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4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4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4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4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的一项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材料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二.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和帝10岁

殇帝1岁

安帝13岁

顺帝11岁

冲帝2岁

质帝8岁

桓帝15岁

灵帝12岁

少帝14岁

献帝9岁

图一图二

(1)图一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和危害?

(2)图二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

(3)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及采取的共同措施。

(3)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请结合汉武帝和光武帝的事迹,各举出两例进行说明。

单选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D 6.C 7.D 8.D 9.B

材料题参考答案

1.(1)即位的皇帝大都年幼;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时局动荡不安。(2)黄巾起义;太平道;起义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一蹶不振。(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2.(1)

(2)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共同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3)汉武帝: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统一制造五铢钱等。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七年级历史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教案1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材分析 本课的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的兴衰,这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的课程内容而新增设的一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稿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实验教材中,提到的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只是重点阐述了秦、西汉,对东汉社会只是一笔带过。新增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完整性。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东汉时期,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加上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东汉在中国古代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发展时期,这与刘秀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造纸术的改进、《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都出现于东汉。学习完本课,将有助于后面科技文化内容的学习。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进入中学,开始系统学习历史知识,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其认知水平逐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认识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使东汉后期社会长期动荡混乱。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

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历史时间轴,初步了解东汉兴衰。 收集讲述刘秀的故事,结合史料分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对比西汉“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总结治世局面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看漫画配文字,培养观察图片、阅读文献、获取历史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分析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后期社会的严重动荡,概括东汉豪强地主的特征,归纳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 对比“秦朝统一后形势图”“西汉疆域图”,理解秦汉时期的特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盛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 通过对东汉社会动荡的原因进行归纳,认识专制王朝衰亡的因素,即统治阶层内部权力斗争、统治者与人民矛盾激化等。 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人才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的社会动荡。 教学难点: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教学、学法分析 教法: 鉴于对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这一问题,采用的教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单选题 北师大版

单选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的一项是()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东汉的兴衰教案

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刘秀的”柔道”政策是”光武中兴”的原因所在;知道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基本概况;知道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2. 从观察图像和阅读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归纳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特征的方法;从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共同原因和作用;比较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异同;比较王莽”治天下”与刘秀”安天下”的不同效果中,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王莽”托古改制”的分析,认识不合时宜、脱离实际的改革难以获得成功。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通过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分析,认识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东汉的衰败 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说明:

1.”兴”指兴盛,”衰”指衰亡。兴盛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衰亡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光武中兴”和”东汉的衰败”。 2.东汉建立后,刘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刘秀本人是南阳豪强地主,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政治越来越黑暗。本课难点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由简要介绍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导入新课。 说明 本环节设计开门见山:人们提起中国,总要盛赞汉唐王朝,说明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说明汉朝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但是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地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对东汉的历史,却感到比较陌生。是东汉经济不够繁荣、政治不够清明么?是东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内容不够丰富么?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东汉的历史作铺垫。 2.讲授”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练习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选择题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结束了西汉 A、刘秀 B、刘邦 C、王莽 D、梁冀 4、建立东汉的是() A、刘秀 B、张角 C、刘邦 D、梁冀 5、张角创立了()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学派 D、太平教 6、()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7、“光武中兴”出现在() A、西汉末年 B、东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东汉中期 8、在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中,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9、害死汉质帝的“霸虎将军”是() A、张角 B、王莽 C、刘秀 D、梁冀 10、动摇了东汉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光武中兴 11、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 ) 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12、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 )

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二、简答题 13、简要说说汉武中兴的内容。 14、你是怎样评价汉武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A 5、D 6、C 7、B 8、D 9、D 10、C 11、D 12、A 二、简答题: 13、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虐杀奴婢 三十税一,减轻农民负担 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在洛阳建立皇家图书馆 扩大太学规模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14、虽然刘秀利用农民起义,重建汉朝;但他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并 以非凡的胆识,采取以柔治天下、注重文治的方略,巩固了东汉王朝,在位三十余年间,创造了的业绩。这是应该肯定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教学案例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案例说明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这一课目是教学的重点。东汉政权是在刘秀参加农民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并在豪强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中兴”局面是因为开国者刘秀吸取了西汉末年和王莽时期的统治教训,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的背景下出现的。光武中兴是西汉末年以来,国家由衰退转而复兴的开始,是汉武帝以来国家大一统格局再次出现的兴盛局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猜猜他是谁? 出示材料: 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 ——(南朝·宋)范晔:《史记·张纯传》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毛泽东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毛泽东语,见徐滇庆:《万里山川万卷书:经济学家的另一种文化眼光》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是否回答得出来,教师都要出示下一段材料) 教师出示材料: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设计意图:以“猜猜他是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东汉的建立 教师讲述教材的小字部分,补充刘秀参加起义的背景。

学生倾听。 设计意图:教师讲述,简单勾勒西汉王朝的衰亡和王莽政权的兴亡,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发展的时序和基本线索,同时为刘秀乘时而起、反抗王莽的统治和建立东汉政权搭好历史舞台。 教师讲述:刘秀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些资料,了解刘秀其人。 教师出示与刘秀相关的图片或文献等资料(略),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刘秀参加起义、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然后进行总结。 学生配合完成上述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第一,刘秀以南阳豪族汉宗室的身份参加农民起义,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军功获得声名和地位;第二,刘秀在河北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徒,恢复汉制,赢得民心;第三,在当地官僚和地主的支持下,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设计意图:简要了解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并为后面要解决的问题打下基础。 2.光武中兴 教师讲述:简要介绍“光武中兴”。光武帝在位三十多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光武是刘秀的谥号,“中兴”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转而复兴。这里的“中兴”是相对于西汉的衰落而言的。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光武中兴”,简明扼要。 教师课件出示“东汉铜奔马”“东汉陶船”“东汉说唱俑”图片,带领学生分别观察、解读图片,并试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图思考和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东汉铜奔马”以其俊逸优美的姿态,折射出东汉前期开拓进取、孜孜求治的精神风貌;“东汉陶船”则以其先进的造船技术,反映了百姓积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改进技术;“东汉说唱俑”则以其滑稽、喜乐形象,浓缩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大局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解读文物图片的方法,从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或认识;通过当时人留下的文物,感受“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教师提问:光武帝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中兴”的局面呢? 课件出示材料一: “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

初一(上)历史第14课知识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皇帝:汉武帝 2、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促进汉与西域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优秀品质:具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国分忧,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航线(汉武帝): (1)山东朝鲜、日本 (2)南海(今广东)印度半岛和斯里来卡欧洲,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1)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没有完成),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3)班勇出使西域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4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的一项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材料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二.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探究与思考,①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②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在秦汉时期,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人是匈奴首领( ). 2.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地区。 3.()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 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在位时,匈奴首领()请求和亲,宫女()自 请前往嫁给了他。意义:为汉匈的()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是()。 6.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 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 材料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 (3)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她嫁给了谁?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十四课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案设计:左云霞政史系1103班学号:0014 一、教学课题: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课标要求 1、知道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史实及结果。 3、掌握昭君出塞的史实,加深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认识。 4、理解汉代“和亲”政策。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冒顿单于统一匈奴的作用及影响;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五、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六、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七、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10课,掌握了秦长城的修建;通过学习第12课和第13课,知道了汉初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较为活泼,思维活跃,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表现力。 班风较为活跃,具有协作精神。 让学生提前准备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 八、教学用具 长城的图片,西汉和匈奴战争的地图,昭君出塞图 九、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展示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咱们在学习“秦王扫六合”的时候见过这张图片,大家说这是什么呀?(学生回答:万里长城)大家记不记得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这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名族的呢?(学生回答:匈奴)那么,匈奴是怎样崛起的呢?他们和汉朝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讲授新课: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现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本第一框的内容,思考三个问题: 1 冒顿单于有什么贡献? 2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3 他统一蒙古草原对匈奴的生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由于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所以他在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 统一后的匈奴经济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冶铸业发展,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三是受汉族影响学会了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咱们刚才了解了匈奴的基本情况,现在看看西汉对待日益强大的匈奴有什么政策?大家一起朗读78页的小字部分,找出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以及实施这种政策的原因,效果。 (学生回答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练习题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代人把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称作() A.大秦B.新疆C.西域D.西藏 2.下图雕像中的人物是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张骞,他凿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首次出使西域是为了() A.寻找匈奴的去向 B.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D.加强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张骞B.禹C.扁鹊D.屈原 4.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玄奘西行D.马可·波罗东游 5.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中亚、西亚―→欧洲 A.长安B.洛阳C.成都D.杭州 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使世界连成一体 7.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8.受张骞的影响,东汉时期出使西域与之齐名的历史人物是() A.班固B.窦固C.班超D.甘英 二、非选择题 9.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a)图(b) 图(c) (1)图(a)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其目的是什么?他此次西行的目的达到了吗?

(2)图(b)中这个行政机构是西汉政府在什么时候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图(c)是一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商路,这条商路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这条千年古道上运送的主要商品是什么? (4)结合图(b)和图(c)及所学知识,说说图(a)人物的西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1.C[解析] 本题是一道文史综合题。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在汉代时被称作西域。故本题选C项。 2.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 4.A[解析]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故选A。 5.A 6.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属于最佳选择题。首先理解题干,抓住“主要”二字。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 7.D[解析]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8.C 9.[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没有,当时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 (2)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3)起点是中国长安;终点是欧洲。运送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的丝绸。 (4)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促使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使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还为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和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考查学生提取历史知识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第(1)(2)(3)问在识别图片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第(4)问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要注意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及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作( ) A.西域 B.大秦 C.安息 D.葱岭 2.有历史学家认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交活动。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 A.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中原地区 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2019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泉州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4.“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5.右图为葡萄,它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堪称“果中珍品”。那么中原人吃上葡萄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西汉 6.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2019·柳州市期末考试新疆和更远的西部地区古称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是( )

A.“七国之乱”的平定 B.昭君出塞 C.张骞通西域 D.西域都护的设立 8.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9.下列关于班超出使西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时间是西汉时期 B.目的是征服西域 C.建立了西域都护 D.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 10.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西域之行】 (1)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你认为张骞的两次西域之行有何影响? 【寻丝路之旅】 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 (4)结合上图指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你能说出该路线经过我国现在哪三个省区吗? (5)结合材料,说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 1.A 2.A 3.B 4.B 5.D 6.B [解析]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故选B。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教学设计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教学设计 第第1414课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教学目标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文物图片,了解刘秀建立东汉和汉朝中兴的史实,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并最终引发黄巾起义的史实。 从西汉及王莽新朝的衰落,刘秀建立东汉.中兴汉朝和黄巾起义冲击地主庄园.瓦解东汉统治的史实中,认识到土地问题决定了王朝的兴衰治乱,并使同学们认识到土地政策的失当是决定两千多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难以摆脱“兴亡周期律”的关键原因。 二.教学重点东汉兴起及迅速转向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乱政。 四.教学过程师秦汉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扫清六合统一天下的秦朝与开创大一统局面的西汉外,还有哪一重要王朝的兴亡更迭给我们留下经验教训与启示呢学生答师回答的很准确,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探讨东汉王朝的兴亡。首先来明确一下本课的学习任务。 对东汉王朝史实的记载,最基础的史料是范晔后汉书与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部分。我本课中所用材料也主要取材于这两部书。 西汉自汉武帝死后,朝政逐渐腐败,出现了农民沦为奴婢,赋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等社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王

朝终于走向崩溃。它被一个新王朝取代,同学们阅读课文,看新王朝的国号是什么它的建立者是谁生答“新朝”,王莽。 师王莽夺取政权后,是如何应对王朝危机的呢,他的结局怎样同学们请看视频。生看视频。 (师贴新莽时期)师王莽新朝的结局是怎么样的生被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推翻,本人被杀。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生他改革失败,触动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豪强地主对他非常不满。 农民对他更不满意。 师回答的非常到位。自西汉后期以来,国家主要有豪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层。 (贴豪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层对王朝应该是怎样的态度,用哪个卡通脸来表示(生答,师将两愤怒脸贴于黑板。 )两大阶层对王莽不满的核心原因是什么生答王莽的土地收归国有的政策使他们都不满意。 师某某同学抓到了关键点,对于一个封建国家而言,土地政策是否得当,往往决定着这个王朝的治乱兴衰。王莽以土地为核心各项改革措施的失败,也造成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贴改革失败,新朝灭亡)师在反抗新朝的大起义中,有一英雄人物应运而生刘秀,(展示PPT),我请同学介绍下刘秀。 生读。

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教学

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教 学 第14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材分析 本的地位: 本主要讲述的是东汉的兴衰,这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程标准(2016年版)》的程内容而新增设的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稿程标准(实验稿)》及实验教材中,提到的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只是重点阐述了秦、西汉,对东汉社会只是一笔带过。新增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完整性。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东汉时期,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加上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东汉在中国古代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同时又是一个化发展时期,这与刘秀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造纸术的改进、《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都出现于东汉。学习完本,将有助于后面科技化内容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进入中学,开始系统学习历

史知识,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其认知水平逐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认识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使东汉后期社会长期动荡混乱。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历史时间轴,初步了解东汉兴衰。 收集讲述刘秀的故事,结合史料分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对比西汉“景之治”与“ 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总结治世局面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看漫画配字,培养观察图片、阅读献、获取历史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分析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后期社会的严重动荡,概括东汉豪强地主的特征,归纳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 对比“秦朝统一后形势图”“西汉疆域图”,理解秦汉时期的特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五篇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复习巩固[含答 案解析]第三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西汉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时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建于(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汉武帝削弱相权,形成皇帝直接控制下进行决策的机构是( )

A、“外朝” B、“中朝” C、“内朝” D、太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编钟、琴瑟、棋盘及竹简和孔子圣贤像等藏品,能推断墓主的风雅、藏书、尊儒术,应该是知书达理的有文化人。汉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光武帝 D、汉献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西汉哪一位统治者采纳了董仲舒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