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

艺”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2009年项目指南

为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工艺及材料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国内力量为重大专项的有效实施发挥作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根据实施方案和“十一五”实施计划,安排一批项目在全国公开发布,通过竞争择优方式选择优势单位承担项目。

一、项目申请范围

根据附件1列出的项目指南说明,进行项目申请,编制《项目申报书》。

二、项目申报与组织方式

由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通过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国资委和各省(市)科委(厅、局)向所辖企业、直属高校、科研院所发布指南,组织所辖单

位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由各主管部门汇总后统一报送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对各部门(地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后,由专项总体组组织专家进行申请材料初审,筛选符合专项要求的优势单位提交专项办公室,由专项办公室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正式评审,择

优委托主承担单位,在专项总体组指导下组织产学研用联盟承担项

三、项目申报单位基本要求

1、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中资控股企业,注册资本为申请国拨经费的

10%以上。

2、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3、同一单位本次主承担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项。同一个人负责项

目不能超过1项,参与项目不能超过2项。

4、配套资金要求

所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需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不少于中央财政经费的配套资金。

四、报送要求

每个项目报送《项目申报书》纸质材料一式20份(具体要求见附件3)及电子版(光盘)1份,以及其它材料(见附件2)。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国铭、高华东、王泓

联系电话:010—51530051, 51530052, 64369398

电子邮件:zgm@seve https://www.docsj.com/doc/6715606486.html,.c 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27号(大运村)量子芯座集成电路设计园403

邮编:100083

六、截止时间

2008年10月6日17:00前送达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附件1

2009年项目指南说明

一、集成电路装备

1.项目任务:65nm PVD设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01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面向65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PVD设

备,取得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满足65纳米主流工艺的相关参数要求,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65纳米的大生产线的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65nm集成电路

大生产企业取得5台以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装备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研发团队应有稳定的队伍并有国际前沿技术研发能力,需要具备知识创新能力,具备产业化能力和经验。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2.项目任务:65nm互连镀铜设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02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面向65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镀铜设备,取得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满足65纳米主流工艺的相关参数要求,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65纳米的大生产线

考核及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65nm集成电路

大生产企业取得5台以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装备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研发团队应有稳定的队伍并有国际前沿技术研发能力,需要具备知识创新能

力,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和经验。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3.项目任务:65nm快速热退火设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03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面向65nm/300mm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快速热退火设备,取得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满足65纳米主流工艺的相关

参数要求,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65纳米的大

生产线的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65nm

集成电路大生产企业取得3台以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装备企业或企业性质的

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4.项目任务:90 —65nm匀胶显影设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04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90 —65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匀胶显影设备,取得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满足90—65纳米主流工艺的相关

参数要求,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大生产线考核和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65nm集成电路大生

产企业取得3台以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装备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5.项目任务:65nm清洗及化学处理设备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05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65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清洗及化学处理系列设备,取得自主创新突破,满足65纳米主流工艺的相关参数要求,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

先进水平,通过大生产线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65nm 集成电路大生产企

业取得5台以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装备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6.项目任务:集成电路生产全自动光学测量设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06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开发90—65nm集成电路生产线用全自动光学测量设备,满足膜厚、线宽、图形形貌等工艺测量要求,取得自主创新突破,

满足90—65纳米主流工艺的相关参数要求,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生产线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集成电路生产线获得5台以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7.项目任务:CD-SEM工艺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

项目编号:2009ZX02007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突破超精密快速扫描、高速图像米集与处理技术,完

成检测线宽达到90 —65nm的CD-SEM样机研制,取得自主创新突破,

通过生产线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并组织产学研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8.项目任务:射频与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开发

项目编号:2009ZX02008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面向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开发射频、数模混合信号

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备,满足大规模测试生产线的需求,取得自主创新突破,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通过大测试线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装备

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9.项目任务:先进封装设备

项目编号:2009ZX02009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面向咼密度圭寸装生产线需求,研究开发咼精度倒装芯

片键合机、先进封装光刻机、涂胶显影机、溅射台、凸点刻蚀机、硅片清洗机等高端封装设备,技术参数和工艺性能满足封装规模化生产线要求,产品通过大生产线工艺验证

和产品考核,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产业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10.项目任务:成套封装设备与材料生产示范线工程

项目编号:2009ZX02010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面向先进封装生产线对设备与材料的需求,由大型封装生产企业建立成套设备与材料生产示范线,集成高倍显微镜、磨片前贴膜机、减薄机、接触式测厚仪、自动揭膜机、CO2气泡发生器、

Wafer Mou nt、划片机、自动晶园清洗机、导电胶搅拌机、装片机、无氧化烘箱、等离子清洗机、键合机、金丝拉力仪、自动塑封压机/

模具、X-Ray检测、洁净固烤炉、自动磨胶机、激光打印机、自动切筋机、自动成型机、高速自动电镀线、镀层测厚仪、切割前贴膜机、切割机、投影仪、UV照射机、装管机、条带测试编带机、测试分选机、测试主机、包装机等设备组成生产示范线。

组织圭寸装材料供应商研究开发绿色环保型环氧圭寸装料及液体环氧封装材料、高可靠封料、底填料、导电浆料及导电胶、高密度及异型引线框架、低成本铜键合丝、超细低弧高强度键合丝、脱模剂、蓝膜、无铅焊料与焊球、聚酰亚胺光敏树脂及厚膜光刻胶、热管理(TIM)材

料、基板材料等产品,在生产示范线上进行认证和应用示范。

示范所集成的设备与研发的材料技术参数和性能满足封装规模化生产线要求,通过

用户考核和合格供应商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大型封装生产企业,在专项总体组指导下,组织招标,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2010年底前完成设备和材料示范线考核。

11.项目任务:国产300mn硅材料成套加工设备示范线工程

项目编号:2009ZX02011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面向90-65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及抛光片制备技术需求,研究开发单晶炉、线截断机、多线切割机、倒角机、磨片机、抛光机(CM)清洗机(包括CDS、全自动检测分选装置等关键设备,技术参数和工艺性能满足硅片规模化生产要求,性能

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在300毫米硅片企业建立成套示范线,通过用户考核和合格供应商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关键部件与核心技术

12.项目任务:洁净与直驱型真空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研制

项目编号:2009ZX02012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面向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整机装备对200—300mm

硅片输送自动化部件的需求,掌握真空机械手、大气机械手和EFEM

的工程设计和批量制造技术,形成面向刻蚀机、CVD PVD CMF和口镀

铜等整机设备配套的EFEM系列化产品,研制出性能稳定可靠的硅片输送设备,性能指

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产品化应用及产业化。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13.项目任务:用于超净环境的硅片传输机械手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13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针对我国IC装备的用户需求,掌握超洁净环境下的

200—300mn硅片传输机器人的工程设计与批量制造技术,研制性能

稳定可靠的硅片传输机械手,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产品化应用及产业化。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14.项目任务: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14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用干泵及系列真空阀

门,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整机用户的考核与采购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获得500台/套以上的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真空设备制造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15.项目任务:磁浮分子泵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15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用磁浮分子泵系列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整机用户的考核与采购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获得超过200台的

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专业生产真空设备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

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16.项目任务:集成电路装备200 —300mm SMIF系统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16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200—300mm SMIF系统产品,取得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整机用户的考核与采购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获得超过500套的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装备

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17.项目任务:集成电路生产线自动化调度控制软件技术

项目编号:2009ZX02017

项目类别: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目标:面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大生产线的自动化及高产率、高成品率需求,开展生产过程监控、设备异常预测、优化调度、成品率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开发相关大生产线自动化系统软件产品与

解决方案,建立客户支持服务体系,并在2-3家(前工序、封装)

大生产线得到验证与应用,建立长期合作与服务关系。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

质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18.项目任务:符合国际标准集束型IC装备控制系统开发平台

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2009ZX02018

项目类别: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目标:研制开发符合SEMI标准和相关自动化标准的集束型

IC装备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为半导体装备制造商提供开放、模块化的自动化软件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客户支持服务体系,通过

3—4家用户的验证并取得应用,建立长期合作与服务关系。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19.项目任务:半导体设备工艺腔室多场耦合分析与优化设计通用平台研究

项目编号:2009ZX02019

项目类别: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目标:面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中普遍采用的核心工艺反应腔室的开发与创新设计需求,研究工艺腔室中流场、热场、电磁场、等离子体等多场强耦合仿真分析技术,开发工艺腔室的优化设计平台,形成实用化的软件工具,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成果产业化转移方案,在3-4家设备和生产线用户得到验证与实际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20.项目任务:IC装备整机建模与仿真设计平台

项目编号:2009ZX02020

项目类别: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目标:面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复杂系统整机设计和产品开发的需求,研究多领域建模与仿真技术、多学科协同设计技术,开发集成电路装备整机建模与仿真设计平台,形成实用化的软件工具,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成果产业化转移方案,并在3—4家

典型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设计与产品开发中取得实际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21.项目任务:封装设备关键部件与核心技术

项目编号:2009ZX02021

项目类别:关键技术研究与部件产品开发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高速空气静压电主轴、超高加速精密运动系

统与控制技术、高速机器视觉技术等先进封装设备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提高整机性能与竞争力,取得核心知识产权。部件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用户考核验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核心技术研发应与整机单位紧密结合,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成果产业化转移方案,获得产业化应用。应用台数超过200 台。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关键技术项目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部件产品开发项目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研究所。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2年

三、成套工艺

22.项目任务: 0.25-0.18微米通用BCD产品工艺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22

项目类别:产品工艺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完成0.25-0.18微米通用BCD( 40V以下)工艺开发与

设计服务平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向其它生产线技术转移和代工量产能力,为

5—10种自主设计的相关产品提供产品制造服务。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0年

23.项目任务:65nm产品工艺与设备材料考核验证及应用示范

平台

项目编号:2009ZX02023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面向通讯、移动多媒体、数字消费等重大SOC产品需

求,研究开发适用于低功耗和通用产品的数字与数模混合、大容量静

态随机存储器(SRAM与非挥发存储器、射频(RF等65nm产品工艺,建立完善的客户设计服务平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向其它生产线技术转移和代工量产能力,为

3-5种自主设计的大规模SOC 产品提供制造服务。建立设备与材料的考核验证与应用示范平台,为

国产装备和材料提供验证服务。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制造

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0年

24.项目任务:45 nm成套工艺开发

项目编号:2009ZX02024

项目类别:成套工艺开发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适用于低功耗和通用产品的数字与数模混合、

大容量存储器等45nm标准工艺,建立完善的客户设计服务平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向其它生产线技术转移和代工量产能力,为自

主设计的大规模SOC产品提供产品制造服务。为国产化装备、材料等提供验证服务。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研发

企业和制造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25.项目任务:先进封装工艺开发及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25

项目类别:工艺开发及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球栅阵列封装BGA芯片尺寸封装CSP多芯片封装MCP圆片级封装WLP倒装芯片封装FC封装内封装PIP、高容量闪存集成圭寸装、高可靠特种专用圭寸装等先进圭寸装的成套工艺,突破封装工艺、测试评估与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建

立完善的产品服务平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具备量产能力和向其它生产线技术转移的能力,开展多目标封装(MPP服务,为5—10种自主设计产品提供封装服务。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封装生产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26.项目任务:高密度多层封装基板制造工艺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26

项目类别:封装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项目目标:完成高密度系统级多层封装基板、柔性封装基板等成套制造工艺的开发,突破基板设计、元件埋入、制造工艺、测试评估等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产品服务平台,具备量产能力和向其它生产线技术转移的能力,开展多目标封装(

MPP服务,为

5- 10种自主设计产品提供封装服务。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封装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 2011年。

27.项目任务: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测试技术

项目编号:2009ZX02027

项目类别:成套工艺开发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大生产测试(包括中测与

成测)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大规模测试线考核验证,为5- 10种自主设计

的相关产品提供测试服务。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四、关键材料

28.项目任务:200mn外卜延片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28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满足0.13-0.25卩m生产需求的200mn外卜延片产品,通过大生产线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主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获得1.5万片/月、稳定供货12 个月以上的应用,签订长期合同。鼓励使用国产衬底抛光片,比例不少于50%。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集成电路材料

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 2010年

29.项目任务:200mn抛光片产业化技术

项目编号:2009ZX02029

项目类别: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8英寸硅单晶晶体生长、抛光片制备、分析检测等量产技术,生产线具有连续稳定运行的能力,通过国内主流8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合格供应商评估认证,产品通过用户考核评

估,各项技术指标达到0.25-0.13微米集成电路要求,在主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获得4万片/月、稳定供货12个月以上的应用,签订长期合同。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半导体硅材料制备企业,并组织产学研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1年

30.项目任务:90—65nm集成电路关键抛光材料研究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30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90-65纳米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用抛光液

制备技术,开发年产万吨级规模生产技术,产品通过用户考核且通过

2家以上集成电路大生产企业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实现批量稳定供

货,在国内化学机械抛光用抛光液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抛光液材料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0年

31. 项目任务:溅射靶材与电镀液产业化技术开发

项目编号:2009ZX02031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研究开发超高纯大尺寸靶材与电镀液制备成套关键技

术,完成铝及铝合金、钛、钽、铜等靶材与电镀液产品开发,靶材满

足90nm n 65集成电路前道工艺与封装要求,电镀液满足65- 45nm

集成电路铜互连工艺要求,产品通过生产线考核,且通过集成电路大生产企业合格供应商认证,具备量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可实现批量稳定生产。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生产企业,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2009—2010年

32.项目任务:超净高纯试剂产品开发和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32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目标: 研究开发200 —300mm集成电路生产线用超净高纯试

剂(有机/无机)产品成套技术与系列产品,完成原材料、包装容

器品质提升与供应体系建设,通过生产线考核与用户认证,具备产

业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能对2 —3家大生产企业长期稳定供货,

支撑国内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20 %。

项目承担单位要求:主承担单位要求是独立法人的企业或企业性质的研究所,并组织产学研用联盟联合承担项目。

执行期限: 2009—2010 年

33.项目任务:高纯电子气体与液态源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项目编号:2009ZX02033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芯片设计和生产流程

芯片设计和生产流程 大家都是电子行业的人,对芯片,对各种封装都了解不少,但是你 知道一个芯片是怎样设计出来的么?你又知道设计出来的芯片是 怎么生产出来的么?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有大概的了解。 复杂繁琐的芯片设计流程 芯片制造的过程就如同用乐高盖房子一样,先有晶圆作为地基,再层层往上叠的芯片制造流程后,就可产出必要的IC芯片(这些会在后面介绍)。然而,没有设计图,拥有再强制造能力都没有用,因此,建筑师的角色相当重要。但是IC设计中的建筑师究竟是谁呢?本文接下来要针对IC设计做介绍。 在IC生产流程中,IC多由专业IC设计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像是联发科、高通、Intel等知名大厂,都自行设计各自的IC芯片,提供不同规格、效能的芯片给下游厂商选择。因为IC是由各厂自行设计,所以IC设计十分仰赖工程师的技术,工程师的素质影响着一间企业的价值。然而,工程师们在设计一颗IC芯片时,究竟有那些步骤?设计流程可以简单分成如下。

设计第一步,订定目标 在IC设计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规格制定。这个步骤就像是在设计建筑前,先决定要几间房间、浴室,有什么建筑法规需要遵守,在确定好所有的功能之后在进行设计,这样才不用再花额外的时间进行后续修改。IC设计也需要经过类似的步骤,才能确保设计出来的芯片不会有任何差错。 规格制定的第一步便是确定IC的目的、效能为何,对大方向做设定。接着是察看有哪些协定要符合,像无线网卡的芯片就需要符合IEEE802.11等规範, 不然,这芯片将无法和市面上的产品相容,使它无法和其他设备连线。最后则是

确立这颗IC的实作方法,将不同功能分配成不同的单元,并确立不同单元间连结的方法,如此便完成规格的制定。 设计完规格后,接着就是设计芯片的细节了。这个步骤就像初步记下建筑的规画,将整体轮廓描绘出来,方便后续制图。在IC芯片中,便是使用硬体描述语言(HDL)将电路描写出来。常使用的HDL有Verilog、VHDL等,藉由程式码便可轻易地将一颗IC地功能表达出来。接着就是检查程式功能的正确性并持续修改,直到它满足期望的功能为止。 ▲32bits加法器的Verilog范例。 有了电脑,事情都变得容易 有了完整规画后,接下来便是画出平面的设计蓝图。在IC设计中,逻辑合成这个步骤便是将确定无误的HDL code,放入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 tool),让电脑将HDL code转换成逻辑电路,产生如下的电路图。之后,反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之详细解答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之详细解答 1.晶圆制造( 晶体生长-切片-边缘研磨-抛光-包裹-运输 ) 晶体生长(Crystal Growth) 晶体生长需要高精度的自动化拉晶系统。 将石英矿石经由电弧炉提炼,盐酸氯化,并经蒸馏后,制成了高纯度的多晶硅,其纯度高达0.99999999999。 采用精炼石英矿而获得的多晶硅,加入少量的电活性“掺杂剂”,如砷、硼、磷或锑,一同放入位于高温炉中融解。 多晶硅块及掺杂剂融化以后,用一根长晶线缆作为籽晶,插入到融化的多晶硅中直至底部。然后,旋转线缆并慢慢拉出,最后,再将其冷却结晶,就形成圆柱状的单晶硅晶棒,即硅棒。 此过程称为“长晶”。 硅棒一般长3英尺,直径有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不同尺寸。 硅晶棒再经过研磨、抛光和切片后,即成为制造集成电路的基本原料——晶圆。 切片(Slicing) /边缘研磨(Edge Grinding)/抛光(Surface Polishing) 切片是利用特殊的内圆刀片,将硅棒切成具有精确几何尺寸的薄晶圆。 然后,对晶圆表面和边缘进行抛光、研磨并清洗,将刚切割的晶圆的锐利边缘整成圆弧形,去除粗糙的划痕和杂质,就获得近乎完美的硅晶圆。 包裹(Wrapping)/运输(Shipping) 晶圆制造完成以后,还需要专业的设备对这些近乎完美的硅晶圆进行包裹和运输。 晶圆输送载体可为半导体制造商提供快速一致和可靠的晶圆取放,并提高生产力。 2.沉积 外延沉积 Epitaxial Deposition 在晶圆使用过程中,外延层是在半导体晶圆上沉积的第一层。 现代大多数外延生长沉积是在硅底层上利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方法生长硅薄膜。外延层由超纯硅形成,是作为缓冲层阻止有害杂质进入硅衬底的。 过去一般是双极工艺需要使用外延层,CMOS技术不使用。 由于外延层可能会使有少量缺陷的晶圆能够被使用,所以今后可能会在300mm晶圆上更多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1.晶圆制造( 晶体生长-切片-边缘研磨-抛光-包裹-运输 ) 晶体生长(Crystal Growth) 晶体生长需要高精度的自动化拉晶系统。 将石英矿石经由电弧炉提炼,盐酸氯化,并经蒸馏后,制成了高纯度的多晶硅,其纯度高达0.。 采用精炼石英矿而获得的多晶硅,加入少量的电活性“掺杂剂”,如砷、硼、磷或锑,一同放入位于高温炉中融解。 多晶硅块及掺杂剂融化以后,用一根长晶线缆作为籽晶,插入到融化的多晶硅中直至底部。然后,旋转线缆并慢慢拉出,最后,再将其冷却结晶,就形成圆柱状的单晶硅晶棒,即硅棒。 此过程称为“长晶”。 硅棒一般长3英尺,直径有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不同尺寸。 硅晶棒再经过研磨、抛光和切片后,即成为制造集成电路的基本原料——晶圆。 切片(Slicing) /边缘研磨(Edge Grinding)/抛光(Surface Polishing) 切片是利用特殊的内圆刀片,将硅棒切成具有精确几何尺寸的薄晶圆。 然后,对晶圆表面和边缘进行抛光、研磨并清洗,将刚切割的晶圆的锐利边缘整成圆弧形,去除粗糙的划痕和杂质,就获得近乎完美的硅晶圆。 包裹(Wrapping)/运输(Shipping) 晶圆制造完成以后,还需要专业的设备对这些近乎完美的硅晶圆进行包裹和运输。 晶圆输送载体可为半导体制造商提供快速一致和可靠的晶圆取放,并提高生产力。 2.沉积 外延沉积 Epitaxial Deposition 在晶圆使用过程中,外延层是在半导体晶圆上沉积的第一层。 现代大多数外延生长沉积是在硅底层上利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方法生长硅薄膜。外延层由超纯硅形成,是作为缓冲层阻止有害杂质进入硅衬底的。 过去一般是双极工艺需要使用外延层,CMOS技术不使用。 由于外延层可能会使有少量缺陷的晶圆能够被使用,所以今后可能会在300mm晶圆上更多

(工艺技术)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第1章 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1.6 一般TTL 集成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在选择外延层电阻率上有何区别?为什么? 答: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外延层电阻率比一般TTL 集成电路的外延层电阻率高。 第2章 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其寄生效应 复 习 思 考 题 2.2 利用截锥体电阻公式,计算TTL “与非”门输出管的CS r ,其图形如图题2.2 所示。 提示:先求截锥体的高度 up BL epi mc jc epi T x x T T -----= 然后利用公式: b a a b WL T r c -? = /ln 1ρ , 2 1 2?? =--BL C E BL S C W L R r b a a b WL T r c -? = /ln 3ρ 321C C C CS r r r r ++= 注意:在计算W 、L 时, 应考虑横向扩散。 2.3 伴随一个横向PNP 器件产生两个寄生的PNP 晶体管,试问当横向PNP 器件在4种可能的偏置情况下,哪一种偏置会使得寄生晶体管的影响最大? 答:当横向PNP 管处于饱和状态时,会使得寄生晶体管的影响最大。 2.8 试设计一个单基极、单发射极和单集电极的输出晶体管,要求其在20mA 的电流负载下 ,OL V ≤0.4V ,请在坐标纸上放大500倍画出其版图。给出设计条件如下: 答: 解题思路 ⑴由0I 、α求有效发射区周长Eeff L ; ⑵由设计条件画图 ①先画发射区引线孔; ②由孔四边各距A D 画出发射区扩散孔; ③由A D 先画出基区扩散孔的三边; ④由B E D -画出基区引线孔; ⑤由A D 画出基区扩散孔的另一边;

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C M O 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流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报告 课程微电子产品开发与应用 论文题目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班级电子3141 姓名及学号王京(24#) 任课教师张喜凤 目录

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摘要:本文介绍了CMOS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主要制造工艺及各工艺步骤中的核心要素,及CMOS器件的应用。 引言: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是当代计算机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硅双极工艺面世后约3年时间,于1962年又开发出硅平面MOS工艺技术,并制成了MOS集成电路。与双极集成电路相比,MOS集成电路的功耗低、结构简单、集成度和成品率高,但工作速度较慢。由于它们各具优劣势,且各自有适合的应用场合,双极集成工艺和MOS集成工艺便齐头平行发展。 关键词:工艺技术,CMOS制造工艺流程 1.CMOS器件 CMOS器件,是NMOS和PMOS晶体管形成的互补结构,电流小,功耗低,早期的CMOS电路速度较慢,后来不断得到改进,现已大大提高了速度。 分类 CMOS器件也有不同的结构,如铝栅和硅栅CMOS、以及p阱、n阱和双阱CMOS。铝栅CMOS和硅栅CMOS的主要差别,是器件的栅极结构所用材料的不同。P阱CMOS,则是在n型硅衬底上制造p沟管,在p阱中制造n沟管,其阱可采用外延法、扩散法或离子注入方法形成。该工艺应用得最早,也是应用得最广的工艺,适用于标准CMOS电路及CMOS与双极npn兼容的电路。N阱CMOS,是在p型硅衬底上制造n沟晶体管,在n阱中制造p沟晶体管,其阱一般采用离子注入方法形成。该工艺可使NMOS晶体管的性能最优化,适用于制造以NMOS为主的CMOS以及E/D-NMOS和p沟MOS兼容的CMOS电路。双阱CMOS,是在低阻n+衬底上再外延一层中高阻n――硅层,然后在外延层中制造n 阱和p阱,并分别在n、p阱中制造p沟和n沟晶体管,从而使PMOS和NMOS晶体管都在高阻、低浓度的阱中形成,有利于降低寄生电容,增加跨导,增强p沟和n沟晶体管的平衡性,适用于高性能电路的制造。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生产工艺流程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生产工艺流程 现今世界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厂(Integrated Circuit, 简称IC,台湾称之为晶圆厂)主要集中分布于美国、日本、西欧、新加坡及台湾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台湾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近年来台湾地区历经地震、金融危机、政府更迭等一系列事件影响,使得本来就存在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人心浮动的台湾岛更加动荡不安,于是就引发了一场晶圆厂外迁的风潮。而具有幅员辽阔、资源充足、巨大潜在市场、充沛的人力资源供给等方面优势的祖国大陆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其首选的迁往地。 晶圆厂所生产的产品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晶圆切片(也简称为晶圆)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可简称为芯片)。前者只是一片像镜子一样的光滑圆形薄片,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只不过是供其后芯片生产工序深加工的原材料。而后者才是直接应用在应在计算机、电子、通讯等许多行业上的最终产品,它可以包括CPU、内存单元和其它各种专业应用芯片。 一、晶圆 所谓晶圆实际上就是我国以往习惯上所称的单晶硅,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就已研制出了单晶硅,并被列为当年的十天新闻之一。但由于其后续的集成电路制造工序繁多(从原料开始融炼到最终产品包装大约需400多道工序)、工艺复杂且技术难度非常高,以后多年我国一直末能完全掌握其一系列关键技术。所以至今仅能很小规模地生产其部分产品,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在质量和数量上与一些已形成完整晶圆制造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晶圆的生产工艺流程: 从大的方面来讲,晶圆生产包括晶棒制造和晶片制造两面大步骤,它又可细分为以下几道主要工序(其中晶棒制造只包括下面的第一道工序,其余的全部属晶片制造,所以有时又统称它们为晶柱切片后处理工序): 多晶硅——单晶硅——晶棒成长——晶棒裁切与检测——外径研磨——切片——圆边——表层研磨——蚀刻——去疵——抛光—(外延——蚀刻——去疵)—清洗——检验——包装 1、晶棒成长工序:它又可细分为: 1)、融化(Melt Down):将块状的高纯度多晶硅置石英坩锅内,加热到其熔点1420℃以上,使其完全融化。2)、颈部成长(Neck Growth):待硅融浆的温度稳定之后,将,〈1.0.0〉方向的晶种慢慢插入其中,接着将晶种慢慢往上提升,使其直径缩小到一定尺寸(一般约6mm左右),维持此真径并拉长100---200mm,以消除晶种内的晶粒排列取向差异。 3)、晶冠成长(Crown Growth):颈部成长完成后,慢慢降低提升速度和温度,使颈直径逐渐加响应到所需尺寸(如5、6、8、12时等)。 4)、晶体成长(Body Growth):不断调整提升速度和融炼温度,维持固定的晶棒直径,只到晶棒长度达到预定值。 5、)尾部成长(Tail Growth):当晶棒长度达到预定值后再逐渐加快提升速度并提高融炼温度,使晶棒直径逐渐变小,以避免因热应力造成排差和滑移等现象产生,最终使晶棒与液面完全分离。到此即得到一根完整的晶棒。 2、晶棒裁切与检测(Cutting & Inspection):将长成的晶棒去掉直径偏小的头、尾部分,并对尺寸进行检测,以决定下步加工的工艺参数。 3、外径研磨(Surface Grinding & Shaping):由于在晶棒成长过程中,其外径尺寸和圆度均有一定偏差,其外园柱面也凹凸不平,所以必须对外径进行修整、研磨,使其尺寸、形状误差均小于允许偏差。 4、切片(Wire Saw Slicing):由于硅的硬度非常大,所以在本序里,采用环状、其内径边缘嵌有钻石颗粒的薄锯片将晶棒切割成一片片薄片。 5、圆边(Edge profiling):由于刚切下来的晶片外边缘很锋利,单晶硅又是脆性材料,为避免边角崩裂影响晶片强度、破坏晶片表面光洁和对后工序带来污染颗粒,必须用专用的电脑控制设备自动修整晶片边缘形状和外径尺寸。 6、研磨(Lapping):研磨的目的在于去掉切割时在晶片表面产生的锯痕和破损,使晶片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光洁度。

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从电路设计到芯片完成离不开集成电路的制备工艺,本章主要介绍硅衬底上的CMOS 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过程。有些CMOS集成电路涉及到高压MOS器件(例如平板显示驱动芯片、智能功率CMOS集成电路等),因此高低压电路的兼容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本章最后将重点说明高低压兼容的CMOS工艺流程。 1.1基本的制备工艺过程 CMOS集成电路的制备工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它由若干单项制备工艺组合而成。下面将分别简要介绍这些单项制备工艺。 1.1.1 衬底材料的制备 任何集成电路的制造都离不开衬底材料——单晶硅。制备单晶硅有两种方法:悬浮区熔法和直拉法,这两种方法制成的单晶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集成电路用途。 1悬浮区熔法 悬浮区熔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很快被应用到晶体制备技术中。在悬浮区熔法中,使圆柱形硅棒固定于垂直方向,用高频感应线圈在氩气气氛中加热,使棒的底部和在其下部靠近的同轴固定的单晶籽晶间形成熔滴,这两个棒朝相反方向旋转。然后将在多晶棒与籽晶间只靠表面张力形成的熔区沿棒长逐步向上移动,将其转换成单晶。 悬浮区熔法制备的单晶硅氧含量和杂质含量很低,经过多次区熔提炼,可得到低氧高阻的单晶硅。如果把这种单晶硅放入核反应堆,由中子嬗变掺杂法对这种单晶硅进行掺杂,那么杂质将分布得非常均匀。这种方法制备的单晶硅的电阻率非常高,特别适合制作电力电子器件。目前悬浮区熔法制备的单晶硅仅占有很小市场份额。 2直拉法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不但要求单晶硅的尺寸不断增加,而且要求所有的杂质浓度能得到精密控制,而悬浮区熔法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直拉法制备的单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目前市场上的单晶硅绝大部分采用直拉法制备得到的。 拉晶过程:首先将预处理好的多晶硅装入炉内石英坩埚中,抽真空或通入惰性气体后进行熔硅处理。熔硅阶段坩埚位置的调节很重要。开始阶段,坩埚位置很高,待下部多晶硅熔化后,坩埚逐渐下降至正常拉晶位置。熔硅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掺入熔融硅中的会挥发,而且坩埚容易被熔蚀。待熔硅稳定后即可拉制单晶。所用掺杂剂可在拉制前一次性加入,也可在拉制过程中分批加入。拉制气氛由所要求的单晶性质及掺杂剂性质等因素确定。拉晶时,籽晶轴以一定速度绕轴旋转,同时坩埚反方向旋转,大直径单晶的收颈是为了抑制位错大量地从籽晶向颈部以下单晶延伸。收颈是靠增大提拉速度来实现的。在单晶生长过程中应保持熔硅液面在温度场中的位置不变,因此,坩埚必须自动跟踪熔硅液面下降而上升。同时,拉晶速度也应自动调节以保持等直生长。所有自动调节过程均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或电子系统自动完成。 1.1.2 光刻 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最复杂和关键的工艺之一。光刻工艺利用光敏的抗蚀涂层(光刻胶)发生光化学反应,结合刻蚀的方法把掩模版图形复制到圆硅片上,为后序的掺杂、薄膜等工艺做好准备。在芯片的制造过程中,会多次反复使用光刻工艺。现在,为了制造电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摘要 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对其深入了解很有必要,在此完论文中整的阐述集成电路原理及其制造工艺本报告从集成电路的最初设计制造开始讲起全面讲述了集成电路的整个发展过程制造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未来的发展前途。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之后,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电器小型化智能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各种方便。所以对于电子专业了解集成电路的是发展及其制造非常有必要的。关键词集成电路半导体晶体管激光蚀刻 集成电路的前世今生 说起集成电路就必须要提到它的组成最小单位晶体管。1947 年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威廉·邵克雷、约翰·巴顿和沃特·布拉顿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晶体管的出现使电子元件由原来的电子管慢慢地向晶体管转变,是电器小型化低功耗化成为了可能。20 世纪最初的10 年,通信系统已开始应用半导体材料。开始出现了由半导体材料进行检波的矿石收音机。1945 年贝尔实验室布拉顿、巴丁等人组成的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逐步认识到半导体中电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布拉顿发现,在锗片的底面接上电极,在另一面插上细针并通上电流,然后让另一根细针尽量靠近它,并通上微弱的电流,这样就会使原来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变化。微弱电流少量的变化,会对另外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放大”作用。第一次在实验室实际验证的半导体的电流放大作用。不久之后他们制造出了能把音频信号放大100 倍的晶体管。晶体管最终被用到了集成电路上面。晶体管相对于电子管着它本身固有的优点: 1.构件没有消耗:无论多么优良的电子管,都将因阴极原子的变化和慢性漏气而逐渐老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晶体管制作之初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随着材料制作上的进步以及多方面的改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 到1000 倍。2.消耗电能极少:耗电量仅为电子管的几十分之一。它不像电子管那样需要加热灯丝以产生自由电子。一台晶体管的收音机只要几节干电池就可以半年。 3.不需预热:一开机就工作。用晶体管做的收音机一开就响,晶体管电视机一开就很快出现画面。电子管设备就做不到这一点。4.结实可靠:比电子管可靠100 倍,耐冲击、耐振动,这都是电子管所无法比拟的。晶体管的体积只有电子管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放热很少,可用于设计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晶体管的制造工艺虽然精密,但工序简便,有利于提高元器件的安装密度。光有了晶体管还是不够,因为要把晶体管集成到一片半导体硅片上才能便于把电路集成把电子产品小型化。那怎么把晶体管集成呢,这便是后来出现的集成芯片。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化。集成电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由开始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到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现在的超大规模乃至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集成度也越来越高,从微米级别到现在的纳米级别。模拟集成电路主要是指由电容、电阻、晶体管等组成的模拟电路集成在一起用来处理模拟信号的集成电路。有许多的模拟集成电路,如运算放大器、模拟乘法器、锁相环、电源管理芯片等。模拟集成电路的主要构成电路有:放大器、滤波器、反馈 电路、基准源电路、开关电容电路等。数字集成电路是将元器件和连线集成于同一半导体芯片上而制成的数字逻辑电路或系统。用来产生、放大和处理各种数字信号(指在时间上和幅度上离散取值的信号)。而集成电路的普及离不开因特尔公司。1968 年:罗伯特·诺

集成电路工艺总结

4#210宿舍集体版总结 引言 第一只晶体管 ?第一只晶体管, AT&T Bell Lab, 1947 ?第一片单晶锗, 1952 ?第一片单晶硅, 1954 (25mm,1英寸) ?第一只集成电路(IC), TI, 1958 ?第一只IC商品, Fairchild, 1961 摩尔定律晶体管最小尺寸的极限 ?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晶体管数每12月翻一番,1980s后下降为每18月翻一番; ?最小特征尺寸每3年减小70% ?价格每2年下降50%; IC的极限 ?硅原子直径: 2.35 ?; ?形成一个器件至少需要20个原子; ?估计晶体管最小尺寸极限大约为50 ?或0.005um,或5nm。 电子级多晶硅的纯度 一般要求含si>99.9999以上,提高纯度达到 99.9999999—99.999999999%(9-11个9)。其导电性介于10-4-1010 。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以9N以上为宜。 cm /

1980s以前半导体行业的模式 1980s以前:大多数半导体公司自己设计、制造和测试IC芯片,如Intel,IBM 1990s以后半导体行业的模式 F&F模式,即Foundry(代工)+Fabless(无生产线芯片设计), 什么是Foundry 有晶圆生产线,但没有设计部门;接受客户订单,为客户制 造芯片; IC流程图: 接受设计订单→芯片设计→EDA编辑版图→将版图交给掩膜版制造商→制造晶圆→芯片测试→芯片封装 硅片制备与高温工艺单晶生长:直拉法区熔法 高温工艺:氧化,扩散,退火。 Si集成电路芯片元素组成 ■半导体(衬底与有源区):单晶Si ■杂质(N型和P型):P (As)、B ■导体(电极及引线):Al、Wu(Cu 、Ti)、poly-Si ■绝缘体(栅介质、多层互连介质):SiO2、Si3N4 硅的重要性

芯片制作工艺流程

芯片制作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 1) 表面清洗 晶圆表面附着一层大约2um的Al2O3和甘油混合液保护之,在制作前必须进行化学刻蚀和表面清洗。 2) 初次氧化 有热氧化法生成SiO2 缓冲层,用来减小后续中Si3N4对晶圆的应力 氧化技术 干法氧化 Si(固) + O2 à SiO2(固) 湿法氧化 Si(固) +2H2O à SiO2(固) + 2H2 干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栅极二氧化硅膜,要求薄,界面能级和固定电荷密度低的薄膜。干法氧化成膜速度慢于湿法。湿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作为器件隔离用的比较厚的二氧化硅膜。当SiO2膜较薄时,膜厚与时间成正比。SiO2膜变厚时,膜厚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因而,要形成较厚的SiO2膜,需要较长的氧化时间。SiO2膜形成的速度取决于经扩散穿过SiO2膜到达硅表面的O2及OH基等氧化剂的数量的多少。湿法氧化时,因在于OH基在SiO2膜中的扩散系数比O2的大。氧化反应,Si 表面向深层移动,距离为SiO2膜厚的0.44倍。因此,不同厚度的SiO2膜,去除后的Si表面的深度也不同。SiO2膜为透明,通过光干涉来估计膜的厚度。这种干涉色的周期约为200nm,如果预告知道是几次干涉,就能正确估计。对其他的透明薄膜,如知道其折射率,也可用公式计算出 (d SiO2) / (d ox) = (n ox) / (n SiO2)。SiO2膜很薄时,看不到干涉色,但可利用Si的疏水性和SiO2的亲水性来判断SiO2膜是否存在。也可用干涉膜计或椭圆仪等测出。 SiO2和Si界面能级密度和固定电荷密度可由MOS二极管的电容特性求得。(100)面的Si的界面能级密度最低,约为10E+10 -- 10E+11/cm –2 .e V -1 数量级。(100)面时,氧化膜中固定电荷较多,固定电荷密度的大小成为左右阈值的主要因素。 3) 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沉积一层Si3N4(Hot CVD或LPCVD)。 1 常压CVD (Normal Pressure CVD) NPCVD为最简单的CVD法,使用于各种领域中。其一般装置是由(1)输送反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述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述

目录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述 (1) 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概念 (1) 二、集成电路制造的发展历程 (1) 三、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流程 (2) 1.晶圆制造 (2) 1.1晶体生长(Crystal Growth) (2) 1.2切片(Slicing) /边缘研磨(Edge Grinding)/抛光(Surface Polishing) (2) 1.3包裹(Wrapping)/运输(Shipping) (2) 2.沉积 (3) 2.1外延沉积 (Epitaxial Deposition) (3) 2、2化学气相沉积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3) 2、3物理气相沉积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3) 3.光刻(Photolithography) (3) 4.刻蚀(Etching) (4) 5.离子注入 (Ion Implantation) (4) 6.热处理(Thermal Processing) (4) 7.化学机械研磨(CMP) (4) 8.晶圆检测(Wafer Metrology) (5) 9.晶圆检查Wafer Inspection (Particles) (5) 10.晶圆探针测试(Wafer Probe Test) (5) 11.封装(Assembly & Packaging) (6) 12.成品检测(Final Test) (6) 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前景 (6) 五、小结 (6) 参考文献 (7)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述 电子信息学院电子3121班 摘要:集成电路对于我们工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与它打交道的机会数不胜数。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网站、取款机等等。集成电路在体积、重量、耗电、寿命、可靠性及电性能方面远远优于晶体管元件组成的电路,在当今这信息化的社会中集成电路已成为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目前为止已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电视机、录像机等电子设备中。关键词: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概念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是把电路所需要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和电容器等元件用一定工艺方式制作在一小块硅片、玻璃或陶瓷衬底上,再用适当的工艺进行互连,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使整个电路的体积大大缩小,引出线和焊接点的数目也大为减少。 二、集成电路制造的发展历程 早在1952年,英国的杜默(Geoffrey W. A. Dummer) 就提出集成电路的构想。1906年,第一个电子管诞生;1912年前后,电子管的制作日趋成熟引发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1918年前后,逐步发现了半导体材料;1920年,发现半导体材料所具有的光敏特性;1932年前后,运用量子学说建立了能带理论研究半导体现象;1956年,硅台面晶体管问世;1960年12月,世界上第一块硅集成电路制造成功;196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使用比较完善的硅外延平面工艺制造成第一块公认的大规模集成电路。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的更高阶段。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0.25μm工艺,奔腾系列芯片的推出让计算机的发展如虎添翼,发展速度让人惊叹。2009年,intel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创纪录采用了领先的32纳米工艺,并且下一代22纳米工艺正在研发。集成电路制作工艺的日益成熟和各集成电路厂商的不断竞争,使集成电路发挥了它更大的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由此集成电路从产生到成熟大致经历了“电子管——晶

芯片制作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 1)表面清洗 晶圆表面附着一层大约2um的Al2O3和甘油混合液保护之,在制作前必须进行化学刻蚀和表面清洗。 2)初次氧化 有热氧化法生成SiO2缓冲层,用来减小后续中Si3N4对晶圆的应力 氧化技术 干法氧化Si(固)+O2àSiO2(固) 湿法氧化Si(固)+2H2OàSiO2(固)+2H2 干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栅极二氧化硅膜,要求薄,界面能级和固定电荷密度低的薄膜。干法氧化成膜速度慢于湿法。湿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作为器件隔离用的比较厚的二氧化硅膜。当SiO2膜较薄时,膜厚与时间成正比。SiO2膜变厚时,膜厚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因而,要形成较厚的SiO2膜,需要较长的氧化时间。SiO2膜形成的速度取决于经扩散穿过SiO2膜到达硅表面的O2及OH基等氧化剂的数量的多少。湿法氧化时,因在于OH基在SiO2膜中的扩散系数比O2的大。氧化反应,Si表面向深层移动,距离为SiO2膜厚的0.44倍。因此,不同厚度的SiO2膜,去除后的Si表面的深度也不同。SiO2膜为透明,通过光干涉来估计膜的厚度。这种干涉色的周期约为200nm,如果预告知道是几次干涉,就能正确估计。对其他的透明薄膜,如知道其折射率,也可用公式计算出 (d SiO2)/(d ox)=(n ox)/(n SiO2)。SiO2膜很薄时,看不到干涉色,但可利用Si的疏水性和SiO2的亲水性来判断SiO2膜是否存在。也可用干涉膜计或椭圆仪等测出。 SiO2和Si界面能级密度和固定电荷密度可由MOS二极管的电容特性求得。(100)面的Si的界面能级密度最低,约为10E+10--10E+11/cm–2.e V-1数量级。(100)面时,氧化膜中固定电荷较多,固定电荷密度的大小成为左右阈值的主要因素。 3)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沉积一层Si3N4(Hot CVD或LPCVD)。 1常压CVD(Normal Pressure CVD) NPCVD为最简单的CVD法,使用于各种领域中。其一般装置是由(1)输送反应气体至反应炉的载气体精密装置;(2)使反应气体原料气化的反应气体气化室;(3)反应炉;(4)反应后的气体回收装置等所构成。其中中心部分为反应炉,炉的形式可分为四个种类,这些装置中重点为如何将反应气体均匀送入,故需在反应气体的流动与基板位置上用心改进。当为水平时,则基板倾斜;当为纵型时,着反应气体由中心吹出,且使基板夹具回转。而汽缸型亦可同时收容多数基板且使夹具旋转。为扩散炉型时,在基板的上游加有混和气体使成乱流的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百度文库精

从电路设计到芯片完成离不开集成电路的制备工艺,本章主要介绍硅衬底上的CMOS 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过程。有些CMOS 集成电路涉及到高压MOS 器件(例如平板显示驱动芯片、智能功率CMOS 集成电路等),因此高低压电路的兼容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本章最后将重点说明高低压兼 容的CMOS 工艺流程。 1.1 基本的制备工艺过程 CMOS 集成电路的制备工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它由若干单项制备工艺组合而成。下面将分别简要介绍这些单项制备工艺。 1.1.1 衬底材料的制备 任何集成电路的制造都离不开衬底材料——单晶硅。制备单晶硅有两种方法:悬浮区熔法和直拉法,这两种方法制成的单晶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集成电路用途。 1 悬浮区熔法 悬浮区熔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很快被应用到晶体制备技术中。在悬浮区熔法中,使圆柱形硅棒固定于垂直方向,用高频感应线圈在氩气气氛中加热,使棒的底部和在其下部靠近的同轴固定的单晶籽晶间形成熔滴,这两个棒朝相反方向旋转。然后将在多晶棒与籽晶间只靠表面张力形成的熔区沿棒长逐步向上移动,将其转换成单晶。 悬浮区熔法制备的单晶硅氧含量和杂质含量很低,经过多次区熔提炼,可得到低氧高阻的单晶硅。如果把这种单晶硅放入核反应堆,由中子嬗变掺杂法对这种单晶硅进行掺杂,那么杂质将分布得非常均匀。这种方法制备的单晶硅的电阻率非常高,特别适合制作电力电子器件。目前悬浮区熔法制备的单晶硅仅占有很小市场份额。 2 直拉法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不但要求单晶硅的尺寸不断增加,而且要求所有的杂质浓度能得到精密控制,而悬浮区熔法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直拉法制备的单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目前市场上的单晶硅绝大部分采用直拉法制备得到的。 拉晶过程:首先将预处理好的多晶硅装入炉内石英坩埚中,抽真空或通入惰性气体后进行熔硅处理。熔硅阶段坩埚位置的调节很重要。开始阶段,坩埚位置很高,待下部多晶硅熔化后,坩埚逐渐下降至正常拉晶位置。熔硅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掺入熔融硅中的会挥发,而且坩埚容易被熔蚀。待熔硅稳定后即可拉制单晶。所用掺杂剂可在拉制前一次性加入,也可在拉制过程中分批加入。拉制气氛由所要求的单晶性质及掺杂剂性质等因素确定。拉晶时,籽晶轴以一定速度绕轴旋转,同时坩埚反方向旋转,大直径单晶的收颈是为了抑制位错大量地从籽晶向颈部以下单晶延伸。收颈是靠增大提拉速度来实现的。在单晶生长过程中应保持熔硅液面在温度场中的位置不变,因此,坩埚必须自动跟踪熔硅液面下降而上升。同时,拉晶速度也应自动调节以保持等直生长。所有自动调节过程均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或电子系统自动完成。 1.1.2 光刻 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最复杂和关键的工艺之一。光刻工艺利用光敏的抗蚀涂层(光刻胶)发生光化学反应,结合刻蚀的方法把掩模版图形复制到圆硅片上,为后序的掺杂、薄膜等工艺做好准备。在芯片的制造过程中,会多次反复使用光刻工艺。现在,为了制造电子器件要采用多达24次光刻和多于250次的单独工艺步骤,使得芯片生产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目前光刻已占到总的制造成本的1/3以上,并且还在继续提高。 光刻的主要工艺步骤包括:光刻胶的涂覆,掩模与曝光,光刻胶显影,腐蚀和胶剥离。下面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 1 光刻胶涂覆

芯片制作流程

芯片制作全过程 芯片的制造过程可概分为晶圆处理工序(Wafer Fabrication)、晶圆针测工序(Wafer Probe)、构装工序(Packaging)、测试工序(Initial Test and Final Test)等几个步骤。其中晶圆处理工序和晶圆针测工序为前段(Front End)工序,而构装工序、测试工序为后段(Back End)工序。 1、晶圆处理工序:本工序的主要工作是在晶圆上制作电路及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电容、逻辑开关等),其处理程序通常与产品种类和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但一般基本步骤是先将晶圆适当清洗,再在其表面进行氧化及化学气相沉积,然后进行涂膜、曝光、显影、蚀刻、离子植入、金属溅镀等反复步骤,最终在晶圆上完成数层电路及元件加工与制作。 2、晶圆针测工序:经过上道工序后,晶圆上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即晶粒,一般情况下,为便于测试,提高效率,同一片晶圆上制作同一品种、规格的产品;但也可根据需要制作几种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在用针测(Probe)仪对每个晶粒检测其电气特性,并将不合格的晶粒标上记号后,将晶圆切开,分割成一颗颗单独的晶粒,再按其电气特性分类,装入不同的托盘中,不合格的晶粒则舍弃。 3、构装工序:就是将单个的晶粒固定在塑胶或陶瓷制的芯片基座上,并把晶粒上蚀刻出的一些引接线端与基座底部伸出的插脚连接,以作为与外界电路板连接之用,最后盖上塑胶盖板,用胶水封死。其目的是用以保护晶粒避免受到机械刮伤或高温破坏。到此才算制成了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即我们在电脑里可以看到的那些黑色或褐色,两边或四边带有许多插脚或引线的矩形小块)。 4、测试工序:芯片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为测试,其又可分为一般测试和特殊测试,前者是将封装后的芯片置于各种环境下测试其电气特性,如消耗功率、运行速度、耐压度等。经测试后的芯片,依其电气特性划分为不同等级。而特殊测试则是根据客户特殊需求的技术参数,从相近参数规格、品种中拿出部分芯片,做有针对性的专门测试,看是否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决定是否须为客户设计专用芯片。经一般测试合格的产品贴上规格、型号及出厂日期等标识的标签并加以包装后即可出厂。而未通过测试的芯片则视其达到的参数情况

全面易懂的芯片制造个人经验总结

第 4 章芯片制造概述 本章介绍芯片生产工艺的概况。(1)通过在器件表面生成电路元件的工艺顺序,来阐述4种最基本的平面制造工艺。(2)解释从电路功能设计图到光刻掩膜版生产的电路设计过程。(3)阐述了晶圆和器件的相关特性与术语。 晶圆生产的目标 芯片的制造,分为4个阶段:原料制作、单晶生长和晶圆的制造、集成电路晶圆的生产、集成电路的封装。 前两个阶段已经在前面第3章涉及。本章讲述的是第3个阶段,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的基础知识。 集成电路晶圆生产(wafer fabrication)是在晶圆表面上和表面内制造出半导体器件的一系列生产过程。 整个制造过程从硅单晶抛光片开始,到晶圆上包含了数以百计的集成电路芯片。 晶圆生产的阶段 晶圆术语

下图列举了一片成品晶圆。 晶圆术语 晶圆表面各部分的名称如下: (1)器件或叫芯片(Chip,die,device,circuit,microchip,bar):这是指在晶圆表面占大部分面积的微芯片掩膜。 (2)街区或锯切线(Scribe lines,saw lines,streets,avenues):在晶圆上用来分隔不同芯片之间的街区。街区通常是空白的,但有些公司在街区内放置对准靶,或测试的结构。 (3)工程试验芯片(Engineering die,test die):这些芯片与正式器件(或称电路芯片)不同。它包括特殊的器件和电路模块用于对晶圆生产工艺的电性测试。 (4)边缘芯片(Edge die):在晶圆的边缘上的一些掩膜残

缺不全的芯片。由于单个芯片尺寸增大而造成的更多边缘浪费会由采用更大直径晶圆所弥补。 推动半导体工业向更大直径晶圆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为了减少边缘芯片所占的面积。 (5)晶圆的晶面(Wafer Crystal Plane):图中的剖面标明了器件下面的晶格构造。此图中显示的器件边缘与晶格构造的方向是确定的。 (6)晶圆切面/凹槽(Wafer flats/notche):图中的晶圆有主切面和副切面,表示这是一个 P 型 <100> 晶向的晶圆(参见第3章的切面代码)。300毫米晶圆都是用凹槽作为晶格导向的标识。 晶圆生产的基础工艺 集成电路芯片有成千上万的种类和功用。但是,它们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基本结构(主要为双极结构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这些在后面介绍)和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 这类似于汽车工业,这个工业生产的产品范围很广,从轿车到推土机。然而,金属成型、焊接、油漆等工艺对汽车厂都是通用的。在汽车厂内部,这些基本的工艺以不同的方式被应用,以制造出客户希望的产品。 芯片制造也是一样,制造企业使用4种最基本的工艺方法,通过大量的工艺顺序和工艺变化制造出特定的芯片。 这些基本的工艺方法是:增层、光刻、掺杂和热处理。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 课程总体介绍: 1.课程性质及开课时间:本课程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技术方向和光电子技术方向)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晶体管原理与设计和光集成电路等课程的前修课程。本课程开课时间暂定在第五学期。 2.参考教材:《半导体器件工艺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华中工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合编《半导体器件工艺原理》(上、下册) 国防工业出版社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编著 《半导体器件工艺原理》上海科技出版社 《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上海科技出版社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实践》 电子工业出版社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硅和砷化镓》 电子工业出版社 3.目前实际教学学时数:课内课时54学时 4.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以硅外延平面工艺为基础的,与微电子技术相关的器件(硅器件)、集成电路(硅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原理和技术;介绍了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器件(发光器件和激光器件)、集成电路(光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原理,主要介绍了最典型的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材料以及与光器件和光集成电路制造相关的工艺原理和技术。 5.教学课时安排:(按54学时) 课程介绍及绪论2学时第一章衬底材料及衬底制备6学时 第二章外延工艺8学时第三章氧化工艺7学时第四章掺杂工艺12学时第五章光刻工艺3学时第六章制版工艺3学时第七章隔离工艺3学时 第八章表面钝化工艺5学时 第九章表面内电极与互连3学时 第十章器件组装2学

课程教案: 课程介绍及序论(2学时) 内容: 课程介绍: 1 教学内容 1.1与微电子技术相关的器件、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原理 1.2 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器件、集成电路的制造 1.3 参考教材 2教学课时安排 3学习要求 序论: 课程内容: 1半导体技术概况 1.1 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1.1.1 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工艺设计 1.1.2 工艺制造 1.1.3 工艺分析 1.1.4 质量控制 1.2 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关键问题 1.2.1 工艺改革和新工艺的应用 1.2.2 环境条件改革和工艺条件优化 1.2.3 注重情报和产品结构的及时调整 1.2.4 工业化生产 2典型硅外延平面器件管芯制造工艺流程及讨论 2.1 常规npn外延平面管管芯制造工艺流程 2.2 典型pn隔离集成电路管芯制造工艺流程 2.3 两工艺流程的讨论 2.3.1 有关说明 2.3.2 两工艺流程的区别及原因 课程重点:介绍了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两个专业方向(微电子技术方向和光电子技术方向)相关的制造业,指明该制造业是社会的基础工业、是现代化的基础工业,是国家远景规划中置于首位发展的工业。介绍了与微电子技术方向相关的分离器件(硅器件)、集成电路(硅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原理的内容,指明微电子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指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由于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是由分离器件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则从制造工艺上看,两种工艺流程中绝大多数制造工艺是相通的,但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中包含了分离器件制造所没有的特殊工艺。介绍了与光电子技术方向相关的分离器件、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原理的内容。指明这些器件(发光器件和激光器件)和集成电路(光集成电路)多是由化合物半导体为基础材料的,最常用和最典型的是砷化镓材料,本课程简单介绍了砷化镓材料及其制造器件时相关的工艺技术与原理。在课程介绍中,指出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的内容是随着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技术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电子行业对半导体器件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以及高频特性、功率特性、放大特性的提高)而不断充实的。综观其发展历程,由四十年代末的合金工艺原理到五十年代初的合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