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

湖北省竹山县双台乡中心学校陈宗文新课标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宽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是有差异的,所以,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两项原则:一是内部动力原则。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二是适应与转化发展原则。“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做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每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分层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层次,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层次,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层次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2.授课分层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层次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层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层次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层次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要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层级学生回答相应层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层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层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层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越级答问和越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成绩。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层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层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层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层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层条件(如越级提问,越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层。对部分不能升层,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层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层和降层措施。这种定期升层教育活动,一学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层。调层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的操作要义: 1.分层编组、按组定标。 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智能实际,按学科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不同的学习竞赛小组,分组的目的是适应学生学习要求,便于教师辅导,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引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组不打破学生座次,不宣布学生等级。分组后根据教学大纲向各组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只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和对每组人员分别要求的方法,不但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而且能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希望;学生强烈的荣誉感,好胜心又激励自己向目标迈进。同进鼓励组内竞争,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奖励并恰当调整其要求,符合学生好胜心理,能培养学生的注意、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进一步诱发学生内动力。 2.分层教学,教师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控制论原理和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分成几个相应的教学层次。 在统一授课,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保证低层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适当分层发散学生思维,使上等生“吃得饱”、下等生“吃得了”。实际上,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食量”(接受能力)不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尽可能达到每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如在教学第十一册数学第五页“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可分这样三层画线段图教。①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多少块?②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还剩多少块?③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修码头用去剩下的1/4修码头用去多少块?先集体授课第一层,布置低层组学生练习适当作业,再分别引导中、高层次组学生学习第二、三层知识(不要求全部掌握),并布置相应的作业。然后回过头来检查和指导第一组学生学习情况(要求人人过关)。在分层教学中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特别是对低层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导,牵着低层次学生“过河”,指导高、中层次学生“过河”,为每个学生掌握新知识内容,达到知识的彼岸,开发学生智能创造了条件。 3.分层辅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反馈,利用复习课和练习课按复式班教学形式进行分层辅导。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分这样三层辅导不同层面的学生:①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的与联系?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分析学情,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所以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指向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则比较细化具体与灵活,往往指向单个的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对一具体实施过程的谋划就是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

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宗平(执笔)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学,有一大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英语分层教学是以我校教学现状为背景的教学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它的有效实施能为我校英语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校实验班的老师爱岗敬业,教学基本功扎实,并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分层教学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它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的是“大众化”教育。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策略”的理论,他认为,“世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分层教学的人文性。“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

中小学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根据概念的不同可采取相应的方法。 (一)从实际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低年级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凭着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它的讲授方法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坚持直观的原则。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密切时,不需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加以引申、指导,便可引出新的概念。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桶油重100千克,3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就是求100千克的3倍是多少?12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100×12,就是求100千克的12是多少?34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4,就是求100千克的34是多少,由此得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引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教者省力,学者易懂。 (三)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通过10÷3=3.3333……和70.7÷33=2.14242……两个计算引入,倒数的概念可通过1/5×5=1及2/7×7/2=1引入。 二、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的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描述性的概念,主要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内涵上下功夫。对定义性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讲明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达到完善。即在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学时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如,

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

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 我觉分层教学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比如说在我们学校就开设两个重点班和四个普通班,还有其他的班,这就使得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那种不甘人落后的心理。然后去努力的去学习,去追上他们,或者甚至超过他们。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以前是普通班的,但后来被放到了重点班之后,我发现我们以前班的那些同学他们都开始都认真起来了,课外活动出去玩耍的也少了。另外在我们班上还是嗯老师会分层进行教学。老师让那些学在前面的学生就会自行复习,然后用剩下的学生就会跟着他讲题做一些最基本的训练。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率的。既不耽误那些好学生,嗯,不必要在这些很基础的题上浪费时间,也能够使得这些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嗯基础。 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

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什么是探究法、发现法?二者之间是何关系?这些问题在欧美国家的学者中间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把二者加以区别,有的学者则不加区别。区别的理由是运用探究法,强调的 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所以,它注重过程而不注重 结果。有如美国学者汉森认为:“探究学习的一个极其明显的优点是所有参加的人都要积极参 与学习过程。当然,这也并非探究学习所特有。其他的许多教学方法如模拟游戏、个别教学、 发现学习法和问题解决法等多要求参加者大量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探究学习要求更高。”而运 用发现法,重在学习者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它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不区别的 理由是探究学习实质上也是发现过程,也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结果,而发现学习也就是探究未知 世界的过程,也不强求结果。比如,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认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去发现 概念的涵义,分析本人所收集的资料,最后形成结论的这种形式的探究,可称之为探究学习。”科勒涅克指出:“发现方法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充分地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侧重点 与其说在于学习经验的产物或成果,不如说在于学习过程本身。” 为了便于研究和操作,本章是将探究法归入发现法体系。那么,什么是发现教学法呢?概括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源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理解发现教学法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他必须发挥他 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指出:“学校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 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所以,学生的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学 习需要学生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发现的主动性。” 汉森也指出,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 力去解决问题。”

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 1.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表现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⑴ 个体内的差异 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反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程序设计时颇感吃力;有的同学兴趣在计算机的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不感兴趣。 ⑵ 个体间的差异 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A学生比B学生上课时思维要敏捷;C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D学生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 ⑶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异 有的同学家里有计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有的同学甚至参加过各级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而有的同学则从未接触过电脑,一切从零开始。正因为一个班上学生现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才给整个班级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⑷ 态度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 如果对如此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 2.解决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存在个体差异的方法——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3.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⑴ 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 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 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这就是说,在学生的语文素质结构诸要素中,“说”是关键要素。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注意发挥“听”“说”对思维、读写诸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 “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 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时下,课本剧像一股和畅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态的丰富活泼,观演关系的天然和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每天局限在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天地相对窄小,老师每天一成不变的讲解课文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于学生排练成课本剧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组教学法

小组分层教学法 海孜中心学校数理组 由于我们海孜中心学校地处农村,家长对小孩的教育不够重视,放任自留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基础千差万别,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单从掌握的知识角度讲,可以有初中水平,小学高年级水平,小学低年级水平。如果同一尺度,同一要求,有一半以上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有些中等程度的学生可能也会下滑。分层教学能够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此我校在学习了杜郎口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组分层教学法,以八年级数学为试点年级。具体做法如下: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三组,即学优生(A)、中等生(B)、学困生(C),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各组学生的不同要求: 首先将学生按平日成绩划分为A\B\C三组,宣布不同要求: C组学生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 B组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

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 组习题及部分B 组习题; A 组学生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 、 B 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 、 C 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小组分层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如图: 备课环节 挖掘教材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 实际差异科学地制定分层目标,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就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就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与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与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与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就是实现她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就是现有水平,二就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与“教学最佳区”,教学就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就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吕彬 前言:学习数学,离不开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所有数学的内容的展开,都是基于数学概念之上。可以说,数学概念就好比数学的肌体上的细胞。引导学生学好概念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基础,理解数学思想,是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增强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和作用,因此,重视概念教学,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方向,明确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开始学习一门学科时就产生极大的热情,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数学中的概念都相互联系,由简到繁自成体系的 数学的概念之间既存在着差异,又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构织了数学本身严谨的系统。数学的发展又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由简到繁的过程。 (三)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 数学的任何对象,都是以该对象的概念为出发点,进而探讨研究对象的判定和性质的。所有定理法则的逻辑推导,都是以相关概念为基础的。 (四)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许多数学概念不但为学习数学所必需,而且也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工具。 二、概念的教学阶段 概念教学一般分为“引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下面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阶段进行展开说明。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引入方法。 1.以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分层教学策略

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开放教学的探索 浙江省缙云县水南小学/樊丽恋 从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阅读教学一直是费时多收效少的老大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只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过分强调“以本为本”,而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富有情趣或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要改变这些现状,我认为实施开放型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 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目标,现以《大熊猫的故乡》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在目标定位上,我认为除了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大熊猫温雅的个性,深切感受到大熊猫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故乡而可爱,故乡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保护环境,共唱天堂般的生活。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开放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蜂窝状”,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状。这些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以往拘束、单一的座位形式,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开展多向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尽量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理解吗?”……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总是适时提供某些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如:上课时,允许学生“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发言,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板书时,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如上《詹天佑》时,我是这样做的: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中分层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方法浅析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是新课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些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数学实际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从而尽可能多地采用多种方法来适应小学生的发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就打好数学的基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就对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发展分析和探索 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及想象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掌握的能力不一样,因此分层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就从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 一、分层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必要性 分层教学就是人们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其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进展,使他们能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达到学习的最优化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分层教学方法承认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由于受先天遗传基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同一种方法教学,就不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吃力,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枯燥乏味,随着时间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同时还可能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和抵触感,特别是小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本来就弱,如果产生这种心理,这将会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采用分层学习的方法,不但可以使每个学生适应数学课程,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为小学生打下数学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以往的基础上获得进展,这中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分层教学方法 1、综合分层法 在实施数学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具体的了解和分析,可以通过测试、观察和谈话等方式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对每个小学生可以按照a、b、c三个层次来分层,然后将每一层次的学生座位排到一起,便于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对于a层优等生,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对于c层差等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解答,从而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英语分层教学法

英语分层教学法 江西都昌县慈济中学黄少华黄云雷 课堂教学的主要缺点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又缺乏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许多教师尝试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针对性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一、循序渐进及趣味性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的教学就十分重视循序渐进和以趣激学、《学记》中就有:“学而不躐、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南宋大教育家的朱熹亦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循序渐进和以趣激学的重要。 据此,我们在预先不告诉学生真相的前提下,按对高中学生摸底的英语成绩,将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同时釆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即统一进度,不同要求:(1)差生,只要求他们在掌握基本词汇,理解教学内容,能应用简单的英语就行。(2)中游生,要求他们在(1)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较难的阅读和写作训练。(3)好生,要求他们在(2)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较难的听说训练,严格训练用英语思维;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巧妙地规定不同难度的任务,设置不同程度的提问,规定不同程度的作业任务。迅速找出各层学生的优缺点,逐渐熟悉全体学生。利用学校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幻灯机、语音室、闭路电视、音频发射装置等设施,设计和组织有趣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英语教学。如:生动的场景动画,戏剧表演,故事讲述,即兴演说、场景对话、生活写真、幽默漫话、提问抢答、英语小竞赛等。每次教学活动尽力做到气氛活跃,以趣激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周,每半月,每月都举行一次竞赛性听说读写测试,这样既能激起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趣,教师又能从中分析评估学生们的进步情况。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的实施。 二、成就激励法。 学生的成就感又称“成就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正如苏霍姆斯林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人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要求各位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分层设疑激学,设计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产生动力,推动学习。如:对差生提出:“right or wrong?”、“what ?”、“when?”、“where?”等问题;对中游生提出:“How?”、“why?”等问题;对好生提出“what differences?”、“exatly speaking”、“what different opinions?”等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了,解决成功了就及时表扬,激励;使其产生自信心,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周一测试,半月一考评,每月一考评(包括听、说、读、写),以得分量化评估。每次测评后,指出学生的弱点,提出解决办法;大力表扬优点,发扬优点,克服困难,乘胜前进。经这一阶段的教学,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较快的进步。尤其是后进生,在扎实基础方面,会向前猛跨一大步。 三、适时量质转变进档。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及探究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与探究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数学素养差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认为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普通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必要保障.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觉得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在以下方面作些努力与探索: 一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概念的同化与系统性 从概念的同化来说,要想掌握新概念,学生必须掌握那些作为定义项的概念,从新概念的形成来说,学生必须具有刺激模式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否则,就不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数学概念,应事先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例如,学习“平行六面体”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四棱柱”、“棱柱的底面”、“平行四边行”等概念,这样就为学生正确理解的掌握“平行六面体”概念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扩大概念的记忆库,建立概念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等,建立概念的“树”状结构和“网络”体系. 二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浅谈分层教学的策略

浅谈分层教学的策略 根据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施教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一种发展,它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前提而实施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上,根据初中数 学教学的流程,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学生分层 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 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学 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 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 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 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 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 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 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 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 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1)按课型确定分层 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 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 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而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 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2)按教学内容分层 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 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 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 学生选用。 (3)提问分层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 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 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是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学科兴趣和爱好,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学科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学科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