想一想,会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用刻度尺或量角器画三角形,并和周围的同学比较一下,所画的图形是否全等.(1)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7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cm和5cm;

(3)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边为3cm;

(i)这条长3cm的边是60°角的邻边;

(ii)这条长3cm的边是60°角的对边.

你一定会发现,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

思 考: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会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这时,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组元素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可能性极大,但也有不全等的情况。如图: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

两个三角形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组元素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可能性极大,但也有不全等的情况。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上的习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边角边

教学目标:1、会用“SAS ”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中,体会提出判定定理的必要性;

3、通过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讲过,两个三角形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组元素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可能性极大,但也有不全等的情况。本节课开始,我们将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三角形一定全等。如果两个三角形有3组对应相等的元素,那么含有以下的四种情况:

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三边.

我们将对这四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图所示,此时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另一种情况是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

图19.2.1

二、探究新知

(一) 已知两边一夹角作三角形唯一性的体验

按下列条件画一个三角形:如图19.2.2,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这两条线段为边,以这个角为这两

条边的夹角,画一个三角形.

B 2 1A 1

B 1

1 A

B C

图19.2.2

教师一边讲一边按下列步骤作图,要求学生模仿: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它等于4cm;

2、画∠MAB=45°;

3、在射线AM上截取AC=3cm;

4、连结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换两条线段和一个角试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初步体会已知三角形两边一夹角作三角形的确定性,为证明SAS提供实践体验。

(二)SAS证明

如图19.2.3,在△ABC和△A′B′C′中,已知AB=A′B′,

∠B=∠B′,BC=B′C′.

图19.2.3

我们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通过平移重合来实现,由于AB=A’B’,我们移动其中的△ABC,使点A与点A′、点B与点B′重合;因为∠B=∠B′,因此可以使∠B与∠B′的另一边BC与B′C′重叠在一起,而BC=B’C’,因此点C与点C’重合.于是△ABC与△A’B’C’重合,这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由此可得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或边角边).(三)例题选讲

例1如图19.2.4,在△ABC中,AB=AC,AD平分∠BAC,

求证:△ABD≌△ACD.

图19.2.4

证明∵AD平分∠BAC,(已知)

∴∠BAD=∠CAD.(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ABD与△ACD中,

∵AB=AC (已知)

∠BAD=∠CAD (已证)

在上题中AD 是两个三角形都具有的边,我们称之为公共边,在解题时要善于发现和使用。

由△ABD 与△ACD 全等,还能证得∠B =∠C ,即证得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条定理.你还能证得哪些结论?

(四)已知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问题探究

如图19.2.5,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长的线段为已知角的邻边,短的线段为已知角的对边,画一个三角

形.

图19.2.5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那么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此时符合条件的三角形的形状能有多少种呢?

如图中: ∠B=450

,AB=4㎝,AC 1=AC 2=3㎝,但△ABC 1与△ABC 2不全等,由此可见已知两边及

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

1、两边及其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边一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五、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角边角

教学目标:1、会用“ASA ”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中,体会提出判定定理的必要性;

3、通过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当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而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现在,我们讨论: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能全等吗? 这时同样应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如图19.2.6所示,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这两角的夹边;另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

图19.2.6 C 1 C 2 A

教师提问并作图,学生模仿:如图19.2.7,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

图19。2。7 步骤:

1、画一线段AB ,使它等于4cm ;

2、画∠MAB =60°、 ∠NBA =40°, MA 与NB 交于点C . △ABC 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换两个角和一条线段,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由作图可知:这样的三角形是唯一的。 (二)证明ASA 定理

如图19.2.8,在△ABC 和△A ′B ′C ′中,

已知AB =A ′B ′, ∠A =∠A ′, ∠B =∠B ′.

分析:由于AB =A ′B ′,我们移动其中的△ABC ,使点A 与点A ′、点B 与点B ′重合,且使点C 与点C ′分别位于线段AB 的同侧.因为∠A =∠A ′,因此可以使∠A 与∠A ′的另一边AC 与A ′C ′重叠在一起;同样因为∠B =∠B ′,可以使∠B 与∠B ’的另一边BC 与B ’C ’重叠在一起.由于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因此点C 与点C ′重合.于是△ABC 与△A ’B ’C ’重合,这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由此可得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又一种简便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或角边角). (三)应用举例

例2如图19.2.9,已知∠ABC =∠DCB , ∠ACB = ∠DBC , 求证: △ABC ≌△DCB .

图19.2.9

证明:在△ABC 和△DCB 中,

∵ ∠ABC =∠DCB ,

BC =CB ,

∠ACB =∠DBC ,

∴ △ABC ≌△DCB (A.S.A.).

(四)证明AAS 定理(用ASA 定理证明)

思 考:如图19.2.10,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分析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因此有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第三个角必对应相等,于是由“角边角”,便可证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图19.2.8

图19.2.10

求证: △ABC ≌△A ′B ′C ′. 证明∵ ∠A =∠A ′, ∠B =∠B ′,

又∠A +∠B +∠C =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同理∠A ′+∠B ′+∠C ′=180°, ∴ ∠C =∠C ′.

在△ABC 和△A ′B ′C ′中,

∵ ∠A =∠A ′,

AC =A ′C ′, ∠C =∠C ′,

∴ △ABC ≌△A ′B ′C ′(A.S.A.).

于是得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或角角边). 二、课堂练习

三、总结

1、 两个角及这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边边边

教学目标:1、会用“SSS ”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中,体会提出判定定理的必要性;

3、正确使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证明角相等;

4、通过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讨论了两个三角形有两边一角,以及两角一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否全等的情况.

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未必全等(如图19.2.11)

. 最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

等呢?

二、探究新知

(一)验证“SSS ”定理

如图19.2.12,已知三条线段,以这三条线段为边,画一个三角形.

图19.2.11

图19.2.12

教师一边讲一边画图,学生模仿画图: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它等于线段c(4.5cm);

2.以点A为圆心、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线段a(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换三条线段,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二)定理证明

如图19.2.13,在△ABC和△A′B′C′中,已知AB=A′B′,AC=A′C′,BC=B′C′.

19.2.13 图19.2.14

不妨假设三角形最长的边为AB边,由于AB=A′B′,我们移动其中的△ABC,使点A与点A′、点B 与点B′重合,且使点C与点C′分别位于线段AB的两侧,连结CC′(如图19.2.14).因为AC=A′C′,即AC=AC′,所以∠ACC′=∠AC′C.同理可知∠BCC′=∠BC′C.因此∠ACB=∠AC′B.又因为AC =AC′,BC=BC′,由“边角边”,便可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于是可得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第3种简便方法:

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或边边边).

(三)应用举例

例3如图19.2.15,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求证:△ABC≌△CDA.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边讲边板书:

证明:在△ABC和△CDA中,

∵CB=AD(已知)

AB=CD(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方法小结:我们已经知道,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前我们通过探索得出的结论,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均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作为定理.

三、课堂练习

图19.2.15

我们可以将前面探索得到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归纳成下表:

五、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斜边直角边

教学目标:1、会用“HL”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中,体会提出判定定理的必要性;

3、正确使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证明角相等;

4、通过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两个三角形,如果有“边角边”或“角边角”或“角角边”或“边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如果有“角角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两个三角形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如果有“边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也不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当这个角是直角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能否全等呢?

二、探究新知

(一)画图、拼图验证“HL”定理

如图19.2.16,已知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长不相等),以长的线段为斜边、短的线段为一条直角边,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画图,学生模仿:

图19.2.16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它等于4cm;

2.画∠MAB=90°;

3.以点B为圆心,以5cm长为半径画圆弧,交射线AM于点C;

4.连结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直角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比较,所有的直角三角

形都全等吗?换两条线段,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二)证明“HL”定理

图19.2.17

由于直角边AC =A ′C ′,我们移动其中的Rt △ABC ,使点A 与点A ′、点C 与点C ′重合,且使点B 与点B ′分别位于线段A ′C ′的两侧.因为∠ACB =∠A ′C ′B =∠A ′C ′B ′=90°,故∠B ′C ′B =∠A ′C ′B ′+∠A ′C ′B =180°,因此点B 、C ′、B ′在同一条直线上.于是在△A ′B ′B 中,由AB =A ′B =A ′B ′(已知),得∠B =∠B ′.由“角角边”,便可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于是可得: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 .L .(或斜边直角边).

(三)、应用举例

例4如图19.2.18,已知AC =BD , ∠C =∠D =90°,求证Rt △ABC ≌Rt △BAD .

学生先证明,教师边讲边板书:

证明:∵ ∠C =∠D =90°,

∴ △ABC 与△BAD 都是直角三角形.

在Rt △ABC 与Rt △BAD 中, ∵ AB =BA , AC =BD ,

∴ Rt △ABC ≌Rt △BAD (H .L .). 注意事项:本定理使用别忘了“直角”条件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定理与注意事项 五、作业

教学后记:

19.3 尺规作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尺规作图

2、会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会写出主要画图过程

3、学会使用精练、准确的作图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4、通过动手操作画图认识图形的本质,体会图形的内在美

5、通过作图,培养科学细致的学习品质,发展现象思维

教学重点:两种基本作图的作图方法 教学难点: 作图过程的语言叙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会使用刻度尺、三角尺、量角器和圆规等工具方便地画出各种几何图形.本节课,我们将介绍在只使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这两种工具去作几何图形,我们把作几何图形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自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对尺规作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吸引着许多人去探索.这种研究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本节开始,我们将研究仅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过一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这5种作图称为基本作图,几何作图问题一般都是

图19.2.18

(一)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MN 教师边讲边画,学生模仿教师的作图过程

19.3.1

19.3.2

作法:

1、画射线AB

2、用圆规量出线段MN 的长,在射线AB 上截取AC=MN 线段AC 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AOB 教师一边讲一边作图,学生模仿作图

19.3.3

作法:

1、 画射线O ′A ′

2、 以点O 为圆心,以适当长度为半径画弧,交OA 于C ,交OB 于D

3、 以点O ′为圆心,以OC 长为半径画弧,交O ′A ′于C ′

4、 以点C ′为圆心,以CD 长为半径画弧,交前一条弧于D ′

5、 经过点D ′画射线O ′B ′ ∠A ′O ′B ′就是所要画的角

(三)例题选讲

教师一边讲作法一边板书,学生按文字叙述画图,教师再在黑板上作图,学生对比矫正。 例1:已知两边及夹角画三角形ABC a

b

例2:已知两角一边画三角形ABC a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目标:1、会用尺规作图作已知角的平分线并会写出主要画图过程

2、学会使用精练、准确的作图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画图认识图形的本质,体会图形的内在美

4、通过作图,培养科学细致的学习品质,发展现象思维

教学重点: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作图过程的语言叙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二、探究新知

(一)利用直尺和圆规把一个角二等分

1、如图19.3.4,∠AOB为已知角,试按下列步骤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作出∠AOB的平分线.(教师一边讲解作图,一边板书)

作法:

第一步:在射线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第二步:分别以点D、E为圆心,以适当长(大于线段DE长的一半)为半径作弧,在∠AOB内,两弧交于点C;

第三步:作射线OC.

射线OC就是所要作的∠AOB的平分线.

图19.3.4 图19.3.5

学生按照文字叙述作图,比对比矫正。

2、作一个角,再把它四等分,思考作法。

(二)证明作法的合理性

我们可以证明这样作出来的射线是符合要求的,即证明∠AOC=∠BOC.

如图19.3.5,连结EC、DC,

∵OD=OE,

DC=EC,

OC=OC,

∴△OCD≌△OCE(S.S.S.),

∴∠AOC=∠BO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教学后记: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1)

教学目标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③经历丰富材料的学习过程,发展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等能力.

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轴对称的有关概念;

难点: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轴对称的素材(包括图形、实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复写纸;收集有关窗花的素材,并要求进行剪纸----双喜字或其他窗花.

教学设计

作品展示,交流体会

1.作品展示:让部分学生展示课前的剪纸作品(可以将作品粘贴到黑板上);

2.小组活动:

(1)在窗花的制作过程中,你是如何进行剪纸的?为什么要这样?

(2)这些窗花(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注:通过对收集材料、剪纸操作,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为轴对称概念的引出作准备.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交流,更主要的是说出(发现)“对称”.

概念形成

(一)轴对称图形

1.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给它下定义,通过逐步地修正形成“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同时给出“对称轴”.

注:在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后让学生尝试归纳,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对轴对称的理解.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渗透.

2.结合教科书第118页图14.1-1进一步分析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对称轴的位置.

3.学生举例:试举几个在现实生活中你所见到的轴对称例子.

4.概念应用:(1)教科书第119页练习;

(2)补充: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理由.

注:对于一个概念的建立,让学生经历“实物——概括——应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于第二个概念的建立,分两个步骤进行:先观察图形,再进行画图.其目的是突出两个图形和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给出定义,比较合理.

1.观察教科书第119页中的图14.1-3,思考:图中的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操作:取一张薄纸,先对折,然后中间夹一张复写纸,再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图案,取出复写纸后你发现两层纸上的图案有什么关系?

3.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定义.如下图,图形F与图形F'就是关于直线l对称,点A与点A'是对称的.4.举例: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吗?

分组讨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讨论后可列表比较如下:

注:通过讨论、比较,便于进一步理解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参与,改变学习方式,发挥更佳的学习效果.

实践和应用

1.下列图片是生活中的一些建筑物,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

2.下列图形是部分汽车的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奔驰宝马

大众奥迪

3.下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4.请在下图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在横线的空白处设计一个恰当的图形。

注:这是从数字1到7组成的轴对称图形,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较强地观察、辨别能力.

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

1.概念: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对称点.

2.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布置作业

1.选做题

设计1~2个轴对称的图案.

作业的设计从知识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去考虑.

2.备选题:

备选题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的素材.

(1)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按如下方法操作,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设计思想

1.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案,涉及建筑、动物、植物、标志(汽车、建筑)、数学图形等方面,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在这些图案的认识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致力于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

因此,本节课可以考虑也应该考虑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收集材料、图案设计等方式在本设计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处理好概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本设计先让学生收集图案,然后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的概念,再让学生把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情景中,这样的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2.1 轴对称(2)

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②探索并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两个性质.

③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形成数学学习的方法.

④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轴对称的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难点: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两个性质得出的“点的集合”的描述.

教学准备

探究活动所需的木棒、橡皮筋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1.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说出它的对称轴.

图3

图 4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如下图,△ABC 和△A'B'C'关于直线MN 对称

)

3.如图,△ABC 和△A'B'C'关于直线MN 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 、B 、C 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

注:提出问题3并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为下一步的探究作准备,如果学生凭观察得出猜测,那么可以通过下一步的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探究 1.折一折.

要解决问题3,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一个点开始:先将一张纸对折,用圆规在纸上穿一个孔,然后再把纸展开,记两个孔的位置为点A 和点A',折痕为直线MN(如图3).显然,此时点A 和点A'关于直线MN 对称.连结点A ,A',交直线MN 于点P .

注:这里采用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目的是让学生在折纸中体验对称性.先选取一个点进行实验,一是解决一个点,就解决了其他的点,二是从简单入手分析问题本身是我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2.说一说.

观察图形,线段AA'与直线MN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 (让学生能说出如下关系:AP=PA',∠MPA=∠MPA'=90°)

类似地,点B 与点B',点C 与点C'是否也有同样的关系?你能用语言归纳上述发现的规律吗? (对称轴所在的直线经过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

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出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然后把上述规律概括成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3.想一想.

上述性质是对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来说的,如果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之间是否也与同样的关系呢?

(结合教科书第121页的图14.1-5让学生说明)

从而得出: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注:从折一折到说一说、想一想,其意图是把这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科书

学生先思考教科书上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线段代替木条进行画图探究.任意画一条线段AB ,再画出它的垂直平分线MN ,在MN 上任意取点P1,P2,P3(如图4),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 与B 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明理由吗?请与同伴交流.

处理方式:要求学生在独立尝试、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汇报.学生可以量一量、折一折,也可以运用第十三章的知识证明三角形全等.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注:合作与交流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比较缺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

5

问题:反过来,如果PA=PB ,那么点P 是否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探究二:如图6,PA=PB ,取线段AB 的中点O ,连结PO ,PO 与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注:由于教科书第122页上的探究活动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数学问题:“如图6,已知OA=OB ,PA ,PB 满足什么条件时,OP ⊥AB?”这与上述命题的逆命题不完全一致,所以本设计改用直接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以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判定△PAO≌△PBO,从而有∠POA=∠POB =90°,于是PO⊥AB,即PO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得出: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注意:应该从正逆两个角度,结合具体的图形进行归纳)

处理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讲述解题方法,教师给出解题过程.

小结提高

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从知识上:一个概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四条性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从方法上:合作探究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全等三角形).

注:让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当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作业布置

1.备选题:

(1)图8是某跨河大桥的斜拉索,图中PA =PB ,PO⊥AB,则必有AO =BO ,为什么?

(2)如图9,△ABC 中,AC=16cm ,DE 为AB 的垂直平分线,△BCE 的周长为26cm ,求BC 的长.

图6

图8

图9

10

图7

设计思想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更应是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追求和实践的一种目标.本设计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去进行设计,如实践探究、合作探究、折一折、说一说、想一想等.

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又是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本课时非常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在复习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探究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联系,用本课的知识去解释前面的问题等等.

注重知识的应用也是本设计所体现的一个特点.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本身的应用,如增加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习题;二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图片、折纸、木棒、弓箭、斜拉索等.

12.1 轴对称(3)

教学目标

①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画法.

②会画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或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③通过画图和欣赏,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画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对对称轴画法的理解.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我们感觉两个平面图形是成轴对称的,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

问题2: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不经过折叠,你用什么方法画出它的对称轴?

问题1是让学生能说出折叠法验证,这一方面是复习轴对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提出问题2是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引出新课.

学习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两个图形的一对对应点,然后画出以这两个对应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可以了.如何画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

例1(补充)已知线段AB(如图1),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图1

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1)教师启发: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只要找到与A,B两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可.

(2)作图示范.写出作法,根据作法一步一步地作出图形.

(3)解后反思:①在上述作法中,为什么有CA=CB,DA=DB?

②如图2,直线CD与AB的交点就是线段AB的中点,因此用这种方法可

以作出线段的中点;

③你还有其他的方法画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吗?

注: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也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所缺乏的.这里安排反

图2

思,一是有利于对作法的理解,一是有利于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在完成补充

例题的基础上把例题改成练习,不失为一种处理的好方法.

解决问题:

例2(补充)如图3,△ABC和△A'B'C'是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图3 图4

处理方法:启发学生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只要画出点A ,A'的对称轴即可.

注:补充这个例题是为了应用例1的方法,同时也是回答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更可以说是给出一种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通法.

问题:上述提到的都是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如果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你怎样画出它的对称轴?如图5所示的正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图5

实践和应用 1.练习:

2.正比例函数y=2x 的图象与y=-2x 的图象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已知正比例函数y=

2

1x 的图象如图6所示,你能根据对称性作出正比例函数y=-

2

1x 的图象吗?

注:将函数图象与图形的轴对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是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图6

师生小结 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归纳: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

2.画成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的几种常见方法: (1)将图形对折; (2)用尺规作图;

(3)用刻度尺先取一对对称点连线的中点,然后画垂线. 3.有许多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注:通过小结,突出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提炼和延伸. 作业布置 1.备选题:

(1)在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线段、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全集(表格版 ,281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 (表格版)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1)以A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 、△ADC 共2个;(2)以E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 n (n -1) 2 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 n (n -1) 2 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 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A .3<x <11 B .4<x <7 C .-3<x <11 D .x >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 -b -c <0,b -c -a <0,c +a -b >0.∴|a -b -c |+|b -c -a |+|c +a -b |=b +c -a +c +a -b +c +a -b =3c +a -b .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 学 教 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 2016年10月-11月 教师:李治民 第11章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 C B A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一 (4)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一(4) 数学教案:课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复习旧知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斜边是 3、如图,AB⊥BE于C,DE⊥BE于E, (1)若∠A=∠D,AB=DE,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2)若∠A=∠D,BC=EF,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3)若AB=DE,BC=EF,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4)若AB=DE,BC=EF,AC=DF,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Ⅱ.导入新课 (一)探索练习:(画图):斜边与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二)巩固练习: 1、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 2、如图,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 (1)若AC//DB,且AC=DB,则△ACE≌△BDF,根据 (2)若AC//DB,且AE=BF,则△ACE≌△BDF,根据 (3)若AE=BF,且CE=DF,则△ACE≌△BDF,根据 (4)若AC=BD,AE=BF,CE=DF。则△ACE≌△BDF,根据 (5)若AC=BD,CE=DF(或AE=BF),则△ACE≌△BDF,根据 3、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4、如图,B、E、F、C在同一直线上,AF⊥BC于F,DE⊥BC于E,AB=DC,BE=CF,你认为AB平行于CD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出示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4.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2—4,完成下列各题. 【自学反馈】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的三条线段首尾__顺次相接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__边__,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顶点__,∠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内角__,简称三角形的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__△ABC __”,读作“__三角形ABC __”. 二、三角形的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相等__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不相等__的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合作探究】 活动1 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

如图,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条边. ②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顶点: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教师点拨】(1)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的字母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为同一个三角形. (2)角的两边为射线,三角形的三条边为线段. (3)由于在三角形内一个角对着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叫这个角的对边,同理,这个角也叫做这个边的对角.如图,∠A 的对边是BC (经常也用a 表示),∠B 的对边是AC (经常也用b 表示),∠C 的对边为AB (经常也用c 表示);AB 的对角为∠C ,AC 的对角为∠B ,BC 的对角为∠A . 活动2 跟踪训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下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C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 、△DEC 、△BEC 、△ABC 、△DBC . 活动3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 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 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

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 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 (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 (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 教师提问:已知平面内任意一点,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反之,给出一点的坐标,你能在上图中描出吗? 试一试:D(1,3)E(-3,2)F(-4,-1)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初二(7)班和初二(18)班两班比较,初二(7)班学生单纯,优生稍多一些,后进面较小,只有少数学生不思上进,但初二(7)学生思维虽然非常活跃,但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大多数学生不求进步只图贪玩,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开方,进而学习一种新数——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大

到实数。在开方里面,重点是开平方和开立方,出现的无理数都是带根号的数,只要求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而不要求进行有关无理数的运算和化简。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安排:(见下页教学进度登记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com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作业: 课本69面3、4;70面8、9题。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三角形稳定性及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https://www.docsj.com/doc/73915623.html, 〔实验〕1、把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2 、把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会改变。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 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三、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固然好,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也未必不好,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2)

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活动挂架则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四、课堂练习3、课本68面练习。作业:69面5;70面10题。 11.2.1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 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 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投影1] 图1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①剪下∠A ,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 ②把和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B ∠ C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 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一猜想一归纳一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 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数学,共有学生67人。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整理版)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 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 ,(2)从B→A→C ;不一样, AB+A 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 >AB ② AB+BC >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a b c (1) C B A

八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初二数学上册总复习训练 复习内容:第15章《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 本章要掌握的知识: 1.会推导整式乘除法的一些法则,会熟练的进行整式的乘除法。 2.会将多项式进行添括号和去括号。 3.会将多项式熟练的进行因式分解。 本章知识结构: 1. 整式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乘法公式 2.整式的除法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除法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3.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练习1】口答: (1) x3x2 = (103)5= (-3x)3= (2) 105.103.10= (a m)2 = (-5ab)2= (3) -y3y4 = -(x4)3 = (xy2)2 = (4) X m+2.x3m= (a4)4= (-2xy3z2)4= 【练习2】计算 (1)5x2y2(-3x2y) (2)(-2ax2)2.(-3a2x)3 (3)5b2c.(3ab-2b3) (4) (4x2-3x+6).2x (5) 先化简,再求值:x2(x-1)-x(x2+2x-6), 其中x=2 【练习3】计算 1. x(4x-y)-(2x+y)(2x-y) 2. (a+2b)2+(a-2b)2 3. (a-b)2-(a+b)(a-b) 4. (x+y+z)(x-y-z) 5. (x-y-z)2 【练习4】计算

643522332322122132121(1)()24 1(2)6()[()]3 (3)(546)613(4))(0.5)34 m n m m m a b c a c a b a b x y x y x x x y x y x y x y -+--÷-÷--+÷-+÷- 【练习5】因式分解 1. a 2-ab 2. 3a 3+12ab 2-9a 4b 3 3. -8x 4y+6x 3y-2x 2y 4. m(4x+y)-2mn(4x+y) 5. 3a(a-2b)2-18b(2b-a)2 6. x 2-81 7. x 3-4x 8. 25m 2-10mn+n 2 9. 4(x-y)2+12(y-x)+9 10. x 2-4x-5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