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建筑外环境设计课程论文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

改造方面的研究

指导教师:洪丽

班级:风景1101班

姓名:路丽君

学号:A02110160

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街区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在时间的沙河中,为了使历史街区更适应现实的需要和整体的面貌,近期,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活动也在各地紧的进行。本文围绕历史街区的改造的相关容,分别对历史街区改造理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与实现案例、对中央大街的改造探讨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开放式博物馆的历史街区整体轴线规划、针对个案准确进行形象定位、建筑色彩风格根据民族特色统一化、建造合理尺度的街区、外环境色彩与景观因素根据地域特色反复运用等论点,并举小河直街、南北大街等多个历史街区为例详细分析,为今后的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开放式博物馆;建筑改造;双子大楼;中央大街

一历史街区改造理论概述

1.1 历史街区改造的含义

1.1.1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特点

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城市中都存在有历史街区,尽管历史街区的特点和价值各不相同,但这一现象已成为很多城市旅游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好的规划理念将有助于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和体现城市文化底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升华”。

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定义,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阐述时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1]

一,王景慧确定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

①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②有真实的历史遗存;

③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面貌基本一致。

二,阮仪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历史街区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

②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

③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中将历史街区定义为: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生活街区。

1.1.2 改造的含义与方向

改造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历史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者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历史街区改造即指对历史街区加以修改,使适合需要。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修改”才是“适合

需要”,也没有指出适合需要的对象,有些历史街区便在“改造”的名号下变成从到外焕然一新的仿古一条街,这种遗失传统特色而徒有空壳的改造方式终将被淘汰。[2]现在存在对于历史街区改造的众多说法和理论,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体系。如:大学规划系课题组所提出的“开放式博物馆”理念认为:历史街区即是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本质上,开放式博物馆是为了达到其意愿的变化,使用工艺品、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环境作为它的表现手段。”开放式博物馆的三个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科学遗产和与项目相联系的居民。并且,开放式博物馆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边界的确定采用明确和模糊两种方式叠加的步骤进

行。又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人类文化群体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发展特征,并注意文化与环境的动态和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文化生态即可理解为文化资源的在特征及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发展状态及规律。

1.2 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

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是由其所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首先,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街区受到各种形式的冲击和破坏,街道盲目拓宽;街区原有空间格局破坏;新建筑在尺度和形式上与原有历史建筑缺乏协调等等。这些都对街区风貌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经济利益驱动下,这种破坏力度甚至是毁灭性的。如北京的同就在发展商的开发中以每年60 多条的速度在消失。其次,旧的历史街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极为不便,自发性的不良的居住行为,往往导致建筑受损,街区活力逐渐丧失。因此,对它的的改造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

实际上, 如果这些众多的建筑古迹和历史文化古迹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及时维修, 必然被自然损毁, 直至消失。把一些古建筑改作博物馆和文化教育等设施, 在历史街区进行住宅、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与改造,可以保证限制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1.3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形象定位和存在的问题

1.3.1 历史街区的形象定位

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首要的是要确定旅游开发的形象定位。历史街区要向每一位游客展现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参与竞争、寻求认同的过程中,就必须精心刻画街区个性,塑造旅游形象,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吸引力,增强竞争力。

如夫子庙以孔庙和传统民居为背景定位为“十

里秦淮”风光带;上海新天地以西方文化为背

景定位为具有传统和新纪元生活的都市旅游景

点。

综合的观感和印象历史街区的良好的形象,

有助于提升历史街区的品味和档次,增加游者

的心理效果和心理附加值。而旅游形象又是宣传促销、市场开拓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通过良好的旅游形象对人们心理诉求和诱导,能有效激起他们强烈的认同感。历史街区的旅游形象一旦较鲜明地形成并广为人知,就会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名牌”形象力,这将产生巨大地吸引招徕力量。凡是旅游业兴旺发达地地方,无不具有独特吸引人的旅游形象。如大研古镇,就以著名的“高原姑苏”为其旅游形象。要做到准确的形象定位,事先的调查是极其重要的。要对街区的历史沿革、所存城市的性质、街区的文化涵、街区性质、区位条件、在城市的地位、针对客源、开发的正负面作用等,做全面并有针对性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历史街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层次的文化涵,确定其旅游需求的主要形式。

1.3.2 改造中的矛盾

历史街区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所形成,必然存在与现实实际格格不入的地方或是不合理之处,然而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倍受争议,到底如何来改才能既保历史特色又与环境有机融合?通过查阅文献,改造中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处:

(一)某些街区一定历史背景下,突如其来的民族风格对历史街区历史的混淆;

(二)大街与城区孤立规划;

(三)单一建筑立面的装饰对建筑整体性的影响;

(四)街区后期维护及更新与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也存在不少不利的因素。空间交通状况有待提高;空间环境质量较低;空间形式单一。主要以线性的街道空间为主,缺少面状的节点空间和公共休憩空间,难以满足游客的集散和开展多样化活动的要求;空间公共性不强;空间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

二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及实现

2.1 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方法

2.1.1 轴线与分区的方法

在上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提到:历史街区正如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式博物馆,然而流畅的空间是实现博物馆良好功能的必要条件,这可通过强化部的流动性和外的流通感来实现。流线的精心组织来很好地诠释空间序列,实现游览空间的灵动,小河直街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的流

线组织可以概括为“三轴两片区一节点”(图

10)。“三轴”即“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

岸上游览的小河直街街巷景观轴、水上游赏的

以及岸上休闲的“滨水绿化景观轴”。两片区

即小河直街景观风貌重点保护区和景观风貌

协调区,一节点即位于小河、京杭运河和余杭

塘,河交汇处的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3]

三轴:

“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是游客进行水上游览活动的场所,通过复原部分生活场景,提供

给游客先前古运河的记忆片断,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需求结合起来。街巷景观轴,通过整合工商业文化、生活文化等资源,对大量历史建筑的修缮以及沿运河建筑风貌的保持,通过功能更新保持街区生命力,成为“活着的”街区。主要功能:传统作坊、博物馆展、古宅往事、深巷茶吧。滨水绿化景观轴,设置集中绿地并添置活动场地、亭、台、楼、阁等传统构筑物,协调街区传统风格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

两片区:

街区的建筑针对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风貌重点保护区建筑,进行修缮及维修改善,后续设计工作以保护性设计为主导,对原有的历史建筑做恢复旧貌处理,同时完善部平面功能布局以适应现代的建筑功能使用需求;复原保存民居建筑丰富的屋顶界面和拓扑变换的组合效果;对于风貌重点协调区建筑,遵照原有建筑的基本轮廓,在尺度以及屋顶形式上与周边原有的建筑取得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整个历史地块形态肌理上的连续和谐。

一节点:

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运河的码头因为其多样性、文化性、亲水性将成为运河开放性博物馆中运河风光的代表性景观。通过水体和码头,所有散布如珠的遗产分布点将被串联成链,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由舟船、埠头、水舞台、小广场、雕塑及各种游憩设施共同组成。

2.1.2 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城市的独特风格与文化,因此,其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也至关重要。于细微处见整体,细微之处的风格反复作用,可以为历史街区的整体美观与和谐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此处,我们分别取北方的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南方市的河坊街为例,对色彩和景观要素的统一作深入探讨。

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新城区均以蒙古族装饰为主,在色彩上主要采用以白墙为底,局部装饰以蒙古族色彩鲜明的红黄蓝与褐色,两种主要色彩搭配表现蒙古族对色彩最原始、淳朴的理解;最后,在南北大街与其它街道连接处,加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门洞,并沿路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雕塑及路灯等,以烘托大街的民族文化氛围。[4]

河坊街延续街巷格局及尺度,路面改为青石板铺装,增设人性化座椅、绿化小品提升环境品质。保持天际线的连续性,利用雕塑等节点创造高潮,吸引人气。南宋御街还原“路河网格”传统肌理,引水入街。继承“临街设市”格局,重要路段采用步行系统以优化交通体验。注重小品设计,活字印刷、四世同堂雕塑、景观墙上的老电表等都能勾起人们“老底子”的情结。统一景观配套风格设计,真实展现文化涵。[5]

2.2 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

2.2.1 建筑改造的常用理论

由于历史城市的许多建筑在设计和建设上的局限性, 为了完整地保护历史城市的建筑环境和整体风貌, 首先必须研究历史建筑的现状, 并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

采用玻璃窗、直角形、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立面设计, 在建筑美学方面毫无表现力, 有很大局限性。对于上述建筑, 通常仅从其建筑立面的几何外形, 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其设计上的缺陷。古典建筑学通常要求建筑的体量与空间关系能取得和谐, 建筑外型应是平静、匀称、合乎比例的。可以说,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成功地进行插建, 并较好地解决了立面设计问题的新建筑, 都遵守了体量合乎比例、高度相称、轮廓线相似、立面表现形式一致等规律。实践证明, 最易被人们接受的建筑体量比例为1:3、1: 4、1: 5。由于建筑空间是三维空间, 历史建筑的体量、进深及高度对建筑师们的创作影响很大。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节律最好是平

稳、安静的。如果新建筑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和非常完美的轮廓线, 那么,历史街区也不应该排斥

这些新的音节。[6]

在城市历史建筑环境中安排新建筑, 必须遵循建筑体量和高度的比例关系, 建筑的立面设计和表现力要体现渐进式的色彩变化。在已形成的城市历史环境中建造单个新建筑和建筑群, 可采用下两种城市设计方法。其一, 以保护历史城市( 中心区) 为目的而进行的修复与改造。这就要求重新赋予历史文化古建筑以现代化功能, 并在老城( 中心区) 围以外的新区建设新城。其二, 在历史城市( 中心区) 有选择地安排单幢住宅楼或其他建筑。

2.2.2 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分析

此处我们以市中心曹溪西路的双子大楼的改造为例,双子大楼在整条菩溪西路的改造中承担着重要城市节点的角色, 因此在城市设计上, 建筑不仅需考虑与周边的历史街区相协调, 同时力求设计成为老城区改造中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府庙与英士故居的粉墙黛瓦给予我们设计灵感, 而贝律明先生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与法国卢浮宫的对话更给予我们启示, 因此采用最简洁的颜色与形式, 在建筑造型上与城市设计更好地呼应, 真正做到景观与观景的互动效果设计运用深色玻璃和白色花岗岩的黑白对比, 在色彩上突出简洁这一主题。

同时立面单纯的竖向线条显得安静而平和, 使其在周边古建筑的环绕中成为一个默默的参与者。另一方面, 采用双塔的造型, 既保证了其在主干道上的城市形象, 又能最大化地展现建筑形体。而将2 一3层的建筑裙房布置在用地南侧, 以尽量拉开与府庙的距离。通过建筑表皮肌理的变化和形体的穿插, 既丰富了建筑空间造型,又使得城市空间形态更加动感活泼。[7]

三对于中央大街的改造的探讨

3.1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概述

中央大街,位于市道里区,北起松花江畔防洪胜利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 米,是市第一条步行街。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铁路工程局将铁路附属地沿江附近的河漫滩地拨给散居于的中国商民。1900 年,始称这里为“中国街”,意为中国人住的街区。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 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 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8]

3.2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的改造容

3.2.1 中央大街的历史改造经验教训

中央大街改造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改为步行街后,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①街道设施路线等方面未作相应的调整,导致人流行进在“旺季”形成阻塞;

②周边建筑景观协调性差;同时服务功能差,步行空间和休闲空间不足;

③步行街段仅为中央大街全长的五分之三;沿街公厕、果皮箱和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足,影响游人游览和休闲;

④商业氛围有余,文化色彩不足;此外建设水准低。近些年来一些新建建筑物影响步行街的整体风格,打破了原有建筑勾勒的生动街道轮廓线,形成生硬的视线创面;

⑤建筑装饰广告、牌匾密集混乱、格调不高,文化涵浅,个性化不突出。

3.2.2 关于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改造的建议

中央大街改造经过经验总结出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只拆不建,恢复业态,提升城市功能;

二是点位修复,立面改造,改善城市形象;

三是拆除改造,适度平衡,优化城市结构;

四是成片开发,整体改造,推动城市更新。

本着以上的基本原则,通过上文的相关分析,作出具体建议如下:

1 珍惜历史元素遗存,复原真实文化涵

2 还原完整空间肌理,丰富场所序列体验

3 注重有机更新理念,提高整体改造质量

4 尊重传统人居形态,挖掘民俗创建特色

5 健全基础设施管理,优化人文环境服务:细节决定品质。

结语

时至今日,历史街区改造运动仍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其开发模式的研究也成为当下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历史街区改造理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与实现案例、对中央大街的改造探讨三方面进行论述,对现今历史街区改造的常用方法、步骤、街区的整体面貌与色彩、景观要素及建筑的处理方法、外环境的常用方法及多种案例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本文希望能为今后的街区改造提供可鉴之处,指导人们把文化涵的保护放在首位,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确立发展定位,保护空间肌理,提升环境品质,重塑场所精神。主保护与开发和谐共存,实现历史街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杰,《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浅谈历史街区改造》,建筑,2009.2期,10-11

[2] 王晓琳,《基于城市创新建设的文化生态传承与历史街区改造评析》,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期,9-10

[3] 康健华晨怡,《“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的历史街区解读》,The Historic District Analysis,2012.1期,22-24

[4] 书勤石克辉,《地方特色建设与历史街区改造的矛盾与统一》,Features Of Cities,29-32

[5] 于欣淼秦洛峰戚爱飞,《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模式研究》,77-79

[6] 周长兴,《建筑古迹修复与历史街区改造(之二)》,北京规划建设,2002.2期,56-58

[7] 魏强晓军金焰,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市双子大楼》,新建筑,2013.4期,92-95

[8] 于超,《历史街区改造方案研究分析——以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改造方案为例》,价值工程,2012.7期,74-7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