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观课报告汇总

观课报告汇总

观课报告汇总
观课报告汇总

观课报告汇总

多种方法识字专题观察报告

表一:识字方法观察表

“换一换”的识字方法, 5个字用“形旁表义”的识字方法,有2个字用了联系生活识字的方法,还有2个字是通过看实物进行了识记。本节课运用的识字方法有七种之多。特别可喜的是,许多字同时用到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胡这个字,就用了六种方法:古月胡,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用“蝴蝶”的“蝴”减去偏旁识记;把“明”的“日”换成“古”来识记;在看书看电影时认识了“胡”,联系生活识字;通过观察二胡这种乐器来识记“胡”。

识字方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所以,只有通过引导孩子运用各种识字方法,鼓励他们识字,才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汉字,提高学习效率。

在本节课中,“加一加”、“形旁表义”、“换一换”及“扩词”这几种识字方法运用得较多。教学中,学生们喜欢的识字方法可能与我们预想的不一样,毕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要他们喜欢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加以肯定。

表二:学生参与情况观察表

主动发言“○” 被动发言“☆” 开火车读“△” 集体作答 “·” 小组讨论“√”

学生课堂参与数量统计表

根据课堂观察,我对学生参与数量进行了统计:教师课堂提问共33次,其中,学生主动参与30次,占问题总数的90.1%;集体回答1次,占问题总数的3.3 %;小组或同桌讨论2次,占问题总数的6.6%。 通过数字统计,我们了解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主动参与为主,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活动。学生并不是消极回答,而是结合自己的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课堂参与质量”统计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能过用上面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一目了然。大家可以从上表看出,全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独立回答过问题,即使没有单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参与了课堂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背诵、齐读、开火车等集体活动,做到了全班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整堂课一共有8次,说明课堂上教师能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并尽力照顾到全班学生。

2.通过小组、同桌讨论的形式,小组内互助学习,让生生之间有了互动。

3.课堂上有几个孩子还是特别活跃的,比如D3单独回答了五次问题, D4单独回答了六次问题。E2,D5回答了四次。

4、当然,也有个别孩子受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思维比较懒惰。有几个孩子除了集体活动,没有单独回答过问题,比如:A3、B1、B4、D2、E1、E4、F1、G1

、G3、G4这十名孩子,说明教师在照顾全体学生方面,可以继续完善,同时,需要教师多激励孩子。

表三:教师提问情况观察表

通过课堂观察,我对周老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共计33次,其中以认读字音为指向的问题有4个,占问题总数的12.12%;以识记字形为指向的问题有12个,占问题总数的36%;以理解字义为指向的问题有

10个,占问题总数的30%;以规范书写为指向的问题有5个,占问题总数的15.15%;其他问题有2个,占问题总数的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本节课字形、字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两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占所有问题的三分之二。字音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只有4个问题。纵观这五种指向的问题数据,可以看出,本课问题设计与教学难易程度、教学重点吻合,问题分配非常合理。

从问题的有效性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周老师对每个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识字方法,进而把生字记住。在所有的问题中,教师提问有效的有31个,占问题总数的94%;低效的有2次,占问题总数的6%。可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解决识字环节,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

表四:写字达成度观察表

课题:《识字二》 执教者:周金春 观察者:孙海燕 观察时间:2011年5月24日

对于周老师这节课写字教学完成情况的达成度,我们从班中随意抽取了10名同学做了“戏、观”写字水平的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在周老师上课半小时之前完成的,后测是周老师上完课后马上进行的,

周老师对写字教学非常重视,在书写指导上,教师讲解细致,对重点笔画的位置,做了明确的指导。

写字之前,周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先找“戏、观”两个字的共同点,学生们能够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又字旁,并且,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然后,让学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哪笔最关键”,清楚关键笔画所写的位置,如“戏”的斜钩在竖中线起笔,要写得长一些,舒展一些,“观”的“竖”最关键,竖在写在竖中线上,引导发现字的书写规律。

其次,教学中注重了教师的范写,在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时,又强调了关键笔画的书写技巧,边范写边讲述: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学生再加以模仿,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学生第一次书写后,又找了2名学生的字做了详细地讲评。肯定了写的好的地方,给写的不到位的同学进行了修改,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评价。以评促写,巩固了学生对字的认识。

展示评价后,教师要求学生每个字再写一遍,巩固书写。

课后,我们随机收集了10名同学的写字本,认真了解学生对“戏”、“观”这两个字的书写情况,其中8名同学在结构、关键笔画的书写中很到位,并且整洁、美观;2名同学写的“戏”,关键笔画“斜钩”没有从竖中线起笔,对关键笔画的掌握不到位,建议周老师在巡视孩子们写字时,注意个体辅导,边评价边指导。

导入用时1分7秒,讲话引导共用时13分20秒钟,学生个体活动共用时21分钟08秒,小组(同桌)活动用时3分33秒,字音和朗读共占用了10分半钟左右的时间。时间重点分配在了字形字义和书写方面,字形字义总共用了20分13秒,写字指导用时10分钟。

“字形字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用时也最多。在这节课中,教师和学生运用到的识字方法有很多,教师以“胡”字做例子,学会了“换一换”“生活中”、“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这对孩子来说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后边生字的识记做好了铺垫。如果教师在教给学生一定的识字技巧后,放手让孩子自己总结新的识字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识字积极性,用小组展示的方法汇报识字方法,或许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书写指导环节,用时10分,书写教学没有流于形式。在教学生字环节,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评析、再次练写等步骤,训练扎实有效,孩子的书写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关键笔画的走势及占格。我的建议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两个生字只需指导一个进行评价,另一个字让孩子自己观察后发言,综合孩子的观察发言后,找两个观察仔细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其后书写,或许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识字方法的指导也非常到位,若能将各个环节设计的更加紧凑,那么这堂课将会是更加精彩!

在阅读中识字观课报告

识字教学目标达成度课堂观察量表

识字教学目标达成度课堂观察统计表

观察结果分析:

本节课我的观察点主要在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非常注重对生字音形义的总体把握,八个生字的读音全部解决,字形分析达75%,理解字(词)义达87.5%。正因为杨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楚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目标而动,所以目标的达成度就高。但杨老师对每一个生字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不是对每一个字的音形义都是平均用力的。从统计表看,侧重于读音的有两个字,占到25%,因为这两个字(叨、乎)在课文中都是读轻声的,所以杨老师才重点强调了这两个字的读音。侧重于字形分析的达50%,侧重于字(词)义的理解的占到62.5%。而这些字形、字义的教学都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进行的,真正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理念。从课后的抽测来看,八个生字有六个生字学生的正确率达100%。“继”字有两个同学都读成“续”了,

我想是因为课文中“继”字就是在“继续”这个词中出现的,而且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所以给学生造成了混淆。我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再将这两个字作一字形的比较分析,会更好。

在阅读中识字教学策略课堂观察量表

本节课我的观察点是在阅读中识字的教学策略,从统计表可以看出,杨老师始终贯穿着在阅读中识字这样的教学理念,从初读课文,再到重点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某些含有生字的句子,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些生字的复现率达四五次。同时,杨老师还合理地运用集中识字,如在第一自然段读后让学生圈出生字集中认读,再像游戏环节让学生救小鱼,这种集中识字的合理运用对识字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有利。同时,在每一个字的教学中,杨老师也采用了多种识字教学策略,像“加一加”用了三次、“减一减”用了两次、生活中识字用了两次,组词补充句子用了三次,这些识字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学生参与情况课堂观察表

“△”集体作答“-”小组讨论“√”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统计表

值得学习的地方:

1、学生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满童趣。

在本堂课中,老师设计的几个活动切合低年级孩子特点,让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救小鱼活动,先在小组内充分活动,紧贴课文内容,让孩子喜欢做,而实际上又让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巩固生字,学生乐在其中。

2、课堂提问适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学生思考积极。

从课堂观察量表上分析,本课共提问题65个,学生主动参与55个,占总数的84.6%,集体回答10次,占总数的15.4 %。杨老师设置问题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时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激发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3、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从课堂观察量表上看,全班共有40个同学,有31个同学主动回答了问题,占77.5%。老师关注了全体学生,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课,认真作业,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所学的功课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以较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同学和教师表现一种友好态度,没有捣乱行为。

存在的问题:

1、仅管老师力争关注全体学生,不过依然有的学生一节课有四次或三次的回答机会,有8人虽然举手了但一次都未被请到,课堂上存在盲区。

2、集体回答次数偏多了一些,一堂课有十次,有些认字读字的活动可以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

观课报告1课堂练习结果统计与分析

课题:掌声

1.课堂练习内容如下:

殷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这个练习有四个目的,一是生词运用;二是识记生字,三是练习书写;四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一举多得。我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了统计。

(一)词语运用。本课8个生词,练习中用到了其中5个。全班40个学生,只有2位同学误填,正确率为99%。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并尝试运用。

(二)识记汉字。学生书写正确率为100%。板书“热烈”一词时,老师点拨:下面的四点底就是由“火”字简化来的,可见鼓掌的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呀!教学中,殷老师时刻拥有一颗敏锐的心,把有情有味的汉字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三)练习书写。通过统计发现,只有3位学生各有一个字书写不规范。回顾殷老师的课堂,她从课题的板书,到生字的指导,始终为学生做好示范,提醒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比如书写持久的“持”字,殷老师提示学生: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相互避让才会写得匀称、美观。事实证明这样的示范和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学习表达。这一独具匠心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既达成了“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又轻松地学习了语言。在课堂上,提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的那个女生,在课后访谈中流利地讲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甚至比老师的示范还要全面。这说明殷老师的示范给了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观课报告2学生后测结果统计

综合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潍坊中新双语实验学校三年级四班学生进行前测。但是枣庄与潍坊同属北方方言区,学生普通话基础、发音差异不显著。因此,前测数据参照对枣庄师范附小三年级五班学生的检测分析。

一、认读生词

教学后检测的生字词,都是易错生字词,学生认读正确率达到98.5%,学生对生词读音掌握非常扎实。相比教学前的正确率67.8%,有明显提高。课堂教学中,殷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着力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查字典弄清多音字读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1.正确朗读情况。人均读错字0.1次,漏字0.2次,添字0次,总平均0.1次。前测结果分别是1.5次,1.2次和0.9次,总平均1.2次。提高明显。“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漏掉“在”的同学,后测有2人,而前测有10人。课堂教学中,指名读的同学就在这儿出现错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错误,用时1分钟。这儿的纠正是非常必要的。

2.流利朗读情况。停连不当、重复次数分别为0。前测数据分别为1.8和0.8。前测时,8名同学分不清逗号句号的停顿,语速过快;6名同学读破句子,语义停顿不当。教学后,这些情况不再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纠正学生语速、停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有感情朗读情况。10名同学都能强调“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前测数据是0,效果显著。

总之,从后测结果看,本课教学达到了“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两次描写掌声的句子”的教学目标。与前测数据对比,(前测是在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提高幅度很大,说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由于目标定的比较小而明确,仅限于“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学生轻松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观课报告3 教学结构分析

从教学结构记录表可以看出:导入环节用了1分56秒;初读感知环节用了10分44秒;感悟第一次掌声用时11分10秒;感悟第二次掌声用时 6分05秒;指导书写用时7分23秒;总用时39’11”。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殷老师比较注重生字词以及课文的朗读落实,仅在这一环节就用时14分18秒,整节课中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但这一环节的落实,为后面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学习两次掌声时,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采用一扶一放。学习第一次掌声时是扶,学生第二次掌声时就是放了,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一次掌声的方法自学第二次掌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殷老师还非常重视书写的指导,三年级孩子写好钢笔字是教学的又一大重点,殷老师不惜花费7分58秒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写字指导,收效非常明显。

总观,整堂课教学结构的安排合理,轻重分明。殷老师根据教学重难点的不同,根据学生课堂上认知表现,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不仅如此,每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内容丰富详尽,扎扎实实。学生学习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观课报告4教师课堂提问观察与分析表一、教师课堂提问内容统计

说明:指向性:A目标明确B目标模糊C过于明确

有效性:A有效B低效C无效

提问类型:A思考型B铺垫型(组织教学)C引导型

根据《教师课堂提问记录表》,我对老师课堂提问数量进行了统计:教师课堂提问共16次。其中,质疑问难环节2次;整体感知4次;细读第一次掌声7次;细读第二次掌声环节1次;课堂练习2次。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细读第一次掌声”。

教师有效提问13次。可见,教师提问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殷老师提出了3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什么问题?引导质疑问难。二是,遇到多音字,你们都是怎么弄清它的读音的?梳理学习方法。三是,说说你为什么要送给小英这样热烈、持久的掌声呢?突破教学重点。加强主干,删除枝蔓,使教学的内容相对集中,而学生也学得比较透彻,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

另外,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提问的目标指向性明确的有12次,占问题总数的75%;目标指向性模糊的有4次,占问题总数的25%;目标指向性过于明确的有0次。可见,教师提问的目标指向是很明确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问题,层层深入地进行指导,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课堂呈现方式的观课报告

《课堂观察量表》主要是针对教师的部分课堂行为进行观察,所提供的呈现方式有四种:A讲述,B 板书,C声像呈示,D动作呈示。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两个课时中,四种方式能依据课堂需要交替呈现,课堂效果趋向完美,现作分析如下:

在“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环节中,呈现的方式和顺序是:板书——讲述——动作呈示。板书课题,提供学习内容;讲述小故事片段,借助例子介绍《昆虫记》,引起学生对这本名著的兴趣;出示《昆虫记》,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昆虫记》的兴趣,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其中介绍《昆虫记》总共用时57”,在时间分配上做到了重点突出。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中,呈现方式和顺序是:声像呈示——讲述——动作呈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及“蠕虫”的图片,提供学习内容的要点,同时也为识记、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讲述课文的内在线索,法布尔对昆虫的感情从着迷,到迷恋,到最终的痴迷,讲述的速度恰当,且步骤清晰,有逻辑性,这条线索的出现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有提纲挈领之功;掌声送给概括出小标题的同学,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积极的学习。

在“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环节中,呈现方式和顺序是:声像呈示——讲述。课件呈示课文的2、3自然段,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和要点。总结学习2、3自然段的方法是找关键词、揣摩、想像、做批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写字练习”环节中,重点的呈现方式和顺序是:板书——动作呈示。老师重点板书了“察”、“殿”,一边板书一边讲解,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板书共用时1’16”;动作呈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共用时6’2”,重点展示了书写有问题的和书写有进步的同学的作品,有画龙点睛之效。

在“精读课文,运用方法”环节中,呈现方式和顺序是:声像呈示——讲述。课件出示4——10自然段的自学提纲,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线索,用讲述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总结,语言简洁有力,讲述的速度恰当。此环节共用时,14’26”。

在“课堂练习,情感升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环节中,呈现方式依次是声像呈示——讲述——声像呈示。课件呈示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既考察、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又升华了学生的感情。用直白的语言对课堂进行总结,编筐收篓,恰到好处。课件出示层次性的作业,简洁明了,且尊重学生的差异。

本课堂观察量表主要从四个方面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了观察,涉及到80个观察点,比较科学和客观的呈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总体来看,教师的讲述语言精当明了,课件出示的问题关键性强,板书内容紧密配合教学目标,合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

二、课堂提问观课报告

课堂提问是引发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策略之一。对课堂提问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偏离学习目标,随堂生成的问题是否有效、及时。可以更好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机智及教育教学理念。可以更好的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原因。

我们通过几次对李蓓蓓老师的课堂提问的观察,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有了变化,课题提问的质量的有效性一次比一次明显。

我们把李老师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分析:两节课中,李老师共提出了21个问题。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16个,属于启发、想象性的问题是3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90.5%。让学生进行判断性的问题没有。属于机智性的问题2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而前几次的课堂提问中属于判断性和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占了13.3%。

课堂提问的改变所带来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改变,不管是学生自己读文本,还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思考,学生的学习表现比以前投入了,思考带有了一定的深度。这与教师的有效提问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专项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深度。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功、高效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关注课堂中的提问,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这样教师所设计出来的课堂要提问的问题才不至于过深或过浅。其次,教师要站在课程的角度把握教材,设计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

课堂自古以来就称之为学堂,是学生们学习的场所。不知何时起,教师的讲、教师的问占据了课堂。学生们学习的场所成了老师们的讲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也给了许多老师一些误导:老师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教师会表演的、能展示教师自我功底的课就是好的课,就是优秀的课。致使多年以来,听课者很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评价一堂课。是评价的错位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如此被动。当我们沉

下心来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专项的观察时就会发现:当我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观察、评价教师时,才会改变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才会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堂。

三、课堂教学流程观课报告

教学过程设计的前提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依据课程标准对本年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教材所呈现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水平来设定,因学定教。因此,对于本堂课的教学过程观察,我主要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因学定教,确定有效教学目标

通过对李老师教案的阅读与分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李老师充分分析了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记叙文,主要叙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第一部分,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第二部分,通过两件事来生动地说明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程度。一件事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另一件事是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母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第三部分写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着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所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与痴迷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本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如清晰的叙述内容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列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充满童趣的语言可以用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通过重点词句所表达的作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个性特点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特点,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故事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着兴趣。文中人物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在语文学习中基本具备了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在阅读中通过重点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能力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

因此,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依据小学语文五年级段的课程标准要求,李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二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知道怎样写批注。充分体现了因学定教的设计理念。

二、遵循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任何事物只有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呈现出完美合理的状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由五大环节组成: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学习运用方法;4.课堂练习,情感升华;5.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其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符合学生实际。五大环节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以《昆虫记》中的一个故事片段引出主人公的简介将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昆虫王国,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接着,教师让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进一步了解学情,因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检查词句的朗读、理解词语,并引领学生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该环节将预习放在课内,做到了预习的扎实有效。从生词的认识到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分层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字词认读、课文朗读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借助浓缩语句、提炼主要部分的方法概括出小标题,培养了学生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披文入情。

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的主要教学过程。教师以“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画出来并简要地写出你的感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试着找关键词,作批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删除关键词等,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完善自己的批注。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的4——10自然段,并出示学习要求:一是反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

句;二是揣摩关键词句,写上批注。学生先自读学习、小组交流,最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地点拨与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课文的重点内容2—10自然段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第二个步骤是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4—10自然段,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法布尔而的对昆虫的痴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

(四)课堂练习,情感升华

教师通过“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

____________。”这一问题,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总结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说说你的收获”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反思,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并出示法布尔的名言激励学生。最后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了说、听、写、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完成了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完成了从开放到开放的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

同时,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从第三大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向第四环节“精读课文,披文入情”过渡时,教师设计了如下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段落、语句或是词语能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边找边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或想法。”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深入学习。整堂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课堂提问设计精心,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三、注重生成,学生稳步提升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在课后对学生课上作业、课后测试和学生访谈的统计与分析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成长。

(一)课上作业分析

1.作业内容: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

____________。

2.完成结果:

全班共39名学生,收取作业39份,此题从写实层面填写的有2人,占全班5%。如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昆虫, 还装满了石头,还装满了贝壳。

从精神层面填写的有37人,占全班95%。其中优秀的有31,不仅能够从精神层面填写,而且填写内容有递进性。如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昆虫, 还装满了他对昆虫的痴迷,还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他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占全班的79%。有6人虽填写了精神层面的内容,但前后句之间没有递进性,占全班的15%。由此作业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能掌握,本课的情感目标达成了。

(二)课后测试分析(后附测试题)

测试题有两道,一是根据词意写词语;二是迁移运用,给一篇文章做批注。

参加课后测试的共有39人,收回试卷39份。

第一题根据词意写词语。3人出错,都错在第3小题“兴致勃勃”,将答案写了“着迷、迷恋”,占全班的7%。其余36人全部正确,占全班的92%。

第二题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都能读出孔子是谦逊有礼,不骄傲自满,不畏艰辛,积极进取,知道学无止境的人。从学生的做批注情况来看,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写好相关的批注。具体数据如下:

做批注找到3处关键词句的有2人,占全班的5%。

做批注找到4处关键词句的有10人,占全班的26%。

做批注找到5处关键词句的有6人,占全班的15%。

做批注找到6处关键词句的有9人,占全班的23%。

做批注找到7处关键词句的有8人,占全班的21%。

做批注找到8-11处关键词句的有4人,占全班的10%。

能找到5处以上关键词句的占全班的69%。

可见,学生都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学生访谈分析

此次学生访谈共提问了五个问题:

1. 学一篇新课文之前,你都做哪些准备工作?

2. 学一篇新课文,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你都学会了什么方法?

4.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5. 象这节课的学习方法你喜欢吗?你觉得快乐吗?

从第1、2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来看,四个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初步的阅读方法。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

从第3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学生对“方法”一词的概念理解得还不够透彻,不能够很好地区分方法与情感态度的不同。谈方法的时候四个学生全部都倾向于谈从人物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3个同学提到了做批注的方法、1个同学提到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在教师的进一步追问是否学会了“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时,四个学生都回答“学会了”。

从学生第4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学生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进步是法布尔的人格魅力对自己的影响,可见孩子对课文和人物品质都有了深刻理解,能够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内化提升。

第5个问题的回答,4个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说明快乐的体验来自于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

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行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三、学生参与情况观课报告

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李蓓蓓老师的这节课上,正是用引导的策略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整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温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注:紫色字体的学生坐在教室的左、右、后三边,是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位置。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33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占全体同学的82.5%,这个比例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很广。从学生回答问题次数来看,大部分同学只回答了一次或者两次,只有三个同学回答了四次。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有7名同学没有发言,分别是A5、B5、D3、D4、G3、G5、H4,经过对老师和同学的询问,这7位同学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自信心不足,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不会,只是怕回答错了得到同学们的嘲笑。对于这些同学,建议老师以后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关注这几个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听课情况、小组合作情况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多给这些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一是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是可以根据问题的回答情况来判断这几个同学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鼓励这些同学积极大胆的举手发言,以此提高这些同学的自信心。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实录点评

沈大安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四篇文章旨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细心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第一部分,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第二部分,通过两件事来生动地说明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程度。一件事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另一件事是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母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第三部分写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着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所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与痴迷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着兴趣。文中人物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在语文学习中,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

【教学重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法布尔对昆虫无比痴迷的情感。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能认读“莱、栖、蠕、兜、痴”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昆、纺、察、骂、毒、垃、圾、殿”等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纵横、鸟栖虫居、痴迷、蠕虫”。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发现哪些是值得揣摩的关键词句,知道怎样写批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故事是这样的:又有一只金布甲倒下了,笼子里出现了他的尸骸。我知道其他的幸存者,迟早也会这样死去的。从六月初到八月中旬,我的实验室迎来了二十五只金布甲,可是到现在为止,只剩下了五只雌性的金布甲,其余二十只雄性的金布甲全部死掉了。他们的死亡症状一样,全部被剖开了腹部,掏空了内脏。谁是罪魁祸首呢?同学想知道答案吗?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出示《昆虫记》)

同学们,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吗?

生:法布尔。

师:是的,他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出示课件),他用一生写成了这本《昆虫记》,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多次重印,在生物界和文学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法布尔的故事,相信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能写成这本书了。(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带着你的情感去读。

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

生: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呀?

师:哦,而不装其他的东西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谁还有?

生: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

师:这问题你有答案吗?

生:有,是法布尔。

师:有答案就不用再问了,对不对?

生:这个课题为什么要叫“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我发现你很会动脑。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从对课题的质疑入手,引起学生深入阅读的愿望。简单的问题像“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当场解决了,把有价值的问题留下来,引领学生的学习。这种做法值得提倡。老师始终要十分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随着教学进程和学生一起回顾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先读词语,看准字形再读。(出示词语)

生齐读:昆虫纺织观察责骂中毒垃圾殿堂

圣莱昂鸟栖虫居蠕虫裤兜痴迷

着迷着急鼓鼓囊囊

师:“栖”这个字,容易读错,注意它的读音。

3.检查课文朗读。

师:我们把这些有生字的词语放回到句子里,看看能不能把句子读正确。请同学起来读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请你来评价一下。(课件出示)

生1: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

生2: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生3: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师:谁来简单地评价一下这几位同学?注意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呀。

生:陈禹彤第一句读得声音很大,而且还比较有感情。高一飞读得没有感情,丁相栋读得不是很熟练。

师:读得没有感情没有关系,我想等咱们细细地学完课文,你读得就会有滋有味地了。同学们看这儿,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纵横”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说小溪很多,有横的,有竖的。

师:你理解很到位呀。那么猜一猜“鸟栖虫居”的“栖”是什么意思?

生:栖是栖息,也就是住的意思。

师:是的,联系上下文你就能猜到这个字的意思。(出示意思)这个字是指鸟停留在树上。在这儿指居住、停留的意思。“蠕虫”是什么?你见过蠕虫吗?

生:见过。

师:任致宇见过,你来说一说。

生:就是在水底一“固泳”一“固泳”。

师:那叫“蠕动”。刚刚他说了一句“在水底下”,我发现任致宇很会读书呀,看文中的蠕虫就是生活在水底下。其实蠕虫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图片),这就是生活在水底下的蠕虫,看了之后,你有什么词语想形容一下它?

生:恶心。

师:看了之后害怕。还有吗?

生:五彩缤纷。

师:在法布尔的眼里也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词语“兴致勃勃”,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找近义词来解释,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呀。

生:很高兴,兴高采烈。

师:兴指的是兴趣,兴趣怎样?

生:很有趣。

师:兴致高昂,对这件事感兴趣。词语咱们解决了,再读课文你会读得更棒的。

(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标明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同时练习朗读,一举多得。尤其是词语的理解,因为在句子中有了具体的语境,便于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注意防止错误。像“栖”,让学生注意到形声字的例外情况——不要读半边字,又借助“鸟栖虫居”的结构方式猜“栖”的意思,做得很到位。)

(二)整体感知

1.师: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从文中找个词来说一说吗?快速浏览是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你要找出准确的词语。

生:痴迷。(师板书)

师:你还能找到哪些词来说一说呢?

生:迷恋。(师板书)

生:坚持不懈。

师:这是你读书之后,法布尔给你留下的印象。我发现你的读书水平也越来越高了。

你能从文中再找个词吗?

生:细心。

师:老师还找到一个词,是着迷。(板书)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看这儿,法布尔对昆虫的感情从着迷,到迷恋,到最终的痴迷,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的?现在请你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生:第一件事是说法布尔捉到了歌唱家。第二件事是法布尔放鸭时去捉昆虫,他父母不让,但他不放弃。

师:我发现你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抓住主要内容,干什么,结果怎样。概括的水平越来越高了。请坐。谁还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件事是失踪捉纺织娘,第二件事是抓甲虫被父母责骂。

师:我发现你的水平更高了,你把这个故事内容直接概括成小标题了。咱们将掌声送给他好不好?

生鼓掌。

师:咱们一起去看一看,作者到底是怎样通过这两件具体的事来写法布尔的。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主要抓住写了哪两件事,降低了难度。在学生概括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基本方法,因为主人公都是法布尔,所以只要说清他“干什么,结果怎样”就行了。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是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指名回答前,最好能先让学生自己练说、同学互相说一说,扩大训练面。)

三、精读课文,学习方法。

(一)方法导学

1.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法布尔对昆虫很着迷,你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中找一找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告诉大家好吗?(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并画一画,简要地写出你的感受。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的“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却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我从他傍晚去捕捉昆虫忘了回家,可以看出他对昆虫很着迷。

师:这就是他的感受呀。你作批注时,就可以将这个感受写在这段话的旁边。谁还找到一这个地方了,来补充一下。

生:我从“傍晚”一词,看出如果他不喜欢昆虫就不会去捉了。

师:你是想借助关键词来说吗,那就把你的语意表达清楚。端起书来说。

生:我从“一天傍晚”这儿知道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因为如果他不想知道那个昆虫是什么,就不会在傍晚了还去找。

师:暮色笼罩了田野呀,他都忘了干嘛?

生:忘了回家。

师:干什么去了?

生:捉纺织娘去了。

师:对呀,这不就是你的感受吗?把这个感受连起来,写在这段文字的旁边。尤其刚刚没有找到的同学。

生写批注。

师:谁还有?

生:从第3自然段的“三天前”,可以看出,虽然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但他还是放在心上,念念不忘。

师:由此可见,他对……

生:对昆虫十分着迷。

生:我从他“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中的“终于”,看出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因为他找了很久了。

师:(出示课件)看是这句吗?这两位同学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看,如果老师把这两个词去掉,你看哪一句更好?自己读一读。

生:我觉得还是加上这个关键词的句子好,因为第二句去掉关键词,读起来感情不够深刻。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就是去掉“终于”感情色彩就不丰富了,如果加上“终于”就能看出法布尔找了很久,还能看出这中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之类的。

师:你的见解非常独到。你们看,咱们用这种去掉关键词语的方法,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两个词特别的重要,这种词就叫做什么词?

生:关键词。

师:对呀,找到关键词,然后揣摩一下关键词,你就会发现我们就更能了解人物有特点了。

自己再去读读这句话,从这两个“关键词”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来,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生读书做批注。

师:你从这两个关键词中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看出,法布尔捉这只虫子费了很多的功夫,因为在这么多草时找一只小虫子会很麻烦,所以我觉得他对这只小虫子很痴迷,很想捉住它。

师:老师发现你用了想象的方法去揣摩的这个词语,是不是?想象他遇到了很多麻烦。这是一种好方法。

生:法布尔一直记着自己三天前的发现,而且从“终于”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找,从草丛中去找一只像蚂蚱那么小的东西也不好找,所以能够看出法布尔真得很迷恋虫子。

师:由此,能看出法布尔有怎样的特点?

生:坚持不懈。

师:想到一个词语。

生:锲而不舍。

师:老师就写锲而不舍吧。(板书)这就是你的感受,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你的书上。有些同学已经写上了。谁还想再起来说一说?

生:如果去掉那个“三天前”的话,“就”也得去掉,要不句子就不通顺了。

师:所以你同意这两个关键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这句话呀?

生朗读。

师:听你重读了“终于”,我听出来了困难重重。谁再来读?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一句呀?先自己试一试。

指名生朗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你特别喜欢这位歌唱家,是吗?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是呀,我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了,当我找到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对自己的妈妈说呢?(出示课件)自己试一试。

生朗读。

师:真替你感到高兴。谁再来挑战?

生朗读。

师:挺兴奋的,如果声音高昂一些会更好。

生朗读。

师:从你表情当中可以看出来,你真的很高兴。自己读一读吧。

生自由朗读。

师:从你们的表情和声音中,老师能体会到你们的高兴。其实,只要将自己想象成法布尔,你就会读得有感情了。咱们将2、3自然段,边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这一课的教学,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特点”阅读方法。老师把这种方法分解成两种技能来培养:(1)怎样寻找关键词语。在学生自己初步领悟的基础上,通过原文与删去关键词语的句子比较,体会哪些是关键词。(2)用批注的方法概括人物特点。这一步不是简单地概括出一个词语,而是有一个入情入境、想象、推理的思维过程,所以学生对法布尔的痴迷精神感受得比较具体和深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概括得比较确切。)

(二)学法总结

师:放下书,同学们,回想一下,刚刚咱们学习第一件事情的时候,用了哪种阅读方法呀?

生:抓关键词,再找一句子,理解他的意思。

师:不仅要找出关键词,还要揣摩,并且怎样呢?

生:想象,当时法布尔的心时在想什么?

师:这样朗读得会更有感情。还有吗?

《压强》观评课报告

《压强》观评课报告 本节课老师在教学中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学生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亮点:1、通过设计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又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如何观课评课

如何观课评课 一、观课报告 完成观评课后,就6节“优课”课例从总体上,或就某一节“优课”课例,按照模板撰写、提交观课报告,观课报告不少于800字。(全体人员,包括研修组长,指导教师) 2015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 观评课观课报告 作业要求: 要有对课堂观察现象的细节及综合描述,可以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观察点来阐述;不少于800字。 1.要体现观察点选点。如可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等维度来进行观察,再选定视角和观察点; 2.要有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如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 3. 要有自己的收获。 2015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 观评课研修组研课报告(研修组长提交)市县(区):

二、研课报告 二、“一师一优课”活动赛课评价表 2015年山东省省级“一师一优课”活动赛课评价表

青岛综合实践指导教师青岛17中刘娜 不同的人对同一节课会有不同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课,重要的是要看,要思考,自己要参与其中。至少说几句让自己信得过的话,打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分数。那样即使和别人的评分有一定离散也能自圆其说。观别人的课,创自己的课。在观课评课中,点滴提高,勇于积累前进的量变。 1.文字 不要急于先看课堂实录,先大致浏览文字。阅读课例的“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文字内容,了解课的设计。阅读时,如果文字不清楚,可以调整文字显示比例(100%可以看清)。 2.视频 观看“课堂实录”。准备好纸笔,一边看,一边用笔记下主要教学环节、亮点、问题。为避免视频卡,第一,可以避开高峰,早上、晚上看,第二,可以下载观看。(看技术指导)3.草稿 根据文字和视频,针对各环节打分,并写出扣分原因,0-200字,存下草稿。 4.评课 离开平台,在电脑中,用word写这节课的评课。字数控制在200-500字。如果超过500字,多余的字数在上传到平台时将被砍掉。 评课,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技术使用、学生表现、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建议等角度来分析。提取几点,避免散乱。我们研修的主题是技术优化教学,可重点关注。汲取他人课的优点,为我所用。 5.提交 检查各项分数、总分、点评、评课是否符合自己的想法。修改调整后,再提交。注意:草稿可反复修改,提交后不能再修改,一定要令自己满意再提交! 6.反思 观别人的课,创自己的课。反思这节课中值得借鉴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吸收可以为我

搭石公开课教案

搭石公开课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搭石》教学设计 汇龙小学唐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谴”等7个生字,会写“暴”等11个生字。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什么是搭石。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 3、感受搭石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美,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 4、学习作者用字精准以及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 2、感受搭石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美,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用字精准以及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说石引入 1、揭题,读题。 2、回顾:什么是搭石 3:质疑:搭石不就是乡村山野中供人们过小溪的一种非常非常普通的石头吗可是,作者为什么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找景寻美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是一道风景用“——”画下来,再想想这些风景美在哪 2、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感受。师根据学生反馈,相机引导孩子们品搭石上蕴藏着的美。 三、品石悟情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遇上老人走搭石”这几道风景。 风景一:“一行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美。 3、用查字典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的画面美。 4、指导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的音乐美。 5、写法指导: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美以及用标点符号的准确。 6、有感情地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二:“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走搭石 1、课件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通过采访了解“老人”踩到不平稳的搭石时会怎么想,怎么做,感受“老人”无私奉献的美。 3、指导朗读这道风景。 4、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三:“两人面对面走搭石” 1、学生汇报从这道风景中感受到的美。(板书:谦让) 2、朗读句子。

观评课记录

观评课记录 在这次上课中,我得到了不少同行老师的帮助,收获颇丰。尤其是课堂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课件播放前的导入,教师既要有语言的准确描述,又要能自然地切入到下一个环节,这一点,难度较大,是优秀教师功力的展现,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灵活处理课堂教材的实际操控能力。 试课中,在许老师的提议下,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在名家作品点评环节上,,我没有做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让学生结合画面进行联想分析,通过老师们的观课指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并及时的进行了改进。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在指导学生们自由作画阶段时,我仍留在讲台上想问题,没有及时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进行关注。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绘画水平是不一样的,老师应该第一时间,走到学生身边。给与指导与关注。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地一句鼓励下,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因此,教师巡回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在作品点评时,有观课的老师提出,让学生进行互评,比老师一一点评,印象更深刻。我觉得提议很好,今后一定要实践一下。在范画演示阶段,画纸挂的太矮,其实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样可能不太理想,特别是对于后面的学生,老师的头或身子会把范画遮住,学生们不能集中注意力看老师现场作画,也不能很好的看到老师作画的细节。观评课后,我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把画纸适当挂高一些,作画时,身子稍斜或侧身演示,让学生看清作画的内容。 在试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在构图、用笔用墨、提款铃印时,知识欠缺,不够规范。在后来的演示中,我又进行了讲解。注意到了学生作画中的不足。亡羊补牢,给作品尽力少留遗憾。 在引导学生看投影屏幕时,我语言功底稍显不足。环节关联上,总是不自然不协调。尽管不断地改进自己,但是还是自身觉得欠缺了不少。这些问题,我希望以后会慢慢克服掉。我平时还喜欢在讲台上来回地走动。这一点是不好的教学习惯。以后一定改掉。我应该站在讲台中央,尽可能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中来。当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时,我想,我会精简站位的转移次数。因为移动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精力分散,造成只见老师不见知识的失败现象。 从我的这次试课教学中,观课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受益匪浅并深表谢意,我更明白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美术老师,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依然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

搭石教案(公开课)

搭石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家乡的淳朴民风,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1课搭石,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璋爷爷的故乡。大家看!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听,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儿,小溪也弹奏出最美的琴声为它伴奏。溪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天空、白云。同学们觉得美吗?(太美了!)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丽,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二、复习第一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让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那么谁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搭石?(以读代答!) 师:是呀!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就是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都必须踩着搭石过小溪。那么,这看似平常的石头,却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一个关键句吗? 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过渡: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地方才称得上风景?(北京颐和园、长城、故宫、杭州西湖。)对,这些都是名胜古迹。而这小小的搭石也能称得上一道风景,一定有它独到的美丽。让我们读一读2—4自然段,去细细地寻找,精心地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感受这边风景独好。 示课件: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寻找表现“搭石美”的句子,用“~~~”画下来,说说美在何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交流讨论: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谁能把表现“搭石美”的句子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课件: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地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配合得适当,很整齐,有顺序。) (3)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协调有序吧!(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但是家乡有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让我们加快点节奏好吗?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没人指挥,却配合得那么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4)此时,耳边传来“踏踏的音乐声”,不仅使我们感叹:这边风景独好。你还从哪里体会到这“画面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水光人影两相和”的情景。 (5)指导朗读: (6)课件展示:轻波漾漾图、人影绰绰图。(配音乐) (7)读小诗。 师过渡:这样的画面太美了,好象一幅精美的画,又好象一首清丽的小诗。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吧!(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我们看得见的美,那还有看不见的美,你找到了吗?

小学美术观评课报告

小学美术观评课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小学美术观评课报告 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课活动,我真的收获很多。四位风格不同的美术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也给我今后的美术教学指明了方向。现将我的听评课学习和感受总结如下。 一、观课总结 在学生学习方面,四位美术教师的课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体现,也是美术教学的必要。如付老师在《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一课中,先是出示了几个象形文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谈了对象形文字的感受以及如何猜出它们的,这就是在引导孩子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这一引导,使学生从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有学有得,学生爱学乐学,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四位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如王老师《对称的美》一课中注重了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孟老师《走进春天》把音乐引进了课堂,活跃了美术课的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关键,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第二,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否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目标与内容高度一致,而且目标达成度很高,这两者其实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目标与内容高度的一致,因此,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就很高。在创作环节,学生的优秀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 以上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 二、观察结果分析

四位老师的备课都很充分,以导入为例,作为一个老师大概要怎样去备课,怎样去吸引学生,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美术课有趣,就会带给学生一种身心的愉快,比较喜欢盼望上这个课程,也可以减轻同学们在其他课程的压力。如孟老师的《走进春天》中,将孩子们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入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而且课堂气氛非常强烈,互动效果也好,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 三、观课收获 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对称的美》一课中,王老师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对称图形,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不刻意的去强调画面的内容的优劣,评价以肯定为主。 2.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听《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一课,付老师让大家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这里的大胆想象最为重要,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太阳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 3. 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观课听课评课评语

观课听课评课评语 观课听课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观课听课评课,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 尽在学校评语栏目! 观课听课评课评语一 1) 优点:准备充分,教态亲切、平易近人,让孩子们经历了知识的过程,在活动中 感悟、在合作中积累。建议:教学时间的掌控上,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一些,后面时间控制稍紧。 2) 优点:目标明确,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能注意到细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注重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对课堂处理跟进到位,练习与新授穿插。建议:发挥高年级小组学习优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 优点: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练习本等课堂用品,养成好习惯。放手让学生讨论计算 办法作用较好,指导很详细,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建议:个别环节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学生有些松懈,部分不在学习状态,用该考虑如何调动。 4) 优点: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提前做好准备。以谜语、简笔画等形式揭示课题。重视生字教学,规范学生书写,及时纠正读课文中出现的出错。建议:自由表演部分、小组卡片认读环节需要提前安排好,课堂中处理的有点混乱。 5) 优点:利用实物讲解,学生参与互动。善于引导,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交流, 学生动手动笔,精力集中。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保持学习兴趣。建议:板书不完整,有必要列出计算公式。口头出题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能跟进,要做好检查。 6) 优点:用英语互相问候,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表达流利。学生喜欢表演创设 的购物情景,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建议:订正练习时稍快,有的学生没有改正确,注意加强反馈。 7) 优点:充分挖掘短文内容,善于引导,利用简笔画让学生充分理解霍金人物形象。建议: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感觉有些被动。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8) 优点:学生有较好的听讲习惯,对于一年级来说非常不错。学生乐于回答问题, 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指导字形结构非常细致,板书工整,及时纠正出现的出错。建议:有个别学生没有跟上教师节奏,要善于观察。

公开课《搭石》课堂教学实录

公开课《搭石》之 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黄甲堡学校归来燕 时间:2013年12月18日下午第三节 地点:刘家梁学校五年级教室 设计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文美、意境深远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力求在嚼在经典之处,运用“根据语境判别多音字的读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意境”、“改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读文句想画面品意境悟情感”等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突破重点: 充分使用白板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并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再现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从而深入体会、感悟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突破难点: 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课文描述的情景走向生活中的场景,挖掘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搭石道具。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结合情境,介绍自己,引出课题。 师:(课前播放欢快音乐,白板出示“大家好”的图片)同学们,今天我非常荣幸地来到咱们刘家梁学校,带领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参观学习。快乐的心情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就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音乐一起出发,好不好? 生:好!

《分式的基本性质》观评课报告

《分式的基本性质》观评课报告 今天听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一章的重点,这一章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分式的学习,课本是通过算术中分数的基本性质,用类比的方法给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学生接受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要使学生达到透彻地理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师生共同体会关键字眼在分式概念表述中的重要性和指导练习习题的不可忽视性.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本节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目标定位准确明晰。 二、合作交流中收益。通过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 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会了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了语言表达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约分的基础上,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约分方法。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己学习、归纳,这样学生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起来也不觉得困难,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类比的思想。由学生自己归纳,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对等式的变形填空练习,让学生观察分子或分母变化,想分母或分子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一点建议: 本节课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联系实际的练习,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是在第三个练习的安排上时间不够。在组织学生表达时要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的剖析,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练。活动组织可以让学生板演,也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竞赛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问题没能及时引导和纠正,要注意给学生强调,只有将同类项合并正确,才能保证解方程的正确性。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没有点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思想。应让学生自己小结反馈,多让学生说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对学生的困惑要及时解决,可通过教学媒体展示或改正。

《通分》观课报告评课稿

《通分》观课报告评课稿 听了老师上的通分课,“通分”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具体应用,又是今后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在分数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现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课伊始,教师从比较大小(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比较),这些旧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起到铺垫作用,为新课的学习伏下较好的一笔。但是教师在此时所用的时间比较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时间布局,也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旧知复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在同分母分数比大小中设一道同分子的,在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中设一道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从而制造了多次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也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2、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教师讲的多,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同时在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方面有欠缺,在教学通分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应放慢教学脚步。如:让学生先通分,再比较大小练习时,老师不要太放手只是让学生讲自己怎么做,我觉得在每一步时也

应加以说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就不会导致后面让学生讨论总结通分的步骤时无法入手。 3、每个教学环节我们都应该讲求教学实效,而不只是一个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既注重教学过程,更要关注教学结果,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服务。如:在学生展示比较方法:1/4 =1×2/4×2=2/8,2/51/4时,教师能不能在这个部分给学生讲一下,这个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又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教师在这部分只是让学生说,然后就一带而过。 4、对于这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通分,但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同分母或同分子的比较大小,反而把通分的内容设计时间花的较少,而这里的通分部分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要多花点时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明理,领悟通分的意义及方法,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由于旧知的复习所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学生探究知识和新知识应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搭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2张图片,猜在哪里?外滩。这就是我们咸宁市的照片,有着高楼大厦,有着繁华的夜市,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超市,还有着便捷的交通。 生活在城市里方便吗?方便。 2.但有一个人,就是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他去了大城市之后,反而更喜欢他落后、不方便的农村了,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 二、精读课文: 1.搭石只是普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的眼里,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体会这风景中所蕴含着的美吧! 2.请大家自由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你认为美的“风景”,圈出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动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 (生默读时,师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就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在阅读中要多运用。】3.生默读第2自然段后反馈: 先读一读你划的内容,再说说你圈出的动词,说说为什么圈这个动词,最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1)预设第2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生反馈。说出“谴责”。 “谴责”是什么意思?严正申斥、严厉斥责。 ②乡亲们为什么会去严厉地斥责那些没摆搭石的人?【贴纸条:为什么】 因为他们怕别人踩凉水。 ③他们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贴纸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有爱心、关心别人、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贴纸条:爱心、关心、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④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的?我们来归纳一下方法。 【贴纸条:划“风景”、圈动词、体会美】 理解动词或其它字词哪些方法?(释义、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贴纸条:表演、想象、联系实际】

《搭石》教学设计(公开课)

21、《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还是非常怀念农村,怀念农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走进搭石这一课。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

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汛期谴责懒惰间隔 俗语平衡伏身联结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强调“衡”字的书写 2)出示: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B、仿佛看到溪水长得很快、很高。——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 同学们,真能干!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出示:给间隔、谴责找近义词 间隔:距离(旁边板演)谴责:责备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交流:什么是搭石?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

2017年观评课分析报告

一、总体评价:本次暑期研修观评课,我观看了《西游记》阅读指导,《回忆鲁迅先生》,《老王》,《岳阳楼记》总体上看,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了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都是比较成功的课。 二、自我反思: 观课就像照镜子。参加这次观课活动,也使我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首先,通过这次观课,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不是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聋子”。今后我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就必须融入的海洋,跟上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能够使用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气氛营造上多想想办法。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 再次,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

唯一的听众学生参与情况观课报告评课

《唯一的听众》学生参与情况观课报告 撰写时间:2011年9月29日 《唯一的听众》学生参与情况观课报告 曲阜市实验小学韦亚东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全文围绕“我”的心理和行动的变化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孔老师课堂上运用引导的策略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比例达到90%,举手的人数都在50%以上,在不少环节,达到80%。 在《唯一的听众》这节课上,对学生参与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 回答 学生人数(共32人)所占比例 次数 7次1人 3.1% 4次3人9.4% 3次2人 6.3 % 2次11人34 % 1次8人25 % 0次7人21.8% 以上这张表是学生主动要求举手后老师叫起回答问题的人数,当然还存在学生举了手老师没有叫到的情况。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不错的,至少有

25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占全体同学的78%,这个比例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比较广。从学生回答问题次数来看,大部分同学只回答了一次或者两次,有六个同学回答了三到七次。 表2:学生座次表及回答情况 A B C D 走 道E F G H 1 0 2 2 0 0 2 4 4 2 2 1 2 2 1 3 1 0 3 2 0 0 7 1 3 0 2 4 1 4 2 1 2 1 2 1 (A--H是8列,左边的1,2,3,4是排数,中间绿色数字是回答问题次数)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全班同学一视同仁,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一样,回答两次、一次、四次的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有7名同学没有得到发言机会,分别是A1、B3、C3、D1、E1、G3、H2,这7位同学都举过手,老师没叫到,我观察,这里面有几个同学举手次数也少,当老师问的问题稍有难度,便举得很不自信,手掌是弯曲的,有时干脆没举手,这说明个别学生自信心不足,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不会,只是怕回答错了得到同学们的嘲笑。对于这些同学,建议老师以后采取以下措施: 1.教育好学生,自信是一定要有的,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你在鼓足勇气之后,一定要有所行动才行,不然你就总是只是想,永远不会有进步。我也有过这样的问题,不要紧张,行动最重要,有了一次以后就好说了。

观评课活动记录

李杰香个人评课记录模板(1) 上龛中学----宋士江 _ 《苹果落地》,是一节物理课。这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与“创新”的主题,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首先,我从教师的物理学科素养与基本教学技能、学生的反应与当堂学习效果这两个方面,谈一谈这节课的优点。 一.物理学科素养、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1)整节课设计流畅,切合学生实际。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2)主题一: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举例:说明从生活走向物理),激趣、质疑。最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从物理走向社会)。 (3)主题二:因为物理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教师能做到实验与思维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探究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特别的亮点是,创新的探究实验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化(举例):知识建构的自主,思维活动的开放,促进学生的发展。 (4)其他:两纲无痕渗透。 2.教学手段、教学策略 (1)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图片、视频、演示实验等(举例)激发兴趣、引发质疑,同时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准备充分、创新(举例),都为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2)学科整合模式///“脚手架”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个别化学习策略(举例)///实施差异性教学,以学定教,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3.教态、语言、板书 (1)教师教态从容,亲切自然,与学生互动融洽。 (2)语调抑扬顿挫,有感染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发挥了“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等作用。 (3)板书简洁,娴熟,布局合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二.学生的反应、当堂学习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物理教学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变化与收获是看得见的: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的兴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确立了主人翁意识。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 (4)学生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生命价值的落实,也是“有意而为,无意而成”。 2.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举例),观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2)思考能力。通过…….(具体环节),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体验……..(具体方法)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观评课报告

一、总体评价: 本次暑期研修观评课,我观看了《西游记》阅读指导,《回忆鲁迅先生》,《老王》,《岳阳楼记》总体上看,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了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都是比较成功的课。 二、自我反思: 观课就像照镜子。参加这次观课活动,也使我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首先,通过这次观课,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不是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聋子”。今后我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就必须融入的海洋,跟上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能够使用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气氛营造上多想想办法。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 再次,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第四,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第五,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交际能力培养在教学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六,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结束语 今后,我将通过持续的教学观察与反思,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融入教学团队,参与分享与交流,提炼适合个人特点的教学信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一个不断进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观课评课报告

观课评课报告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代表了不同的季节。听完刘老师的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刘老师备课的用心、认真和掌控课堂的能力,整节课充实紧凑,课堂气氛活跃,衔接连贯自然。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想要上好一节课,我们需要做的准备真的很多。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刘老师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在引出课题后,刘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识字与积累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一年级正是识字的高峰阶段,学生认的快,忘的也快,所以很有必要每节课都让学生认读一下生字。刘老师在巩固字词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使字词的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利用多种形式,先是带拼音读,对读的不准确的字词,重点教读,然后去掉拼音读词语,再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读,既巩固了字词,又照顾到了绝大多数的同学,很好的实现了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刘老师让学生贴太阳,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发学生对太阳的兴趣。在这一部分,刘老师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四个季节的太阳,刘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太阳,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这样优化了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的参与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在讲解春天的太阳时,刘老师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彩色的春天的太阳,还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春天多彩的景象,使同学们有更直接的认识,加深了印象。在最后,为了巩固同学们的所学,刘老师还根据课文安排了课后的拓展,使整个课堂更加完善。刘老师整节课轻松活跃,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太阳。 刘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在新学期中,我会做到认真备课,上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使每节课都充实高效,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观课报告

《比例尺的意义》观课报告 听了孙老师的《比例尺的意义》一课,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内容单一,枯燥、抽象。然而孙老师把这部分内容讲的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源之于生活,悟之于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际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使他们乐学、善学。孙老师恰恰结合生活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1、教师教学落实目标到位。本节课有关比例尺的意义目标都能有效达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都掌握得十分扎实。课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知识,教师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通过观察、操作与分析交流,让学生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通过测一测、绘一绘、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孙老师的教学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维方式在变化,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突破难点,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教师注重生活联系实际。教学中老师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利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对知识内容的建构。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于比例尺有初步的理解,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反应,使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内容更丰富了。 3、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本节课孙老师不断的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质疑,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流淌。通过表扬、展示作品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各种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愿学、乐学数学课。 本节课,教师掌握教材熟练,教学目标明确,落实到位。巧设情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练习设计采取“小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