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我国氮、磷、钾肥高消费、低利用率的现状以及造成的一些相关问题,引出缓控释肥这种新型的肥料,并对缓控释肥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和总结,重点论述了应用缓控释肥的优点及国内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和方向。

关键词:缓释肥;控释肥;优点;前景和方向

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学肥料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提高单产中,化肥对增产所起的作用占40%一60%[1]。但是生产实践表明,由于化学肥料本身性质和土壤环境条件及农业措施等综合影响,化学肥料利用率很低。中国因肥料养分利用率低所造成的养分资源浪费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中国每年生产、施用的氮肥量(以纯氮计,下同)约为2千万t,其肥料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50%,累计利用率为45%-60%,因氮肥利用率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达239.4亿元[2]。如何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小因施肥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高效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缓释和控释肥(slow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简称SRFS和CRFS)的研制和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缓释肥和控释肥的研制已经成为世界肥料研究的热点。

一、缓释/控释肥定义和分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国际肥料发展中心(IFDC)编写的《肥料手

册》1980年版(1984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为中文版),第21章为控制释放肥料。内容包括:

(1) 控制释放磷肥。主要有磷矿粉、煅烧磷酸铝矿、碱性炉渣、脱氟磷肥、熔融钙镁磷肥、雷诺尼亚磷肥、骨粉、磷酸二钙、磷酸铵镁、偏磷酸钙和偏磷酸钾。

(2) 控制释放氮肥。主要有:1.微溶物质:脲甲醛(UF)、异丁叉二脲(IBDU)、丁烯叉二脲(CDU)、草酰胺、磷酸铵镁(Mag Amp);2.水溶性缓释肥:脒基硫脲(GUS)、脒基磷脲(GUP);3.包涂层的可溶物质:包硫尿素(SCU)、聚合物包膜肥料;4.硝化抑制剂。

(3)控制释放钾肥。主要有聚磷酸钾、聚磷酸钙钾、包硫氯化钾。

上述《肥料手册》1998年版取消了控制释放这一章,但列出了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定义如下。

(1) 缓释肥料(Slow—Release Fertilizer,SRF)定义:一种肥料所含的养分是以化合的或以某种物理状态存在,以使其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延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

(2) 控制释放肥料(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定义:肥料中的一个种或多种养分在土壤溶液中具有微溶性,以使它们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均有效。理想的这种肥料应是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完全一致。微溶性可以是肥料本身特性或通过包裹、包膜(Coating)可溶性粒子而获得。

由上述定义可知,缓释、控释肥有两大类:

(1)微溶性化合物,如《化肥手册》1980年版所描述的肥料本身特性所具有的微溶性氮、磷、钾肥;

(2)通过包膜、包裹、包囊、涂层等物理方法,达到延长肥效的肥料,如包硫尿素、聚合物包膜肥料、肥料包肥料的包裹型肥料、涂层肥料,将速溶性肥料与橡胶乳液、工农业废弃物混炼所形成的包囊肥料。

此外,缓释肥料还包括加工过的天然有机肥料,如氨化腐植酸肥料、干燥的活性污泥及含作物养分的工农业废弃物加工的肥料。缓释肥料还包括可以延长肥效的硝化抑制剂、尿酶抑制剂等。

缓控释肥是包括内容广泛的多种肥料之总称。

国际上对缓释肥料与控制释放肥料至今仍没有法定区分,两词常常混用,而以SRF/CRF或S/CRF表示。因此,我国也常以缓/控释肥料表示。但国际上一些学者遵循下列惯例,将微溶性合成化合物称为缓释肥料,将包膜(Coating)、包裹(Cated)与包囊(encapsulated)的产品称为控制释放肥料。

我们开发的以钙镁磷肥、部分酸化磷矿粉、磷酸铵镁包裹尿素、硝铵的包裹型复合肥料,按形态分类属控制释放肥料,但包裹层化合物均为微溶性含磷化合物又属于缓释肥料。因此,称为缓/控释肥料。

由于过量施入的氮肥,大多逸散于大气中或淋失于水体,而过量施入的磷肥大多固定在土壤中。因此,缓释、控释主要是针对氮肥,而磷肥主要是促释。二、缓/控释肥优点

缓控释肥与普通肥料相比,有以下优点:

1.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

中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约为30%-35%;磷肥约为10%-20%:钾肥约为35%-50%[3]。可见肥料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不能发挥作用。缓控释肥能控制养分的释放,使养分的释放与作物的需求基本同步,有效的提高了养分的当季

利用率;释放出的养分既能满足作物吸收利用的需要,又不造成烧根烧苗与损失浪费。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缓控释肥料具有明显的增产、节肥、省工、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作用,养分利用率比常规速效肥提高10%-30%,氮肥利用率可达50%-70%。达到相同或相近谷物产量水平,用肥量可减少10%- 40%。在我国建设用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减少,复种指数降低,而耕地产粮负荷加重的情况下,研究和生产缓控释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首家将缓控释肥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山东金正大集团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缓控释肥可将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35%提高l倍左右。氮肥流失率显著降低,可以节省氮肥用量30%-50%。

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缓控释肥料除了能提高肥料利用和提高作物产量之外,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4]。保水剂包膜尿素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保水、释水性能[5-6]。据资料报道,缓控释肥残膜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壤和作物是有益的。经工作人员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中控释肥残膜含量在0.008g/g土范围内,缓控释肥残膜可明显降低土壤的透水性,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保水性,随膜含量的增加,当达到0.010时,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却明显降低,透水明显加快,土壤保水性也随之降低。另外随土壤中膜含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比重变化不大,土壤孔隙度明显增加。在一定的土壤残膜含量范围内,随膜含量的增加,花生生长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最适宜花生生长的土壤膜含量范围为0.00426-0.00574。

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状,它影响到土壤的孔隙度与孔隙大小的分配,以及土壤的穿透阻力,进而影响到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与作物根系的生长。经工作

人员大量研究表明,随控释肥残膜加入量的增加,土壤容重由1.192g/cm3下降到1.125g/cm3;土壤的总孔隙度由54.992%增加到57.686%,总孔隙明显增多。一般认为,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总孔隙度范围为50%-57%,当残膜加入量大于0.008时孔隙太大,土壤过疏松,以至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7]。

3.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力。

由于农村缺乏劳力或因缺水、供水不及时等原因,农作物施肥日趋简化,农作物一次性施肥已相当普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肥基本上为速效高氮型复合肥,存在苗期旺长或后期脱肥的风险。而缓控释肥可预定设计肥料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相一致,一次性施肥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季的需求。

在西红柿育苗的时候把肥料一次施进去,在种到地里的时候就不用再施肥了,在育苗的时候就做完了。日本70%。80%的缓控释肥料用在水稻上,在育苗的时候一次性把肥料用在种子和根上,在大田里就不再施肥了。

缓控释肥还可用于免耕和无土栽培,你的种子好,达到标准的话,种子和肥料一块播下去,灌水就可以了,这个非常方便。

现在很多无土栽培灌营养液。也有很多毛病,有时候犯病,有时候营养液配不好,苗长势就不好,用控释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4.可以减轻农作物病害和改善农产品品质。

农作物病害和产品品质与氮肥用量有关,施用缓控释肥可以防止农作物对氮素的过量吸收,从而起到抑制病害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5.减少环境污染

大多数速效肥料易溶于水,降雨或灌溉时肥料养分以离子或分子形态溶解到

水中,随水表面流失或渗入地下,不但损失了肥料养分,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的气态和淋洗损失,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较少由于肥料利用不当造成环境污染。

三、国内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和方向

国内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发展相对技术落后,成品价格昂贵,一般相当于普通化肥价格的2~8倍,我国缓/控释肥大多应用于花卉、草坪、苗圃等高端经济作物类,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蔬菜和水果等作物也有所应用,但消费总量仍然不多。经济因素成为制约缓释肥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进一步研制开发新型、高效、廉价的包膜材料及简单易行的生产工艺成为缓释肥发展的首要目标[8]。

我国肥料产业已经进入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粮食单产的增加与普通化肥造成的浪费污染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缓/控释肥料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成为了世界肥料研究的热点,缓控释肥料也被誉为是2l 世纪肥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缓释肥的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环保成为新型缓释肥的一个必要条件。

除此之外,新型缓释肥除本身的缓释功能,应同时满足杀菌、除虫、吸水保水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缓释肥的标准向多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 浙江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3.

[2] 张民.包膜控释肥科研究与产业开发[J].化肥工业,2004,(2):7-14.

[3] 许秀成.提高肥料利用率化工部门能作些什么[J].磷肥与复肥,1999,3:6-11.

[4] 邹菁.绿色环保型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3,25(1):14-17.

[5] 杜建军,廖宗文,王新爱等.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的水肥一体化调控效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0(6):71-77.

[6] 何绪生,廖宗文,黄培钊等.保水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5):184-190.

[7] 戴九兰,史衍玺,杨守祥.控释肥残膜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3):322-325.

[8] 陈晨,高晓明,胡宏,刘旭.我国缓控释肥的研究进展[A].河北化工,2010,6.

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

我国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12012130689 常春燕 摘要:从微生物源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杀菌剂)、植物源杀菌剂、半合成杀菌剂等方面综述了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展望了生防制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防制剂;微生物源杀菌剂;植物源杀菌剂;半合成杀菌剂; 生防制剂(BioIogicaIcontroI agents,BCAs)又称生物农药,是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或生物体作为农药,是生物源天然农药,非人工合成的,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能力的生物活性制剂。目前主要包括微生物源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杀菌剂等)、植物源杀菌剂、以微生物代谢产物为先导合成新的杀菌剂等类型,它是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微生物源杀菌剂 微生物源杀菌剂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菌杀菌剂,是对致病微生物产生特异性药理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或微生物活菌,也称为生化杀菌剂(biochemicaI fungicides). 微生物源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研究的热点. 这类杀菌剂所含的有效物质是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及菌丝体、病毒、毒素或抗菌素. 1 农用抗生素 农用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低微浓度时即可抑制或杀灭作物的病原或调节作物生长发育. 在微生物源杀菌剂中对杀菌农用抗生素的研究最多,而具有生物活性但难以商品化的次级代谢物质,则成为开发现代杀菌剂的源泉.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对新农用抗生素的筛选方法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和提高,已筛选出产抗生素的菌种,并研制出不少抗生素新品种,如多抗灵、多效霉素等,还有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的武夷霉素、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的中生菌素及防治烟草病毒病的宁南霉素等. 目前我国已开发并应用的农用抗生素还有井冈霉素、农抗120、庆丰霉素、公主岭霉素、多抗A 号、春雷霉素、新植霉素等. 2 活体微生物杀菌剂 活体微生物杀菌剂主要有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病毒杀菌剂等类型. 它通常具有选择性强、不会产生抗性等优点,但也存在储存困难、不易管理等不足. (1)细菌杀菌剂目前拮抗性细菌在土传病害生物防治上应用最多,主要有放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radi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欧氏杆菌(Erwinia)等.近年来我国报道分离出对葡萄根癌病有显著防效的放射土壤杆菌HLB-2、E26 和M115,经大田试验防效为85% - 100%,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我国台湾的Wang et ak[13]从土壤中分离出对病原菌Fusariumoxysporum有抗性的菌株B.subtilis W113 和B. subtilis W118,并从其几丁质中提取出高度耐热的杀菌剂,在100 C高温中30 min 仍有活性. 用荧光假单胞菌(P. fluorescens)防治小麦全蚀病、棉花幼苗猝倒病、马铃薯软腐病的试验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用于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微生物抗菌剂主要有AspireTM、Biosave111 和Biosave110(P. syringae菌株)

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

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 农药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其原药大多数需要加工成不同的剂型后才能被应用。因此,农药剂型的研究一直是农药开发应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常规农药剂型利用率只有20%~30%,而且存在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快、药效持效时间短、生态污染严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对农药剂型提出了更高的科学要求。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农药缓释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农药活性制剂释放速度快、有效作用时间短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不良影响,以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1- 2]。 1 缓释 缓释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农药贮存于农药的加工品种中,然后又使之缓慢地释放出来,该制剂就称为缓释剂。按农药有效成分的释放特性分类,农药缓释剂型可分为自由释放的常规型和控制释放剂型两大类。自由释放包括匀速释放和非匀速“S”曲线释放,匀速释放指的是农药活性成分在相同时间从缓释材料释放到环境中的浓度相同;非匀速“S”曲线释放指的是农药活性成分从缓释材料释放到环境中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到了最大值后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释放呈“S”型。缓释的技术有物理法和化学法,或者二者兼备。缓释和控释的原理是利用渗透、扩散、析出和解聚而实现。 2 农药缓释剂的特点 农药缓释剂主要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特点及环境条件,通过农药加工手段使农药按照需要的剂量、特定的时间持续稳定地释放,以达到经济、安全、有

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2]。其主要优点为:(1)药剂释放量和时间得到了控制,使施药到位、到时,原药的功效得到提高;(2)有效降低了环境中光、空气、水和微生物对原药的分解, 减少了挥发、流失的可能性,从而使残效期延长,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减少;(3)同时使高毒农药低毒化,降低了毒性,减少了农药的漂移,减轻了环境污染和对作物的药害;(4)改善了药剂的物理性能,液体农药固型化,贮存、运输、使用和后处理都很简便。 3 农药缓释剂型 缓释剂可以控制原药在适当长的时间内缓杨淑珍: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慢释放出来,属于发展迅速的新兴领域[3]。缓释剂通常分为物理型和化学型两大类,物理型缓释剂主要依靠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物理作用结合,化学型缓释剂则是利用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结合[4],其中,物理型缓释剂目前发展速度比化学型缓释剂快。 3.1 物理型缓释剂 物理型缓释制剂的形式各不相同,加工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其加工方法,大致分为4 种。 3.1.1 微胶囊缓释剂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覆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包覆所得的微胶囊粒子大小一般在微米至毫米级范围,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心,成膜材料称为壁材,壁材通常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形成[4]。研究表明,药物是通过溶解、渗透、扩散等过程透过胶囊壁而缓慢释放出来,可以使瞬间毒性降低,并延长释放周期。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囊壁的组成、壁厚、孔径等因素加以控制。1974 年,美国的Pennwalt 公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 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 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 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复方丹参滴丸中由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及定向改造

项目名称: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 及定向改造 首席科学家: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一、研究内容 (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重要生防基因结构、功能与代谢网络,活性产物的合成机理: 前期973项目初步挖掘和揭示了生防微生物制剂的主要功能基因,增加了研究的针对性和特异性。为了最终实现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定向分子设计和优化,必需采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宿主、外部环境等考察生防制剂的代谢网络,阐明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与调节机理。 2、生防微生物制剂作用的分子机制: 我国缺乏对多数生防微生物制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其中很多连活性组份都尚未确定,因此在施用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互补性和规律性,大大降低了生防微生物制剂的杀虫防病能力。分子作用机制的揭示也是定向改造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必要前提,服务于提高特异性和活性、降低毒副作用、拓展杀虫防病谱的目标。 3、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定向改造与性能优化: 生防微生物制剂合成与作用机理的阐明最终要服务于新型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分子创制,显著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杀虫防病方面的贡献。因此,采用组合生物合成、代谢工程、基因(组)改组、剂型匹配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手段优化生防微生物制剂的杀虫防病性能、提升其稳定性和持效期,是相关基础研究成果向农业生产和农药产业转化的关键所在。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围绕3个关键科学问题,将针对我国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中最具代表性的5类微生物开展研究工作。 1、放线菌微生物农药 放线菌来源微生物农药是国家长期以来投入最大、施用面积最广和种类最多的生防微生物制剂,也在微生物农药产业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因此加大对放线菌来源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该类农药分两个侧重点进行研究:一是作用机理和结构改造的研究,包括扩大对其他重要放线菌微生物农药有效组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井冈霉素、多氧霉素、阿维菌素、南昌霉素等生物合成机理较为清晰的农药进行作用机理研究,以及在合成机理和作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1. 1 微囊(球) 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 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 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1. 4结肠靶向定位给药系统 程刚等【4】依赖型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 30 D 为膜材,制备茶碱薄膜衣片以γ- 闪烁照相研究该制剂在体内胃肠道的转运情况。结果体外6.5 h 释放的制剂口服8.0 h 后到达升结肠处开始释药,且体内释药与体外释药有一定的相关性。 1. 5固脂纳米粒 口服给药的喜树碱固脂纳米粒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可达 1 周。对于喜树碱和其他脂溶性药物而言,固脂纳米粒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口服给药的缓释系统。 2 靶向给药系统 2. 1 肝靶向给药 前体药物是由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薛克昌等【5】为提高拉米夫定的肝靶向性,制备了十

可注射缓释微球的进展及展望

2011年第10卷第13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3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可注射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郑 婷 张月红 陈 彤 梁圆圆 焦俊超 【摘 要】可注射缓释微球给药系统因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注射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成为当前药剂研究的一 大热点。本文从微球的制备方法、体内外释药、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可注射缓释微球在蛋白质多肽类、疫苗类、抗 癌药及其它小分子化学药物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评价了该类制剂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缓释微球;PLGA ;蛋白质多肽;疫苗【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文号:C2011208111)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郑婷(1985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 张月红(1986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 陈彤(1987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梁园园(1989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焦俊超(1984 ),男,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缓释微球是随着生物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及药物学的发 展逐渐兴起的一种医药制剂,它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1μm 300μm 的固体颗粒分散体系。微球注射剂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药物的承载者进入生物体内,使药物释放的部位、速度、方式等具有靶向性和可控性。缓释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其优点主要有:一是通过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长效的目的。二是微球与某些细胞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能被组织器官的网状内皮系统所内吞,实现靶向性。三是改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降低给药剂量。四是提高病人依从性,便于疗效。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已批准的8种微球产品中,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开发的微球注射剂申请新药注册,只有仿制的亮丙瑞林微球注射液获准生产。本文主要从多肽、蛋白质类、疫苗类、抗癌药、局麻药等几个方面对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可注射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蛋白质多肽类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采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PLA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为骨架材料,包裹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球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集中研究的热点。在众多多肽缓释微球中,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 )及其类似物是研究最为成功的品种。LHRH 为10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它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十肽激 素, 能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黄体生成素(LH )和卵泡刺激素(FSH ),激发青春期发育和调节生殖、生育及性激素产生。曲普瑞林是LHRH 激动剂类似物,其缓释1个月的PLGA 微球由法国Ipsen 公司开发,是第一个多肽微球产品,采用w /o /w 溶剂挥发法制备。醋酸亮丙瑞林是一种强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动剂,1989年每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日本等国上市, 1995年3个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批准用于临床。由于动物及人体皮下或肌肉注射可恒速释药1个月 或3个月,提高了病人依从性。随后布舍瑞林、奥曲肽、兰瑞肽和米诺环素微球产品陆续上市。在国内,多肽、蛋白质类微球主要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负责的可缓释1个月的丙氨瑞林(LHRH -A )/PLGA 微球,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动物实验证明其缓释效果良好。另外,由北京博恩特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技术仿制成功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获得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批准。在我国,“长效多肽微球注射剂项目”被列为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这一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随着重组蛋白生产技术的提高,作为下游技术的大分子多肽、蛋白类药物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重组人生长激素等,由于半衰期短、易失去生物活性,其微球注射剂也在积极研究之中。(二)疫苗类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缓释微球包裹技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1979年Pveis 和Langer 才首次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免疫学研究。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 ,TT )疫苗微球注射剂是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批准的一次性注射疫苗,它采用两种PLGA ,利用w /o /w 复乳溶剂挥发法来制备。一种为50?50的PLAG ,该微球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者采用75?25的PLGA 制成直径10μm 60μm 的微球,动物实验表明这种微球注射剂释药模式与用水溶性TT 免疫相比,可使小鼠获得更高的类毒素抗体水平。文献报道采用PELA 微球包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 -sAg )通过对小鼠的皮下单次注射免疫和2次口服免疫。结果表明其产生的抗体水平均高于传统铝佐剂3次免疫的效果,说明PELA 微球可大大提高细胞免疫的效果。随着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和医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DNA 微球疫苗。用聚乳酸-羟基乙 酸共聚物(PLGA )包裹编码为Ag85B 、 MPT -64和MPT -83的DNA 制成微球。小鼠体内单剂量注射DNA 微球产生IFN · 18·

缓控释肥资料

缓控释肥专题 一、什么是缓控释肥 缓释肥料是“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最初释放延缓,延长植物对其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引自《缓控释肥料》化工行业标准。 缓控释肥与传统肥料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缓控释肥可以根据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同步释放养分,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2)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节约劳动力和成本;(3)养分有效控制,缓慢释放,不会因局部肥料浓度过高对作物根系造成伤害,使用安全;(4)缓控释肥一次施用无须追肥,可避免因为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无法追肥的状况,提高了保障力;(5)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符合作物的吸收规律,作物生长更加健壮,抗逆性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改善;(6)缓控释肥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避免氮的挥发、磷和钾的流失和固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推广缓控释肥对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金正大缓控释肥: 金正大缓控释肥是以全树脂包膜,或硫磺加树脂包膜的延迟释放型肥料。肥料施入土壤后开始养分释放量很少,达到设定的天数和积温后,养分快速释放,可使养分释放和作物吸收的速率基本一致,同时,与普通化肥比较,不易烧种、烧苗,更为安全,可以一次性施肥。 从“2011年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会议”传来好消息,今年我国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为农业主推技术,同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中心将缓控释肥示范推广扩大到23个省。此举意味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提速,缓控释肥产业发展将由此驶入快车道,真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技术不仅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而且农业主管部门更是积极推动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自2008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续发文,要求各地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面开展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目前,示范推广范围已从2008年的5个省、6种作物、37个县扩大至2011年的23个省、25种作物、72个县。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30%,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2.8%计算(表1-1),2010年可减少化肥需求量722万吨,2030年可减少化肥需求量921万吨,缓控释肥使用后可大幅度降低肥料使用量(表1-2)。因此,缓控释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表1-1 等量缓控释肥与普通速效肥料增产率及氮素利用率增加量对比 地点作物增产率氮素利用率增加量(百 黑龙江庆安水稻10.5 17.0 浙江萧山水稻16.0 16.2 河南驻马店玉米16.2 25.3 吉林公主岭玉米11.2 18.6 黑龙江呼兰玉米11.9 17.6 河南驻马店小麦12.0 26.2 河南遂平小麦13.9 28.5

缓释控释药物市场和研究现状

缓释控释药物市场和研究现状 1.概述: 目前新化学结构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需要更大的投资并且越来越艰难。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国外开发一个新药的周期一般需要八九年时间,资金投入七八亿美元,开发风险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对已经上市的药品进行剂型改革,将其开发成服用方便、附加值较高的控缓释制剂,不失为新药开发的一种补充和有效手段。 控缓释制剂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末,1965年开始有文献发表,70年代被医药界认可,近20多年来受到制药领域的普遍重视,发展较快,上市的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逐渐增多,发展成各具特点又相互结合的三种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2002年,全球口服控缓释制剂市场销售额为216亿美元,据预测,2005年全球释药技术市场销售额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医药报) 2.研究热潮: ?决策资源(Decision Resources)公司的新报告《新涌现的生物药物释放系统》研究报告,论述了目前采用的主要的新的药物释放系统,认为在以后的10年中,药物释放技术的最新的创新将成为全球医药公司新的增长点之一。 ?强生公司2002年巨资收购了国际最著名的释药技术公司ALZA,很多著名跨国公司也都有缓控释产品上市或临床研究。 ?缓控释给药系统是国内最著名的沈阳药科大学,南京药科大学以及多个医科大学的药学院的重点学科,多年都有多个缓控释药的研究项目 ?在2004年,郑筱萸特别提出希望利用释药技术,对中药原料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以提高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中国药典从1990年版开始收载“控释片”,2个品种(即为盐酸地尔硫卓控释片、茶碱控释片。1995年版及其增补本收载了8个缓释制剂、7个肠溶制剂,共计15个品种。由于国内外缓释/控释制剂开发研究的势头正旺,因此,该类制剂的质量控制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2000年版美国药典(USP24)共收载45种缓释/控释制剂。2000年版中国药典将在1995年版的基础上增订4个缓释制剂品种,共计19个品种。该版药典还增订“缓释、控释制剂指导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3201 更新时间:2004-7-13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目前已有35种重要治疗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全球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重点是应用重组技术开发可应用于临床的多肽、蛋白、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据's 报道,目前已有723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接受审评(包括Ⅰ~Ⅲ期临床及评估),700种药物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研究与临床前),还有200种以上药物已进入最后批准阶段(Ⅲ期临床与评估)[1]。 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剂。常规制剂尽管其疗效早为临床所证实,但由于半衰期短,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角度看,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问题。为此,各国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研究开发方便合理的给药途径和新制剂:①埋植剂和缓释注射剂。 ②非注射剂型,如呼吸道吸入、直肠给药、鼻腔、口服和透皮给药等[2]。缓释生物技术药物的注射制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剂型,有一些品种如能缓释1至3个月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微球注射剂已经上市[3],本文着重介绍这类制剂。 1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主要类型 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从发展过程及剂型看,主要分埋植剂和微球注射剂两类。 1.1埋植剂() 1.1.1细棒型埋植剂[4]埋植剂外形为一空心微型细棒,一头封闭,另一头开口,棒材为聚四氟乙烯等非生物降解聚合物。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物。埋植剂埋入人体皮下,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美国内科医生手册()上收载了商品名为?的埋植剂,药物为左旋-18乙基炔诺酮,用于计划生育。该制剂每根直径 2.4 ,长34 ,医生通过手术将6根细棒状物埋植在患者上臂内侧,药物可在体内按零级模式释药达5年,药物释完后再经手术取出。 1.1.2微型渗透泵埋植剂美国公司20世纪70年代开发了外形像胶囊的埋植剂,该制剂埋植于皮下或其它部分,体液可渗透过外壳,溶解夹层电解层,使体积膨胀的夹层压向塑性内腔,促使药物溶液从开口定速释放。有不少生物大分子药物,如胰岛素、肝素、神经生长因子等作为模型药物的动物体内外研究报道[5]。埋植剂对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存在以下缺陷:①必须经手术途径植入。②制剂骨架材料为非生物降解聚合物,释药结束后还需经手术取出。③制剂在局部组织有刺激与不适感。 1.1.3可注射的埋植剂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埋植型或注射型缓释制剂骨架是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力研究的方向,这类聚合物包括两大类:①天然聚合物,如明胶、葡聚糖、白蛋白、甲壳素等。②合成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丙交酯、聚乳酸-羟乙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己内酯、聚羟丁酸等。 近年合成聚合物尤为人们重视,于20世纪70年代起即用作外科缝线及体内埋植材料,如人工关节、护板、螺栓等。聚合物在体内可逐渐

PGPR制剂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6208224 作者简介:戴梅(198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菌根学与植物病理学研究。 3为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00224026(2006)0620045204PGPR 制剂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戴梅1,宫象辉2,丛蕾1,刘润进13 (1.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9;2.青岛市农科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植物根围(rhizosphere )存在着一类有益的自生细菌,它们通过各种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抑制植物病原物繁 殖并促进植物生长。近年来,对植物根围促生菌(PG PR )的生理效应、作用机制、制剂产品和应用进行了多方 面的研究。PG PR 制剂的广泛应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目前,新型 PG PR 制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是微生物制剂的一个热点方向。 关键词:植物根围促生菌;植物生长;病原物;制剂 中图分类号:Q939.5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制剂(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在最近20多年里发展较快,新产品不断问世[1]。随着人们对微生物制剂的促生作用和无公害农业产品的日益重视,近10年来植物根围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 oting rhizobacteria ,PG PR )制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3]。PG PR 的促生防病研究成为热点方向之 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假单胞菌类,该类群能够抑制多种植物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 [4]。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有效根部定殖、抗生作用、根围营养竞争、分泌降解病原微生物的酶等。本文着重介绍PG PR 制剂的基本特点、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发动向。1 PG PR 制剂的基本特点 PG PR 是指自由生活在土壤或附生于植物根的一类可促进植物生长及其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并能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有益菌类[5]。1978年Burr 和Schroth 首先报道了马铃薯上的PG PR 。此后,大量的研究证 实PG PR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根围。目前,已从许多种根围细菌中鉴定了PG PR 菌株,其中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P seudomonas )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而荧光假单胞菌(P seudomonas fluorescens )在很多植物的根围都占了绝对优势,可达60%~93%的比例。此外,还包括产碱菌属(Alcaligenes ),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固氮菌属(Azotobacter )、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欧文氏菌属(Er winia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a )、哈夫尼菌属(Haf nia )、克雷伯氏菌属(K lebsiella )、沙雷氏菌属(Serratia )、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和慢生型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等[6]。 所谓PG PR 制剂是近年来在根瘤菌肥和复合生物肥的单一肥效研究基础上开发研制的集促生、抗病和生防为一体的新型活体接种剂。研究发现,PG PR 在植物根围的聚集,它们旺盛的代谢作用加强了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促进了植物营养元素的矿化,增强了对作物营养的供应 [7]。某些PG PR 菌株产生的植物激素可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吸收矿物营养和水分的能力,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同时PG PR 在根围的定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物的定殖和传播[8],而促进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对受污染土壤也具有一定的生物第19卷 第6期 2006年12月 山东科学SH ANDONG SCIE NCE V ol.19 N o.6Dec.2006

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 微囊技术是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作为载体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但在制药领域的研究尚待重视,特别是在中药给药系统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微囊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开展中药微囊制剂研究的战略意义,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Abstract: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s a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under the focus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21st century,which has been used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However,its researches on preparation fiel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especi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CM drug delivery system,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n pharmaceutic preparation field,and discussed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es on TCM microcapsule preparation,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search ideas and paths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new formul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microcapsules;TCM preparation;research progress;review 微囊(microcapsules)是利用高分子天然或合成材料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药库型微型胶囊。因其粒径在1~250 μm,属微米级,故名微囊。因药物经过微囊化后不仅能掩嗅掩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更具有提高靶向性、缓释性,降低在胃肠道中的不良反应,减少复方配伍禁忌等众多优势,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现代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技术。近十几年来,将微囊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研究领域在我国虽仍处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其未来的制剂发展潜力极大,特别是在中药“缓释”“靶向”制剂研发和中药抗癌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与其他新剂型、新技术相比,目前对其研究的深度、广度、进度均有限,甚至未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因此,笔者对中药微囊制剂进行综述,为中药药剂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 研究现状 中药微囊的研究初期,模型药物多以挥发油类为主,如杜仲挥发油、藿香挥发油、陈皮挥发油,其研究多以单味药材的挥发油为囊心物,或以多味药材的挥发油混合物为囊心物进行包囊,方法多为复凝聚法和喷雾干燥法,其制剂目的一般为矫臭、矫味、液态药物固态化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囊研究已进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涌现出更有制剂学价值的微囊制剂。 1.1 抗肿瘤中药微囊制剂 从治疗领域看,目前微囊制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各类科研基金均有支持,但总结近10多年的文献报道,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抗肿瘤的研究。张氏等[1]制备了治疗乳腺癌的秋水仙碱微球,由于秋水仙碱单体具有较大的毒性,故采用人血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我国氮、磷、钾肥高消费、低利用率的现状以及造成的一些相关问题,引出缓控释肥这种新型的肥料,并对缓控释肥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和总结,重点论述了应用缓控释肥的优点及国内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和方向。 关键词:缓释肥;控释肥;优点;前景和方向 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学肥料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提高单产中,化肥对增产所起的作用占40%一60%[1]。但是生产实践表明,由于化学肥料本身性质和土壤环境条件及农业措施等综合影响,化学肥料利用率很低。中国因肥料养分利用率低所造成的养分资源浪费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中国每年生产、施用的氮肥量(以纯氮计,下同)约为2千万t,其肥料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50%,累计利用率为45%-60%,因氮肥利用率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达239.4亿元[2]。如何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小因施肥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高效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缓释和控释肥(slow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简称SRFS和CRFS)的研制和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缓释肥和控释肥的研制已经成为世界肥料研究的热点。 一、缓释/控释肥定义和分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国际肥料发展中心(IFDC)编写的《肥料手

册》1980年版(1984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为中文版),第21章为控制释放肥料。内容包括: (1) 控制释放磷肥。主要有磷矿粉、煅烧磷酸铝矿、碱性炉渣、脱氟磷肥、熔融钙镁磷肥、雷诺尼亚磷肥、骨粉、磷酸二钙、磷酸铵镁、偏磷酸钙和偏磷酸钾。 (2) 控制释放氮肥。主要有:1.微溶物质:脲甲醛(UF)、异丁叉二脲(IBDU)、丁烯叉二脲(CDU)、草酰胺、磷酸铵镁(Mag Amp);2.水溶性缓释肥:脒基硫脲(GUS)、脒基磷脲(GUP);3.包涂层的可溶物质:包硫尿素(SCU)、聚合物包膜肥料;4.硝化抑制剂。 (3)控制释放钾肥。主要有聚磷酸钾、聚磷酸钙钾、包硫氯化钾。 上述《肥料手册》1998年版取消了控制释放这一章,但列出了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定义如下。 (1) 缓释肥料(Slow—Release Fertilizer,SRF)定义:一种肥料所含的养分是以化合的或以某种物理状态存在,以使其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延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 (2) 控制释放肥料(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定义:肥料中的一个种或多种养分在土壤溶液中具有微溶性,以使它们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均有效。理想的这种肥料应是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完全一致。微溶性可以是肥料本身特性或通过包裹、包膜(Coating)可溶性粒子而获得。 由上述定义可知,缓释、控释肥有两大类: (1)微溶性化合物,如《化肥手册》1980年版所描述的肥料本身特性所具有的微溶性氮、磷、钾肥;

可注射缓释微球的进展及展望.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13期 可注射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郑 婷 张月红 陈 彤 梁圆圆 焦俊超 【摘 要】可注射缓释微球给药系统因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注射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成为当前药剂研究的一 大热点。本文从微球的制备方法、体内外释药、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可注射缓释微球在蛋白质多肽类、疫苗类、抗 评价了该类制剂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癌药及其它小分子化学药物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缓释微球;PLGA;蛋白质多肽;疫苗【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文号:C2011208111)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郑婷(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 张月红(1986~),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陈彤(1987~),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梁园园(1989~),焦俊超(1984~),男,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缓释微球是随着生物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及药物学的发 展逐渐兴起的一种医药制剂,它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1μm~300μm的固体颗粒分散体系。微球注射剂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药物的承载者进入生物体内,使药物释放的部位、速度、方式等具有靶向性和可控性。缓释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其优点主要有:一是通过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长效的目的。二是微球与某些细胞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能被组织器官的网状内皮系统所内吞,实现靶向性。三是改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降低给药剂量。四是提高病人依从性,便于疗效。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的8种微球产品中,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开发的微球注射剂申请新药注册,只有仿制的亮丙瑞林微球注射液获准生产。本文主要从多肽、蛋白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药物制剂工程论文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 随着医药制剂技术的持续发展,医药界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剂型的开发研究。与新化合物实体开发相比,新的制剂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而见效快的优势。近年来,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物;缓释控释制剂;辅料;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我国制药水平也不断发展。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减轻用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国的许多制药厂都成立了主要以研究药物制剂为主的部门。此类制剂药物因具有给药次数少、对患者的肠胃刺激性小、治疗时间短、使用比较安全等作用,深受患者、医生的信赖。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应用率不断的上升,现今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药物的一般剂型是片剂和注射剂,但多数药物不适合应用这两种剂型。对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选择片剂、注射剂治疗时,当药物与血液循环融合后,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血药浓度波动,出现了峰谷情况,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使之有效治疗浓度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效果。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却克服了这一现象。 1、控释缓释制剂的优点 近20 多年来,国外极为重视研究新剂型和新制剂的,其中的控释和缓释口服制剂是热点。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 1.1 对于半衰期短,或者给药频繁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使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得到提高,方便使用。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别适用。 1.2 有利于平稳血药浓度,“减缓峰谷”现象,从而使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得以降低,临床用药更为安全。 1.3 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长效生物可降解微球的研究进展

长效生物可降解注射微球的 研究进展
沈阳药科大学
毛世瑞
沈阳药科大学 2008 年1月
研究趋势:缓控释给药系统
? 口服 ? 透皮 ? 非肠释药系统(Parenteral depot system,简称
PDS)
– 植入体 – 微球
沈阳药科大学
微球概述
? 微球:是药物溶解或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形成 的微小球状实体,粒径 1 to 250 μm ( ideally < 125 μm in diameter).
? 微球为内相固化的实体微粒,多数产品为冻干固 体粉末,其稳定性较脂质体、复乳等微粒体系好。
? 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如注射、 鼻腔、口服给药等。通过混悬后进行皮下或肌 肉注射给药。
沈阳药科大学
长效注射微球的优点
? 可在几周或几个月时间内以一定速率释放 药物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并 且能降低血药浓度的波动,达到长效、缓 释目的;
? 减少药物刺激,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 提高药物稳定性; ? 给药方便,只需单次注射; ? 避免植入剂的缺陷; ? 对特定器官和组织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 在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沈阳药科大学
药物选择
? 日剂量小的药物 ? 微球的释药模式与药物的临床需求应基本
吻合 ? 微球中药物的包封率高 ? 释药时突释作用小, 释药模式恒定,释药
时间满足要求
沈阳药科大学
国外注射用微球市场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了8种微球剂 型药品,除利培酮为小分子化学药物外,其余均为 多肽类药物。
? 在多肽缓释微球中,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及 类似物是研究最为成功的品种。
? 曲普瑞林是LHRH激动剂类似物,其PLGA微球由 法国Ipsen公司开发,1986年上市,可缓释1个月, 是第一个多肽微球产品。
? 亮丙瑞林也是LHRH激动剂类似物,生物活性为 LHRH的15倍。其缓释1个月的微球注射剂由日本 武田化学制药公司开发,于1989年进入美国市场。
沈阳药科大学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