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传染病学复习题与答案重点

传染病学复习题与答案重点

传染病学复习题与答案重点
传染病学复习题与答案重点

传染病学复习题与答案

1.HBsAg

即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包膜上的抗原成分,由 S 基因编码。可在受感染的肝细胞内大量合成,释放到血液或其它体液中。 HBsAg 阳性表明存在现症 HBV 感染。

2.慢性 HBsAg 携带者

血清 HBsAg 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无明显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乙肝主要传染源。

3.戴恩颗粒 Dane

即完整 HBV 颗粒。属嗜肝 DNA 病毒科的一员。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内含 HBsAg ,核心部分含环状双链 DNA 、 DNA 聚合酶、核心抗原和 e 抗原。4.HBV DNA

乙肝病毒核酸,位于 HBV 核心。

有2型:游离型 HBV DNA 几乎与 HBeAg 同时出现于血液中,是 HBV 感染特异、直接的指标(有复制、传染性大);整合型 HBV DNA 见于慢性 HBV 感染,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可导致乙肝复发或癌变。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标。

5.窗口期

自限性 HBV 感染时,血清中抗- HBc 出现于 HBsAg 出现后 3 ~ 5 周,当时抗- HBs 尚未出现, HBsAg 已消失,只检出抗- HBc 和抗- HBe ,此阶段称为窗口期。

二、填空题

1. 根据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和肝硬化。

2. 急性重型肝炎的常见临床症状有黄疸、发热、腹胀、呕吐、肝浊音界缩小、出血、肝性脑病等。

3. 甲肝病人在起病前 2 周和起病后 1周,粪便中排出HAV最多,病人应按肠道传染病常规隔离。

4. 甲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清抗- HAV;乙肝传播的非注射途径主要指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预防乙肝的主动免疫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

5. 甲和戊型肝炎经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和丙型肝炎经体液为主要传播途径。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4个开放读框分别为S区、

C 区、P区和X区。

三、最隹选择题

1 .哪一项 HBV 血清标志物反映乙肝传染性强( A )

A.HBeAg(+) ;

B.HBsAg(+) ;

C. 抗 -HBe(+) ;

D. 抗 -HBs(+).

2 .具保护作用的乙肝病毒抗体是(C)

A. 抗 -HBc ;

B. 抗 -HBe ;

C. 抗 -HBs ;

D. 抗 -S1 ;

E. 抗 -S2.

3 .缺陷病毒是指(D)

A. 戊型肝炎病毒;

B. 甲型肝炎病毒;

C. 乙型肝炎病毒;

D. 丁型肝炎病毒

4 .以下哪项不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重症化的指标

(C)

A. 血清转氨酶( ALT )明显增高;

B. 胆红素突然明显增高;

C. 明显的肝病面容、肝掌和蜘蛛痣;

D. 突然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E. 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

5 .以下那一项不是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暴发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E)

A. 极度疲乏;

B. 深度黄疸;

C. 有出血倾向;

D. 恶心呕吐;

E. 大量腹水 .

6 .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肝炎肝功能重度损伤的指标

(D)

A.ALT>10 倍增高;

B.TBIL>85.5 umol/L ;

C.A/G ≤ 0.9 ;

D. 凝血酶原活动度( % ) 71-79.

7 .淤胆型肝炎的黄疸属于(B)

A. 溶血性黄疸;

B. 肝内梗阻性黄疸;

C. 肝外梗阻性黄疸;

D. 体质性黄疸 .

8 .淤胆型肝炎除血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外,临床症

状特点为(B )

A. 黄疸重,自觉症状重;

B. 黄疸重,自觉症状轻;

C. 黄疸轻,自觉症状轻;

D. 黄疸轻,自觉症状重 .

9 .哪种药物可用于乙型肝炎的的病原治疗?( E)

A. 氧氟沙星;

B. 利巴韦林;

C. 吡喹酮;

D. 氯喹;

E. 干扰素 .

10 .导致 HBeAg 向抗 -HBe 转换,但 HBV-DNA 在血

清中维持阳性的原因是( B)

A.S 区变异;

B. 前 C/CP 区变异;

C.C 区变异;

D.X 区变异;

E.YMDD 变异 .

11. 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肝炎炎症重度活动的指标:

(D)

A.ALT > 10 倍增高

B. 胆红素突然明显增高

C. 明显的肝病面容、肝掌和蜘蛛痣

D. 突然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四、多项选择题

1.乙肝病毒复制的表现为(BDE)

A. HBsAg(+) ;

B.HBV DNA(+) ;

C. 抗 -HBs(+) ;

D.HBeAg(+) ;

E.HBcAg(+).

2.患者,男性,发现肝硬化3年,近日出现发热、腹胀、

腹痛,B超示:中量腹水。腹水常规:李凡他试验(+),

比重1.019,蛋白25 g/L,细胞数600×10E6/L,多形

核细胞80%。最可能并(C)

A 结核

B 肿瘤

C 自发性腹膜炎

D 肠梗阻

E 内出血

3.患者,男性,48岁,肝硬化病史2年,高蛋白饮食

后出现睡眠障碍,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最可能

的诊断是:(B)

A肝性脑病I期

B肝性脑病II期

C肝性脑病III期

D肝性脑病IV期

E 以上都不是

4.患者,肝硬化腹水,大量利尿后,出现四肢抽搐,查

血气:pH 7.50,CO-CP34mmol/L,HCO 32

mmol/L,BE+5.5,尿pH 5.0,PaCO 7 kPa,血k 3.0

mmol/L,Cl 90 mmol/L,Na 145 mmol/L,诊断为(E)

A 肝硬化并肝性脑病

B肝硬化并呼吸性酸中毒

C 肝硬化并肝肾综合症

D肝硬化并代谢性性碱中毒

E肝硬化并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

A HBV合并HDV重叠感染

B 急性重型肝炎

C 甲型病毒性肝炎

D 肝肾综合症

E 肝硬化并出血

下列病人都有肝炎的相关症状,请选择最可能的答案:

5.20岁,男性,喜食毛蚶,一周前突然发病,有畏寒,

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尿

色逐渐加深至浓茶色,实验室检查抗-HAV阳性。近

日体温降低,巩膜皮肤出现黄疸,最可能的印象诊断

是:(C)甲型病毒性肝炎

6.某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多年,近日病情加重暴发型肝

炎,检查抗-HDVIgM阳性,该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

是(A)

7.29岁,女性,发病一周,巩膜重度黄染,肝界缩小,

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血清总胆红素310umol/L,

ALT200单位,凝血酶原活动度为19%,最可能的诊

断(B)

8. 男性,45岁,肝硬化伴腹水,利尿剂使用后仍少尿,

血BUN18mmol/l,可能并发(D)

9.患者,男性,平素健康,昨夜晚饭后腹胀,2小时后

呕血300ml,柏油样便3次,血压90/60mmHg,心率112

次/分。腹平软无压痛,肝未及,脾肋下2.0cm,最可

能的诊断(E)

10.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发病原理是E

A 感染病毒的数量多

B 感染病毒的毒力强

C 机体免疫麻痹

D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E 自身免疫紊乱

11.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出血倾向最重要的原因是B

A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

B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C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D X、XII因子减少

E 维生素K吸收障碍

12.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最早出现的肝功能改变是

A

A 丙氨酸转氨酶值升高

B 血清胆碱脂酶活力升高

C 血清胆固醇值升高

D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 血清白蛋白值减少

13.重型肝炎应用乳果糖的目的是C

A 增加肝脏营养

B 补充能量

C 减少氨吸收

D 减少肝细胞坏死

E 增加肝细胞再生

二.最隹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C)

A.病人

B. 蚊虫

C.猪

D.鸟

E. 鸡

2.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是 (C)

A.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

B. 病原体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潜在性感染

E. 显性感染

3.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3中凶险症状为 (B)

A.高热、惊厥、循环衰竭

B.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C.高热、昏迷、

D.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E. 昏迷、呼吸衰竭、高热

4.能作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检查是 (D)

A.补体结合试验

B. 血凝抑制试验

C.中和试验

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E. 病毒分离

5.流行性乙型脑炎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变化的主要

区别是 (D)

A.外观混浊度

B. 细胞总量

C.细胞分类

D.糖与氯化物的含量

E. 蛋白质定量

6.流行性乙型脑炎与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细菌

性痢疾度的主要区别在 (E)

A.年龄大小

B. 发病季节

C.意识障碍

D.脑膜刺激征

E. 脑脊液变化

7.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死因 (E)

A.过高热

B. 昏迷合并肺炎

C.反复惊厥

D.严重后遗症

E. 中枢性呼吸衰竭

8.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 (D)

A.肺不张

B. 败血症

C.尿路感染

D.支气管肺炎

E. 褥疮

9.男性20岁,患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E)

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 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E. 静脉滴注甘露醇

10.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为 (D)

A.空气传播

B. 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 血液传播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累及较少的部位是E

A 基底核

B 中脑

C 桥脑

D 延脑

E 脊髓

12.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频繁抽搐的原因是A

A 脑水肿,高颅压

B 脑实质细胞软化坏死

C 高热

D 痰阻后缺氧

E 低血钠性脑病

13.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极期阶段体温达40℃左右,昏迷,反复抽搐,但无呼吸衰竭,恢复期有运动性失语,该病人属于乙型脑炎的哪一型?C

A 轻型

B 普通型

C 重型

D 极重型

E 暴发型

14.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脑疝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是D

A 降温

B 肾上腺皮质激素

C 呼吸兴奋剂

D 脱水剂

E 镇静、解痉剂

15. 10岁患儿,8月中旬因发热、嗜睡、头痛3天入院。体温:40℃,意识呈浅昏迷。双侧瞳孔缩小,颈软,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脑脊液无L色透明,细胞数0.1×10E9/L,中性粒细胞0.8,淋巴细胞0.2,糖2.77mmol/L,氯化物120 mmol/,蛋白300mg/L,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数15×10E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应诊断为:D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结核性脑膜炎

C 中毒性菌痢

D 流行性乙型脑炎

E 脑型疟疾

16. 患儿8岁,8月12日清晨来院急诊。其母代诉:于昨夜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呕吐。甚至天亮前呼之不应,并持续抽搐。检查:患儿昏迷,高热41℃,瞳孔左>右。呼吸节律不齐,呈双吸气。血象:白细胞28.4×10E9/L,中性粒细胞0.94。本例的诊断最大的可能是A

A 流行性乙型脑炎极重型

B 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 脑型疟疾

D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E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三、多项选择题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应做好以下工作ABCD

A 灭蚊,包括越冬蚊和早春蚊

B 防蚊,使用蚊帐和驱蚊剂

C 乙脑开始流行前1月预防接种乙脑疫苗

D 流行季节前给猪接种疫苗

E 乙脑开始流行时预防接种乙脑疫苗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是ABC

A 有严格的季节性,全年病例80%-90%发生在7、8、9月份

B 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呈散发性

C 年龄分布以10岁一下的儿童发病为主

D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

E 我国各地区均有乙脑的病例

3.乙脑的临床类型ABCD A 轻型

B 普通型

C 重型

D 极重型

E 逍遥型

4.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呼吸衰竭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就

是脑疝,其表现为ABCD

A 呼吸节律不齐

B 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

C 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D 瞳孔左右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

E 血压降低

5.重型乙脑的特点是ABCDE

A 高热达40度以上,常有神经症状和体征

B 出项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

C 大多留有后遗症

D 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精神异常,瘫痪、

失语等症状

E 病理反射阳性,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后消失

6. 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有ABE

A 高热

B 抽搐

C 病理反射阳性

D 意识障碍的程度

E 呼吸衰竭

7.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呼吸衰竭时的处理包括ABCE

A 保持呼吸道通畅

B 供给氧气

C 给予中枢呼吸兴奋剂

D 尽量避免气管切开

E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

8.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ABDE

A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

B 脑实质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

C 神经细胞可见尼氏小体

D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E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9.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现在使用的疫苗有BCD

A 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B 鼠脑灭活疫苗

C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D 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

E 地鼠脑细胞减毒活疫苗

10. 乙脑疫苗接种正确的是ABCDE

A 以6个月-12个月的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

B 初种两次,每次0.5 毫升,两次间隔2周以上

C 接种后2年和6-10周岁时分别加强注射一次

D 对于初进入流行区的人员,可按初种方法,接种2

E 疫苗接种应在乙脑流行前1个月完成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即艾滋病。指由HIV 所引起的致病性慢性传染病,主

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

CD4+ 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

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HAART

1996 年温哥华的第10 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美籍华

裔科学家何大一发表了采用所谓“鸡尾酒”式的混合药

物治疗方法,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又称

HAART 治疗,即用蛋白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抑制

剂联合治疗,大部分早期HIV 感染者治疗后血液中检

测不到HIV ,晚期HIV 感染者治疗后血液中HIV

负荷降低,T 细胞数上升,部分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3.病毒载量

HIV 病毒水平定量检测又称病毒载量检测(viral

load )。是一种较为敏感、准确测定血浆中病毒RNA

的定量检测法,它可以准确的测定出每毫升血浆中

HIV RNA 的含量。

4.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中文回答并举例)

指在腹股沟淋巴结外,至少两处不相邻部位的淋巴结

发生肿大,直径1cm以上。以颈部核腋下淋巴结肿大

多见。如HIV感染后无症状感染期可出现。

三、最隹选择题

1. 钩端螺旋体是(B)

A 厌氧菌

B 需氧菌

C 微需氧菌

D 兼性需氧菌

E 以上都不是

2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

A 鼠、猪

B 鼠、牛

C 猪、牛

D 猪、羊

E 以上都不是

3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基础是 (E)

A 肺毛细血管出血

B 急性肝功能不全

C 急性肾功能不全

D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E 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4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是 (C)

A 长期持续高热

B 发热、咳嗽、吐白色粘痰

C 发热、头痛、结合膜充血、腓肠肌痛

D 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E 发热、咳嗽

5 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

A 流感伤寒型

B 肺大出血型

C 黄疸出血型

D 脑膜脑炎型

E 混合型

6 不属于钩端螺旋体病后并发症的是 (D)

A 后发热

B 虹膜睫状体炎

C 反应性脑膜炎

D 肾损害

E 闭塞性脑动脉炎

7 钩端螺旋体病在病程缓解的第 3-4 天后,可能出现

再次发热(后发热)是因为 (E)

A 再燃

B 复发

C 先后两批病原体侵入

D 青霉素治疗后反应

F 迟发型变态反应

8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钩端螺旋体病哪一型常见的死亡

原因 (D)

A 流感伤寒型

B 肺大出血型出血期

C 肺大出血型垂危期

D 黄疸出血型

E 脑膜脑炎型

9 钩端螺旋体病病死率最高的型别是 (D)

A 流感伤寒型

B 肺大出血型

C 黄疸出血型

D 重症黄疸出血型

E 脑膜脑炎型

10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何时可在外周血中找到钩端螺

旋体 (A)

A 发病 1 周内

B 发病 2 周内

C 发病 3 周内

D 发病 4 周内

E 发病 5 周内

11 钩端螺旋体病实验室血清学试验下列检查中以哪

种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A)

A 凝集溶解试验

B 炭凝集试验

C 红细胞凝集试验

D 红细胞溶解试验

E 补体结合试验

12 钩端螺旋体病凝集溶解试验阳性效价是 (D)

A1 : 100

B1 : 200

C1 : 300

D1 : 400

E1 : 800

13 男性 36 岁,发热 3 天,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用

青霉素 80 万 U 肌肉注射, 3 小时后寒战,热度更

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应首先考虑 (D)

A 过敏性休克

B 并发肺炎

C 合并败血症

D 赫氏反应

E 并发肺炎和心肌炎

14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最有效的药物是 (C)

A 复方新诺明

B 庆大酶素

C 青霉素

D 盐酸甲唑醇

E 氨苄青霉素

15 钩端螺旋体病选用青霉素对病原治疗时,成人首剂为 (A)

A 40 万 U 肌肉注射

B 80 万 U 肌肉注射

C 120 万 U 肌肉注射

D 120 万 U 静脉注射

E 160 万 U 静脉注射

16. A. 氧氟沙星 B. 利巴韦林( Ribavirin ) C 吡喹酮 D 氯喹 E 青霉素

上述五项选择分别是下列哪种传染病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

肾综合征出血热(B )

伤寒(A)

钩端螺旋体病( E)

血吸虫病( C )

四、多项选择题

1. 钩端螺旋体的流行特征是:ABC

A 本病以青壮年农民发病率最高

B 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C 流行时多数患者为感染中毒型

D 儿童得病少见

2. 有关钩端螺旋体病,下列哪些论点是对的?ABCD

A 肺大出血型比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感染多见

B 眼并发症及闭塞性脑动脉炎基本为波摩那型引起

C夏季收稻谷而感染,临床上多数为感染中毒型

D 人群感染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常以洪水型为多见,猪为主要传染源

3. 钩端螺旋体病肺大出血型的产生与下列那些因素有关?BD

A 可见肺内的大血管受算且发生破裂

B 肺内毛细血管高度充血淤血,以致溢血

C 肺泡壁出现明显的血管破裂现象

D 可见支气管腔和肺泡内充塞血液

4. 钩端螺旋体病病情轻重取决于ABCD

A 病型

B 治疗的早晚

C 人体免疫状态

D 病原体的毒力和数量

5. 下列哪些体征见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ABC

A 结合膜出血

B 腓肠肌压痛

C淋巴结肿大

D 黄疸

6. 钩端螺旋体病的眼结合膜充血的特点是ABCD

A 无分泌物

B 无疼痛

C 无畏光感

D 充血持续

7.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功能不全AC

A 常与黄疸出血型同时存在

B 常与肺大出血型同时存在

C 常与感染中毒型同时存在

D 常与脑膜脑炎型同时存在

8. 下列哪些适于钩端螺旋体病肺大出血型的治疗?ABC

A 镇静药物

B 肾上腺皮质激素

C 强心甙

D 抗菌治疗宜选用四环素口服

三、最隹选择题

1.在伤寒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D)

A 伤寒患者

B伤寒暂时带菌者

C伤寒恢复期患者

D伤寒慢性带菌者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2.伤寒病人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的炎症反应和单核细胞侵润而导致死亡, 溃疡形成的机理是由于 (A)

A.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B.伤寒杆菌菌体所释放的强烈的外毒素

C.伤寒杆菌的侵袭力

D.伤寒杆菌的肠毒素

E.以上都不是

3.伤寒最显著的病理改变部位在 (C)

A.肠系膜淋巴结

B.结肠起始段

C.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D.乙状结肠

E.肝、脾

4.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A)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大单核细胞的增生性反应

B.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灶性坏死

C.肾脏、心肌的营养不良性改变

D.肾小球基底膜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着

E.肝、脾、骨髓有巨噬细胞增生

5.伤寒的原发菌血症期在临床上表现为 (A)

A. 潜伏期

B.发病初期

C. 剧增期

D.极期

E.缓解期

6.伤寒患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C)

A. 潜伏期

B.起病1周内

C. 起病后第2-4周

D.潜伏末期到病程第1周内

E.起病后1-2周

7.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

A.持续发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血白细

胞数减少

B.持续发热、脾脏肿大、淤点、重脉、血白细胞数减

C.不规则发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血白

细胞数减少

D.驰张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血白细胞

数减少

E.以上都不是

8.持续发热6天的病人,疑为伤寒,最简便而阳性诊

断率又高的检查是送 (B)

A.大便培养

B.血培养

C.骨髓培养

D.肥达反应

E.尿、粪培养

9.诊断伤寒肥达反应有参考意义的抗体效价是 (A)

A.O效价>1:80, H效价>1:160

B.O效价>1:160, H效价>1:80

C.O效价>1:160, H效价>1:160

D.O效价>1:80, H效价>1:80

E.以上都不是

10.肥达反应假阳性的原因,一下哪点是错误的 (C)

A.感染性

B.早期应用抗生素

C.伤寒杆菌的变异

D.老、弱、婴幼儿

E.免疫缺陷者

11.对伤寒诊断和预后有参考意义的检查是 (E)

A.血白细胞计数

B.血培养

C.尿培养

D.粪培养

E.血嗜酸粒细胞计数

12.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C)

A.发热及中毒症状,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B.粪便培养阳性

C.血培养阳性

D.肥达反应 H、O效价增高

E.胆汁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13.有一伤寒病人,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体温已基本

正常,但检查中发现IgA、IgG含量仍高,迟迟不降。

你认为此情况提示病人可能是 (C)

A.再燃

B.复发

C.带菌

D.进入恢复期

E.没有临床意义

14.伤寒患者在对氯霉素耐药的情况下,应首选哪种药

物治疗 (C)

A.甲砜霉素

B.强力霉素

C.复方新诺明

D.呋喃唑酮

E.氨苄青霉素

15.伤寒慢性带菌者最佳的抗生素治疗是 (B)

A.氯霉素

B.氨苄青霉素

C.复方新诺明

D.氯霉素加复方新诺明

E.氯霉素加氨苄青霉素

16.上述五项选择分别符合伤寒典型的血常规表现

(B)

A 血白细胞增高,伴异常淋巴细胞增高及血小板减少;

B 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C 血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D 血白细胞正常;

E 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17.对伤寒早期诊断最常用的方法是:( A )

A 血培养

B 尿培养

C 大便培养

D 骨髓培养

18.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的为 ( D )

A 血培养

B 尿培养

C 大便培养

D 骨髓培养

四、多项选择题

1.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ABCE

A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大单核细胞增生性反应

B 回肠末端的淋巴组织病变最显著

C 伤寒杆菌长期在胆囊内存在可引起慢性带菌

D 结肠粘膜有弥漫性渗出性炎症改变

E 镜下肝细胞可有变性坏死

2.下列关于伤寒沙门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E

A 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

B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

C 产内、外毒素

D 普通培养基不能生长,需要胆汁培养基才能生长

E 其引起的伤寒属于肠道传染病

3. 伤寒玫瑰疹的特点ABCD

A 浅红色小斑丘疹,压之退色

B 直径在2-4毫米,多在10个以内

C 多分布在胸腹部

D 多在2-4天内消失

E 多在病程的初期出现

4. 伤寒发病过程中,当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

菌血症时,其临床表现为ABCDE

A 发热,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B 玫瑰疹,相对缓脉

C 腹胀、腹泻、右下腹压痛

D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E 肝脾肿大

5. 有少数伤寒患者的血清抗体效价始终不高或阴性,

其原因是ABCE

A 感染轻,特异性抗体产生少

B 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C 老年人、婴儿

D 病程超过一个月者

E 免疫缺陷者

6. 评价肥达反应的结果时应注意ABCD

A 可出现假阳性

B 沙门菌A群和D群有部分共同抗原,前者可产生

“O”和“H”抗体的交叉反应

C “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升,可能是发病早

D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抗体效价不高

E “O”抗体出现早,消失晚,“H”抗体出现晚,消

失早

7. 伤寒复发的原因是AC

A 免疫力低下

B 药物产生耐药性

C 潜伏在胆囊、骨髓、肠系膜淋巴结中的细菌重新繁

殖入血

D 血中的细菌未肃清

E 再次感染细菌

8. 伤寒复发的特点是ABDE

A 恢复期后1-3周发生

B 复发时的症状较初次要轻

C 一般不会多次复发

D病程短,并发症少

E 复发时血培养可有伤寒杆菌

9. 老年伤寒的特点ABC

A 发热时体温不高

B 临床症状不典型

C 可有记忆力减退

D 不发生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E 病程迁延,但病死率低

10. 小儿伤寒的临床特点是ACD

A 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B 起病急,热型以稽留热为主

C 胃肠道症状明显

D 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E 肝脾肿大不显著

11. 伤寒的并发症有ABCDE

A 急性胆囊炎

B 中毒性心肌炎

C 血栓性静脉炎

D 骨髓炎

E 溶血尿毒综合症

12. 对用过氯霉素、血培养阴性的伤寒患者,正规检查应选用哪种培养为优?E

A 胆汁培养

B 多次血培养

C 尿培养

D 粪便培养

E 骨髓培养

13. 伤寒患者血小板突然下降,应考虑到AC

A 弥漫性血管内溶血

B 发生肠穿孔、肠出血

C 发生溶血尿毒综合症

D 严重营养不良

E 脾功能亢进

14. 伤寒患者解除隔离的条件是ABC

A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B 体温恢复正常15天

C 每隔5天大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阴性

D 肥达试验阴性

E 尿培养阴性

15. 下列哪几项对伤寒是正确的CE

A 氯霉素可降低慢性带菌者的发生率

B 约20%的病人于病后成为慢性带菌者

C 用氯霉素治疗后,复发率较不用者高

D 血清Vi抗原阳性者不会再感染伤寒

E 耐氯霉素的伤寒病例,多属于多重耐药性系,此耐药性由R质粒介导

16.伤寒的临床特点有( ADE)

A. 持续发热;

B. 腹泻脱水;

C. 血白细胞数增高;

D. 肝脾肿大;

E. 神经系统症状 .

一、名词解释(试举例说明)

1.霍乱肠毒素(霍乱原)choleragen

由霍乱弧菌产生,在霍乱剧烈泻吐的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它由 5 个 B 亚单位和 A 亚单位组成,B 亚单位与GM1 结合,介导A 亚单位进入肠黏膜细胞内,使细胞内cAMP 浓度持续升高,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水、氯化物、碳酸盐,引起严重水样腹泻。

2.O139 血清型霍乱弧菌

O139 血清型霍乱弧菌是1992 年于孟加拉流行霍乱时发现的弧菌,它不被O1 群和非O1 群的O2 ~O138 血清型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故命名O139 血清型,并含有与O1 群霍乱相同的毒素基因。

3.暴发性霍乱cholera sicca

既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急骤发展,患者多死于循环衰竭。

二、填空题

1. 霍乱弧菌有古典和埃尔托两种主要生物型,通过释放霍乱肠毒素引起水泻,治疗霍乱的关键措施是补液。

2. 24小时的补液量在轻、中和重型分别为3000 ~ 4000ml、4000 ~ 8000ml和8000 ~ 12000ml。

3.近年来新发现霍乱弧菌_非O1__群新的血清型,即__O139血清型_______,也能引起霍乱的流行。

4. 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和埃尔托

两型,根据其血清型分为小川型(异型)、稻叶型(原型)和彦岛型(中间型)三型。

三、最隹选择题

1. 霍乱的传播途径是(C )

A 日常接触;

B. 输血;

C. 水源与食物;

D. 母婴传播 .

2. 霍乱腹泻所致的失水属于(C)

A 低渗性失水;

B. 高渗性失水;

C. 等渗性失水;

D. 低钾性失水 .

4. 典型霍乱的吐泻是(B )

A 先吐后泻;

B. 先泻后吐;

C. 同时吐泻;

D. 间歇吐泻 .

5. 细菌性痢疾的病变部位主要是(C )

A 回肠;

B. 空肠;

C. 左半结肠;

D. 右半结肠 .

四、多项选择题

1. 霍乱弧菌的细菌学特点是 ABCDE

A 革兰氏染色阴性弧形菌

B 有鞭毛,运动活泼,在悬液镜检时可见有梭状运动

C 碱性蛋白胨培养基中能迅速繁殖

D 粪便直接涂片染色弧菌呈鱼群状排列

E 可以产生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2. 关于霍乱弧菌的抗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E

A O1群和非O1群有耐热的菌体抗原(O)和不耐热的鞭毛抗原

(H)

B O抗原有群或型特异性,其特异性高

C O抗原为霍乱弧菌所共有

D O1群的抗原有A、B、C三种

E 非O1群和O1群有相同的H抗原

3. 霍乱弧菌所释放的毒素有 ACDE

A 肠毒素

B 链激酶

C 神经氨酸酶

D 血凝素

E 菌体裂解所释放的内毒素

4. 霍乱在流行病学上较有意义的传染源是ACE

A 轻型患者

B 典型病人

C 隐性感染者

D 重型病人

E 健康带菌者

5. 霍乱流行特征是ABCE

A 夏秋季节为流行季节

B 沿海多发

C 流行方式为暴发和慢性迁延散发型

D O139霍乱疫情势猛,传播快,病例散发,有家庭聚集现象

E O139霍乱与O1和非O1群其他弧菌无交叉免疫

6. 霍乱的病原学检查可采用 ABCE

A 粪便直接悬滴及制动试验

B 粪便直接涂片染色

C 粪便碱性蛋白胨水培养

D 碱性琼脂平皿培养

E PCR法

7. 霍乱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 ABCD

A 无痛性剧烈腹泻,不伴里急后重

B 先腹泻后出现喷射样、连续性呕吐

C 腹泻为米泔水样或洗肉水样

D 可伴有腓肠肌痉挛、疼痛

E 一般都有发热

8. 霍乱的并发症主要有 ABCDE

A 急性肾功能衰竭

B 急性肺水肿

C 急性心力衰竭

D 低钾综合症

E 酸中毒

9. 霍乱的治疗原则是 ABCDE

A 对病人进行隔离,直到症状消失后6天隔日检查粪便,连续

三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B 严重呕吐者可予以紧食

C 补液和电解质

D 应用抗生素

E 治疗并发症

10.做好霍乱的预防工作应做到 ABC

A 对病人应隔离治疗

B 霍乱流行时应该加强车辆船舶等的检疫

C 定期对水体、水产、海产、饮水等进行监测和消毒

D 提倡新粪施肥

E 可接种菌体死疫苗

一、名词解释(试举例说明)

1.黑尿热

又称溶血尿毒综合症。人体感染症状时,当大量的红细胞在血

管内溶解破坏,加之疟原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直接微

血管病变,可引起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症

状,严重者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此种情况常为抗疟药物所诱发。

2.迟发性子孢子

即迟发型子孢子。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

后发育速度不等,发育慢者为迟发型子孢子,可以是疟疾复发

的原因。

二、填空题

1.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典型症状为间歇性寒战、

高热、大量出汗。

2. 疟疾的传染源包括病人和无症状带疟原虫者。

主要并发症有黑尿热和疟疾肾病

等。

3. 一般疟疾常用氯喹和__伯氨喹__联合治疗。

4. 可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

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5.疟原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两个宿主,蚊子是终末宿主,人

是中间宿主。

三、最隹选择题

1.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疟疾病人是 (A)

A.中间宿主

B.第一中间宿主

C.第二中间宿主

D.终末宿主

E.储存宿主

2.疟疾的临床典型症状(发热、寒战、出汗)是由于(C)

A.疟原虫的量较多所致

B.毒素所致

C.疟原虫疟色素及代谢产物引起的异性蛋白反应所致

D.疟原虫寄生在肝细胞内生长所致

E.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生长所致

3.疟原虫在人体内生活史中,起到传播作用的是 (E)

A.红细胞前期 B

.红细胞外期

C.迟发型子孢子

D.红细胞内期裂殖体

E.红细胞内期配子体

4.疟疾反复发作,经抗疟治疗后症状控制,但半年后又出现

症状,原因是 (D)

A.恶性疟原虫感染后复发

B.各型疟疾的混合感染

C.血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未消灭引起再燃

D.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再次侵入红细胞致疟疾复发

E.对抗疟药产生耐药性

5.疟疾的热型应属于哪一类 (D)

A.稽留热

B.驰张热

C.间隙热

D.回归热

E.不规则热

6.疟疾最常见的体症是 (B)

A.肝肿大

B.脾肿大

C.黄疸

D.贫血貌

E.唇周单纯疱疹

7.疟疾停止发作进入潜隐期,于3个月内重现症状者,这是 (A)

A.再燃

B.复发

C.混合感染

D.单纯型迟发型子孢子感染

E.疟原虫耐药性

8.疟疾的凶险发作主要见于 (C)

A.间日疟

B.三日疟

C.恶性疟

D.卵形疟

E.复间日疟

9.如临床上高度疑似疟疾而多次血涂片检查阴性时,其诊断

较好的证据是 (D)

A.典型的周期定时寒战发热

B.血液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大单核细胞增高、贫血

C.脾肿大、贫血、单纯疱疹

D.氯喹啉(3天)治疗性诊断

E.近年来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内曾接受输血

10.临床上用于确诊疟疾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为 (A)

A.血或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

B.间接荧光抗体法

C.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外周血检查大单核细胞

11.抗疟疾治疗最常用的方案是 (D)

A.阿的平加氨喹啉

B.奎宁加伯氨喹啉

C.乙胺嘧啶加伯氨喹啉

D.氯喹啉加伯氨喹啉

E.环氯胍加伯氨喹啉

12.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是 (B)

A.奎宁

B.氯喹啉

C.伯氨喹啉

D.乙氨嘧啶

E.青蒿素

13.疟疾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黑尿热)时,在治疗中,下列

哪项是错误的 (A)

A.用奎宁、伯氨喹啉迅速控制疟疾发作

B.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C.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D.适量输液、鼓励饮水

E.贫血严重时输血

14.对持续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最有效的药物是哪一种 (C)

A.奎宁

B.氯喹啉

C.伯氨喹啉

D.磺胺类

E.乙氨嘧啶

15.24岁女性患者,因间隙寒战、高热入院。血涂片发现间日

疟原虫。已怀孕5个月。幼时有蚕豆黄病史。最适宜的治疗是

(C)

A.乙氨嘧啶

B.奎宁

C.氯喹啉

D.氯喹啉加伯氨喹啉

E.奎宁加伯氨喹啉

四、多项选择题

1. 疟疾的传染源是AC

A 疟疾患者

B 带疟疾的动物

C 带疟原虫的人

D 带疟原虫的按蚊

E 以上都是

2.疟疾患者红细胞内能看到的是ABCD

A 裂殖子

B 裂殖体

C 大滋养体

D 环状体

E 子孢子

3.关于疟疾的流行病学,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BCD

A夏秋季多见

B 流行区儿童发病率高

C 经按蚊叮咬皮肤或输血传播

D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虫者

E 感染后可获得稳固的免疫力

4. 下列类型的疟疾中,不会远期复发的有ACD

A 三日疟

B 间日疟

C 恶性疟

D 输血后疟疾

E 卵形疟

5. 人类对疟疾的免疫力AC

A 产生缓慢

B 维持时间很久

C 有种的特异

D 无株的特异

E 无种的特异

6. 脑型疟的发生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BCD

A 带虫免疫

B 细胞因子的作用

C 低血糖

D 受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

E 耐药

7. 下列疾病中常引起脾大的有ABCDE

A 伤寒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疟疾反复发作

D 晚期肝硬化

E 恶性淋巴瘤

8. 关于黑尿热,下列那些是正确的ABCE

A 属于急性血管内溶血

B病人有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

C 与患者红细胞中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有关

D 与抗疟药物无关

E 严重者可有肾功能衰竭

9. 疟原虫的检查说法正确的是ABCD

A 骨髓涂片穿刺涂片检查的阳性率较血涂片为高

B 血液厚涂片的阳性率较薄涂片为高

C 血涂片可鉴别疟原虫的种类

D 血或骨髓涂片检查在寒战发作时阳性率高

E 在急性发作期可以监测抗体`

10. 男,25岁,不规则发热,伴畏寒、寒战已经10天,体检:脾肋下2cm,血常规:HB110g/L,WBC 6.5×10E9/L,分类正常,该患者所患的疾病可能是:ABC

A 疟疾

B 伤寒

C 结核

D 阿米巴

E 细菌性痢疾

11. 下列药物可以用于耐氯喹疟疾控制症状治疗的是CDE

A 伯氨喹

B 氯喹

C 甲氟喹

D磷酸咯萘啶

E 青蒿素

12.下列药物中可用于疟疾易感者的预防性服药的是ABCD

A 氯喹

B 甲氟喹

C 乙胺嘧啶

D 多西环素

E 伯氨喹

一、名词解释(试举例说明)

1.尾蚴性皮炎

人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进入机体的局部皮肤,可出现蚤咬样红色皮疹,可持续2-3 天后自行消退。是由于尾蚴及其代谢产物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所致。

2.带虫免疫

人感染寄生虫后获得部分免疫力,使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成虫仍在体内,但这种免疫力无损与体内的成虫,称带虫免疫。见于血吸虫。

3.伴随免疫

患者体内有成虫寄生和产卵时,机体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无损于体内成虫生存状态。如血吸虫病。

4.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存活时间平均

为4-5年,长者达10-20年。雌虫在肠粘膜下层末梢静脉内

产卵,大多数虫卵沉积于肠粘膜和肝组织内,仅少许进入肠腔

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温度适宜(25-30℃)则孵出卵内的

毛蚴。毛蚴在水下面作直线游动,当遇到中间宿主-钉螺时,

则钻入其体内而发育繁殖,经母胞蚴和子胞蚴二代发育,约7

-8周后既有尾蚴从螺体逸出,每日数十条至数百条。尾蚴尾

部分叉,随水流在水中浮游。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很快

穿过皮肤或粘膜侵入体内,变成童虫并随血流经心肺抵达肝门

静脉内,约15-16d发育后雌雄虫体合抱,再从肝门静脉移行

到肠系膜静脉或直肠静脉内寄生产卵。

5.Hoeplli现象由于日本血吸虫产卵量大,引起的虫卵肉芽肿体

积较大,其中央出现坏死现象,形成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

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肉芽肿内,称为何博礼现象(Hoeplli

phenomenon)。

二、填空题

1. 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染源是受感染的人和动物。在其生

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传播途径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粪便入水、钉螺孳生、接触疫水。

2.利

巴韦林,钩端螺旋体病青霉素,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万古霉素,伤寒喹诺酮类抗生素,日本血吸

虫病吡喹酮,疟疾(控制发作)氯喹。

3. 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治疗的成人总剂量分别是

___120mg/kg__和__60mg/kg__。

4. 血吸虫成虫主要产生(部位)在___门静脉系统__,主要病

变在___结肠___和_肝脏_。晚期血吸虫病可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三型,即侏儒型、腹水型、巨脾型。

三、最隹选择题

1.关于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错误的是(A)

A 成虫为雌雄同体

B 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

C 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

D 尾蚴从皮肤侵入人体

E 人是终宿主

2.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哪一部位(D)

A 肝脏

B 肠壁

C 肺部

D 肠系膜下静脉和门静脉系统

E 肠系膜上静脉

3.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主要由下列哪一项引起的(E)

A 尾蚴

B 童虫

C 成虫

D 毛蚴

E 虫卵

4.日本血吸虫病病理变化最显著的部位是(C)

A 肝脏

B 结肠

C 肝脏和结肠

D 肺

E 脑

5.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肠道病变主要部位在(E)

A 小肠

B 升结肠

C 横结肠

D 降结肠

E 乙状结肠和直肠

6.关于慢性血吸虫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A)

A 可无明显症状,仅在粪便检查或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

B 腹痛、腹泻、浓血便

C 肝、脾肿大

D 上腹胀痛不适、呕血和黑便

E 长期低热、消瘦

7.急性血吸虫病血常规检查最突出的特点是(B)

A 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B 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C 嗜碱粒细胞显著增多

D 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E 血小板显著增多

8.血吸虫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D)

A 肠出血

B 肠穿孔

C 结肠癌

D 阑尾炎

E 不全性肠梗阻

9.目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E)

A 酒石酸锑甲

B 呋喃丙胺

C 六氯对二钾苯

D 青蒿琥酯

E 吡喹酮

10.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C)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与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11. 上述五项选择分别是下列哪种传染病病原治疗的首选药

肾综合征出血热(B)

伤寒(A)

钩端螺旋体病( E )

血吸虫病(C)

四、多项选择题

1.国内的血吸虫流行区可分为ACE

A 湖沼型

B 沿海型

C 水网型

D 内陆型

E 山丘型

2. 对于血吸虫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

A 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B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C 主要病变是由成虫引起的门脉高压

D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腹泻或排脓血便

E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

3. 关于血吸虫的发病机制,下列那些说法是正确的ABDE

A 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混合表现

B 慢性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

C 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完全免疫力

D 血吸虫病的肉芽肿属于假结核性虫卵肉芽肿

E 存在伴随免疫

4. 血吸虫性纤维化的胶原类型主要是AC

A I型胶原

B II型胶原

C III型胶原

D IV型胶原

E V型胶原

5. 血吸虫病的肠道改变主要累及的部位是ABC

A 直肠

B 乙状结肠

C 降结肠

D 右侧结肠及阑尾

E 横结肠

6. 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类型有ABC

A 巨脾型

B 腹水型

C 侏儒型

D 肺型

E 脑型

7. 血吸虫病的肠道常见的并发症是AB

A 阑尾炎

B 肠腔狭窄

C 结肠肉芽肿

D 结肠癌

E 腹泻

8. 肺血吸虫病临床特点是ABCE

A 多见于急性患者,由于虫卵沉积引起肺间质病变

B 呼吸道症状轻微,咯血罕见

C 肺部体征不明显

D 可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E 胸部X线检查可见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状浸润阴影,

以中下野为多

9. 下列血吸虫病的病原学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ABCE

A 吡喹酮中的左旋吡喹酮是主要的杀菌成分

B 慢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60mg/kg,儿童总剂量70mg/kg

C 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120mg/kg, 儿童总剂量140

mg/kg

D 晚期血吸虫病,应适当加量或延长疗程

E 吡喹酮的药物不良反应轻而短暂,不需处理。

10.杀灭钉螺可选用AC

A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

B漂白粉

C 溴乙酰胺

D 吡喹酮

E 新洁尔灭

11.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ABCDE

A 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人和动物

B 主要在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流行

C 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

D 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粪便入水、钉螺孳生、接触疫

E 人普遍易感

1.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B.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3.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

的是

B.隐性感染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5.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6.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C.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8.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B.艾滋病

9.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D.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10.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

应,应称为

C.隐性感染

11.潜伏性感染意义是

B.

减弱时,可引起疾病

12.感染的含义是

B.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13.6岁患儿,8月2日突然高热,发病5

肢凉,血压下降,项强(±),血白细胞21×109/L

诊断为

E.中毒性菌痢

14.男性,30岁,结核菌素试验1:2000弱阳性,

体征及X线发现

E.既往有过感染

15.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 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D.病原体携带

16.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并高血容量,脉搏洪大,心率增快,明显呼吸困难,继而咯血,其原因是

B.心衰肺水肿

17.35岁女性。因剧烈的呕吐和腹泻水样物1天入院,查BP /8kPA,P 100

置的是

D.补充液体

18.9岁,学生。1

性呕吐1次入院。体检:神清,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颈项抵抗。心率120

查: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89%。淋巴细胞5

单核细胞6%。最可能的诊断是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5岁,男孩,发热1天。腹泻6~7

便,红白细胞满视野,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类型属于

A.普通型

20.钩端螺旋体病人肌注80万U青霉寨及链霉素0.5g后,3

有少许啰音,血压17.6/8kPA此种情况可考虑

C.青霉素的“治疗后加重反应”

21.18岁男性,8月29日发病,发冷发热,头痛呕吐2次,3天后体温达39.5

蛋白(++++),每高倍镜视野WBC0~5

胞数0.1×109/L,糖2.77mmol/L,蛋白450mg/L,氯化钠

1.24mmol/L,哪种诊断可能性大

D.钩端螺旋体病(脑膜脑炎型)

22.肾综合征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

C.1~2周

2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是

A.野生鼠类

24.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主征

C.发烧,出血,肾损害

25.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一项是错的

B.高蛋白饮食

26.细菌性痢疾的病变部位主要是

A.乙状结肠.直肠

27.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是

B.消化道

2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B.肠穿孔

29.伤寒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D.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3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A.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病人

31.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点哪项是正确是

C.流行期的带菌群以A.群为主

32.霍乱病严重腓肠肌和腹肌痉挛的最主要的治疗是

D.补钠

33.霍乱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腹泻,最主要的鉴别点

E.细菌学检查结果

34.钩端螺旋体多价疫苗接种后其免疫力可维持

B.有效1年以内

35.钩端螺旋体病凝集溶解试验阳性效价是

D.1:400

36.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什么时候在外周血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

A.发病第1周内

37.钩端螺旋体病犬型的主要储存宿主是

D.狗

38.在疟疾的表现中(典型),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

39.引起恶性疟疾发作不规则的主要原因是

C.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间不一致

40.平原地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是

B.中华按蚊

41.晚期血吸虫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巨脾型

42.日本血吸虫病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下列哪种因素引起

E.尾蚴

43.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C.钉螺

EB病毒、疱疹病毒等感染,可造成肺部、胃肠道、神经

④免疫缺陷而

试述急性普通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①起病急,高烧可伴寒战;②全身中毒症状:

乏力。食欲减退等;③肠道表现:症状:腹痛、

十余次或数十次,量少,

体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④1~2周。⑤演变:少数可转为慢性。

试述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发生年龄: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②起病急骤;

③严重中毒症状:高烧、抽风、昏迷、循环衰竭和呼吸

④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肠道症状

试述典型伤寒极期的临床表现

(1)持续发热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耳聋,

3)相对缓脉

4)玫瑰疹主分布在胸、腹及背部

5)消化系统症状:腹胀,便秘多见,右下腹有深压痛。

6)肝脾肿大,出血,肠穿孔常在本期出现。

试述典型霍乱泻吐期的临床表现

试述典型霍乱脱水期的临床表现

(1)脱水表现:“霍乱面容”,循环衰竭。

(2)电解质紊乱:低钾

(3)代谢性酸中毒

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

(1)高热:体温40℃以上,平均7~10天,热程越长,病2)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通常1周,意识

(3)抽风:程度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

(5)神经系

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

6)循环衰竭:

试述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5~7天):甲、戊型起病较急,其余各型起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尿色加深变黄,

ALT升高。

(2)黄疸期(2~6周):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均好转;3)恢复期(2周~4个月):症状逐渐消失,尿色变淡,黄疸

试述重型肝炎的治疗措施

答:1、一般及支持治疗:(1) 绝对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 低蛋白饮食。(3) 保证充足热量,维生素类,

(4) 加强支持疗法:人血白

、对症治疗:(1) 防治出血。(2) 防治肝性脑病:a、降低血

b、对抗假神经介质:左旋多巴200~300mg/

禁用B6 c、维持氨基酸平衡:支链氨基酸,肝安注射液等。

防治继发感染:选用适当抗生素。(4) 防治肝肾综合征:

(5) 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

-胰岛素疗法。

、免疫调节治疗:胸腺因子-α1。

、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移植

试述肾综合征出血热5期经过的名称及各期的治疗措施

(1)发热期治疗:a控制感染利巴韦林 1g3-5d;b减轻

补液c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地塞米松d预防低右、丹参,高凝状态给予小剂量肝素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a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适量b c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e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3)少尿期:a稳定内环境限制液体入量,维持水、电解质B利尿、导泻、透析改善尿毒症症状c防治并发

4)多尿期:a多尿早期同少尿期b多尿期补充水、电解质,

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a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循序渐进b疫苗研制和免

试述艾滋病各期的临床特点

答:(1)Ⅰ期急性感染期:60% HIV感染者2周出现。特

(2)Ⅱ期无症状感染期: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

2—10年。无症状,靠实验室检测(3)Ⅲ期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期(PGL)):除腹股沟以

1cm、持续3个4)Ⅳ期 AIDS期:主要表现为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所导致的继

发性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的症状。

15试述肾综合征出血热5期经过的名称及各期的临床表现答:(1)发热期:a发热 b感染中毒症状c毛细血管损害d 出血 e肾损害

(2)低血压休克期:a低血压b低血压倾向c难治性休克(3)少尿期:a消化道症状 b 高血容量综合征c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D出血

(4)多尿期:a移行期 500-2000毫升b多尿早期>2000毫升c 多尿后期>3000毫升

(5)恢复期:尿量恢复2000毫升以下

16 试述疟疾凶险发作的临床表现

答: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17肝衰竭分四类,试述各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答:(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d~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①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②可有肝性脑病。。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④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P3致病能力:侵袭力(直接侵入人体:钩端螺旋体、钩虫丝

状蚴、血吸虫尾蚴;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志贺杆菌病、结核杆菌;伤口进入人体:破伤风杆菌、狂犬病病毒)、毒力(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

寒杆菌、痢疾杆菌)、数量、变异性(多次传代致病力可减弱:卡介苗;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肺鼠疫;变异可引起疾

病慢性化:流感病毒、丙肝病毒和HIV)。

P7-8 17-1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

学特征(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感染后免

疫(免疫力终生保持: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免疫

力持续时间较短:流感、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朊毒体病(包括库鲁病、格斯特曼综合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克

雅病、新型克雅病)

P34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支

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P41 肝性脑病的诱因:大量利尿引起低钾和低钠血症、消化

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合并感染、使用镇静剂、大量放腹水。

重型肝炎诊断的必备条件:1.症状重;2.黄疸深;3.PTA<40%;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

炎或有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

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

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

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DNA病毒:HBV

缺陷病毒:HDV

大三阳:HBsAg、HBcAb、HBeAg

小三阳:HBsAg、HBcAb、HBeAb

甲肝预防:甲肝疫苗、免疫球蛋白

戊肝: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作用。

只引起急性肝炎的是:甲肝、戊肝

粪口传播:甲肝、戊肝

输血传播:HBV、HCV、HDV、HIV、输血疟、梅毒

主要通过输血传播:HCV

乙肝复制:HBeAg,HBcAg,HBV DNA,HBV DNAP,pre-S1,pre-S2

临床意义:1.抗病毒的治疗指证 2.传染性大,是传染指征

肝炎抗病毒治疗:是为了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

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

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症:1.乙肝病毒复制>105拷贝/ml2.ALT

升高>两倍正常上限3.病程>6M4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

肝炎的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②尿常规③肝功能检查:血清酶、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④甲胎蛋白⑤肝纤维

化指标⑥病原学检查⑦影像学检查⑧肝组织病理检查

肝炎的鉴别诊断:①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

外梗阻性黄疸②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

肝炎、脂肪肝及妊娠急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

慢性肝炎的治疗:①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心理

辅导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维生素类、丹参③免疫调节:胸

腺肽④抗肝纤维化:丹参、冬虫夏草⑤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⑥促进肝细胞再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肝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素

E1(重型肝炎)⑦治疗并发症⑧肝移植⑨肝细胞移植

不宜用干扰素情况:①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②失代

偿性肝硬化;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有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

异常)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①类流感综合征②骨髓抑制③神经精神

症状④失眠、轻度皮疹、脱发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诊断表述,诊断依据,并发症,补充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

后判断,预防。

(鉴别诊断只写出要鉴别的病名就可以了;治疗原则,应包

括措施和药物;简答题,只答出要点)

HFRS发热期、少尿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及措施:①发

热期临床表现:发热(39-40℃之间,多为稽留热和弛张热,

热程多为3-7天)、全身中毒症状(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

眼眶痛)、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渗出水肿征)和肾损

害(蛋白尿和镜检发现管型)。②少尿期临床表现:尿毒症、

酸中毒(呼吸加快和Kussmaul深大呼吸)和水(水肿)、电

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和低血钙),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

量综合征和肺水肿。③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

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发热期:抗病毒(利巴韦林,

1g/d,持续3-5天)、减轻外渗(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

1000ml)、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重者地塞米松5-10mg

静滴)和预防DIC(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少尿期:

“稳、促、导、透”,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20%甘露

醇125ml静注)、导泻(甘露醇25g或50%硫酸镁40ml)和

透析治疗。

透析治疗的适应症:少尿持续4d以上或无尿24h以上,或出

现以下情况者:①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

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②高分解状态,每日BUN升高>

7.14mmol/L③血钾>6mmol/L,ECG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

④高血容量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和极期的临床表现:乙脑,又称日本脑

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

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虫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

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

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

遗症。极期临床表现: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的症状,严重

表现为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①高热:体温常高达40℃,

一般持续7-10天,重型者可达3周以上。发热越高,病情越

重。②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

③惊厥或抽搐,主要由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碱中毒、

缺氧等所致。④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⑤其他神经系统

症状和体征⑥循环衰竭: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

道出血。

P93 乙脑的传染源:人不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源、猪的感染率

高。

P94 惊厥与抽搐的病因: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碱中

毒、缺氧

HIV感染的分期:①急性期: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

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发热最为常见,

CD4+T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倒置。②无症状

期,一般持续6-8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具有

传染性。③艾滋病期,HIV最终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

明显下降,少于200/mm3,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

性感染和肿瘤。

HIV相关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

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持续性全身淋

巴结肿大,表现为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

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三个

月以上。

HIV导致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各系统表现:①呼吸系

统:人肺孢子虫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CMV、MTB、鸟分枝

杆菌、念珠菌及隐球菌常引起肺部感染,卡波希氏肉瘤也常

侵犯肺部②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炎③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

道炎、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

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④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

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⑤皮肤: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

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和甲癣⑥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和弓形

虫性视网膜炎,卡波希氏肉瘤常侵犯眼部⑦肿瘤:恶性淋巴

瘤、卡波希氏肉瘤等。

伤寒极期的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①伤寒极期表现:病程

的第2-3周,表现为持续发热(多呈稽留热型)、神经系统中

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甚至谵妄、颈项强直、

昏迷等)、相对缓脉(成人常见)、玫瑰疹(都分布在胸腹部

及肩背部)、消化系统症状(腹部隐痛、便秘、腹泻等)、肝

脾大②伤寒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溶血性尿毒

综合征、其他并发症(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等)

霍乱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的原则:①静脉补液的原则:早期、

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②口服补液原理:口服补液盐含葡萄糖及钠、钾、碳酸氢盐、

氯等。霍乱肠毒素虽能抑制肠粘膜对拿和氯的吸收,但肠道

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完好,葡萄糖的吸收能带动钠的配对吸

收和钾、碳酸氢盐的吸收,而且葡萄糖能带动水的吸收,因

此口服补液能防止补液量不足或过多引起的心肺功能紊乱以

及医源性低血钾的发生。

菌痢的临床表现、痢疾杆菌的分类

急性典型: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

急后重

分类:A、B、C、D,即志贺、福氏、鲍氏及宋内痢疾杆菌,

我国以B型福氏为主。

流行性出血热)重要!

临床表现:潜伏期,4-46天,2周多见。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

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典型病例分5期:可概括为发热三红酒醉貌,头眼腰痛像感冒,

腋腭鞭击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①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

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热程多为3-7天。

轻症热退后症状缓解;典型病例热退后病情加重,为本病特征。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

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

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三红)等部位,重者呈现酒醉

貌。出血可贯穿整个病程,严重出血时死亡主因。球结膜、眼

睑、面部水肿(三肿)。

②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

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出现。持续1 ~3 天,

休克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及治疗有关。

③少尿期(本病的死亡多发生在本期):一般发生于第5~8日,

持续2~5日。少尿(24h尿量<400ml)、无尿(24h 尿量<50ml),

在休克期之后或与之重叠或直接由发热期发展而来。

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

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一些患者出血加重。

④多尿期:原因为新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和尿素氮等

潴留物质引起的高渗性利尿作用。

多在病程第9 ~14日,持续数天~数月。可分为三期:移行

期:尿量500-2000ml/24h,肾功能损害继续加重;多尿早期:

尿量>2000ml/24h,肾功能未见改善;多尿后期:尿

量>3000ml/24h,肾功能改善。可出现出现脱水、电解质、酸

碱紊乱、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休克。

⑤恢复期,尿量<2000ml/24h,精神、食欲基本恢复,1-3个月

诊断:①流行病学资料→鼠类接触史;②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

3种主要表现:发热、毛细血管损伤、肾损伤;病程

的5期经过;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液浓缩、异淋出现,

血小板减少;尿常规:大量蛋白;血清学检查;RT-PCR检测

鉴别诊断:①发热期:与流感、流脑、恙虫病、登革热、伤寒、

、败血症等鉴别;

②休克期:与感染性休克等鉴别③少尿期:与急性肾炎,其他

原因所致肾衰鉴别;④明显出血者: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

DIC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

功能衰竭和出血。

①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发病4天内抗病毒治疗:利

巴韦林)、减轻外渗(降低血管通透性VC)、改善中毒症状(物

理降温。防止大汗;地塞米松)、预防DIC(降低血液粘滞性:

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

②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4小时

内血压稳定;适量:晶胶结合,平衡盐为主)、纠正酸中毒(5%

碳酸氢钠溶液)、改善微循环(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

腺皮质激素)。③少尿期:治疗原则→稳:稳定内环境(控制

补液,低蛋白饮食),促:促进利尿(呋塞米),导:导泻(甘

露醇口服、硫酸镁、中药大黄),透: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

腹膜透析)。

④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同少尿期。多尿后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⑤恢复期:治疗原则:补

充营养、恢复工作、定期复查。

乙肝二对半: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

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

无感染,保护性。HBsAg清除后出现)

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

感染时即出现)

④HBeAb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

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

⑤HBcAb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

染时即出现)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

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

肝炎活动状态。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抗病毒免疫

多静止。

黄疸鉴别:主要鉴别要点为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

重型肝炎(肝衰竭):表现为一系列肝衰竭的表现:极度乏力、

(嗜睡、性格改变、烦照不安、

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及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TB)

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

肝臭,肝肾综合症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

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

诊断:ELISA法测血清、尿液、唾液或脑脊液抗HIV可获阳性结果,主要

抗体,其阳性率可达99%。ELISA抗体检查结果须经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确认。

抗病毒治疗的原则(治疗目标):①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血浆病毒载量;

功能;⑤阻断HIV传播,唾液、尿液、汗液不传播HIV

传染病学复习题与答案

传染病学复习题与答案 1.HBsAg 即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包膜上的抗原成分,由 S 基因编码。可在受感染的肝细胞内大量合成,释放到血液或其它体液中。 HBsAg 阳性表明存在现症 HBV 感染。 2.慢性 HBsAg 携带者 血清 HBsAg 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无明显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乙肝主要传染源。 3.戴恩颗粒 Dane 即完整 HBV 颗粒。属嗜肝 DNA 病毒科的一员。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内含 HBsAg ,核心部分含环状双链 DNA 、 DNA 聚合酶、核心抗原和 e 抗原。 4.HBV DNA 乙肝病毒核酸,位于 HBV 核心。 有2型:游离型 HBV DNA 几乎与 HBeAg 同时出现于血液中,是 HBV 感染特异、直接的指标(有复制、传染性大);整合型 HBV DNA 见于慢性 HBV 感染,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可导致乙肝复发或癌变。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标。 5.窗口期 自限性 HBV 感染时,血清中抗- HBc 出现于 HBsAg 出现后 3 ~ 5 周,当时抗- HBs 尚未出现, HBsAg 已消失,只检出抗- HBc 和抗- HBe ,此阶段称为窗口期。 二、填空题 1. 根据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和肝硬 化。 2. 急性重型肝炎的常见临床症状有黄疸、发热、腹胀、呕吐、肝浊音界缩小、出血、肝性脑病等。 3. 甲肝病人在起病前 2 周和起病后 1周,粪便中排出HAV最多,病人应按肠道传染病常规隔离。 4. 甲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清抗- HAV;乙肝传播的非注射途径主要指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预防乙肝的主动免疫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 5. 甲和戊型肝炎经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和丙型肝炎经体液为主要传播途径。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4个开放读框分别为S区、C 区、P区和X区。 三、最隹选择题 1 .哪一项 HBV 血清标志物反映乙肝传染性强( A ) A.HBeAg(+) ;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二)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A1 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D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 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C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A A. 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 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A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 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B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A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 E. 弯曲菌属 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C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D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传播方式是人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D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 C、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 D、以上都不是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3、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B ) A、HAV B、HBV C、HCV D、HDV 4、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5、狂犬病临床分期为:(D ) A、兴奋期,麻痹期,恢复期 B、前驱期,麻痹期,恢复期 C、前驱期,兴奋期,恢复期 D、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二)多项选择题 6、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B D) A.外来人口的增加 B.人工主动免疫的推广 C.出生人口的增加 D.隐性感染的增多 E.文化水平的提高 7、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ACDE A.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B.全身症状与皮疹多少无关 C.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 D.疱疹内疱疹液初为透明,后渐转混浊 E.脱痂后不留瘢痕 8.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BCE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集聚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9、乙脑极期的抽搐特征有 ABD A.多见于病程第2~5天 B.可以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C.不一定均有意识障碍 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E.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历时数分钟,不可能至数十分钟 10、SARS的传播途径是AC A.飞沫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制品传播 二、填空题 1、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2、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 6 小时内报告, 48 小时内调查。 3、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 母婴传播。 5、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三、问答题 1、什么叫传染病暴发?什么叫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暴发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传染病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称流行。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是人体最重要的抗体 B.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C.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 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应抗体 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是否有发热 E.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C A.病原体被消灭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者

传染病护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按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了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的病原携带者外,还应对乙类传染病 中的 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 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2.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 5 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 3.阿米巴病痢疾病变主要在 ____________________ ,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最明显。 4.水痘皮疹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 EHF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5 种途径进行传播。 6.甲型和戊型肝炎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 。 7.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 ________________ ,以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损害最为明显。 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9.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主要死亡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狂犬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 传播,也可由_________________,少数可在_______________ 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的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报告 _________________ 可传播狂犬病。 11.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流行病学试题试题库完整.doc

1、病例对照研究是根据是否患病分组.而队列研究是根据是否暴露分组。 2、流行病学中的“暴露”是指曾经接触过某个因素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具备某种特征。 3、匹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 .个体匹配一般不超过 4 。 4、现况调查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 5、影响预测值的因素有灵敏度、特异度、患病率。 6、RR值是指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7、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共同点是前瞻性研究.设立对照.验证假设。 8、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有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9、移民流行病学可以探索疾病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谁大的一种研究 方法。 10、在描述性研究中.一般无须特设对照 .其研究资料的主要分析指标是患病率。 11、流行病学所说的偏倚一般可归纳为:信息偏倚、选择偏倚、混杂偏倚。 12、疾病的人群分布中最重要的因素年龄.几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此变量有关。 13、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病例时较理想的病例类型是新发病例。 14、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进行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检验的目的是减少混杂因素。 15、进行推断性统计所计算的RR值远小于1.表明暴露与疾病之间呈负相关。 16、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病因、宿主和环境。 17、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现患率和精确度。

18、时点患病率中的“时点”一词.在理论上时无长度。但实际上在现场调查 时要尽可 能的缩短调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仍认为是时点患病率。 19、目前.用于流行病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软件种类繁多.请列出三种权威的应用较多的软件 SAS 、 SPSS 、 STATA 。 20、描述疾病分布,其资料来源分为普查、抽样调查 . 名词解释答案 1、危险行为:指一种已经证明会增加人们患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或有损健康的行为。 2、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3、流行:是疾病流行强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水平。 4、大流行:当疾病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且跨越国界、州界时。 5、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6、虚假关联:可以看作是人为的、偶然的、假二次的或由于几率、偏倚或未能控制其他变量而引起的所有非因果关联。(该名词现已罕用。) 7、生态趋势研究:指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其变动趋势。 8、生态学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他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线索。 9、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5)

1.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是: A. 隔离期 B .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 .最短潜伏期 E .平均潜伏期 2. HBeAg 是HBV 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是因为: A. HBeAg 是HBV 的核心成分 B .它与 DNAp 和HBVDNA 密切相关 C. 仅见于HBsAg 时阳性血清中 D .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 HBsAg 为长 E .HBeAg 阳性者容易转为慢性 3.关于狂犬咬伤后伤口处理,下列错误项是: A. 尽快用20%肥皂水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 B. 尽快用0. 1%苯儿溴铵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 C. 冲洗后用20%乙醇擦洗 D. 缝合及包扎伤口 E. 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 8.重型肝炎、肝硬化时,早期腹水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导致钠潴留 B. 门静脉高压 C. 低蛋白血症 D. 肝硬化时增生的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E. 营养不良性水肿 9.流行性出血热刚进入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处理措施为: A. 补充血容量 B . 纠正酸中毒 D. 使用强心利尿剂或激素 E .纠正DIC 10.最有效的控制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为: A. 制霉菌素 B .酮康唑 C .两性霉 素B 11 .移位性蛔虫病及蛔虫病并发症最常见是: A. 胆道蛔虫病 B.蛔虫性肠梗阻 D .蛔虫性胰腺炎 E.蛔虫性肝脓肿 1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 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 隐性感染 B .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13.女, 16 岁,食欲不振,极度乏力,黄疸进行性加深 24 天,腹胀半个月,既往无肝病史。体查:明显黄疸,皮肤有瘀斑, 无蜘蛛痣,肝掌,腹胀,肝脾未扪及,腹水征阳性,血清总胆红素 342卩mol/L , ALT560U/L ,诊断应考虑: A. 急性重型肝炎 B .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 .急性黄疸型肝炎 E .淤胆型肝炎 14.男,21岁,学生,3年前患乙型肝炎,病程迁延不愈, ALT 波动在50?150U ,无黄疸,近1年来多次查肝功能已恢复正 常。1周前突然发热,体温 38C 左右,上腹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厌油, 4天后热退出现尿黄、皮肤黄染,伴皮肤 4.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胰腺炎,做下列检查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是: A .血清粉酶 B .淀粉酶 C.血脂肪酶 5.麻疹出疹的特点是: A .发热1?2天出疹,出疹后体温高 C.发热2?3天出疹,出疹同时有发热 E.发热3?4天热退后出疹 6.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 . H 抗体 B . O 抗体 7.下列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是: A .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D .合并感染 C . A 抗体 D .转氨酶 E .血常规 B . 发热 发热 1?2 天,热退后出疹 3?4 天出疹,出疹同时体温升高 D . B 抗体 E . Vi 抗体 B .低蛋白饮食 E .使用大量的镇静剂 C.消化道大出血 C.使用血管活性药 D .灰黄霉素 E.氟康唑 C.蛔虫性阑尾炎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5.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环境。 2.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 4.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 4.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土壤传播 5.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特异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7. 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个阶段。 8.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三方面资料。 9.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F 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T 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F 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T 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T 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T 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T 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F 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T 1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T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感染过程有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如潜伏性感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转变为显性感染。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识别。 五、选择题(共40分) (一)A1型题(每题1分) ( B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称为 A.隐性感染B.病原携带状态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轻型感染

《传染病学》试题和答案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A1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 , B ,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 最佳答案。 (共50题,每题1分) 1、 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 、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 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A 、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F 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3、 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灭螺 B 、普治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4、 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 乙胺嘧啶25mg 每周1次 B 、氯喹0.3g ,每周1次 C 、 哌喹0.6g , 2?4周1次 5、 6、 7、 甲氟喹0.25g ,每周1次 E 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内毒素 ttv 肠毒素 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潜伏期 B 前驱期 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周效磺胺0.5g ,每周 神经毒素 D 症状明显期 D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细胞毒素 、侵袭作用 恢复期 E D 、弧菌属 以上都不是 弯曲菌属 9、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受感染的动物 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迟发型变态反应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继发感染 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 血涂片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骨髓涂片E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传染病学试题样题

传染病学试题样题

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 学年(春)季学期考试 2005年级预防医学-口腔本科 《传染病学》试卷A 姓名学号专业年级 一、单选题 1 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肾综传单乙脑 A.流行性感冒B.艾滋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D.水痘 E.风疹 2 在我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艾滋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D.肺炭疽病 E.霍乱 3 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A. 囊虫病 B. 恙虫病 C. 华支睾吸虫病 D.流行性腮腺炎 E. 钩体病 4 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恙虫病乙脑肾综 A. 艾滋病 B. 疟疾 C. 伤寒 D.恙虫病 E. 乙型肝炎 5 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 莱姆病 B. 斑疹伤寒 C. 黑热病 D. 耳源性脑膜炎 E. 百日咳 6 主要经输血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疟疾 D. 丙型肝炎

E. 登革热 7. 关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免疫功能低下 B. 不完全免疫 耐受 C. 自身免疫反应产生 D. HBV基因突变 逃避免疫清除 E. 治疗不及时 8. 重型肝炎主要病理改变特点是: A.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 B. 嗜酸性变性,凋亡 小体 C. 肝细胞大量坏死 D. 枯否 细胞增生肥大 E. 炎症细胞浸润 9. 重型肝炎出血的最重要原因是: A.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B. 应激性溃疡 C. 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 D.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E. 内毒素血症 10. 下列哪项不是肝炎黄疸的常见原因: A. 肝细胞坏死,小胆管破裂导致胆汁反流 B. 小胆管受压导致胆汁淤积 C. 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D. 红细胞破坏 增加 E.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试题(1)及答案

全科医生培训流行病学试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3、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4、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5、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 断其流行强度: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以上均不对 6、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新生儿增加 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 C、易感人口迁入 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E、以上均不对 8、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9、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子应为: A. 麻疹易感儿数 B. 麻疹患儿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 (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0.560/00 B、1.660/00 C、0.330/00 D、1.110/00 E、33.33% 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 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13、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 E、常规空气消毒 14、我国卫生部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种生物制品是: 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试题,共50分。) 1. 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E A.菌量 B.毒力 C.菌型 D.受损脏器不同 E.机体免疫状态 2. 下列哪一种物质是霍乱弧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A A.霍乱肠毒素 B.内毒素 C. M蛋白 D.透明质酸酶 E.蛋白水解酶 3. 流行于我国的血吸虫病为:A A.日本血吸虫病 B.埃及血吸虫病 C.曼氏血吸虫病 D.湄公血吸虫病 E.间插血吸虫病 4. 甲型肝炎病程中哪个阶段传染性最强:A A.潜伏期 B.黄疸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E.慢性期 5. 猩红热的三大特征性表现是:D A.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B.发热、草莓舌、脱皮 C.发热、草莓舌、皮疹 D.发热、咽峡炎、皮疹 E.发热、咽峡炎、杨梅舌 6.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A A.啮齿类 B.猪 C.病毒携带者 D.犬 E.急性期病人 7. HBsAg(+)、HBeAg(+),说明该病人:E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情比较稳定 D.乙型肝炎恢复期 E.具有传染性 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C A.高热、昏迷、抽搐、呼吸衰竭 B.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 C.发热、头痛、呕吐、 皮肤瘀点、脑膜刺激征 D.发热、头痛、呕吐、昏迷 E.高热、惊厥 9. 下列哪种是被动免疫制剂:E A.伤寒菌苗 B.卡介苗 C.麻疹疫苗 D.白喉类毒素 E.破伤风抗毒素 10.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B A.肝细胞内 B.肝内胆管 C.十二指肠 D.肝内淋巴管 E.肝内血管 11. 女,15岁,寒战、间歇高热六天,第一天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出汗,热退后活动 自如,隔日又同样发作,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2cm,曾服氯喹、伯氨喹啉,三天后出现酱油样尿,量少,血RBC2.0 X 109/L,Hb58g/L,哪种诊断可能性大:B A.伤寒溶血尿毒综合征 B.恶性疟引起的黑尿热 C.钩体病(黄疸出血型) D.间日疟服用伯氨喹啉引起的黑尿热 E.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 13. 10岁患儿,9月16日因发烧、嗜睡、头痛3天入院,查体:体温40C,意识呈浅昏迷,

传染病学试题附答案

传染病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传播方式是人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D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 C、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 D、以上都不是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3、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B ) A、HAV B、HBV C、HCV D、HDV 4、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5、狂犬病临床分期为:(D ) A、兴奋期,麻痹期,恢复期 B、前驱期,麻痹期,恢复期 C、前驱期,兴奋期,恢复期 D、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二)多项选择题 6、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B D) A.外来人口的增加 B.人工主动免疫的推广 C.出生人口的增加 D.隐性感染的增多 E.文化水平的提高 7、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ACDE A.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B.全身症状与皮疹多少无关 C.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 D.疱疹内疱疹液初为透明,后渐转混浊 E.脱痂后不留瘢痕 8.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BCE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集聚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9、乙脑极期的抽搐特征有 ABD A.多见于病程第2~5天 B.可以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C.不一定均有意识障碍 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E.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历时数分钟,不可能至数十分钟 10、SARS的传播途径是AC A.飞沫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制品传播 二、填空题 1、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2、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 6 小时内报告, 48 小时内调查。 3、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 母婴传播。 5、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三、问答题 1、什么叫传染病暴发?什么叫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暴发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传染病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称流行。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D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C?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A A. 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 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B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A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 E. 弯曲菌属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C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D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变态反应 D.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E. 继发感染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A A. 血涂片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骨髓涂片 E.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B A. 3小时和6小时 B. 6小时和12小时 C. 12小时和24小时 D. 24小时和48小时 E. 48小时和72小时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霍乱属于何种传染病:A A. 强制管理传染病 B. 严格管理传染病 C. 监测管理传染病

2014年传染病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构成传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传染源、传播途径 B 传染源、易感人群 C 病原的毒力、数量 D 病原体、人体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 是: A 病原体、人体及其所处的环境 B 病原体、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C 病原体毒力、数量及适当的侵入门户 D 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A 是否有病原体 B 是否有传染性 C 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 是否有发热 E 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4、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二个重要因素 是: A 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 C 气温、雨量 D 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5、伤寒患者经环丙沙星治疗体温正常,1 周后又发热,血培养阳性,属于: A 复发 B 再燃 C 重复感染 D 混合感染 E 再感染 6、伤寒患者经治疗后体温渐降,但未降至 正常,体温再次升高,血培养阳性,属于: A 复发 B 再燃 C 重复感染 D 混合感染 E 再感染 7、女因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抗-HA V-IgM 阳性,对其丈夫的处理,下列哪项是最恰当的? A 立即化验肝功能,抗-HA V B 接受医学观察45天 C 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D 甲肝疫苗预防接种 E 人免疫球蛋白+甲肝疫苗 8、我国最常见的HbsAg亚群是: A adr,adw B adr,ayr C adr,ayw D adw,ayr E adw,ayw 9、急性乙型肝炎最迟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是: A HbsAg B抗-HBs C HbeAg D 抗-HBe E 抗-HBc 10、急性重症肝炎最突出、最有诊断价 值的临床表现是: A 黄疸迅速加深 B 肝脏进行性缩小 C 显著的消化道症状 D 明显的出血倾向 E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谵妄、嗜睡以至昏迷、抽搐等 11、重症肝炎服用乳果糖,主要目的 是: A 补充能量,防止肝昏迷 B 杀灭肠道细菌,防止继发感染 C 杀死肠道细菌,减少氨的吸收 D 降低肠道PH,减少氨的吸收 E 增加肠蠕动,加速肠内有害物质的排泄 12、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主要 表现为 A 病毒被排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毒携带状态 E 潜在性感染 13、乙脑惊厥或抽搐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高热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A1 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题,每题1分)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A. 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 A. 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 甲氟喹0.25g,每周1

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 E. 弯曲菌属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变态反应 D.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E. 继发感染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 血涂片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骨髓涂片 E.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 A. 3小时和6小时 B. 6小时和12小

传染病学试题库

传染病学试题库 试题总论库: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绝”,以下哪一项是错的: A灭蝇B管理粪便C管理水源D管理饮食e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浸泡常用的消毒剂是 A 3%来苏消毒剂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e高锰酸钾溶液3 以下哪种疾病不是应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鼠疫B霍乱C艾滋病D肺炭疽E伤寒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轻症患者增加B显性感染,减少C携带者状态,减少D潜在感染,增加E免疫人群,扩大5,感染期间,哪种更常见一般: A病原体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在感染e病原体携带者6,这是感染后最常见的结局: A病原体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在感染e病原体携带者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管理病人b管理排泄物c管理水源d管理饮食e消灭苍蝇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病原体b传染性c地方性、季节性d免疫性e易感性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具有病原体b具有传染性c具有地方性、季节性d具有免疫力e 具有易感性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 A治疗,病人b检测带菌者,c隔离接触者,d切断传播途径,e接种疫苗,10,

我国规定的传染病有: A,两大类,二十五种,b,两大类,十八种,c,三大类,二十五种,d,三大类,二十四种,e,三大类11、 表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igabigm c iggd ige igd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措施是: A个人防护b预防性接种c药物预防d改善营养e增强体质12、 病原体侵入人体,临床上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但是,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的 被称为: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病原体携带者d显性感染e潜在感染12,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病原体数量、毒力、入侵途径c 病原体、人体及其环境d传染源、易感人群及周围环境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体因素13、 属于强制管理的下列传染病有:伤寒 A、乙型细菌性痢疾、丙型霍乱、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艾滋病A、非传染性乙型肝炎、免疫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丁型肝炎、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戊型肝炎、高传染性乙型肝炎63。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HBsAg (+)、hbigg (+)、抗-HBcIgM(+)表明该患者:a .非传染性乙型肝炎免疫丙型肝炎病毒非复制型乙型肝炎疫苗注射e .高传染性 64。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抗-HBcIgG(+) HBVDNA(-)

传染病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1、构成传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传染源、传播途径 B 传染源、易感人群 C 病原的毒力、数量 D 病原体、人体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 是: A 病原体、人体及其所处的环境 B 病原体、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C 病原体毒力、数量及适当的侵入门户 D 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A 是否有病原体 B 是否有传染性 C 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 是否有发热 E 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4、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二个重要因素 是: A 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 C 气温、雨量 D 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5、伤寒患者经环丙沙星治疗体温正常,1 周后又发热,血培养阳性,属于: A 复发 B 再燃 C 重复感染 D 混合感染 E 再感染 6、伤寒患者经治疗后体温渐降,但未降至 正常,体温再次升高,血培养阳性,属于: A 复发 B 再燃 C 重复感染 D 混合感染 E 再感染 7、女因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抗-HA V-IgM 阳性,对其丈夫的处理,下列哪项是最恰当的?A 立即化验肝功能,抗-HA V B 接受医学观察45天 C 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D 甲肝疫苗预防接种 E 人免疫球蛋白+甲肝疫苗 8、我国最常见的HbsAg亚群是: A adr,adw B adr,ayr C adr,ayw D adw,ayr E adw,ayw 9、急性乙型肝炎最迟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是: A HbsAg B抗-HBs C HbeAg D 抗-HBe E 抗-HBc 10、急性重症肝炎最突出、最有诊断价 值的临床表现是: A 黄疸迅速加深 B 肝脏进行性缩小 C 显著的消化道症状 D 明显的出血倾向 E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谵妄、嗜睡以至昏迷、抽搐等 11、重症肝炎服用乳果糖,主要目的 是: A 补充能量,防止肝昏迷 B 杀灭肠道细菌,防止继发感染 C 杀死肠道细菌,减少氨的吸收 D 降低肠道PH,减少氨的吸收 E 增加肠蠕动,加速肠内有害物质的排泄 12、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主要 表现为 A 病毒被排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毒携带状态 E 潜在性感染 13、乙脑惊厥或抽搐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高热 B 缺氧 C 脑实质炎症及水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