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筹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分析评估报告

筹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分析评估报告

筹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分析评估报告
筹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分析评估报告

筹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分析评估报告

第一章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总论

1 概念和目标

1.1概念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集约化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影像(包括其他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

1.2目标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总体上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资料,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放射、超声等)的全面共

享。

2、提供对疑难检查病例的会诊支持。

3、病人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

务,从而方便病人就近就诊,避免了重复检查。另外能够让病人方便地

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影像检查资料。

4、实现科研素材、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

5、可以建立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

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等。

6、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

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第二章医学影像诊断项目建设原则和标准

2.1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2、符合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服务”为本的原则。系统必须能够为

病人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保证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私密性

和安全性,当病人授权时方可调阅和传输。

3、身份识别唯一性原则。系统建设时必须确定一种能够唯一标识本区域内

居民身份的方法。在确定本区域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方法时还要考虑更

大范围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识别的可能,即该标识应具备扩充和向上兼

容的能力。

4、标准化原则。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

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

5、开放和兼容性原则。系统除了需要与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内的有关信息系

统,如HIS系统、医技系统互联互通外,还需要能为更大的区域系统以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和调阅接口。

6、适应性原则。系统必须能够适应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需要,同时要

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预留足够灵活的数据和功能接口,便于今后扩

展。

7、先进性原则。采取业界先进系统架构理念和技术,为方案升级和迁移打

下扎实基础。

8、安全和可靠性原则。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一方面要保障网

络安全,另一方面要保障信息安全,最后是保障系统可靠运行。网络安

全首先要考虑技术层面的安全性,同时考虑管理层面的安全性;信息安

全主要是数据安全,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包括数据不被非法修

改和访问,数据的全面完整,数据的访问和修改可追踪等等,同时,要

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和数据备份策略;可靠性是指第三方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具备在硬件或网络故障时的运行和修复能力,

同时系统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大规模并发、不断扩展条件下的运行可靠性。

2.2标准

1、符合DICOM和HL/7 国际标准。

2、遵循IHE国际规范,特别是ITI、Radiology、Cardiology、Anatomic

Pathology 技术框架(Technical Frameworks)包含的集成模式

(Profiles)。

3、符合XML 1.0标准。

4、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5、符合卫生部颁布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数据标准。

2.3统一架构

1、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所包含的各区域信息子系统必须采用统一

的病人区域主索引MPI(Master Patient Index),使区域内每位病人都有唯一的标识(Identifier),从而减少病人检查记录的重复性,实现各区域信息子系统中病人检查记录的全面、正确的关联。

2、为了保证区域影像信息服务平台上各区域信息子系统的无缝集成,建议

各区域信息子系统采用统一的应用运行(如:Windows)和技术开发平台(如:.NET),统一的数据交互技术标准(如:XML)。

3、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使用统一的开放接口,与区域内应用的其

他信息系统以及上级区域信息系统通信。

4、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采用统一的数据备份和冗灾策略。

5、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采用统一的区域网络安全保障策略。

第三章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基本功能规范

3.1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放射信息系统

3.1.1权限管理

区域内进行影像检查诊断时,要求对多家医院的用户权限进行严格多级设置管理,应实现如下基本功能:

1)支持对多个医院的权限进行授权分配。

2)支持对医院的不同影像检查的报告诊断与浏览等权限的分配。

3)支持对不同影像检查的书写、审核、修订及浏览等权限的分配。

4)所有密码必须加密保存和传输;允许用户修改自己的密码;允许管理员

对某一个用户的密码进行强制重置功能。

3.1.2区域检查数据仓库(Repository)

区域内所有接入医院的患者检查信息、检查申请单信息、相应的检查证据文本(Evidence Document)等集中存储到区域检查数据仓库,进行统一调阅、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内的检查数据共享。必须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

1)患者基本信息与检查信息的采集录入功能,支持与各自医院的HIS或电

子病历系统的无缝集成。

2)DICOM影像Query/Retrieve功能.

3)接受上传与调阅扫描申请单或电子申请单功能。

4)支持备注信息,允许随时录入注意事宜等,并保存为检查证据文本(ED)。

5)支持病理自动追踪与病理诊断报告查阅功能。

6)支持病例类型归档,提供ACR标准代码归类功能。

7)支持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功能。

8)支持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可以病历号、检查号、时间段、检查类型、

患者类型、就诊类别、接入医院、申请科定、申请医生、报告医师、工

作状态等常规查询,同时要支持ACR代码查询;支持患者姓名模糊查

询;支持报告诊断内容关键字查询。

9)对检索结果要有多种形式显示或输出形式,支持用户对列表进行自定

义。

3.1.3报告诊断和浏览

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

1)支持实习报告流程,提交书写医师确认。

2)支持书写报告流程,提交审核医师确认。

3)支持审核报告流程,生成正式报告。

4)支持修订报告流程,可以对审核的报告进行修改。

5)支持报告处理过程与修改内容痕迹记录。

6)支持报告会诊申请,及时提供对疑难病例的支持响应。

7)支持历史或相关检查的报告查询。

8)支持公共书写模板与个人书写模板。

9)支持自定义报告样式模板。

10)支持报告男女性别智能核对。

11)支持左右自动核对。

12)支持紧急报告自动提醒。

13)支持诊断报告网上查询与打印。

3.1.4集中质控

建立整个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建立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

1)技师评片,对摄片质量进行优、良、次、废片评定。

2)集体评片,对技师评片结果进行审定,确定技师评片是否准确。

3)审核医师对书写医师的报告进行评分。

4)报告诊断医师对影像的总体质量进行评分。

5)对照病理结果或病例随访或者更高资历的医师,再对发出的诊断报告进

行评分。

6)支持对书写报告打回重写功能。

7)对优、良、次、废片进行统计

8)对集体评片的审定结果符合率进行统计。

9)对书写医师的报告书写质量进行统计。

10)对技师的影像总体质量进行统计。

11)对发出的诊断报告诊断质量进行统计。

12)疾病智能报卡与统计功能。

3.1.5病例学习

为整个区域的医师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特别一些进修医师与实习生,可以对其关心的报告进行查询浏览并进行对比学习与收藏,应提供如下基本功能:

1)提供书写、审核、修订报告的对比学习功能。

2)查询自己被修订的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3)查询报告结果与病例结果不符的诊断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4)查询报告结果与随访结果不符的诊断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5)查询某医师诊断的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6)查询某一ACR代码归档的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7)查询某一指定关键字(如结核、肺癌等)的诊断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8)支持把自己感兴趣或学术论文等有关的诊断报告加入到电子记事本进

行收藏,提供摘要录入。

9)支持对自己收藏的病例进行导出功能。

3.1.6短信服务

为了使区域中的所有接入医院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要求支持短信通讯功能,应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会诊请求短信通知。

2)已会诊报告短信通知。

3)紧急报告短信通知。

4)打回重写短信通知。

5)其他信息群发通知。

3.1.6远程客户端功能:

提供对入网医院的影像信息采集诊断系统,具备基本的PACS功能。对于小的医院,TDS远程客户端可以作为该医院的PACS解决方案使用。这样能够保证在与中心端医院的网络通信出现故障的时候,客户端医院的影像检查和诊断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1)为病人录入基本信息和检查信息,录入信息存入本地数据库,与入网医院的院内PACS 共享。

2)生产检查列表,可以按日期、状态和其它查询条件过滤;

3)可以从病人信息表中找到复检病人的基本信息;可以与入网医院的院内PACS交换(导入和导出)病人数据(病人信息、检查信息、影像和报

告数据等)。

4)生成Worklist列表,并提供给影像设备。

5)接收影像设备通过DICOM通信传送的影像并根据检查信息校对影像;

6)浏览影像和书写初步诊断意见;

7)为影像检查建立短期(如:三个月)的在线存档;

8)通过FTP向影像服务中心上传影像和检查信息;

9)通过HTTP从影像服务中心下载诊断或会诊报告;

10)必要的统计和管理功能;

3.2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3.2.1基础功能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影像资料(放射、超声、病理、内镜、心电等)的

集中存储和全面共享。

2、支持MPI,实现患者的唯一标识管理,以及患者检查注册表的统一管理。

3、实现区域检查影像的集中归档和传输管理;建设海量影像存储管理中心,

保证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效率,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4、实现影像的检索、提取、以及丰富的浏览功能,并在必要时可以查询患

者检查记录,查看患者资料、检查信息、图文报告等信息。

5、提供远程会诊功能,并能和医技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医技信息系统

向会诊系统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和检验、检查治疗报告单,医学

影像资料索引等诊疗相关信息,并下载贮存会诊病人的会诊结果供临床

调阅,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

6、提供Web方式的诊断和浏览工作站,可以实现专家医生的远程在线办

公,也可以方便病人对自身检查数据的访问。

7、提供病例学习、讨论等功能,建立整个区域的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

给基层医院医生提供学习和培训的平台。医生可以通过平台工具发现、

发掘感兴趣的题材,并记录学习心得。

8、提供丰富、齐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服务,可以为卫生管理决策者的决策

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方面的依据,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系统的应用进行

绩效考核和统计。。

3.2.2接口要求

1、区域影像中心应能够方便地与第三方产商的放射、特检等与影像相关的

信息系统集成,只要该系统支持DICOM和HL/7国际标准,并遵循IHE的

XDS和XDS-i集成模式(Profiles)。

2、区域影像中心应能够通过国内、国际标准与上级和下级区域卫生信息系

统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

3.2.4隐私和安全性要求

1、数据传输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身份认证方式安全、可靠,

所有的敏感信息必须加密。

2、尊重医院对本院病人检查数据的所有权属性,严格保证其他医院遵守对

本院病人数据的授权访问的规定。

3、严格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不同授权级别的医生可以查看相应范围的数

据,对病人数据的访问必须有全面的痕迹记录,可以事后追踪。

第四章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

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房屋和设施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5%,房屋应具备双路供电或紧急发电设施。

(二)根据国标GBZ130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单管头X射线机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20平方米,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4米。双管球X射线机房有效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CT机房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MRI机房不小于80平方米。以上每个机房有合适的控制室和配套设备辅助用房,所有机房建造前必需通过环境

检测,X射线和CT机房符合辐射安全要求。

(三)每台超声诊断设备使用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

(四)心电图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

(五)候诊区大于150平方米,包括受检者等候区、更衣室(处)条件受限的,可将更衣室(处)设在检查室内,做好受检者隐私保护。

五、分区布局

(一)影像诊断功能区。

布局和流程应当满足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具备相应的工作区,包括登记及候诊区、检查区(包括X射线摄影室、CT检查室、磁共振成像检查室以及超声、心电图室,CT室或MRI室附近设放射科专用注射室和观察室等检查辅助用房)、试剂和耗品保存区、医疗废物处理区和医务人员办公区(包括诊断报告室、读片室、影像专家门诊室、远程会诊中心以及医生值班、办公、更衣和盥洗等用房)等基本功能区域。

(二)辅助功能区。

医疗费用结算,以及药剂和消毒供应室等。

(三)管理区。

病案、信息、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部门。

六、设备

(一)基本设备。至少配备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1台;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心电图仪2台。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职业防

(二)急救设备。每个放射检查室都必须配备符合要求并有足够数量的辐射防护用品及基本抢救设备,CT检查室内必须配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及相关药品。

(三)信息化设备。具有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配置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医生诊断工作站,具备PACS/RIS系统和远程会诊信息系统。

七、规章制度

建立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实施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至少包括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影像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各项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放射科危急病报告制度、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远程会诊中心规章制度、患者登记和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以及停电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受检者紧急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抢救预案。机构人员必须参加对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流程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并有记录。

八、其他

(一)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9号)。

(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三)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5公里范围内必须有具备急诊救治能力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并签订救治急危重病患的医疗服务协议,建立绿色通道,保障随时

(五)长期承担其他医疗机构影像诊断任务的应与相应医疗机构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所开展的各个项目应接受省级以上医学影像质控中心组织的质量评价,保证影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六)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检验的影像诊断中心应与相应医疗机构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保障相应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

第五章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主要设备和运营投资估算

第六章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条件

64 排及以上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64 排及以上CT)

(一)严格把握128 排及以上CT 配置条件。配置机构应当具有提供高水平专科疑难病症、急危重症诊疗服务的能力,具有较强人才培养、承担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临床转化能力等。

(二)主要用于全身各器官、各系统常见病、疑难重症的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估等。

(三)具有相应诊疗科目,具有3 年以上的X 线检查和诊断经验。(四)配套设施完善。具备符合环保部门要求和临床需求的场地和基础设施;具备完善的辐射防护设施等。

(五)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放射影像医师、技师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应当与设备数量相匹配。

(六)质量保障措施健全。具有相关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能力;具有健全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等。

(七)社会办医配置应当具备以上第(二)(三)(四)(五)和(六)规定的条件,重点考核人员资质和能力等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相关指标。新建机构相关人员应当具有相应专业技术从业经验。

1.5T 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1.5T 及以上MR)

(一)严格把握3.0T 及以上MR 配置条件。配置机构应当具有提供高水平专科疑难病症、急危重症诊疗服务的能力,具有较强人才培养、承担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临床转化能力等。

(二)主要用于全身各器官、各系统常见病、疑难重症的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估等。

(三)具有相应诊疗科目,具有3 年以上的X 线、CT 检查和诊断经验。(四)配套设施完善。具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专用机房;具有满足电磁防护需要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具有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质量检测、控制设备及应急抢救设备等。

(五)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放射影像医师、技师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应当与设备数量相匹配。

(六)质量保障措施健全。具有相关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能力;具有健全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等。

(七)社会办医配置应当具备以上第(二)(三)(四)(五)和(六)规定的条件,重点考核人员资质和能力等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相关指标。新建机构相关人员应当具有相应专业技术从业经验。

根据《江苏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实施细则》

1.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向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申请配置许可,提交纸质申请材料

2.服务窗口受理时间为每年的3月、7月、11月的前5个工作日。

3.材料合格的省卫健委组织专家技术评审,专家技术评审委托后30工作日完成。

4.省卫健委根据配置规划审查和专家评审意见20个工作日给出是否准予许可。

5.作出准予许可的7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示,10个工作日内颁发配置许可证。

6.取得许可的医疗机构应在2年内完成设备的配置安装。

综合以上取得配置许可的时间最快在3个月左右。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关于筹建XX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关于印发XX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X发改规划【2010】1207号文件精神,为加强XX市医疗资源优势整合,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质量”为原则,加快临床诊治技术提升,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现各医疗机构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目前计划在XX市设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会诊中心,使之能充分整合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总论 1 概念和目标 概念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集约化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区域范围内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影像(包括其他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 目标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总体上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资料,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放射、超声等)的全面共 享。 2、实现对下级特别是基层医院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集中审核,实现区域 内影像设备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从而全面提高区域范围的影像诊断 质量和服务水平。

3、提供对疑难检查病例的会诊支持。 4、病人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 务,从而方便病人就近就诊,避免了重复检查。另外能够让病人方便地 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影像检查资料。 5、实现科研素材、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解决了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医 生工作、培训难以两全的难题,可以使影像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快 速提高业务素质。 6、可以建立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 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等。 7、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 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第二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项目建设原则和标准 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2、符合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服务”为本的原则。系统必须能够为 病人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保证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私密性 和安全性,当病人授权时方可调阅和传输。 3、身份识别唯一性原则。系统建设时必须确定一种能够唯一标识本区域内 居民身份的方法。在确定本区域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方法时还要考虑更 大范围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识别的可能,即该标识应具备扩充和向上兼 容的能力。 4、标准化原则。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 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 5、开放和兼容性原则。系统除了需要与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内的有关信息系 统,如HIS系统、医技系统互联互通外,还需要能为更大的区域系统以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和调阅接口。 6、适应性原则。系统必须能够适应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需要,同时要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 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CT MRI和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 MR、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 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X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阳极靶面。 2.X线图像的特点:A.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 B.X线检查的特点: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 3.X线的主要用途:○1骨关节疾病的诊断○2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3胃肠道疾病的诊断○4泌尿系统的疾病○5其他,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4.X线的特性: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电离作用。 5.软X线定义: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故为~。 6.CR:(计算机X线摄影)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7.DR:(数字X线摄影)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8.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1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2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3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4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 1.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失真度 2.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3.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4.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的组成:足部、直线部、肩部、反转部。

医学影像学重点复习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复习完整版自然对 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课产生X 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叫做自然对比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课认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叫做人工对比 造影的方法:1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注入 间接引入:经静脉注入 X线诊断的应用:胃肠道、骨肌系统和胸部 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的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 多普勒效应: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 后壁回声增强:人体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对声能的吸收衰减不同,衰减系数低的液性囊肿或脓肿,则出现后壁回声增强。 声影:衰减系数高的纤维组织、钙斑、结石、气体等后方则形成声影。骨组织的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

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在长骨可见骨小梁辨析、减少、 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其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 2、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质边缘模糊。 3、骨质破坏 4、骨质增生 5、骨膜异常 6、骨内与软骨内钙化 7、骨质坏死8矿物质沉积9、骨骼变形10、周围软组织病变关节基本病变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 阻塞性肺气肿:X线:肺部局限性透明度增加,,纵膈移向健侧,病侧横隔下降 阻塞性肺不张:X 肺野密度均匀增高,纵膈移向患侧,横隔升高胸膜病变:1、胸腔积液X 肋膈角变钝、变浅或填平,患侧肺野呈均匀致密阴影,有时可见肺尖部透明,并可见肋间隙增宽,横隔下降,纵膈向健侧移位 2、气胸与液气胸;X 气胸区无肺纹理,为气体密度,同侧肋间隙增宽,横隔下降,纵膈向健侧移位 3、胸膜肥厚、黏黏及钙化 4、胸膜肿块 支气管扩张:X 常规X线可表现正常,有时可见肺纹理增多、环 状透亮影,实变影中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 大叶性肺炎:分四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临床: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可铁锈色谈 X 充血期:无明显表现,仅肺纹理增多;实变期:密度均匀致密影。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系统要求规范

实用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一、名词解释 1、韧致辐射:具有高能量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量,在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速所发出的电磁辐射。 2、X线体层摄影:简称CT是X线扫描术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 3、窗口技术:是指调节数字图像灰阶亮度的一种技术,即通过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来显示成像区域,使之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 4、切线方向: 5、反转时间:反转时间仅出现在具有180°反转预脉冲的脉冲序列中,是指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6、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7、MR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1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和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 8、X线对比度:又称射线对比度,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过被照体的透射线形成了强度分布的不均。 9、脉冲序列: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和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10、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应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 11、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12、容积扫描:是指在计划检查部位内,进行连续的边曝光边进床,并进行该部位容积性数据采集的检查方式。 13、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力,是从影像中所能辨认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细微密度差别的辨别能力。 14、伪影:伪影指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结构,同时可能影响诊断的影像。 15、靶扫描:仅对被扫描层面内某一局部感兴趣区进行图像重建。 16、激励次数:信号平均次数,指数据采集的重复次数。 17、感光效应: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IR系统感应多少的记录,并由此决定影像效果。 18、听眦线: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19、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CT扫描。 20、CT值:人体被检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差值。 二、填空题 1、产生X线应具备的条件:电子源、靶面、高速电子流。 2、按检测信号类型分类目前MRI系统使用的成像信号有:自由衰减信号(FID)、自旋回波信号(SE)和梯度回波信号(GRE)。P215 3、散射线的排除方法有消除: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抑制:遮线器、滤过板 4、碘过敏试验方法有静脉注射法、口含试验(舌下试验)、眼结膜法和皮内试验方法等。

最新医学影像技士考试知识点整理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医学影像技士考试知识点整理 我们影像技术专业的报考初级技士时间是十二月十五号至次年元月,考试时间是次年五月,考试分笔试和人机对话。我在家做了几套题,发现考得影像诊断和医学解剖比较多,我总结了一些重点,是常岀现的地方,有些不对的欢迎积极指岀。这些只是部分,我会继续更新……争取一年考过! 碘剂过敏试验方法:舌下试验、皮内试验、静脉注射试验、结膜试验、口服试验 CT的优点:1、密度分辨力高;2、可做定量分析;3、直下的断面图像;4、无层面以外的结构的干扰对比剂的使用:胆道造影一胆影葡胺;消化道造影一医用硫酸钡;心血管造影一泛影葡胺、双碘肽葡胺、甲泛葡糖;脑室造影一空气;尿路造影一泛影葡胺;肾盂造影一泛影酸钠;脑血管造影一泛影葡胺;椎管造影一碘曲伦、碘苯酯;输卵管造影一碘化油 普通CT与螺旋CT : 相同点:X线管连续旋转 不同点:螺旋CT采集数据扫描方式是X线管由往复旋转运动改为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扫描。受检者(检查床)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 螺旋CT的优点:一、提高了扫描速度,减少了运动伪影;二、由于可进行薄层扫描,故可提供较好的三维图像重建的容积数据 CT图像的质量参数:一、对比度与对比度分辨力(密度分辨力)二、高对比度分辨力和低对比度分辨力;三、空间分辨力;四、噪声;五、均匀度属于投射纤维的是内囊和外囊属于脑室系统的是:左右侧脑室、第三四脑室、中脑导水管高血压常见的岀血部位:基底节区临床上应用的X线的特性是:穿透性、荧光作用、感光作用、电离作用透视和摄片各有什么优缺点? 1、透视的优点:1、可以任意转动病人进行多角度透视观察; 2、可观察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 3、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4、立即可以得到检查结果; 5、可以在透视监护下进行介入性操作。 透视的缺点:1、细微病变和厚实部位观察不清;2、不能留下永久记录;3、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大。 2、摄片的优点:1、图像清晰反衬度好;2、细微病变和厚实部位观察清晰; 3、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小; 4、有永久性 记录,供复查对比; 摄片的缺点:1、不便于观察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2、技术复杂,费用较高;3、岀结果的时间较长。 常用的特殊摄影有:体层摄影和软X线摄影 如何做好X线检查的防护? 工作人员的防护:1、充分利用各种防护器材;2、控制原发射线;3、减少散射线;4、定期健康检查; 受检者的防护:1、皮肤至焦点的距离不得少于35cm,非投射野用铅橡皮遮盖,尤其是生殖腺和胎儿;2、缩小照射野。 选择性血管造影:经皮穿刺动脉或者静脉置入导管,在电视屏的监视下,将导管选择性送入靶血管内。注射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 MRI :利用射频电磁波对置于静磁场B0中的自旋不为零的质子的原子核进行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用感应线圈检查技术 获得组织弛豫信息和质子密度信息,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经图像后处理得到磁共振模拟影像的方法和技术。 简述MRI的优缺点: MRI和CT比较,优点是: 1、除了显示解剖形态变化外,尚可提供病理和生化方面的信息; 2、软组织的分辨力比CT高,图像层次丰富。 3、可取 得任意方位图像,多参数成像,定位和定性比CT准确;4、无骨骼伪影干扰,并可直接显示心脏和大血管;5、消除了X 线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且无碘剂过敏之虞。 MRI的缺点: 1、骨骼和钙化病变显像不如CT有效; 2、成像速度慢,费用高; 3、安装有假肢、金属牙套、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能进 行MRI检查;4、可产生幽闭恐惧症。

国家鼓励开办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必备设备一览

继制定《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对县医院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均予以详细规范之后,国家卫计委也要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这一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进行标准、规范化管理了。 日前,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这两大文件均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而由国家卫计委组织制定的。 文件明确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政治地位”: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由于对分级诊疗作用重大,文件要求,各地卫计委逐渐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县级以上医院应与其建立协作关系;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其提供的远程影像诊断服务;鼓励其走向连锁化、集团化。 在设备配置上,文件明确,一家符合基本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至少配备: (一)基本设备。至少配备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1台;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心电图仪2台。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职业防护物品。 (二)急救设备。每个放射检查室都必须配备符合要求并有足够数量的辐射防护用品及基本抢救设备,CT检查室内必须配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及相关药品。 (三)信息化设备。具有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配置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医生诊断工作站,具备PACS/RIS系统和远程会诊信息系统。 附件: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

影像学 一.申请单的书写规范(简单了解) 1.一般资料 2.临床资料(病史摘要) 3.临床拟诊 4.检查部位和检查目的 二.图像观察和分析注意事项 三.影像结果的判读

四.对异常表现的分析六大要素中密度判读的意义

五.X先产生条件 设备结构:真空二极管,电子群,高压造成电子高速运动,阳极把电子转化成X线 六.X线特性在X片上的利用 穿透性与成像有关,荧光效应与显影,胶片变为黑白相间图像有关,摄影效应与摄片有关七.穿透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压高→波长短→穿透力强 八.X片中哪些属于高密度、中等密度、低密度 九.数字成像的优缺点(了解) 十.CT什么是像素,与体素的关系 十一.怎样理解窗技术(重点掌握) 1.CT图像时由黑白灰阶组成,反应了组织密度; 2.密度的高低可以换算成CT值表示,CT值可量化; 3.人体组织和病变范围的变化为—1000到1000,共2000灰阶,但肉眼不能分辨,只能分辨16个灰阶,故相差较小的灰阶肉眼无法分辨。 4.为弥补不足则引入窗技术,设定了上下值为窗宽,设定了中心值为窗位,然后对兴趣区进行观察和放大 十二.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1.质子本身有自旋,但排列紊乱,置入外磁场则会出现正方向和反方向的排列; 2.发射特定

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恢复过程出现纵向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即T1和T2。十三.MRI成像的组织特征参数(了解) P18,表1—2 十四.脂肪、水的MRI特性 水:长T1,长T2。脂肪:短T1,中等略强的T2 十五.流空效应与水成像的区别 水成像常用于胆胰管、尿路 十六.MRI检查禁忌主要是什么 1.体内有金属异物。(最重要) 2.重危病人需要生命监护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者。 3.MRI扫描时间较长,因此无法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及不合作的病人。 4.妊娠早期病人。 5.高温潮湿环境下,高热或散热功能障碍者。 十七.正常表现肋骨常见的变异有哪些 肋骨先天变异:颈肋、杈状肋、肋骨融合 十八.肺解剖的分页分段 肺叶:右肺三叶—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两叶—上叶、下叶 肺段:右肺分10段,左肺分8段,与所属支气管同名 十九.肺叶、肺门、肺纹理解剖与X片的表现 1、肺野:概念: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和CT片上显示的透明区域 分区:上中下野-----第2、4前肋下缘水平线 内中外带------一侧肺野纵行分三等分 肺尖区--------第一肋圈外缘以内 锁骨下区-------锁骨下至第二肋圈外缘内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Word文档仅限参考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 第一章总论 1.X线的特性 (1)X线具有穿透性 (2)X线具有荧光作用 (3)X线具有感光效应: (5)X线在均匀、各向同向的介质中,直线传播 (6)X线不带电,它不受外界磁场或电场的影响 2.CT值 X线穿透人体时,不同的组织密度值代表不同的线性衰减系数μ,一般用它的相对值表示,称为CT值。单位为HU 第二章呼吸系统 前后肋骨相差4个肋间, 如第6前肋相当于第10后肋的高度 ※1.肺野 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透明的区域。 划分:为了便于标明病变位置,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之为三等分,称为内、中、外三带,又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划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2.肺门: 是由肺动、静脉、伴行支气管等构成。构成肺门的影像主要是血管影,在正位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2-4前肋间处,左侧比

右侧高1-2cm。 3.肺纹理 (1)定义:肺纹理是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2)组成:由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等组成、构成肺纹理的主要影像是肺动脉的分支影。 4.纵隔 以第4、8胸椎椎体下缘划两条水平线,分成上、中、下纵隔。 以气管心脏升主动脉前缘之前为前纵隔,食管前缘之后为后纵隔,两者之间为中纵隔。 5.膈 右膈顶较左膈顶高1~2厘米。 肋膈角:指膈肌与侧胸壁之间的夹角。 6.阻塞性肺气肿: X线表现:(局限性和弥漫性) 肺体积增大,肺野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7.阻塞性肺不张: X线表现: 阻塞远端的肺组织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周围结构呈向心性移位。 8.肺实变:(炎性实变) X线表现:密度略高,较均匀的云絮状影,边缘模糊,可扩散至整个肺叶。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 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 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 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 线诊断报告 1、头颅平片X 线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教材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绪论 X线特性。 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X线的基本性质(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人体各部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 X线影像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自然对比: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说形成的灰度对比。 人工对比:认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现状、发展和内容。 2.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X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X线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发生病变时,固有的密度和厚度也随之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使X线图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对比发生变化。 3.CT、MRI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1.获取扫面层面的数字化信息2.获取扫面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3.获取CT灰阶图像。 MRI成像原理: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2.发射特定的RF(射频)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⑴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长骨见骨小梁变细、减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呈鱼脊椎状;疏松谷歌易骨折,椎体可压缩呈楔形。 ⑵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以腰椎和骨盆为明显;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大量未钙化骨样组织所致;承重骨常发生变形,三叶草样骨盆等;可见假骨折线,与骨皮质垂直,边缘稍致密,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 ⑶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破坏原因可由病变组织本身或由其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影像表现: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正常骨结构消失;早期可表现为斑片状骨小梁缺损,骨皮质破坏发生于哈氏管而致扩大,呈筛孔状密度减低影,骨皮质表层破坏时呈虫蚀状;严重时有骨皮质和松质的大片缺失。 ⑷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组织学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影像表现:X线骨质密度增高,或伴骨骼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明显者难于分清骨皮质与松质;发生于长骨可见骨干粗大,骨髓腔变窄或消失。 ⑸骨膜增生(骨膜反应):因骨膜受刺激出现水肿、增厚,并致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下新生骨。 影像表现:X线早期表现为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与骨皮质间可见1-2mm的透亮间隙;继而骨膜新生骨增厚,呈与骨皮质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表现;若引起骨膜增生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间呈三角形改变,称骨膜三角(Codman三角),常为恶性肿瘤征象。 ⑹瘤软骨钙化影像表现:X线表现为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密影,数量不等,可在瘤体内广泛分布或局限于某一区域。 ⑺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死骨。 影像表现:X线坏死早期无异常表现,其后死骨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⑻矿物质沉积:铅、磷、铋等进入体内,沉积于骨内,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 影像表现:X线干骺端内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厚薄不一,成年期不易显示。 ⑼骨骼变形影像表现:X线显示局部和全身骨骼变形,对于适合矫形治疗的骨骼变形可于术前进行精确测量。 2.长骨骨折的基本影像表现和对位对线关系、脊柱骨折的影像表现。 长骨骨折表现:骨的断裂多为不整齐的断面,断端间呈不规则透明线,称骨折线。骨皮质断裂端显示清楚整齐,骨松质断裂表现为骨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与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与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她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与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

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与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与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与消毒供应室的,应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试题A卷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考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解剖学姿势: 2.MR水成像: 3.造影检查: 4.增强扫描: 5. 伪影: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医学影像技术包括、、、、等。2.头部摄影的基准线有、、、、。3.普通X线检查主要指和。 4.数字X线检查技术包括、。 5.优质X线照片条件有、、、、。6.静脉肾盂造影时,注药完毕后于,和时各摄肾区片一张。7.CT值的单位,取窗宽为100,窗位为0时,其CT值范围为,当窗位为40时,其CT值范围为。 8.按显示回声方式,将超声仪器分为、、、、等。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下列栓塞物中那一种是可吸收的栓塞物() A.明胶海绵 B.无水乙醇 C.螺圈 D.可分离球囊 2、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最好发部位为() A .基底节区 B.丘脑 C.颞叶 D.脑桥 3、下列描述符合颅内动脉瘤的是() A.好发于脑底动脉环 B. 无血栓性动脉瘤CT平扫为低密度 C. 与海绵状血管瘤同属血管畸形 D. 不是蛛网膜下出血常见原因 4、肾脏平片,肾轮廓能显示的原因是() A、密度比周围高 B、密度比周围组织低 C、肾周围包有脂肪垫 D、肾脏内有尿液 5、在肝脏的影像检查中,下列哪一方法为首选?

A.MRI B.DSA C.ECT D.CT 6、子宫输卵管造影时,常用的对比剂是() A空气 B钡剂 C碘化油 D泛影葡胺 E盐水 7、右前斜位时,X线从患者的()侧摄入体内。 A 右前 B 右后 C 左前 D 左后 E 右侧 8、以下哪项是CT的后处理技术() A增强扫描 B 造影检查 C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D 多曲面重组 E 窗宽窗位 9、结肠造影检查前的准备有() A 碘过敏实验 B 清洁灌肠 C 镇静安定 D肌注654-2 E 无需准备 10、腰椎侧位摄影时,X线经()射入。 A髂嵴向上6厘米处 B髂嵴向上3厘米处C脐孔向上6厘米处 D脐孔向上3厘米处E脐孔 11、不属于股骨检查体位的是() A股骨正位 B股骨侧位 C股骨轴位 D股股颈前后位 E 股骨颈仰卧水平侧位 12、有关乳腺摄影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需要加压 B、使用单乳剂胶片 C、使用高速增感屏 D、常规摄取轴位和侧斜位 E、依发育期确定曝光条件 13、外伤性颅底骨折,禁止使用的摄影体位是() A、颅底侧位 B、颅底颌顶位 C、头颅汤氏位 D、头颅半轴位 E、高颈椎颅底侧位 14、腰椎椎弓峡部断裂,正确的摄影体位是()

(完整版)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下

影像诊断大四下第七章消化系统和腹膜腔1、消化道首选检查方法:钡剂造影2、右前斜位观察食管的常规位置,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从上至下为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3、胃一般分为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及胃小弯和胃大弯。胃的形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牛角型②钩型③瀑布型④长钩型4、胃服钡后排空时间2—4h;服钡后2—6h钡的先端可达盲肠,7—9h小肠排空;服钡后6h可达肝曲,12h可达脾曲,24—48h排空。5、食管壁厚度3mm,胃壁的厚度正常在2—5mm,小肠壁厚度约3mm,回肠末端肠壁厚可达5mm,正常结肠壁厚3—5mm 6、龛影:是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烂,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于腔外的钡剂影像。7、憩室:是由于钡剂经过胃肠道管壁的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影像,或是由于管腔外邻近组织病变的粘连、牵拉造成管壁全层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像,其内及附近的黏膜皱襞形态正常,称之为憩室8、充盈缺损:是指充钡胃肠道轮廓的局部向腔内突入而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9、胃肠道粘膜皱襞的改变:①黏膜皱襞破坏②黏膜皱襞平坦③黏膜皱襞增宽和迂曲④黏膜皱襞纠集⑤胃微皱襞改变10、

食管贲门失迟缓症X线表现:①食管下端自上而下逐渐狭窄呈漏斗或鸟嘴状,狭窄段长短不一,边缘光滑,质地柔软,粘膜皱襞正常,呈光滑的细条影状②钡剂通过贲门受阻,呈间隙性流入胃内,呼气时比吸气时容易进入胃内③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扩张,扩张程度与贲门狭窄程度相关④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代替原发蠕动的是同步低频幅收缩,遍及食管全长,此外,尚有第三收缩波频繁出现⑤并发炎症及溃疡时,则粘膜皱襞紊乱,出现溃疡龛影11、环形征:食管平滑肌瘤造影时,当钡剂大部分通过后,肿瘤的上、下方食管收缩,肿瘤处食管似被撑开,肿瘤周围钡剂环绕涂布,其上、下缘呈弓状或环形,称为环形征12、早期、进展期食管癌病理分型及影像表现答:早期食管癌:癌浸润至食管粘膜,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统称为浅表食管癌,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为早期食管癌。⑴早期食管癌X 线表现:①平坦型:切线位可见管型边缘欠规则,扩张性略差或钡剂涂布不连续,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或大颗粒状,提示癌性糜烂。病灶附近粘膜粗细不均,扭曲或聚拢、中断②隆起型:病变呈不规则状扁平隆起,分叶或花边状边缘,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之充盈缺损,可有溃疡形成。③凹陷型:切线位示管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

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房屋和设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