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12 分)
1.填空。(4 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 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 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 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 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 分)

三、课文
阅读题(14 分)
阅读第 2~6 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 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 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 的梦。(2 分) 4.《再别康桥
》是徐志摩
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
融情于景的特点。(8 分) 四、类文阅读题(10 分)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给加粗字注音。(2 分) 翩( )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 分) 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2 分) 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如何理解(4 分) 五、中考题(18 分)
雨 巷 戴望舒 1.给加粗字注音。(4 分) 颓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对诗句
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
”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5 分)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7 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 分)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 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250 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
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 资料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 2~3 个诗的题目。
小幽默 夺权 有一个妇女,看到警察在大声吆喝她的丈夫,便不快地对警察说:“请你说 话留神些,向他大声吆喝的,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 参考答案

Ⅱ.三、1.因为作者在 1920 年 10 月至 1922 年 8 月在康桥经历了人生中的一 段美好时光。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归程中写了此诗,故为“再别康桥”。
2.不是桥,是英国的一个城市,靠近康河,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
3.首尾呼应,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
Ⅲ.一、金柳 新娘 艳影 荡漾 青荇 招摇 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 虹 浮藻沉 淀
点拨:对诗歌一定要记牢。
二、(二)1.万千离愁 2.描绘 情感 3.呼应 惆怅悲伤
Ⅳ.1.略 点拨:抓住作者的情感,掌握诗句的舒缓节奏。
2.清丽、亢奋、乐观,对生活充满撞憬。点拨:此时的感情应和课文中表露 的形成对比。
Ⅴ.一、1.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 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点拨:A 项中“飘”应为“漂”,B 项中“锭”应为“绽”,D 项中“生” 应为“声”。
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 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 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 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 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 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 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 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四、ān lù 2.自由、美好 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4.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 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 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五、ǐ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chù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 面则是希望飘过。
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 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 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 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 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点拨:要认真体会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才能领略诗歌的意境。
六、作文思路:自然界是变化的,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景色,要选取自己熟 悉的自然景观来写,写出它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文:
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地上湿的已不再是一 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再也 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 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点评: 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 (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桂明) 总评:本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一次下雨的过程,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运 用一些修辞方法,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微,把下雨写得形象具体,如临 其境。 Ⅵ.徐志摩最初并非此名,原名叫章垿,改叫志摩意即志在王摩诘(王维
)之意,是他离开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时改用的字。其诗集有《猛虎集》、《翡 冷翠的一夜》、《云游》等,散文
集有《落叶》、《秋》等。



'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 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 【学习要求】 1.体会徐志摩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诗歌的意象解读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时: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找关于作者徐志摩的介绍,了解其写作的主张、诗歌风格,和写作本诗时的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诵本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初步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 榆荫.()浮藻.()沉淀.()斑斓.( )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本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本首诗歌的告别对象和其他诗人的诗作有何不同?这使得本首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4.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课堂检测 1.完成表格填空 《再别康桥》 序 号 主要内容 第1节 第2-6节 第7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只 ,向青草更青处 。我 衣袖,不带走 。 3.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 B .笙.箫(shēng) 撑.开(chēng) 哀.怨(āi) C .寂.寥(jì) 彷.徨(páng) 河畔.(bàn) D .凄婉.(wǎn) 斑斓.(lǎn) 笙箫.(xiāo) (2)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绽 C.星辉斑澜 招摇过市 漫溯 D .悄然离去 沉默寡言 沉淀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 .寻梦?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 .青荇:绿色的水草。 B .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 .招摇: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 .柔波:水中平滑的水纹。

《再别康桥》导学.doc

再别康桥》导学 一、作家作品。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 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 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 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 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1 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志摩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韵律谐和,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华丽与整饬,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

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二、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以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三、课文阅读。(一)第一节:写诗人只身悄悄离开康桥。2、诗中连用三个" 轻轻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二)第二节:写岸边倒映在剑河里柳树。3、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 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这里通过" 金柳" 的意象表现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第三节:写剑河里的水草。4、"招摇" 一词表现是什么?5、"甘心" 一词表现是什么?(四)第四节:写康桥边的潭。6、" 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却说"不是清泉",是" 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当指什么?(五)第五节:写诗人驾船寻梦。7、这一节的驾船寻梦与第二、三、四节所写的"金柳"、"青荇"和"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但其表现有所不同,请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简析。内容分析:形式分析:8、"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两个诗句从哪两个方面写寻梦,目的是表现什么?请简析。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六)第六节:写"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一节写诗人从梦幻中回到现实。9、"但我不能放 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有人这样解释这两个诗句: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3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 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 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 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 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 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 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 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 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 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 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 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 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 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徐志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4、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二、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2.、鉴赏诗歌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的作用。 三、学习课时二课时 四、助学资料 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资料2: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3: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资料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主张“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测 (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案 2011-08-01 16:15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学习《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2.《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品读感悟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朗诵录音 《再别康桥》 【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 (gā)

漫溯(sù)浮藻(z?o )斑斓(lán)笙萧 (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 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 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顾小曼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 二、解题: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三、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介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照片)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在罹难者的名单中,有一位年仅36岁的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他的不幸深感惋惜。他的到来和离去正如他的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搜集资料的能力。 3.体味作者情感,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风景秀丽的桥边写下的这首清新空灵的诗——《再别康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荡漾(yàng)一潭(tán)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斑斓(lán)撑(chēng) 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声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本文是韵脚有: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青荇:即荇菜 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 漫:悠闲,不受约束 溯:逆水而上 斑斓:灿烂多彩 招摇: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 (2)多音字 qiǎo)悄然(zuò)作茧自缚(ní)泥泞 悄作泥 qiāo)静悄悄(zuō)作坊(nì)拘泥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 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

再别康桥教学案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 2 再别康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品味诗歌语言,把握 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学习《雨巷》象征手 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2.《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品读感悟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朗诵录音 《再别康桥》 【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 )榆阴(yú)沉淀(diàn )长篙(gā )漫溯(sù)浮藻(z&259;o )斑斓(lán )笙萧(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 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 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 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曲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要使学生觉得比较恰当的配乐典应该选小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 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