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最权威的出版社有哪些

中国最权威的出版社有哪些

中国最权威的出版社有哪些
中国最权威的出版社有哪些

一、综合类: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法学类:法律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经济学类: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四、政治学、社会学类:中央编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五、文学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六、教育类: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七、艺术类: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八、计算机类: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九、外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十、管理学类:经济管理出版社。

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

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 院系:统计与数学学院 班级:09风险管理班 学号:902093152 姓名:侯圣保

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 摘要:小康社会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可用两个经济学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二是恩格尔系数。在构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为基础,并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与系统性、以人为本、国际可比性等原则。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 关键词:小康社会 GDP 量化标准 一、“小康”的内涵 国际上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小康水平”是中国的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国的典籍中,小康指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可用两个经济学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二是恩格尔系数。不同的恩格尔系数直接反映了不同的消费结构,也间接反映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我国称之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其中,30-40%为比较富裕,20-30%为非常富裕,20%以下为极端富裕。 二、构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在构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为基础,并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与系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因此,全面小康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全面小康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2.以人为本。传统的发展观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无疑,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连续的过程,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归根结底,一切发展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生态环境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这是新世纪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评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国际可比性。为便于进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研究,应

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2020年我们的小康生活是这样的

2020年我们的小康生活是这样的: 一、任何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没有生活能力的人政府会保障其正常生活,能享受公正的医药和教育; 二、任何人(特别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能呼吸到没有污染的空气,能渴到没有污染的水,能吃到没有污染的食物; 三、任何人(特别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能享受免费医疗; 四、任何人(特别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能享受12年免费义务教育,每生每年高等教育的支出不超过全国人平年纯收入的50%; 五、最贫困的弱势人群其住房面积人平不少20平方米; 六、失业人群其年人平社会保障收入不少于全国人平年纯收入的60%; 七、最贫困的弱势人群其年人平养老金不少于全国人平年纯收入的60%; 八、农民都参加普选,可以选举自己满意的村级和乡镇领导; 九、交通安全、煤矿安全、工程安全、商品安全特别是食物、药品安全等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十、违法犯罪率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十一、人均寿命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 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2、“小康”的引人: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3、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 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什么是小康社会

1.什么是小康社会?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 全面小康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什么

一[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小康社会的标准 中国小康社会的标准 我们现在提出来的小康标准,都是以进入小康社会为标准而设定的,实际上相当于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那么,20年后中国的小康社会的标准怎样界定呢?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国家统计局的专家分析,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21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18%的增长速度。对于人均增长目标,曾培炎在十六大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2020年的小康社会标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需要说明的是,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但应该有相应的国际参照标准。中国社科院的有关研究人员曾经把小康生活水平界定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也把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设定为我国居民小康生活水平的起点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的研究,小康社会起点水平人均GNP800美元是这样确定的按当时的汇率水平,80年代初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的下限值是450美元,上限值是4500美元,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人均800美元,这就是我国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的依据。该课题组还采用综合指数法,把全国小康标准与世界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行定量比较,进一步研究确定,小康的起点水平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 我们认为,由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世界银行对国际上三个档次国家的标准不断提升,所以,小康社会起点水平的国际对照标准也应该相应调整。不应该把800美元固定下来,而应该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具体的数值上作相应调整。 但是,据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按汇率法计算,低收入国家为785美元及其以下,中等收入国家786~9655美元;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人均GNP为1230美元。据该发展报告统计,1997年我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刚刚跨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但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差三分之一的距离。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在整体上终于摘下了“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人均GNP水平尚达不到原定的小康社会起点水平的国际对照标准,就是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除去统计方面的因素,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把中国小康社会的起点加以调整,就是下调,把标准界定为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而不是平均水平,这样做既符合中国国情,也大体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那么,202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的标准怎样界定呢?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曾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中国的发展水平做过国际比较,基本结论是1955年,我国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到2000年底,可以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起点水平;21世纪20年代,可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国家标准,初步实现现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小康社会的指标分为四个方面: 经济主题: 第一项指标:人均GDP。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按照汇率法计算,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5000美元。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综上,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1980-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将继续下降。(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 社会主题: 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预计在未来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

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全面实现9年义务教育,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 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我国新阶段为71.4岁,明显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估计,2020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达到75岁。 第九项指标: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200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6%,文化产业比较落后。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到10%。 第十项指标:犯罪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万人以下。 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元。因此,我们设定,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0。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第三,全面参与。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第四,水平更高。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empirenews.page--] 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

2020小康社会的标准作文_小康社会作文素材

2020小康社会的标准作文_小康社会作文素材 是科技让生活更加便捷,是科技让社会步入小康,是科技让我们进入一个日新月异、 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小康社会的标准作文,欢迎大家阅 读! 2020小康社会的标准作文篇1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 许多普通百姓对富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 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记得小时候,我家并 不富裕,家里既暗又小,还有许多不方便。尤其是夏天来临的时候,只要你一不留神儿,就会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蚊子,在你身上叮上几个大包,烦得不得了。还时不时 的在你耳边“嗡嗡”直叫。现在,家庭富裕了,我们全家住上了三层楼的别墅,既宽敞 又明亮,每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从此我便不怕酷暑和严寒。以前,爸爸的学习 帮手只有一台小录音机。可是现在,我的学习帮手可多了,有复读机、电脑等。学习 累了,就趴在窗户上看风景,远远望去,以前无比矮小的茅屋如今变成了高耸入云、 直插云霄的高楼大厦,还有宽敞笔直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四通八达的立 交桥、人山人海的大商场······马路两旁,有许多漂亮的鲜花儿,绿色的草坪,令 人看了赏心悦目。从此,人们再也看不见裸露的黄土,再也闻不到臭气冲天的污水;人 们看见的是湛蓝湛蓝的天空,闻到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现在,身活在幸福小康 社会中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享受前辈们创建出来的伟大功业呢?不,不可能的!因为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 的未来更需要我们去创造。那时,不仅仅是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往更高一层去发展, 把未来的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把未来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时间不等人,朋友们,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奋学习,积极进取。我相信,只要我 们共同努力,我们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更好,我们全面达小康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2020小康社会的标准作文篇2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 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但根据GDP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关系测算,届时农民可支配收入只能增长1.5倍左右,人均接近6000元。人均6000元以上农民的消费结构与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靠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的平均消费结构(据测算,三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7、0.39和0.34),这说明人均6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定在6000元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20年农民收入每年要平均增长5%以上,而1990-2000年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速只有4.5%,从近两年农民增收形势看,仍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目标其实是个不低的目标。 (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 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在40%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不低于35%,两项合计在75%以上,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多数低于25%。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滞留在农业上的

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因此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时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应比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要低一些,农业劳动力比重可能要高于25%。但也不能过高,否则不能称之为工业化成熟社会。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值确定为35%以下为宜。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0%,今后平均每年要下降近1个百分点。2000年,、、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在20%以下。省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到38%。因此,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压力很大,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已达到47%,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其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66%,其下游国家也多在55%以上。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一直偏低,我们认为,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全国城镇化水平应达到50%以上。小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根据近年人口转移的地域分布特点,要实现全国城镇化率50%的目标,我们测算大约65%、约1.7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小城镇,届时农村小城镇人口规模将由2000年的1.6亿增加到3.5亿,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将由16%提高到35%,

小康的量化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下) (五)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面临的就是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各指标全面小康标准数值的确定问题。下面是作者在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4美元。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据此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这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 2.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全面小康标准为不高于40%。 3.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参照世界各国人均居住情况,并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等基本国情,作者认为全面小康的人均居住标准不宜定得过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以不低于25平方米/人为宜。 4.平均预期寿命。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字,1999年全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7岁,其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与低收入国家分别为78.0岁、69.5岁和59.4岁。考虑到未来20年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可能增长与目前我国的实际,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75岁为宜。 5.高中入学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因而我国高中入学率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90%。 6.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的提高”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依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化率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50%。 7.非农劳动力比例。小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工业化不仅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改变了劳动者的职业结构,非农劳动力比例上升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劳动者职业结构的变化是更深刻的社会变迁,也更具有时代意义。同时,城市化与非农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措施。因此,根据我国目前非农化发展水平及其未来可能的变动趋势,确定我国全面小康的非农劳动力比例为不低于85%。 8.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对基尼系数取值的

全面小康标准及由来

全面小康的十项基本标准 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到2020隼有可能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

小康基本标准 (此系基本标准,非全面标准,目前全国除第3、6、16条外,其余均已达 到)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有多远 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那么,总体上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 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测算,2000年,为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 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吕庆喆 二○○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主要内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五、权重确定 六、评价方法 七、数据来源 八、2000~20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由23项指标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了监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单位权重 标准值(2020年) 1.人均GDP 元12 ≥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4 ≥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 ≥50 4.城镇人口比重% 5 ≥60 一、经济发展 5.失业率(城镇)% 4 ≤6 6.基尼系数- 2 ≤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 2 ≤2.80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2 ≤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6 ≥90 二、社会和谐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3 =100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测指标单位权重 标准值(2020年)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 ≥15000 12.恩格尔系数% 3 ≤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5 ≥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20 三、生活质量 15.平均预期寿命岁 3 ≥75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5 ≥80 四、民主法制 17.社会安全指数% 6 ≥100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与联系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1.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也就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2.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3.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1. 二者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步到第三部的战略阶段,通处于小康社会。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 3. 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总体上的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

进一步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 十七大的新要求及其认识: 1.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 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但根据GDP 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关系测算,届时农民可支配收入只能增长1.5倍左右,人均接近6000元。人均6000元以上农民的消费结构与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靠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的平均消费结构(据测算,三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7、0.39和0.34),这说明人均6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定在6000元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20年农民收入每年要平均增长5%以上,而1990-2000年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速只有4.5%,从近两年农民增收形势看,仍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目标其实是个不低的目标。 (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 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在40%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不低于35%,两项合计在75%以上,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多数低于25%。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滞留在农业上

的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因此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时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应比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要低一些,农业劳动力比重可能要高于25%。但也不能过高,否则不能称之为工业化成熟社会。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值确定为35%以下为宜。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0%,今后平均每年要下降近1个百分点。2000年,上海、北京、天津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在20%以下。浙江省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到38%。因此,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压力很大,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已达到47%,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其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66%,其下游国家也多在55%以上。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一直偏低,我们认为,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全国城镇化水平应达到50%以上。小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根据近年人口转移的地域分布特点,要实现全国城镇化率50%的目标,我们测算大约65%、约1.7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小城镇,届时农村小城镇人口规模将由2000年的1.6亿增加到3.5亿,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将由16%提高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2、“小康”的引入: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3、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第二、标准不一样。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中上等国家水平。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全面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