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政治学科介绍与特点初高中衔接

政治学科介绍与特点初高中衔接

政治学科介绍与特点初高中衔接
政治学科介绍与特点初高中衔接

第一节政治学科介绍与特点

一、初高中教学的显著差异及中高考能力要求的差异性

(一)初高中教学的显著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初中思想品德注重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衔接,教材改得比原来简单,知识点减少(尤其是七、八年级),知识的系统性降低,对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语言通俗易懂。高中思想政治注重与大学接轨,在知识体系、思维层次上都发生了突变,起点高,容量大,思维能力要求高,叙述严谨。

2.教学方式的差异。(1)初中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第一位的目标,强调“内容活动化”,加上时间充裕(思想品德作为中考科目之一,不少学校还增加了课时),于是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而高中有四个必修模块,时间紧,任务重,一些教师又回到原来“满堂灌”的老路上去了。(2)部分老师教学方式失当。如有的初中老师在自主学习的名义下“不作为”:不设计(无目标、无预设),不活动(提出问题后,学生讨论,教师只是递话筒),没立场(过去是什么问题都有一个答案,现在是什么答案都是对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对知识的阐释不深刻,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欠挖掘,在引导学生熟悉教材、进行学法指导方面做得不够,一些基本的技能没有得到培养……

3.评价方式的差异。《思想品德》测试一般采用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又由于近年来升学考试和毕业考试“两试合一”,试题难度降低,不少学生平时花的功夫不多,却在中考中轻易拿到七、八十分,他们误认为高中政治也是开卷考试,能轻而易举过关。部分初中老师备考方式失当,猜题押题,如收集一些自以为很好的题目,让学生写在书本上,考试时看到类似的问题就把答案套上去,缺乏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答题规范等方面的指引。

由于上述差异,以及近年来不少示范性高中与初中分离,初级中学老师对高中了解甚少,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因素,使学生难以尽快适应高中政治课教学。(二)中高考能力要求的差异性

1、中考对思想品德课能力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省、市均把《思想品德》纳入中考范围,有的还与物理、化学同样权重(如广州市均是100分)。尽管《思想品德》中考的性质定位于水平考试,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试的成绩不仅仅是衡量学生达标的依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因而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中考的质量决定了三年后高考“出口”的质量。这就使中考考核内容的取舍、能力要求的规定、题型的选择、评分标准的制定等均要在一定程度上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接轨”,从而给初中教学以良好的导向,促进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2、高中起始年级要做好衔接工作

高中起始年级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1)高中教师要埋头研究初中的课标、教材和中考。中考考纲是依据目标和教材制定的,中考测试学生是否达到了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学习要求、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思想品德学习方法,高中教师认真分析考纲和中考试题,是了解高一新生的重要途径,从而做到以学定教。有条件的高中教师应争取下初中听课,虚心了解初中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实际和考试实际。

(2)开设衔接课程。高中学生来自不同学校,设施条件、师资水平相距甚远,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高一学生入校后,开设衔接课,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训练,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高中政治的学习。

(3)改进高中课堂教学方式。高中教师要发挥初中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优势,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重视情境创设,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信心。

(4)注意心境的创设。力戒“高考下移”,盲目拔高,注意把握好讲课的深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问题;精心编制试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感,拓宽心理情境,使学生喜欢政治学科。

衔接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能完成的,知识的衔接、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一个过程。要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

二、高中必修教材介绍

【一】《经济生活》主要内容

1.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目标、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倡导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健全金融市场

2.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诚信经营——遵循价值规律——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走出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劳动者: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学会理性投资——奉献回报社会

【二】《政治生活》主要内容

1.国家:国家性质——国家利益——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国家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的建设性作用

2.公民:主人翁意识—政治权利与义务——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

3.政府:政府性质、宗旨——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行政、阳光工程——自觉接受监督——以人为本

4.中共:党的性质、宗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人为本

【三】《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1.文化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2.文化创新:文化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3.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文化集中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4.文化建设: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文化建设重要内容:选择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根本保证、关键——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四】《生活与哲学》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物质与意识、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运动的规律)——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分析法、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

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选择——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价值的实现

初高中学习策略与方法

一、初中政治的教材特点与学习方法

(一)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较,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明确和科学。

(二)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内容标准部分由学习领域(如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而至学习主题(如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等)再至目标要素(如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理解情绪的多样性、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等),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和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如前所述,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而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表述,如“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三)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例如: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新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例如:“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四)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例如,评价“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此项记录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这是从来未有的。通过这种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可以以自我记录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学生评价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五)“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指导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是专门针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编写多样化的教材而设计的。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往往对教材编写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规定,教材编写包括课题内容的设置、课题名称与前后顺序等都必须完全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而新的课程标准,由于其设计上的灵活性,为教材的创造性编写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完全可以编写出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教材,这为真正实现“一纲多本”、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保证。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除了要求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外,对教材编写提出“应有足够的开放性”,还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学”,还倡导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等。这些建议,既反映了新的课程教材理念,又为编写教材提出了一定之规,也为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教材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二、高中政治的学习特点与方法

近20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学习政治中,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对高中政治知识把握不住,学习成绩下降,心理不平衡,这是为什么?高中政治学习比初中政治学习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个跨越的特点,仍采用初中政治学习策略去学习高中政治,必然感到不适应,学不好高中政治,乃至于造成放弃学习高中政治的念头和行动。所以必须找到正确的高中政治学习策略。

(一)理念: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向关注能力培养学习转变。

初中政治学习是知识积累阶段的学习,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基础能力;高中政治学习是知识理解和运用的阶段,基础知识增加不少,初中阶段的简单知识上升到高中阶段的复杂知识。由初中阶段的常识性知识上升到高中阶段较为系统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理论。针对刚入高中的学生学习政治实际,把高中政治教学重心放在使用现代汉语阅读的方法竭尽全力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写作能力等上,从而能较好地适应高中生学习高中政治和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卷中试题的解答,特别是利于现行高考政治的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的解答的准确度得到大提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二)态度: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初中政治学习,很多学生都是被动性学习,教师讲什么,学生听和学什么,等教师的现成的答案,不是自己主动要学习,而是被动学习。到了高中阶段,被动学习是没有市场了。教师务必采取有效的方法向学生讲清学习高中政治重要性,务必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兴趣和爱好等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高中政治求知欲望,并通过教师的善意的诱导,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要努力提高自觉能力。

(三)目的:盲目学习向计划学习转变。

因高中阶段科目增多,各科内容都要求学习,即便高中文理科分科以后,其各科学习压力也大,偏科现象严重,时间被除政治科之外的学科占了,主次不分,势必造成学习上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无计划学习在“3+文科综合”的考试模式下肯定要吃大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严格执行计划,要保证思想政治课学习时间和精力。懒于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懒于动笔,总是应付,这绝不行。

(四)方法:死记硬背学习向理解记忆学习转变。

初中政治基础知识多,有一定的初中政治的理解记忆经历,教师讲得多,讲得细。中考政治的考题与教材本身联系紧密,所以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就能获高分的学习方法。高中政治的学习则不同,高中重能力培养,课时少,课的容量大,教师讲重点,教方法,考试考课外,考能力,容量大,难度大,综合性和灵活性强。死记硬背根本应付不了,要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运用,要注意政治试题解答的灵活性,规范性,深刻性。所以学习上来一个根本转变,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学习方法,不断总结对自己适用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进步很快。

(五)习惯:懒惰学习向勤奋学习转变。

初中阶段几乎是不查字典,不预习、不读书、不动脑筋,不分析,不总结的懒惰习惯,到了高中阶段的懒惰学习就根本行不通了,这正是相当多的学生成绩骤然下降的原因。这是教训,必须转变学习习惯,做到勤查字典,勤预习、勤读书、勤动脑筋,勤分析,勤总结,勤反思,以求得高分为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添措施,千方百计地搞好高中政治的学习,保证学习质量。

(六)条理:杂乱无章学习向条理清晰学习转变。

高中阶段全面、广泛、深入、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知识杂乱无章就不行了。要经常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形成系统并复习。如哲学常识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应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才能在需要时快速提取,灵活运用。

(七)范围:课内知识学习向课外的迁移知识学习转变。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学生深切感到已有知识严重不足,急需要扩展。我们可以在学好课本基本知识基础上再订阅一些较好的资料,比如《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学生政史地》、《半月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政治课教学》、《政治教育》、《高考政治》,你可从中学知识、学学法、学考法,开阔思路,掌握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应用:注重纯理论学习向讲求实用知识学习转变。

初中阶段所学政治内容,绝大多数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局限于纯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其中考政治内容绝大多数纯理论的考试居多,那种稍带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偏少,甚至没有。而高考政治(文科综合卷政治)均以时政材料为载体,考题十分灵活,不仅记住教材上基本知识而且要依据不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九)手段:指令性学习向指导性学习转变。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政治均由教师指出教材重难点,由教师对准中考政治点拨考试的要点,并无条件地指令学生务必按部就班的记忆考点知识。高中政治涉及面广,容量大、综合性强,难度大、概括性强,只看教科书不行。另外教学课时少,所学政治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一定的深难度。教师在课堂只讲重点,突破难点,讲学习方法,讲同学们要注意休息,讲注意课下的消化理解,讲注重观察与思考。自学能力提高是当务之急,要学会自学、主动查字典,找资料、变思路、举一反三,盲目等待自然就无法学好高中政治。

(十)方式:压力式学习向动力式学习转变。

“有压力才有动力”。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政治学习中,结合教材适量适当地给高中生施加适当压力,教师要用布置作业或布置任务方式,带有有奖刺激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就范”。通过“引领就范”办法启动学生主动积极去自学高中政治课堂内外的知识。在引领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传授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而且更重要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法,催使学生不断地喜爱高中政治学科。

第二节初高中知识衔接点

一、高一与初中知识衔接点

衔接点1权利义务伴我行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归根到底要通过其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经济常识第四课第二节中写道:“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处处都有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精辟论述,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详细的,有简略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也有哲学的;有国家的,有个人的;有对内的,有对外的,无时无处不在渗透着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从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的教学目标。

那么,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既平等地享有权利,又平等地履行义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的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就可以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民更自觉地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公民享有和行使各种权利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典例导析】

王某自幼没了父母,他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了中学。之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部队服兵役。在啷队,因表现出色,他多次受到表扬。退役后,他自己开了个小批发部,干起了个体经营。由于认真守法,积极纳税,他多次被税务部门评为纳税先进个体。后来,他又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他的举动得到了全村人民的好评,被村民选为乡人大代表。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王某享受了宪法赋予的哪些权利?

2.王某履行了宪法规定的哪些义务?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4.公民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思路点拨:本题通过王某在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考查的重点就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其辩证关系。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学会提炼有效信息,并运用专业的语言回答问题。

答案:1.受教育权、荣誉权、劳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受教育,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

3.我国公民权利义务是一致的,权利义务具有合一性,对等性,制约性。

4.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变式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法治建设一直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革除制度性的弊端,关注普通人的权利。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司法机关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措施,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还新增了 ( )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国家建立健全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D.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指 ( )

A.在中国出生的人或在中国国土上生长的人

B.除违法犯罪分子以外的中国人

C.生活在中国国土上的人

D.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3.就公民对国家的责任而言,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表现在 ( )

A.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承担宪法规定的各项义务

B.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国家提供的生活条件

C.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D.执法机关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我国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时应遵循的一条总原则是 ( )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C.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D.我国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平等的、广泛和真实的

5.在我国,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义务,这是由公民权利和义务的

决定的 ( )

A.真实性 B.广泛性 C.一致性 D.强制性

6.下列说法和做法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

A.由于李某揭发的是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的犯罪事实,所以当地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B.李某发现张某正在盗窃自己的财物,立即纠集人将他打死

C.公民只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才能行使揭发检举权

D.司法机关应保护举报人及其亲属的安全

7.在我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越有保障,就越能促进我们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越强,国家、社会更加富强,人民自由和权利就越有保障,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 ( )

A.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 B.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C.彼此结合,完全一样的 D.互相分离,毫不相干的

二、实话实说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权利?

2.公民怎样正确行使权利?

3.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是什么?

4.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你能说出基本道德规范的20个字是什么吗?

衔接点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的关系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2)民族团结原则

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典例导析】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

(摘自《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什么原则?结合上表加以分析。

思路点拨:本题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为题材,考查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理解,属评析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

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怎么办”——即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答案:(1)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2)民族平等是指我国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3)材料表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少数民族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从少数民族参与全国人大的情况看,第一届有30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到六届人大开始55个少数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足9%,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全国人大代表的总人数9.4%至14.74%,高于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这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政策。

【变式训练】

一、单项选择

1、目前,由西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0%以上;在自治区、县、乡(镇)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占82.4%、92.62%和99%。这表明

A、我国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和本民族事务的管理

B、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

C、我国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已经不存在差别

D、妨碍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已不存在

《江泽民文选》中有关我国民族问题的论述很多,对我们处理民族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回答2--3题。

2、江泽民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④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如果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这说明

A.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C.我国民族矛盾尖锐,民族问题复杂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B.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C.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D.加快民族平等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非选择题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及其优越性。

衔接点3关注经济发展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基本概念: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类型: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二】基本观点: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的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

⑶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三)学会合理消费

1、消费心理面面观。

(1)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A: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C: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典例导析】

材料一:据某市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逐渐富裕的生活使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各种体育休闲运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工薪阶层的选择;假日经济带动了该市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快智力投资。

材料二:某初中生,家境并不富裕,可他为了“摆阔”请客,一桌竟然花了1200元。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

(2)你赞成材料二中的初中生的做法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该题属“反映类”主观题,主要考察中学生的消费观念。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

答案:(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健康、教育、休闲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不赞成。中学生要学会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提倡节俭。避免非理性消费,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变式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

A.解决了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达到了全面小康 D.比较富裕

2.上题中的目标属于……………………………………()

A.第一步战略目标 B.第二步战略目标

C.第三步战略目标 D.两个“100”年目标

3.我国52家最大的国有骨干企业占国有工业企业总数不到1%,而资产量占55%,销售收入占60%以上,向国家提供的利税占85%。当前,我国国有资产在能源、铁路运输、钢铁和邮

电通信等产业中的比例分别高达95%以上。这表明国有经济……………()

①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②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③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④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量的优势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5.下列关于“集体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②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④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据我省有关部门最新统计,在我省近万家骨干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已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一批企业借助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快速崛起,成为行业中的排头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

A.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居主体地位

C.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7.从东部地区率先开放到西部大开发,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促进中部崛起,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这一系列决策,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共同富裕 B.同等富裕 C.同步富裕 D.同时富裕

8.“同在跑道上赛跑,总有一个第一”。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共同努力就能同时同步富裕 B.共同富裕、全国致富是不可能的

C.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是不可能 D.先富后富的差别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京隆重开幕。胡锦涛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叶笃正、吴孟超颁发奖励证书和500万奖金。据此回答9—10题。

9.500万奖金属于………………………………………()

A.按生产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资本分配 D.按技术分配

10.这样做…………………………………………()

①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②会导致两极分化,使收入过分悬殊

③能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和带动作用④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某中学在学生中开展“创业实践四小活动”(创业小故事、创业小诗文、创业小课题、创业小明星),为学生提供自我实践、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平台,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这是因为…………………………………………()

①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创业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④作为个人,只有从小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在选择某种商品时,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A.跟着理性走 B.跟着感觉走 C.跟着广告走 D.跟着潮流走

13.作为中学生,要学会合理消费,就要………………………………………()①学会理财,了解一些金融知识②提倡绿色消费

③在消费时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④注重精神消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消费方式值得提倡的是…………………………………………………()①吃不了,兜者走②无论是学习用品还是服装,都要买名牌

③选择购买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④过生日一定要到高档餐馆请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下面是公务员李某的家庭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方式的有………()

①李某的工资②李某的奖金③存款利息④房租收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我们中学生之所以要关注经济发展,是因为……………………()

①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都要靠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③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认清肩负的使命,更好地融入社会

④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是我们对国家应尽的责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7.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

(1)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2)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现阶段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

(3)我国的所有制经济中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

(4)现阶段我国是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18.初三学生小明为了解二十多年来家乡的变化,对同村徐某进行了访问。以下是他的部分调查结果:

(二)徐某的感慨:在调查访问中,小明听到徐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能发家致富,多亏了党的政策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把表格中的A、B空格部分补充完整。

(2)A、B存在有什么作用?

(3)徐某说:“我能发家致富,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你认为是党的哪些政策能使徐某发家致富?(至少写出两条)

三.材料分析题

19.材料一: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1,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28.8%,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居民间也存在收入的差距。

材料二: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是: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天下皆富我亦富,此富为真富。他们富了以后又无偿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在宁夏自治区再造一个华西村,帮助6000多人摆脱了贫穷。

(1)请以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

(2)根据材料一辨析:存在收入差距就不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能存在收入差距。

(3)为实现设问(1)中的致富理想,请列举两条我国当前正在采取的措施。

高二与初中知识衔接点

衔接点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汉字②史书典籍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

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典例导析】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笑对困难,永不言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相信,中国明天会更好。

(1)要实现梦想,我觉得必须发扬的精神。

(2)我打算这样培养和发扬这种精神:

(3)为了将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请你列举一种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思路点拨:该题属“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主要考查对艰苦奋斗或艰苦创业精神的理解。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答案提示:⑴要发扬艰苦奋斗或艰苦创业精神

(2)我打算这样培养和发扬这种精神: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吃苦耐劳精神,脚踏实地,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过分追求吃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意思相近也可给分)(3)(提示:可围绕活动形式、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步骤、活动意义等方面来叙述。略)

【变式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A、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B、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长

C、中华民族是优秀伟大的民族

D、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2、下列选项能体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艰苦奋斗

4、民族文化的精髓是()

A、民族优越感

B、民族精神

C、民族剥削

D、民族解放

5、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各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增加了关于国歌的规定。国歌体现了()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

C.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社会道德 D.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6、每年的九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下列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有()

①延安精神②雷锋精神③抗击“非典”精神④抗洪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0年春节晚会小虎队亮相勾起两代人无限回忆,小虎队如今已经变成老虎队,不过看着他们依旧矫健的身形,时光仿佛倒流二十年,难怪有人感动的眼泪都掉了下来。小虎队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证明()

A.我国已形成全社会喜欢流行歌曲的氛围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民族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D.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生命力

二、主观性试题

1、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愚公移山”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1)列举一位我国古代或近代史上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史实,谈谈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该怎么做?

2、材料一:新时期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42岁的高级工程师陈刚毅,修了20年路。在青藏铁路建设上,展现了当代工人阶级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期间身患癌症,但仍心系工作,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全部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交通事业上,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在手术后7次化疗期间,4次进藏,献身岗位。

材料二:我不是伟人,创造不了历史;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技术人员,一生能做几件好事,我就知足了!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尽量做到完美。只有不断追求更好的东西,自己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快乐在岗位上,生命在事业中——陈刚毅陈刚毅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引起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衔接点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1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影响、对策

2、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两个服务”方向和“双百”方针;“三贴近”“三创新”;倡导“四个一切”。

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当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新特点

采用现代传播手段,变换新的形式,辨析需要面对多种信息渠道.

2、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自身弱点诱发不良思想.

3、对策

第一是提高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第二是奏响主旋律(坚持,发展,支持,改造,抵制)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弱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点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意义

三个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1)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四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主要内容,目标

(1)核心:为人民服务.(2)原则:集体主义.(3)主要内容(略).(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3、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4、要求:(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促进),(3)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传统美德的精华)

五、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互促进)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永无止境→改造主观世界,脚踏实地)

【典例导析】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谷超豪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颁发奖励证书。随后,胡锦涛等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1)对他们的表彰和奖励与法律有无关系?为什么?

(2)对他们的表彰和奖励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哪一类措施?有何作用?

思路点拨:本题属“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考察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二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答案:(1)党和国家对他们的表彰和奖励与法律是有关系的,因为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地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以上的奖励、表彰就属于其中之一。

(2)材料中所提到的各种奖励,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鼓励性措施。这种鼓励的作用在于它对于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变式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____为指导。()

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D.马克思主义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基础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C.物质文明

D.社会主义生产力

3.教育法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国家保障教育事业发展。()A.动力同步 B.基础优先

C.核心逐步 D.先导切实

4.国家_____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A.促进B.依靠

C.发展D.推动

5.我国法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切实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

A.物质保障B.精神动力

C,思想保证D.法律依据和保障

6.我国宪法规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就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7.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可分为()。

(1)指引性措施(2)惩罚性措施

(3)预防性措施(4)鼓励性措施

A.(1)(2)B.(3)(4)C.(2)(3)D.(1)(4)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是()。

A.思想文化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民主法制建设 D.教育科学建设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A.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B.重要指导思想

C.核心内容

D.中心环节

10.李某因贩卖淫秽光盘,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这表明我国法律()。

A.保护人民的精神健康

B.打击制假、贩假行为

C.禁止、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

D.鼓励精神文明建设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什么内容?

初高中政治专题复习(知识要点)衔接 人教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要点(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P课文第2-3页)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P课文第5-6页)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4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9页)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 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P课文第9-10页)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1 -

初升高政治衔接课

介绍一下高一政治学习如何保证听课的质量: 一、重视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听课的基础。新教材的编写者们匠心独运地在课文中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直观明了地反映我国各地经济建设的景象,展示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这给学生的预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新课预习要做到“四出来”,即把简单观点背出来、主要观点标出来、重要论点划出来、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便在上课时注意留神,把握重点,解决难点。 二、课上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第一,听:这是保证听课质量的主要条件,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才能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从老师讲课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高听课质量。第二,记:好脑子不如勤笔头。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第三,思:只有思才能受到启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更多收获。 三、及时巩固复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及时巩固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熟记以后,一小时忘56%,两天忘16%,六天忘3%,就是说第一次重复最重要,当天学过的内容一定要进行及时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及时巩固增强记忆的效果。否则,日积月累,不会的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基础差,以后很难再补,所以当天讲过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巩固。对于章节性内容要善于总结复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四、增强阅读视野

课后偶尔看看报纸、新闻,或从其它方面了解一些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有助于开放性题的解答。也可以是与政治无关,随便什么有关社会、科学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说、野史亦可,答题时虽然用不到这些东西,但有时会带来很多灵感。 初中政治V.S高中政治

2021年教师考试大纲《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全

思想政治课程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程理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具体表现: 1、既有德育的性质,也有智育的性质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是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各方面与素质总和提高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一、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第二章: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第一节:课程内容与实施 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形态 1、综合课程 内容的综合性、呈现方式的综合性和课堂教学形式的综合性 2、课堂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第三节: 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内涵 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 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 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思想政治课的文本结构 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 第四节: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二、评价建议 1、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5)采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丰富、拓展课程资源 1、文字与音像资源 2、人力资源 3、实践活动资源 4、信息化资源 (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1、自主开发 2、共同开发 3、特色开发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教学概述 第一节:教学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 1、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2、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重过程与重结果的统一 二、教学规律 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 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 3、师生互动规律 第二节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基本组织形态,课外实践活动是辅助形态 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及技能训练 2、导入新课及技能训练 1)情景式导入 2)材料式导入 3)问题式导入 4)衔接式导入 3、讲授新课 课堂活动设计 1)分解法 2)问题前置法 3)故事法 4)留白法 4、巩固新课及技能训练 5、布置作业及技能训练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飞逝,20XX年的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年度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教师,系统地接受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活动,政治理论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 和刚走上工作单位时相比,自己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作为第二班主任,自己能够协助第一班主任参与班级管理。关心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班级工作无小事,就是在每天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自己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 在教学方面,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认真按照学校教学常规的要求做,认真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以

积极的态度上好每堂课,在实践中探讨、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自己能认真执行"青蓝工程",认真参加学校的学习培训和校内校外的教学观摩活动。在教学之余,自己也进行一些教学研究,把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想及时总结成文字形式,这不仅是一次经验的凝练,也是对教学的再思考,对自己教学理论水平的一次提升。 三、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 在一年中自己担任一个班级的第二班主任,执教5个班级的思想品德,一星期10节课,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学校、学科的各项会议、活动,没有缺席高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和病假。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学校提供了各种让自己快速锻炼成长的平台,学校领导给予自己很多工作上的关心,老教师给自己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这一切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自己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工作,争取工作水平的更大提高。 (本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总结 简而言之,学习就是一边是学,一边是习。“学”主要是指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习”主要是自我检测和运用(练习,考试,和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前者重在知识的理解、记忆。后者重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学习好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搞好预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念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听课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握老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老师提出问题,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还可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栏目促进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做好课堂笔记 课程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笔记也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多个学习器官听讲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对我们的学帮助很大。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它还应包括: (1)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银监会设立、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变化、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变化过程、国家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等等。 (2)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3)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如高一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生产率对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总量的影响;高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高三的政体的不同形式等。当然,老师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家积极思维而补充的具体实例和课本上一目了然的知识是没有必要记录的。 4.课后及时复习 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7116193107.html,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作者:张晓平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8期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对此,要 充分挖掘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契合度,多角度、多侧面地实现教学的融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培养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加强核心素养教学成为各科教学的主旋律。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寻找实施维度和策略,成为当前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命题。 一、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要素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要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观念、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落实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育发展中要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上入手。如学生在学习政治生活模块知识时,由于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要从做好政治知识讲述工作上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二)理性精神 随着网络新型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很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加之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旦出现自身价值观缺失等现象,势必难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三)法治观念 法制观念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所以,教师要运用好参与方式,从法治意识上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功能以及原则,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如果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要强化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各地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质量有所提高。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这一背景下初中的教学与“高难度、大容量”的高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两者的衔接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衔接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学理论,对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衔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对策探讨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因教学节奏变化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政治教学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初中远比不上高中,而因教师的教学就有快慢和精细之分,教学上有一个深广度的把握问题,这一快一慢、一粗一细两对矛盾就很容易将初高中教学阻隔,使初高中教学难以系统化,从而影响政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学习上难以适从,出现滑坡,产生两极分化。此外,中学生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 1、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学案设疑,自主学习(3)组际展示,交流提升(4)达标练习,补救强化 (5)课堂小结 2、环节阐释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充分利用传统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兴奋点”,即让学生有感而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去。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标。恰当的情境导入能把课堂内外、理论与实际、承前与启后融为一体,因此创设情境非常重要。根据教学实际,导入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案例情境、故事情境、录像情境、小品情境等。 (2)学案设疑,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设计。一般可包括:自学提纲、重难点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 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适时提高具体明确的预习和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的问题,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等。学生要借助学习资料有效地自学,培养阅读能力和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广泛巡视,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清性质,梳理归类,做到心中有数。但教师基本上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3)组际展示,交流提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需要深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老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可以是具体内容的,也可以是拓展延伸的;

可以是感性演示的,也可以是理性归纳的)各小组进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向其他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长处和不足。 展示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新颖活泼、健康深刻。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能够让其他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教师更多地充当协调员、导演、听众的角色,在所有展示结束后,作简洁准确的客观评价,进行重点点拨、归纳和提升。 (4)达标练习,补救强化 达标练习不仅可以检测课堂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以便及时反馈矫正,补救强化。 设计达标练习题,要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能力点,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来设计题目,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运用,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达标练习要尽可能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作答,以实现反馈矫正和当堂清的目标。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小组互相批改,并相互完善答案,教师要及时针对易错点讲评点拨。 (5)课堂小结 二、复习课 1、基本环节 (1)学案导学,自主建构 (2)合作共享,交流提升(3)案例剖析,总结规律 (4)反馈矫正,形成能力 (5)课堂小结 2、环节阐释 (1)学案导学,自主建构 主要是“网络结构”式,采用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或纲要信号联系

初高中政治衔接教材

初高中政治衔接教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政治学科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 我们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初高中在知识衔接中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我只是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谈谈我的想法及做法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一新生对新上手的高中课程总是不能很快适应。无论是对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学内容,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很难一时之间转变过来。许多学生刚进入高中后的一段时间,因为环境、学习的不适应导致成绩下滑,进而苦恼、悲伤、茫然,心理压力增大;再加上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无形中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与学生的成长相当不利。因此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1.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 3.中考和高考性质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 二、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对策 第一,思想认识方面的衔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端正态度,明确目标 刚从初中考政治过来的高一新生,他们及家长都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重点划一划和勾一勾就行了,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运用;或者大多认为平时不需要背书,只要考前背一背,花几晚上就可以考高分的“临时抱拂脚”的错误认识。可见,学生在思想上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非常错误的。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针对这样的状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第一堂课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初高中政治的差异性,明确学习高中政治的具体要求;同时可以针对高考状况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让学生树立考大学的志愿,进而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当然,在这方面,初中教师也要注意在初中阶段,就有目的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第二,教法的衔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是实施“衔接”的桥梁,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教法的衔接有很多方面,但是立足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也是政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初高中的政治课教学中都应坚持和贯彻这一原则,但高中教学较初中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上更进一步,体现得更为明显。初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强调联系时政热点、自身学习和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001]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涵的课程设

最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精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作者吴锋殷翠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之后,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状态,以一定知识体系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一定的对生活中出现的是非、对错等作出合理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课程。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推进,高中政治教师努力讲授课程、训练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有没有完全理解和实现本课程的要求?有没有充分使用好教材?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客观地说,在我们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与课程要求之间还有距离。 这些距离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渐渐地缩小这种距离? 一、问题我们的距离是什么?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不必多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一直是我们理解教材、讲授知识、训练学生、提高能力的指南。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的距离是什么? 首先是与课本的距离。 在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最为基本的、可靠的根基,对教材的熟悉是教学最为基本的要求,因为熟悉是理解的前提。 对教材的熟悉应该是大家都做到的,那么我们与教材的距离是什么?脱离教材讲知识、脱离教材练能力、脱离教材培养价值观是现实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脱离对教材的认识,一直带领学生游离在教材之外讲知识体系、训练应试能力,题海战术也使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看教材、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温习教材,只是在机械地做题。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运用教育学的新理念,发挥集体智慧的成果。

教师资格高中笔试科目:《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高中笔试科目:《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 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docsj.com/doc/7116193107.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教师资格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

浅谈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 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后,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比,其知识结构、知识容量,无论深度、难度、广度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同时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及中高考的差异,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常常难以适应,学习上出现滑坡现象。 一、差异 初高中政治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内容的不同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属于比较感性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以正确思想和端正品德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情操。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更深、更广、更系统,逻辑性更强,属于比较理性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的不同 初、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能力目标要求的区别: (三)评价体系的不同 教学评价对课堂教育教学起到一种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标准,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能力性、发展性为重点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重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过程的评价,这既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考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衔接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想进步,也将

会影响到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成败。 (一)现状 在现实中学政治教学实践中,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由于政治教师对初高中政治新课标的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没有全面、科学地握好课程标准,会导致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局面的出现。 2.由于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对教学节奏把握的要求明显提高。若把握不好易造成两难局面:讲快了,不深入,学生不懂;讲慢了讲透了,学生懂了,时间又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3.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上心不在焉,不善于思考问题,平时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等,这种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到了高中阶段便感到明显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滑坡。 4.由于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在中考和高考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中考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当初中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提升,教师教学、复习和考试的方向、方法、要求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二)对策 1.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转变,树立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信心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高一新生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熟悉高中学习的规律,鼓励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消除学习上的隐患。教师要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讲清高中政治课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熟悉高中政治课与初中政治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及难度上的差别。 2.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主导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从而真正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知识、掌握知识。 3.努力钻研教材,做好知识的衔接 教师要明确初高中教材知识重复的地方,在教学时注意取舍,避免学生觉得高中政治教师是在“炒剩饭”,是在浪费时间,从而讨厌上政治课。比如:初三政治“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与高中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的趋势”,“人生价值及实现”等存在交叉重复,在对这部份内容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取舍或拓展。再如初二政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与高中“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存在上述情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高中教师只要静下心来看看初中教材就可以避免“炒剩饭”现象。 4.处理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初期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忙于赶进度。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既是经济生活的入门和基础,又是全书的重点,在教学中必须围绕“货币”、“价格”、“消费”三个核心概

高中政治的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摘要: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对政治概念、观点的论述如果采用枯燥的讲解,教条主义的说教,会让学生对政治学科感到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显得空洞、苍白无力,很难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只有真正在课堂上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对政治概念、观点的论述如果采用枯燥的讲解,教条主义的说教,会让学生对政治学科感到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显得空洞、苍白无力,很难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只有真正在课堂上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的素质能力。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高中政治教师,笔者就多年的政治教学经验浅谈一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激趣教学法。 一、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高中政治教学更是如此。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这样可以有利的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高中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学习的效率极低。如何将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让学生乐意接受呢?教育心理学认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而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对人的行动产生动力,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二、善用时政新闻,捕捉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政治主要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人们了解现实,立足现实,预测未来,进行决策的依据。时事政治教学是指在政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透视社会热点,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时代特征的一种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学生周围的社会现象、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已知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最新的客观实际、时政重点、热点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为此,我们经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三切近原则,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四、学情分析 1.学生是唐江中学普通班级学生。 2.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学生不易理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六、教学资源 实验(演示)教具多媒体教室,投影仪 教学支持资源幻灯演示课件

高中政治选修科学思维常识

专题一、学会科学的思维 2、科学思维 ①科学思维的含义 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②科学思维的特点 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 ③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有利于我们自觉地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思维定势的两重性。 【例题1】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随风摇曳的现象发现了摆;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墙壁上挂的世界地图创立了“大陆漂移” 学说。 请运用科学思维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现象。 解析:伽利略发现摆是通过观察吊灯随风摇曳的现象,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 学说是通过观察墙壁上挂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出,首先是离不开实践,其次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再次是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分析时要与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相联系。 答案:(1)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定律以及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都是通过观察活动领悟出来的。 (2)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透过现象,从事物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点评:分析说明现象的问题要从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分析说明。本题体现实践的发展和人的思维的能动性和人的认识的发展。 专题二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 1、概念 (1)概念的含义: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4)内涵 ①内涵的含义:概念的内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5)外延 ①外延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②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③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④划分的规则: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划分的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有同一个标准。否则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2、判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