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朱晓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

摘 要:Fillmore 提出的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支柱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为了我们了解分析语义的产生,识解、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推动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框架;框架语义学;译文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0)12-0015-04

Frame Semantics and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Zhu Xiao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one of the founding theorie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argues that understanding of any concept inevitably

triggers a whole set of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its implied and socio-cultural meanings. The employ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partially enables Frame Semantics to uncover the “black box” in which human beings construe mean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eman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ssess translation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the hope that stud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ll ? ourish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Frame; Frame Semantic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收稿日期] 2010 - 3 - 2

[作者简介] 朱晓敏 (1979~ ),男,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方的翻译实践都源远流长。有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理性思考和探究。虽然人类对翻译的研究和翻译实践一样古老,但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翻译与语言天生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翻译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保持着同步。虽然是后起之秀,翻译学却在广泛吸收新兴语言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模式被不断引入到翻译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翻译的文化学理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翻译的后现代理论、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等。当下,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各种跨学科研究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具体说是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对翻译的研究,已经

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认知语义学支柱理论之一的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因而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能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打开一扇窗,以期出现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简介

Minsky 是较早提出框架理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知识以数据结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称为“框架”。框架代表典型的情景,这些典型情景以如下方式使用:“在遇到新的情景时(或对当前问题的看法作出改变时),我们必须从自己的记忆中筛选出一个结构,即框架。这是一种

必要时可以改变细节以适应现状的记忆框架”(Minsky,1975:238)。

框架理论符合人类认知识解世界的心理过程,得到了认知科学的高度重视。在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语义框架(semantic frame)和场景(scene)的研究。Fillmore认为框架指的是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Fillmore,1975:124)。框架概念覆盖面较广,比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都包括在内。Fillmore认为,全部的概念系统都是通过框架建立起来的。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时,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Fillmore,1982:111~137)。在Fillmore看来,场景是一个认知的、概念的或经验的实体,它可以包括视觉场景、日常人际交流、标准情景、熟悉的布局、制度结构、角色经验、身体意象等任何种类的人类信念、行为、经验或想象的连贯片断。换句话说,场景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体验过的或者其他形式的有意义的情景。譬如,从社会框架来说,mother一词激发的是“慈祥、温暖和关爱”的场景;从商业框架来说,bank激发的是与银行业务相关的“存钱、取钱、利息、利率”等场景;从道德框架上来说,adultery激发的是“(一方或双方已婚的)通奸、私通和包二奶”等场景。我们也可以从场景激发出相应的框架,譬如“甲方、乙方、法律责任”等场景激活的是商业合同框架;“油条、包子和稀饭”场景激活的是中式早餐框架;“钻戒、誓言和牧师”激活的是西式结婚仪式框架。

二、用框架语义学进行译文质量评估的理据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义。语义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过程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认知又与人类的心理经验、认知模型、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语言学的最终目的是阐释认知的过程、概念框架和推理能力,以及语言是如何反映它们的。在Fillmore看来,场景和框架语义学需要解释人们通过对文本进行释意来“想象”文本所描述的“世界”的能力。

“意义”是“翻译研究的关键所在”(Bell,2005:105),同样也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关键所在,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语义学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纯语言语义学上升为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人类的语义形成和理解机制。作为认知语义学支柱之一的框架语义学不再严格区分语言与非语言因素。“框架的出发点是:语言单位及语言范畴首先是服务于交际与理解目的的手段,其意义中的语言与超语言成分的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俞晶荷,2008:55)。从这方面讲,框架语义学的观点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框架系统和文化框架系统上存在差异,看似对应的语言表达式不一定能够激活不同语言中的相同认知框架,从而造成译文质量低下,甚至是翻译错误的发生。

三、用框架语义学分析汉英\英汉翻译译文质量——实证研究

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汉英翻译的实例:

例(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杨宪益译: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霍克斯译: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例(2):更有一种风月笔墨,……

杨宪益译:Even worse are the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

霍克斯译: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

例(3):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

上喜会梁州故人》

... Why not go back home? Because there is Qiu Mountain in Huaishang.

例(4):第一食堂 No.1 Dinning Room

例(1)中,原文的“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是汉语中用来表达“世事变幻莫测”的典型框架,而且这个框架借用的是自然界的风云无常来暗指人类命运的凄惨。很明显,杨译要比霍译好,因为杨译能在西方读者中激发出与中国读者相同的框架内容并且做到了形式对等,同时保留了原作的谚语形象。

在例(2)中,原文中的“风月”在读者心里激活的是与情欲相关的框架,譬如,汉语中会说“风月老手”、“风月场”等。而杨译中使用的是“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追求的是语词在形式上的对应,有“风”(breeze)有“月”(moonlight)却忽视了能在译文读者中激活的框架。“breeze-and-moonlight”最多能够激活的是“明月下微风拂面,心情舒畅”的心理感受框架。从这一层面上说,霍译要比杨译好,简明扼要,同时激活了相同的认知框架。

在例(3)中,虽然“归去”和“go back home”在语言表达式上基本对应,但是“何因不归去”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表达“辞官归隐”的典型框架,譬如有晋朝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唐朝李白的《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诗:“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而译者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显然没有把握住这个语义框架,误以为“归去”就是“go back home”。

例(4)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翻译错误,译者混淆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框架。原文中的“第一食堂”激活的是顺序排列框架,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我们通常按照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关系(第一层、第二层)等来将事物分类。英语中的“No.1”激活的是事物重要性或者优劣程度框架,如例(5)~(8)。

例(5)As a kid I simply had to win at everything, and that desire to be No. 1 has never left me.

例(6)Although sometimes he didn’t apply it properly and was too often more concerned with looking after No. 1 than the needs of the side, you can’t take away from him the fact that he probably knows more about the speci? c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batting for long periods than anyone alive.

例(7)Now he’s the Spirit No. 1 at Chelsea.

例(8)This is because, despite popular belief, a record can get to No.1 on relatively few sales.—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2006

笔者试把“第一食堂”翻译为“D i n i n g Room 1”,这样就避免了认知框架的混乱。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汉英翻译的例子。翻译是“理解+表达”的过程,通常来说,从本族语译出比从外来语译进要难,因为理解本族语要比理解外来语相对容易。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如果不找出原文的语义框架,仅仅靠使用英汉词典或者其他字典工具,就容易造成译文质量低下,翻译错误也在所难免。试看以下几个英汉翻译的实例:

例(9):experiential realism 体验现实主义

例(10):Informatics 情报学

例(11):Titan 土卫六

在认知语言学中,“experiential realism”是个重要的概念,国内通行的译法是“体验现实主义”。细究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犯了混淆概念框架的错误。“experiential realism”是作为对“experiential rationalism”的批判而提出来的,因此“realism”激发的框架应该是“rationalism”的对立面,即“实在论”。而译文的“现实主义”则激发的是一种文学流派框架,是和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相关联的。因为原文译文激发了不同的语义框架,所以笔者认为翻译为“体验实在论”更好。

例(10)中的“informatics”激活的是学科框架,中文翻译对应的也是一门学科。在主框架(main frame)上原文和译文是一致的。但是在次框架(sub-frame)上,原文和译文存在框架不对应的问题。单从词形来说,“informatics”激活的次框架应该是和“information”激活的框架有关,具体说应该是“信息”框架,这一框架中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保存、加工、使用等场景。译文的“情报”激活的是间谍框架,是一方派出特务,潜伏到对手的组织中,使用各种手段获取

信息的行为。所以,笔者认为,“informatics”翻译成“信息学”是比较好的选择。

例(11)中,“Titan”激活的是天文学知识框架(在本例中),更具体地说,是天体命名框架。国外比较流行的天体命名方法是借用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名字,如土卫一(弥玛斯)、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土卫三(忒堤斯)、土卫四(狄俄涅)、土卫五(瑞亚)等。“Titan”在希腊神话中是萨图尔努斯的妹妹。在汉语中“土卫六”激活的框架是顺序框架,即土星的第六颗卫星,难怪有人将“土卫六”错误地回译成“the no.6 satellite of Saturn”。通过查阅相关天文学文献,笔者没能找到“土卫六”译法的根据,因为从体积上来说,“Titan”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从发现时间上来看,“Titan”也不是第六个被发现的土星的卫星。所以笔者认为将“Titan”音译成“泰坦星”比较妥当。

四、运用框架语义学评价译文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框架语义学理论分析了以上的汉英/英汉翻译实例之后,读者不难发现框架语义学在评估译文质量,减少翻译错误上是大有可为的。译文质量评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读者接受层面等。框架语义学将知识的传递简化为一个已知框架被激活的过程。接受者(译者)需要借助前期的个人经验以及努力才能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向目的语翻译中,译者一方面要考虑框架的对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在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源语在目的语中无等值词汇传达的问题。此时,译者的任务就是向目的语中注入新成分,或者称之为新框架,也即是常用的“异化”翻译策略。因此,使用框架语义学评价译文质量的时候,必须为“异化”翻译策略留有余地。譬如汉语中的“蝙蝠”因为“蝠”与“福”同音,对中国人激活的是“幸福、吉利”的框架。而bat

对西方人激活的却是“丑陋、邪恶”的框架。因为在西方的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把它与罪恶或黑暗势力相联系,如vampire bat (吸血蝠)是个令人恐惧的形象。但是,如果不通过“异化”翻译,将中国的这种文化框架介绍到西方去,我们就失去了向西方介绍我们传统文化的机会,而西方受众也就少了一个了解中国文明的手段。

五、结语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待被认知的对象,是一个个框架“集聚体”。要从“集聚体”中提取恰当的信息,就需要译者根据自己大脑中储存的经验去识别和解读框架,并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框架。框架语义学借助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语义的识解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必将给翻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Bell, Roger T. 秦洪武译.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 Fillmore, C. J.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A]. In C. Cogen, H. Thompson, G.

Thurgood and K. Whistler. (eds) . Proceedings of t 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C] . 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75.

[3] 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 [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 Hansh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1982.

[4]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Group, 1977.

[5] Minsky, M. 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A]. Winston (ed).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 [C]. New York: McGraw-Hill, 1975.

[6]杨宪益,戴乃迭.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7]俞晶荷. 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J]. 中国俄语教学,2008,(27):54~57.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

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 何三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摘要:翻译是有文本参照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始终贯穿着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与推理过程,其目的是在不断追求意义的最大趋同。翻译的本质为译文质量评价构成了语言、实体、思维等参数,其中语言与文本是翻译的依托,效果是译文的体现,而文本特征、功能与交际者的关系彰显着译文的实体以及交际者的思维过程,恰当处理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内容、效果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全面考虑影响译文质量的各种因素。其原则是依据翻译的本质来寻求和确定科学、理性的理据,以及客观、准确的评价参数,这会为译文质量评估模式的重新构建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参数;语言;实体;思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2) 02-0027-05 1. 扫描国内外主要译文评估参数 在翻译质量评估(TQA)模式中,探讨较为客观、全面、科学的参数极为重要,然而,不同的学者对译文质量评价的参数有着不同的侧重。目前,西方较有影响的有House(1977/1997)“功能—语用原则”下的参数体系、Reiss(1971)“语篇类型原则”下的参数体系和Williams(2004)“文本论辩原则”下的参数体系。国内学者也试图借助其他理论探索 TQA模式及其参数,各类模式多达十余种,但由于各模式的评价方法与侧重有所不同,其参数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有等值论(吴新祥、李宏安,1984)、功能论(夏昭慧、曹合建,2003;司显柱,2004)、标准论(李晓敏、杨自俭,2003)和关联论(何三宁,2008/2010)等。 House应用Halliday的语篇分析模式,即语域(register)分析中的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研究探讨一种评估译文质量的模式(1997: 108-109)。这种模式涉及三个层面,即语言/文本(language/text)、语域和语篇体裁(genre),用这些参数来分析和比较原文与译文,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划分出在语篇体裁和语境方面的‘非对应’(mismatches)或‘误译’(errors)。语境方面的误译被House称为‘隐型错误性误译’(covertly erroneous errors),而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目标系统方面的误译则被称为‘显型错误性误译’(overtly erroneous errors)。”(Munday, 2001: 93)Reiss的语篇类型评估原则是建立在她的文本类型理论之上的,被认为是德国功能主义和交际法用于译文分析的发端。Reiss早期的研究强调审视文本和概念的对等,并非词语对等。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原文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可以为评估翻译质量提供一种系统评估的模式,她借用Karl Bühler的三种关于语 言功能的分类,把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三种,随后又增补了视听媒体文本(audio-medial texts)(1977/89:108-109)。信息型文本传递的是信息、知识、观点等,文本侧重内容或“话题”;表情性文本强调的是作者所运用的语言美学特征;操作型文本的焦点属呼唤,即引诱或规劝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采取某种行为。由此而确定翻译的目的和方法,因为“每一种文本类型都是通过其语义特征、词汇特征、语法特征、文体特征来确认的,这些特点影响着文本的翻译方式并构成翻译批评的基础。”(谭载喜,2005:75) Williams(2004)的“文本论辩原则”是采用了英国哲学家Stephen Toulmin的论辩结构分析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语篇都有相同的论辩图式,“这种上位特征正符合TQA要适应各种语篇的普遍性诉求,所以论辩理论是TQA理想的理论依据。”(武光军,2006:72)该评估模式包括“结构关系”、“连接词及其他推理指示词”、“推理指示词及其他命题功能”、“论辩类型”、“辞格”、“叙事策略”6个参数。Williams认为“它们涵盖了文本的所有信息和目的,也涉猎了文本的宏观和微观方面以及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样,该模式及其参数也达到了TQA模式效度的核心要求:该模式充分检测了所要评估的对象,也考虑了其他特征的效度,可以达到用于对文本整体评估的目的。”(Williams, 2004:65) 国内的评估模式所涉及的参数也各有侧重。等值论认为翻译过程应在“深层”、“表层”、“修辞层”三个层面上等值,其下设有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五个层面(参数)(吴新祥、李宏安,1984)。在此基础上,冯志杰、冯改萍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译文对原文信息的包含程度称之为译文信息与原作信息的等价性”, “译文使目标语言读者获得原作信息的

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最怕者,莫过于一知半解。大家都在说忠实于原文,但有的人却常常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了忠实于形式,以为肯定句就非得译成肯定句,外国人照相时说“cheese”就一定不能译成“茄子”,这样的理解殊为可笑。其实,就个人理解,所谓的忠实,忠实于原意只不过是最起码的要求,即不能胡乱编造,这一点懂一点英文或是会查字典的人都能做到,没什么稀奇,以为这样就是一个译者,没来由地倒是玷污了这个称谓;真正的忠实,除了忠实于原意,更重要的是忠实于目标语言,别忘了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语言的读者传递信息和美感,如果为了忠实于原来的形式,翻出的东西生硬无比不知所谓,那又翻他做什么!还有一点,单就语言形式来说,任何语言的丰富程度都比不上中文,英语也就那么字母的组合,但中文却要丰富许多,这也就是说,英汉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较窄的源语言和一个极大丰富的目标语言之间的较量,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做了一辈子翻译,倒有一大半的中文优秀文字艺术、形式用不上,真是可笑。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英汉翻译比的不是英文功底,因为做这一行的英语水平都差不到哪儿去,真正拼的是中文功底,这才是真货。 而且,中、英文之间的语法区别太大,英语中有时态、人称等语法,都带有很强的功能性,但中文却没有。如何从中文中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来向读者传达原文的这些功能性表述,就成了译文优劣的一个直观判断标准。中文中也有许多英语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语气助词、歇后语、方言、俗语、对联、谐音等等,单就诗歌来说,就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其中古体诗细分下来更多,诗经、离骚、汉赋、古体诗、骈四俪六、律诗、绝句等等,文章最起码也分为白话文和文言文,不同形式的变换皆能像读者传达不同的意境。英语中为了表达一个人的粗俗,不外乎就是故意用一些错误的语法或拼写,而译文要表现一个人是白字先生,还是刻画为一个下里巴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译者、编辑、选题三位一体,而且三者之间是短板效应,成书的结果不取决于最强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个人倒是比较倾向于完全不懂英文的编辑,倒也不是说编辑不懂英语就可以糊弄,而是大家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都是针对译文来评判。最怕的莫过于那些懂点英语,却又不懂翻译的人,那就难办了,说不定他非得让你把“cheese”改为“奶酪”,读者自是一头雾水,照个相几个人大喊“奶酪”这是想做什么?难道有人动了他们的奶酪? 另外,再多说一句,翻译中的画面感很重要,因为文字最终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都是一副画面,所以画面怎么安排是很重要的。经常读到一些特写或是场景描写,视觉非常混乱,前、后、远、近、上、下、点、面,一会忙活这个一会儿忙活那个,让人看得很是眼晕,画面支离破碎。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面。 此外,画面感还可以体现在人物对白之中,做翻译的应该都有感受,英文对白中的东西不外乎就是said\answered\asked\repplied\puzzled这几个,而且用得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2018外国语言文学类课堂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外语类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外语类专业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标准是全国高等学校外语类本科专业准人、建设和评价的依据。各高校外语类专业应根据本标准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外国语言文学类(0502)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英语(050201) 俄语(050202) 德语(050203) 法语(050204) 西班牙语(050205) 阿拉伯语(050206) 日语(050207) 波斯语(050208) 朝鲜语(050209) 菲律宾语(050210) 梵语巴利语(050211) 印度尼西亚语(050212) 印地语(050213) 柬埔寨语(050214) 老挝语(050215) 缅甸语(050216) 马来语(050217) 蒙古语(050218) 僧伽罗语(050219) 泰语(050220) 乌尔都语(050221) 希伯来语(050222) 越南语(050223) 豪萨语(050224) 斯瓦希里语(050225) 阿尔巴尼亚语(050226) 保加利亚语(050227) 波兰语(050228) 捷克语(050229)

斯洛伐克语(050230) 罗马尼亚语(050231) 葡萄牙语(050232) 瑞典语(050233) 塞尔维亚语(050234) 土耳其语(050235) 希腊语(050236) 匈牙利语(050237) 意大利语(050238) 泰米尔语(050239) 普什图语(050240) 世界语(050241) 孟加拉语 尼泊尔语(050243) 克罗地亚语(050244) 荷兰语(050245) 芬兰语(050246) 乌克兰语(050247) 挪威语(050248) 丹麦语(050249) 冰岛语(050250) 爱尔兰语(050251) 拉脱维亚语(050252) 立陶宛语(050253) 斯洛文尼亚语(050254) 爱沙尼亚语(050255) 马耳他语(050256) 哈萨克语(050257) 乌兹别克语(050258) 祖鲁语(050259) 拉丁语(050260) 翻译(050261) 商务英语(050262) 阿姆哈拉语(050263T) 吉尔吉斯语(050264T) 索马里语(050265T) 土库曼语(050266T) 加泰罗尼亚语(050267T) 约鲁巴语(050268T) 3培养目标 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 谈到翻译,同学们常提的问题是“翻译有哪些标准?”其实,最常见的翻译标准就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个标准。 自严复提出翻译中的三件难事“信”、“达”、“雅”起,“信”、“达”、“雅”就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标准。什么是“信”、“达”和“雅”呢? 1 “信” “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首先要完全读懂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呢?下面我们介绍看懂原文的三个原则。 (1) 读取实义信息 这条原则的意思是,学生要从原句中尽可能多地摘出表达实际内容的信息。具体地讲,就是读取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义词。拥有了这些信息,原句大意就基本明白了。 【例】Symposium talks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overfishing to physical a 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species. 【译文】座谈会的话题涉及面会很广泛,包括过度捕捞鱼类问题以及影响不同物种数量的自然知环境因素等问题。 【分析】cover是关键动词,即谓语,译作“涉及”;另外,注意准确翻译出“overfishing”和“species”等名词的意思。 (2)参考上下文 翻译的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整段文章中。句子中很可能包含一些代词。我们很难判断这些代词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因此,参考前文是十分必要的。在段落中要搞清划线的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弄清代词it, they, them, this,that, these,those,other所指代的词或词组。这些词和词组有时在划线的部分就能找到,有时则要到前面有关的句子中去找,这样的例子在历年的试题中都是很多的。 (3)难句自主补遗 在翻译中,为了拔高,出题人经常设计一些难懂的句子。有些句子甚至违背英语的语法原则。因此,同学们在把握了句子的大意,基本翻译成中文后,应该抛开英文原句,按照中文的逻辑,添入一些欠缺的内容,以使句子完整。 2 “达” 在做到了“信”这一步之后,更高的要求是什么呢?这就是——“达”。 “达”主要是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拗口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译文不通顺,问题往往出在语言逻辑转换上。换句话说,英语句子结构和中文句子结构是不同的。举例来说,一个单词在句子中位置不同可以导致句子意思大相径庭。 3 “雅”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I.翻译质量评价的含义及定性 1.1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1.定性为准则的翻译质量评价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对其自身翻译实践的概括,开创了翻译标准研究之先河。我国现当代翻译标准研究大都受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1) 现在虽然还没有整本的研究翻译原则的专书,可是论到翻译的短篇论文倒也不少,从这些论文里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的主张,有的以“信、达、雅”为标准,有的以“形似、意似、神似”为标准,有的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有的以为“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有的以为“不妨采用欧化句法”。各种主张,很不一致。其中有些说法并不是根本主张的差别,只定义和解释的不同罢了。例如直译和意译,除各种走极端的呆译和曲译外,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可是我们见了许多主张和说法,反倒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就大胆地拟出几条原则供同志们作个参考。 其实,我们不过把翻译界各人的主张收集起来(仅仅到1941年为止,以后的材料可参看人民出版社的《翻译通报》),经过一番讨论,把我们认为不大妥当的说法批判一下列为一组,把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说法另立一组,总称为翻译的原则。 一、消极方面 (一)不分裂翻译的标准 从严几道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口号以来,好多研究翻译的人以为翻译有三个标准。照严先生的说法,“信”是“达旨”,就是说明愿文;“达”是“前后引衬,以显其意”;“雅”是“尔雅”,据他老人家的说法,最好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太旧了,就另外提出三个标准来,就是:“忠实”、“通顺”和“美”。但又怕老派人反对,于是再下个注释说,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美就是雅。这么说来,名词是更通俗了,意义完全是一样的。陈西滢又提出翻译的“三似论”,就是:“形似、意似、神似”。“形似”的翻译就是“直译”,“意似”的翻译就是“要超过形似的直译”,“神似”的翻译“独能抓住原文的神韵”。 不论是“信、达、雅”,不论是“忠实、通顺、美”,不论是“形似、意似、神似”,说法虽有不同,把翻译的标准分裂为三,可是一样的,为什么把翻译的标准分做三个呢?也许是因为现代的人承袭了严几道的说法,而严先生的话又是从孔老夫子那儿引申出来的。严先生提出“信达雅”三个字,据他自己说,是有所本的。他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孔夫子虽然也编过书,可没念过a b c d 。现在我们研究英文翻译,把他的话东抄一句,西抄一段,作为翻译的标准和模范,这遣淮笸椎钡摹? “信”、“忠诚”或“形似”在翻译上自然有它的地位,可不能算是标准。“达”、“通顺”、“意似”或“雅”、“美”、“神似”,更算不得是翻译的标准,那是中文的语法问题。不懂得中文的语法根本就不能翻译外国语文。我们认为翻译要说有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译文必须正确。所谓通顺、意似、美、雅等,那是中文的语法和修辞问题。 (二)不分裂直译和意译 在翻译界中随着信达雅而起的争论,要算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了。可是真正主张直译的人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意译,而是胡译或曲译。同样,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我们认为正确的翻译就是直译,也就是意译;而胡译、曲译、呆译或死译都是错误的翻译。这一点可以从艾伟用答案求法的研究中《译学问题商榷》看出来。正确的翻译或称为直译或称为意译,并不是翻译的不同,而是界说的不同罢了。例如主张意译的人反对直译说: “直译即是拘泥愿文字句之构造,并不计及汉文之通顺或自然与否。”(孙贵定语) “一般人所谓直译,不但逐句译,简直呆照原有之clause或phrase之次序呆译,结果使人不懂,或者读者异常吃力。”(邹恩润语) “直译者初意欲使不失原意,故字句对照以此就彼,往往失之机械,不可卒读。”(余上沅语) 这是主张意译者替直译所下的定义或解说,可是主张直译的人并不承认这些话。他们认为所谓“拘泥原文字句之构造”,所谓“简直呆照原有之clause或phrase之次序呆译”,所谓“不可卒读”,这种翻译只可称为“呆译”或“死译”,不配称为“直译”。 主张直译的人反对意说: 意译界说:“注重大意,可删节之字句,则删节之。”(刘宣阁语) “直译才是翻译,意译是述意而已。”(董任坚语)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彭仙 一简介 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其中翻译质量评估(即翻译评价)是高度客观化的翻译批评形式,对其的研究,对翻译学的发展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总观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西方翻译史,并没有出现完整而系统的质量评估理论,只是零碎的出现在一些翻译家译作的序言,或是附带在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的阐释中70年代之后,翻译质量评估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是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 朱莉安?豪斯研究广泛,著述颇丰,迄今为止出版了17部专著,130多篇论文, 涵盖的领域包括对比语用学、翻译理论、话语分析等等。此外,她还是The Translator、Applied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成员和德国翻译研究会的创办会员。从其著述来看,她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巨大。 二豪斯模式的核心概念 翻译质量评估的关键在于翻译标准的确立,在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而这里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因此,判断译文质量就要看译文与原文在这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上对等的程度。豪斯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即:“意义”、“对等”和“功能”。 1意义 豪斯认为意义包含语义、语用和语篇三个方面。语义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与它们在现实世界或人们想象的世界中所指的关系;语用意义是连接语言单位和特定环境下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篇意义组成文本的构成方式。不过,由于语言的语篇意义是一种对于语言内部的、对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基本的组织意义, (Halliday,1994; 33-36)其作用是辅助前两类意义的实现,可以说是一种言内意义,又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种元功能,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与元功

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三章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一节六级翻译样题介绍及评分解读 一六级翻译样题介绍 【样题】 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 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即从农历(lunar calendar ) 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为驱厄运、迎好运, 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人们还会在门上 粘贴红色的对联(couplets ),对联的主题为健康、发财和好运。其他的活动还有放鞭炮、发红包和探亲访友等。 注意:此部分试题请在答题卡2上作答。 【参考译文】 Chinese New Y ear is the most

importa nt traditi onal Chin ese festival .In Chi 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 ear celebrati ons run from Chin ese New Year ' sEve, the last day of the last mon th of the lunar cale ndar , to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Customs and traditi 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 on of the Chin ese New Y 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However , New Year ' 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合同英译理解过程中的“合法”前提和“求信”标准

合同英译理解过程中的“合法”前提和“求信”标准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翻译主要是指涉外合同,尤其是经济合同的翻译,而且以汉译英居多。合同一经依法订立,就成为一种法律文件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成为争议解决的法律依据。合同的特点给合同的翻译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由此笔者认为,合同的翻译,首先必须把握两个问题,一是要真正认识合同语言的特点,二是要确立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合同翻译的质量标准。 1.合同语言的特点概述 谈起合同多半会联想到法律。哲学家大卫·修谟认为,“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法律是通过语词订立和公布的。”语言作为一种表述工具,在表述合同规范时必须遵守合同语言使用的严谨准确性、庄严规范性和简洁朴实性。 奈达在其《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将语言看成是由语音、语汇、句法和篇章四种结构组成的。合同语言的使用特点主要可以从语汇、句法和语篇三个结构层加以分析。而从语篇层来看,汉英两种合同语言中的语篇结构大体相当,都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点。一般来说,合同都采用从总则到条款的先宏观后微观的语篇结构。这种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语篇结构有助于为当事人创造理解文本内容的语篇语境。 合同的作用在于明确陈述和规定不同当事人在有关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从句式使用上来看,都采用陈述句,而不使用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完整的长句的使用可以准确界定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排除被曲解或误解的可能性。这些长句往往含有许多分句或定语、状语等附加成分的简单句或复合句。这些定语对名词性述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确地界定,而状语界定了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条件、方式、地点和时间等。必须指出,合同语言使用的总体原则在具体表述中的贯彻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某些原则可能会让位于严谨准确性原则,保证内涵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萨丕尔指出,“语言的真正有意义的部分一般是由一串音组成的词,或词的有意义的一部分,或是词组。”法律语篇中所使用的词汇主要由法律专用术语和一般词汇组成。其中不同语言中的部分法律术语的意义不对等现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必须指出,语言使用的严谨准确性原则并不排除合同语言中有意识地使用模糊语言,以便表达特定的意图,而这种语言的模糊性一般是通过使用模糊词语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 2.合同翻译的理解过程中的“合法”前提和“求信”标准 有关翻译的标准问题自打有了翻译开始,就有学者因此而争论不休。汉朝和唐朝有“文”、“质”之争;清末严复的“信、达、雅”历经考验和评判,其对翻译的影响依然最大;傅雷提出的文学翻译“传神”论,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提出了“化境”之说,要求译文与原作在除了文字形式以外的所有方面相等一致。在西方,从古罗马开始,也就有“直译”和“意译”之争。这种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可喜的是,随着翻译范围与规模的扩大,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而研究对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读者群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萨瓦里将文学翻译比作绘画,将科技翻译比作摄影,认为“科技翻译”应重视内容而不应重视形式。 不同翻译活动的特殊性要求将翻译活动的一般原理与具体的翻译实践相结合。合同的翻译更是如此。对原语的理解是翻译的首要因素。合同的作用、合同的合法原则和合同的语言特点要求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必须以“合法”为前提,以“求信”为标准。所谓“合法”,就是依法理解合同内容,并保证合同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现行的政策规定,符合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符合我国缔结参加的国际公约、条约及承认的国际惯例,保证合同当事人、方式和实质内容的合法性。合同“合法”原则是合同翻译质量标准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 ——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杨 靖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结果是产生译文。那么,如何评价译文的质量呢?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我们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框架。本文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以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为例,选取部分译例,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原文与译文的匹配程度或偏离程度,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评估模式;语域;错配;文化过滤;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119-02 1、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后,发展迅猛,而且成就也非常可观。90年代,很多学者以诺德的篇章分析为基础,将视角从静态语言分析转向了动态话语和语域分析,从而给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客观、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将使用这一模式,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 2、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述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提出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模式大多数关注的是分析类别的本质、复杂性和术语的运用,而且其中的个案研究也欠缺对具有诗意和美感的文本的分析,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后来,豪斯对之前的评估模式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后的模式中,她提出从三个不同维度:语言/文本、语域和文类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自文本的功能。豪斯在语域层面引用了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并对其内容进行扩充。豪斯从三个层面去分析这三个维度体现在文本的对应物体: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定文本的语域特征。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上图,豪斯模式的应用大致可简化为以下五个步骤: ①分析原文的语域和体裁,得到一个文本功能的框架,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部分。 ②对译文也进行同样的分析,然后也得出一个文本功能框架。 ③将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框架进行比较,对出现的“错配”做出陈述,并分类为“隐性错误”和“显性错误”。隐性错误指语境方面的误解,显性错误指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对目标系统的误解。 ④陈述翻译质量。 ⑤将译文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 3、翻译质量评估的实际运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是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关于此篇文章的英译本,有很多翻译学者都有很出色的译文,像罗经国和潘正英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选取杨宪益夫妇译本(V2)和Herbert A.Giles(V1)译本中的部分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例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V1:...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V2:In the distance, 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 is Mt. Langya. 分析:语旨包括作者的地理位置,通过分析原文可知,琅琊山是指滁洲的琅琊山(今安徽省滁洲市区琅琊山),而V1却将其译为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直至山东边界),这里是对原文的误解所致。所以V1的指称与原文不匹配,此处属于显性错误。 例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V1:But it 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 it was the charming scenery 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 V2:He delights less in drinking than in the hills and streams, taking pleasure in them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in his heart through drinking. 分析:原文意在强调“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 119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教学教材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 实性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 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

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 /southward fly a flock ravens. (意译) 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而意译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文字是比较优美,但是却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效果不如直译来得好。 例2:He'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文: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直译)他穷得像叫花子。(意译) 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形容他的穷的。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而在我们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 二、功能的忠实性 功能的忠实性就是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关键要在功能上忠实于原文,即原文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译作也尽量具有这种功能。英国比特·纽马克认为语言有六种功能:(1)表情功能,表达信息源(作者、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信息功能,反映语言以外的现实世界;(3)祈使功能,使读者去感受、思索、行动,换言之,它使读者作出文本所期望的反映;(4)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5)应酬功能,

语义学与翻译

语义学与翻译 【摘要】语义学是从哲学和语言学方面研究意义的一门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对语义的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20~30年代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对以后的语义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卡纳普为代表的“学院派”语义哲学家认为,现代逻辑的主要任务是对“理想”的语言作语法(句法)的语义描写和分析。所指“理想”语言的语义即联结语言符号和世界可见现实或可感知经验的纽带。在他们看来,自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的、模糊的、不精确的和容易混淆的。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夫提出了语言相对论,认为说话者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决定了说话者的感知和思想框架。到40年代,剑桥学派代表人物g.e.穆尔及l.维特根斯坦又提出了“普通语义学”理论。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乔姆斯基等创立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自然语言的句法结构提出更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语义学;翻译;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一、定义 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里是这样给语义学定义的“semantics examines how meaning is encoded in a language. it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meanings of words as lexical items, but also with levels of language below the word and above it, e.g. meaning of morphems and sentences. the following are what the key concepts look like: semantic components, denotation of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以张培基的《匆匆》英译本为实例,从语式,语旨,语场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的匹配程度进行对比,从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式,虽然译文仍有所欠缺,但整体上与原文匹配程度很高,译文质量也很高。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匹配程度;匆匆 一.引言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本专门研究翻译评估的著作,一是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二是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前景与局限》。这两本著作所阐述的模式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德国翻译学者朱莉安?豪斯是第一个提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人。本文主要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语式,语场,语旨三个方面用于《匆匆》的英译本评估中,比较译本和原文契合程度,从而对翻译质量做出评价。 二、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介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石是语篇分析理论和功能语言学。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其本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这里的意义有三种:语义的意义,语篇的意义和语用的意义。由此可见,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源语文本(house,1977:30)。 三、朱莉安?豪斯模式下《匆匆》英译本的质量评估 下面运用豪斯模式,对张培基所翻译的《匆匆》英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该译文的翻译质量。 (一)对原文进行语域层面分析 1.语域,就是指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 从文本类型上来看,《匆匆》是一篇侧重抒情的散文。创作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正是“五四”运动落幕期。 从文章结构来看,作者采用首尾遥相呼应的方式,将空灵无形的时间转化成具体有形的物象,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更能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和惋惜。 2.语旨 语旨一方面指的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阐释了作品里各个人物间的关系。从本文看,主要涉及的抽象的或者拟人化的人物有“我”,“我们”,“他们”,“你”等。文中“我”指的是当时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作者”就是该文的主人公,我们”指的是所有和作者一样,对时间有感的人。文中的“他们”,“他”其实指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为贯穿全文线索,它无处不在,更能让我们自我反省对时间的存在意义和对人生的思考。 3.语式 通常来讲,文学作品里的语言是基于一般语言通过加工提炼而成,但它却比一般语言更生动形象,语言风格也很多样化,从方言,俚语到正式文体等等,不一而足。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总有一种语体占主导地位。就《匆匆》而言,主要是书面语言。 (二)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 1.语场对比 从句法结构上来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认为:英语有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汉语是分析语,不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51:141)。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译者会根据翻译时的不同需求将句子拆开来分别进行翻译又或将句子整合起来翻译,同时增添或删减一些信息以适应原文

语义学

Understanding meaning The associative meaning of colors Abstract: Conceptual meaning and associative meaning are the two main kinds of meaning, in which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central part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while the second one refers to the mental connections to explain its use. It’s very hard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ve meaning because it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like, cultural, social, ideological etc. take color as an example, in different culture it has different meaning. Key words: associative meaning, factors affecting meaning, color 1 types of meaning G.. Leech(1985: 13-26) divided “meaning”into two categories: conceptual meaning and associative meaning . The conceptual meaning is also called logical meaning, which is the central part,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The associative meaning includes connotative meaning, social meaning, affective meaning, reflected meaning, collocative meaning,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Only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can we have a better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people. 2 characteristics of associative meaning 2.1 instability:associative meaning is not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meaning. Rather, it is something attached to it. it will b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people in different occasion. it is also affected by a lot of factors like, nationality, race, ethnic, religion, class, occupatio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even personal experience. for example, home, for many people, means “ comfort, quietness and freedom”. As the saying goes: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However, for some couples who have unhappy marriages or children who are always scolded by parents, home means “quarrel, confinement like a prison”. Also for the same New York, it has different associative meaning. Some people worship it as a heaven while others will hate it as if it’s a heal. Like the journalist Caskie Stinnett wrote in his essay Farewell, My unlovely: “The sad aspect of my departure was that there was so little sadness connected with it (New York), and after ten years it seemed to me that I should have looked back with some slight mistiness in my eyes. A lot of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