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九课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九课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九课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九课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质教案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你知道一棵树能用来干什么吗?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 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 (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 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 (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 (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 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 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 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 (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五、拓展延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测试卷2

§3.4测试卷(考试时间45分钟) 班级学号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不是植物的营养器官的是() A.根B.茎C.叶D.种子 2.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的加粗是由于这些植物具有()A.形成层B.生长区C.韧皮部D.木质部 3.下列哪一个过程符合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A.叶→根→茎B.根→叶→茎 C.叶→茎→根D.根→茎→叶 4.植物的年轮存在于植物体茎的哪个结构中() A.外树皮B.髓C.形成层D.木质部 5.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在各个器官是相互联通的。 A.筛管B.导管C.水管D.毛细管6.收集橡胶胶乳时往往要割橡胶树,为使胶乳顺利流出,正确的割胶方式是应该割到橡胶树的哪个部位。()

A.木质部B.内树皮的韧皮部 C.形成层D.外树皮的韧皮部 7.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动力是()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D.渗透作用 8.使植物体不断长长的结构是() A.茎的形成层B.茎的生长区 C.根冠D.根的生长区 9.植物体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构是() A.叶表皮的气孔B.表皮以下的叶肉 C.树皮D.叶片 10.植物体的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那么在叶中制造有机物的部位是() A.叶肉B.叶表皮C.叶脉D.叶柄11.植物体的叶片只有充分地伸展才能维持它的功能,使植物体的叶片充分伸展的结构是() A.叶脉B.叶肉 C .叶表皮D.气孔12.制作麻袋用的材料取自于植物体的() A.根的韧皮部B.茎的韧皮部 C.叶片D.茎的形成层 13.废弃的塑料制品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A.因为它们者是有毒物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瞳瞳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 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 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测试题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土壤中物质的是( ) (A)矿物质(B)氧气(C)水(D)臭氧 2.土壤中死亡的生物体,最后被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因为( ) (A)土壤氧气氧化的结果(B)小动物食用后排出 (C)微生物分解(D)植物根呼吸作用的结果 3.如右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 ) (A)小细砂(B)蛋白质 (C)无机盐(D)金属 4.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5、下列各项中关于破坏土壤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恣意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B)草原的过度放牧会引起沙漠化 (C)焚烧作物秸杆后土壤无须再施肥(D)烧山开荒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6、周末,小明和爸爸想找地方挖蚯蚓做鱼饵,他们在哪个地方能找到蚯蚓( ) (A)乱石堆里(B)干硬的土堆中(C)小水洼(D)湿润的草地 7、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开始就有土壤 (B)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使岩石变为土壤 (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 8、以下三种土壤样品中,哪种通气性能最差,哪种保水性能最强() (A)甲,甲(B)甲,乙(C)乙、乙(D)乙、丙 9.小明同学在探究植物根系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了下列假设,你认为哪个假设最不适宜() (A)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土壤结构有关 (B)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C)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通气状况有关 (D)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地下水位高低有关 10.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A)根冠(B)根毛区(C)分生组织(D)侧根 11.小明一连几天用妈妈清洗过咸水鱼的水浇一株花卉,不久后发现该花卉枯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A)营养过多(B)因阳光过强 (C)因细胞失水而死(D)水分蒸发过多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第三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是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的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 A。减少根部水分的散失 B.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折断损伤 C。防止营养流失 D.防止植物不适应新的土质 2.把幼嫩植物的茎掐断,从断面上流出的白色汁液来自() A.筛管 B.木纤维 C.韧皮纤维D.导管 3。正在结果的黄瓜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瓜果的膨胀 C。经气孔散发D。植株的生长 4.科学研究发现,用适量的“汽水”(一种能释放二氧化碳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 ①增强呼吸作用;②改良碱性土壤;③增强光合作用;④增强蒸腾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植物体进行的下列活动中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②无机盐的运输;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⑤蒸腾作用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6.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从结构上说其原因是() ①根毛细胞有大液泡;②生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③有输导组织; ④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通常比土壤溶液的浓度高 A。①和④B。①和② C。②和③D。以上都是 7.如图是某科研小组研究某种植物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关系时绘制的曲 线图,图中两曲线表示一天内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的 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B.a到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 吸水速率 C。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大于 蒸腾速率 D.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小于蒸腾速率 8.双子叶植物的茎能加粗的原因是() A。茎中导管、筛管的运输能力特别强 B.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 C。韧皮部细胞是活的细胞 D.形成层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9.近年来,我国四大海域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赤潮”现象,严重地影响到了近海养殖业和渔业的生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新教材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动物的繁殖》习题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动物的繁殖》习题 一、填空题。 1.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______________,也都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______________。 3.我们知道的卵生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______________类、______________类、______________类一般都是卵生。 5.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______________。 6.我们知道的胎生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胎生动物一般都用______________方式喂养它们的后代。 8.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9.蝴蝶靠______________繁殖后代。 二、判断题。 1.从动植物的繁殖方式可以看出生物具有多样性。() 2.鸟类的卵大多有较坚硬的卵壳,它属于卵生动物。() 3.胎生动物是以卵的形式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4.卵生动物是以小动物的模样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5.所有动物都必须通过雌、雄交配,才会繁殖出新后代。() 6.海洋中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 7.动物的后代都是由妈妈“生”出来的。() 8.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 9.不同种类的动物,其繁殖后代的方式都相同。() 10.马通过胎生产下小马。() 11.鸟类的卵大多有较坚硬的卵壳,它属于卵生动物。() 12.胎生动物是以卵的形式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13.卵生动物是以小动物的模样从母体中生出来的。() 三、选择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导语】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难点】 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1.揭示课题,板书:9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 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点。(课件出示2)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生字) sunjntuzhchijiù 缩努茎推吱拆旧 (1)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一日”就是“旧”。 4.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抓住“那一定会很好”,从而找出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从文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4)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5)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课件出示6)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做一棵会跑的树) 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7、8)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详解 §2.1 空气 1.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78% ) (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共占1% 2.空气成分的检验: ①水: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 变 色。 原理:CuSO 4(白色粉末) + 5H 2O = CuSO 4·5H 2O (蓝色晶体) ②CO 2: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 。 原理: (化学方程式表示) 3.空气的利用 ①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化工原料;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②氧气化学性质 ,可支持 ;支持 。 用途:急救病人、登山、潜水、气焊、气割、炼钢等 ③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 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用途:保护气;各种电光源;激光技术。 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不支持 ,也不支持 。 用途: 作为制冷剂;工业原料;灭火;气肥。 4.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原理: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红磷、汞) ,利用氧气与该物 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压强减小,引起瓶内水位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分析: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②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 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点燃红磷,塞紧胶塞后,未关闭弹簧夹,使瓶内部分空气逸出,致使瓶内气压偏 小,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增大。 注:①CO 2、SO 2易被NaOH 溶液吸收,因此如用NaOH 溶液代替水时,可用硫粉、木炭代替红磷做该实验。 ②因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故不可用镁来做该实验。 3)反应结束后充分振荡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5.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 色、 味 体;标准状况(0℃、1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 1.429×103Kg/m 3 比空气略大; 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 ℃时液化成 色液氧、 ℃时凝固成 色 状固态氧。 氢氧化钠溶液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1]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活动记录 1.略 2. 种子名称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形特点 凤仙花圆形、很小、褐色还带有一点绿 绿豆椭圆、较小、绿色 玉米圆锥形、水滴状、中等大、黄色 花生椭圆、较大、米黄色 红豆椭圆、较小、暗红色 黄豆圆形、中等大、黄色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活动记录 1.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记录表(表中日期仅供参考,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而定) 生长发育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和种子成熟 日期3月20日3月27日5月13日5月22日6月7日7月11日7天,47天,9天,15天,35天,110天. 2.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 (2)× (3)× (4)√ (5)√ 资料阅读 选择题(1)A (2)B (3)B (4)C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活动记录 通过观察种下的种子,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我们还发现,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 (6)√(7)√(8)×(9)√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活动记录 1.整理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情况。 破土而出的时间3月27日刚出土时叶的样子很小、低头、合拢 刚出土时茎的颜色嫩绿色叶在茎上怎样排列左右、前后对齐(对 生) 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有什 么不同第一对叶子厚实,小,圆形,深绿色,光滑。后面长出的叶子薄、大,长椭圆形,绿色,有点粗糙,叶边缘有刺。 其他发现发芽时间很慢,第一对真叶长出后长叶的速度加快。课堂练习 1.填空题 (1)阳光、空气。(2)叶。(3)太阳。(4)水分,养料。 2.判断题(1)√(2)×(3)√(4)√(5)√ 3.简答题 因为小老鼠吐出的二氧化碳和叶子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这就是光合作用。其中氧气给小老鼠呼吸,所以,小老鼠不会被马上憋死。 5、茎越长越高 活动记录:(仅供参考) 观察时间刚出土时一周以后两周以后三周以后四周以后……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常见气体和物质的检验 ①二氧化碳(CO2)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氧气(O2)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水(H2O)的检验: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2.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3.空气的成分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P)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O2),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广口瓶加入少量水,将剩余瓶子容积用记号笔分成5等份。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并观察现象。 ③分燃烧后(等火焰熄灭),振荡广口瓶直至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 ①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5)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装置不漏气(2)红磷应足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7)思考与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不可以。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而红磷燃烧生成的是固态的五氧化二磷(P2O5),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 (2)在这个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红磷的量不足或燃烧不充分,没有完全消耗掉氧气。 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3)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答:①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②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4)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5.空气的利用 6.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O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 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告诉他人,乐于与人合作。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初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用具 PPT、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玻璃棒、牛奶、醋、打火机、过滤网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出示几种学生熟悉的物品的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看它们是什么? 生: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烧杯。 师:这些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生:钢铁、黏土、塑胶…… 师: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就课本第40页,跟学生一起谈谈古代人如何运用身边的材料。师:我们的生活用品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那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0, 观察图片,说说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 生: 衣服用动物的皮毛做的,房子用木材和动物的皮毛建的,打猎用木棍,用石头来切割东西…… 师:那么他们的生活用品材料来源于哪里? 生:都是在身边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师:对,他们制造生活用品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存于自然环境中的,比较粗糙简单的。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材料叫做什么? 生:天然材料 师:你在书上哪里找到的?请同学们把它画出来。再请同学把它读出来,然后全班再齐读一次。(定义: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板书:天然材料:木材、岩石……)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综合A卷单元练习.doc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综合A卷单元练习 一、(每小 2 分,共 50 分) 1.土壤不是一种的物,它是由多成分及生物一起成的,下列中不是..土壤生物的一的是?????????????????????????????()A.菌B.蚯蚓C.腐殖D.真菌 2.下列中,哪一个可以更好地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的有机物?????() A B C D 3.樟、番薯、紫藤、瓜四种植物的茎依次分属于????????????? A.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茎 ()B.直立茎、匍匐茎、茎、攀援茎 C.直立茎、茎、匍匐茎、攀援茎 D.攀援茎、茎、直立茎、匍匐茎 4.水分在植物体中运的基本途径是????????????????????()A.土壤溶液里的水分→根中管→茎中管→叶中管 B.土壤溶液里的水分→根中管→茎中管→叶中管 C.土壤溶液里的水分→叶中管→茎中管→根中管 D.土壤溶液里的水分→叶中管→茎中管→根中管 5.“落叶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A.有 机物 B.无机也成土壤的一部分, C.土壤生物 它属于??????( D.物 ) 6.在缺少物可用量分数大的水清洗化的口,以死部分菌,水菌的 机理是????????????????????????????????()A.菌无法在水的境中生存 B.量分数大的水能溶解菌 C.量分数大的水的pH小,菌无法存活 D.水的量分数大于菌的胞液量分数,菌因失水而死 7.关于叶脉的功能正确的是??????????????????????()A.只叶制造的有机物B.只根吸收的水和无机 C.有机物、水、无机都能送D.分解有机物生二氧化碳和水 8.关于植物胞吸水的象,下列解中不合理的一是???????????( ... )A.一般情况下,土壤溶液度小于胞液度,植物胞吸水 B.吸水能力的胞必具有一个大液泡,并且胞液的度比高

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人体的感觉》测试卷(含答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A.热觉、味觉、痛觉B.听觉、触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D.触觉、听觉、味觉 2.以下预防近视做法正确的是() A.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B.躺在床上看书 C.边走路边看书D.看书约1小时后休息一会儿3.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 A.听觉B.视觉C.嗅觉D.味觉 4.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课桌上的书,一会儿看前面的黑板,一会儿又注视着老师的举止,可这些物像都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5.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眼和耳都是人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近视眼可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B.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C.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刺激 6.左手拿一支削尖的铅笔,笔尖朝上置于眼前一定距离,右手食指去接触笔尖,则() A.闭上右眼容易触到 B.闭上左眼容易触到 C.两眼均张开时,由于进入眼睛光线多,所以容易触到 D.两眼均张开时,笔尖在进入两眼的两束光线的交点上,所以容易触到7.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鼓膜的振动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D.神经冲动的传导 8.关于感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皮肤处可产生冷热觉、触觉和痛觉等多种感觉 B.舌是味觉器官,舌上的味蕾可以感受到多种味道的刺激 C.耳中的鼓膜是听觉感受器,接收声波后能产生神经冲动 D.只要眼球正常,就不会失明 9.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下列关于保护视力、听力的做法,不正确的() A.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 B.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闭嘴 C.不用尖锐的器具掏耳朵,以免戳伤 D.连续用眼一小时后,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10.揉眼睛、抠鼻孔、掏耳道是某些人的“习惯动作”,评价这些习惯,说法正确的是() A.这些习惯对人的健康都是有益处的 B.有的人揉眼后眼球发红,说明他的角膜血管充血了 C.用手指抠自己的鼻孔时一定会擦伤自己的嗅黏膜 D.掏外耳道过深过猛有可能损坏鼓膜 (第11题) 11.如图所示,在城市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上铺设有凹凸花纹的盲道,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盲人在盲道上行走时主要依靠() A.触觉B.味觉 C.嗅觉D.视觉 12.长时间戴耳机会损伤听觉感受器,造成听力下降。听觉感受器位于哪一结构内?() A.鼓膜B.外耳道C.耳蜗D.耳咽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使用的叙事手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大树 手推车 椅子木地板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 3.1空气与氧气(1) 一、知识要点 1.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二、注意事项 1、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实验中应注意一下几点:(1)装置不漏气 (2)红磷应足量 (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2、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如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都较稳定,所以都可作保护气;液氮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液氮可作冷冻剂。 3、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选择可燃物时的两个条件:一是该物质在空气中就能燃烧(助燃剂为氧气而非其他气体);二是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为固体或液体。 4、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一般用体积分数表示,而非质量分数。 3.1空气与氧气(2) 一、知识要点 1、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指的是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只不过生成物中的原子组合形 式与反应物中不同。 3、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四氧化三 铁等都是氧化物。 二、注意事项 1、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和实验法。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时,为防止熔融的铁或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因局部受热过 多而炸裂,需预先在集气瓶中盛一些细沙或水,并使铁丝选在瓶中央而切勿触及瓶壁。 3、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而不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不能将氧改成 氧气,否则会将氧化反应的范围缩小。 4、同种物质,反应条件不同,实验现象不同;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反应所需条件不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我们的生命周期练习C卷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我们的生命周期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4题;共10分) 1. (4分)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 (1分)如图所示,妈妈腹中的小生命称为________ 3. (2分)人出生后的第一个阶段属于________期。小刚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医生,小刚的爷爷正处于人生的________期。 4. (3分)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加强体育锻炼时保证我们这过程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二、单选题。 (共7题;共14分) 5. (2分)下列属于我们刚出生时的样子的是()。 ①饿了会哭②有几十斤重③会走路④不会说话⑤坐不住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⑤ C . ①④⑤ 6. (2分)为了我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 A . 多休息,少运动 B . 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 C . 只吃我们喜欢吃的 7. (2分)按人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来看,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期。 A . 儿童 B . 青年 C . 中年 8. (2分)人在()阶段力气最大。 A . 儿童 B . 青年 C . 老年 9. (2分)有个人,他的脸上有很多皱纹,腿脚不太灵活,并装上了假牙,他可能是个()。 A . 中年人 B . 青年人 C . 老年人 10. (2分)脑的生长在哪个生长发育期内发育的最快。() A . 乳儿期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测试题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是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的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 A.减少根部水分的散失B.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折断损伤 C.防止营养流失D.防止植物不适应新的土质 2.把幼嫩植物的茎掐断,从断面上流出的白色汁液来自() A.筛管 B.木纤维C.韧皮纤维D.导管 3。正在结果的黄瓜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瓜果的膨胀C.经气孔散发D。植株的生长 4.科学研究发现,用适量的“汽水”(一种能释放二氧化碳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 ①增强呼吸作用;②改良碱性土壤;③增强光合作用;④增强蒸腾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植物体进行的下列活动中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②无机盐的运输;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⑤蒸腾作用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6.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从结构上说其原因是() ①根毛细胞有大液泡;②生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③有输导组织;④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通常比土壤溶液的浓度高 A。①和④B。①和②C。②和③D。以上都是 7.如图是某科研小组研究某种植物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关系时绘制的曲线 图,图中两曲线表示一天内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变化过 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B.a到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 吸水速率 C。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大于 蒸腾速率 D.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小于蒸腾速率 8.双子叶植物的茎能加粗的原因是() A。茎中导管、筛管的运输能力特别强B.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 C。韧皮部细胞是活的细胞D.形成层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9.近年来,我国四大海域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赤潮”现象,严重地影响到了近海养殖业和渔业的生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洋运输业的蓬勃发展B.含氮、磷等无机盐的废水大量排放C。人 类过度发展渔业D。有毒废水的大量排放 10长期使用含氮化肥的不良后果是() ①土壤结构破坏;②水体富营养化;③土壤板结;④土壤缺锌、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人有“生物钟”,植物也有“生物钟”。如图所示的是某种植物体内影响叶片张开或闭合的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从图中可知该植物的“生物钟”是() A。叶片白天张开,晚上闭合 B。叶片白天闭合,晚上张开 C。叶片白天、晚上都张开 D。叶片白天、晚上都闭合 1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与植物的什么生理活动有关?()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扩散作用 13.小草依依,踏之何忍”等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要保护草坪。如果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 板结,影响小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八年级下浙教版科学第三章测试题与答案

A B C 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Na-23 Cl-35.5 Ag-108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空气 B 、冰水混合物 C 、氧气 D 、高锰酸钾 3、空气中体积分数占78%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4、下列物质中,可用于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 ) A 、铁钉 B 、木炭 C 、白磷 D 、硫粉 5、下列物质燃烧需要在集气瓶内预先加入少量的细纱或水的是( ) A 、木炭 B 、铁丝 C 、硫 D 、红磷 6、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法制氧气时,加入的少量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 ) A 、质量减少 B 、质量增加 C 、化学性质改变 D 、化学性质不变 7、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可以直接用原子来制造分子。若能用这种方法制造葡萄糖(C 6H 12O 6),下列不需要的是( ) A 、碳原子 B 、氢原子 C 、氮原子 D 、氧原子 8、根据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A +3O 2 2CO 2+2H 2O 可推测A 的化学式是( ) A 、CH 4 B 、 C 2H 4 C 、C 3H 6 D 、C 3H 8 9、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C+O 2点燃==CO 2 B 、2KClO 3 == 2KCl+3O 2↑ C 、Zn+ H 2SO 4 = ZnSO 4+H 2↑ D 、HCl + NaOH=NaCl+H 2O 10、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它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应该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