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那个曾经的湘西湘西

那个曾经的湘西湘西

那个曾经的湘西湘西

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沈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
沈亦然。其重要的散文作品《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以及小说《边城》等,都是1930-1940年间所作。他是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一文不名,1920年代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倒是1939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在1943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到了1949年后,由于政治原因,他更全身心转入古代服饰研究,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了。
湘西美得让人伤心,因为美都是脆弱的,让人发愁的,就连沈从文自己的文字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泄露出灰蒙蒙的怆然来,“去乡已经十八年,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梗概

在《边城》里,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善和美的化身。70多岁的老船工50年如一日,勤奋地为人们摆渡,也从来不多收一文钱。场面上的头面人物船总顺顺,并不恃财傲慢,而是一位古道热肠的通达之人。天保、傩送兄弟俩虽都爱着翠翠,但没有争斗而是以对歌的传统方式公平竞争。杨兵马并不记恨早年追求翠翠母亲而遭拒绝,老船工死后,他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和唯一信托人”。17岁的翠翠更是一个勤劳、能干、美丽,心灵纯净得犹如一泓清水的少女。总之,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淳朴、亲善、宁静、和睦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情的赞美诗。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但写书的人一定明白,书中的人物一定明白。翠翠是恬静温柔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为水晶”,人又乖,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这点在翠翠的爱情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白桦木和菩提榕,长在翠翠生命里,变成了沉默秀拔的傩送,和豪放不羁的天保。爱上同一女子的两个汉子,换到古代,该血染山河兵戎相见一场,换到现代,该势不两立各谋生路一回。换到世外桃源湘西边城里的亲兄弟,只好情义两难,九死一生。他死了,他走了。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

白对傩送的衷情,她神往为爱情而性格强硬的母亲,幻想着能像她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这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不能忘记”;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辞的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她会把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
翠翠也是纯洁天真和善良淳朴的,老船工的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显然在翠翠这里受到了遗传和继承。


就像大老,喜欢上了翠翠,于是直接去向祖父说明:“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能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成天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
 
翠翠与他是有过巧遇的机缘的。就在端午节的晚上,翠翠久等祖父不来,却遇上了捉鸭子回来的二老。短短的几句对话,在翠翠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每每想起,都会让翠翠突然地沉默下来。这样的情感,就应该是爱了吧。
二老亦是勇敢的,当知道自己的亲哥哥也喜欢翠翠时,他仍然能够直截了当地去向哥哥表明自己的心迹。更重要的是,他显然比大老更了解翠翠的心意,因为他选择的是走马路,就是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二老是成功的,他的歌声让翠翠在睡梦中都能感觉到甜蜜。于是,一份同样的感情是明明白白地存在于两人的心底了。并且,一旦存在,就不可动摇了。

 爷爷
一个爱极了孙女的爷爷,仅只想为她寻个好人家的爷爷,他笨拙,但朴实,他揣着心事,想促巧不留痕,仅此而已,而且也仅是怕震惊了或者伤着了年幼的疼惜的孙女,只是想找一个妥当的方式而已,他绝不会心存恶意或者投机,可却不被年青人待见,也顺带成了他们的心结。在一个雷雨之夜死去,心里是多么孤苦,看完小说我心里最疼爱的人不是翠翠,而是这个“爷爷”。

为何总要等到失败才会明白曾经犯下的过错;为何总要等到失去时才会明白自己真正的向往;为何总要等到肝肠

寸断才会开始了解人生……
从表面上看,这也许是一个悲剧,天保,爷爷的相继离世,傩送的出走,翠翠日复一日的等待。可我却觉得,这是一部幸福的小说,因为,所有的人心中都已被爱填满,他们带着爱生活,带着爱逝去,带着爱离开,带着爱等待。因为爱,他们选择了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因为爱,他们留下令人怅然神伤的过往,也因为爱,翠翠的等待才会被点缀上期待幸福的纹理。
两代人
翠翠母亲和翠翠的爱情故事仿佛如出一辙,两个相互爱恋,但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落得一个悲伤的结局。这样悲剧的爱情和整个故事之前的风格是完全不一致的,是被压抑的,并不轻松欢快。翠翠的母亲为什么不能和那个军人结婚呢,我无从得知;翠翠喜欢傩送,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其实只要翠翠说她喜欢的是老二就好了,但是不说出来,仿佛是不能说出来一般,是因为爷爷比较希望翠翠和天保在一起么,我亦无从得知。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不能言说之处好像都有那么几分荒诞。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说的。他本来就是至情至性的人,这样的情话说出来却是淡然的,并不显矫情,仿佛自从开天辟地起,这份感情就摆在那里,只是恰恰好说了出来。翠翠的感情也是这样,只不过要比沈从文自己的情感要娇羞一些,同样的自然,浑然天成,但是并不缺乏机缘巧合,就是那么好,就是那么巧。刚刚好就遇上了你,刚刚好翠翠就只爱傩送。
最后一句最是精巧,“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初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是越看越精彩,经得起琢磨。回味起来也是意味深长的


这份执着,正如翠翠的父母。
《边城》象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的风格。

而边城中老老少少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品格,大概也与水相关联吧。在沈从文的笔下,这里的人们勇于担当起自己的命运,绝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不需要别人的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而我,也渐渐明晰,平凡的日子里,并不会总充斥着大悲大喜,更多的是单纯的寂寞,也开始尝试着静默地观察着身边所有人的生活,跟随着生活去学习如何生活,最朴素的认知也许才是生活的真谛吧。
在《边城》

淡然的叙述中,也使人体悟到生命中不可超越的界限,不可抗拒的因素,但这一切,如沈从文所写,都不可言说,一说,便心猿意马,难觅踪迹了;必得以超越肉体的自我直面宇宙与人生真实的本体,在虚无中达成灵魂的澄澈与空明。
边城并不是沈从文的故乡凤凰,而是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茶峒。


美丽总是愁人的。
 

文字的朴实掩盖不了背后蕴藏的悲痛 在那样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下 一个多民族混居的条件下湘西人一代代的繁衍生息 而他们的心态是那样的平和 那样的安闲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突然心里一酸。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看边城的时候,一直是麻麻的感动。 那样的画面。 翠翠在梦里,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 二老要为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 而大老却死了。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花落。 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老人终于随着白塔的坍塌离去了。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边城,让心安宁。 却再不是现实。 跟人谈起梦想。
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 翠翠却是是湘西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不知道“传说”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因为传说在我的眼中,远远不足以表现翠翠的美丽。传说这个词语,用在翠翠身上,少了一份灵气,也少了一份善良和纯真。传说让我们想起白娘子轰轰烈烈的爱情和梁祝化蝶的凄怨,却不能表达出我们的翠翠的灵秀。翠翠是湘江的水,灵秀,美丽,纯净。
结尾

白塔,渡船,吊脚楼,这是沈从文带给我们的边城;寂静,自然,清闲,这是沈从文心中的故乡;健壮,黝黑,爽朗,善良,这是沈从文梦中的生命。这一切的一切,也是沈从文一生难以割舍的情丝……
《边城》是湿的,翻开的纸张仿佛都已被湘西常年不散的雾气打湿,轻阖双眼,梦中的边城有繁华的码头,干净的小街,斑驳的砖墙,坚硬的青石……这梦,因沈从文而越发清晰,可以嗅到端午粽子的糯米香气,可以看清那渡船数十年来累积的水印,可以听到龙舟比赛激昂欢快的鼓点,甚至可以触碰到那略带湿意却坚实的草地……
弥漫整本书的是一种淡淡的哀伤,不同于川端康成的

冷静,而是另一种平实。静静的如同世代在茶峒流淌的酉水,送走了一代代最朴实善良的人们,见证了一段段最淳朴真实的悲欢离合,而今,他们都走了,却只剩下这条河缓缓地道出曾经的誓言和承诺。

边城,这个美丽的桃源只存在与我们的脑海中,这些善良充满爱的人们只生活在我们的梦境中。翠翠的妈妈与士兵间凄美的爱恋:翠翠与爷爷之间温馨的关切;大老二老之间坚不可摧的情谊;更不用说贯穿整本小说之中,天保傩送翠翠之间朦胧青涩却真挚的感情。这是一方充满爱的土地,这是一群最最可爱无私的人,这也是沈从文沉埋心中已久的梦。
我们可以试想,假若这些人当中哪怕有一个自私的人,故事的结局都不会是如此。那个人也许是天保,也许是爷爷,也许是顺顺,于是,翠翠会安安稳稳的嫁给天保,傩送会娶团总的千金,继承碾坊;那个人也许是傩送,也许是翠翠,于是,翠翠从此会幸福的与自己所爱的执手偕老。可是,他们没有,他们只是一直尽着自己的努力,让一切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但结局却是如此……我想沈从文的意思远远不止是想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隐藏在那淡然清新文字的背后,是一腔炽热的情怀,寄居在那波澜不惊故事背后的,是一把浸满悲痛的辛酸泪。为何如此多我们引以为傲的品格会浓缩成这样一个尾声。也许,这就是沈从文的无奈,对于人生的心痛,对于人性的无奈。或许人性就是如此,我们永远都无法回避其中的弱点,翠翠的故事只是一个放大了的特例,却又反映出我们的人生。于是,最后,无奈的爷爷,无奈的傩送,无奈的顺顺,无奈的翠翠,无奈的沈从文还有无奈的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