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1-0047-06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871)

摘要:以有关资料文献为基础,对伦敦新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着重指出伦敦新城建设的教训和不

足,包括新城思想、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和社会规划都存在问题。可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出有益启示。

关键词:伦敦新城;经验教训;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TU984文献标识码:A

1860年代,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了空前的变革。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0.2%,到了20世纪初,其城市化水平更高达78.1%。伦敦地区的人口,由19世纪中期的250万人,猛增到20世纪中叶的近800万人[1]。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激增带来各种“城市病”的爆发和蔓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犯罪率升高、阶级矛盾激化等。为了治愈城市顽疾,1898年,英国人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发起“田园城市运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4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被新城理论所代替,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为新城运动,

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英国的新城理论与实践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被城市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世界性影响。作为英国新城的代表,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能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外学者对英国新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奥斯本(F.J.Osborn )总结了新城理论的起源、新城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经验[2]。埃文斯(Hazel Evans )概述了英国新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布莱克(R .B.Black )介绍了英国第一座新城斯蒂文乃奇的规划建设过程[4]。张捷阐述从“田园城市”到“新城”的理念演变与实践发展,总

结英、美、法、日等国新城建设的经验[5]。类似的还有

布朗[6]、巴克斯腾[7]、肖亦卓[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英国新城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正面(成功经验)总结多,反面(挫折教训)总结很少;②缺少对伦敦新城的专项研究;③结合北京新城的研究少。本文拟希望弥补以上不足。

1伦敦新城规划建设概况

二战后,英国面临经济恢复和城市重建的艰巨任务。由于大量退伍军人返乡,城市人口骤增,住房极其短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合理疏散伦敦市区的人口和产业,1946年,工党政府颁布《新城法》(New Towns Act ),正式投入新城建设。从1946年底到1949年6月,英国政府在伦敦地区投建了首批8座新城(英国第一代新城),1968年又增建了1座

(英国第三代新城)①

,自此伦敦共有9座新城(表1,图1)。伦敦首批8座新城全部由政府投资,是政府实施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伦敦新城发展了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在选址和规划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都位于交通便捷之地;一般规模不大(人口5万左右),采取低密度发展模式;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严格分区,居住区以邻里单位布局;一般都有宽敞的城市中心区;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城市中心及周围规划有大片绿地和开放空间,所有新城都有绿带环绕;道路网多采用曲线和直线结合的方式(图2)。虽有《新城法》保障,一些新城在初建时仍因征地、

①英国共造有三代新城,但建在伦敦地区的只有两代,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全造在伦敦以外地区。1968年新增的密尔顿·

凯恩斯新城属于英国第三代新城。

北京市科委博士论文资助专项(编号:ZZ0806)。收稿时间:2009-10-18;修回时间:2009-12-22

第30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30,No.12010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10

表1伦敦地区9新城

Tab.1The9new towns in Greater London

新城\项目指令时间距母城中心距离/km规划人口规模/万人规划用地规模/km2斯蒂文乃奇(Stevenage)194650625.3

克罗利(Crawley)194751.5524

汉默·汉普斯泰德(Hamel Hempstead)194742623.9

哈罗(Harlow)194737625.9

海特菲尔德(Hatfield)194832 2.59.5

韦林田园城市(Welwyn Garden City)194832.2517.5

贝丝尔登(Basildon)194948531.7

布莱克奈尔(Bracknell)194948 2.513.4

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1968722589

(伦敦新城平均值)—45.1 6.627.6

资料来源:[英]迈克尔·布鲁顿、希拉.布鲁顿著,于立、胡伶倩译,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城市规划,2003(12):78-81.

图1伦敦地区的新城

Fig.1New towns in Greater London

注:此图由作者根据资料绘制,资料来源:Colin M.Brown,Industry in the New Towns of the London Region:A Study in Industrial Decentraliza-tion,Master of Science 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1965:16。

图2伦敦8新城总体规划图

Fig.2Master plans of the8new towns in Greater London 注:图片由作者根据资料加工而成。资料来源:Frederic J.Osborn& Arnold Whittick,New Towns:Their Origins,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Great Britain:Leonard Hill,1977。

拆迁等原因与当地市民发生矛盾,延缓了建设进度。首批新城多数未达成规划的人口目标,但仍疏散了市区的少数人口和产业。

1960年代,英国经济繁荣。政府着力构建真正“独立”、“自足”、“平衡”的大型区域“反磁力中心”城市。密尔顿·凯恩斯是英国新城的典范,它的成功主要表现在规划技术方法的发展、城市规模的合理扩大及经济与社会规划相对较为成功。密尔顿·凯恩斯规划(图3)具有以下6个特点:①采取疏松分散的城市布局模式;②居住区与工业区平均分布于城市各处;③城市主干道采用网格状模式,城市交通实行机非分流;④约60个“居住区活动中心”提供了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⑤城市中心采取集中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⑥大面积连贯成片、平衡分布的开放空间。密尔顿·凯恩斯达到了规划的人口规模,并发展成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图3密尔顿·凯恩斯总体规划(1970)

Fig.3Master plan of Milton Keynes1970

注:同图2。

1970年代中后期,英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1978年,工党政府通过《内城法》(Inner Urban Areas Act),宣布政府要将更多资源投入内城地区,以促进内城复兴,今后将不再兴建新城,新城运动从此终结。

2伦敦的经验与教训

2.1成功经验

2.1.1人本主义的思想指导原则和人本主义实践。

48经济地理第30卷

第1期谢鹏飞: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49

英国新城的理论和实践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辉。公众参与和合作式住房制度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允许公众对城市规划发表意见和看法。1968年,著名的“斯凯夫顿报告”(The Skeffington Report)加强了公众参与的方法、途径和形式,它被认为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里程碑[9]。斯蒂文乃奇新城初建时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公众参与的强势。这种参与能够使政府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维护公共利益。田园城市的合作式住房制度(Co-operative Housing)实质上是为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提供廉价住房的制度。

2.1.2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建设与保护并重的理念;绿带规划及体现区域规划思想的“社会城市”设计理念;“职住平衡”理念;宽敞的城市中心区设计及“人车分流”的步行街设计;重视城市景观与开放空间建设;注重产业结构平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分布;城市中心集中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主干道采用网格状模式,城市交通实行机非分流;居住区与工业区平均分布于城市各处等。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2.1.3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英国政府立法迅速高效,且能根据形势变化对法律做出及时修改。政府执法公正严明,保证了新城规划的有效实施。从1951年到1977年的26年间,英国先后8次颁布新《城乡规划法》,3次修订,平均2—3年就制定一部新法,表现出很高的立法和执法效率。伦敦新城具有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韦林田园城市已开始尝试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韦林田园城市还设立了许多专业化的子公司,这使母公司能够“抓大放小”,得以统筹协调重大事务。

2.2教训和不足

2.2.1新城思想带有乌托邦色彩,理想和宏观的成分太多,缺少量化和微观的分析。英国的新城思想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过于理想和宏观,实践起来较为困难。如霍华德提出以建设田园城市来实现土地集体所有,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现在看来,这个百年前的主张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幻想的色彩太浓[10]。再如新城的“自足”、“平衡”目标在现实中难以绝对实现,它只能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新城思想的先驱中,真正建筑或规划科班出身的较少,霍华德、盖迪斯、昂温、奥斯本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规划教育,他们是通过自学或学徒生涯成为了“博学的杂家”,他们的规划思想难免渗入理想化、公式化的成分。霍华德的《明日——

—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之作,但全书都在谈财务计划和社会改造,却没有一处涉及田园城市建设的工程问题,这反映了英国新城思想的一大缺陷。

2.2.2规划设计方面存在问题。①城市规模过小。伦敦首批8座新城的规划人口仅在6万以下,用地规模也在31.7km2以下。规模过小,又要以一个完整的城市的职能运作,这显然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维持,需要有一定人口规模支撑。“独立”、“自足”、“平衡”目标的实现,也要求城市达到相当规模。过小的规模使城市无法发挥规模效益。②建筑密度过低。霍华德认为,低密度的发展模式是田园城市的一个根本特点,这当然迎合了英国人的传统喜好,但这并不符合英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不利于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统筹建设,不利于集中高效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③规划手段欠灵活。过于拘泥于理论的束缚,缺乏必要的变通。如在绿带面积问题上,规划师并未就符合本城市特点的最佳绿带面积做过调研,盲目坚持霍华德提出的占规划用地面积2/3的标准。保留一定面积的绿带是必要的,但作为一座城市,首先要有足够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支撑其建立完善的城市功能。另外,第一代新城对汽车拥有和使用量的增长估计不足,公共交通发展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④“大伦敦规划”(Greater London Plan)存在缺陷。“大伦敦规划”中一些关键性的假设条件是错误的,在错误的假设前提下,推论也就可能错误。例如它预测伦敦地区的总人口不会增加,但事实却相反。“大伦敦规划”很少谈及公众参与的内容,没有明确说明整个规划实施的期限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对规划建设缺乏可靠详细的财务预算①。

2.2.3新城管理体系不健全

2.2.

3.1新城缺乏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是新城建设的基础,英国政府在政策评估、机构设置上投入了太多精力,却忽视了新城成本收益的分析。1955年以前,没有任何政府机构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深入的研究②。1955年,新任住房与地方政府部大臣邓肯·

①阿伯克隆比认为:“任何经济评价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学理解的深浅程度”,但他的“大伦敦规划”并未涉及任何财务上的安排。

②1955年前,瑞斯委员会与城乡规划大臣希尔金都曾对新城建设成本做过预测,但都较为初略,数据并不权威可靠。

珊迪斯(Duncan Sandys)发动政府力量就建设新城与扩建新城的成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以布莱克奈尔新城为例进行了初略估算,但并未就每单个新城进行个案分析,这是远远不够的。

2.2.

3.2新城管理机构存在缺陷。政府设立新城开发公司(New Tow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行使新城开发建设职权。但开发公司的“企业性”与政府赋予的“公共性”之间常存在矛盾。政府对开发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事务又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无法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1946年《新城法》言明,新城开发公司只是临时性机构,等新城开发任务完成之后,将被终止和解散,其资产负债转入其它机构。这种规定多少有些“过河拆桥”的意味,严重影响了开发公司的内部管理和新城开发的效果。公司成员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公司经营效率不高。

新城开发公司权限不足。英国新城的管理由城乡规划部(1951年后为住房与地方政府部)授权新城开发公司全权管理。但新城建设牵涉面广,除规划建设外,还涉及产业布局、社会与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所以光有城乡规划部的授权显然不够。遗憾的是,英国政府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几代新城建设中,新城开发公司权限不足的情况并没有改变。

新城管理机构缺乏连续性。新城开发公司完成新城建设目标之后,将被依法解散,其资产将全部转交新城当地政府或其它合法机构(指“新城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New Towns)。1961年,政府成立“新城委员会”接管各新城开发公司资产,它享有管理与处置新城土地与财产的权力。1995年5月,“新城委员会”与英国“城市更新机构”(Urban Regeneration Agency)合并,成立“英国合伙人组织”(English Partnerships),不但掌控着新城资产,而且管理着全国的城市更新事务。这种频繁的管理机构变动不利于新城管理的连续性,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成本。

2.2.

3.3一些政府研究报告提出的正确建议未被采纳和实施。政府投入极大人力物力得出的研究报告,常常被束之高阁,其中的许多合理化建议无法实施。

2.2.4区域协调不力,未达成既定区域目标

2.2.4.1新城发展没有与母城改造很好地结合,造成新城与母城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新城与母城在资金、产业及人口上的争夺与矛盾。二战后至

1970年代,英国政府把主要精力投入新城建设,在资金和政策上向新城倾斜,忽视了母城的更新与改造。这种政策的失衡必然带来问题——

—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财政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等从1950年代开始便困扰着英国一些内城地区。1970年代,政府将注意力重新投向内城地区,却又放弃了对新城的关注,这种顾此失彼、非此即彼的政策导向不利于大都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2.2.4.2没有达成预定的区域目标。伦敦首批新城在试图吸引大城市产业和人口,使自身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努力上是失败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城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离母城太近,受母城影响太大,无法形成对大城市的“反磁力”;新城规划缺乏灵活性和预见性。第一代新城没有完成事先规划的发展目标,阿伯克隆比向新城转移125万人的设想并未实现。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虽然能发展成为某一次级区域的经济增长点,但它也没有达成事先设定的区域目标。新城疏散伦敦市区产业和人口的作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明显,市区人口并没有锐减。

2.2.5社会规划失误。据报道,伦敦新城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比例要高于英国平均水平,传说中的“新城抑郁症”(New Town Blues)[11]的确存在,这给新城社会规划敲响了警钟。人们迁入新城,从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而此时新城的社会服务设施及邻里沟通渠道尚未建立,人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这时便容易产生莫名的忧郁与沮丧情绪,久而久之便成“新城抑郁症”。因此,如何使居民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是新城社会规划的一大课题。另外,伦敦新城建设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人口结构失衡、社会阶层融合、地区治理等社会问题。

3对北京的启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未来几十年,新城建设将成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重中之重。伦敦新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3.1人本主义规划思想

早期的规划先驱们都是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并不以市场、资本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12]。他们倡导社会公平,追求美好的环境,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在北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今天,我

50经济地理第30卷

们要把人本主义思想融汇到新城规划建设的过程之中。当前,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北京各新城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随着我国《物权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的陆续出台和实施,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将有所扩大。

3.2职住平衡理念

职住平衡,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城市的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之间的平衡,建立相对独立的多种功能复合的新城。就北京各新城现状而言,职住平衡仍存在较大问题。北京新城在解决此问题上应有自己的思路:①对有意迁入新城的企业和人口实行准入制度,有效控制进入企业的类型、用工结构,合理布局新城产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②对新城发展急需的产业和人员,政府可采取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租金减免等)吸引其进入新城;③保证租赁性住宅的土地供给,确保这部分住房在新城住房结构中占较高比例,防止土地投机,稳定住房价格,保证新城居民有房可居;④加强新城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严要求,使新城在交通、教育、医疗、娱乐、商业、文化等方面尽快达到甚至超过母城水平。

3.3立法

英国有着悠久的立法传统。英国用严格的新城法律体系来规范新城规划建设、土地交易、绿带保护及产业布局等具体事项①,并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法律作出及时修改,同时保证执法的高效和公正。北京新城规划建设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我们应加强相关立法,加快立法过程,建立高效的新城法制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新城规划的顺利实施,保护新城建设成果。

3.4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问题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伦敦首批新城的规划人口普遍在6万以下,按中国的现行标准,这只是小城镇的规模。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调高人口规模到25万人,这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但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经济学家认为,要使城市承担一定区域功能,其人口规模应在10—20万人之间。北京11座新城的平均规划人口规模为54.1万人,平均规划用地面积为63.9km2(表2)。这种规模远大于伦敦新城,但是否过大?我们应该加强新城最佳规模的研究,防止城市规模过小或过大两种极端。

3.5建筑密度

表2伦敦9新城与北京11新城总结比较

Tab.2Comparison of London’s9new towns

with Beijing’s11new towns

距母城中规划人口规划用地

心距离/km规模/万人规模/km2斯蒂文乃奇50625.3

克罗利51.5524

汉默·汉普斯泰德42623.9

哈罗37625.9

海特菲尔德32 2.59.5

韦林田园城市32.2517.5

贝丝尔登48531.7

布莱克奈尔48 2.513.4

密尔顿·凯恩斯722589

伦敦新城平均值45.1 6.627.6

通州2011985

顺义3090162

亦庄16.570100

大兴186065

房山206075

昌平306065

怀柔503540

密云653540

平谷7025.727.5

延庆741518

门头沟262525

北京新城平均值38.154.163.9

资料来源:A.G.Champion,K.Clegg and R.L.Davies.Facts about the new towns:a socio-economic digest,England:J.&P.Bealls Ltd.,1977,http: //https://www.docsj.com/doc/6a5662407.html,.

英国新城的建筑密度过低。低密度不等于霍华德崇尚的“健康的生活”,密度过低,土地利用效率下降,人们的生活面临诸多不便。低密度开发至今仍使英国模范新城密尔顿·凯恩斯面临公交组织的尴尬和生活的诸多不便。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有限,集约利用土地显得尤有意义,北京新城建设一定要汲取伦敦的教训,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建设紧凑型城市。

3.6交通规划

伦敦第一代新城对私人汽车增长估计不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由于低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其对私人小汽车产生严重依赖,这不利于公共交通的规划和组织。北京新城应该坚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原则,率先确定与新城土地使用布局相协调的交通发展模式[13]。

3.7区域协调与管理

伦敦一直缺乏稳定的区域管制机构,伦敦市和外围乡村地区的矛盾突出,难以在更广阔的区域中进行空间结构组织。北京新城建设应该与旧城更新和保护紧密结合,建立良性互动,形成综合互济的

第1期谢鹏飞: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51①这些法律包括《绿带法1938》、《新城法1946》、《土地获得法1946》及《产业布局法1945》等。

新城\项目

城市整体空间布局[14]。北京新城建设还应力避伦敦在新城管理体制上所犯的错误,建立稳定、高效、有足够管理和开发权限的新城管理机构,开拓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强建设成本的预算和分析。

4结论

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在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立法和经营机制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社会规划等方面得到了教训和存在不足。北京正处于新城的发展时期,由于中英两国经济和社会体制的不同,北京新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可以从伦敦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找到答案,而更多的问题需要结合北京实际,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城规划建设是个动态的过程,新的问题会随着建设的深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涌现。新城规划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独立”、“自足”、“平衡”的新城理想。

参考文献:

[1]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2):97-101.[2]Frederic J.Osborn&Arnold Whittick.New Towns:Their Origins,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M].Great Britain:Leonard Hill,1977.

[3]Hazel Evans(eds).New Towns:the British Experience[M].London:

Charles Knight&Co.Ltd.,1972.

[4]Robert B.Black.The British New Towns:A Case Study of Steven-

age[J].Land Economics,1951,27:41-48.

[5]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Colin M.Brown.Industry in the New Towns of the London Reg

ion:A Study in Industrial Decentralization[M].Master of Science 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1965.

[7]James Ashrifie Buxton.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lanned Urban Development:the Case of British New Town Cor-porations[D].PhD 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1986.

[8]肖亦卓.规划与现实:国外新城运动经验研究[J].北京规划建

设,2005(2):135-138.

[9]陈志诚,曹荣林,朱兴平.国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及借鉴[J].城

市问题,2003(5):72-75.

[10]金经元.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霍华德、格迪

斯、芒福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44.

[11]Young M and Wilmott P.Family and Kinship in East London[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7.

[12]石楠.城市规划政策与政策性规划[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5:128.

[13]张朝晖,张晓东.新城发展与交通建设的良性互动[J].北京规

划建设,2007(3):76-80.

[14]耿宏兵.90年代中国大城市旧城更新若干特征浅析[J].城市规

划,1999(7):13-17.

52经济地理第30卷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LONDON'S NEW TOWN PLANNING

AND ITS REVELATION TO BEIJING

XIE Peng-fei

(College of Urban&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author’s one-year study visit in London.With these materials,the author did a special research on London’s new town planning and building.London’s successful experience lies in the Humanism ideology and practice,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approaches, effective law legislation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systems.Its lessons and deficiencies were specifically elaborated.The problematic areas include new town ideology,planning methodology,management systems,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social planning etc.London’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an provide useful revelation to Beijing’s ongoing new town practice.

Key words:London's New Town;experience and lessons;Beijing;revelation

作者简介:谢鹏飞(1973—),男,浙江宁波人,博士,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E-mail:xiepengfei@https://www.docsj.com/doc/6a5662407.html,。

涞水县石亭镇—京涞新城总体规划 (图)

涞水县石亭镇—京涞新城总体规划图 涞水县石亭镇—京涞新城总体规划 一、涞水简介 (一)地理区位 涞水县位于北京西南(与北京约110公里边界接壤),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总面积1650.5平方公里(247.6万亩)。东界涿洲,高碑店,南与定兴,易县为邻,西与涞源,涿鹿、蔚县交界,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相接,属温带季风性气候。 (二)人文简介 素有千年古县之称,东晋名将祖逖、南北朝时期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南极科考队首任队长、长城站、中山站首任站长、科学家郭琨,都是涞水的杰出代表。因此,涞水拥有“冲之故里、京西南交通枢纽、百年古典(红木)家具之乡、环首都旅游休闲胜地、玻璃器皿手工吹制基地”等诸多美誉。 (三)规划大背景 “环首都经济圈”已列入国家战略;首都经济圈内各县市的发展迎来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和功能疏解带来的巨大投资前景以及区域交通基础建设带来的交通区位提升背景下,涞水县应积极整合和统筹县域资源,全力寻找新的“支撑点”,将京涞新城打造为全省新的增长极,在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率先取得突破;涞水县打造首都经济增长极,重点建设京涞新城——首都功能疏解试验区,涞水将成为首都功能疏解首选之地。 (四)县域总体规划结构 打造“首都涞水经济增长极”把涞水县域规划为“三大片区”包括: 1. 中心城区(47平方公里范围) 2. 京涞新城——首都功能疏解试验区(175平方公里范围) 其中:1)新兴产业示范区(占地85平方公里),包括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2)中国航天科技城(占地25平方公里),包括新兴产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等;3)天鹅湖小城(占地65平方公里),包括养老产业疏解区、科技创新产业疏解区等; 3. 京西南生态旅游区(500平方公里范围) 包括“天鹅湖、欢乐河谷?国际旅游城、十渡风景旅游度假区、野三坡旅游风景区”等项目。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王左丹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王左丹 (华南师范大学党办,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在国际志愿服务大发展的背景下,志愿服务起源地美国、英国以及与我国地域文化相似的日本、韩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蓬勃发展,形成了参与全民化、管理体系化、运作市场化、教育课程化和研究阵地化的模式,探析以上四个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例案,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 大学生志愿服务;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3)07-0095-03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 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 WANG Zuo -dan (Party Committee Offi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610631) Abstract :Voluntary service has been flourishing in the USA and the UK )places of origin for voluntary service,and Japan and Korea )places si milar to China in regional culture.It has achieved greatly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managemen t systematism,marketiz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 m and research base.By analyzing some successful cases i n the above four countries,experience would be abstracted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llege students p voluntary service. Key words :overseas; college students p voluntary service; experience; enli 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3-05-29 作者简介:王左丹(1962-),女,辽宁宽甸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综观世界,第三部门的勃兴,减轻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发挥了很好的/补台0功用,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各国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0水平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第三部门以志愿组织为主体,其成员又以高校青年大学生为生力军。为此,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主要有两条进路:一是借鉴志愿服务起源的欧美发达国家经验,二是借鉴地域文化相仿的亚洲发达国家经验。欧美发达国家推介美国、英国经验;亚洲发达国家推介日本、韩国经验。 (一)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美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历史悠久,归结起来,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16世纪中叶的萌芽发端期、工业革命后的形成确立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成熟发展期和目前的深化拓展期。 据5美国志愿者活动6报告(2008年7月7日由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公布)统计,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 以上的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约81亿小时,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志愿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二)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推动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社区服务。英国的/做起来0、/千年志愿者0等计划皆以社区为单位,大力提倡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专业咨询、假期或课后陪伴等活动。二是志愿服务和促进就业结合。例如, /马克社区0(Community Mark)积极推动就业劳工投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行列,贡献个人经验与专业,协助解决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三是推动服务弱势群体。部分大学生志愿组织主要以提升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为目标,进而改善其志愿服务品质,并且为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服务资源。四是发展志愿服务文化。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协助公共事务的开展,借此推动并发扬志愿服务文化。 (三)日本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终身教育及国外援助等 第32卷第7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1321No 172013年7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Jul .2013

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年) 采购项目编号: 单一来源采购文件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科益工程 共同编制 二〇一九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单一来源采购邀请................................. 第二章供应商协商议价须知 .............................. 第三章供应商资格条件要求 ............ .. ............... 第四章供应商资格证明材料 ......... .................... 第五章采购项目技术、服务、政府采购合同容条款及其他商务要 求 .......... ....... ................................... 第六章采购项目实质性要求............................... 第七章协商容、协商过程中可能实质性变动的容... . .... 第八章响应文件格式................ ..................... 第九章评审办法................ .. . 第十章政府采购合同................ ..................... 第十一章保证金退还申请表(参考格式). .................... 第一章单一来源采购邀请 科益工程受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委托,经网上公示和市财政局计划备案同意确定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现就“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年)单一来源采购项目”所需采购的服务组织单一来源采购,确定成交供应商。兹邀请拟定供应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应商地址:市高新区府城大道号栋层;就本项目所需采购的服务进行协商、议价。

北京规划

50年前北京规划之争--梁 陈方案 梁思成曾提出行政中心西移方案,终被“旧城之上建新城”观点取代 . “梁陈方案”中的行政区域大体分布草图。 不少专家认为,北京城市发展长期以旧城为单一中心、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模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旧城之上建新城”的规划方案是一脉相承的。而追溯规划之初,苏联专家、国内著名建筑学家曾就此发生过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方案之争。 专家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与考虑,提出“行政中心留在旧城”、“行政中心西移”等不同的规划方案,一时争执不下。

直到1953年11月,北京市委成立的规划小组提出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得到认可,“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中心区”的规划方针确立,方案之争终告一段落。 “梁陈方案”:行政中心西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北京城的城墙、城楼、牌楼都完整存在的时候,建筑学家梁思成竭力主张:要完整保留北京古城。他遇到知音———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1950年,俩人联手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将自己的观点变成了具体的规划,也就是后来北京规划史上著名的“梁陈方案”。 此方案的核心是:为疏散旧城压力,行政中心西移,在西面建立新城。具体建议是:展拓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有计划地为政府行政工作开辟行政机关所必需足用的地址,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后来,陈占祥在专著中对方案进行了解释说,新市区主要在复兴门外,长安街西端延伸到公主坟,以西郊三里河作为新的行政中心,把钓鱼台、八一湖等组织成新的绿地和公园,同时把南面的莲花池组织到新行政中心的规划中来。方案明确提出要疏散旧城区的人口。 “方案”的规划草图中,行政中心区以南还规划了一个商务区,大致位于今天的北京西站及周边地区。这样一来,北京将拥有三个相互联系又功能区分的中心区域,行政、商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时间:2010-04-24 作者:韩斌,李笠来源:资源网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 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而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膨胀,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土地获得扩展的空间,农村土地逐步被 蚕食,大量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村落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中村”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在这个渴望和谐的时代,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 国外城中村(贫民窟)改造历史和经验 1.1 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 1.1.1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 1.1.2保证投资支持贫民区的改造 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无偿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三大城市化(深度城市化、逆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模式,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推崇城市经营哲学,通过新城/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面貌,汇聚经济资源。本文作者对新城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为新城规划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城开发规划设计城市扩展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明显增长,然而在其增长的背后,“城市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大规模的新城区开发中,我们对其应重新审视。从目前来看,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新城区 建设被看作城市扩展的标志, 因此各地的新城区建设进入如火如 荼的阶段,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践中各种问题不断显现。比如, 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在重要地段或大片区域的新区开发建设上面 临着如何确定开发方向和建设理念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 已不能局限于常规的专业范畴之内, 而是涉及到诸多相关要素, 需要采 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方法来进行。因此, 通过城市景观规划征集新区特定地段的发展创意、开发理念、规划概念, 正逐渐成为当前新城区景观建设的重要环节。 2 新城建设的背景 导致新城建设的直接原因一般包括下几个方面:

①中心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 大的压力。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新城建设成为疏解人口的一种有效手段。 ②其次是产业发展的新空间需求。当中心城市拥挤扩张, 地价级差时,工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以及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郊迁己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一些地方和国家也有为工业发展而建的新城, 如韩国的昌原、龟尾新城、英国的西塞莫德尔新城。另外还有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科技研究和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新城, 诸如日本的筑波科研高教新镇、贺高茂高教新镇等。 ③统筹安排区域重大设施的需要。这些设施是指服务于大城市区域的, 包括商业、交通、市政等设施。由于这些设施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和大量的劳动力, 趋于选择地价较低的郊区。而新城的建设有助于为这些设施提供需要的就业人口和基本服务。 ④对自然健康的环境和良好住宅条件的追求。由于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降低了城市的居住 质量, 城市住宅供需平衡发生了变化, 住宅供应紧张, 促使政府 寻找新的住宅开发空间, 同时由于郊区开发的低成本, 使得开发 新城成为解决大城市住宅问题的重要手段。 ⑤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完善城镇网络体系的需要。大城市的发展“过密” , 不仅造成中心城市的恶性竞争, 环境污染, 还造成地方经济疲软, 一些地方出现人口、经济“过疏”问题, 生产、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解析作业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引言:本文以两个层面对大伦敦城市规划进行综合解析,并按照时间线索及理论线索两个线索对全文进行逻辑性的把握。 伦敦简介: 伦敦是世界著名都市、英国的首都,是英国金融、文化、艺术、教育的中心。她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她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学院和其它教育机构。伦敦交通发达、地铁、火车、地面公共汽车连接成网,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层面一:大伦敦规划属性解析 规划概况: 大伦敦环加放射线,城周用绿化环带围绕的城市发 展模式,以市中心为半径48km范围内,分四个同心圆 地区。规划核心的开发策略,是寻求一种整合的、多中 心的路径来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为次区 域层面的开发活动提供持续的规划框架。大伦敦规划确 定次区域发展策略的地区包括:中心伦敦、北伦敦、西 伦敦、南伦敦、东伦敦和泰晤士河口门户地区。 1982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取在外围建立 卫星城镇的方式,并且提出大城市人口有机疏散因该从 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 立卫星城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伦敦四同心圆规划示意图 思想来源: 早期的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方案是公元1942~1944年由P.艾伯克龙比主持制订的。规划区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内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共143个。规划区内的人口为650万(1938)。 大伦敦规划也汲取了E.霍华德和P.格迪斯等人的关于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了格迪斯提出的城镇群(见城镇集聚区)的概念。 规划历程: 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 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 通州新城规划的功能定位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是“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近年来,通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是奥运之年,也是新城建设全面启动之年,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新城建设非常关注,各种优质资源加快向新城涌动,通州新城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我们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2008年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 高水平建设新城在“新”字上做文章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配套的要求,突出体现新城建设的新理念、新形象。 加快新城三大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承载能力。一是继续完善开放式路网体系建设。打通与首都机场 联络,完成壁富路──通顺路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环境,配合完成京津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实施京榆旧路、张凤路、徐尹路等工程;优化城区道路循环,实施环路改造等工程;加强通 州生态商务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朝阳北路东延、潞苑北大街、六环西辅路等工程。二是加快建设与新城需求相适应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推进旧城区燃 煤锅炉房整合和河东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完善天然气管网,继续推进电气化区建设。三是引进优质资源,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北京二中通州分校、潞河中学分校等名校建设; 推进北京市中医院与通州中医院合作办医;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引进大型文化、医疗服务 等设施,增强城市功能。 做足水文章,打造滨水生态环境。近些年不断加强水系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完成运河城市段11.2 公里的生态景观和环境建设,形成北京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文化景观。今年启动建设运河二期万亩滨 河森林公园,构筑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温榆河生态景观,实施温榆河滨河公园工程,构建水绿交融 的滨水生态商务环境。实施京津城际铁路、京津第二高速绿化工程,打造京津绿色走廊。配合建设北京 市东南郊水网工程,逐步实现北运河、凉水河等“五河十渠”的互联互通,促进水系循环,改善生态环境。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实施北运河城市段水环境改善示范项目,实施通惠河北岸截 污工程,启动河东10万吨中水厂建设,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启动重点地区开发,有序推进新城建设。完善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超前谋划,加快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政策,依法规范征地拆迁工作。推动新城运河核心功 能区、通州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点地块一级开发和土地入市工作,适时启动北苑地区、 北关地区、果园环岛等重要节点开发建设,为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加快产业发展在“好”字上做文章 落实通州新城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到好字优先,加快发展。 发挥现代物流业聚集优势,打造面向环渤海的区域物流品牌。现代物流业是通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特色,近年来着力提高物流业的聚集度和贡献力,初步形成“总部+物流”、“生产基地+物流”、“展示交易+

总结报告-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精品

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 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 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 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 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 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 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城市化的不同类 型及特点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 的作用。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具 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工业发达地 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1920年,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 城市时代。第二阶段,20世纪20-70年代。其中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 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在很 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结果。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口从 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二 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 新兴高科技行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 国郊区化进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 伴随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 市区数量达4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区为主的 国家。美国的郊区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伴随人口郊区化,先后出现了制造业、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业的郊区化。大量的就业岗位迁到郊区,形成现代化 的中心区。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边郊区城市的有力挑战,人口不断减少,而产业的 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中心城市财政危机、失业、种族骚乱、贫困等问题持续恶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从8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城市针对旧城衰落采取许多振 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纽约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 区回迁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经济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或 “中产阶级化”。不过,人们对“中产阶级化”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 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 的牺牲品。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

浑南新城发展规划简介

沈阳市浑南新城发展规划简介 1、浑南新城简介 浑南新区沈阳市南面“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92平方公里,人口40万,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是老城区延伸的新城区,是向“大浑南”辐射的桥头堡,即“现代服务业的中心、研发创新的基地、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和展示形象的窗口”。 2、浑南新城规划 浑南新城是沈阳市未来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依托新行政中心、南站综合枢纽、全运村及设施、文化创意、科技总部等五大功能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第三代城市典范。 目前,浑南新城建设已全面启动,新城12条82公里“五横四纵”核心区道路主体框架初步确立,桃仙大街、航空路和白塔河路竣工通车,全运路、全运南路和全运北路已具备通车条件。管网、管廊建设工作陆续展开,部分路网管线开始预埋、铺设。全运村及运行中心、沈阳新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浑南新城目前规划30余条公交线路,连接沈阳市区和苏家屯等周边区域。 2、浑南新城国家大学科技城 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毗邻行政中心和全运村,距离桃机国际机场5公里,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创新型、生态型、科技型园区。该区将逐步发展成为产学研合作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人才培训基地、高校产业生产基地。 目前,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先期启动1平方公里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引进清华、浙大等10家国内名校及科研院所,在科技城设立科技成果

转化基地及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并力争将清华引入园区 3、浑南新城航高基地 航高基地是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空研发、航空制造、临空物流、航空服务等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线飞机、公务机总装基地,规模最大的飞机大部件转包基地,最专业的“一站式”飞机维修基地,实力最强的航空研发、培训基地,东北亚地区最高效、便捷的航运基地和物流基地。 目前,沈阳市政府与中航工业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Q400飞机大部件转包项目投产,沈飞民机公司钣金生产线等5个项目全线开工,南航沈阳维修基地新机库等3个项目即将开工 4、浑南新城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是封闭式综合出口加工区,具有“境内关外”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打造成为沈阳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沈阳市综合保税物流基地。目前,地域范围扩大至30平方公里,向综合保税区发展,突出保税加工功能。 5、浑南新城欧式国际风情 位于李相地区,以前李村为核心。利用邻近桃仙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加快空港国际旅游城建设。着重发展休闲商务及生态休闲业,加快陨石山森林公园的建设,打造集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国际化休闲度假小镇。 根据《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空间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要在李相片区强化欧式发展理念,依托李相新城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村屯改造、撤村建居步伐,提高村屯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水平。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_secret

典型城市评析 ——伦敦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 摘要:从区域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大伦敦地区及该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历次城市规划;重点放在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4):这一时期的规划背景(巴罗报告)、规划内容、及规划的作用和影响,并作出相关的分析和评价;从大伦敦的地区的规划发展中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地区;大伦敦规划(早期、后期、现代三个阶段);巴罗报告;区域规划;伦敦都市圈 ●城市概述: 伦敦: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首先,在经济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其次,政治文化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物馆,著名新闻机构集中于此,这一切都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伦敦的发展尤为突出。另外,伦敦还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之一,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也是仅次于鹿特丹、纽约、横滨和新加坡的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大伦敦地区: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工业革命后伦敦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据统计,1600

国外大学建设创新团队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大学建设创新团队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本文列举了部分国外大 学在建设创新团队上的经验,分析了中外大学在这方面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得出 了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高校创新团队经验启示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国家“九五”规划、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为高校科技工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高 校不仅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还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科技产业 化的生力军。 近年来,教育部着重规划并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凝练和组织、科技创新环境的 营造等。高校以推动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有效结合为目标,以不同层次高校分工 协作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传播和应用前后衔接、协同互动为中心,加强科技创 新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日趋形成。但也应 当看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一些困难,亟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 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整合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较难产生重大成果或突破;技术转移上的困难对科研工作有负面影响。欧美各国 大学在激励科研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比我国走过更长的路,有许多值得借 鉴之处。 一、科技经费的来源 各国投入大学的研究与开发经费,2007年美国为494亿美元,2004年日本为149.3亿美元。2008年我国高校的科技经费为654.5亿人民币,折合为96亿多美元,显然,与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有很大的差距。而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校 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高校 自由研究经费的筹集也较为困难。 综观欧美国家大学科研经费的来源,可以发现主要的资金渠道源自企业、政府和各种非 盈利性基金组织,其中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此外,大学通过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创造的专利许可收入对科研创新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英国的做法是,政府在投入经费时执行选择性措施,奖励高质量的研究。英国大约有 180所大学,但通过公开竞争,英国研究理事会25%的资金援助都流入了4所大学,这一点 能直接通过这4所大学在国际排名中的突出地位表现出来。工业界也对参与大学学科研究的 战略意义有充分认识。一方面,行业在大学里投入资金,资助长期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 大学帮助行业分担风险,并且提供了一个在中期内行业领域不会关注的研究环境。由于各行 业的时间有限,基本上无法参与基础研究;许多大公司都已削减了内部研究项目,并且选择 将研究实验室建在大学旁边。以剑桥地区为例,剑桥地区是欧洲最大的公共研究基地,一直 吸引着跨国公司的研究实验室进驻。 德国的科研工作主要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部门中进行:高等院校、大学以外的研究机构以 及工业企业,整个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众多研究机构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中游的应用研究再 到下游的技术开发与成果产业化工作的承接转换十分清楚。德国高校有着“科研与教学统一” 的优良传统,全国约有高等院校350所,其中综合性大学90多所,专科大学180所左右。 德国有四大科研组织,包括马普学会(MPG)、弗郎霍夫学会(FHG)、赫尔姆霍尔兹研究中心(HGF)和莱布尼兹学会(WGL)等。此外还有若干非大学的研究所和大量的企业研发机构。这些 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根据德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较明确的研究领域定位,分工 明确,相互补充。其中马普学会以从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著称于世,而弗郎霍夫学会则 以应用研究为主,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开发和 技术转让。

沣东新城规划

沣东新城规划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是西咸新区渭河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沣河东河岸,西安绕城以西的部分,南临西汉高速。规划总面积159.3平方公里,其中计划2020年完成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工作。包含西安市辖区六村堡、三桥、王寺、斗门街办,高桥街办;咸阳市辖区沣东街办。 1规划背景与要求 随着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陕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咸新区从此横空出世!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咸新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伟大壮举。总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的西咸新区涵盖了西安、咸阳两市7个区县、23个乡镇街道,下辖5大组团,协同共进,并肩发展! 作为西咸新区5大组团核心区域的沣东新城,规划面积159.3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建设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7万,区内生产总值2500亿元以上。 在“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联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指导方针的统领下,沣东新城确立了三大宏伟战略目标:面向全国,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打造西部能源中心和体育会展中心;立足陕西,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板块和引领区,成为西咸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田园生态新城树立现代田园城市新标杆;引领西咸,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会展业聚集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统筹发展新典范。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原名西安沣渭新区,2010年12月6日,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其更名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实行“省市共管、开发建设以省为主”的体制模式,社会事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仍然保持原有的以西安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这里还是未来中国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试验田,依托本地科技、人才、资源及体制机制综合优势,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产业环境建设和服务支撑体系构建为平台,正在成为西部率先发展的排头兵! 沣东优势 1)历史文化 沣东新城周、秦、汉历史文脉丰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镐京、秦阿房宫、汉建章宫、汉昆明池遗址等均位于新区境内,牛郎织女传说亦发源于此,这里曾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历史人文资源丰沛充盈,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梁燕颜来源:《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入小学的负担。本文就五国在幼小衔接上所做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作简单的介绍,以供我们在幼小衔接的实践和研究中参考。 前苏联为保证幼儿教育向初等教育的顺利过渡,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进行了长期广泛的实验和理论探讨。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准备的根本问题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形成学校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 前苏联在小学开设预备班,预备班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取传统的学校上课形式,而是在游戏中加进一些特殊的作业和练习,并逐渐加大难度,这种教育形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雏形,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游戏的形式,为预备班的儿童学习减少坡度,预备班的教学和生活组织既不同于小学一年级,又不完全同于幼儿园大班,因它附设在小学里,且有与幼儿园不同的条件和气氛。但他们是学前儿童,他们的活动和幼儿园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每天上课时数不多,游戏和户外活动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注重儿童的兴趣和情绪,强调当场掌握和巩固,不留家庭作业,不记成绩。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更好地衔接,幼儿园的教养员为确保儿童达到学校要求的水平,要了解小学低年级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小学教师也要了解幼儿园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便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施教,从而能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衔接关系。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幼儿园的教养员和小学的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任务和特点,尤其是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园的教养员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也可担任幼儿园的工作。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不论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北京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层面)编制要求

目录 第一章基本编制要求 (1) 1.1 工作目标 (1) 1.2 工作原则 (1) 1.3 编制要求 (2) 1.3.1 《街区控规深化方案》 (2) 1.3.2 拟实施区域《地块控规》 (5) 第二章主要工作内容 (8) 2.1 现状调研及分析 (9) 2.1.1 土地使用情况调查及综合评价 (9) 2.1.3 交通设施现状调查及分析 (10) 2.1.4 市政设施现状调查及分析 (10) 2.2 规划控制及引导 (10) 2.2.1 确定地块边界和用地性质 (10) 2.2.2 规定地块的规划控制指标 (12) 2.2.3 具体落实三大公共设施 (13) 2.2.4 控制“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红线” (15) 2.2.5 提出城市设计导则 (15) 附录规划成果技术要求 (17)

附录1 用地分类标准及指标控制指导 (17) 表1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号表(试用稿) (17) 表2 主要控制指标基准关系参照表 (24) 附录2 成果格式及绘图标准参考 (29) (一)规划文本结构 (29) (二)规划图则要求 (32) (三)图纸绘制标准 (32)

第一章基本编制要求 1.1 工作目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是体现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编制《北京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层面)》,要深化落实北京市政府批复的各《新城规划》和《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充分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调控城市资源配置、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作用,引导新城建设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1.2 工作原则 (1)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证公共设施、环境品质和城市安全。 (2)坚持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方针,以资源、环境、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促进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相协调。 (3)重视研究和合理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改善、旧城及村庄拆迁改造、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问题,突出体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4)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特点,满足城市规划的动态管理要求,正确把握“强制性”和“指导性”之间的关系,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